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5 ,大小:603.50KB ,
资源ID:54237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5423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学业检测试卷(含答案))为本站会员(可**)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学业检测试卷(含答案)

1、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学业质量标准检测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90分钟。第卷(选择题 共 45分)一、选择题(共 30小题,每小题 1.5分,共 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4个选项中,只有 1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广东卷)右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 a、鱼 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A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解析 由于鲈鱼以鱼 a、鱼 b为食,鲈鱼产量增加,鱼 a、鱼 b两种土著鱼减少,鲈鱼处在

2、土著鱼的下一个营养级,每个营养级都要消耗一部分能量,根据能量传递逐级递减,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故 A项正确;土著鱼与鲈鱼是捕食关系,不是竞争,故 B项错误;根据营养关系,鲈鱼引入会导致土著鱼先减后增,间接导致浮游动物先增加后减少,故 C项错误;根据营养关系,浮游植物总量应该先减少后增加,故 D项错误。2如图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B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B丙属于次级消费者C丙可以为甲提供无机盐 D丙不属于食物链解析 从图中三种成分的关系可以判断出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分解者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无机盐被生产者利用

3、。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3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C )A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B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C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完成生态系统碳循环D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解析 仅靠生产者无法完成碳循环,故选 C。4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若 A突然减少,则 D的数量会( B )A增加 B减少C先增后减 D先减后增解析 A 为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它是该食物网中其他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是该食物网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所以它的减少必然使该食物网中各种生物都减少。5据图

4、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C细菌与蝉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D蛇属于三级消费者解析 图示中包括了无机环境(光、CO 2等)、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蝉等)和分解者(细菌),它们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蝉是消费者,细菌是分解者,两者之间不构成竞争关系。蛇属于四级消费者。6下面是我国北方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图中食物网中共有 4条食物链蛇处于不同营养级 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不只是捕食A B C D解析 生物群落除图示生物外,还应包括微生物

5、和其他生物。图中食物网中共有 4条食物链:大麦蝗虫青蛙蛇;大麦蝗虫蜘蛛青蛙蛇;狗尾草蝗虫青蛙蛇;狗尾草蝗虫蜘蛛青蛙蛇。其中蛇处于第四和第五两个营养级。青蛙和蜘蛛除捕食关系外还存在竞争关系。7如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B )A细菌既可作为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的食物B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虫、线虫、海螺C若大米草死亡,将导致细菌数量增多,沼蟹数量亦增多D若喷洒只杀灭食草虫的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减少解析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属于分解者,被线虫捕食的细菌属于消费者的食物;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海螺、线虫和食草虫均能以生产者为食,故三者应为第二营养级;大米草

6、与藻类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大米草死亡会导致藻类数量增多,还会使细菌数量增多,细菌和藻类数量增多会导致线虫数量增多,进而导致以线虫为食的沼蟹数量增多;杀虫剂杀死食草虫,会导致蜘蛛的食物减少,进而导致蜘蛛数量减少。8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主要是需氧型和厌氧型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D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解析 在生态系统中,不是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如蜣螂、蚯蚓为分解者;多数细菌是分解

7、者,但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和光合细菌等是生产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成分;一种生物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物成分,如猪笼草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是生产者,在捕食虫子时为消费者。9某农户在其庭院中种植了谷类、蔬菜和牧草,栽培了蘑菇,养殖了家畜和家禽,还建有一沼气池,构成了一个人工生态系统。下列关于该庭院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C )A分解者的代谢产物都可作为生产者的肥料B生产者的代谢产物都可作为人的食物C人的有机排出物可作为分解者的原料D分解者及其代谢产物不能作为消费者的饲料解析 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其代谢产物并非都可作为生产者的肥料,故

8、A项错误;生产者的代谢产物并非都可作为人的食物,如人吃蔬菜、水果时并不是把所有的都吃了,故 B项错误;人的有机排出物可作为分解者的原料,分解者及其代谢产物有的可以作为消费者的饲料,故 C项正确、D 项错误。10下图是无废弃物农业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B )A该图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B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人C该系统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减少了环境污染D分解者在该系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解析 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故选 B。11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C )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

9、B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D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紧抓住题干中“运用生态学的知识进行合理解释”中的“生态学”这一关键词。A 项是从人体物质代谢的角度来描述的,故 A项错;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由于能量传递经过的营养级少,损失的能量少,可利用的能量应该较多,故 B项错。C 项是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角度合理解释题干中的观点,故答案为 C;D 项是从营养的角度而非生态学的角度进行解释,故 D项错。12草兔子狐狸狼为某草原上的一条食物链,下列关于该食物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B )A该食物链中兔子是初级

10、消费者、第一营养级B兔子产生的粪便不属于兔子的同化量,而是草的固定量C根据能量金字塔可知,处于塔尖的狼,其个体体内的能量少于兔子个体体内的能量D狐狸捕食一只兔子,则该兔子体内的能量全部流向狐狸解析 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兔子的粪便不属于兔子的同化量;能量金字塔描述的是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关系,不能简单等同于单个个体。13根据生态学原理,要使能量流经食物链时的消耗最少,人们应采取下列哪种食物结构( C )A以禽蛋类为主 B以淡水养殖的鱼虾为主C以谷物和植物蛋白为主 D以猪肉等家畜的肉类为主解析 根据能量流动规律,能量流经每一个营养级时,都要损失大量能量,因此应尽可能地缩短食物链,减少能量损失。14在食

11、物链 植物昆虫鸟 的营养结构中,若能量传递效率为 10%,以鸟类同化的总能量中由昆虫获得的总能量为 x轴,植物供能总量为 y轴,下图中绘制的相关曲线正确的是( D )解析 设鸟获得的总能量为常数 a,则鸟从昆虫获得的能量为 x,从植物直接获得的能量为ax,可列式为 x1010(ax)10y,即 y10a90x。根据此方程式可知,D 项正确。15下表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 ABC(三者构成一条食物链)各种群对能量的同化、利用、传递等的部分数量关系,已知该草原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能为 150 000百万千焦,但其中 149 875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能被生产者固定。针对此图有关计算错误的是(单位:百万

12、千焦)( C )生物类群同化量净生产量(净同化量) 呼吸消耗传递给分解者传递给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A ( ) (?) 65.5 3 15 41.5B 14 5 ( ) 0.5 2 2.5C 2 ( ) 1.4微量(不计)无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数是 125B“?”处数值是 59.5CB 呼吸消耗的能量是 19D能量从 B传到 C的传递效率约为 14.3%解析 每个营养级同化量等于净同化量和呼吸消耗量之和,所以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为净同化量:31541.559.5,加上呼吸消耗量 65.5共 125。B 呼吸消耗应为同化量净同化量1459。B 到 C的传递效率为:2/14100%14.

13、3%。16下图为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情况示意图,各代表一定能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D )A从能量关系看B并非都属于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C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D/代表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解析 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它包括(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入分解者中的能量)和生产者呼吸消耗的能量;初级消费者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属于生产者的同化量;食物链中的最高营养级获得能量最少。17下表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有机物同化量的比例关系。下列关于该食物网推断最不可能的是( D )生物种类 甲 乙 丙 丁同化有机物所占比例 86 12 1.1 0.9A以上四

14、个种群至少构成两条食物链B甲、乙两种群不可能处于同一营养级C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可能全部被第二营养级利用D乙、丙以甲为食物,丁以乙、丙为食物解析 根据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10%20%,则甲一定处于第一营养级,若只有甲为第一营养级,则第二营养级有机物的同化比例在 8.617.2,若只有乙为第二营养级,则第三营养级有机物的同化比例在 1.22.4,第三营养级有丙、丁,食物链有两条;若第一营养级不只有甲一种,则食物链也是至少两条,A 项正确。若甲、乙为同一营养级,则第二营养级有机物的同化比例在 9.819.6,而丙、丁的同化量只有 2.0,故甲、乙不可能处于同一营养级,B 项正确。第一营养级

15、同化的能量一部分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还有一部分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可能全部被第二营养级利用,C 项正确。若乙、丙以甲为食物,丁以乙、丙为食物,乙、丙同化量的 10%20%是 1.312.62,D 项不可能。18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 D )A由于乱砍滥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解析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恢复到

16、原来的状态,这一过程体现了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A 在受到外界干扰破坏后没有恢复原状,B 和 C都抵抗了外界干扰而保持原状,属抵抗力稳定性。D 项在大型肉食动物闯入封闭生态系统后,经过各成分相互作用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属于恢复力稳定性。19由稻、萍、鱼等生物组成的一种生态农业中,水生植物红萍适宜在荫蔽环境处生长,可作为鱼类的饲料;鱼类的粪便又为水中的微生物提供了有机养料,微生物的活动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促进水稻与红萍的生长。红萍因与固氮蓝藻共生能提高土壤肥力。这样的环境很适合捕捉害虫的青蛙等有益动物的生存。对此人工生态系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A水稻、红萍、水藻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体

17、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B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稳态时,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不能够实现自给自足C该生态系统中的鱼类、浮游动物、青蛙、害虫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D该生态系统中的群落由水稻、红萍、鱼、青蛙、有害昆虫和浮游动物组成解析 水稻、红萍、水藻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未体现能量的多级利用,A 项错误;该生态系统中的鱼类、浮游动物、害虫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青蛙是第三营养级,C 项错误;该生态系统中的群落除水稻、红萍、鱼、青蛙、有害昆虫和浮游动物等到动、植物外,还应包括微生物,所以 D项错误;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稳态时,还要不断地进行人工管理,B 选项正确。20在碳循环中,CO 2通过哪些生理过程进入生物群

18、落( B )光合作用 细胞呼吸 分解作用 燃烧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蒸腾作用A B C D解析 无机环境中的 CO2绝大部分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的,还有很小的一部分则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21下面是某营养元素循环简图,下列能代表 X、Y、Z 三种生物的组合是( C )A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 B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解析 根据物质循环的特点,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首先进入到生产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通过食物关系相联系,且两者都有一部分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再次进入到无机环境中。所以生物X为生产者,生物 Y为消

19、费者,生物 Z为分解者。22碳是生物圈物质循环的最主要部分,下图是碳循环过程图解,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D )A随着工业的发展,过程的加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节能减排主要是控制该过程B参与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通过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可以增强过程,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D过程中,都伴随着能量的循环转移、利用和释放解析 过程中,物质能够不断地循环转移,但是能量不能循环利用。23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实现“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以下关于“低碳”和碳循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低碳经济”的发展将会导致生物圈的碳循环受到阻碍B现代工业迅速发展,短期内二氧

20、化碳排放量过大,导致了生物圈碳循环失衡C尽量减少塑料袋使用量,遏制白色污染是转向“低碳生活”的途径之一D“原料产品废料”的生产模式向“原料产品原料产品”模式转化,有助于减少废料处理的能耗,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解析 人类活动加快了碳元素释放的速率,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提倡“低碳经济”减少二氧化碳的释放,有利于维持大气中碳氧循环的平衡。24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给农作物施农家肥既能使植物充分利用有机物中的物质和能量,又能避免施化肥导致土壤酸碱化B碳在生态系统中以 CO2的形式在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循环C在“草兔鹰”这条食物链中,兔属于初级消费者,兔同化

21、作用获取能量的一部分通过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D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大力植树造林等能减缓酸雨和温室效应等的发生,从而保护环境,实现绿色生活解析 给农作物施农家肥,肥料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后才能被植物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释放的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 CO2的形式循环,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兔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兔同化的能量,应属于草同化的能量。25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

22、定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解析 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项正确。防治稻田害虫,能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但不能改变能量传递效率,B 项错误。因人为作用,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演替速度及方向会有差异,C 项正确。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卷叶螟的数量下降,就会有更多的褐飞虱被拟水狼蛛捕食,D 项正确。26某种海龟的舌尖处有两条红色突起,它在捕食时,先张开口并让舌头来回摆动,很像小虫在蠕动。这种信息传递的意义是引诱猎物,

23、以利于捕食。海龟的这种活动包含下列哪种信息( D )A物理和化学信息 B行为和化学信息C物理和营养信息 D物理和行为信息解析 这属于海龟的特殊行为,是行为信息;因为是利用舌尖的红色突起模仿小虫蠕动,引起其他小虫的注意,所以也是物理信息。27以下实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是( B )A豆科植物能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同时能通过根瘤菌获得含氮养料B草原上羊数量剧增会导致草的数量减少,进而抑制了羊的数量增长C山区植被遭到破坏或掠夺式砍伐后造成水土流失甚至泥石流的发生D废弃多时的耕地上会逐渐生长出杂草,进而逐渐出现小灌木林解析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是共生关系。植被破坏导致泥石流发生,是自然灾害没

24、有体现自我调节能力。耕地上出现小灌木林是群落演替。只有 B选项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8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 C )生物多样性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其恢复力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A BC D解析 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故其自我调节能力较高,抵抗力稳定性较强,种群密度和群落结

25、构能长时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正确。29图甲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图乙为我国北方某地 20年间 CO2浓度变化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B )A图甲中成分 A在碳循环中的主要作用是吸收大气中的 CO2B图甲中缺少 ACO 2的过程,图甲中 D为分解者C每年的冬季 CO2浓度变化,从碳循环角度分析主要原因是图甲中过程大大减少,并且过程增加D每年夏季 CO2浓度与前一年冬季相比下降,而每年的 CO2浓度的平均值却逐年增加,原因是每年 CO2的排放量都大于 CO2的吸收量解析 图甲中 A为生产者,D 为初级消费者,C 为次级消费者,B 为分解者,A 在碳循环中主要吸收大气中的 CO2;图甲中缺少

26、 A释放 CO2的过程,但 B为分解者;冬季由于植物光合作用减弱,植物吸收 CO2的能力降低,且煤、石油的燃烧量增加,导致冬季 CO2浓度升高;每年夏季 CO2浓度与前一年冬季相比略有下降,而每年的 CO2浓度的平均值却逐年增加的原因是每年 CO2的排放量都大于 CO2的吸收量。30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图解,对此图理解不正确的是( D )A一般情况下,b 可代表恢复力稳定性B一般情况下,自我调节能力与 a曲线相似C抵抗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呈正相关D所有生态系统都符合这一数学模型解析 选项 A,一般情况下,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弱;选项 B,一般情况下,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

27、大,与 a曲线相似;选项 C,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大,二者呈正相关;选项 D,北极苔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弱,恢复力稳定性也弱,不符合这一模型。二、非选择题(共 55分)31(11 分)下图是处于平衡状态的简单淡水生态系统的部分成分,请回答:(1)此生态系统中共有_3_条食物链。(2)此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是_水鸟、小鱼、淡水虾_,淡水虾与小鱼的关系是_竞争_,大鱼与小鱼的关系是_捕食_。(3)若所有水鸟迁徙到别处,则短时间内大鱼数目_增多_,水藻数目_减少_,淡水虾数目_减少_。(4)若此生态系统中的水绵大量减少,随之会发生的现象是_A_。A水藻大量增多

28、B小鱼的数目增多C水鸟的数目减少 D甲壳类的数目增加(5)此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总和,在生态学上称为_群落_。(6)生态系统的 4种成分中,图中未体现的两种成分是_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_、_分解者_。解析 食物链的计数是先从生产者算起,此题有两个生产者,应有两个起点,到达最高营养级有几条路径就有几条食物链,共 3条;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依次类推,可得出水鸟、小鱼、淡水虾处在第三营养级;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若所有水鸟迁徙到别处,则甲壳类和大鱼因失去天敌而在短时间内增多,水藻因甲壳类生物的增多而减少,淡水虾因大鱼的捕食而减少;若生态系统中水绵大量减少,则水鸟主要以甲壳类生物为食,水藻的数量因

29、甲壳类生物的减少而增多。图中所示的生态系统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是捕食食物链,没有体现出分解者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32(9 分)下面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图中 A、B、C 代表三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能量数,单位是百万千焦。已知该生态系统接受到的太阳辐射为 118 872百万千焦,但其中 118 761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被利用。请回答:(1)请将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数填写在图中的方框内,这部分能量是_生产者_所固定的太阳能。(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_13.5%_,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_20%_。(3)次级消费者通过异化作用消耗的能量

30、占其同化作用所得到能量的百分比是_60%_。(4)由图可知,下一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有: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_呼吸作用_消耗;上一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_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_;少数能量被_分解者_利用。答案 (1)解析 从图中 A、B、C 三者关系分析得出:A 是第一营养级(生产者);B 是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C 是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构成,A、B、C 框内的数值分别是其同化的能量值。(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18 872118 761111 百万千焦,该部分是生产者所固定的总能量;(2)A 到 B的能量转化效率为 15.0/

31、111100%13.5%,从 B到 C的能量转化效率为 3.0/15.0100%20%。(3)次级消费者通过异化作用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作用所得到能量的百分比为 1.8/3.0100%60%。(4)能量在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主要是由于每一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而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并且各个营养级的生物中总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利用,还有少部分能量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等直接流向了分解者。33(8 分)下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 A、B、C、D 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乙为其中部分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过程表示_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_,图乙中的

32、生物对应图甲中哪些成分?_D、B_(用字母表示)。(2)图甲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分别是_含碳有机物_、_CO 2_。(3)乙图中的蛇由于某种原因数量下降,蟾蜍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这属于_负反馈(反馈)_调节,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自我调节_能力。(4)若草固定的总能量为 6.8109 kJ,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是 1.3108 kJ,则人最多能获得能量_2.4610 8_kJ。(5)若蛇取食鼠的比例由 1/4调整到 3/4,从理论上分析,改变取食比例后蛇体重增加 1 kg,人能比原来多增重_2_kg(能量传递效率按 20%计算)。解析 (1)由图甲可知,A 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D

33、 是生产者,B 是消费者,C 是分解者。过程表示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图乙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应图甲中的 D、B。(2)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物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 CO2的形式传递。(3)蛇的数量减少,导致蟾蜍因缺少天敌而增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又逐渐趋于稳定,这种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4)(6.810 91.310 820%)(20%)22.4610 8(kJ)。(5)改变前:1 kg蛇消耗草为 3/4(20%)31/4(20%) 2100(kg);改变后:1 kg蛇消耗草为 1/4(20%)33/4(20%) 250(kg)所以改变后与改变前相

34、比节余的 50 kg草可流向人,故人比原来增重了5020% 20%2(kg)。 34(9 分)如图甲为一个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表乙是对图甲中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查结果;图丙是该生态系统中人类对物质与能量的利用情况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单位:10 2 kJm2 a1 )Pg Pn RX 870.7 369.4 501.3Y 211.5 20.1 191.4Z 141.0 61.9 79.1乙(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三个,分别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_微生物的分解作用_、_化学燃料的燃烧_。若图甲中的“”仅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动方向,则不会存在的过程有_。

35、(2)若图甲表示碳循环示意图,则 D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_非生物的物质(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_,过程表示的是_光合作用_。(3)表乙中的 Pg表示同化作用固定的总能量,Pn 表示生物体内储存的能量,则 R表示的生物学含义是_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的呼吸量_。每平方米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870.7_102 kJ。(4)图丙表示人类在草原上放养牲畜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_能量流动_关系。解析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三个: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化学燃料的燃烧;能直接利用二氧化碳的只有生产者;各营养级生物所同化的总能量除了在自身体内储存外,还用于呼吸作用、传递给下一营养级和分解

36、者,但最终都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人工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提高能量的利用率。35(7 分)如图是我国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中几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食物网中,蛇和鹰的关系是_捕食和竞争_。(2)推测该生态系统中青蛙的种群数量呈_S_型增长,原因是_该生态系统的空间和资源有限_。(3)蝗虫、青蛙、鹰属于不同的种类,体现了生物的_物种_多样性。它们通常分布在不同的高度进行活动,这体现了群落在_垂直_结构上的分层现象。(4)调查该生态系统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被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

37、偏高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5)蝗虫是草原上的一种常见害虫,牧民常用黑光灯诱杀该虫,说明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为_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_。解析 略36(11 分)如图 1表示某生态系统的功能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 1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_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_。(2)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y 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_抵抗力稳定性越弱_;x 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_恢复力稳定性越弱_;TS 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_总稳定性越弱(其他合理答案也可)_。(3)请在图 2所示的坐标系中绘出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的关系。答案 (3)如图所示解析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动态平衡;结合图 1可知,y 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弱,x 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弱,这都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与其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TS 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强;反之,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