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285.28KB ,
资源ID:27578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2757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8-2019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为本站会员(好样****8)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8-2019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1、单元检测(一)一、选择题(共 12 个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石培华在中国历史纵横写道:“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 ”材料说明( )A宗法制度为封建社会所沿袭B宗法观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封建社会的发展C封建社会政治统治腐败无能D家国一体的政治模式不利于传统科技的进步答案 B解析 材料说明封建社会承袭的“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等宗法观念,形成了中国封建统治中的反智主义倾向,因而宗法观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封建社会的发展,故 B 项正确。2商朝的“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

2、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是周天子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皇权专制得到加强B中央集权体制形成C血缘政治开始形成D统一国家初露端倪答案 D解析 商周时期还未建立皇帝制度,皇权专制局面始于秦,故 A 项错误;商周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故 B 项错误;血缘政治始于夏朝,故 C 项错误;据材料 “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可知,周朝通过血缘分封,管理广大国土,说明统一国家初露端倪,故 D项正确。3西周初年兼并无数,封建制度遂发生大变革。分封同宗以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材料表明“封建制度”( )A有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B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C是西周稳

3、固统治的重要途径D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答案 C解析 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以树屏藩” “以拓疆域” ,未涉及文化的传播,故 B 项错误;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与材料中“以树屏藩” “以拓疆域”相符,故 C 项正确;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与材料中“西周初年”不符,故 D 项错误。4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时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公天下”主要体现在( )A地主阶级开始夺取政权B按照德才察举官员C布衣将相格局全面形成D依据政绩任免官吏答案 D解析 郡县制的设立是国

4、家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是地主阶级建立政权后强化统治的手段,故 A 项错误;察举制按照德才选拔官员,故 B 项错误;西汉为了加强皇权曾形成过布衣将相的局面,故 C 项错误;郡县制实现了由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员直接由中央任免,故 D 项正确。5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内史杂明确规定:“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 ”汉代文献中更是记载道:“公府椽(指属官佐吏 )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 ”这反映了秦汉时( )A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B国家权力运作渐趋理性化C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D三公九卿间既配合又牵制答案 B解析 材料“公府椽(指属官佐吏 )多不视事”与皇帝独裁无关,故 A 项错误;据材料

5、“必以书,毋口请” “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可知国家公务注重文案书写,反映了权力运作渐趋理性化,故 B 项正确;材料 “必以书,毋口请” “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是对官吏职能的规定与官吏拘泥行政规制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必以书,毋口请” “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与三公九卿权力之间的相互关系无关,故 D 项错误。6尚书本是宫中保管、传递文书的小吏。汉武帝任用尚书处理天下章奏,遂涉及国家政治中枢,朝廷重臣也可以“领尚书事”为名掌实权。据此判断,汉武帝时的尚书应属于( )A内朝官 B外戚集团C外朝官 D宦官集团答案 A解析 据材料“宫中保管、传递文书的小吏”可知,汉武帝时的尚书属于内朝官

6、,故 A 项正确。7唐代宰相会议在最后决策时,通常采取协商一致通过的方式,宰相必须在议决后上报皇帝的奏章联合署名,如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成为废状。这一做法有利于( )A提高宰相议事的效率B削弱皇帝的决策权C避免官僚之间的内斗D加强相权间的制约答案 D解析 据材料“宰相必须在议决后上报皇帝的奏章联合署名,如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成为废状”可知,群相制有利于加强相权间的制约,故 D 项正确。8 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这一举措( )A解决了相权与

7、皇权矛盾B使得君主专制走向顶峰C分工合作减少决策失误D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答案 C解析 三省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三省六部制没有解决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故A 项错误;清朝设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走向顶峰,故 B 项错误;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故 D项错误。9史书云:“(宋)太祖鉴前代之失,集精锐于京师。 ” “禁兵者皆以守京师,备征伐。”这表明当时的战略方针及其主要意图是( )A分化事权强化皇权B守内虚外消灭割据C重文轻武中央集权D精兵简政抵御外患答案 B解析 “集精锐于京师”和“禁兵者皆以守京师”反映的是“守内虚外”

8、的方针。 “鉴前代之失”指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 “备征伐” 指在当时内有割据和外有边患的情况下皇帝随时都可调用禁军。 “守内虚外”是当时北宋消灭割据、抵御外患的需要,也是当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需要。只有 B 项正确。A、C、D 三项所言“方针”均与题旨不符。10胡惟庸之子因在大街上纵马奔车掉下摔死,胡未禀报皇帝就将车夫杀死。皇帝大怒,让胡做出补偿,胡请求用金钱弥补,遭到贬斥。此后开始了一系列的整治胡党行动。这反映了( )A胡惟庸打压内阁 B胡惟庸家藏万金C相权妨碍了皇权 D中央集权亟待加强答案 C解析 朱元璋吸取元代末年相权加强威胁皇权的教训,再加上胡惟庸的飞扬跋扈,促成他废除丞相制

9、度以强化皇权的举措,故 C 项正确。11 明书职官志曰:“太宗入践,极念机务殷重,欲广聪明措天下于理也。开内阁于东角门。 ”这充分说明了明成祖最初设立内阁的本意即在于( )A加强皇权的统治效能B加强政府对人才的笼络C提升东角门的政治地位D处理东角门的紧急军务答案 A解析 据所学可知:内阁制度是明代政治中强化君主集权与行政效能下降之间矛盾运动的产物。解题关键是紧扣“极念机务殷重,欲广聪明措天下于理也” ,A 项正确;“欲广聪明”也为因应“机务殷重”之所需,并非设立内阁本意,排除 B 项;C 、D 两项与题意不符。12军机处刚成立,雍正皇帝就规定,不管有多少公文,必须在当天完成。即便一天的奏折多达

10、几百件,也必须连夜处理完毕。其所反映特点与如下军机处所为相一致的是( )A不识字小太监任服务人员B大臣职务由皇帝临时交办C章京年初一也须当差入值D大臣膝处用圆布中置棉絮为衬答案 C解析 题干史实反映的是军机处“勤”的特点。A 项反映的是保密性;B 项反映军机大臣之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与题意不符;通常情况下,满汉章京轮流值日,每班值两日。即便是大年初一,军机处也要当差入值,C 项符合题意;D 项所述是由于军机大臣是跪着 “承旨”的,久跪辛苦,大臣们总结了一些小窍门,这样跪着就不疼了,排除 D 项。二、非选择题(共 2 个小题,其中第 13 题 26 分,第 1

11、4 题 26 分,共 52 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总结前代或历代中央地方关系的得失时,中国史学家常用轻重、干枝、首尾等关系作比喻。外重内轻可能引发割据分裂的局面,促使统一王朝走向瓦解,这是汉、唐两代的教训;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况下,就有导致亡国的危险,这是宋、明两代的结果。复旦大学特聘资深教授周振鹤传统中国为啥难处理好中央地方关系材料二图一 图二宋朝建立后,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宋太祖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针和“右文” “重文”的价值取向,制定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为后继者以“祖宗家法”的形式继承下来。杨宁一主

12、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外重内轻”与“内重外轻 ”的含义,并归纳材料二两图政局所产生的问题有何主要相同?(16 分)(2)材料二所指“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宋太祖确定 “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使得宋代地方行政组织呈现出怎样的突出特点?(10 分)答案 (1)含义: “内”指中央政府及中央集权, “外”是地方政府或地方分权。在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分权偏重的时候,就被称为外重内轻,反之则为内重外轻。相同:图一所反映的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而造成王国问题与图二唐末形成的藩镇割据问题,同属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统一与分裂的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与外重内

13、轻有关。(2)形成:唐末五代时期,武人操纵了由上至下的政权,专横跋扈,其时朝代更替多由武人倚仗军权而实现。特点:用文臣到地方做州郡长官;将地方政府权力完全收归中央;尽量使地方官吏互相牵制。解析 第(1)问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角度思考,关键在于理解“内” “外”分别指什么;归纳“相同”首先要明确“政局所产生的问题”是什么,尤其图一,反映的是汉初郡国并行制,问题则是该制度引起的王国问题。第(2)问“形成”要明确其在原材料句前的 “前代”中指唐末五代;“特点”结合所学派文臣到地方做知州、设通判、收精兵等概括即可。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汉以丞相总百官,而九卿分治天下之事。光武中兴,身

14、亲庶务,事归台阁,尚书始重,而汉公卿稍已失职矣。及魏武佐汉,初建魏国,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文帝受禅,改尚书为中书。有令有监,而亦不废尚书。然中书亲近,而尚书疏外矣。东晋以后,天子以侍中常在左右,多与之议政事,不独任中书,于是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降及南北朝,大抵皆循此制。宋赵汝愚宋名臣奏议卷四七,司马光 上哲宗乞合两省为一材料二 知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老早就说了:“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若论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 ”1941 年,主持复兴书院的马一浮邀请

15、钱穆前往书院讲演,钱穆的演讲主题便是反驳那种认为“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的成见:“国人竞诟中国传统政治,自秦以来二千年,皆帝皇专制。余窃欲辨其诬。 ”马一浮听后,大为赞赏。吴钩宋朝是一个专制王朝吗(1)据材料一,概括归纳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的演变规律。(7 分)(2)材料二所述钱穆的论述所表达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试以唐、明两代初期中枢机构的变革为例论述这一观点。(19 分)答案 (1)规律:皇帝利用自己的身边亲信来分割相权;相权一次次被分割,相权越来越分散,而宰相的职务并未被取消,体现了皇权与相权既互相依赖又有矛盾。(2)观点: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的观点是片面的。论述:唐朝:皇权相权是划分的,

16、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唐初三省长官集体议政于政事堂,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称为宰相。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明朝: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明太祖时中书省被废、丞相被罢,说明中书省、丞相的设置不符合封建社会晚期高度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中书省综理机务,丞相高踞百官之上,对皇帝的权威构成潜在威胁。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实际上是由皇权完全兼并了相权,从而保证一切最高的军政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解析 第一问,首先明确,材料一反映了司马光论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的演变。 材料表明西汉丞相为百官之首,大权在握;东汉的尚书逐渐侵夺公卿权力;曹魏时期,中书开始抬头,尚书的权力渐被侵蚀。东晋以后,门下省开始抬头,中书的权力又被分割。第二问,所论述的观点据“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 “反驳那种认为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的成见”概括即可;需要明确钱穆的观点是唐朝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明朝可以看作皇帝独裁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