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7 ,大小:259.67KB ,
资源ID:5754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5754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大师珍藏】高考历史一轮单元训练金卷: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A卷)含答案)为本站会员(可**)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大师珍藏】高考历史一轮单元训练金卷: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A卷)含答案

1、一轮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注 意 事 项 :1 答 题 前 , 先 将 自 己 的 姓 名 、 准 考 证 号 填 写 在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上 , 并 将 准 考 证 号 条 形 码 粘贴 在 答 题 卡 上 的 指 定 位 置 。2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每 小 题 选 出 答 案 后 , 用 2B 铅 笔 把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题 目 的 答 案 标 号 涂 黑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 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3 非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用 签 字 笔 直 接 答 在 答 题

2、卡 上 对 应 的 答 题 区 域 内 。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 纸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4 考 试 结 束 后 , 请 将 本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一 并 上 交 。第 卷本 卷 共 25 个 小 题 , 每 小 题 2 分 , 共 50 分 。 在 每 小 题 给 出 的 四 个 选 项 中 , 只 有 一 项 是 符合 题 目 要 求 的 。1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说:“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对这句话的理解最确切的是A分封的诸侯大多为同姓子弟B诸侯有为天子镇守疆土义务C实行宗法制以维护国家统治D通过封

3、侯建国抵御异族侵扰2下图为西周时期中心区域图。周初,定都于镐;平息东方叛乱后,又在洛邑营建新邑东都,并迁九鼎于此,是谓“宅兹中国” 。当时,营建东都和迁鼎意在A开发黄河流域B宣扬天命转移C消弭分封弊端D管辖辽阔疆域3史学家许倬云认为:“周人必须在各地区与殷人旧族及当地土著建立三结合 (周人、殷人、土著三者结合)的政治权力” 。这一做法A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B扩散了先进的政治制度C形成了“君权至上”模式D打破了社会的血缘政治4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夫家有谱、国有史,州有志、其义一也” ,家谱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这说明编修家谱的主要目的是A传承家族文化B不忘血脉孝道C促

4、进家国认同D补充史料不足5 公羊传中对“莒人灭鄫”的解释是:春秋时,鄫国国君立其外孙为继承人,其外孙是莒国国君之子, 春秋遂书“莒人灭鄫”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宗法观念根深蒂固B 春秋记事秉笔直书C王位继承制度混乱D外戚干政影响深远6下表是一些古籍中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描述,这些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内容 出处百里奚,秦国之饭牛者,穆公举而相之,遂霸诸侯 管子百里奚爵禄不入于心,故饭牛而牛肥,使秦穆公忘其贱,与之政也 庄子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 战国策百里奚乞食于道路,缪公(穆公)委之以政 新序A诸子百家思想异彩纷呈B牛耕技术的广泛传播C血缘政治已开始被打破D秦国成为了战

5、国霸主7公元前 705 年,周桓王伐郑,大败,被射中肩膊,郑庄公未乘胜追击并遣使慰劳桓王。公元前554 年,晋师侵齐,半路听说齐侯死,闻丧而还。这表明当时A儒家思想影响统治者决策B礼制仍影响贵族政治生活C周王室权威尚未受到冲击D争霸战争服从于政治需要8孔子不以族源作为辨别华夷的首要标准,认为华夏之作为违背礼乐文明则应贬其为夷狄,夷狄之作为符合礼乐文明则应褒其为华夏。孔子的态度说明A华夷观念已经不复存在B文化认同成民族间纽带C华夏已被周边民族同化D血缘关系失去政治意义9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内容的嬗变过程,由此可知皇帝 州刺史权力内容汉武帝 “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打击地方高级官员不法行为”汉

6、昭帝、宣帝 增加“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汉平帝 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A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B王国问题得到彻底解决C丞相权力受到极大削弱D刺史成为地方行政长官10东汉初年,光武帝曾借故搜捕王侯宾客, “坐死者数千人” ;明帝借口楚王信奉黄老,与方士往来,疑其谋反,收捕者达数千人。这些做法A强化了思想专制B完善了监察体系C打击了豪强势力D遏制了宗教势力1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建立夏政权的匈奴首领自称“大禹之后” 、 “(将)复大禹之业” 。这表明A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B中原文明的影响扩大C游

7、牧民族转向农耕生活D北方地区统一进程加快12唐朝以前,皇帝曾把外戚引入宫廷辅政,尤其是皇帝幼小之时,因而出现外戚专权现象,两汉尤甚。北宋以后则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这种做法反映了中国古代A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B政治统治日益走向腐朽C专制君主的权力日益衰微D君主专制摆脱人治困扰13唐代三省以出令、审覆,执行的程序分工;北宋前期的中枢部门则在其管辖权限内实现了决策、执行一体化。这一变化A避免了决策失误B有利于权力制衡C削弱了宰相职权D提高了行政效率14唐初建立起专门的谏官以规正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编写贞观政要确立了一系列关于君主的行为准则,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度

8、也规定了权力运行方式,但这些努力都无法约束后代君主的言行,不久就被破坏殆尽。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缺少对官僚政治的有效约束B宋代用分化事权加强了君权C中国封建制度本身固有缺陷D儒家等级观念导致专制强化15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A体现了山川行便的特点B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C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D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16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 20 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 “爵”相通, “猴” “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A抑制王侯势力的

9、政治诉求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17 新唐书百官志载:“凡考,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家禄一季;中中,守本禄;中下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 ”这表明唐王朝A对官员的考评与官员升降赏罚直接挂钩B制定了严格考核官员的标准C通过加强考核实现了唐王朝的长治久安D选官考核存在严格等级秩序18北宋时期,政府在科举考试时实施了一些如别头试(将与考官有亲属关系的考生与常规考生分开考试,其阅卷、命题自成一体) 、糊名法(指将考试书生的试卷:姓名、籍贯、年龄等信息密封起来)等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这些措施的存在说明北宋A科举考试完全实现了公平公正B选拔程序走向完善C舞

10、弊行为得到杜绝D政府注重选拨人才质量19明代的乡试和会试,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其中策一项,对其内容明确界定:“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回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孰的孰失,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 ”据此可知明代的科举考试A形式僵化限制严格B考核内容注重“ 经世致用”之学C不再重视儒家经典D要求考生所学的知识全面务实20在西汉,刺史每年 8 月“巡行所部郡国” ,郡守“常以春行所主县” , “秋冬遣无害使”审察案情,至于临时突击督察,大多发生于突发的案情或农民起义的发生。如武帝时派绣衣御史去镇压农民起义,派遣司隶校尉“补巫蛊,督大奸猾。“这说明西汉

11、时期A基本继承了秦朝的监察制度B监察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C刺史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D汉武帝扩大了郡守的履职权限21康熙帝在养心殿内悬挂自书的铭言:“天下之治乱休咎,皆系于人主之一身一心。政令之设,不可用一己偏执之见。采群言以广益,合众志以成城,始为无偏无党之道。 ”康熙帝此举意在A强调君权至上B谨防决策失误C肯定谏议制度D巩固文官政治22唐代中后期,御史台的御史在言事监察之前,一定要向御史台的长官汇报将纠弹什么事情。宋代取消了这一规定,每个台官言事不必对长官汇报,台官与谏官之间、台谏与台谏之间在言事上也互不通告。这一变化A使监察官员敢于监察一切事务B增强了监察官员工作的独立性C使监察机构摆脱

12、了外在的制约D有利于扩大御史台的监察范围23明朝时,出现了刘球、将钦、海瑞等一大批士大夫,他们与皇权抗争时表现出了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精神;同时,也有许多大臣撰写“青词”巴结崇道的世宗,相当部分士大夫形成“阉党” 。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A宦官权力的加强B宰相制度的废除C士大夫信仰的丧失D君主专制的强化24清代的木兰秋狝(xian,秋天打猎) ,是在皇帝出猎的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一项国家大典。康熙帝在某次行围时强调,从前有人“以朕每年出口行围劳苦军士条奏者,不知国家承平虽久,岂可遂忘武备” ;乾隆宜称其行猎目的有三:一是遵循祖制;二是习武练兵,三是怀柔蒙古。由此可见,木兰秋狝A具有其特定的军事政治意

13、图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C是为了满足君主的娱乐需求D保持了北方民族的传统习俗25据成书于西汉中期的史记等文献记载,秦二世是靠矫诏篡位当上皇帝的。考古学家在一枚秦代竹简上发现,秦二世称“朕奉遗诏”继位,这一说法得到了记载秦始皇临终遗言的西汉初竹书赵正书的印证。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史记关于秦朝历史的记载不够准确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D考古发现能弥补历史文献记载的不足第 II 卷本 卷 包 括 四 大 题 , 共 计 50分 。 考 生 根 据 要 求 进 行 作 答 。26社会发展和形势变化是推动制度变革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14、问题。 (12 分)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注: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 ,

15、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秦朝解决“诸侯诛伐”这一困局的措施。 (2 分)(2)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根据材料二,说明为什么“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 (4 分)(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 (4

16、分)(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 (2 分)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4 分)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 历史上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就像钟摆一样,一时摆向这边,一时摆向那边。中央集权过大了,地方运转不好,那就要放一点权;放权放得太厉害了,容易造成地方各自为政,中央管不了了,那就要收权。而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方面,则是从宋代起中央集权就高度发达了,其时地方分权最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两千年来一直都在变化,都在

17、不断地调整。摘编自凤凰网:周振鹤历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就像钟摆一样材料三 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一一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与前朝相比政治制度方面的“变”与“不变” ,并分析“变”与“不变”的成因。 (4 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分析北宋调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的背

18、景。简要说明北宋主要是通过哪些官制的变化来实现“中央集权高度发达”的?(4 分)(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4 分)(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2 分)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 分)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

19、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隋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 ”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 (4 分)(2)比较材料二和材料四,概括考试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并说明两者的

20、关系。 (4 分)(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4 分)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材料一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在中央设都察院,后升为正二品衙门,集纪检、组织、公安、司法职能于一身。为了监察中央六部的活动,还创立了六科给事中,并建立了御史巡按地方的制度。明朝监察制采取“以卑临高”的制约机制,赋予监察文武百官的大权,有事可以直除天子。监察官的选拔非常严格,非进士不能录用,使监察官的职位显得十分尊崇,升迁也非常快。明朝的监察制度具有动态机制,采取定期与临时相互交替的巡按方式对地方官员进行考察监督。明代监察制度只赋予监察官“弹劾权” ,对贪官的惩治取决

21、于皇帝的好恶与喜怒,随着封建制度的日益衰败,最终沦为统治阶级集团内部争权夺势、党同伐异的工具,从而失去了澄清吏治的制衡作用。在明世宗嘉靖至明神宗万历的近百年间,无论是监察官还是被监察的廷臣,都高举着效忠皇上与反腐败的大旗,相互攻讦,形成了东林、齐、楚、浙四党交恶和内阁、吏部与言官三足鼎立的局面。摘编自赵刚制度不是万能的杂谈朱无璋反腐败和明朝的监察制度材料二 西方监察专员制度发端于 1809 年,是一个由宪法或立法机关通过立法或国会决定的、由一个独立的高级官员负责的办事机构。监察专员制度的主要目标是改进公共行政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后因保护人权、反腐败等需要,监察专员逐渐向地方政府、国际组织、公司

22、以及非政府组织、大学扩展。监察专员制度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监察专资采取非司法方式解决行政机关与普通公民之间的行政争端;二是监察专员通过约束政府权力,弥补司法系统对行政权约束的不足;三是监察专员通过为普通公民提供及时救济,保护公民的相关权利。监察专员制度逐渐与各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合流,成为各国加强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摘編自袁新华西方监察专员制度对我国监察体制改革的启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5 分)(2)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监察专员制度的主要功能。综合上述材料,从政治体制的角度分析两种监察制度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 (7 分)一 轮 单

23、元 训 练 金 卷 高 三 历 史 卷 ( A)第 一 单 元 古 代 中 国 的 政 治 制 度答 案1 【解析】根据材料“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 ”结合所学可知西周通过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封邦建国,以抵御外族侵扰,巩固王室统治。故 D 正确。A 项只体现了分封制的内容,概括材料信息不全面,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诸侯的义务,也没有体现宗法制,故 BC 两项错误。【答案】D2 【解析】开发黄河流域与“宅兹中国”不符,故 A 错误;营建东都和迁鼎并不能体现天命转移,周王仍然是最高统治者,没有发生天命转移,故 B 错误;分封弊端是指地方诸侯割据,营建东都并不能消弭分封弊端,故

24、 C 错误;平息东方叛乱后,营建东都,这是为了加强对东方的统治,管辖辽阔疆域,故 D 正确。【答案】D3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通过建立“三结合”的政治权力,巩固了西周在地方的统治,从而扩散了先进的政治制度,故 B 项正确;西周没有消除地方对中央的威胁,故 A 项错误;西周尚未建立君权至上的政治体制,故 C 项错误;材料和血缘政治无关,故 D 项错误。【答案】B4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家谱”体现出血缘关系;材料“家谱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说明家谱承载着伦理规范,塑造着人格精神,维系着社会秩序,这体现出家谱的编修主要目的是强化对家国的认同,故 C 项正确;AB 项是家

25、谱对家族的作用,不全面,排除;D 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答案】C5 【解析】按照古代嫡长子继承制原则,外孙不能成为为合法的继承人,所以材料说“莒人灭鄫” ,实质上体现出宗法观念的深厚,A 正确;春秋显然是按照正史角度阐述,B 错误;此时王位继承并不混乱,C 错误;此时并没有出现外戚干政的事情,D 错误。【答案】A6 【解析】材料反映百里奚身份卑微,但秦穆公任用为相,说明血缘政治已开始被打破,故选 C;材料是不同学派的著作都有同一事件,但没有以不同学派的观点解读,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牛耕技术,排除 B;材料中秦穆公是春秋时期的霸主,排除 D。【答案】C7 【解析】 “遣使慰劳桓王、听说齐

26、侯死,闻丧而还”等史实说明等级贵贱的礼制思想仍然在起作用,即材料表明了当时礼制仍然影响着贵族政治生活,故 B 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儒家思想,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周王室权威是已经受到了冲击,选项 C 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D 自身是正确的但材料并未强调这一点,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B8 【解析】孔子不以族源作为辨别华夷的首要标准,而是以违背还是符合礼乐文明作为标准,说明文化认同已经成为民族间的纽带,故答案为 B 项。材料阐述的是辨别华夷的标准,说明华夷观念仍然存在,排除 A 项;礼乐文明是华夏文明,接受礼乐文明只能说明周边民族被华夏同化,排除 C 项;材料没有涉及血缘关

27、系的意义,排除 D 项。【答案】B9 【解析】由题干中关于刺史权力的内容看,多是用来解决地方问题的,如由解决“地方大族兼并土地” “地方高级官员不法行为”到解决“诸侯谋反” “民众反抗”再到解决“流民”问题、少数民族问题等,可以体现当时社会问题不断暴露出来,故选 A;王国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是在汉武帝时期就实现了,故排除 B;表格中没有涉及到丞相权力被削弱,故排除 C;刺史成为地方行政长官是在东汉时期,故排除 D。【答案】A10 【解析】 “光武帝曾借故搜捕王侯宾客” “明帝借口楚王信奉黄老收捕者达数千人” ,这说明两位皇帝的目的是打击王侯豪强势力,巩固统治,故 C 项正确;光武帝的做法未体现出思

28、想专制的强化,故 A 项错误;打击王侯豪强势力不是完善监察体系,故 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宗教势力,故 D 项错误。【答案】C11 【解析】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体现了少数民族政权对汉族文化的吸收和认可,说明中原文化影响不断扩大,B 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不能得出民族大融合的信息,A 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方面的内容,C 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统一问题,D 不正确。【答案】B12 【解析】外戚干政是皇帝为加强专制,压制宗室、功臣的手段和产物。北宋以后摒弃外戚辅政,明代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从外戚干政到摒弃

29、外戚,表明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官僚政治制度逐渐成熟,A 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僚政治制度逐渐成熟,B 错误;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有利于加强君主的权力,C 错误;封建社会是人治的社会,明朝我国仍是封建社会,D 错误。【答案】A13 【解析】从唐代三省程序分工到宋代前期在其管辖权限内实现了决策、执行一体化,可提高行政效率,D 项正确;材料的做法可以减少决策失误,但不能避免,A 项错误;由材料“决策、执行一体化” ,说明宋代前期在权力制衡和削弱相权方面做得不够,排除 BC。【答案】D14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古代中国的一些企图限制君权的措施,往往都收效甚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源自于君主专制制度本身赋

30、予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C 符合题意;材料涉及的是对君主的约束,A 不正确;材料所述为唐代的史实,B 与材料时间不符;D 与题干“主要原因”不符。【答案】C15 【解析】材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反映了宋代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这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故 B 正确;宋代路制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并非“山川行便” ,故 A 错误;宋朝创建路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和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 C 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文武分权的特点,故 D 错误。【答案】B16 【解析】古代“雀” “爵”相通, “猴” “侯”同音, “射爵射侯”就是追求封爵、封侯,因此

31、这类画像石刻体现了人们希望加官进爵甚至封侯,即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故 B 项正确;抑制王侯势力是在西汉(推恩令大大削弱了王国势力) ,东汉时期的王侯势力已经对中央构不成威胁,故 A 项错误;射雀、射猴和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相违背,故 C 项错误;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是对画像石的误读,不符合材料关键信息“射爵射侯”的真实含义,故 D 项错误。【答案】B17 【解析】材料“凡考,中上以上,每进一等中中,守本禄;中下以下”反映了唐朝对官员考核评定等级并进行相应的升降赏罚,故 A 正确;材料未涉及考核官员的标准的问题,故B 错误;加强官员的考核并不是唐王朝长治久安的主要原因,故 C 错误;材料不仅

32、仅限于官员考核的等级,还涉及相应的升降赏罚,故 D 错误。【答案】A18 【解析】材料显示北宋时期对于科举考试实行严格的监控,主要目的是防止官员参与考试腐败,以便使得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更能选出高质量的人才,故 D 正确;材料主要是对科举考试程序的管理,不可能“完全实现了公平公正” ,故 A 错误;B 中已经走向完善说法绝对,排除;C 中根本杜绝作弊显然不符合事实,排除。【答案】D19 【解析】由材料“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 ”可以得出,明代的科举考试内容比较全面务实,在传统内容之外,加了一些实用之学,D 符合题意;AB 说法均比较片面;C 与材料“考试内容除了

33、经义和八股文外”不符。【答案】D20 【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监察制度既有定期监察又有突击督察,既有刺史监察又有司隶校尉监察,这说明当时监察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故 B 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西汉基本继承了秦朝的监察制度,故 A 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刺史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而是说明监察方式具有多样性,故 C 错误;材料没有反映郡守的履职权限的扩大,故 D 错误。【答案】B21 【解析】由材料“采群言以广益,合众志以成城,始为无偏无党之道”可见康熙帝此举意在谨防决策失误,故选 B;由材料“不可用一己偏执之见”的主旨不是强调君权至上,故排除 A;肯定谏议制度是康熙帝铭言的内容而非意图,排除

34、 C;D 与材料无关,排除。【答案】B22 【解析】材料中的“每个台官言事不必对长官汇报,台官与谏官之间、台谏与台谏之间在言事上也互不通告” ,表明御史行使监察职权时所受约束减少,因此这一变化增强了监察官员工作的独立性。故答案为 B 项。A、C 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信息没有反映监察范围的变化,排除 D 项。【答案】B23 【解析】材料体现贤臣和君主之间的抗争不断,也有巴结君主以提高自身地位的大臣的出现,究其原因在于君主专制的强化,引起贤臣的不满和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大臣所利用,D 符合题意;A 说法较为片面,不能反映全部材料信息;材料没有涉及丞相制度的废止问题,B 不正确;D 与材

35、料“一些士大夫与皇权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不符。【答案】D24 【解析】根据材料中“岂可遂忘武备” 、 “习武练兵” 、 “怀柔蒙古”表明,木兰秋狝不单单只是娱乐活动,更有特定的政治军事目的,A 正确,C 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B;材料反映木兰秋狝可起到怀柔蒙古的作用,D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答案】A25 【解析】考古学家在一枚秦代竹简上发现,秦二世称“朕奉遗诏”继位,这一说法得到了记载秦始皇临终遗言的西汉初竹书赵正书的印证,D 符合题意;秦二世所奉遗诏是不是矫诏并没有得到印证,所以 A 表达不正确;历史真相只有一个,无论如何都不会模糊不清,只是

36、因为条件限制,有可能没有找到足够的证据而已,故排除 B;只有考古挖掘与文献记载互相印证才更接近历史的真实,故排除 C。【答案】D26 (12 分)【答案】 (1)措施: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2 分)(2)制度:郡国并行制。 (2 分)原因: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直属中央。 (2 分)(3)理由: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朝廷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4 分)(4)认识:在继承中不断变革;妥善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2 分)27 (14 分)【答案】 (1)不变:最高统治者仍世袭;变: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不

37、变成因: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变的成因:政治形势由分裂到统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法家思想地位的上升;分封制的弊端。 (4 分)(2)背景:接受唐代藩镇割据而造成五代分裂的教训。 (1 分)变化:派文官任州郡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设转运使,将赋税权收归中央。 (3 分)(3)创新: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 (2 分)作用: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 (2 分)(4)地方的管理逐渐趋于多层次;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加强。 (2 分)28 (12 分)【答案】 (1)标准:西周以血缘为

38、标准;汉初以德行为标准;魏晋以门第为标准;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4 分)(2)察举制:考试并不决定取舍,而只决定高下。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科举制由察举制发展而来。 (4 分)(3)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 (4 分)29 (12 分)【答案】 (1)特点:设立专门监察机构;形成监察体系;采用“以卑临高”和动态制约机制;重视监察官员的选拔和任用;依附皇权,行使有限的监察权。 (3 分)作用:有利于澄清吏治,加强皇权专制,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后期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2 分)(2)主要功能:解决行政争端;完善法治机制;保护人权。 (3 分)原因:中国:封建制度衰落,君主专制强化;监察制度是服务于皇权的工具,是人治的体现。(2 分)西方:监察专员制度是西方民主与法治的体现,有法制保障;具有独立性。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