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175.48KB ,
资源ID:27380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2738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8年秋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后练习(含答案解析))为本站会员(好样****8)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8年秋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后练习(含答案解析)

1、第 21 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收购制。将原来 280 多项生产计划指标缩减为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这些做法( )A.意在回归到苏俄新经济政策B.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严重脱离苏联社会现实需要D.形成了合理的工农业比例解析 赫鲁晓夫实行农产品收购制,农庄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权,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苏联的经济发展。答案 B2.下图为 20 世纪 50 年代末苏联的一幅题为“推广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的宣传画。当时的苏联正在( )A.促进农业市场

2、化 B.推动农业集体化C.进行农业改革 D.加快工业建设解析 题干事件为赫鲁晓夫改革中的推广种植玉米运动,C 项正确;A 项在斯大林体制下不存在;B 项发生在斯大林时期;D 项与材料不符。答案 C3.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这里“斯大林的守墓人”的主要含义是( )A.未改变农业落后的局面B.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D.未改变苏联原有的社会制度解析 赫鲁晓夫改革是在当时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情况下进行的,虽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冲击了斯大林体制,起到了“掘墓人”的作用,但其在经济改革理论上并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

3、的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故选 B 项。答案 B4.有学者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是苏联历史上最为稳妥的改革。”这主要是指勃列日涅夫改革( )A.克服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C.坚持赫鲁晓夫时期的政策D.坚持原有体制并有所新发展解析 勃列日涅夫在坚持“斯大林模式”下进行了一些改革,他把改革的重心放在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方面。在他执政时期,苏联社会保持了相对稳定,经济发展特别是与美国相对抗的军事工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因此,D 项符合题意。答案 D5.1973 年 3 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

4、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 1979 年,联合公司达 3 947 个,参加的企业共有 17 516 个。这一措施( )A.仍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B.使苏联得以一跃成为真正的超级大国C.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要内容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解析 1973 年苏联处于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这一时期虽然建立了联合公司,减少管理层次,但仍未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答案 A6.“戈尔巴乔夫在国内最显著的创新措施,是他努力将共产党同苏联政府相分离他启动了真正的多党民主,建立了议会,并且彻底修改了宪法。”戈尔巴乔夫的上述举措

5、( )A.为经济改革的顺利推行提供了保障B.进一步增强了苏联政治体制的活力C.导致了苏联的混乱和解体D.改善了社会主义的国际形象解析 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 公开性”,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答案 C7. 导学号 34224060 为了解决“ 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 ,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B.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C.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D.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解析 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无论是赫鲁晓夫,还是勃列日涅夫和戈尔

6、巴乔夫的改革,都无法回避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造成的社会问题,他们都力图缓解该体制造成的弊端。答案 D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列宁晚年已深切感受到对党和国家官员实行监督以杜绝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防止个人专断问题的重要性,可惜列宁逝世过早,并未找到一个好的办法。后来则逐渐背离了十月革命为建立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民主的原则:党的民主空气缺乏,严格的等级制度,领袖个人专权常常导致一些重大决策的失误;缺乏有效监督致使党内产生特权阶层 ,引起党群关系的恶化; 僵化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常使国家财产被视为“无主人的财产”;生产成果分配的不合理使群众丧失了发展生产的兴趣;工农的主人地位仅仅成为宣传的口

7、号。摘编自吴恩远十月革命的必然性、历史意义和启迪材料二 (1991 年 12 月 27 日 ),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对法国电视二台发表谈话时表示 ,对苏联的解体感到“羞愧”和“ 耻辱”。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说:“造成苏联今天局面是谁的错 ?谁应该受到责难?苏联的解体是公开性时期开始的。”莫斯科出版的独立报则直接指出:“是的,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毁灭了这个帝国。”摘编自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戈尔巴乔夫毁灭了这个帝国” 的理解。参考答案 (1)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起来许多矛盾。(

8、2)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化”,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能力素养拓展一、选择题1.“作为苏联的领导者外交的失败更进一步损害了他在其同事们之间的声望。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材料中的“他”( )A.始终是斯大林政策的忠实追随者B.一直致力于援助中国的建设C.开展了以农业为突破口的改革D.把社会主义发展到了新高度解析 根据材料中“苏联的领导者”“他在古巴部署导弹”可以判断“他”为赫鲁晓夫。在他执政期间,对斯大林进行了批判;由于其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中苏关系破裂; 他在改革中,以农业作为改革的突

9、破口,但由于并未触动“斯大林模式”,苏联的社会主义并未发展到新高度,排除 A、B、D 三项。C 项是正确答案。答案 C2.1958 年,苏共中央通过决议,取消粮食及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扩大集体农庄的经营自主权,推行小组包工奖励办法。这些举措( )A.改变了苏联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状态B.成为苏联经济体制变革的开端C.一定程度上提升苏联农业生产能力D.借助市场关系推动农业的发展解析 材料中的措施主要涉及农业领域,无法体现改变了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状态,故 A 项错误;苏联经济体制变革是从 1953 年赫鲁晓夫改革开始的,故 B 项错误; 材料中的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 斯大林模式”给

10、农业带来的消极影响,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故 C 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没有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故 D 项错误。答案 C3.与 1951 年至 1955 年相比,苏联 1961 年至 1965 年的粮食年平均产量增长近 50%,肉类的年平均产量增加 60%以上,奶类年平均产量增加 70%以上。这些变化主要得益于 ( )A.赫鲁晓夫改革B.农业集体化的完成C.美苏关系缓和D.“斯大林模式”的活力解析 题目提供的时间,正处在赫鲁晓夫改革期间,其改革重点在发展农业方面,因此,A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 A4.赫鲁晓夫回忆其执政时称,当时苏联领导和他自己在走向“解冻”的同时,又担

11、心“解冻”引起洪水泛滥,局面难以控制,“因此我们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 )A.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B.反对公开地否定“ 斯大林模式”C.没有找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D.阻碍了苏联社会制度的变迁解析 赫鲁晓夫的回忆表明,他试图打破“斯大林模式”,但又害怕局面失控。这一种矛盾的心态,表明他没有找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答案 C5.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著名学者威尔杜兰特及其夫人阿里尔 杜兰特在其著作历史的教训中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力。对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与苏联“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

12、励机制”相关的是( )A.加强了工业部门管理体制B.可以租借、租让工业企业C.扩大了国营农场的自主权D.用市场调节方式管理经济解析 20 世纪 60 年代,苏联处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题目提供的四个选项中,属于其改革措施的仅有 C 项。答案 C6.1973 年,苏联作为富油国从石油危机中获得了一大笔财富,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对粮食的进口依赖越来越大。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为准备战争需要储备大量粮食B.进口大量粮食是为了控制粮食出口国C.苏联政府长期忽视产业结构的调整D.玉米运动失败导致苏联粮食大量短缺解析 进口大量粮食,是苏

13、联政府长期重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忽略农业发展的结果。20 世纪 70 年代,在勃列日涅夫时期,为了同美国争霸,苏联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农业生产发展滞后,使苏联不得不大量进口粮食。答案 C7.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以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 )A.突破了旧体制的弊端B.抛弃了经济管理的行政手段C.力图调动企业的积极性D.初步确立了市场经济机制解析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如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这有利

14、于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因此,C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 C8.“20 世纪 50 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 1/10 到 1/5,因而被 28 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 1980 年 ,苏联自身只有 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C.科技交流不受“ 冷战”影响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解析 20 世纪 50 年代,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生产经营完全由国家下达指令性的计划,这种体制严重制约了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连续铸钢法发明后,其他国家纷纷采用

15、这项技术,而在苏联这项技术的运用和推广却非常缓慢,这是计划经济体制制约技术转化的重要表现。答案 B9.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 40%。这反映了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 ( )A.农业 B.重工业C.轻工业 D.基础工业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苏联大力发展军事工业,而军事工业属于重工业,故选 B 项。答案 B10.1986 年,戈尔巴乔夫在其改革之初提出:国家将加大对机器制造业投资,达到“成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带动整个国民经济“五年内赶上美国”。他的改革( )A.针对苏联经济停滞对症下药B.开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声C.未认

16、清苏联经济问题的实质D.借鉴中国的“大跃进”运动解析 苏联的问题在于经济发展体制有问题,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涉及体制问题,即没有对症下药,故 A 项错误;苏联的改革在赫鲁晓夫时期已经开始,故 B 项错误; 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涉及体制问题,即没有认清苏联经济问题的实质,故 C 项正确; 中国的“大跃进 ”运动发生于 20 世纪 50 年代,而且很不成功,戈尔巴乔夫不可能借鉴中国的“大跃进”运动,故 D 项错误。答案 C11. 导学号 342240611989 年 11 月 26 日,戈尔巴乔夫在苏联真理报发表文章说:“如果说在初期我们认为这基本上指的只是纠正社会肌体的部分扭曲现象,只是完善过去几

17、十年间形成的、已经完全定型的制度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说,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这意味着苏联改革( )A.全面推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B.全面否定斯大林体制的弊端C.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全盘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历史答案 D12.下表为 19761990 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 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 )时间(年) 1976198019811985198619901990社会总产值 4.2 3.3 1.8 -2国民收入 4.3 3.2 1.0 -4劳动生产率 3.3 3.1 -3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B.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社会混

18、乱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解析 1990 年,苏联经济出现负增长说明当时苏联经济改革的失败,D 项正确;A 项与史实不符,可排除;赫鲁晓夫改革与“1990 年” 的时间限制不符,可排除 B 项;苏联解体是在 1991 年,C 项错误。答案 D二、非选择题13.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开始对旧的经济模式进行修正,同时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方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赫鲁晓夫上台时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和艰巨的任务。放在当时赫鲁晓夫面前的斯大林所留下的苏联是:“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数百万人被关押在

19、监狱和集中营、国家与外部世界的隔绝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的彻底的变革。”摘编自转型中的俄罗斯材料二 鉴于许多重要农业部门的情况不佳,苏共中央全会认为必须刻不容缓地采取一系列重大的措施,把落后的农业部门、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区提高到先进的水平,以保证整个社会主义农业的蓬勃发展。摘编自赫鲁晓夫时期苏共中央全会文件汇编(1953 年 3 月1964 年 10 月)材料三 1962 年,叶利别尔曼在 真理报发表了“利别尔曼建议 ”。他认为,为了能让企业在编制计划时能主动、积极、充分地挖掘企业的生产潜力,利别尔曼提出的基本办法是加强利润刺激采用这个办法的基本原则是:(1)“赢利率越高,奖金就越多”;

20、(2)“企业自己编制的赢利计划越高,奖金也就越多。”摘编自陈之骅苏联兴亡史纲(1)根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上台后面临的经济问题。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提高农民和农庄的生产积极性 ,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措施。(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别尔曼建议”与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同之处。参考答案 (1)经济问题: 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根源:“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措施: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3)给企业部分权力;

21、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赫鲁晓夫在 1957 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来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 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 ,苏联的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材料三 1985 年,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

22、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开始进行经济改革。19861988 年,苏联经济不但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 2.8%,低于 19801985 年的 3.2%。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1)从三则材料可以看出,苏联三位领导人当时改革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2)从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经济改革有哪些缺点 ?共同的不足是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参考答案 (1)赫鲁晓夫: 农业;勃列日涅夫:重工业; 戈尔巴乔夫: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各自缺点:赫鲁晓夫提出的目标不切实际,不顾自然条件的差异推行种植玉米,使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勃列日涅夫与美国争夺霸权,进行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停滞不前,人民不满情绪高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实现“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经济增长率下降。共同的不足:没有真正解决因斯大林体制的僵化而导致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和如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问题。(3)历史原因: 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和一些政策上的错误。现实原因(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和主要原因。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