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0 ,大小:126.52KB ,
资源ID:261026      下载积分:9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26102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统编版(2019)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考点复习提纲)为本站会员(清****年)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统编版(2019)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考点复习提纲

1、统编版(2019)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考点复习提纲第一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分封制的积极影响:起到了拱卫王室的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诸侯对下属层层分封,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传播了周文化,促进了经济交流和民族融合,推动了西周经济开发与社会的发展。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以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有促进作用;2.分封制的消极影响:诸侯享有很大的独立性,随着实力的增强,血缘关系的逐渐疏远,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形成了贵族内部

2、森严的等级制。3.宗法制的影响:(现实作用)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防止内部纷争,巩固分封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尤其是大宗的地位(世卿世禄制)(后世)是中国宗法观念的源头,对后世影响深远(弊端)家长制作风、男尊女卑、等级观念、任人唯亲等现象。4.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在政治上的表现。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5. 先秦政治制度的特点:等级森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神权与王权相结合,迷信色彩浓厚定性;具有延续性和稳定;原始民主传统;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6.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3、制度: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贵族分封体制逐渐解体各国政治上的重大变革,使君主权力得到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产生7.秦朝皇帝制度的核心:皇权至上、皇位独尊、皇帝世袭8.三公九卿制度的特点与影响:三公九卿之间既配合又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以皇权为中心,国与家同治,充分体现出“家国同构”的特点。三公九卿以“廷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供皇帝裁决。“廷议”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但最终决定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9.郡县制的影响: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有利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 是

4、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划时代的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10.文书制度的影响: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11.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三省之间互为补充,分工明确,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 完整的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成熟,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12.宋朝二府三司制影响:多设机构,分化事权,相权再度被削弱,皇权再次加强。13.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演变的特点: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的趋势;内朝官向外朝官

5、转化;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宰相权力不断分化。14.中国古代地方制度演变的特点: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15.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权力不断分化和转移。16.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两汉:汉承秦制,实行三公九卿制;汉武帝:设立中朝(中外朝制);光武帝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隋唐: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宋朝:二府三

6、司;元朝:中书省;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顶峰)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推恩令”设刺史监察;东汉晚期:州、郡、县,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隋代:州、县二级;唐代:道、州、县三级,唐中期形成藩镇割据势力;宋代:路、州(府)、县,收其权,分权;元朝:行省制,省、路、府、州、县多级;明清:省、府、县三级,设巡抚或总督。17.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因素: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吸取前代经验教训。政治变动;经济发展;国土变迁;气候因素;自然环境;社会变革,治国理念。第二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1.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直接民主、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7、、公民意识、轮番而治、法律至上、权力制约等2.雅典民主的本质:奴隶制民主;民主范围狭隘性;3.斯巴达寡头政治的特点:实行分权,具有民主色彩。4.罗马共和国的特点: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实权掌握在元老院和高级官员手中,公民大会的权力比较小。混合政体(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5.罗马帝国的特点:实行独裁统治6. 古代希腊罗马政体的共同点:形式上都实现了分权;都维护奴隶主利益,维护奴隶制度;公民仅是少数;妇女、外侨和奴隶都没有资格参与政治。7.中古西欧的特征:以封君封臣制、庄园农奴制为基本特征;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

8、)8.(1)法国:等级君主制(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三级会议支持国王,反对教皇,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皇权。(2)英国:议会君主制(以世袭君主为国家元首,权力受到宪法、议会的限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签署大宪章的影响: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历史传统。9.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演变过程:(1)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2)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3)18世纪,逐渐形成责任内阁制,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国王逐渐“统而不

9、治”;(4)19世纪三次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成年男性相继获得选举权,权力不断下移。1832年议会改革,完善了英国君主立宪制。10.美国总统制共和制:1787年宪法标志着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联邦制原则:联邦政府对外代表国家主权,拥有宪法明确规定的权利,各州拥有一定的自治权。三权分立原则:总统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兼任陆海军总司令。国会分为众议院和参议院,拥有立法权和批准税收的权力。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和国会规定设立的下级法院。人民主权原则:(权力来源)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11. 法国议会制共和制:1875年宪法标志着法国共和制的确立。具有反复性、长期性的特点。12. 美国总统制

10、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制共和制国家元首国王,实行世袭制,但是统而不治总统,由选举产生,实行任期制,拥有实权政府首脑首相,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总统,由在总统大选中获胜者担任内阁(政府)首相负责组织内阁,内阁对议会负责政府官员由总统任命,对总统负责政府首脑与内阁的关系议会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时,首相和政府就得辞职,或呈请国王解散议会,重新进行议会选举议会只有在总统违犯宪法时,才能对总统提出弹劾;议会不能使总统和政府辞职,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议会和政府的关系议会对选民负责,首相和政府对议会负责议会与总统都对选民负责,议会和政府是平行关系,二者相互制约相同点(1)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政

11、权的组织形式,都是资产阶级专政。(2)都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3)都实行两党制和两院制议会。13.英国、美国、法国政治制度的共同点:都是资本主义政体;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都是以法律形式确立的政体。第三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原则:主权在民、平等自由2.临时约法的影响:积极: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局限:存在“因人设法”,有违背立法公正性,总统府和国务院职权不明,无法真正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双行政中枢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3.政党政治的背景: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临时约法确立责任内阁

12、制;4.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名存实亡的原因:(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具备实行政党政治的经济基础。(2)思想:由于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和文化教育水平的落后,加之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限,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缺乏实施政党政治的政治文化和心理基础。(3)阶级:民国初年的中国缺乏实施政党政治的坚实民众基础和阶级基础。(4)政权: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缺乏政权的有力支撑。(5)外部:帝国主义列强扶植在华代理人,阻碍中国革命。5.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的特点: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政治格局混乱不堪。6. “训政”时期的实质: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就是剥

13、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7.对革命根据地的建设评价:这是创建人民政权的尝试,促进了民主意识的觉醒8.“三三制”原则的评价: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还为以后政协制度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9.解放区的建设的意义: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10.1949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一)根本政治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建立。(二)基本政治制度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

14、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2) 发展: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共中央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1982年,写入宪法,走上了制度化轨道。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3.基层民众自治制度: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三)中国特

15、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2019年10月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第四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1.秦国的商鞅变法的目的:实现富国强兵。2.商鞅变法的内容:经济: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授民土地;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选官: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政治:建立什伍连坐制,建立县制等;户籍:强制分户,将大家庭分为若干小家庭。3.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改革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

16、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根本)改革符合秦国的实际情况。改革措施的连续有效。秦孝公的鼎力支持。4. 商鞅变法的意义:积极:政治:打击了贵族特权和血缘宗法制度,加强了君主权力,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始产生;经济: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农民积极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力;军事: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消极:刑罚严苛,轻罪重罚,压迫和剥削百姓、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等消极影响。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实行三长制,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和征役;实行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设官吏考核制度,严惩贪污

17、;实行均田制,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后期:孝文帝主持,继续进行了改革,采取了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积极性: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局限性:使鲜卑丧失了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失去了尚武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7.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保守势力强大,改革触动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反对;改革派缺乏凝聚力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不坚决。改革没有触及导致社会危机的根本问题。新法推行过程,用

18、人不当等,损害农民利益,引起不满。8.王安石变法的评价:进步性:一定程度改善了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积弱局面有所改观,使北宋国力有所增强。局限性:用人不当,危害百姓利益;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激烈反对;“强兵”方面,成果甚微。过于急进,忽视客观规律宋神宗的动摇9.张居正改革的作用:积极: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局限: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全部废止。【名词解释】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

19、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10.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变法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薄弱改革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缺乏群众基础列强加紧侵略,缺乏国际环境改革派的软弱性,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11.戊戌变法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12.清末新政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目的是维护清朝专制统治民主共和成为社会潮流统治者缺乏领导能力改革策略和措施不当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各种利益集团的反对。13.

20、清末新政与戊戌维新运动的共同点: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于制度改革。14.结合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分析影响变法和改革成败的因素:改革是否顺应时代与历史潮流;改革内外环境是否有利,能否得到统治者的支持;改革措施是否配套全面,行之有效;改革者是否具备坚定的决心和改革的勇气,具有远见卓识。第五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朝代制度途径标准影响西周世官制世袭(世卿世禄)血缘局限性:重血缘、轻才能春秋战国举荐制、军功爵制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客卿制)、通过战争获得军功才能、军功废除贵族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利于地主阶级力量壮大。秦朝“以法

21、为教”“以吏为师”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向官吏学习律令目的:统制舆论,钳制思想,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实质:摒弃诸子学说,专任法家思想,文化专制结果:形成了思想文化上的专制,造成了严重的倒退。两汉察举制先考察后推举,分常科和特科孝廉地方举荐、中央征召,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积极:察举制是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察举制度最大限度地将社会上优秀人才集中到政府体系中,巩固统治。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系统完整的选官制度是从两汉的察举制度开始的。局限:东汉后期,察举制出现严重弊端,选官权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积功劳为官和征辟等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是自上

22、而下的选官方式。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中正定品,吏部授官家世、道德、才能家世积极: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局限:随着门阀势力的发展,中正选官只看家世,不注重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隋唐科举制分科考试,分为制举和常举才学(1)积极: 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也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推动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和文化素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深远影响。(2)消极: 过于侧重学问标准,忽视对品德的考察;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深远

23、;明清的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阻碍了科技进步,中国落后世界潮流两宋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才学元朝蒙古传统、科举制世袭、军功、科举比例小血缘、军功、才学明清科举制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才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演变趋势:(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能。(2)选拔方式:由世袭举荐到考试选拔。(3)选拔形式: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4)选拔权力:选拔权力从地方收到中央,体现了中央集权加强。二、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及监察制度时期官员考核监察制度秦汉上计制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秦朝:

24、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察史汉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刺史级别不高,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地方)魏晋门阀士族势力强大,考核大都流于形式。隋唐负责部门:官员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中央:御史台(御史大夫)地方:唐太宗将全国分为10道监察区,派监察官巡回监察。宋朝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核地方官。中央:御史台(御史大夫),台谏合一。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还设四监司、通判。(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议事权,谏官拥有了监察

25、权)元朝中央:御史台(御史大夫);地方:行御史台,肃政访廉司。明朝考满:是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考核结果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点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行使监察权。明朝:中央: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特点:品级底,权力大)地方:御史代皇帝巡安各省。清朝:中央:六科并入都察院,都察院监察百官。地方: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清朝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特点品德和政绩并重。地方官和中央官分开考核考核日趋严格,标准细化,奖惩结合,考核与惩贪结合考核法规趋于完善考核机

26、构专业:如宋代审官院、考课院。为专制皇权服务。监察的对象是各级官吏,皇帝是不受任何监督的;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监察官秩卑、位尊、权重;监察方式多样化。既有常设监察机构,又有巡视监察。评价积极: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监督作用,提升了官员的良好素养,推动了政治清明和行政效率的提高,社会秩序良性发展。局限:本质上是维护君主专制,只唯上,不唯实。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对后世:对于当今社会建立公正、合理、科学、有效的官员考核制度具有启示意义积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了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澄清吏治,提高官员的素质。局限: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权;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

27、象第六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1 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1)历史因素:西方传统选官制度存在弊端,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经济因素:工业革命的推动,国家管理职能拓展。(3)思想因素:启蒙思想的影响和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强烈。(4)外来因素:中国科举制提供借鉴。2.文官制度首先出现在英国的原因:政治: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较早建立起民主制度。思想:启蒙运动兴起于英国。历史传统:书面考试在英国最早出现。经济:工业革命在英国最早进行和完成。催化剂:克什米尔战争暴露政府诸多问题(直接原因),国人不满。3.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1. 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2. 政治中立,工作隐

28、名。3. 职务常任,论功晋升。4.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1)积极影响:文官制度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这种制度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文官人数急剧膨胀,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文官的层次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3)本质:为资产阶级服务。5.西方文官制度改革的趋势:(1)扩大招考范围,增加量化考核的标准。(2)调整文官结构,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文官综合素质。(3)精简文官层次,加强文官间的交流。(4)改革文官管理方式,日益制度化、民主化,提高行政效率。6.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

29、科举制的异同项目西方文官制度中国科举制产生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封建小农经济的产物产生与近代民主社会产生于封建专制社会权力情况不受国王、内阁控制受国家最高统治者直接干预思想来源受启蒙思想影响受儒家思想影响考试内容考试内容综合多样考试内容趋于单一相同点公平公正竞争,择优录取国家重视,由严格法律保障利于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第七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18401912)1变革背景:自身弊端:科举制自身日趋保守,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思想:西学的传播,工业文明的冲击。政治:晚清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的开展,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推动;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30、产生和发展,科举制不适应经济的发展;教育:近代学堂纷纷出现,开通民智,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2.晚晴选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特点:呈现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人文与自然科学并举、带有浓厚封建主义色彩、注重实用人才培养的特点。意义:统一全国的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促进了新式学堂的创办和近代科学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造就了一批新型知识分子群体。是一次不彻底的官制近代化运动,没能彻底改变清季的官场面貌和官员的腐败作风。3.晚清选官制度变化的特点及影响特点:学习西方,顺应时代潮流;培养经世致用人才;改革艰难曲折,改革不彻底,保留封建残余。影响:进步性:选官制度开始向近代转型;有

31、助于培养近代人才。局限性:改革不彻底,没有触及清政府专制本质。4.科举制最终被废除的原因:西学的不断传播,洋务运动的开展,近代新式学堂纷纷出现;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需要;八股取士日益僵化与近代社会发展需求脱节。5.废除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促进了新式教育的发展。科举制的废除使新式学堂得到发展,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到近代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实用的新式人才。推动选官制度的改革。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成为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间接导致了清朝的灭亡,推动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迈进。为新文化运动奠定了社会与思想基础,推动了新文化的传播。消极影响:急功近利

32、,欲速不达;新旧杂陈,吏治混乱;权限不清,职责不明5.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的特点:中西结合;党派性强;军治色彩浓厚。6.南京临时政府时期选拔官员的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评价:进步性:进一步奠定了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建设产生重要作用。局限性:基本停留在纸面上。7.北洋政府的选官制度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1)评价:进步性:促进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保持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8. 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1)从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2)特点:中西合璧、古今结合;考试选拔以立法形式确立;确立了孙中山关

33、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更加开放和平等,允许女子参加考试。2.评价:确立了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腐败程度加深、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9.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和确立背景:特点:中西结合;党派性强;军治色彩浓厚背景:资本主义经济法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孙中山的文官思想的影响;西方文官制度的传入。10.对比西方文官制度和中国公务员制度角度西方文官制度中国公务员制度范围多数国家公务员仅指中央一级,不包含地方不仅包含中央一级,也包括地方各级选用标准注重通才或专才,把业务知识和能力作为主要条件我国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用人标

34、准两官分途实行“两官分途”,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搞多党轮流执政,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指导原则坚持“政治中立”,要求文官不得参加党派活动,不得带有政治倾向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管理体制“与党派脱钩”,公务员职务晋升不受政党干预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党对干部工作的领导服务对象受雇于政府,一切服从政府需要,为资产阶级服务做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服务相同之处:(1)公开考试,择优录取。(2)对职位进行分类。(3)广泛使用“考绩制”。不同之处:(1)西方实行政治中立,中国坚持党管干部。(2)西方实行

35、“两官分途”(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两类),中国二者不分。(3)西方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中国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4)西方文官终身任职,中国公务员有辞退机制。第八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1.夏商时期,君王及奴隶主可以随意残害奴隶。(人殉制)2.“敬天保民”思想:敬天保民是西周时期提出的一种统治思想,这一思想强调,统治者应以德治国,尊重自然规律,爱护百姓,顺应民心,以维持天命。敬天保民思想的核心在于统治者应“以德配天”,即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可以取而代之。敬天保民思想要求统治者不仅要敬畏上天,顺应自然规律,还要爱护百姓,

36、施行仁政,以获得人民的拥戴。这种思想成为后世民本思想的思想源头。3.战国法家思想形成之前,统治者已经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夏朝禹刑,商朝汤刑,周朝九刑)文献记载表明早期国家已经有了法律(习惯法)。4.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5.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的特点:夏商周重刑轻德,西周明德慎刑。6.郑国的子产铸刑书的影响(最早的儒家(德治)与法家(法治)之争):子产铸刑书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维护了平民的利益;是中国最早的成文法,拉开了中华法系的序幕。7.儒家法家主要思想人性善,主张德治人性恶,主张法治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商鞅和韩非观点孔子提出,统治者要“为政以

37、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商鞅在秦国颁布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韩非提倡君主不要谈礼义,而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君主赏罚分明,则臣民守法奉令。“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评价积极: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群众,重视民生与民意,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贵君轻)局限性: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仁政于德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无助于国君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最终促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儒家的德治思想有积极意义,但法家的法治思

38、想更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8.儒家法家争论的焦点在于治国手段:儒家主张道德礼仪教化民众,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富国强兵。法家更符合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君主专制的需要。10.法家的“法”“术”“势”:“法”,指法律、法令;“术”,是君主驾驭臣民,使之服从于统治的手段和策略;“势”即权势,主要指君主的统治权力。韩非主张将三者结合起来。11.律令儒家化:是指在中国古代,律令制度逐渐吸收和融合了儒家思想的元素,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12.以经注律:在法律条文的解释和适用过程中,引入儒家经典作为依据。13.律令并行:秦汉

39、朝廷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14.唐律疏议的特点:(1)以刑为主,诸法合体。(2)科条简要,繁简适中。(3)依礼制律,礼法合一。(4)体例完善,结构严谨。15.唐律疏议的影响: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是礼法结合的典范,此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16.大唐开元礼的特点: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17.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18.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

40、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19.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20.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及评价:皇权高于法律,儒家思想为法律基础,礼法并用。评价:中华法系实质上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利: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文化发展;弊: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束缚人们思想。第九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1.6世纪,东罗马帝国的罗马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完成,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2.对十二铜表法的评价:进步性: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奠定了罗马法的基础;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局限

41、性:保留了一些较野蛮的习惯法,实质上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3.罗马法的发展历程:(1)罗马共和国时期:公元前 450年左右,罗马共和国颁布十二铜表法;(2)罗马帝国时期:法律制度更加完善;(3)东罗马帝国时期: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纂罗马民法大全。4.比较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大陆法系相同点性质都是资本主义法律体系。指导思想都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影响。背景都以商品经济、资产阶级统一民族国家、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基础。传统都继承罗马法和中古时期的教会法、日耳曼法不同点法律渊源以判例法为主,遵循先例以成文法为主,强调宪法,一般不承认判例立法和司法的关系法官地位突出,可以创立、解

42、释先例司法处于绝对中心地位明确立法和司法分工,法官作用不太突出立法处于绝对中心地位受罗马法影响程度受罗马法影响小以罗马法为基础主要代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5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1)国家权力结构上: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议会行使)、行政权(行政机构行使)和司法权(法院行使);(2)法律内容上:注重保护个人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3)司法实践过程: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建立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所有被审判者在判决之前都被视为无罪。6.无罪推定原则的核心意义: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7.评价近代西方法律制度;西方法律制度为

43、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积极性: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促进资本主义;加强对司法机关的监督,维护法律公正。局限性:确认了私有财产制度,财产的多少决定着法律地位的高低。 黑人、原住民和妇女还在为享有完全的公民权积极斗争。8.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最主要的影响:破除了教会的权威,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9.中古时期的基督教的影响:积极:在教育和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消极: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10.近代新教的影响:积极:适应了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打击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传播和发展人文主义,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

44、促进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消极:仍然坚持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束缚人们的行为,麻醉人们的思想;排斥其他教派,引起多次宗教冲突,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些对教义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被斥为“异端”,遭到迫害。第十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1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20世纪50年代)性质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体现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律制度表现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相关法律意义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2破坏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3重建与完善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1)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强调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2)1982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了中华人民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