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篇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1.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1)元谋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2)北京人: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生活在今天的北京周口店。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3)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已经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2.原始农耕生活(1)原始农业的发展: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2)河姆渡人
2、: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古代人类的代表。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饲养猪、狗、水牛,制作陶器、玉器,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住的是干栏式的房屋。(3)半坡人: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是黄河流域古代人类的代表。半坡居民种植粟,饲养猪、狗,制作陶器,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3.远古的传说(1)炎黄联盟:黄帝和炎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2)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
3、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传说炎帝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3)尧舜禹的禅让: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有许多部落。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氏三个部落结成联盟,当时实行禅让制,即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的首领。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1.夏商周的更替(1)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禹死后,他
4、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还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2)商汤灭夏:夏朝后期,商部落的首领汤起兵攻伐夏王桀,夏王朝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3)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4)西周的分封制: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
5、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实质:确立了周王朝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社会等级制度。2.青铜器与甲骨文(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青铜器种类丰富,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商周时期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采用“泥范铸造法”。商朝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2)甲骨文记事: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3
6、)甲骨文的造字特点: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3.动荡的春秋时期(1)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在农业发展的同时,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2)王室衰微: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周王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3)诸侯争霸: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齐桓公、晋
7、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4.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战国七雄: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2)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背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内容: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
8、,禁止私斗;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作用。5.百家争鸣(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人们应顺应自然;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他的学说集中在道德经这一道家经典中。(2)孔子
9、和儒家学说: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孔子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他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3)百家争鸣:定义: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史称“诸子百家”。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互相抨击;同时又互相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学派:墨家:创始人墨子,提倡“兼爱”“非攻”,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儒家: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荀子,主张实行“礼治
10、”,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道家: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法家: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1.秦统一中国(1)秦灭六国:公元前221年,秦国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2)确立中
11、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3)巩固统一的措施: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经济上: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交通运输上: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
12、全国的道路。军事上: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兵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沿海地区。他又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2.秦末农民大起义(1)秦的暴政: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当时的刑罚极其残酷。秦始皇死后,继位的秦二世更加残暴。(2)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起义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最终失败。但反秦的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逐渐壮大。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刘邦抓住时机,
13、率军直抵秦都咸阳。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3)楚汉之争: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最终,刘邦取得了胜利。3.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2)休养生息政策: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让士兵还乡务农;将奴婢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汉高祖及其继任者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
14、下来。(3)“文景之治”:文景时期,注重农业生产,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4.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1)“推恩令”的实施: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结果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汉武帝还建立刺史制度,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通过这些措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
15、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3)盐铁专卖: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4)北击匈奴:经过:西汉建国之初,国力疲弱,对匈奴实行“和亲”,汉武帝时期开始大举反击匈奴。漠北战役后,匈奴被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著名将领:卫青和霍去病。意义: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5.东汉的兴衰(1)光武中兴:公元9年,外
16、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由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形成
17、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3)黄巾起义: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黄巾起义最终被东汉军队镇压下去。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6.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1)张骞通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公元前138年,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归国后张骞把在西域各国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进行汇报,使汉朝
18、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率领使团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认识到汉朝的富足与强大,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2)丝绸之路: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汉朝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可到达朝鲜、日本、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地,这些
19、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3)对西域的管理: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班超在西域期间,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虽未能到达,但此行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7.两汉的科技和文化(1)造纸术的发明: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20、2)张仲景和华佗: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对症治疗,提倡预防疾病。他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华佗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3)历史巨著史记:史记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司马迁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4
21、)道教和佛教: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别,在教义和传播方式上相似,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1.三国鼎立(1)官渡之战:东汉末期,曹操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势
22、力逐渐壮大起来。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偷袭袁军的粮囤,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官渡之战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2)赤壁之战: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全国。孙权听从将军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结果曹军大溃,曹操带着败兵北撤。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三国鼎立:220年,曹丕在洛阳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229年,孙权在建业建立吴国,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州,
23、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2.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1)西晋的建立:263年,魏灭蜀。曹魏中期,太尉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2)八王之乱: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诸王据守州郡重镇,势力日益强大。西晋统治腐朽,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
24、存者中逃往南方的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3)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东汉、魏、晋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那时候,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1)东晋的兴亡: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随后,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
25、分地区。由于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最终未能恢复中原。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20年,东晋灭亡。(2)南朝的政治:420589年,中国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宋武帝、宋文帝在位时期,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梁武帝萧衍从地方起兵夺取帝位后,放纵皇室成员和官僚大地主盘剥平民百姓,政治日益败坏。后来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3)江南地区的开
26、发: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4.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淝水之战:强大后的前秦,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383年,苻坚率大军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晋军在淝水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军。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2)北魏孝文帝改革: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
27、,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5.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1)贾思勰和齐民要术:北朝的贾思勰,撰写了齐民要术。书中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2)科学家祖冲之: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
28、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他运用三国时期魏国的数学家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他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他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他设计制造出了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3)书法、绘画与雕塑:书法:曹魏时的书法名家钟繇和胡昭,都擅长行、草、隶书。钟繇独创楷书书法,西晋规定学生学习书法用钟、胡书法作为标准书体。东晋的王羲之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北魏流传下来的碑刻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绘画:由于佛教盛行,宗教画占了主要
29、地位。东晋的顾恺之是最著名的画家,他的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同时,由于山水诗的增多,山水画开始形成。雕塑: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这两处石窟群里雕刻的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第五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隋的统一: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2)开通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30、,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3)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文帝即位后,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4)隋朝的灭亡:隋炀帝在位期间,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随之灭亡。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6
31、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2)女皇帝武则天: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继续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
32、生产。武则天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3)“开元盛世”: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3.盛唐气象(1)经济的繁荣: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唐朝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工艺水平最高,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造船业、矿
33、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都城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2)民族交往与交融:贞观年间,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唐朝还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唐朝时期,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开放的社会风气: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
34、上的精神风貌。(4)多彩的文学艺术:著名诗人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白居易等。书法名家有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等。著名的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等。音乐、舞蹈多姿多彩,还涌现出一批技艺超群的舞蹈家、歌唱家和乐器演奏家。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1)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唐朝时期,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僧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后6次才成功。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
35、唐与新罗的关系: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广泛流行。(3)玄奘西行: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记载他经历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1)安史之乱:开元末年以后,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6、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2)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唐朝后期,统治腐朽,人民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最终爆发农民起义。黄巢起义虽然被镇压,但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3)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唐朝灭亡后,北方地区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37、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第六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1.北宋的政治(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宋太祖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2)重文轻武的政策:宋朝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当时的文官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宋朝注重发展文
38、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科举制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2.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契丹族与党项族: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2)辽与北宋的和
39、战: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辽与宋议和。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3)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西夏虽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失。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3.金与南宋的对峙(1)女真族的崛起: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
40、祖。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2)金灭辽及北宋:北宋朝廷想借金的势力收复被辽占领的失地,双方订立盟约,相约夹攻辽朝。1125年,辽被金灭亡。金在与北宋联兵攻辽的过程中,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于是在灭辽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3)南宋的偏安:北宋灭亡后,宋高宗赵构定都临安,史称南宋。南宋初年,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南宋向金称臣,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41、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4.宋代经济的发展(1)农业的发展: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宋代的经济作物,在南方有很大的发展。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2)手工业的兴盛: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江西景德镇
42、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都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3)商业贸易的繁荣: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出现了早市、夜市和草市。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北宋时,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四川出现。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5.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尊称为成吉思
43、汗。(2)蒙古灭西夏与金:1227年,蒙古灭西夏。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1234年,蒙古灭金。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蒙古军队南下进攻南宋,双方之间的战争前后持续了40多年。(3)元朝的建立与统一: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忽必烈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南宋大臣陆秀夫、文天祥等人拥立南逃的宋宗室成员,继续展开抗元斗争。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6.元朝的统治(1)元朝疆域和民族融合: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44、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超越汉朝和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元朝时候,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长期杂居相处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2)行省制度: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3)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45、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7.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1)繁华的都市生活: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元朝时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市民文化生活非常丰富,“瓦子”“勾栏”十分热闹,元杂剧为广大民众所喜爱,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2)宋词和元曲:词是一种新体诗歌,风格多样,内容广泛,便于歌唱。著名词人
46、: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著名杂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关、马、郑、白四人,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3)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8.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隋唐时期出现雕版印刷术。北宋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指南针、火药的应用:战
47、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司南”,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工具“罗盘”。传入欧洲后,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3)发达的中外交通:古代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宋朝驿站比较发达,元朝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元代的陆路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使东西方的使臣、商人往来非常方便。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元朝时,海
48、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第七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明朝的统治(1)明朝的建立: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地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消灭东南各地群雄。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称帝。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2)朱元璋强化皇权:在中央:取消中书省,废宰相,权分六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3)科举考试的变化:以八股取士,束缚知识分子思想。(4)经济的发展: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2.明朝的对外关系(1)郑和下西洋:目的:扩大明朝政治影响,促进中外交流。最远到达地点: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影响: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加强了中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