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6 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 )A.报刊 B.电报C.电影 D.电视解析 在题目给定的四个选项中,B 项不属于媒介。就 A、C、D 三项来看,出现最早的是报刊。答案 A2.创刊于 1861 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见其创办的目的是( )A.报道国内外大事 B.娱乐大众C.宣传政治主张 D.传播商业信息解析 上海是鸦片战争后开辟的通商口岸,贸易往来频繁,但各地言语不通给经商带来不
2、便,所以创办此报,是为了传播信息,为工商各界服务。答案 D3.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 4 000 份左右,半年后增至 7 000 份,一年后达到 13 000 份,最多时销达 17 000 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一现象说明(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量极大解析 时务报是维新派创办的刊物,是为宣传维新变法、开启民智创办的政论性报刊,不是通俗性报刊,A 项错误,C 项正确。1873 年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国人办报的先例,排除 B 项。题干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报纸市场
3、需求量极大”,故排除 D 项。答案 C4.1914 年 4 月,北京政府公布报纸条例,要求包括各报刊“每发行日送报警署存查”,而且不得登载“淆乱政体者”“妨碍治安者” 等共 8 条之多,对违反者轻则罚款,重则收监。这说明当时政府( )A.极力维护民主共和 B.倡导言论自由C.注重安定社会秩序 D.加强舆论监督解析 1914 年,袁世凯控制着北京政府,他实行专制统治、加强对舆论的控制就是为其专制服务,也是其专制的重要表现。故选 D 项。答案 D5.焦绪华在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特征探微中指出:“没有都市中心,大众媒介不可能产生;同样,没有大众媒介,都市中心的发展恐怕也不会成功。”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4、 )A.近代报刊与都市中心是同步发展的B.大众媒介推动了近代都市中心的形成C.近代都市中心依赖大众媒介而生存D.大众媒介是近代都市中心发展的根源解析 题目提供的材料探讨的是大众媒介与近代都市中心的相互关系,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A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 A6. 导学号 34224043 鸦片战争后,印刷业中的铅印技术随着通商口岸的开辟渐次进入中国,继汉字铅活字复制成功后,1859 年宁波英华书馆又成功地试制出电镀汉字字模以及二十四盘常用字为中心的元宝式字架,这些铅汉字和字模字架经复制推广,逐渐为当时的中文报刊所采用。这反映出( )A.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B.近代
5、中国的印刷业完全采用西方技术C.技术进步为近代报刊业发展奠定基础D.中国近代报刊业受到西方的操纵控制解析 从铅印技术传入到铅活字复制成功,再到字模、字架的发明与推广,这是印刷技术不断进步的表现,而这一切为近代报刊业提供了技术支持,为近代中国报刊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技术条件。答案 C7.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事业获得了飞速发展。当时电影的题材主要是反映( )A.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B.帝王将相和英雄人物C.社会新貌和文化娱乐D.国际风云和百姓现实解析 新中国成立以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答案 A8.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公平性,让边远地区的孩子选择想要学的课程,享受到全球
6、最优秀的课程资源,我们可能选择的最佳现代技术手段是( )A.有线电视 B.无线广播C.卫星电视 D.互联网解析 互联网不仅集报纸、广播和电视三者的优势于一体,还具有高度互动、迅速便利、费用低廉的优势,故选 D 项。答案 D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夫报馆之设,其益甚多,约而举之,厥有数事。各省水旱灾区远隔,不免置之膜视,无动于中,自报纸风传,而灾民流离困苦情形,宛然心目,于是施衣捐赈,源源挹注,得保孑遗,此有功于救荒也。作奸犯科者明正典刑,报纸中历历详述,见之者胆落气沮,不敢恣意横行,而反侧渐平,闾阎安枕,此有功于除暴也。士君子读书立品,尤贵通达时务,卓为有用之才。自有日报,足不逾户庭
7、而周知天下之事,一旦假我斧柯,不致毫无把握,此有功于学业也。其余有益于国计民情边防商务者,更仆数之,未易终也。而奈何掩聪塞明,箝口结舌,坐使敌国怀觊觎之志,外人操笔削之权,泰然自安,庞然自大施施然甘受他人之陵侮也!郑振铎晚清文选(1)根据材料,回答办报纸有哪些好处。(2)今天的报纸品种繁多,你认为存在哪些利弊?参考答案 (1)好处: 办报纸有利于救灾,有利于社会治安,有利于通过学习提高个人素质,有利于国家治理,有利于了解民情,有利于加强国防,有利于经济发展。(2)利:为人民提供了丰富的信息量,使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等。弊:报纸品种过多给读者增加了选择所需信息的困难 ;由于竞争压力过大 ,报纸
8、可能提供虚假信息甚至不良信息等。(言之有理即可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影视作品当然离不开人物刻画和人物形象的重新塑造,一个好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肯定会在人物形象重塑上有亮点色彩。就辛亥革命这段历史说,由于在过去一百年间,附加在这段历史上的意识形态色彩太过浓厚,因此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可能并不是历史真实,这就给创作者们提供了发挥的空间。比如摄政王载沣。许多文学作品的描写者都将这个人物写得非常不堪,这其实太单调太平面。载沣固然不是雄才大略的摄政王监国,但慈禧太后之所以选择载沣,绝不是选择他的无能、粗鲁和传统描写中所说的短视与自私。只要仔细研究载沣的相关资料,我们就会发现载沣在
9、过去一些文学故事中的形象是一种妖魔化的结果,这种妖魔化,是辛亥革命后的必然,是要为历史找出责任承担者。真实的载沣是晚清王爷中第一个走向世界见过世面的人,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摘编自马勇中国历史的侧面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作者对影视、文学作品中人物塑造的认识,以摄政王载沣为例,谈谈影视、文学作品能否作为研究历史的资料。参考答案 影视、文学作品可以作为研究历史的资料。影视、文学作品的风格本身就是历史的反映。对于影视、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如作为历史资料进行研究,首先要考虑影视作品的时代,如辛亥革命后关于载沣的塑造,为了宣传革命,反对封建专制,把载沣塑造成了无能、自私等反面性格的人物。如对载沣的真实性格进
10、行研究,还必须与相关历史典籍的记载相印证,还原他的真实形象。因此,把影视、文学作品作为历史资料进行研究,必须慎重,必须与其他史料进行印证。能力素养拓展一、选择题1.1897 年 10 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 另一方面还派人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解析 国闻报的稿件来源于国内各地,还来源于世界其他国家。因此,该报的发行,有利于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进一步促使读者了解国内
11、外大事,宣传维新派的主张。答案 B2.晚清时期,人口的聚居加速了人际交往和各种商业信息的流动,孕育着对商业信息的巨大需求。上述需求 ( )A.促进了近代中国报刊业的产生与发展B.加速了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C.推动了铁路交通的迅速发展D.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风俗解析 大量的人口聚居以及对商业信息的需求,促进了近代报刊业的产生,同时也为报刊业的发展提供了固定的读者群。因此,A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加速城市化进程”“ 铁路交通”不符合“商业信息的巨大需求”,因此,B、C 两项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D 项错在“根本”上。答案 A3.马关条约签订以后,申报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
12、正面报道逐渐增加。就当时的情形来看,申报正面报道日本的目的在于( )A.引导国人反思和图变B.加强对清政府的舆论监控C.促进中日之间的和解D.推进近代中国的制度变革解析 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被小国日本打败,这给国人以极大的警醒。引导国人了解日本,反思自己,把握时代潮流,成为大众传媒的时代使命。因此,A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 A4.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C.报纸已成为党派的宣传工具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解析 题干中的材料表明,当时
13、人们认为报纸能分“是非曲直”,能使“四海闻”,能起到“ 振聩发聋”的作用,这说明民众对报纸的社会功能已有了深刻的认识。答案 D5. 导学号 342240441919 年 7 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那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一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 )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解析 题干材料表明,在五四运动后,每周评论等进步报刊宣传通过斗争获
14、取解放,这表明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的方式有了新的认识,逐渐走上了革命斗争的道路。答案 C6.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扩大宣传舆论的阵地,创办了许多革命性报刊,其中在国民党统治区创办的合法报刊是( )A.红色中华 B.新华日报 C.解放日报 D.中央日报解析 红色中华创办于革命根据地,解放日报是在延安创办的,中央日报属于国民党的报刊。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当局商定,在南京公开发行中国共产党党报新华日报。答案 B7.有轨电车初入上海之时,上海人都说电车乘不得,偶一不慎,就要触电,电车公司即在车旁标着“大众可座、稳快价廉”字样,以资号召,且妇女可出三等车资而坐头
15、等座位。此后,上海市民逐渐接受了方便而价廉的电车。这段材料说明( )A.有轨电车最早进入上海B.妇女社会地位十分低下C.广告推动出行方式变化D.传统交通工具遭到抛弃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上海市民对有轨电车从不接受到逐渐接受,在这一过程中电车公司的广告发挥了重要作用,故选 C 项。答案 C8.下图为民国时期的一则广告,从中可以看出( ) A.中国积极参与第三次科技革命B.民族工业的春天已经到来C.中国的无线电技术世界领先D.近代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广播事业,其不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故 A 项错误;题干中的广告反映不出 B 项;中国的无线电技术世界领先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 C
16、 项错误;图片中广告涉及的是永生无线电制造厂,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故 D 项正确。答案 D9.1926 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 ),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 (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解析 本题易错选 B 项,拥兵自重是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军阀纷纷抬出主义,标榜民主,这是其笼络人心的重要手段,也从一个
17、侧面说明民主思想已经成为当时的社会潮流。答案 C10.右图是 2005 年中国邮政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华诞而发行的纪念邮票。该邮票纪念的影片是( )A.渔光曲B.定军山C.风云儿女D.杨门女将答案 B11.20 世纪 20 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 21;而在北京和天津 ,这一比例高达 51 甚至 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材料只是涉及国产电影
18、与外国电影播放比例,电影制作水平无法通过材料得出, A 项错误。当时,中国电影大多为上海生产,上海播放国产片的比例比京津高,据此可推知电影拷贝流通税费比较重,导致京津放映国产片比例较上海要低,故 C 项为正确答案。B、D 两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答案 C12.1949 年 12 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 )A.建立起高效的新闻宣传网B.实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C.便于及时通报国内国际形势D.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解析 题干中中央人民政府规定,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
19、机关的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这是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的重要举措。答案 D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 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在国内始于 19 世纪 70 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环球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以及广州的述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览,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材料二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18951898 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 12
20、0 种,其中 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湖南维新派创办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他们宣传变法图存。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姚福中中国编辑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 19 世纪 70 年代中国办报者的主体。报刊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时出现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2)材料二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3)综上材料,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什么意义?参考答案 (1)主体: 中国知识分子。基本内容: 宣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原因:政治上,列强侵略,民族觉醒,探索救亡道路;经济上
21、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上,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在客观上的促进作用;外国人在华办报潮流的推动。(2)核心内容: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特点: 报刊以中国人自办为主;办报数量多; 地区广;宣传政治主张,社会影响大。(3)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中国的印刷出版、大众传播以及整个文化事业的迅猛发展。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人们突然发现,在报纸、广播、电视这些传统的传媒之外又冒出一个“网络媒介”,尤其是有些商业网站在网上发布新闻,吸引着大批的网民点击阅读,大有后来者居上,取传统媒介而代之的趋势。
22、究竟应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一种意见认为,采访和发布新闻的工作应当由传统的新闻单位来承担,非新闻单位所办的商业网站无权发布新闻,尤其是政治性和政策性很强的新闻。这样,才能保证新闻的权威性、准确性和可信度。另一种意见认为,在网络上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商业网站在网上采访和发布新闻,不是坏事情,应该加以保护。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说出理由。参考答案 同意第一种意见:由于新闻的政治性、政策性强 ,新闻的发布媒介要有严肃的政治态度,严谨的审查程序,而网络信息常常具有随意性,这就大大降低了新闻的可信度,会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同意第二种意见:虽然一部分新闻是政治性和政策性很强的新闻,但更多的新闻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平常的新闻,这也是大多数百姓需要了解的。通过网络发布这些新闻,能够及时地向百姓传递信息,服务生活,非常便捷有效,也受到了百姓的欢迎。所以,商业网站采访和发布新闻,应该加以保护。(如提出其他合理性的建议,只要言之有理也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