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1 ,大小:108KB ,
资源ID:52628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5262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质量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为本站会员(可**)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质量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1、单元质量检测二(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一、基础积累(共 24 分,选择题每小题 3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天堑(qin) 亲戚(q) 珠玑(j) 寒蜩 (tio)B罗绮(q) 暮霭(i) 凝噎(y) 惊悸(j)C脸颊(ji) 吟啸(yn) 拎起(ln) 纶巾( un)D樯橹(qin) 遥岑(chn) 薄雾(b) 巷陌(m)解析:A 项, “戚”应读 qi;B 项, “绮”应读 q;D 项, “岑”应读 cn。答案:C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组是( )A寻常巷陌 寒蝉凄切 帐饮无绪 惊滔拍岸B玉枕纱厨 故国神游 凌歌泛夜 故垒西边C封狼居胥

2、玉簪螺髻 烟柳画桥 晓风残月D良晨好景 吟赏烟霞 仓皇北顾 神鸦社鼓解析:A 项, “滔”应改为“涛” ;B 项, “凌”应改为“菱” ;D 项, “晨”应改为“辰” 。答案:C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多情自古伤离别 B竹杖芒鞋轻胜马C楚天千里清秋 D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解析:A 项, “多情”为形容词作名词,多情的人;B 项, “马”名词作动词,骑马;D 项, “忧愁”意动用法,以为忧愁。答案:C4下列词句按其风格分类,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红藕香残玉簟秋 B更那堪,冷落清秋节C大江东去,浪淘尽 D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解析:从词风的婉约、豪放方面来分辨。答案:C5

3、下列四首诗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意境上相似的一项是( )A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B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C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D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解析:D 项与例句相似,都是表现物是人非的变化。答案:D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是诗歌的一种,兴起于唐朝,到宋代而盛行。词的调名、体段、格律、押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词是依乐谱而填字的歌词,因而就以乐谱的调名为名,如浣溪沙 水调歌头等,后来也有取诗词名句作

4、为调名的,如渔家傲 南乡子等,也称词牌名。B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女词人之一,有漱玉集 。李清照的生平以靖康之变为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前期生活富足而美满,因此词风清新活泼明朗,后期国破家亡,在大动荡的社会中,饱尝了人世间的种种辛酸,感情变得越来越悲凉凄切。C词兴起于唐朝,到了两宋时期,成为最具特色的文学形式。词的风格多样,通常分为“豪放”和“婉约”两派。从辛弃疾开始,“豪放派”逐渐成为主流。南宋苏轼发扬光大了词的豪放风格。D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属四川)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嘉祐二年进士。他学识广博,文章、

5、诗词、书画均擅长。有东坡乐府 。解析:C 项,苏轼是北宋人。答案:C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道:“_,_。 ”(2)苏轼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生动描绘了周瑜的英气勃发。(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 。答案:(1)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2)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3)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二、阅读鉴赏(45 分)(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9 分)论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旷世奇才苏轼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批评家。在对

6、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的认识上,苏轼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渊源。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基于此,他重视文学积极的社会作用,强调有为而作,针砭时弊。他在题柳子厚诗中写道:“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乃诗之病。 ”所谓“有为而作” ,目的在于揭发当世政治的过失和社会中的种种不平,从而达到“疗饥” “伐病”的功效。苏轼的意图十分明确,写诗就要充分发挥诗歌的社会功能,有所劝诫,有补于世。不能一味地粉饰现实,阿谀奉承。苏轼在向哲宗皇帝申述自己因诗获罪的原因时说:“昔先帝召臣上殿,访问古今,敕臣今后遇事即言。其后臣屡论事,未蒙施行,仍复作诗文,寓物以讽,庶几流传上达,感悟圣意。 ”这说明苏轼确

7、是有意继承风、骚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提倡充分发挥文学的社会功能,以揭发流弊、拯时救世。苏轼答乔舍入启中写道:“某闻人才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国之将兴也,贵其本而贱其末;道之将废也,取其后而弃其先。用舍之间,安危攸寄。 ”作者把文章重“体用”还是重“华采”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强调“以体用为本” 。 “以体用为本”与“有为而作”的精神完全一致,都是苏轼文艺中儒家兼济天下思想的反映。苏轼认为诗画要传神,而满足于摹写物象,意尽句中,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对苏轼诗贵传神的见解,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剖析:其一,诗要传客观物象之神。苏轼评诗人写物云:“诗人有写物之功:桑之未落

8、,其叶沃若。 他木殆不可以当此。 ”其二,诗要有“超以象外”的远韵。 “远韵”是“神似”的自然发展,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超以象外”的无限时空中,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与回味的余地,这就是“远韵” 。其三,诗歌创作要有“空静”的心态。苏轼送参寥师诗云:“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只有处心于静境,才能摆脱动境的干扰,才能洞察万物的纷纭变化;只有置心于虚空,才不为成见所蔽,才能容纳万般妙境。唯其如此,才能写出体物传神、意境深邃的诗篇。而要使心境“空且静” 。首先必须从烦琐的世俗事务中摆脱出来,使身心闲逸。闲逸才有空静,空静才有妙境和远韵。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云:“诗

9、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文艺形式,但苏轼认为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即“天工与清新” 。 “天工” ,意谓出于自然,无须雕琢。凡出自“天工”者,必有创作者的个性,给人以“清新”之感。苏轼在评论诗歌时,常常用天工清新作为审美标准。在苏轼看来,自然清新的诗可以当餐,可以提神,清新是诗的生命,美的极致。苏轼“天工清新”的审美原则渊源于庄子的美学思想, 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以及“法天贵真”等,就已道出了不事人工雕凿的“天工”的实质。在苏轼的哲学思想中,最高的范畴也正是“自然”或“道” 。苏轼追求自然之美,实际上是以他最理想的、至高无上的“

10、道”或“自然”作为他美学追求的最高准则。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为出色的文学批评家,苏轼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有着独特的见解,这些见解与其政治、哲学思想密切相关。B苏轼认为文章应当重“体用”而轻“华采” ,这与他“有为而作”的文学主张在精神上是完全契合的,并且反映了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C苏轼主张诗贵传神,认为成功的艺术作品不应追求摹写物象,而要传客观物象之神,且须具备“超以象外”的远韵。D苏轼的“天工清新”的审美原则,渊源于庄子的美学思想,且这个美学思想常常被他用来作为评论诗歌的审美标准。解析:C 项, “不应追求摹写物象”错,原文只是不能“满足于摹写

11、物象” 。答案:C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他有意继承风、骚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并通过创作来实现文学揭发流弊、拯时救世的社会功能。B苏轼引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说明诗人要具备“写物之功” ,传客观物象之神,达到“神似” ,方能为“远韵”和“空静”提供发展空间。C只有处心于静境与虚空,方能摆脱动境的干扰和成见的蒙蔽,才能够把握住万物的变化,容纳各种各样的妙境,进而创作出传神诗篇。D苏轼把“自然”或“道”作为自己美学追求的最高准则,提出了“天工与清新”的诗画美学标准,认为出自“天工”者,会给人以“清新”之感。解析:B 项

12、,方能为“空静提供发展空间”于文无据。答案:B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虽然苏轼因诗获罪,然而通过他向皇帝申述自己获罪原因时的言语,我们却依然可以发现他对诗歌有所劝诫、有补于世的社会价值的认同和坚持。B林逋山园小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对梅花枝条和香气进行了准确生动的描写,这符合苏轼“诗要传客观物象之神”的标准。C苏轼评价王维诗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是因为诗与画虽是两种不同的文艺形式,却有着共同的美学标准。D孟郊落第所作“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极尽忧伤,而得第所作“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则欣喜

13、无比,这体现了苏轼所追求的自然之美。解析:C 项, “这是因为”错,前后不具备因果关系。答案:C(二)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112 题。(9 分)醉翁操 苏 轼琅然,清圆,谁弹?飨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 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 ,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 外三两弦。【注】 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 ,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蒉:草筐。 论语宪问: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 ”

14、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1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飨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的“空山” ,都写出了山的空寂。B “荷蒉 ”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C “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解析: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 项,曲解文意, “朝吟夜怨”的“吟”字并非是指作者的“吟诵” ,而是指泉水流动的声音,所以 C 项错误。答案:C12欧阳

15、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所表现的情怀与醉翁亭记有何不同?(6 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词的上阕描绘了山谷空寂、明月皎洁、山风轻拂、夜露润物的美好景色,醉翁在这样的境界中弹奏的乐曲清琅、圆润,响彻空山,令词人向往这种人与自然相融的境界。下阕主要是抒情议论,醉翁的啸咏与流泉相应,醉翁去逝了,流泉仿佛在早晚幽咽,词人借山有时光亮、水有时回转与自己对醉翁的思念无尽对比,表达对醉翁的思念之悲。答案:要点一:泉响空山、月明风露的幽静之景,醉翁啸咏与流泉之声应和的景象,写出作者对人与自然

16、相融的境界的向往。要点二:醉翁离去后流泉的“朝吟夜怨” ,表达了“思翁无岁年”之“悲” ,作者借以抒发对欧阳修的怀念之情。(或:作者既借流泉的“朝吟夜怨”抒发了对欧阳修的怀念之情,也直接表达了“思翁无岁年”之“悲” 。)(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314 题。 (9 分)摊破浣溪沙李清照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 ,大 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 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他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大:一作“太” 。13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词中的“轻”与“重”是相对的,作为黄金

17、无疑是重的,但能揉而破之化为飞入翠叶丛中的万点黄花,不论在事实上还是感觉上都是轻柔的。B词中的“大鲜明”三字是褒扬之词,不论是花中仙品桂子,还是人之水镜彦辅,都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 C词的末句“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 “却无情”三字暗含了词人对桂花的抱怨和不满情绪。 D这是一首咏花词,咏花而志不在花,只是借花形、花态、花性以挥发开去,抒引出词人胸中的万千感慨。 解析:C 项, “却无情”看似抱怨,实际上表现了词人对桂花的喜爱。 答案:C14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请简要分析。 (6 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词中的景物形象。可从色彩、形态、香气三个方面来考虑。 答案:有金光灿烂的色

18、彩和碧玉一般的如刀裁似的层层绿叶。有浓郁的香气,沁人心脾。精神气度如魏晋名士一般超凡脱俗,个性鲜明,风度翩翩,节操高尚,令人崇敬欣赏。(四)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9 分)卜算子漫兴辛弃疾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 。李蔡 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芸 草去陈根,笕竹 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 ,舍我其谁也?【注】 据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与匈奴战,敌众我寡,受伤被俘,佯死,突然跃起夺得胡儿骏马,南驰以整残部。李蔡:李广之堂弟。芸:通“耘” 。笕竹:剖开竹子。力田:乡官名,掌管农事。15下列对这首词下阕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下阕一、二句与全词其他句有所不同,一改散句

19、之状,讲究对仗,工整清新,重在写实。B “芸草去陈根”表面上是说自己根除园中杂草,实则表达对金军要斩草除根的态度。C “笕竹添新瓦”写对乡间屋舍的修缮,给人以词人将在此营生、长期居住之感。D “朝家”指朝廷,结尾两句意指朝廷有朝一日选拔任用“力田” ,一定会非自己莫属!解析:B 项, “芸草去陈根”只是描绘了词人罢官赋闲时在园中根除杂草的田园生活景象,并没有表达对金军要斩草除根之意。答案:B16请从表现手法、思想感情两个方面对这首词的上阕加以赏析。(6 分)答:_解析:这首词的上阕是用李广屡立战功,但未被封侯,而他的堂弟李蔡才能平庸,属于下等里的中等,却能被封为列侯的典故,两相对比,以古喻今,

20、尖锐地揭露了南宋朝廷的腐朽,抒发了词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答案:运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典故,并将骁勇善战然而未被封侯的李广和才能平庸却被封侯的堂弟李蔡进行对比,突出朝廷的不公。词人其实是用“李广难封”自况,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不能重用人才的强烈不满之情,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抑郁之情。(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718 题。(9 分)满江红赣州席上呈太守陈季陵侍郎 辛弃疾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

21、头白。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注】 陈季陵罢职辞行,辛弃疾在宴席上作此词赠之。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落日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也给离别的宴席涂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暮云凝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形象鲜明。B上阕的景物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特点,其中实景是眼前的苍茫落日、一叶孤舟,虚景是记忆中的水光山色。C “眉来眼去”写山水的美好,词人使用拟人的手法把无生命的山水写得有生命有感情,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浓重的离愁别绪。D本词除了在景物描写上独具匠心外,还大量使用了议论的写作手法,如下阕中的“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就是议论

22、句。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的能力。B 项, “动静结合”错误,上阕的景物描写没有使用这种手法。答案:B18这首词的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答:_答案:抒发了词人对友人的劝勉与激励之情。 “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四句,劝友人不要为那些小事烦恼。 “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二句即事明理,说明人生在世,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自古如此,何必要愁得“今头白”呢。 “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二句借古喻今,从表面上看是笑友人太多情,其实是要激励友人振作起来。三、创新语用(21 分)19用排比的修辞方式,改写下面画线部分。要求

23、:句式一致;字数相等;与上文语意连贯;不改变原意。(6 分)长途跋涉后,我终于在林中寻到这幽深澄碧的水潭。这潭水,可以将我的容颜映照在它明镜一般的水面上;我把这潭水当作激发我诗兴的佳酿;这潭水还可以成为我的墨池,供我笔走龙蛇。答:_解析:本题考查句式变换的能力。解题时应注意改写后的各句在修辞、句式、字数等方面的要求,此外,还应注意语意的前后连贯通畅。答案:(示例) 如明镜,让我映照容颜;似佳酿,助我激发诗兴;若墨池,供我笔走龙蛇。2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6 分)雾与霾的主要区别包括:雾的水平能见度小于 1 千米,霾的水平能见度小于 10 千米;雾的相对湿度大于 90%,霾的相对湿度小于

24、80%;相对湿度介于 80%90% 是霾和雾的混合物,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雾的厚度只有几十米至 200 米左右,霾的厚度可达 13 千米。雾的边界很清晰,过了“雾区”可能就是晴空万里,但是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雾的颜色是乳白色、青白色,霾则是黄色、橙灰色。雾一般午夜至清晨最易出现;霾的日变化特征不明显,当气团没有大的变化,空气团较稳定时,持续出现时间较长。根据以上文字,雾和霾主要可以从以下六个角度区别(答题时请标明序号): _答案:(示例) 能见度范围( 能见度距离、能见度) ;相对湿度;厚度;边界特征(边界明确程度);颜色;日变化(持续时间) 。21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

25、教与学的活动上,它与传统教学有所不同。根据下面图中提供的信息,请用一段文字概括说明“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的本质区别。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 100 个字。(9 分)(图注:图中三角形里的内容是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六个目标)答:_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认真看图,看清图表内容和意思,然后再组织语言。在本图中, “翻转课堂”和传统教学在课堂与课外教学目标的顺序上正好相反,抓住这一点,结合图表上的文字组织答案即可。答案:(示例) “翻转课堂”是将传统教学中课堂与课外的功能和顺序进行了倒置,即把识记、理解等难度比较小的目标放在课外学习,而把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难度比较大的目标放在课堂中进行,

26、老师给予学生比较多的帮助。四、写作(60 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 分)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蘖禅师)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自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写作提示】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

27、,属于多材料作文,考生应分析每句名言的意思,然后立意。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经典的书籍不要怕麻烦,多次品味后才知其中蕴含的真正意义,强调“熟读” “读书要思考” “反复阅读”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强调“实践” 。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这是说人对待一切困难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大的东西无不是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天生我材必

28、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是强调“自信” 。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表面看起来很平常,但却内蕴深厚,有如静水流深,有时我们只看到了人家成功的一面,感觉相当容易,岂不知当初人家是经历了多少风雨才有今天的光彩。【范文示例】绝知此事要躬行一考生古语有云:“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一步一脚印,登上山顶,方能看见脚下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一步一脚印,斩断荆棘,方能踏上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一步一脚印,越过荒漠,方能欣赏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理想再美好,没有行动起来付诸实践,那也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行动起来,才会收获缤纷落英,迎来一路芬芳。实践是避免失败的千金良方。

29、陆游有诗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任何知识想要运用到现实中,就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纸上谈兵无疑是痴人说梦,最终往往一无所获或招致失败。历史上长平之战的故事我们都非常熟悉,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就熟读兵法,善于谈兵,连他父亲也难不倒他。长平之战中赵王让赵括替廉颇为将。然而赵括是一个缺乏实战经验,只知空谈兵法的人。他到了长平后,一反廉颇所为,更换将佐,改变军中制度,搞得全军官兵离心离德,斗志消沉。他改变了廉颇的战略防御,积极筹划战略进攻,企图一举而胜,夺回上党。在长平之战中,赵括只知根据兵书作战,不知灵活处理,结果赵军大败,赵括也被后人所耻笑。回看历史上的能臣良将,我们

30、不难发现,他们都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的实战,才带军冲锋,成功地保家卫国,青史留名。实践是探索真知、钻研智慧的必由之路。俗话说,十年磨一剑,没有哪一项伟大的成就不是在反反复复的实践钻研中得出的。成功地制服了夺走无数人生命的病魔天花的伟大医生爱德华琴纳,在大学毕业之后就到乡村进行实践工作。在近 20 年的时间里,他一边行医一边经常到奶牛场,仔细观察奶牛生牛痘,牛痘又怎样感染到人的身上,人感染了牛痘之后又有哪些症状。他先在动物身上进行接种牛痘,再接种天花,实验成功。尔后又在一个小男孩身上实验,结果又是安然无恙。自此,人们终于发现了预防天花的方法,打败了这个可怕的病魔。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泡进行了上千次实验

31、,法拉第为了得到磁与电之间的关系,一次次不厌其烦地进行着实验。无数的事实证明,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当我们改革开放的伟大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理论时,也曾受到国人的不解和质疑,但随着香港、澳门的迅速繁荣,实践性地尝试“一国两制”后,最终证明, “一国两制”是解决大陆与港澳及台湾问题的最好方式。当我们心存疑虑时,不可妄下结论,而应当通过实践来检验其是否正确。真正的真理,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不仅不会黯淡,反而会穿透时光的雾霭,熠熠生辉。实践是理想的实现方式。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的太史公,为了实践著书立传的理想,从二十岁开始便游历天下。他的足迹到过会稽,

32、访问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到过淮阴,访求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刘邦、萧何的故乡;到过大梁,访问夷门并考察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楚,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过薛地,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拜仰孔孟的家乡。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壮游的实践经历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最终写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千古名作。理想是彼岸的灼灼花开,而实践正是泅渡浩渺烟波的迎风之帆。蝴蝶可以轻舞飞扬,只因承受了旁人不能忍受的破茧之痛;苍鹰可以飞上苍穹,只因接受了旁人无可比及的训练;帝王蛾可以称王,只因经历了旁人无法理解的挣扎。实践是一种追求,一种信念,一种无畏,一种越过沙漠看到绿洲的快乐。天地有大美,却将其藏于深山,封于绝壁,以虎豹断其路,以荆棘塞其途,风沙漫漫,雨雪凄凄,只有那些能吃大苦,肯付出行动真正去实践的人才能探寻到。心中藏一弯明月,便不惧烟火红尘,世事迷离,行走的脚印会为我们拂去世俗的尘埃,让我们在路途中淡若清风,自在安宁。【点评】 这篇文章以引用名诗开篇,确立中心论点,开门见山,然后以每段开头中心句的形式提出分论点,最后两段总结全文,升华主旨,首尾照应。文章论述中旁征博引,各种材料信手拈来,增加了论述的深度和广度。整散句的运用,使语言文采飞扬,又极具说服力。全文结构严谨,激情四溢,读来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