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687.50KB ,
资源ID:54240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5424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学业检测试卷(含答案))为本站会员(可**)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学业检测试卷(含答案)

1、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学业质量标准检测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第卷(选择题 共 45 分)一、选择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4 个选项中,只有 1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a 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 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 和 b 分别属于( A )A个体、种群 B个体、个体C种群、种群 D种群、个体解析 a 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可以看出应该是个体水平的特征;b 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这是种群水平的特征。2对某动物种群数量是否

2、增长起到主要决定作用及预测该动物种群数量发展趋势的因素分别是( A )A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 B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C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解析 决定种群数量是否增长的原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但主要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预测动物种群数量发展趋势的因素是年龄组成。3要研究一个种群的密度通常需要根据该种群生物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下列调查种群密度时所用的方法正确的是 ( C )A调查草地上的瓢虫种群标志重捕法B调查草原上的斑马种群样方法C调查某片森林灰松鼠种群标志重捕法D调查池塘中的鲢鱼种群样方法解析 植物和活动范围比较小的动物采用样方法;体

3、积相对较大,活动范围大的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4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如图)分析正确的是( C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B“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bD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c 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解析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 错误;“J”型增长的种群中依然有死亡率,B错误;图中 a 指的是性别比例、b 指的是年龄组成,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C 正确;图中 c 指的是种群密度,而种群密度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波动,D 项错误。5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 2 hm2

4、(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 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初捕 50 50 28 22重捕 50 10 32 18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D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 72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 125 只/hm 2解析 因土壤中小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因而对其丰富度的调查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

5、法;标志重捕法理论计算公式 N M ,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即 m 值减小,nmN 值会增大;通过两次捕获情况,不能确定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捕获次数过少,偶然性较大);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 125 只/hm 2。6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 100 个鼠笼,捕获 68 只鼠,标志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点放置了 100 个鼠笼,捕获 54 只鼠,其中标志的鼠有 12 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B )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 306 只,必须积极防治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严重会影响畜牧

6、业发展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解析 在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中,常常采用样方法。而对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中,常常采用标志重捕法。即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个体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7下列调查内容与调查方法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B )A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样方法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显微计数法C调查湖泊中鲫鱼的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D探究培养液中大肠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抽样检测法解析 土壤中小动物的调查应用取样器取样法,故选 B。8如图为某地人口出生

7、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该人群的年龄组成可能是( A )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 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 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解析 开始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年龄组成为稳定型;最后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故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9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关键因素。在 2010 年 11 月份南方某沿海城市对本市居住人口进行了调查,发现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在人口调查时发现市郊大雁数量也比以前增多不少。对于人口和大雁种群密度增大的原因,正确的是( A )A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迁入增多,大雁数量增多主要也是迁入增多B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出生率增大,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迁

8、入增多C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迁入增多,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出生率增大D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出生率增大,大雁数量增多主要也是出生率增大解析 沿海城市经济发达,外来务工人员较多,人口数量增多主要是迁入增多;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北方候鸟迁徙到南方越冬,主要原因也是迁入增多。10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B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可用一定的数学模型表示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 K 值D研究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的增长速率可预测其 K 值解析 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当地环境可能不适宜其生长繁殖。呈“S”型增长的种群,

9、其增长速率最大值一般出现在 K/2 时,只要统计此时的种群密度就可预测出 K 值。1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D )A种群密度能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沙丘和冰川泥上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D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是区分群落的重要依据解析 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沙丘、冰川泥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K 值不一定是最大值。故选 D。12下列 4 幅图中能正确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 B )解析 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的状况下的增长是指在空间无限、资源无限和不存在任何天敌的情况下的增长。在这样的条件下,种群会呈“J”型增长,B 图所示

10、的增长状况属于此种情况。1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方法与注意事项中,不正确的是( B )A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法B该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组,不需要做重复实验C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时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D在显微镜下统计酵母菌数量时视野不能太亮解析 统计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一般用抽样检测法,A 项正确;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自身对照,无需设置对照组,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必须重复实验,求平均值,B 项错误;为了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和计数准确,取样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C 项正确;因酵母菌和培养液的折光率比较低,用显微镜观察时视野不能太亮,D 项正确。14

11、下图是种群增长的两种数学模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B )A“J”型增长曲线反映的是种群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条件下的增长B“S”型增长曲线可以用数学方程式 NtN 0 t表示 t 年后种群的数量CK 值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D两种曲线的变化都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解析 “J”型增长曲线反映的是种群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条件下的增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因此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也会增多,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J”型增长曲线可以用数学方程式 Nt N0 t表示 t 年后种群的数量。 15(福建卷)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

12、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A1972 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 1975 年低B1971 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 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解析 分析图示曲线可知,1972 年北点地梅种群密度比 1975 年的大,个体间生存斗争强度也大,A 项错误;横坐标为种群密度(表示单位面积的个体数),纵坐标为时间,而死亡率可看成单位个体数在单位时间死亡的个体数,从图中数据可知 1971 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

13、株阶段,B 项正确;统计种群密度时,不应舍弃所得数据,C 项错误;从 5 年数据可看到,种群密度每年都在下降,D 项错误。16在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中, 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下列条件会使种群 K 值增加的是( B )A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 B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C引入北极狐后的旅鼠 D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解析 K 值大小受环境的制约。地面进行硬化后,家鼠不适应这样的环境,其环境容纳量减小;蝗虫在干旱环境中大量产卵繁殖,因此,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环境容纳量提高;北极狐能够捕食旅鼠,因此,引入北极狐后旅鼠的容纳量减小;干旱导致竹子大量死亡,造成大熊猫的食物短缺,所以,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

14、环境容纳量减小。17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B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D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解析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记为“待鉴定”,并记录下它们的特征,A 项正确;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B 项错;土壤小动物一般具有趋暗、趋湿的特性,可用热光源收集,C 项正确。故选 B。18“水稻杀手”福寿螺是我国危害最大的

15、外来物种之一。某校生物小组在一块面积为 500 m2的水稻田中放入 200 只大小不一的福寿螺,然后调查其种群密度的变化,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福寿螺的种群密度变化(单位:只/100 m 2)时间 第 1 周 第 3 周 第 5 周 第 7 周 第 9 周 第 11 周福寿/螺数量 40 52 118 198 270 268A调查福寿螺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B由于没有天敌,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第 1 周由于不适应环境,种群的密度下降D调查期间,种群的增长速率一直增大解析 福寿螺的活动范围和活动能力较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由表中数据可知,福寿螺数量呈“S”型增长

16、,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19(2017海淀月考)科研人员对某草原一种野生动物的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B )A该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B死亡率增大的原因是食物、空间和天敌等因素C要合理利用该种动物资源,应将种群密度控制在 d 点Db 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达到最大环境容纳量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大(b 点最大)后减小,最后为零(d 点),该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型;死亡率增加的原因一方面是种群数量增大,食物和空间相对减少,导致种内斗争加剧,另一方面是天敌数量增加;要合理利用该动物资源,应使种群密度

17、维持在增长速率最大的 b 点;该种群的最大环境容纳量为 d 点所对应的种群数量。20下列关于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A )A某池塘中全部鱼是一个群落B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的丰富度越大C森林的垂直分层主要受光照的影响D森林中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是受食物种类的影响解析 群落包括某自然区域内的全部生物,而池塘中全部鱼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生物。热带地区一般温度适宜且雨水充沛,物种丰富度较大,故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越大。森林中动、植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原因分别是食物和光照。21下列关于“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C )A一个池塘中鲫鱼的种群密度大于鲤鱼的种群密度,则此池塘中鲫鱼丰富度高于鲤鱼B甲池塘中

18、的鲫鱼种群数目多于乙池塘,则甲池塘中鲫鱼丰富度高于乙池塘C一片森林中的物种数目多于一片草原,则该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于该草原D不同的群落,物种丰富度是定值解析 物种丰富度是物种数目的多少,而不是种群密度。22从生态学角度看,表现出物种间竞争关系的诗句是( B )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C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解析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其中的草和豆苗之间为竞争关系;而“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分别表现的是溶解氧、光照、温度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长

19、、发育和繁殖的影响。23科学家近日在印尼婆罗洲发现,蝙蝠栖息在猪笼草的捕虫囊中。这种异乎寻常的生存方式,给双方都带来好处猪笼草得益于蝙蝠粪便中的营养素,而蝙蝠则安全的藏匿于植物的捕虫囊中。下列关系中较适合蝙蝠与猪笼草的是( C )A捕食关系 B竞争关系C互利共生关系 D寄生关系解析 蝙蝠与猪笼草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关系。24根据图中显示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A该图中所有的植物构成生物群落B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地形、湿度、盐碱度等C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有分层现象,但动物没有分层现象D从山麓到山顶的群落分布属于水平结构,

20、是由地形起伏造成的解析 该图中的所有植物并不能构成生物群落,还缺少了动物和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地形、湿度和盐碱度是影响群落水平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和动物都有分层现象。25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理解中,不正确的是( B )A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就越多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构成一个生物群落C生物的种类越丰富,群落的丰富度越大D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解析 所有的鱼是指多个物种,既不构成种群也不构成群落。26如图,纵轴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 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

21、误的是( D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解析 从曲线可以看出,甲、乙、丙生活的主要区域不相同, 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它们的生存区域和食物有重叠部分,存在竞争;三种鱼主要食物有所不同,有利于各种群的生存。27潮间带满潮池中常见的滨螺是捕食者,吃很多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浒苔)。下图是藻类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A各种藻类存在竞争关系B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数越多C若没有滨螺,藻类多样性会降低D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多样性程度最高解析 藻类种数越多,多样性越高,从图

22、中看出若没有滨螺,藻类多样性会降低,若滨螺密度超过一定值时,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数越少。28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 cm50 cm30 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D )招潮蟹类 厚蟹类 沙蚕类 泥螺类 蛤类物种物种 个体 物种 个体 物种 个体 物种 个体 物种 个体数 总数 数 总数 数 总数 数 总数 数 总数裸露泥滩 5 18 1 14 2 12 1 10 2 14米草群落 3 12 2 9 0 0 1 10 0 0A裸露泥

23、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低于米草群落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解析 由表格信息可知,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总数及个体总数均大于米草群落,即米草群落比裸露泥滩的种群密度低;由于取样的随机性和代表性强,因而改用另一规格的取样器不会影响对比研究结论;不同种类底栖动物生活习性不同,即改变取样时间会影响采集的物种数及个体总数。29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B不同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是相同的C群落经过演替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D群落

24、演替导致生物种类的不断改变解析 不同生物群落的起点不同,因而演替的过程也不尽相同。30如图表示某地域中以湿度和温度为变量,描绘出的两个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D )A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的只是竞争关系B甲种群在该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湿度和温度相互作用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解析 由坐标图可知,甲种群生活在相对低湿度、低温度的环境中,乙种群生活在相对高湿度、高温度的环境中,因此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第卷(非选择题 共 55 分)二、非选择题(共 55 分)31(7 分)保护生态环境,

25、实现可持续发展,某地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请回答下列问题:注: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植物优势种群数量变化情况。(1)根据图分析,该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次生演替_。该群落发展至第 3 阶段时,甲、乙、丙之间为_竞争_关系。该群落的空间结构应具有_垂直分层_现象。(2)在该演替过程中,由于群落的物种数目即_物种丰富度_提高,导致生态系统的_抵抗力_稳定性会逐渐提高。解析 (1)分析题图,该群落的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发展至第 3 阶段时,丙种群占优势,甲、乙占劣势,三个种群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该群落出现了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2)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

26、的数目越来越多,即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则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不断增强。32(7 分)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图甲所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乙、丙表示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1)图甲中在 t2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_稳定_型。在 t1 t2时,该种群数量呈_增长_趋势。(2)图乙、丙中能反映该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丙_。调查发现该鱼种群的 K 值为 200,N表示种群数量,在 S1到 S5时间段测得的种群数量如下表,请据表分析:曲线上的点 S1 S2 S3 S4 S5N 20 50 100 150 180(

27、KN)/K 0.90 0.75 0.50 0.25 0.10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被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S3_水平(用表格中曲线上的点字母表示),因为此时_种群增长速率最大_。(3)请根据图甲所示,在图丁中绘制该鱼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随着时间变化曲线。答案 (3)33(11 分)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实验,课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实验材料、用具:菌种和无菌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 (计数室为 1 mm1 mm 方格,由400 个小格组成)、滴管、无菌水、台盼蓝染液(对活细胞无染色效果)、显微镜等。酵母菌的显微计数方法:血球计数板

28、:是带有微小方格刻度的玻璃片,用于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的计数。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数一个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连续观察 7d,并记录每天的数值。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1)本实验没有另设对照实验,原因是_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_。该实验_需要_(填“需要”或“不需要”) 重复实验,原因是_避免实验偶然性带来的误差(或其他合理答案)_。(2)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震荡几次试管,原因是_使酵母菌分布均匀_。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稀释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_。(3)某同学第 5 天在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做法如

29、下:振荡摇匀试管,取 1 mL 培养液并适当稀释(稀释样液的无菌水中加入了几滴台盼蓝染液)。先将_盖玻片_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水纸)吸去,制作好临时装片。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在观察计数时只计_不被_(填“被”或“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在用血球计数板对某一稀释 10 倍样品进行计数时,发现在一个小方格内(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酵母菌平均数为 5,据此估算 10 mL 培养液中有酵母菌_210 9_个。34(11 分)某生物兴趣小组准备对所处地区的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研究。假定你是其中的一员,请回

30、答:(1)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C )A不同季节,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同B不同地点,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同C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D应设计表格,统计不同采集样点的土壤小动物种类(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_目测估计法_,前者一般适用于_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_的群落。(3)对土样中的小动物进行采集时,在诱虫器上方通常要放置并打开 40 W60 W 的电灯,这样做的目的是_利用了土壤小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使土壤小动物从土样进入诱虫器下部的试管中,达到采集目的_,采集到的小动物可以放入_70%的酒精_溶液中保

31、存,也可以放入_试管_中。(4)在观察和分类的基础上,若要用记名计算法对两类土壤中的小动物进行统计和分析,请你设计一个数据统计表。(5)除了进行上述问题的探究外,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请你再提出一个要探究的问题。地区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统计表 (6)某同学决定以校园内池塘为对象进行物种丰富度调查,为此他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取样器,取样后,分别统计小取样瓶中的小动物种类和数量。根据你的理解,该同学调查的目的不可能是调查该池塘( C )A同一水层小动物类群 B不同水层小动物类群C可能存在的食物链 D常见的小动物类群解析 (1)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的土壤中小动物

32、类群的丰富度一般不同,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不适宜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而是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结果往往通过设计表格来统计。(2)丰富度统计方法有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计算法,后一种方法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3)土壤小动物一般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4)在设计数据统计表时,要注意是两个地区,因此要区分清楚。(5)此外,也可以探究不同深度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或是白天或夜晚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6)物种丰富度调查的目的是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小动物的丰富度,无法判断食物链关系。答案 (4)土壤类别数量物种名称 花园土壤 菜地土壤35(9 分)请回

33、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_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_(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_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_(3)据调查,近 5 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 50 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

34、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变快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未发生改变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解析 (1)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所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故在光裸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而从森林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次生演替中,虽然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故次生演替的速度快,经历的时间短。(3)该地区气候越来越干燥,自然演替的最终方向是荒漠,由于人类的开垦活动,该地区荒漠化速度加快,故人类开垦活动使群落演替速度加快,但演替方向未发生

35、改变。36(10 分)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_同一_(填“不同”或“同一”)种群。(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_群落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 3 组实验,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 2 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两个相同棍棒,

36、丙组则同时抛出一个项圈和一个棍棒,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_小于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测试时要求甲、乙、丙 3 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_相同_(填“相同”或“不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_雌鹿或雄鹿_。解析 (1)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所以雌鹿和雄鹿是同一种群。(2)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草原中草、鹿、兔和微生物等所有生物构成了群落。(3)根据鹿角效应: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所以项圈和木棍相当于草原上的食草动物,丙组的平均时间比较少。抛出的项圈和木棍的距离在此实验中属于无关变量,所以要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