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2025学年 七年级语文寒假提升学与练(统编版)第12讲 爱莲说一、作者介绍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哲学家、理学家。谥号“元公”,著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二、文体知识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议论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对人、事或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三、生字注音 蕃(fn) 淤(y)泥濯(zhu) 清涟(lin) 不蔓 (mn) 亵(xi)玩 噫(y)鲜(xin) 四、词语汇总(一)重点实词1甚蕃 蕃:多2独爱菊 独:
2、只3染:沾染污秽4濯:洗5涟:水波6妖:艳丽7益:更加8清:清香9亭亭:耸立的样子10植:竖立11亵:亲近而不庄重12予:我13谓:认为14君子:品德高尚的人15鲜:少16宜:应当17众:多(二) 一词多义1清(1)形容词,清澈。 (濯清涟而不妖)(2)形容词,清香,清芬。 (香远益清) 2可(1)动词,值得。 (可爱者甚蕃)(2)动词,可以,能。(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之(1)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2)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菊之爱)4远(1)动词,传得远,远播。(香远益清)(2)名词作状语,从远处。(可远观而不
3、可亵玩焉)(三)古今异义1植古义:竖立。(亭亭净植)今义:种植。 2宜古义:应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宜乎众矣)今义:合适。(四)词语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1)蔓:横生藤蔓。(不蔓不枝)(2)枝:旁生枝茎。(不蔓不枝)2名词作状语远:从远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五、特殊句式1省略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省略介词“于”,应为“出于淤泥而不染,濯于清涟而不妖”)2判断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用“者也”表示判断)六、课文翻译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
4、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七、核心理解1爱莲说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文章共两个段落:第一段,写“我”爱莲
5、的原因和莲的美好的品格。第二段,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缛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4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
6、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 “牡丹”比喻富贵的人,“莲花”比喻品德高尚的人。看法:拜金主义者贪图富贵、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行为令人鄙夷、厌恶,他们“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信条是造成世风日衰的祸根,这种“牡丹之爱”要受到批评和否定。5“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揭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6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旁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人生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7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
7、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人生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更多地流露出什么情感?把菊花比作隐士。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隐逸的人生态度却不完全赞同,作者不愿意隐逸,对陶渊明的隐逸更多地流露出的是惋惜的情感。8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的品德。9“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予独爱莲”的“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独”字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坚定信念。10“牡丹之爱,宜乎众
8、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是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趋炎附势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11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12本文的语言上有何特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骈散结合,读来铿锵有力、顿挫有致。 八、课文主题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者的鄙弃,歌颂了君子正直
9、高尚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九、写作特色 1托物言志,立意高远。2句式上骈散相间。3巧用比喻,把菊花比为隐士,把牡丹比作富贵人,把莲花比喻成君子。4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全文三次用菊花、牡丹衬托莲花。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表现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慨叹世上没有几个人和自己的爱好相同。十、默读课文填空。(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
10、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十一、出自本文的成语1出淤泥而不染:从污泥中生出来,却不沾染污泥。比喻在污浊的环境里能保持纯洁,不受影响。2不蔓不枝: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考点一:课文背诵与默写例1根据课文内容默写。(1)予独爱_,_,_,_,_,_,_。(2)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_,_。(3)全文的中心句是:_,_。(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_,_,_(5)隐喻趋炎附势之风极盛的语句是:_,_。【答案】(1)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3)莲 花之君子
11、者也 (4)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的能力。“淤、濯、涟、蔓、亵”都是易错字,注意书写。考点二:正确朗读课文例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B水/不在深,有龙/则灵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答案】D【解析】这道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D正确的节奏应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故选D。考点三:理解词义例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 何陋之有 B自李唐来 怡然自得C濯清涟而不妖 人不知而不愠 D可爱者甚蕃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答案】C【解析】A结构助词,
12、的/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B从/自己;C都是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D值得/可以;故选C。考点四:理解课文内容例4下列对文章爱莲说第一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以孤高自许。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D“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表现了作者对莲的爱慕之情。【答案】C【解析】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
13、理,行为端正,美名远扬的品质,前两者与后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因而”错误。故选C。基础过关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陋室(lu) 噫(y)苔痕(ti)B鸿儒(hng) 濯(zhu) 鲜有闻(xin)C蕃(fn) 清涟(lin) 亵玩(xi)D案牍(d)淤泥(y) 德馨(xn)【答案】D【解析】A苔titi;B鲜xinxin;C蕃fnfn;故选D。2根据要求,用原文填空。(1)爱莲说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的语句是: , , , , , 。(2)爱莲说中总括莲的品格的句子: 。(3)爱莲说中表现作者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的句子: , 。(4)爱莲说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14、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的名句是: , 。(5)爱莲说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 , 。(6)爱莲说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 , 。(7)爱莲说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 , 。【答案】(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4)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5)莲 花之君子者也 (6)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7)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淤、濯
15、、涟、蔓、植、亵”等字词的书写。3下列句子中的“之”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 B莲,花之君子者也C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答案】D【解析】A、B、C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D项中的“之”没有实在意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故选D。4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A何:同予者何人 何陋之有 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调素琴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之:水陆草木之花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都是疑问代词。B都是可以。C都是唯独、只。D第一句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句中是用于
16、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选D。 5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A刘禹锡,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著有刘梦得文集,代表作有竹枝词乌衣巷等。B周敦颐,人称“濂溪先生”,北宋哲学家,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著有太极图说等。C陋室铭中的“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陋室铭”就是说写陋室的文章。D爱莲说中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抒情文体,抒发的是作者对于莲的赞美之情。【答案】D【解析】D“说”是一种议论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对人、事或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是论说喜爱莲花的道理。故选D。6下列对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菊花、牡丹、莲花三种
17、花的德行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B文章通过菊花、牡丹与莲花的对比描述,突出它们各自的德行品格。C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喜爱,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D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的所爱,有强烈的比较效果。【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B文章通过菊花、牡丹与莲花的对比描述,更突出莲花的美好形象,并非“突出它们各自的德行品格”;C由“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可知,“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喜爱”表述有误;D由“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可知,“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表述错误;故选A。提升专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8、【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香远益清 自以为大
19、有所益B可爱者甚蕃 缀行甚远C可以调素琴 素不相识D陶后鲜有闻 不闻爷娘唤女声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铭” 和 “说 ”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铭”,用来述功记行或警诫劝勉,文辞精炼,用韵;“说”多借一事、一物或一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类似现代杂文。B“何陋之有”是一个典型的宾语前置句,意思是“有何陋”。C两文都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文本【甲】借赞美莲,表达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人生态度;文本【乙】通过赞美陋室,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D文本【甲】最后以感叹的方式含蓄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9将两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20、语。(1)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0“菊,花之隐逸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你认为刘禹锡是像“莲”那样的君子,还是像“菊”那样的隐士呢?请结合陋室铭中相关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7B 8C 9(1)(它)笔直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看却不能靠近赏玩啊。(2)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10示例一:我认为刘禹锡更像菊花那样的隐士。身居陋室,调素琴,阅金经,他不屑为官场所累,远离世俗的污浊,独善其身。示例二:我认为刘禹锡更像莲花那样的君子。文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他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他们那样
21、的志趣、操守与抱负,表达出自己即使在污浊的世间,也要保持高洁情操、高远追求的坚定信念。(说法合理即可)【解析】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更加/好处、益处; B很/很;C没有装饰的/素来、向来; D听说/听到; 故选B。8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及文体常识的识记。C有误。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甲文借莲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乙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生活情趣。故选C。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及句式的理解。(1)重点词语: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亵玩(靠近赏玩)。(2)重点词语:上(长到);入(映入)。10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试题,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但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无论选择哪种观点,都要言之有理。如认为刘禹锡是“菊”那样的隐士,可从“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等语句分析,语句表现了刘禹锡不屑为官场所累,远离世俗的污浊,独善其身的的美好品质,正像菊花那样的隐士;若认为刘禹锡是“莲”那样的君子,可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句进行分析,刘禹锡虽身居陋室,却以古代名贤自喻,保持高洁情操和高远追求,他的志趣、操守与抱负,正如“莲”那样的君子。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