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 上古三代 ” 指的是哪三个朝代? 夏、商、周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哪个王朝?夏朝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朝代是哪个朝代?商朝课标要求:春秋争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中考考点:商鞅变法周朝平王东迁洛邑(公元前 770年)西周(镐京)前 1046年 前 771年东周(洛邑)前 770年 前 221年春秋前 770 前 476年战国前 475 前 221年齐桓公 宋襄公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另一 说法为: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齐秦楚燕赵魏韩东西南北到中央最先进行变法的是魏国,收效最大的是秦国1、秦国的内外形势(一)背景2、秦孝公求贤3、商鞅的个人特质(二
2、)时间 公元前 356年(三)目的 富国强兵1.鼓励耕织 罚作奴婢 2.奖励军功3.建立县制 : 由国君派官吏治理军队战斗力增强国富兵强加强中央集权秦国国力骤增,军队战斗力大大增强 ,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经济 发展4.编定户口 ,实行连坐法 . 以法治国(四)内容:(四)结果秦成为七雄中最强的国家新法实行后,秦的国力骤增,军队战斗力大大加强,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的国家,为最终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五)意义法之不行 ,自上犯之 .法律之所以不能推行,是因为统治者不能遵守它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 .动脑筋:1.商鞅为什么会
3、被车裂?变法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说明了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有反复曲折的过程。动脑筋:1.商鞅变法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最主要原因) 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商鞅有革新的勇气和魄力 秦孝公的支持 行之有效的措施动脑筋:3.商鞅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的成功经验是什么? 改革能富国强兵,因此要坚持改革; 人才是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的可靠保证,因此要重视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势不可挡。因此要有信心。1.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下列哪几种人有奖励( )。 书读得好的人 农业生产搞得好
4、的人 仗打得好的人 生意做得好的人A. B. C. D. B2. 右图反映了商鞅变法措施中的( )。A.统一度量衡 B.奖励军功C.奖励生产 D.推行县制A退避三舍v 【 成语故事 】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v 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 :晋公子重耳( 晋文公 )逃亡在楚国时,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 “退避三舍 ”。后来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九十里。v 【 词语解
5、释 】 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v 【 字词解释 】 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 问鼎中原v 问鼎中原,汉语词语之一,问指询问,鼎指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中原指黄河中下游一带,企图夺取天下;v 用来比喻有私心,想占据所有。 该成语出自于 左传 。v 传说古代 夏禹 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九州乃豫州、翼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雍州、幽州 ;九鼎乃冀鼎、兖鼎、青鼎、徐鼎、扬鼎、荆鼎、豫鼎、梁鼎、雍鼎 .v 夏朝 经历了 470年,到前 1600年, 夏桀 无道亡国, 九鼎 为成汤所得,成汤就建立了商朝。商朝经历 550
6、多年,到前 1046年,纣王暴虐亡国,九鼎为 姬发 所得,姬发就建立了周朝。到前 606年,楚庄王想取周而代之,就借朝拜天子的名义,到周王室去问九鼎的大小轻重,结果在周大臣王孙满那里碰了一个软钉子。王孙满说: “统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 ”庄王很不服气地说: “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国有的是铜,我们只要折断戈戟的刃尖,就足够做九鼎了。 ”王孙满说: “大王 您别忘了,当初夏禹是因为有德, 天下 诸侯都拥戴他,各地才 贡献 铜材,启才能铸成九鼎以象万物。后来夏桀昏乱,鼎就转移给了商;商纣暴虐,鼎又转移给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如果天子无德,鼎虽大却是轻而易动。周朝的国运还未完,
7、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 ”庄王无话可说。从此以后,人们就将企图夺取政权称为 “问鼎”。 围魏救赵v 【 成语故事 】 战国时期,魏惠王派大将庞涓进攻赵国,围住赵都城邯郸。赵成侯知道难以抵挡,就把中山献给齐国。齐王派大将田忌、军师孙膑兴兵救赵。孙膑扬言要进攻魏国襄陵,庞涓中计回兵救襄陵中了孙膑的伏击,解了赵国之危。 v 【 解释 】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v 【 近义词 】 声东击西 卧薪尝胆卧薪尝胆原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春秋末期
8、,越王勾践每天睡在柴草上,临睡前,用舌头舔舔鹿胆的苦味,以此来提醒自己过往苦日子,要发奋图强,报仇复国。v 原来吴王夫差发兵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被捉来吴国当了马夫,日夜侍候马匹。v 对于一个君王来说,这实在是非常难堪的。但是勾践暗下决心,一定要恢复自己的国家,所以他没有露出丝毫的抗拒神态,老老实实养马。v 勾践还装出对夫差忠心耿耿的样子。用心替他驾驭马车,态度谦卑。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就放他回国。v 勾践回国后,决心要使越国富强起来。他亲自参加耕种,和百姓同甘共苦,他怕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就 “卧薪尝胆 ”,还常自问: “你忘了在吴国的耻辱吗? ”v 勾践又给吴王送去美女西施。吴王夫差就
9、更加只顾吃喝玩乐,无心国政,弄得国家日渐衰弱。经过二十年的充分准备,勾践看时机已经成熟,就在吴国没有防备的情况下,领兵把吴国打得大败。夫差感到很羞愧,举剑自刎而死。v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v 【 词语解释 】 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方的各民族。指学习胡人的短打扮服饰,同时也学习他们的骑马、射箭等武艺 。 “胡服骑射 ”这个典故告诉人们不要固步自封,应学习别人的长处,勇于改革。v 胡服骑射是赵武灵王所采取的军事和服饰改革。战国时期,赵国与匈奴长期对峙,匈奴骑兵凶悍强壮,比秦国与山东六国的戈矛步兵优。虽然赵国盛产马匹,但在军事上,马匹作拉战车之用。赵武灵王与匈奴骑兵战斗后,明白到匈奴骑兵的优点在于机动和灵
10、活性。战国七雄的军队,即使是骑兵,都以重铠甲装备。反之,匈奴军队装束轻便,腰马合一,机动性强,能进能退。于是,赵武灵王在赵国推行军事改革,大臣肥义等人的支持下,仿效匈奴军队的装备,令全国民众穿胡服,采取胡人的短衣、长裤服式,挽弓骑马练习射箭,乃中国军事史上一大突破。赵国军力开始强大,消灭中山国,击败林胡、楼烦二族,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自此以后,骑兵才真正出现于中国历史。但有人认为,此时还没有发明马镫,无法充分发挥骑兵的战斗力,所以骑兵还是以侦查、骚扰为主,作战的主力仍然是步兵。 优孟衣冠v 【 成语故事 】 春秋时期楚国王宫艺人优孟听说前相国孙叔敖死后儿子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觉得过意不去,就穿戴
11、孙叔敖的衣冠,模仿他的音容笑貌去见楚王,楚王即景生情,优孟趁机讲述孙叔敖儿子的现状,楚王深受感动,就重封孙叔敖的儿子。v 优孟:春秋时楚国著名的的演杂戏的人,擅长滑稽讽谏。v 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也指登场演戏。 三家分晋v 三家分晋 是指中国 春秋 末年, 晋国 被韩、赵、 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周威烈王 二十三年(前 403年),周威烈王 封三 家为 诸侯 。 司马光 的 编年体 史书 资治通鉴 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 “周威烈王 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 诸侯 ” ,作为 春秋 与 战国 的分界。前 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 魏
12、三 国又被合称为 “三晋 ”。 三家分晋 是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 大事件 。它是中国 奴隶社会 瓦解, 封建社会 确定的标志。 朝秦暮楚v 【 成语故事 】 战国时期,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内部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七国中秦、楚势力强大,魏、韩、赵、燕、齐等国为了自身的利益,游离在这两国之间,时而靠近秦国,时而靠近楚国,一班政治说客奔走在这些诸侯国之间。v【 释义 】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 比喻人反复无常。 v 【 近义词 】 朝三暮四、三心二意、见异思迁 负荆请罪v 【 成语故事 】 背着荆条请
13、罪,表示主动向对方赔礼认错。 v 战国时,赵国有一个足智多谋的上大夫蔺相如,还有一个英勇善战的大将军廉颇。有一年,秦王邀请赵王到渑池相会。酒宴上,秦王请赵王弹瑟。赵王弹了一曲。v 作陪的蔺相如心想,必须为赵王争回面子,于是捧起一个缸,走到秦王面前说: “大王擅长秦乐,请大王一击,以相娱乐。 ”在蔺相如的强逼下,秦王勉强在缸上击了一下。秦国的大臣气得大叫: “请赵国割让出十五座城作为向秦王的献礼! ”蔺相如也高喊: “请秦国把首都咸阳作为向赵王的献礼! ”秦国始终没能占到半点便宜。事后,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大夫。v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人说: “我出生入死,立了许多战功,而蔺相如只凭三寸不烂之舌,就官
14、居我之上。倘若给我遇见,我一定要当面羞辱他。 ”蔺相如听说以后处处忍让,上朝的日子故意装病在家,以免与廉颇引起争执。v 有一天,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的马车迎面驶来,他吩咐仆人把车子调转方向,避开廉颇。身边的人都说他太胆小了,蔺相如一笑,问大家: “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哪个厉害?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啦。 ”蔺相如又道: “我敢在秦国当众呵斥秦王,又怎会偏偏怕廉将军呢?只是我想到,强秦不敢侵赵,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我们两人要是争斗起来,敌人就要来钻空子。我不能忘掉国家的安危啊! ”v 这些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很惭愧,于是光着脊背,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完璧归赵v 【
15、 成语故事 】 秦昭王得知赵惠王得到和氏璧,想假装以 15座城池与他交换来骗取和氏璧。赵惠王派蔺相如前去交易,秦王拿到和氏璧后而不谈城池交换事宜。蔺相如设计骗回和氏璧,并派人连夜将和氏璧送回赵国,秦王气得要杀死蔺相如。 v 【 释义 】 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v 【 相近词 】 物归原主 纸上谈兵v 【 成语故事 】 战国时期,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变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损兵 40万。 v 【 典故 】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v 【 释义 】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