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清单目录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1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2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4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5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5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5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6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7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统一7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7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8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
2、济、社会与文化9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11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11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11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13第五单元 晚晴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14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14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15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16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7第18课 辛亥革命17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18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20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20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21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
3、放战争22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22第23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24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25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26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26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28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30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与发展30第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32第十一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34第29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34第30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35知识点补充和知识结构图37第 1 页 共 44 页BC:公元前;大一统的
4、封建王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汉朝;西晋;隋朝;唐朝;元朝;明朝;清朝;结束长期分裂,完成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西晋;隋朝;元朝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朝代歌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夏商周)封建社会(秦至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至今)1、中国古代史(原始社会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2、中国近代史(18401949):鸦片战争(18401842);太平天国运动(
5、18511864);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中法战争(1883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戊戌变法(1898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清末新政(19011911);清末预备立宪(19061911);辛亥革命(1911.10.10);中华民国成立(1912.1.1);护国战争(19151916);新文化运动(1915.9);北洋政府(19121928);护法运动(19171918);五四运动(1919.5.4);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7);国民革命(19241927);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192719
6、37;抗日战争(19311945);解放战争(19461949)3、中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新中国成立(1949.10.1)(1)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1956;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土地改革(19501952);抗美援朝(19501953);一五计划(19531957);三大改造(19531956);(2)社会主义社会(1956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19561966);文化大革命(19661976);新时期(1978年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1978年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84年);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
7、年);中共十四大(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香港回归(1997.7.1);澳门回归(1999.12.20);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原始社会1、旧石器时代:打制;从事渔猎和采集;群居生活;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前)、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前)学会使用火2、新石器时代:磨制;距今约一万年前;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1)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流域 中游:仰韶文化;彩陶,粟 下游: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
8、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2)距今约50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黄河流域:龙山文化,黑陶(蛋壳陶);辽河上游:红山文化,北方;长江下游:良渚文化(3)分布特点:数量较多;分布广泛;大河流域;华夏核心,多元一体3、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原始人群:元谋人、北京人;群居生活;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成员平等;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部落出现权贵阶层,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4、末期:三皇五帝,炎帝、黄帝(华夏始祖);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尧舜禹);万邦时代: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阶级阶层
9、分化较明显,具备了国家初始形态二、奴隶社会(夏商周)(一)夏朝(BC2070BC1600):禹;最早的奴隶制王朝(1)夏传子,家天下:启;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世袭制(父死子继,兄终弟及);(2)二里头遗址:河南洛阳偃师;(3)亡国之君:桀(二)商朝(BC1600BC1046,盘庚迁殷,也称殷朝):汤;(1)甲骨文:河南安阳;是一种成熟文字(2)内外服制: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外族(3)武王伐纣:BC1046年;周武王牧野之战打败商纣王;纣王自焚,商朝灭亡(三)西周(BC1046BC771):周武王;镐京(今陕西西安)1、分封制:周天子将土地、臣民分给子弟、功臣(
10、1)目的:巩固西周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2)对象:王族(主体)、功臣、商代贵族(3)等级结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4)诸侯:义务: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权力:享有世袭统治权(5)诸侯国:燕、鲁、晋、魏(王族);齐(功臣);宋(商代贵族)【山东:齐鲁大地;河北:燕赵大地;湖北:荆楚大地;晋:山西】(6)影响:巩固了西周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西周的疆域;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与民族交融,为华夏民族形成奠定了基础;局限性:诸侯独立性强,为春秋战国割据埋下隐患2、宗法制:按血缘宗族分配政治权力(1)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特点、核心);家国一体(2)作用:有利于统治集团内
11、部稳定和团结,加强统治秩序分封制与宗法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3、礼乐制:等级关系4、商周时期经济: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1)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生产中主要是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井田制:商周时期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名义上归周天子所有,不得买卖;奴隶集体耕作(千耦其耘);(2)手工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主要部门)进入繁荣时期,青铜种类繁多,被称为“青铜时代”5、国人暴动:BC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共和行政(召公、周公共同执政)6、灭亡:BC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中国古
12、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东周(BC770BC256):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洛阳);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地位一落千丈),王室衰微。原来“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春秋(BC770BC476);争霸;战国(BC475BC221);兼并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奴隶社会逐步瓦解,封建社会形成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政治: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各国先后变法,中央集权雏形出现,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演变;经济:生产力提高,
13、铁犁牛耕出现并发展;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形成;思想文化: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民族关系:华夏认同,民族交融;军事:各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春秋五霸:齐桓公(第一个霸主)、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2、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田氏代齐,三家(韩赵魏)分晋3、华夏认同(春秋)、民族交融(战国):戎狄蛮夷自称“华夏”,后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更广泛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工商业繁荣1、农业进步:(1)铁犁牛耕出现:春秋战国,促进生产力发展;(2)
14、水利工程:都江堰(秦国;李冰;四川地区);郑国渠;芍陂;(3)经营方式:小农经济产生(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个体农耕;原因:铁犁牛耕促进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出现2、工商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3、商鞅变法:BC356年;秦国;国君:秦孝公(1)背景: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激烈 (2)目的:富国强兵(3)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促进小农经济发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
15、相纠察和告发;普遍推行县制(君主任免,加强对地方控制,有利于秦国中央集权)(4)影响: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三、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一)背景:根本原因: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经济: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政治:分封制崩溃,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文化:私学兴起;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二)诸子百家1、儒家:孔子(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孟子、荀子 (1)孔子: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或贡献:“仁”(核心);为政以德;恢复周礼;教育:创私学,有教无类;整理文化典籍:诗书礼易乐春秋等。论语说明
16、: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克己复礼,维护奴隶主尊卑等级秩序(2)孟子:战国时期;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思想:“仁政”;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性善论(3)荀子:战国时期;思想:“性恶论”;隆礼重法(礼法并行);制天命而用之(尊重自然规律)结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儒家学说倡导“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故不受重视。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福祸相依等2、道家:主张“无为”;崇尚自然(1)老子:春秋时期;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思想:“道”是万物的本原;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的对立及转化);
17、政治:“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作品:老子(或道德经)(2)庄子:战国时期;崇尚逍遥3、墨家:墨子(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战国时期;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4、阴阳家:邹衍;战国时期;五行相生相胜5、法家:韩非(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 (1)思想:加强君主集权;以法治国;主张改革(“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厉行赏罚,奖励耕战(2)评价:法家思想适应战国后期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受重视。(三)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18、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秦的统一(一)原因: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增强;远交近攻,战略得当(二)过程:灭六国:BC230BC221;南征越族;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临洮辽东)(三)秦朝(BC221BC207);嬴政(秦始皇);都城:咸阳;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1)皇帝制度:特点:皇权至上;皇帝独尊(朕、玺);皇位世袭(2)中央: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制);A、三公:丞相:百官之
19、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B、特点: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又彼此制约;以皇权为中心;家国同治C、朝议制度:减少皇帝决策失误(3)地方:郡县制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2、其他措施:(1)文化:统一文字:小篆隶书;(2)经济:统一货币:半两钱;统一度量衡;(3)交通: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4)颁行法律,编制户籍;(5)整顿社会风俗二、秦的暴政与灭亡:秦朝暴政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灭亡1、暴政(秦朝灭亡根本原因):徭役繁重;刑罚严苛;赋税沉重;焚书坑儒
20、(秦始皇,李斯;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秦二世残暴统治;暴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2、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失败3、项羽、刘邦反秦斗争:刘邦进占咸阳,秦灭亡;楚汉之争(BC206BC202);项羽兵败自杀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汉朝:西汉(BC2029):刘邦(汉高祖);长安(今西安);东汉(25220):刘秀;洛阳一、西汉初:1、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道家),采取“与民休息”政策;2、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经济恢复,社会稳定3、汉承秦制:西汉继承秦朝制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4、地方: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汉高祖“惩亡秦孤立之
21、败”,分封同姓诸侯王);诸侯王势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汉景帝在位时爆发“七国之乱”二、西汉强盛(汉武帝在位时)盐铁官营: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1)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中外朝制:设立中朝,牵制外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A、中朝:皇帝亲信;决策;B、外朝:三公九卿;执行选官制度:察举制;地方: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设刺史监察;任用酷吏,严刑峻法(2)经济: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五铢钱;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者(3)思想:尊崇儒术A.董仲舒思想:“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
22、中央集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加强君主集权;“三纲五常”B.影响: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2、开拓疆域(1)汉武帝: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控制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大部分地区),设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中西交通要道,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2)汉宣帝: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新疆成为中国领土一部分)三、东汉兴衰1、王莽篡汉、西汉灭亡:新朝(923);王莽改制:失败;社会矛盾激化;绿林、赤眉起义2、东汉建立:刘秀(光武帝);光武中兴3、东汉中后期:政治黑暗
23、;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党锢之祸:正直官员和士人“清议”,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为党人,遭到镇压4、黄巾起义:184年,张角,失败;“太平道”刺史:西汉:监察;东汉末:军政大权(1)原因: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2)影响:动摇了东汉王朝统治基础;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四、两汉文化:1、史学:史记:西汉;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不虚美,不隐恶;汉书:东汉;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2、文学:汉赋(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乐府诗(采集民歌修改而成);五言诗(东汉;传播广泛)3、科技: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年间;奠定
24、了中医理论基础;神农本草经:东汉;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九章算术:数学;蔡伦改进造纸术:东汉;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三国与西晋:魏灭蜀;晋代魏;晋灭吴1、三国(220280);分裂(1)魏国(220266):曹丕;洛阳(2)蜀国(221263):刘备;成都(3)吴国(222280):孙权;建业(今南京)2、西晋(266316):司马炎(晋武帝);洛阳;统一(1)五胡内迁:匈奴、羯、氐、羌、鲜卑(2)西晋灭亡:八王之乱;316年被匈奴所灭;西晋灭亡后,北方陷入战乱二、东晋十
25、六国,南北朝:分裂;民族矛盾、民族交融1、东晋与南朝(1)东晋(317420):司马睿;建康;南方;士族专权(士族: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王与马,共天下”)(2)南朝(420589):宋(刘裕)、齐、梁、陈;都城:建康(今南京,六朝古都)(3)东晋南朝: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劳动力江南开发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开发原因和影响(1)原因: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2)影响: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
26、定了基础;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为国家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2、十六国与北朝:十六国(304439),北朝(386581)北方(1)十六国: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典章制度(2)淝水之战: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进攻东晋;失败;北方分裂,民族矛盾加剧(3)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族拓跋部;全盘汉化A、措施:迁都洛阳、改籍贯、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定高门、与汉族通婚(通汉婚)B、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北朝:439年北魏统一北方,6世纪前
27、期分裂为东魏、西魏,后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后北周灭北齐。581年,隋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隋朝(581618):杨坚(隋文帝);长安 统一1、统一中国:589年,隋文帝派杨广(隋炀帝)率军灭陈,结束南北长期分裂局面2、建设:(1)广设仓库:长安、洛阳和地方;包括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和备水旱赈济的乡间义仓(2)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和运河沿岸城市发展;兴建洛阳城3、灭亡:隋炀帝穷奢极欲,大兴土木,三征高丽,引发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暴政二、唐朝的繁荣与
28、民族交融1、唐朝(618907);李渊(唐高祖);长安 统一2、盛世: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治宏贞观,政启开元:武则天;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唐朝全盛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措施灵活、多样唐朝处理民族关系方式:战争、设置机构、和亲、册封、会盟3、曲辕犁:结构完备,轻便省力,便于深耕;耕犁基本定型4、民族交融:突厥、回纥、吐蕃、靺鞨(1)突厥:唐太宗:灭东突厥;天可汗;唐高宗:灭西突厥(联合回纥);机构: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新疆);唐玄宗:平定后突厥汗国(联合葛罗禄、漠北回纥)(2)回纥:唐玄宗册封其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维吾尔族祖先(3)吐蕃: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
29、原;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长庆会盟:唐穆宗;9世纪中期(4)靺鞨:唐玄宗册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东北;女真族祖先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1、安史之乱(755763):唐玄宗天宝年间;安禄山、史思明;(1)背景:边境形势日益紧张,唐玄宗增置军镇,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扩大,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唐玄宗统治后期,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2)影响:唐朝由盛转衰;破坏了北方经济,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中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少数民族趁机袭扰2、藩镇割据: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独立性很强;严
30、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3、宦官专权、朋党之争4、黄巢起义:875年;失败;沉重打击了唐朝统治5、灭亡: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6、五代十国:分裂;五代(907960):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902979)(1)五代(北方)除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定都开封;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形势,清除弊政,实力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局面奠定了基础(2)十国:南方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北方北汉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选官制度:1、世官制(世卿世禄制):先秦;贵族世袭2、察举制:汉朝;官吏察访;依据:德才(孝廉、贤良方正);形式:
31、自下而上;评价: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量人才;后期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干扰了人才选拔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隋朝废除(1)背景: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无法推行;地方大族名士操纵人才选拔(2)选官标准:初期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后来主要看重家世(3)评价: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期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是门阀士族形成的重要标志4、科举制:隋清;考试选官(1)形成:隋朝;隋文帝:分科考试;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继承和发展: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
32、位(3)进一步发展、完善:宋朝取士不问家世;锁院制度;封弥(糊名法)、誊录制度(雇人重新誊录考卷);(3)鼎盛、僵化:明朝;明清八股取士束缚人的思想(4)废除:1905年(清末)(5)影响:相对公平,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6)局限性: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强化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重才轻品,造成一些官员素质低下二、三省六部制:隋唐中央官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1、创立:隋朝2、三省: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执
33、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作用:职权分工明确,相互制约;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3、特点:相权三分;职权分明;加强皇权;节制君权三、赋税制度(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1、魏晋:租调制2、北魏孝文帝改革:租调制;颁布均田令:均田制(土地制度,北魏至唐前期;土地国有)3、唐初:租庸调制;(1)内容:租:纳粮;庸:纳绢或布代役;调:纳绢或布;(2)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4、唐中期: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杨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量出以制入)(1)原因: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收入锐减; (2)目的:解决财政困难两税
34、法实行,征税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3)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废除租庸调制)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4)征税主要标准:土地、财产(5)影响:简化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呈现多元化特征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汉朝: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东汉末:道教兴起2、魏晋南北朝:道教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尊道;佛教盛行,渐趋本土化;儒学吸收佛道精神;玄
35、学盛行(政治上“无为”,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4、隋朝: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以儒学为主,吸收佛、道理论); 5、唐朝:三教并行;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形成不同宗派(禅宗影响最大) 6、反佛、灭佛:反佛:佛教盛行,耗费钱财,影响政府收入;南朝范缜(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三武灭佛:北魏魏武帝、北周周武帝、唐武宗灭佛: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发展未从根上受到遏制 7、复兴儒学:唐中期;韩愈;原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二、文学艺术1、文学:魏晋南北朝: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唐朝
36、: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诗仙;浪漫主义);杜甫(诗圣;现实主义)2、艺术:(1)书法: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均已完备;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天下行书第一);唐朝:颜筋柳骨(颜真卿、柳公权)(2)绘画: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唐朝:吴道子(画圣)(3)佛教石窟:云冈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莫高窟(甘肃敦煌)3、科技:(1)魏晋南北朝:数学:祖冲之(精确推算圆周率);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北朝;黄河流域;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地理学: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2)隋唐时期:建筑: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期;李春赵州桥(隋朝);世
37、界上先存在古老的石拱桥;雕版印刷术:唐朝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天文学:唐朝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医学:唐朝孙思邈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三、中外文化交流:1、外国高僧来华;新罗、日本学问僧、留学生、遣唐使;空海(日本)2、中国:东晋法显西行天竺;唐朝:玄奘西行天竺;鉴真东渡日本唐朝文化繁荣原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科技领先;对外交通发达;对外实行开放政策隋唐文化特点:博大精深、全面繁荣;兼收并蓄、充满活力;辉煌灿烂、世界领先;泽被东西、影响深远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
38、元朝统一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宋朝:北宋(9601127):赵匡胤(宋太祖);东京(今河南开封,也称“汴梁”“汴京”);南宋(11271276):赵构(宋高宗):临安(今杭州)一、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1、中央:二府三司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1)中书门下(政事堂):行政;同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宰相(2)枢密院:军事(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枢密院有调兵权无统兵权;三衙统兵但无权调兵)(3)三司:财政2、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更戍法);设诸路转运司:财政;设四监司:监察;增设通判:监察;与知州相互制约;知州(文官出任,节度使变为虚衔);北
39、宋政治特点:崇文抑武,文人治国;强干弱枝,守内虚外3、崇文抑武(重文轻武):(1)目的:抑制武将势力膨胀(2)措施: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4、评价:积极: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消极: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防压力:北部:辽占领燕云十六州,北宋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后辽大举南下,北宋被迫签订协议,每年给辽一笔财物,称为“岁币”(澶渊之盟);西北:北宋与西夏战争,屡战屡败,最终达成协议,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给西夏一笔财物,称为“岁赐”
40、庆历新政:宋仁宗年间,范仲淹;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触犯大官僚集团利益,失败2、财政危机:冗兵:募兵制招募的士兵多而不精,训练废弛,素质低下;冗官:北宋政府机构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官僚队伍不断膨胀,行政效率低下;冗费:养官、养兵加之岁币、岁赐,使政府财政开支巨大,造成冗费。三、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目的:富国强兵1、背景: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国家积贫积弱;政治危机: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边防危机:辽、西夏侵扰;“庆历新政”揭开变法运动序幕2、内容:富国: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
41、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3、评价:(1)积极: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2)局限性:强兵效果不明显;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负担;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4、失败原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集团的利益;用人不当;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负担;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四、南宋偏安1、北宋灭亡: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兵掳走2、南宋建立:赵构(宋高宗);临安(杭州);与西夏、金朝并立3、岳飞抗金:岳家军;奸臣秦桧4、绍兴和议:1141年;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缴纳“岁贡”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42、一、辽与西夏:与北宋并立1、辽朝(9161125):契丹族;耶律阿保机;上京(1)职官制: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蕃汉分治;因俗而治(2)四时捺钵:皇帝和宫廷仍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2、西夏(10381227);党项族;元昊;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二、金朝入主中原1、金朝(11151234):女真族;完颜阿骨打;都城:会宁府燕京(中都,今北京)2、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3、猛安谋克:凡女真民户,每三百户编为一谋克,十谋克编为一猛安;平时耕作,战时出征(兵农合一)4、“大定之
43、治”:12世纪后期;金世宗(被称为“小尧舜”);金朝进入鼎盛时期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一)蒙古汗国: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灭西辽、西夏、金朝、吐蕃、大理等(二)元朝(12711368):蒙古族;忽必烈(元世祖);都城:大都(今北京)元朝的辽阔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1、统一中国:1276年,元灭南宋,1279年,崖山海战,元军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文天祥被俘后,坚拒投降,在大都就义2、巩固统一措施:修筑驿道,设立驿站;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3、中央:中书省(元朝最高行政机关)、枢密院(军事)、御史台(监察)4、地方:(1)行省制
44、:A.概况:行中书省;除今天河北、山西、山东地区中书省直辖外,全国设10个行省;B.影响: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行省权力大而不专,分布犬牙交错,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2)吐蕃地区:宣政院;西藏成为中国领土 (3)西域(新疆):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 (4)台湾:澎湖巡检司 (5)西南:土司制度5、民族关系:民族交融:西亚波斯人、阿拉伯人移居中国,与汉、蒙古、畏兀儿长期相处,不断通婚,形成回回(回族前身);蒙古族等与汉族交融;民族矛盾:四等人制(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民族歧视和压迫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一、经济的发展 稻麦复种制普及(一年两熟,有的地区一年三熟) (一)农业 专业种植户出现(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宋朝) 棉花种植:开始:宋朝;大力推广: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二)手工业:(1)棉纺织业;(2)制瓷业:宋朝:五大名窑;元朝:青花瓷、釉里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海上丝绸之路:瓷路);(3)矿冶业:煤的使用;北宋;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4)印刷业: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