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 ,大小:54KB ,
资源ID:45143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4514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3《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同步测试卷(含答案))为本站会员(好样****8)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3《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同步测试卷(含答案)

1、试卷第 1 页,总 3 页苏教版必修一专题 3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同步测试卷一、 选择题1. 下列物质中,主要成分不是 SiO 2 的是( ) A.金刚砂 B.玛瑙 C.水晶 D.石英 2. 下列物质中,不能用玻璃瓶来盛装的是( ) A.烧碱溶液 B.浓硫酸 C.氢氟酸 D.碳酸钠溶液 3. 下列反应能说明 SiO 2 是酸性氧化物的是( ) A.SiO 2 +2C Si+2CO B.SiO 2 +2NaOH Na 2 SiO 3 +H 2 O C.SiO 2 +4HF SiF 4 +2H 2 O D.SiO 2 +CaCO 3 CaSiO 3 +CO 2 4.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2、人造刚玉熔点很高,可用作高级耐火材料,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化学家采用玛瑙研钵摩擦固体反应物进行无溶剂合成,玛瑙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 提前建成的三峡大坝使用了大量水泥,水泥是硅酸盐材料 夏天到了,游客佩戴由涂加氧化亚铜的二氧化硅玻璃制作的变色眼镜来保护眼睛 太阳能电池可采用硅材料制作,其应用有利于环保、节能 A. B. C. D. 5. 要除去 SiO 2 中混有的少量 CaO杂质,最适宜的试剂是( ) A.纯碱溶液 B.盐酸 C.硫酸 D.苛性钠溶液 6. 下列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 A.往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 CO 2 +OH - B.石英砂与烧碱反应制水玻璃 SiO 2 +2

3、OH - +H 2 O C.碘化钾溶液跟适量溴水反应 2I - +Br 2 I 2 +2Br - D.将金属钠投入水中 Na+2H 2 O Na + +2OH - +H 2 7. 下列反应中硅被还原的是( ) A.SiO 2 +2C Si+2CO B.Si+O 2 SiO 2 C.SiO 2 +CaO CaSiO 3 D.SiO 2 +Na 2 CO 3 Na 2 SiO 3 +CO 2 8. 下列物质有固定熔点的是( ) A.钢化玻璃 B.过磷酸钙 C.消石灰 D.不锈钢 试卷第 2 页,总 3 页9. 下列关于硅的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硅的氢化物常用间接方法制得 B.浓 H 2

4、 SO 4 可把 Si氧化成 SiO 2 C.稀的 NaOH溶液不能和 Si反应 D.自然界中存在游离态的硅 10. 下列关于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硅是非金属元素,但它的单质是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 B.硅的导电性能介于金属和绝缘体之间,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C.硅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温下不与任何物质起反应 D.当加热到一定温度时,硅能与氧气、氢气等非金属反应 11. 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完成的是( ) A.SiO 2 Si B.CO 2 C C.SiO 2 H 2 SiO 3 D.SiNa 2 SiO 3 12. 地壳中含量第一和第二的两种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不具有的性质是

5、( ) A.熔点很高 B.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 C.可与烧碱反应生成盐 D.坚硬 13. 在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不能和二氧化硅反应的是( ) 焦炭 纯碱 碳酸钙 氢氟酸 高氯酸 氢氧化钾 氧化钙 氮气 A. B. C. D. 1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硅是硅酸的酸酐,跟水反应后得硅酸 B.二氧化硅可溶于氢氟酸 C.高温时,二氧化硅与碳反应放出一氧化碳,硅是氧化产物 D.SiO 2 的俗名叫水晶 15. CO 2 通入下列各溶液中,不可能产生沉淀的是( ) A.CaCl 2 溶液 B.石灰水 C.Ba(OH) 2 溶液 D.水玻璃 二、 填空题16. 氮化硅 Si 3 N 4 是

6、一种非氧化物高温陶瓷结构材料,具有高硬度、高强度、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性,其超强的拉弯强度达到 810 4 1010 4 Ncm -2 ,而且在 1 200 高温下也不会下降。用氮化硅陶瓷制成的内燃机不需冷却装置,可节约燃料 30%左右,热功转换效率提高到 40%50%。 粉末状的 Si 3 N 4 可以由 SiCl 4 的蒸气和氨气的混合物反应制取。粉末状的 Si 3 N 4 对空气和水都不稳定。但是将粉末状的 Si 3 N 4 和适量的 MgO在 2301.0110 5 Pa和 185 的密闭容器中热处理,可以制得结构十分紧密而且对空气和水都十分稳定的高温结构材料。 (1)写出由 SiCl

7、4 和 NH 3 反应制备 Si 3 N 4 的化学方程式:_。 (2)分别写出 Si 3 N 4 与 H 2 O、O 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3)试思考说明为什么结构紧密的 Si 3 N 4 不再受 H 2 O、O 2 的侵蚀? 试卷第 3 页,总 3 页答:_。 17. 怎样由 SiO 2 制取 H 2 SiO 3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18. (1)石墨炸弹爆炸时能在方圆几百米范围内撒下大量石墨纤维,造成输电线、电厂设备损坏,这是由于石墨_。 (2)有一种物质,既是工业上制玻璃和光导纤维的重要原料,又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它的化学成分是( ) A.Al 2 O 3 B.MgO

8、C.CaCO 3 D.SiO 2 三、 解答题19. 实验室里盛放氢氧化钠等强碱性溶液的试剂瓶瓶塞为什么不能用玻璃塞而用橡胶塞? 20. 氮化硅 Si 3 N 4 是一种非氧化物高温陶瓷结构材料。粉末状的 Si 3 N 4 可以由 SiCl 4 的蒸气和 NH 3 的混合物反应制取。粉末状 Si 3 N 4 对空气和水都不稳定。但是,将粉末状 Si 3 N 4 和适量 MgO在 2301.0110 5 Pa和 185 的密闭容器中热处理,可以得到表面结构十分紧密。对空气和水都相当稳定的固体高温结构材料。 (1)写出由 SiCl 4 和 NH 3 制备 Si 3 N 4 的反应方程式。 (2)分

9、别写出粉末状 Si 3 N 4 和 H 2 O及 O 2 反应的方程式。 (3)为什么结构紧密的固体不再受 H 2 O和 O 2 的侵蚀? 答案第 1 页,总 1 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2、C3、B4、D5、B6、D7、A8、C9、AC10、C11、C12、B13、C14、B15、A二、填空题16、(1)3SiCl 4 +4NH 3 Si 3 N 4 +12HCl (2)Si 3 N 4 +6H 2 O 3SiO 2 +4NH 3 、SiN 4 +3O 2 3SiO 2 +2N 2 (3)固体 Si 3 N 4 表面与空气中的 O 2 反应,生成稳定的 SiO 2 ,从而形成了SiO 2

10、保护层,防止内部的 Si 3 N 4 继续与空气和水接触而被侵蚀 17、SiO 2 +2NaOH Na 2 SiO 3 +H 2 O Na 2 SiO 3 +2HCl 2NaCl+H 2 SiO 3 18、(1)具有导电性 (2)D三、解答题19、试剂瓶的磨口处及玻璃塞中均含有 SiO 2 ,SiO 2 与氢氧化钠等碱反应,生成像硅酸钠等这样的硅酸盐,而硅酸钠等具有黏性,会使瓶塞与试剂瓶粘在一起,因而不用玻璃塞而用不与碱反应的橡胶塞。有关反应方程式为 SiO 2 +2NaOH Na 2 SiO 3 +H 2 O。20、(1)3SiCl 4 +4NH 3 Si 3 N 4 +12HCl (2)Si 3 N 4 +6H 2 O 3SiO 2 +4NH 3 Si 3 N 4 +3O 2 3SiO 2 +2N 2 (3)Si 3 N 4 与 MgO在密闭容器中经高压、加热处理后,使 Si 3 N 4 固体表面形成了一层 SiO 2 保护膜,阻止了 Si 3 N 4 被 H 2 O、O 2 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