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5 ,大小:4.97MB ,
资源ID:35453      下载积分:2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3545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103页))为本站会员(好样****8)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精品教案(103页)

1、九年级化学(上)( 配人教地区使用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此部分内容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了许多饶有趣味且又带有一定想象力的美好愿望,指出这些美好愿望“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逐步实现”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价值,并产生希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教材从具体事例出发,先是引导学生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自然科学,它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接着教材以丰富多彩的图画和简明的语言,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向学生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

2、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知道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搜集、展示等,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重点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激发学生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难点 了解什么是化学。多媒体、NaOH 溶液(用啫喱水瓶盛装好)、用酚酞试液写有“化学大世界”字样的纸( 表面为白纸) 。一、导入新课请三名学生分别上台表演:甲:(展示 A、B 两种无色液体 )请大家猜测,如

3、果把这两种液体混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现象呢?(在同学们各抒己见后)甲:向盛有 A 液体(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 B 液体(AgNO 3 溶液)。(在同学们惊讶的目光中)甲:我表演的节目叫“清水变牛奶” ,可是不能喝!乙:这有什么稀奇,我也会表演(展示 C、D 两种无色液体) ,我也请大家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混在一起会有什么现象呢?(在同学们各抒己见后)乙:向盛有 C 液体(NaOH 溶液)的烧杯内,逐滴滴入 D 液体(无色酚酞)。(在同学们期待的目光中)乙:我的节目叫“我为液体添色彩” 。丙:我是一个制造商,产品是什么呢?(展示蓝色的 E 液体和无色的 F 液体)丙:向盛有 E 液体(CuSO 4 溶

4、液 )的试管中倒入无色的 F 液体 (NaOH 溶液) ,倒出试管上层清液后,将蓝色沉淀物移到一个小果冻盒内。丙:同学们,我的产品是什么呢“果冻” ,但这种假果冻是不能吃的。师:谢谢三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同时感谢所有同学的积极参与。这些有趣的现象都与化学密切相关(将啫喱水瓶内液体向一张白纸喷去 ,白纸显示出红色的“化学大世界”字样) 。下面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这神秘的“化学大世界” 。二、推进新课1介绍什么是化学教师播放课前制作的有关化学的一组图片。让学生边欣赏图片边思考问题:什么是化学?(针对上面的问题,让学生自学课本 12 页内容,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尝试能否做出比较科学的解释。)教师给出准确

5、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2教师简单介绍化学的发展史(1)古代:火的发现和使用使人类接触到化学,但并没有建立这门学科。(2)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人类建立了化学这门学科。(3)元素周期律(表):完善了化学,使化学研究有规可循。(4)纳米技术:标志着化学已发展到较高阶段。(5)绿色化学:化学发展的趋势、方向。3化学与人类的关系教师展示图片:生活中处处有化学。4组织活动(1)小组竞赛列举生活、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或事例。说出你所知道的化学家。展示搜集的相关资料。(2)图片展示印度漏油造成孟买海岸污染。一些尾气排放不达标的巴士,成为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 。泰国首

6、都曼谷拥挤的汽车排气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堆积如山的工业有害废物。工业废料“红尘”滚滚。教学意图:通过化学对环境的危害让学生认识到:未来化学将是朝着“绿色化学”的方向发展,同时树立社会责任感,立志学好化学造福人类。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什么是化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2化学就在我们身边(1)衣料需经过化学处理和印染(2)粮食、蔬菜的丰收需要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合理使用(3)水泥、钢材、玻璃、塑料等化工产品都是重要的建筑材料(4)汽油、柴油是许多现代化交通工具的燃料本节课是化学的起始课,知识性不强,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化学,通过学习化学的发展史和

7、重要作用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多多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工具,来展示化学对人类社会的重大作用,让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和研究产生无限的向往。同时,教师还可以提醒学生在网上搜集有关化学的资料,进行网上自学。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本单元是学习化学的开端。学生在学习这门学科之前,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但对于化学及其特点和应用并不太熟悉,只是感性的、表面的认识。针对这一情况,教材编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广泛交流,从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事实、现象出发,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有关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了解化学的研究内容、范围和特点,体会学习化学

8、的过程和方法,并初步学会一些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课题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生活中的典型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2了解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识别哪些是化学性质,哪些是物理性质。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相关信息,并能够运用化学知识揭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化学实验为媒介,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的现象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重点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区分。难点 变化与性质的区分。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

9、、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 、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水。一、导入新课师:化学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我们知道,大到宇宙的星体,小到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构成了我们这个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各种变化。正确认识物质的这些变化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下面我们来观察几个小实验。二、推进新课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

10、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演示实验 11(1)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演示实验 11(2)首先展示胆矾,再把蓝色块状固体研碎成为蓝色粉末,然后进行实验。演示实验 11(3)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演示实验 11(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师:实验 11(3)、11(4) 有什么共同特征?结论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

11、学变化。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 ,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什么?2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师:刚刚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 11(3)、11(4) 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就是化学性质。(比较各物质性质的异同,归纳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的概念)结论化学性质:

12、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蜡烛(纸张、木材)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 ,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等。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自学课本第 8 页关于物理性质的内容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规范表达的能力。小结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 ,往往有下列字眼:能、会、可以、易、难等。例如:(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2)铁生锈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13、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3实践活动演示实验 12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闻气体时的正确操作,知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结论物理性质:两者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化学性质:二氧化碳一般不能支持燃烧,氧气能支持燃烧。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尽可能多地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怎么区分它们,并将自己的看法和同学进行交流。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2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物理变化1

14、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 的变化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本节课的实验多、现象多、概念多,学生初次接触这么多的实验和概念,需要用举出实例、相互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去找出两种变化和两种性质的区别,不可直接去告诉学生,否则学生不能理解,即使知道了它们的本质区别,碰到了具体的问题还是不会分析。其中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区分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变化是一个有结果的过程,而性质则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如“铁生锈

15、”和“铁易生锈” 。其中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因为结果是铁变成了铁锈;而铁易生锈则属于铁的化学性质。因为它只说明了铁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变为铁锈,并没有确定的结果,所以是铁的化学性质。课题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 1 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知识与技能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重点 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难点 学会正确描述实验现象。蜡烛、火柴、玻璃杯(烧杯)、玻璃导管、澄清石灰水一、导入新课师:

16、观察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学会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在化学科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利用人体感觉器官视、听、嗅、触来进行观察体验。下面我们以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二、推进新课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让学生阅读教材第 12 页的“探究”内容。学生完成阅读后,引发思考:1蜡烛燃烧时可能发生哪些变化?2蜡烛燃烧后的物质到哪里去了?如何验证?师:现在我们就来观察实验,解决我们的问题。学生分组(两人一组)实验,边做实验边记录。1点燃蜡烛前教师引导每组学生观察分发给各个小组的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闻其气味,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看其是否沉入水底。讨论、交流后,得出结

17、论。小结燃烧前蜡烛是白色圆柱状固体,略有气味,硬度较小 ,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2点燃蜡烛中教师巡回指导,各小组学生观察燃烧过程,记录燃烧现象。(1)取一根火柴梗迅速放入火焰中,1 秒钟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前后的情况。(2)取一只干冷的玻璃杯或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杯壁出现的现象;取下玻璃杯或烧杯,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现象(1)蜡烛熔化并发光发热,火焰分三层,外层最明亮,里层最暗,火柴梗从中间到两端逐渐变黑。(2)玻璃杯壁上出现水珠,石灰水变浑浊。小结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蜡烛熔化说明石蜡的熔点较低。火柴梗两端变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玻璃杯壁出现水珠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石灰

18、水变浑浊说明燃烧还生成了二氧化碳。3熄灭蜡烛后现象熄灭后冒白烟,用火柴点燃白烟,蜡烛重新被点燃。小结烟是固体小颗粒,并且可以燃烧,说明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结论探究步骤 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点燃前 颜色白色、状态固体、形状圆柱、硬度小、略有气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燃着时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里层最暗;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水生成,再向烧杯中注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到的现象是石灰水变浑浊熄灭后 熄灭后观察到的现象是冒白烟;用火柴去点燃刚熄灭后的白烟,蜡烛重新燃烧实验结论 石蜡点燃后生成了水、二氧化碳;外焰温度最高教学意图: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表达能

19、力。学生讨论,信息反馈,填写实验报告。总结化学学习的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以及石蜡能否燃烧、其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2关注物质的变化,如蜡烛受热时是否熔化等。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包括变化前、变化时、变化后) 。探究1.对教材第 13 页图 111 操作的改进。(1)用冷而干燥的玻璃片,在火焰外不同距离可观察到不同的现象。(2)用石灰水润湿烧杯内壁。如教材图 111 罩在火焰上方 2对用火柴梗做实验的异议。改用洗净干燥的“雪糕”木片削成细木条来代替火柴梗。结论:有的组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烧杯内气体扩散,使石灰水变混浊现象不明显。火柴

20、梗短不安全,有的同学未去掉火柴头就更不安全。3填写实验报告教材第 13 页“探究(或实验)报告” ,仅供同学们参考。学生自己设计完成实验报告。课题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 1 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蜡烛燃烧 点 燃 前 观 察 到 的 现 象结 论 )燃 着 时 观 察 到 的 现 象结 论 )熄 灭 后 观 察 到 的 现 象结 论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本节课成败的关键是让学生动手实验并从实验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在学生实验前,教师要将实验的注意事项告知学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作好预判,以便及时应对一些突发的事件。本节课的实验选择了蜡烛

21、这一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对它本身的构造、性质及其燃烧过程进行了探究,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兴趣高涨,但是要注意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和顺序操作,切实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如蜡烛的固定问题、火柴梗的处理等。在课前,要安排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实验操作及其注意事项,以便于在实验时省时省力。同时,要提醒学生边做实验边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认真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第 2 课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知识与技能认识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学会准确、客观地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过程与方法能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并能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情感、态度与

22、价值观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重点 正确完成实验操作过程。难点 正确得出实验结论。集气瓶、水槽、玻璃片、饮料管、澄清石灰水、滴管、火柴梗(或细木条) 、盛满氧气的集气瓶若干、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若干。一、导入新课师:人每时每刻都要呼吸,那么大家是否想过我们呼出的是什么?吸入的又是什么呢?生 1: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生 2:吸入的是空气师:大家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吗?如何来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究竟有什么不同?二、推进新课1在进行实验室探究之前,给学生提供三条信息:(1)二氧化碳可以使过

23、量澄清的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液,白色浑浊物越多 ,说明气体中的二氧化碳越多。(2)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2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将实验仪器放好,然后让学生收集“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 。具体步骤如下:(1)“呼出的气体”将两个集气瓶分别盛满水,并用玻璃片先盖住瓶口的小部分 ,然后推动玻璃片将瓶口全部盖住,把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中;然后将饮料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并向集气瓶内缓缓吹气,直至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放在实验桌上, “呼出的气体”就收集好了。(2)另

24、取两个空的集气瓶,用玻璃片将瓶口盖好, “吸入的空气 ”就收集好了。(教师演示,让学生根据示范收集 “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3组织学生组内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并提醒学生作好实验记录。(1)分别向一瓶吸入的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滴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两个瓶子中分别会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现象滴入澄清石灰水后,吸入的空气瓶中无现象,呼出气体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结论说明了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更高。(2)将燃烧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分别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现象插入人体吸入的空气集气瓶中的小木条比插入人体呼出气体集气瓶中的小木条燃烧更旺,且燃烧时间

25、要长。结论说明了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个玻璃片呼气,有什么现象产生?说明了什么?现象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后,玻璃片上会产生极小的水珠。结论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4引导学生结合上述实验,思考:以上实验说明了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有什么不同?总结吸入的空气 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 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 少 多氧气( 能供给呼吸,也能支持燃烧) 多 少水蒸气 少 多5按要求填写实验报告。第 2 课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对 人 体吸 入 的空 气 和呼 出 的气 体 的探 究 1.实 验 方 案2.实

26、 验 步 骤3.结 论 (1)呼 出 的 气 体 中 二 氧 化 碳 的 含 量 大 于 空 气 中 的(2)呼 出 的 气 体 中 氧 气 的 含 量 比 空 气 少(3)呼 出 的 气 体 中 水 蒸 气 的 含 量 比 空 气 多 )本节课的实验难度并不是太大,可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进一步明确实验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在学生进行自主实验的同时,教师要做好指导,以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完成实验。课题 3 走进化学实验室第 1 课时 药品的取用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2了解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3学会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过

27、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并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知道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重点 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难点 量筒和滴管的使用。锌粒、食盐、碳酸钠粉末、稀盐酸等药品,教科书附录 I 中的常用仪器及药匙、镊子、试管架等仪器(纸槽学生自制 )。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畅谈厨房中的液体与固体物质、模仿感悟倒水、倒食用油、倒醋、倒黄油、取食盐、取味精等动作。让学生回忆家中厨房食品柜内生活品的摆放。师: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实验室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场所。因此要想学好化学,

28、就必然先要了解化学实验室。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化学实验室。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实验室”相关图片。二、推进新课师:当你走进化学实验室时,首先要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它们是安全实验并获得成功的保证。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实验室规则”图片。指导学生阅读附录 I 中的药品取用规则 ,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化学实验室药品的一些图标。分类介绍药品的取用规则。1固体药品的取用师: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展示广口瓶) ,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 (展示药匙),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镊子(展示镊子 )夹取。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以备下次使用。(1)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的取用分析常用工具:镊子。取

29、用方法: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2)粉末状药品的取用分析常用工具:药匙或自制的纸槽。取用方法: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自制的纸槽,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竖立起来。教师演示实验 16 和实验 17 后,让学生分组操作。强调固体药品取用时,若不指明用量,一般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2液体药品的取用(1)分析 液体药品通常保存在细口瓶里(展示细口瓶) 。演示:液体的倾倒。讨论细口瓶的塞子为什么要倒放在桌子上?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该快倒还是缓慢地倒?拿细口瓶倒液体时,为什么细口瓶标签的一面

30、一定要朝向手心?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试剂瓶放回原处?师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做出具体解答:由于细口瓶塞子上沾有试剂,如果正放在桌面上,可能会腐蚀桌面。为了防止液体外洒或飞溅,试剂瓶口应紧挨着试管口,应该由慢到快地倒。为防止试剂顺瓶口流出腐蚀标签,所以有标签的一面一定要朝向手心。有些试剂有挥发性,有些试剂吸水,还有些试剂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这些都将导致原试剂浓度发生变化或变质,因此倒完液体后应立即盖紧瓶塞。3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出体积。演示:用量筒取用液体。注意事项:(1)量筒读数时,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2)当接近刻度时,可用胶头滴管滴加液

31、体至刻度。(3)取用液体,当不说明用量时,一般取 12 毫升。讨论量取液体时,如果读数没有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而是采用仰视或俯视的方法,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结论仰视将导致读数偏小,俯视将导致读数偏大。(4)取用少量液体时还可以用滴管。演示:滴管的使用注意事项: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帽。不要把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滴管用过后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滴瓶上的滴管除外),以备再用。严禁用未经清洗、润湿的滴管吸取别的试剂。课题 3 走进化学实验室第 1 课时 药品的取用药 品 的 取 用 实 验 室 安 全

32、 规 则药 品 的 取 用 固 体 药 品 的 取 用液 体 药 品 的 取 用 量 筒 的 使 用滴 管 的 使 用 )量筒和滴管的使用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要进行认真、严谨的示范,学生要进行反复练习直至掌握。初次接触操作较为复杂的量筒、滴管,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较多的错误,如滴管的拿法有些同学就会出错。对待学生的错误首先要有充分的估计,事先多强调,再就是如果学生还是犯了这些错误,也要心平气和地纠正,不可大声斥责,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方法与技巧对学习化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故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认真遵守化学实验

33、规则和实验操作要求,形成严肃认真、科学求实的实验态度。第 2 课时 物质的加热和洗涤玻璃仪器知识与技能1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2能正确地给液体物质进行加热。3学会常见仪器的洗涤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总结规律,形成一定的实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规范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重点 药品的加热、洗涤仪器的操作要点。难点 相关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实验习惯的形成酒精灯、教科书附录 I 中的常用仪器及药匙、镊子、试管架等仪器。一、导入新课在生活中,烧水做饭和洗刷碗碟是很平常的事情,相信同学们都做这些事情。但是生活中的这些经验都可以应用到化学实验中来吗?在实验

34、室中给物质加热和洗涤仪器时,所用的器具和生活中是不相同的,因此有些不同的注意事项,需要我们牢记并遵守,否则可能会导致实验失败甚至发生火灾、爆炸等危险事故。为了我们的人身安全和实验的成功,就让我们快些来学习这些知识吧!二、推进新课物质的加热(一)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教师出示教学挂图或播放课件,学生讨论分析出图中提供的知识信息和技能要求。1引导学生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处理,归纳出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1)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加入酒精,以免失火。(2)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3)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习酒精灯从“点灯到熄灯”的全过程

35、。思考如果酒精洒出失火怎么灭火?并分析灭火的原理。(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与空气隔绝 )3让学生先阅读教材实验 19 ,然后分组点燃酒精灯 ,观察火焰的分层情况,尝试判断各层温度高低的方法。4请学生代表汇报实验观察到的酒精灯火焰的分层情况?以及各层温度不同的验证方法和理由。(对于火柴伸入的方式不同, 造成的异常现象,要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二)给物质加热1由瓦特观察水壶内蒸汽将壶盖冲起、掀开提出假设:(1)若水壶内的水只有壶容积的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会有什么现象?若达到五分之四又会怎么样?(2)若将水壶的壶嘴堵上一个软木塞,并盖紧壶盖,可能有什么现象出现?让

36、学生结合日常的生活经验讨论、分析。2让学生阅读教材第 21 页“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弄清实验的内容和操作要求。学生分小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3小组汇报(1)实验的结论;(2) 四个讨论题的结果;(3) 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结论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内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试管夹夹住试管( 大约距试管口三分之一处 );加热前要擦干试管的外壁;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将液体加热至沸腾的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教材实验 16 进行探究,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强调规范操作。洗涤仪器1学生自由交流生活中洗玻璃杯、碗、盘等的方法,并说说洗干净的标

37、准是什么?2学生自学仪器洗涤有关内容。思考(1)试管洗涤的一般程序;(2)使用试管刷刷洗试管时应注意的问题;(3)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是什么;(4)洗净的玻璃仪器如何存放。3让学生尝试用试管刷刷洗试管,并学会观察试管是否已经洗干净。4同学交流仪器洗涤的体验。第 2 课时 物质的加热和洗涤玻璃仪器一、物质的加热1酒精灯的使用:用火柴点燃,用灯帽盖灭,禁止燃烧时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2给物质加热: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二、仪器的洗涤1方法2标准:玻璃容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集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酒精灯是初中化学实验中最主要的热源,它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要求,如果使用不当可能造成危险;同样给液体物质加热的注意事

38、项也较多,如果操作不当也会造成比较危险的后果。因此教师除了正确演示并严格要求外,最好事先培训 57 名能力较强的学生充当助手,让他们先掌握了正确操作,在其他学生练习时,帮老师来巡视指导,以确保实验安全、成功。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和人的关系非常密切,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又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对空气到底是什么不十分清楚。因为在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流动形成风等,所以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气作为初中化学中学习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此外,还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是人类不可

39、缺少的天然物质。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课题 1 空 气第 1 课时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2初步理解什么是纯净物、混合物,并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操作,了解空气的组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重点 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难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分。多媒体、燃烧匙、酒精灯、集气瓶、水、火柴、烧杯、玻璃导管、红磷。一、导入新课师:空气在我们的周围无处不在,

40、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可对空气的组成,相信大家都不十分的清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二、推进新课过渡因为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 17 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直到 18 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空气的复杂性。空气的主要成分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为了搞清楚这一问题,很多科学家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其中,最有名的是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他借助天平,以液态的金属汞作为研究对象,用定量的方法最终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图片展示分析拉瓦锡最早用实验得出了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

41、的,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1/5。实验探究1实验导入师:下面仿照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实验 21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仪器的名称;(2)集气瓶中有没有物质。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 23 连接装置并进行实验,教师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2分析讨论师: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提问(1)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 ,而在我们的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15体积小于 ?试分析可能的原因有哪些。15(2)红磷熄灭,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3)烧杯中的水为什么会倒流?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42、:a:实验成功,描述现象;b:实验失败,寻找原因。分组讨论、交流结果:(1)水面上升不满 的原因可能有: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充分冷却就打开止水15夹等。(2)没有,如果还有氧气,红磷还能继续燃烧。(3)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 ,因而水倒流。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 )组成。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实验仪器的不断精密化,空气中的其他成分也被科学家通过实验一一发现。结论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0.03%、其他气体和杂质

43、 0.03%。强调特别注意各成分的含量是体积分数,而不是质量分数 ,可以理解为每 100 体积的空气中含氮气 78 体积,氧气 21 体积。另外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相对稳定,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3纯净物和混合物让学生自学教材第 28 页最后两段内容,填写下表:混合物 纯净物定义组成表示性质联系注意:自然界的海水、河水中均存在一些除水以外的其他物质,属于混合物,而蒸馏水则属于纯净物。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可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分析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如氧气、氮气;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 ,组成混合物的各物质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它

44、们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质,如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就各自保持了自己的性质。课题 1 空 气第 1 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 组成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实验探究(1)实验方法(2)实验现象(3)实验原理: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点 燃 (4)实验结论2混合物与纯净物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可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教学时,应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1)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出主题;(2)从回忆小学自然课中关于空气的小实验引入;(3)引导学生阅读

45、。阅读前可以提出几个具体问题来加以指导。要引导学生分析“大气污染”的漫画。此图的中部表示造成大气污染的一些原因和做法,下部是大气污染对动植物的危害,上部是大气污染引发的三大环境问题。也可以结合美术课,让学生自己画出身边的环境,然后开辟专栏,供大家展示。使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得以提高。第 2 课时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保护空气知识与技能1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3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及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重点 空气组

46、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难点 认识到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有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作用的图片以及大气污染的图片。一、导入新课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所离不开的资源,有着非常重要的用途。我们都知道性质决定用途,那么空气中的氮气、氧气及稀有气体等都有哪些性质?同时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保护空气,也会对人类造成较大的危害,那么哪些不当做法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如何防治大气的污染呢?接下来,我们就空气的用途以及保护进行学习。二、推进新课(一)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教师请各小组出示所收集的有关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的资料图片。结合图片,师生共同讨论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的用途。

47、学生代表交流发言。1氧气分析过去,人们曾把氧气叫做“养气” ,这充分说明了氧气的重要性。主要用途(1)供给呼吸(2) 支持燃烧2氮气提问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要在装入零食的食品袋中充入氮气吗?回答生甲:为了防止食品被挤碎或压碎。生乙:为了掩盖袋里食品量比较少的真相。生丙:为了防止食品变质。分析氮气之所以能用于食品防腐,是因为氮气性质非常稳定;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焊接金属用氮气作保护气,都是利用了氮气性质稳定这一性质。除此之外,氮气还可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保护气、提供低温环境。主要用途(1)重要的化工原料 (2)保护气 (3) 提供低温环境师:从氮气可作保护气这一事实可知,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

48、用途。你能从下面的讨论中获得氮气的性质吗?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请同学们结合实验和日常生活经验讨论:(1)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2)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一定高度后,还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3)空气所表现出来的某些性质,能不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氮气的性质?结论(1)能说明氮气不能支持燃烧。(2)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这一现象可以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3)空气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不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氮气的性质 (如磷能在空气中燃烧,但却不能在氮气中燃烧)。提问通过上面的讨论,并结合物理性

49、质的概念,你能描述出氮气的物理性质并完成下表吗?物质 颜色 状态 气味 标准状况下的密度 熔点 沸点 是否易溶于水氮气 无色 气体 无味 1.251gL1 209.9 195.8 不易溶于水3.稀有气体师: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有一类很重要的气体就是稀有气体。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稀有气体的有关知识。分析稀有气体曾被叫做“惰性气体” 。这是由于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人们在发现它们的时侯普遍认为这些气体不能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有些惰性气体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其他物质,于是又把它们改叫为稀有气体。在空气的成分中,稀有气体所占比率虽然不大,但却很重要。通过阅读,让学生总结稀有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