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111.50KB ,
资源ID:46857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4685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9届广东省各地高三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为本站会员(好样****8)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9届广东省各地高三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

1、论述类文本阅读清远期末(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这不仅培养了中国人民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而且使中国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上自朝廷的军国大政,下至民间的日常饮食,无不是在礼的规范下进行,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有权威的制约因素。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这就是说,礼,最初产生于人们的饮食活动。中国先民把黍米放在火上烧熟,把小猪放在火上烤熟,在地上挖个坑当作酒壶,用双手当酒杯捧着水来喝,用草扎成的槌子敲打地面当作鼓乐,好

2、像用这种简陋的生活方式便可以向鬼神表示敬意,从而得到神的庇护和赐福。这样,最原始的祭礼也就由此产生了。礼记中认为原始的礼仪行为就是从人们的饮食活动中产生的,这便是所谓的“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人要吃喝,以为神也离不开食物,所以要将自己的食物也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中国的先民们想通过这种简单的仪式向神灵表达虔诚的崇拜心情,而这种纪念仪式逐渐定型化,并取得较为固定的社会意义时,原始的礼便有了自己的雏形。这里,我们将“污尊而抔饮”之类的仪式称之为“原始的礼”,主要是肯定了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这种源于饮食的祭礼,是中国先民顺应自然生活的文化创造,中国先民是按照人要吃饭穿衣的观念来构想诸神灵界生活的,以为

3、祭祀就是让神吃喝,神吃好以后才能保证大家平安。所以,“礼”与解为甜酒的“醴”字,音既相同,意义也有相通之处,亦非巧合。人们通过饮食来祭祀神,表现了中国先民重视现实和生命的原初心理。关于礼的起源,国外的一些学者对此也有浓厚的兴趣,其中以英国学者威廉罗伯逊史密斯的观点影响最大。史密斯认为,图腾制是由一种叫“图腾餐”的祭祀仪式发展而来的,“图腾餐”是神与神的崇拜者之间“共餐”,“共餐”的意思就是坐在同一张桌子上进餐,一起共餐本身,就是一种礼貌的表现。世界上许多民族礼的起源大都与饮食有关,这对于理解中国礼的起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说,礼记中“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与史密斯的“共餐”制的说法有相似之处

4、。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人类关于礼的起源的认识与实践是十分类似的。他们都认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密莫过于“吃的是一锅饭”,如中国先民们就将那种分立门户、自成一体的做法,视为另起炉灶、感情淡薄的表现,因而饮食筵宴就成了中国人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主要手段。在此基础上,各种饮食礼节也就产生了。(选自 2016 年 1 月 22 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国外一些学者对于“礼”的起源也有浓厚兴趣,其认识与实践也十分相似,这对理解中国礼的起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B中国先民向神灵表达虔诚的崇拜心情的简单仪式逐渐定型化,并取得较为固定的社会意义时,原始

5、的礼便逐渐形成了。C 礼记礼运中记载,我国先民“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 ,这种简陋的生活方式就是最原始的祭礼。D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孕育了中国人民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为我国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誉。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采用了引用与举例的论证手法,以论证“礼”来自人们的饮食活动。B文章指出,人们重视现实和生命的原初心理,是通过饮食来祭祀神而表现出来的。C文章主体通过中西两方关于“礼”的起源分析,论证了礼的起源与饮食有关的观点。D据文意,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也就是另起炉灶、感情淡薄的例证表现。3 根据原文内容,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礼”与解为甜酒的“醴”字不但音同,意义也有相通之处,这种巧合说明了人们通过饮食来祭祀神,表现了中国先民重视现实和生命的原初心理。B中国人并不赞同分立门户、自成一体的做法,而十分重视饮食筵宴,并将其作为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主要手段。C在我国古代社会里,朝廷的军国大政和民间的日常饮食生活,都是在“礼”的规范下进行的,所以说,礼”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深远的。D我国先民顺应自然生活,并且按照人类要吃饭穿衣的观念来构想诸神灵界的生活,从而创造了以饮食为主的祭礼文化。(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每小题 3 分)1 【答案】B(3 分)【解析】本

7、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B 项,说法不合文意。原文说“原始的礼便从这里形成了自己的雏形” ,而不是“逐渐形成” 。2.【答案】(3 分)【解析】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项说法不合文意,原文说“世界上许多民族礼的起源大都与饮食有关” ,且“主体”说法不准确。3.【答案】(3 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项, “这种巧合”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亦非巧合” ;另外“表现了中国先民重视

8、现实和生命的原初心理”的是“人们通过饮食来祭祀神”而不是“这种巧合” 。广州期末(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现代文学已基本上完成了自己的学科建构。中国当代文学已经走过六十多年的历程,在时间上是现代文学的两倍多,但却是一个处于“未完成”状态的年轻学科。在当前我国大力倡扬“文化自信”的背景下,直面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问题与困惑,并寻求学科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应成为当代文学研究不容回避的议题。 当代文学的学科建构离不开“外源性”的理论资源,而且事实上,它在推动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方面曾起到重要作用。问题是,长期以来,我们热衷于向“西方取经

9、”,过于偏重这些“外源性”资源。上世纪80年代我们崇拜黑格尔的“历史哲学”,90年代服膺阿尔都塞的“历史总体性”和詹姆斯的“永远历史性”,新世纪迷恋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与谱系学”以及德里达的“解构学”。对于海外华人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同样顶礼膜拜、趋之若鹜。举例说,美国华裔汉学家王德威的论文被压抑的现代性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发表,就无异于在国内现当代学术界扔进了一颗深水炸弹。一时间,当代文学研究领域里到处都是“被压抑的现代性”话题,甚至“没有,何来”的句式也到处被模仿。 当代文学学科建设不应失去自己的学术主体性。我们的当代文学史写作要有自己的学科特色、基本范畴、主体身份和当代性品格。当代文

10、学学科建设要将落脚点转移到“内源性”理论资源上来,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二是中国的本土经验,三是清代“朴学”的实证方法。比如传统文化中的文章学传统、史记对理想文化人格的塑造和高超的叙事技巧,都可以成为我们撰写当代文学史的参照,并促使当代文学史家去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如当代文学如何回归或复活传统的叙事美学与诗学,等等。当代优秀作家已清醒意识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不是西方哲学思想的演绎,也不是技术主义的炫技,而必须植根于本民族的沃土中,并通过“本土经验”的形象化和具体化,以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的情怀、高贵的精神气质,引导人类走向真善美的新高度。关于清代“朴学”的方法论问题,有学者认为,“

11、中国作为世界的文明古国,也是作为史籍最为宏富的国度,在历史化问题上自有其广博而又独特的资源、思路和方法。”不过,必须看到,清代“乾嘉学派”那一套方法对当代文学史料的收集整理是有用的,但它的琐杂考证和重学问而轻人文的理论对于建构当代文学史应有的广度、厚度和深度,则是无效甚至是不利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王瑶说过,文学史学科“总要发展,要突破过去,要后来居上。每个时代都应该达到自己时代的高度”。期待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文化自信心的恢复,当代文学学科建设也将脱羽成熟。 (摘编自陈剑晖当代文学学科建构与文学史写作)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对待“

12、外源性”资源与“内源性”资源的态度存在着偏差。B.西方学者的理论成果和华裔学者的学术研究都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建设。C.植根于民族的本土经验,是对学术主体性的坚持,能使作家写出更好的作品。D.“朴学”重视对史料的搜集整理,但缺乏理论支撑,不利于建构当代文学史。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当代文学学科建设滞后为立论的前提,论证了重视“内源性”资源的必要性。B.文章按时间顺序例举了诸多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论证“外源性”资源的影响之大。C.文章对“外源性”资源的作用、清代“朴学”实证方法都做出一分为二的辩证评价。D.针对当代文学学科建设,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分析问

13、题,最后指明发展的方向。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当代文学比现代文学历时更长,由于文化自信缺失,未能达到时代的高度。B.偏重于“外源性”理论资源是当代文学学科仍处于“未完成”状态的根本原因。C.对“内源性”理论资源的三个方面,我们应该要创造性、批判性地继承与发展。D.当我们注重对“内源性”资源的筛选和利用,当代文学学科建设就能脱羽成熟。(一)本题共3小题,9分1【内容理解】(3分)D(“缺乏理论支撑”不当。)2【论证分析】(3分)B(“按时间顺序”不对,应是分两类进行例举。)3【分析推断】(3分)C(A项,未能达到时代高度的是当代文学学科建构,而不是当代文学,推断的

14、对象不当。B项,“根本原因”推断不当。D项,“就能脱羽成熟”的推断结果过于绝对。)揭阳期末(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重庆公交坠江悲剧发生后,许多人也在悲痛之中追问:公共安全该如何保障?道德教化之外,怎么做才能惩前毖后?近日,辽宁省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院用法槌作出回应:法治。在 3 起与之类似的拉拽公交司机案件中,被告人均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法治,是这个时代的共识。不文明行为之所以更为刺目刺耳,除了社交媒体这个放大器,很大一个原因也在于,公众法治意识在稳步提升:因时间延误而大闹机场,一道起哄者少了,认可“黑名单”制度者多了;警察

15、执法,更多人能站在公允立场,支持“既不能粗暴也不能宽松软” 。对热点话题,公众的探讨逐渐向法治层面深入。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诸如开车逆行、违法占道停车等“目中无法”的现象依然不少见,这是因为:权利意识不断高涨,但法治意识还没跟上。一些人越来越珍视自身的权益,却常常对法律规范表现出无知或冷漠:重视自己的言论自由,却随意上网谩骂;希望医生重视自己的诊疗,却一言不合就挥拳伤医。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自身权益才能被保障,彼此权利都能被维护,社会的福利才能最大化。涵养法治意识,呵护的正是社会文明。醉驾入刑后,人们从一开始的“忌惮严查”到后来“自觉遵守”,再后来,同桌都劝着“开车别喝酒” 。一个法条改变的不

16、仅是路上的文明,更有饭桌上的风气。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电子商务法的保障下,键对键的网络交易,可以比面对面的传统交易更安全。法治社会不能仅仅寄希望于“君子慎独” ,而有赖于制度化约束。这也意味着,涵养法治意识,离不开一以贯之的落实。正如飞机、高铁上对吸烟的“零容忍” ,让烟瘾再大的烟民也能在旅途中安分守己。制度的刚性,不仅树立了稳定的法治预期,也助推了文明的“提速” 。正因如此,当“高铁霸座”连续刷屏,绝大多数人倾向于要亮剑、要刚性执法。保持权利边界的清晰可见,避免不文明对文明的挤出效应,以严格执法捍卫守法者的权益。 时至今日,法治不仅是一种社会信仰,也是一种生活刚需。党的十九大报告写道, “我国

17、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而法治,正是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之一。(摘编自 11 月 13 日人民日报评论涵养全社会的法治意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让权力的边界清晰可见,捍卫守法者的权益,严惩违法者,是当今时代的共识。B. 权力正确行使就是保障自身权益,又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力,保障自身权益最为重要。C. 法治社会之治,就是通过法条改变人们的行为,进而改变人们的习惯,最后改变人们的思想和社会风气。D. 制度的刚性就是一以贯之地落实法治,对违法者“零容忍” ,避免不文明或文明的挤出效应。2下列对原文论

18、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文章以近日的热点事件作为引入,借对事件的拷问表明自己的观点。B. 文章第三段摆出“目中无法”的现象,第四段列举文明社会的例子,都是在论证法治的重要性。C. 文章是按照“引议联结”的结构行文,是典型的以事论事型时评。D. 文章以事实论据为主,摆出众多事例,并进行精要的点评分析。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对于不文明行为,越来越多的人能站住公允的立场,深入到法治层面去思考与追问。B. 上网谩骂、医闹等不文明现象都是因为不懂法律造成的,对此,我们要刚性执法。C. 法治社会,与熟人社会完全不同,它有赖于制度化约束,并且一以贯之地落实。

19、D. 法治是一种社会信仰,一种生活刚需,唯有法治,能满足人民美好的生活需要。(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 3 分,共 9 分)1B(“保障自身权益最为重要”错,原文“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自身权益才能被保障,彼此权利都能被维护,社会的福利才能最大化”可见作者并未对两者进行轻重的比较)2C(“以事论事型时评”错,本文从热点事件引入,引出对“法治”的评述,属于“以事论理”时评)3A(B 项“不懂法律”错,原文“权利意识不断高涨,但法治意识还没跟上”并非不懂法律,而是“法治意识”跟不上。C 项“并且”错,原文“这也意味着” ,两句间的关系是并列。D 项“唯有”错,原文为“美好生活内涵之一” )广东省华

20、附、省实、广雅、深中四校期末联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殷墟在甲骨文中被称为“大邑商”。1928 年 10 月 13 日,当年繁华的都邑废弃 3000 余年后,董作宾带人在安阳小屯挖下一铲浮土,拉开了殷墟持续发掘的序幕。90 年后,我们隆重纪念殷墟,其原因不仅仅在于它丰富的地下遗存,更因为它证实商王朝的存在,催生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并成为世界遗产,让我们实现了与世界其它文明的对话。证实商王朝的存在并非易事。2000 多年前,司马迁坚定地写下史记殷本纪。然而对于这个比自己还早千年的王朝,司马迁除了记录王位世次,并无过多描述。当上世纪初疑古派纵横史学之时,商王朝是否真的存在

21、过,甚至也成了一些人心中的疑问。上世纪 30 年代,考古学家在殷墟发掘的宫殿宗庙基址、王陵大墓,尤其是 1936 年临近收工时偶然遭遇的那一坑埋藏着 1.7 万片记录商王活动的刻辞甲骨,为商王朝的存在提供了坚实证据。1950 年以后,发掘继续,证据延伸。布局严谨的“大邑商”逐渐清晰。复杂的路网、超过 2000 米的人工水渠,以及分布在近侧的居民点,勾勒出都邑的繁荣。无数的陶器、青铜器、玉器从居民点和居民点附近的墓葬中清理出来。商王朝从此不再停留在司马迁的区区三千言,而是可以放心谈论的真实历史。没有殷墟,就没有中国考古学。1928 年,随着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成立,殷墟发掘终于在万众期待中登场。殷墟

22、发掘不同于前,首先是选点本身与中国传统学术相衔接。当时甲骨文已经发现近 30 年。殷墟作为甲骨文出土地为学术界所知也已经 20 年,发掘殷墟已经是以金石学为核心的整个学术界的期待。其次,殷墟发掘是中国官方学术机构组织的活动,除第一次发掘者是董作宾外,随后的发掘由受过现代西方田野考古学训练的李济、梁思永主持。第三,殷墟的发掘是连续性的。从 1928 年开始到 1937 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殷墟共实施 10 次发掘。发掘的连续性,使得田野考古活动广受关注,学科思想逐渐深入人心。第四,殷墟发掘诞生了真正的考古学方法。1931 年,梁思永在后岗确认的“三叠层”,奠定了考古地层学的基础,

23、李济倡导的陶器分类法也是对现代考古类型学的有益探索。殷墟发掘是中国学术界对现代西方田野考古学的主动接受和有计划实施,鲜明地塑造和影响了中国考古学的性格。从殷墟出发,由此上溯更早的文明便有了坚实的支点。同样从殷墟出发,看商文明之后的中国历史,也可以有更为清醒的认知。面对王陵区层层叠压的无头人骨,不寒而栗的祭祀坑,我们才会明白为什么后来的孔子坚持要“复周礼”,而不是“复殷礼”。当然,殷墟也让中国与世界对话。以殷墟为支点建立起来的中国上古史体系,已经换成了遗址、文化、古城等一系列新术语、新概念。有了这些概念,商王朝、夏王朝才可以与古埃及的中王国、新王国相比较,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图坦卡门法老墓的意义;有

24、了这些概念,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才可以与两河流域的欧贝德、乌鲁克和古巴比伦对话;有了这些概念,中国才可能对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国家进程等人类文明重大课题作出贡献。殷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961 年 3 月,国务院将殷墟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 年,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国际社会对殷墟价值的普遍认同,也是对包括考古者在内的所有殷墟文化遗产研究者、守护者的肯定。韩国学者金秉模曾受国际古迹理事会(ICOMOS)委托考察殷墟,他对殷墟留下这样一段评价:“殷墟是最重要的世界遗产之一。殷墟不仅对于中国人意义重大,对全世界人民同样弥足珍贵。”如今殷墟的考古、研究和保护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成

25、为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节选自唐际根殷墟发掘研究的贡献,原载 2018 年 10 月 17 日人民日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在甲骨文中被称为“大邑商”的殷墟,被废弃 3000 多年后,由董作宾拉开持续发掘的序幕。B. 由于历史观的局限,司马迁写史记殷本纪的时候,除了记录王位世次,并无过多描述。C. 1936 年临近年末偶然发掘的 1.7 万片刻辞甲骨,为商王朝的存在提供了坚实的证据。D. 王陵区层层叠压的无头人骨,是商王朝统治者残暴统治的铁证,孔子因此不主张“复殷礼”。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总述,中间

26、五个自然段分论,最后一段总结,思路清晰,论据充分。B. 文章主体部分,从证实商王朝存在、催生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其他文明对话三个方面,论证了殷墟发掘研究的贡献。C. 作者把殷墟发掘与中国学术界在此之前的考古研究作对比论证,论述了殷墟发掘不同于前的四大特点。D. 文末运用引用论证法,引用韩国学者金秉模对殷墟的评价,是为了说明国际社会对殷墟价值的普遍认同。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殷墟居民点和居民点附近的墓葬中清理出来的陶器、青铜器、玉器,成为商王朝真实存在的有力证据。B. 现代西方田野考古学,直接影响了中国学者对殷墟的发掘研究,对中国考古学也产生了间接的影响。C.

27、以殷墟为支点,往前,可以上溯更早的华夏文明。向后,可以更为清醒的认知商文明之后的中国历史。D. 只有有了遗址、文化、古城等新概念,中国才可能对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国家进程等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答案】1. A 2. C 3. D【解析】【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 项,“由于历史观的局限”错误,该信息属于无中生有,“历史观的局限”于原文无据,文章第二段只是说“司马迁除了记录王位世次

28、,并无过多描述”。C 项,“1936 年临近年末偶然发掘的 1.7 万片刻辞甲骨,为商王朝的存在提供了坚实的证据”错误,选项歪曲事实,文中说的是“1936 年临近收工时”,并非“年末”。D 项,“王陵区层层叠压的无头人骨,是商王朝统治者残暴统治的铁证”错误,从文中来看,这应该是商朝“祭祀”的铁证。故选 A 项。【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 项

29、,“作者把殷墟发掘与中国学术界在此之前的考古研究作对比论证”错误,选项对论证方法的表述无中生有,从文中来看,并未作对比论证。故选 C 项。【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

30、,D 项,“只有有了遗址、文化、古城等新概念,中国才可能对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国家进程等人类文明作出贡献”错误,选项偷换概念,文章倒数第二段说的是“有了这些概念,中国才可能对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国家进程等人类文明重大课题作出贡献”,原文是“人类文明重大课题”,选项中漏了“重大课题”。故选 D 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

31、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

32、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

33、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深圳罗湖区期末(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现在世界上汉文化正热,但普遍认为汉语难学难教,语法尤其如此。因为难学难教,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口语”和“书面语”并进还是分开的争论;而对于语法之难,一方面是语法理论繁杂且分歧重重,令人莫衷一是;一方面是教学缺乏理论和方法的支持,基本还只能凭经验。这都发人深思: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是什么样的关系?汉语到底有

34、没有“自己”的语法?阅读孟昭连教授的之乎者也非口语论一书似乎能破解我们这两个方面的疑问。本书从古文文法中“辞”的角度说清了文言区别于口语的具体方式,进而论证了古文语法的独特之处,为我们解构文言、读懂古文提供了很好的途径,更对汉语语法有了创造性认识。孟教授在书中回答了“汉语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的问题。他阐述了古文“意内而言外”的概念。语言和文字的作用都要表达“意” ,但二者又有所不同。很多场景下,对话不仅要讲究吐字发音,更要有声音的长短徐疾、停顿等变化,来体现说话人的心态、逻辑意向、话外之音等等,这时,语言不仅要“以字显意” ,还要加进去“辞”来足意, “之乎者也”就是典型的“辞” ,是口语中没

35、有但文字里面非常必要的部分。古文中这些“辞”大多是假借来的。借用一个现成有意义的汉字,赋予它新的内涵,起到文章中虚之又虚的“托精神传语气”的作用。孟教授认为这都是先贤大儒们对汉字创造性的运用,使语言具有了极强的表现力,极丰富的文化承载力,既可微言大义,也可蔚为壮观。孟教授还回答了“汉语到底有没有自己的语法?”的问题。从上个世纪开始,语言界的大师们就在探索汉语自身的规律。与印欧语系的“以音表意” 、文字符号本身没有什么意义相比,汉语是音、形、义三位一体,是“意”以形和声音形式的双重表达。汉语的文字和口语相对独立、也相互联系,汉字是字形直接表意,发音是隐而不显,从文字到思想不必经过声音环节,走的是

36、视觉路线;而口语是以音表意,不必经过视觉环节。随着大一统文明的推进、文章的发达,口语又受到了文字的影响与制约。从现在的研究来看,汉字在初创之时起就是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形、音、义完美统一,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 我们去哪里寻找华文的根?去哪里寻找汉语的本质?孟教授给我们做了回答,那就是,在传统语言文字中找,在古典文学中找。这一切巨大的财富,是汉语乃至华夏文化回归的希望所在。(摘编自子明跳出西学框框回归汉语本质评孟昭连教授之乎者也非口语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辞”的角度虽小却能让人理解文言与口语的区别,更能显现古文语法的独特之处。B.先贤创造性运用汉字主

37、要体现于假借虚之又虚的“辞”,赋予新意来“托精神传语气”。C.印欧语系的文字创制是为了高效反映语音、记录语言,文字附着于语言而产生意义。D.汉语形成过程中逐渐自成语法体系,文字和口语是相对独立又互相影响与制约的关系。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这篇书评首先交代了“汉文化热”却汉语难学难教的背景,引出写作这篇书评的目的。B.文章倒数第二段把印欧语系与汉语规律作比较,直接回答了文章开头提出的两个问题。C.本文呈现总分评析思路结构,首先总评书的特点,然后围绕两个问题展开,思路清晰。D.本文贯通了孟教授书中的论点和自己的评析,这种写法增强了书评的学术性和思想性。3根据原文内

38、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中国古人在书面表达中一般很讲究修“辞”,一般的口语表达,则不会讲究修“辞”。B.古文是“以字显意”、“加辞足意”,那么,阅读古文就要重视“之乎者也”这类“辞”。C.既然汉语本身具有比较完善的体系,那么就说明我们的汉语实际上是不难学难教的。D.加强传统语言文字的研究,积极传播古代经典文学,这会有助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1.C(A.错在“更体现”中“更”是一种前后两个论证有所对比,是一种程度上的加深。这两个论证结果是先后的关系,而非比较关系。B. “虚之又虚的辞”错,原文是“借用一个现成有意义的汉字,赋予它新的内涵” ,可见“虚之又虚”是指“托精神传语气”

39、。D.原文是“汉字在初创之时起就是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 ,而不是“在形成过程中逐渐自成语法体系” 。 )2.B(B 项错在 “直接回答了文章开头提出的两个问题”,错误点一是“直接”,比较二者的用意在于“汉语语法的独特性”,一是“两个问题”,这里只回答了“汉语到底有没有自己的语法?”这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叙的是该书内容,评的是这些研究内容的价值,而不是书的特点。)3. C( C 项错,错在 “那么就说明我们的汉语实际上是不难学难教的”。本文评论的目的在乎表明汉语本身是具有比较完善的体系,难学难教的根源不是缺乏理论和方法的支持。)东莞期末模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

40、文字,完成 1-3 题。有着 5000 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艺术是一条璀璨星河,它的精神和血脉对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涵养作用,对世界众多艺术家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尤其是当西方传统写实绘画的发展处于困境之时,中国传统艺术更是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启迪了一大批现代艺术家,他们从中汲取营养,摸索前行。在很多西方艺术史论家眼里,中国传统艺术是世界艺术的高峰。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的影响可以追溯到 14 世纪的欧洲,当时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国画等商品一直流行于欧洲的上层社会中。在法国,中国的龙凤图案常被运用于各类织物中。在 15 世纪的意大利和法国瓷器制作中,盛行模仿中国青花瓷器造型

41、。18 世纪法国“罗可可”绘画大师让安东尼华托青年时期曾研究中国的百戏图 ,他的作品舟发西苔岛具有明显的中国意味和东方艺术特色。著名的评论家雷文曾说:“凡对于中国宋代之风景画研究有素者,一见华托此作,必讶其风景之相似,其画中远山犹保持作者之生命。青峰缥缈,用单色作烟云。华托所惯为者,亦中国山水画最显著之特色也。 ”日本学者小林太市郎认为应该将 17-18 世纪流行于欧洲的“罗可可”艺术称为“中国法国式” 。19 世纪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则因为具有浓郁东方意味的艺术语言,被当时的人们称为“误生在 19 世纪雅典废墟上的中国画家” 。19 世纪中叶,摄影术的发明,对西方传统写实绘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42、,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陷入了困境,艺术家开始寻求新的出路,此时,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和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了西方艺术家以启迪,使得西方艺术在现代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行。一些杰出的画家诸如凡高、高更、毕加索、马蒂斯、克里姆特、大卫霍克尼等,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吸取中国艺术的养分,探索出全新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一大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杰作,对世界艺术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诚然,一些西方艺术家和学者认为日本浮世绘对西方现代艺术有过重要的影响,不过,凡是知晓世界艺术史的人都知道,日本艺术并不是独立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吸收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形成的。尽管后印象派的画家是从日本浮世绘中获取了灵感

43、,但是日本浮世绘的画法,则是来自中国唐代绘画及明代画家陈洪绶和萧云从的作品。正如毕加索所说:“在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中国人的艺术;其次是日本,日本的艺术又是源自中国。 ”在漫长的艺术发展过程中,中国历代艺术家在实践中探索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超技巧的艺术样式,形成了完整的艺术体系,在世界艺术史上居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为世界艺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审视中国传统艺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更能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摘编自桂小虎东方的启迪中国传统艺术对世界绘画的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中国传统艺术历史悠久,对世界文化艺术影响巨大,因此,被西方艺术

44、史论家公认为世界艺术的高峰。B.早在 14 世纪,随着中国瓷器、丝绸和国画等商品在欧洲上层社会的流行,中国传统艺术就影响到欧洲。C.发明于 19 世纪中叶的摄影术对西方传统写实绘画冲击很大,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艺术促使其寻找新路。D.中国传统艺术特色鲜明,技巧高超,体系完整,地位不可替代,因而为世界艺术发展作出的贡献也最大。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第一段总述中国传统艺术对世界文化艺术尤其是西方传统写实绘画的影响,点明其在世界艺术中的地位。B.第二、三两段按照历史时代顺序,具体论述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的巨大影响,紧密照应第一段相关内容。C.结尾一段重申中国传统艺术

45、的特点、地位及贡献,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并在段末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D.在论述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的影响过程中,文章采用例证法和引证法,大大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可信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法国绘画大师让安东尼华托的作品舟发西苔岛具有明显的中国意味和东方艺术特色,其中的风景以及画法与中国宋代风景画非常相似。B.“罗可可”艺术被认为应称作“中国法国式” ,安格尔被称为“误生在 19 世纪雅典废墟上的中国画家” ,足见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影响之大。C.凡高、高更、毕加索、马蒂斯等杰出画家之所以能探索出全新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一大批艺术杰作,与他们善于学习中国传统艺术分不开。

46、D.有人认为,日本浮世绘对西方现代艺术有过重要影响。作者对这一观点不以为然,因为日本浮世绘画法也是在吸收中国传统绘画基础上形成的。兴宁市第一中学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9 分)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老、墨翟、申、韩,孜孜汲汲,惕励忧勤,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自庄子、列子之后,继之以巢父、许由,乃至西晋的王衍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人、达士,隐士之风骤然而起。两者之分,其根本在于“人” 、 “我”之别:孔、孟认为得“人”字真,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而庄、列则认为得“我”字真,视天地万物只是成就自己。事实确乎如此。在儒家学者中

47、,孔、孟到处周游,辙环天下,孔子弟子亦不免事奉季氏。究其原因,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希望借此行道。那么,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想。担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即使是史书中所广泛记载的隐士、逸民,尽管他们远离官场,然此类隐居行为之所以被不断强调,还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当然,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

48、儒家的忧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 “孔颜之乐”自宋儒周敦颐提出之后,已经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所谓孔颜之乐,就是孔子“疏食饮水” ,乐在其中;颜子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究其本义,并非是说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而是孔子将“不义而富贵” ,视之轻如浮云。至于颜子之乐,则是倡导身处陋巷,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处富贵,仍能坚持自己的节操。儒家又有“仁者不忧”之说。所谓“不忧” ,就是不忧于未来,是一种不对个人未来祸害加以担心的境界。至于万民之忧,却被儒家一直系挂心头。为此,儒家士人也就有了“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之论。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

49、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也就是从做官为了“养民” “爱民” ,进而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于是,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也从高尚的淑世理想,转而变成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意识。随之而来者,则是官员为官意识、习气的三大转变:一是从“养德”转变为“养态” ,士大夫不再为可怒、可行之事而显现出刚正、果毅的德容,而是追求宽厚浑涵,不再任事敢言、忧国济时的俗状;二是从“策名委质”转变为“营营于富贵身家” ,士大夫不再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而是营营于富贵身家,将社稷苍生委质于自己,不再认真做事;三是“功名”观念的转变,也就是从做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转而变为追求衣锦还乡、富贵宏达。(选自中国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 ,有所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周游列国,谋政于诸侯,重要的原因是天下有垂死欲生之民,而孔孟又怀抱起死回生之力,希望借此行道。B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士人出仕是为了兼善天下的理想,士人和史书中记载的隐士、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