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期末复习知识点提纲第二单元 时代镜像第一部分:学习目标整合1.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概貌,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所反映的近现代社会变革。2.加深对百年来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特别是人的心灵变化的认识,了解人们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变化的轨迹。3.多角度、多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探索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4.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获得鲜活的审美体验。第二部分:教材习题变式一、单元研习任务(一)鲁迅和沈从文都十分关注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但观察和描写的角度却有很大的不同。研读本单元的两篇小说,完成下列任务。1.通读阿Q正传全篇,思
2、考几个问题:鲁迅说他写阿Q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怎么理解鲁迅的创作动机?有人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我们民族落后的“国民性”的集中体现,也有人说“精神胜利法”是人类摆脱绝望处境的一种常见的精神反应,对此你怎么看?在老师指导下,搜集并阅读相关评论,围绕“说不尽的阿Q”这个话题,形成自己的看法,与同学讨论。2.汪曾祺在又读边城中说,“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又说,“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你是否有类似的阅读感受?循着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去思考探究,形成对作品的理性认识。还可以搜集相关的评论,看看这些评论中
3、有哪些说法可以支撑或者丰富你的观点。然后以中的矛盾为题,写一个发言提纲,在班级或者小组内交流。思路点拨本题考查深入阅读、深入探究、多角度思考 以及文学评论的能力。“怎么理解鲁迅的创作动机?”是对作者创作意图的探究,可从鲁迅谈创作的一些文章(如自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探寻答案。对阿Q“精神胜利法”内涵的理解,可在阅读课文以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看法。对“边城中的矛盾”的思考,要找出其“矛盾”之处,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参考示例1.(1)怎么理解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动机?从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看,在日本学医时,许多体格健壮而精神麻木的中国人围观一个同胞被日本人砍头的事件,让鲁迅意识
4、到“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候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自序。从鲁迅作品的选材特点看,鲁迅的作品“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而当时的鲁迅认为最须急切疗救的,正是未庄那样“病态的社会”和阿Q那样“病态的灵魂”。从鲁迅思想家的担当看,他热切而不懈地关注人,思考人类、人生、人性等普遍性问题。在他那里,人生探索与哲学思考一致,文学典型塑造与国民的共性反思共存。鲁迅正是通过揭露和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找出民族衰败的病根,为中国文化的转型寻找出路。(2) “说不尽的阿Q”对阿Q”精神胜
5、利法“内涵的理解。观点一:“精神胜利法”是我们民族落后的“国民性”的集中体现。“精神胜利法”不仅仅是中国下层民众所特有的一种“劣根性”。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近代史,是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屈辱史,封建统治阶级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一种变态的心理,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架子,进行疯狂的镇压、凶狠的盘剥。于是,他们便形成一种“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的畸形变态的心理,追求精神上的胜利。同时,他们又以这一思想深深毒害着处于下层的劳动人民,对人民进行封建麻醉教育,使无数同阿Q一样的劳动人民忘却压迫和屈
6、辱,不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最终,“精神胜利法”成为我们民族落后的“国民性”的集中体现。观点二:“精神胜利法”是人类所共有的一种心理特性。许多外国评论家谈到阿Q时都指出过,外国人处于弱者和劣势的情况下,也有不少像阿Q那样的,因此“精神胜利法”是人类所共有的一种心理特性。从深层次来看,它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其特征是: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支配下,人们对于自己的失败,不是正视认可,总结造成这种失败的因素,而是借助主观的想象,在思想上替自己的失败进行宽解、疏导和自我说服,借此消除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精神、感情上的对
7、立与冲突,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可见,“精神胜利法”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观点三:“精神胜利法”是人们摆脱绝望处境的一种常见的精神反应,也是人们适应这个社会所必需的一种心理安慰。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陷入困境,心理、情感会处于失衡状态。长期的心理和情感失衡,会让人的心理、性格畸形发展。因此,常常需要用“精神胜利法”来宽慰自己,调节这种失衡。事业失败时,我们常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是成功之母;面对今天的困境,我们相信明天会好起来;失恋时,我们会说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些都是“精神胜利法”在我们身上的体现。合理运用“精神胜利法”,有利于人们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现实,摆脱困境,走出绝望,走向成功。2.中的“矛盾
8、”发言提纲。(1)船总与老船夫人性中善与恶的矛盾。船总顺顺大方洒脱又唯实唯利。边城写到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又不爱财。”但在傩送的婚姻上,却表现得不尽人意。他想和王团总攀亲,即使在儿子表明态度时,还是专横地逼着儿子接受那座碾坊。老船夫地达观与务实地心理矛盾。老船夫自甘贫苦而生性达观,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却又想干预翠翠的爱情,有重重心事。作品中的矛盾冲突体现在老船夫对待翠翠爱情的矛盾心态上:他已经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又希望翠翠嫁给大老天保,他说:“大老是个有出息的人,为人又正直”(2)爱情与亲情、职责的矛盾。爱情与亲情的矛盾导致了翠翠父亲与母亲的爱情悲剧。
9、翠翠父亲是一个茶峒军人,爱上老船夫的独生女,于是发生了暧昧关系。这位屯戍兵士便想邀她私奔,可是这样一来,“一个违悖了军人的责任,一个却必得离开孤独的父亲”。“经过一番考虑后”,军人首先服了毒。翠翠母亲等到生下翠翠后“到溪边故意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天保、傩送的血缘“真”与对翠翠爱情“不真”的矛盾。天保、傩送先后为了亲情而放弃对翠翠的爱情,表明他们兄弟二人都不能算是真心实意地“爱”翠翠。(3)边城的“美”与“丑”的矛盾。边城的祥和与不祥和。边城“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可算得上“世外桃源”了,然而翠翠在吊脚楼下听到两个水手议论卖唱的妓女“楼
10、上妇人的爸爸是七年前在棉花坡被人杀死的,一共杀了十七刀”。边城的宁静祥和与令人心惊胆寒的凶杀事件并存。边域人人性的善与恶。边城人人性的善,小说中多有描写,然而促成老船夫死去的最后一个原因是中寨人的奸诈。他至曲二老的意思,又引发老人的负罪感,在旁敲侧击中残酷地斯送了老人孩存的信心, 边域人人性中有恶的一面。矛盾。(4) 作者对人性美的话歌与作品中人性美的失败之间的矛盾。边城被誉为“歌颂人性的至美”“表现人性美的力作”“人性美的赞美诗”等。就连沈老先生自己也说,表现的本体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并被到处引用,几乎写进所有相关论文和专著,被当作人性美观点的“
11、护身法宝”。然而,事实上,在老船夫死去、白塔倒掉之前,人性美的失败一直是边城的主要线索。作品中那些细小和猛烈的冲突中闪现着的是一个一个极其孤独的灵魂,这种孤独来自人的精神局限性,并把人一个一个逼向死亡。人性是美的,然而人性美的结局却是一个个的悲剧,这不能不说作品所揭示的主题,客观上是人性美的失败。(二)现当代文学是近百年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变革发展的曲折历程,在表现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研读本单元课文,回顾初中以来学过的相关文章,再拓展阅读一些现当代作品,从下面任务中任选一项,在老师指导下举办一次“现当代文学读书研讨会”。1.有人说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感时忧国”
12、,作家的目光更多地凝聚在国家命运和人民悲欢上。你是否赞同这种概括?联系自己读过的现代文学作品,特别是本单元作品,作出你的判断并说明理由,与同学交流。2.阅读本单元作品,感受不同作家各自的创作风格。任选一位你喜欢的作家,再拓展阅读他的一些作品,从写作理念、艺术特色、语言风格等方面选择其一,深入思考,谈谈你的认识,全班研讨交流。思路点拨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并加以探究地能力,目的是引导同学们站在一定的高度,从宏观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某些特点和某些作家的作品进行审视和分析,提高同学们在更宽广的视域内认识文学创作的能力。参考示例1. 赞同这种概括。中国现代文学“感时忧国”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3、1)暴露国民的弱点,引起疗救者的注意。鲁迅的小说祝福药阿Q正传都体现了这一特点。祝福中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我”有进步思想,讨厌四叔,同情祥林嫂,但又有软弱性;柳妈给祥林嫂出主意,让她捐门槛,结果祥林嫂捐了门槛后,在祝福时因四婶的一声断喝而彻底绝望。药中的华老栓愚昧落后,相信蘸着革命者夏瑜的鲜血的人血馒头能够治好儿子的肺痨病。阿Q正传中的阿Q是没有固定职业、没有住处的底层农民,他自欺欺人、妄自尊大,面对种种屈辱,总是用“精神胜利法”来聊以自慰。这些形象都是小知识分子和底层人民,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2)反映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老舍的茶馆逼真地勾勒出晚清社会的真实图景,写出地痞、流氓、
14、特务横行及百姓卖儿卖女、民不聊生的残酷现实;沈从文的边城描摹出边地山寨的风土人情,以人性美与人生悲剧的对立表现了旧时代人民生活的不幸。(3)表现对革命的思考和强烈的爱国情怀。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不主张徒手请愿,表现出对斗争形式的理性思考;药中的革命者夏瑜被杀,群众成为看客,揭露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茶馆中的常四爷正直、爱国,因为说了句“大清国要完”而被逮捕。孙犁荷花淀塑造了以水生和水生嫂为代表的抗日青年形象,反映了民众的觉醒和勇于杀敌的革命精神。2.思考认识。示例一:鲁迅小说的“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讽刺笔法。“戚而能谐”,指在讽刺的笑声中包含着深沉的忧郁,表现了作者深厚的爱憎感情。“婉而多讽”,
15、是指对讽刺对象不公开表态,把讽刺的锋芒隐藏在委婉曲折的真实描写之中。鲁迅小说中的讽刺大都是含蓄而隐藏的,从人物和场面的叙述、描写中流露出来。鲁迅小说讽刺艺术的另一个特点,是把喜剧性同悲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笑声里隐藏着深沉的忧伤。阿Q正传写阿Q自欺自慰的“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是异常可笑的。孔乙己中孔乙己的一生,同样是在引人哄笑和举人等的折磨中结束的。在喜剧性描写和悲剧结局的交织里,人物的悲剧命运更加令人同情。示例二:鲁迅小说文约意深、简笔传神的语言风格。一是锤炼字句,准确、精练。例如药中写:“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掏
16、”“抖抖的装入”“按了两下”等动作,形象地描写出勤劳俭朴的华老栓夫妇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血汗钱,要拿去买人血馒头治儿子的痨病时谨慎和沉重的心情。二是联辞结采,出神入化。鲁迅运用借代、比喻、对比、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出神入化,耐人寻味。如孔乙己中用“短衣帮”指代穷苦的人,用“穿长衫的”指代当时有钱的上层人。用不同的衣衫代替不同的人,发人深思。故乡中,采用对比手法描写少年闰土和他二十年后变成了一个“木偶”人,表现了鲁迅对闰土的同情。孔乙已中“才可以笑几声”“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众人也都哄笑起来”的反复出现,说明孔乙己在人们的心目中只是一个笑料。(三)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无论是追求语言的准确
17、、清晰、恰当,还是生动、形象、传神等,都和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有关。推敲锤炼,寻找最合适也最能出彩的字句,应当成为我们表达的追求。本单元作品中有很多值得品味的精彩语句,如:阿Q正传中,多次用“飘飘然”来表现阿Q精神胜利后的得意忘形;徐志摩的潭水,“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冯至笔下,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的童话”。所有这些,都是作者锤炼出来的精彩语言。结合本单元课文中的实例,探究语言的表达技巧,选择一个角度,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语言鉴赏札记。思路点拨本题考查鉴赏和探究文学作品的语言,目的是引导学生学写语言鉴赏礼记,形成良好的阅读、理解和鉴赏习惯,提高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18、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鉴赏,才能深入体会语言审美的妙处,提升自己的语言审美能力。完成本任务,首先在题目提供的准确、清晰、恰当、生动、形象、传神等六个方面中选定一个方面,或者另选其他一个方面,然后在本单元课文中筛选符合要求的字词或句子,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其精彩之处。参考示例词句出彩传神递韵锤炼语言,就是寻找最合适也最能出彩的词句,恰到好处地状摹出形象的神韵,表现出性格的特征,状摹出场面的特质,表达出心理情感的幽微之处。生动的动词或形容词,最有利于状摹出形象的神韵。“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句中用了一个动词“捏”,而不是“纂”或“抓”,生动地状摹出他长有癞疮疤的头上毛发稀少、辫子
19、细瘦的形象。“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中的“摩着”“呆笑”,极写阿Q的下流相,尽显阿Q欺软怕硬的丑态。“二德子不听王利发的话,一下子把一个盖碗搂下桌去”,用一个“搂”字,写二德子故意打碎茶碗的动作,刻画出人物一副蛮不讲理的无赖相。字词可以在形象刻画上传神,句子当然更可以传神。茶馆中写黄胖子出场,“严重的沙眼,看不清楚,进门就请安”,说话间并不停留,径直“往里走”。“进门就请安”看似谦恭有礼,径直“往里走”端显江湖流氓做派。精妙的词语或句子,可以传达出人物内心的情感体验或心理活动,更使其神韵毕现。阿Q正传中写阿Q与王胡比捉虱子,“他很
20、想寻一两个大的,然而竟没有,好容易才捉到一个中的,恨恨的塞在厚嘴唇里,狠命一咬,劈的一声,又不及王胡响”。“恨恨”“狠命一咬”,将阿Q因身上的虱子不如王胡的大、咬得不如王胡的响而产生的懊恼、不甘与急于“胜过”王胡的心理描写得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禁。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更能委婉曲折地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或情感倾向。边城中,二老傩送安排人送翠翠回家时,“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地随了那火把走去”。“吃惊”“害羞”形象地传递出翠翠得到被自已误解的男子的帮助,心里有几分羞涩,又有几分难为情的心理。“默默”表明翠翠在心里回味这件事,傩送在她心里留下抹不去的记忆,让
21、她的内心不再平静。爷爷和翠翠带着大老天保送的鸭子往回走时,爷爷说:“翠翠,莫闹,我摔到河里去,鸭子会走脱的!”翠翠回答说:“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翠翠借对鸭子的态度,委婉而又明确地向爷爷表示自己无意大老,同时也体现了少女羞于提起婚嫁的心理。运用精当的动词或形容词,可以将场面的特征点染出来。茶馆中秦仲义与庞太监交锋时,“茶客们忽然全静寂起来,几乎是闭住呼吸地听着”,“普寂”“闭住呼吸”极其精练地状基出一场激烈交锋即将到来时的紧张气氛。有时,形容词、叠音词的反复运用,能够收到状基场面描摹人物、衬托形象的多种功效。秦腔中写教裴生演出,“那慧娘站在台中往下蹲,慢慢地,慢慢地,慧娘蹲下去了,全场人头也矮
22、下去了半尺,等那慧娘往起站,慢慢地,慢慢地,慧娘站起来了,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起来。”“慢慢地,慢慢地”的连用和问隔重复,描摹观众入迷的形象、场面如在眼前,衬托出秦腔名角演技的高超,可谓一石三鸟,妙不可言。二、写作指导:语言的锤炼作文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出彩就是作文最亮眼的颜值。新颖的素材,精巧的构思,高深的立意,都要以语言为载体,即通过语言的包装让文章变得生动形象,从而使人读后产生新感觉,获得新体验,触发新感悟。对比阅读,明确要义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经过的人没看见他似的走开了。有一天,一位诗人走近他身
23、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请问:诗人给乞丐写了一句什么样的话?答:“春天就要来了,可我看不见她。”(这句话运用反衬的手法,衬托出盲人的悲哀,更能激发路人的同情。)1.文采的有无与优劣。作文有文采,才能吸引特殊读者阅卷人。下面的同类作文中,哪个文段更有文采,更吸引阅卷老师?为什么?例句1:近几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变得追求利益,而忘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中国难道不会衰败吗?莫让传统文化消失。例句2:朦朦月光,我手捧一杯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有一缕最
24、暖的;灼灼红叶,我拾起一片最热的;芳芳鲜草,我摘取一束最绿的。面对众多的中华文化和最优秀的传统工艺,我们又该怎样选择?应该留下我们的传统文化。例句3:夜空中,焰火四射,耀人耳目,随之一现即逝,归于沉寂,这是科技的力量:强大、耀眼、转瞬即逝。茶杯中,新叶浮动,清香扑鼻,随后细细啜饮,心醒意豁,这是传统的力量:平实、温润、世代流芳。明确:没有文采的语句读来索然寡味,徒有光鲜形式没有思想的语句让人心生厌弃,而思想与文采齐飞个性共才情一色,往往令读者一见倾心。2.文采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调动自己的感官积累、推敲、锤炼语言。高考考试说明:语言要用
25、词生动、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寻幽探径,增添文采汉语的语言丰富多彩,不同的语言表达,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精彩” 语言的基本特征:具体可感,鲜明生动,富有情韵。让作文语言添彩的具体方法有:推敲词语、活用句式、巧用修辞、选抓细节、情理并茂、打破常规等。(一)推敲词语,让语言更准确在必修上册第八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词语辨析与使用的知识。锤炼语言,需要推敲词语,关注词语的意义与用法、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关于推敲词语,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少佳话。贾岛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的典故,王安石泊船瓜洲第三句先后改为“过”“入”“满”等十余字,最终敲定“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堪称炼字典
26、范,不仅点出一夜春风千里江南的变化过程,而且营造出春意盎然的生机和美好欢乐的气氛。1.推敲动词、形容词。它们是汉语中表现力最强的两类词语,恰当使用,可提升句子的表现力。例如鲁迅创作阿Q正传时做了一些词句修改,请说说看为何修改后的词语更好。原稿:阿Q怕尼姑又放出黑狗来,拾起萝卜便走,沿路又捡了几块石头,但黑狗却并不出现。阿Q于是舍了石块定稿:阿Q怕尼姑又放出黑狗来,拾起萝卜便走,沿路又捡了几块石头,但黑狗却并不出现。阿Q于是抛了石块【解析】“抛”和“舍”都有丢掉、不要的意思, 但“抛”往往指将无用之物扔得远远的,程度彻底,“舍”只显示结果,对动作的表现不如“抛”明确。石头是阿Q捡来对付黑狗的,黑
27、狗不再出现,石头也就成了无用之物,用“抛”更好。“抛”所表现的动态更明确,写出了阿Q的得意,流出自以为“胜利”的心态,与人物形象更契合。例句: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解析】艾青抓住“家”和“客”这一矛盾关系,用了“客”这一有悖常理的名词,表达了“我”在家里的陌生感和拘束感。然而,诗人又特意加了一个形容词“新”,使“我”在家里的陌生感和拘束感得到极大的强化,反衬出“我”在大堰河家里得到的爱与温暖使人难忘。2.推敲名词。 例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徐志摩再别康桥)【解析】“金柳”“新娘”“艳影”三个名词,状写柳树色彩鲜
28、艳,比喻新奇曼妙,形神兼备,给人美感,巧妙体现诗人对康桥的爱恋之情。3.推敲虚词。例句: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鲁迅阿Q正传)【解析】副词“似乎”写出了阿Q的麻木的感受。其实,词语的推敲并不止上述几类,在写作时有这种“推敲”的意识,根据表达的需要,任何词语都有可推敲之处,可有效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4.推敲数量词。例句:“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鲁迅阿Q正传)【解析】句中的“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客,他们个个有着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瘾,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之所以没有用“八分”
29、“七分”,表明这些人心里的感觉仅仅比阿Q差那么“一”点点而已。(二)活用句式,让语言更灵动不同的句式表达效果各不相同,要善于根据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需要,恰当选用不同的句式,以变换节奏,使语言抑扬有致,波澜起伏。或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交错运用,或整句、散句适当搭配,或长句短句,灵活变换。1.整句与散句的综合运用。排比句、对偶句:句式整齐,句子长短大体一致,语意相关,气势贯通,结构匀称,富有韵律,能增添文章气势,展示语言风采。示例: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我们看待事物不能只盯着一个方面,否则就犯了“盲人摸象”的错误。国色天香的牡丹虽好,但香气远远比不上茉莉;一
30、个门门功课优秀的学生虽令人称羡,但在运动场上可能会甘拜下风。所以,只看一个方面是不能匆忙下结论的。这段文字运用了整齐划一的排比句式,列举了三个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中心,同时也为文章增添了文采。2.长句与短句的综合运用。长句与短句各有千秋。恰当地运用长句,严谨而舒展;恰当地运用短句,简洁而明快。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则一张一弛,文采尽显。秦腔第一段、第五段,长句与短句错落有致。第一段富有节奏感地写出了八百里秦川历史的悠久、民风的敦厚;第五段描写戏开场前“人头攒拥”的热闹场景,表现出躁动的生命活力。3.假设句与反问句的综合运用。假设句是议论文中常用的一种句式。当一个事物从一个角度无法深入讨论时,
31、用假设句换一个角度,会使论据“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果在末尾配上一个反问句,会使说服力更强。示例: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曾做出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成绩。试想,如果没有李时珍的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整理、搜集、笔耕不辍,哪里会有医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三)巧用修辞,让语言更隽永语言是文章的外在表现,好的语言犹如给文章穿上了一件美丽的外衣,让文章散发异彩。修辞用得好,则可以锦上添花。 1.对比大堰河我的保姆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大堰河生前与死后家里情况进行对比,衬托大堰河勤劳能干,更揭露了社会的不公和时代的悲哀;将大堰河对我的态度和“生我的父母”进行对比
32、,凸显大堰河对我的爱,也表达出“我”对贫苦之家的同情,对富贵之家的陌生、隔阂。2.反语阿Q正传这个标题和章节的标题“优胜记略”等本身就运用了反讽手法,阿Q姓名、籍贯、先前的“行状”都很渺茫,传记一般是给帝王、诸侯、名臣而作的,现在却给阿Q这样的无名小卒写传记;“优胜记略”里阿Q每每被打,却通过精神胜利法而“优胜”。反讽使得小说具有了“含泪的微笑”的风格,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3.双关巧用双关,妙趣横生。言在此而意在彼。恰如其分地运用双关的修辞,可或含蓄或诙谐地“影射”另外一件事物,可以使表达更深刻,更有意趣。示例:我们不想长大,却一定会长大,而我们不想变老,就可以永远年轻。用一生来探求和世界的关
33、系,不急,它不是拳击手,我们也不是橡皮泥。4.引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章中引用、化用、仿用诗词、名言,达到语言艺术的制高点,既暗合文章的内在旨趣,又浸透浓郁的书卷气息。示例:我向往“采菊东篱下”的那种悠闲;我喜欢“清水出芙蓉”的那种纯净;我心仪“明月松间照”的那种静谧;我追求“低头弄莲子”的那种祥和古诗词是最凝练的语言,又是最优美的语言,内涵丰富,意旨深远。巧妙引用经典诗词,不仅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又能体现思想的厚度,彰显文化底蕴,增添文采。但要注意引用与主旨相关的名言,进行联想、发挥,揭示其现实意义,快速切题。 示例:林徽因曾说:真正的宁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尽管如流
34、往事,每一天都涛声依旧。”真正的宁静是内心的平和,这与“大隐隐于市”是一样的道理。只要内心宁静,便能于车马喧嚣的繁华都市有一个宁静之所。(高考优秀作文非宁静无以致远)简析:根据论点的需要,引用恰当的名人名言或古诗文,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分析阐述,同时搭建起引文与论点之间的桥梁,彰显深度。(四)选抓细节,让语言更传神无论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还是抒情散文,只要对环境、人物、事件等内容进行细腻、逼真而精彩的描写,就会使文章洋溢文采。如高考优秀作文薄暮依然炒米香中写道:他的右手正奋力地鼓着风箱,简陋的炉灶上火苗跃动。一旁的小炉灶上支着一口锅,清净的汁液正烧得噼啪作响。细细听来,寰宇间仿佛只剩下火苗
35、炙燃的嗞嗞声。轻轻一嗅,糖汁溶化的丝丝甜意直润肺腑。炒米匠望着压力表,轻轻一唤:“要炸喽!”平淡中渗出一丝威猛,把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吓得哇哇直哭。炒米匠嘴角轻咧,围观的大人倒是笑得前仰后合。只见他娴熟地把炉膛塞入布甲中,手中一根杵棒猛力一拨,“嘭”的一声,白烟缭绕。那孩子破涕为笑。脆脆的香气混合着糖汁软软的清甜让人心旷神怡。示例:1.全方位刻画人物。选段就着力描写了炒米匠娴熟的动作、个性化的语言以及神态,让读者仿佛亲眼观看了他爆炒米的过程。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情节发展过程中,有必要从语言、外貌、神态、行为、心理等各方面去刻画人物,使笔下的人物立体丰满、有血有肉。2.细化环境描写,助力作文。汪曾祺
36、说:“气氛即人物。”选段调动视觉与听觉,“描写火苗炙燃的嗞嗞声”以及“脆脆的香气”,渲染了爆炒米时的氛围,烘托了人物愉悦的心情,同时也写出了炒米匠给人们带来的欢乐。环境描写的作用不容小觑,是很多考生容易忽略的细节。把结论性、概括性的语言用具体的描写来代替。抓住细节描写可具体再现精彩场面,语言变得具体鲜活,有身临其境之感。(五)情理并茂,让语言更契合文体每一种体裁的文章,它的语言的运用都是不同的,比如记叙文的语言是生动形象、朴实自然、富有表现力的,说明文的语言是准确简洁、生动活泼、具有严谨性的,议论文的语言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具有说服力的。高中阶段的记叙文和议论文等写作的语言,应该在原来生动形
37、象、准确严密的基础上有相对的提升,力求有一定的情趣和理趣。理趣和情趣一个趣在理中,一个趣在情中。不管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小说,富有情趣和理趣的语言都是对文章品位的提升。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中,“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这两句写出了阿Q挨了打还觉得蒙受恩惠,挨打了还得意,鲁迅先生在此处用反语,意在表明阿Q的可悲,语言于幽默中突出讽刺意味。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冯至由眼前之景,回眸历史,观照现实,使生命跨越了时空,阐发对人生的生死病苦兴亡之感慨,表现了对存在意义的思考,流露出沉重的历史感,一种悠远的哲理沉思、一种理趣蕴含其中。运用富于
38、哲理的语言写作,一定要注意,切不可脱离自身的认知水平一味求深、求异,以免陷入文字游戏之中。要知道大海的深沉固然富于美感,但是有的时候溪流的清浅之美也很可贵。(六)地域特色,让语言更有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家常常将自己方言中的词汇和表达习惯运用到文学作品,使得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风味,也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内蕴。(1) 边城中浓郁的湘西语言。(2) 茶馆中“响嘣儿脆”的京味语言。茶馆大量儿化音词语的使用,以及“甭”“真早班儿”“您外边蹓蹓吧”等语言表达习惯,使其显出浓厚的“京韵”和强烈的老北京市井民风,使句子更有表现力。(七)打破常规,让语言更新奇著名作家王安忆说:“所谓陌生化,就是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
39、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自古以来,文学家都在语言的新奇方面有着不懈的追求。他们反复锤炼语言,力求打破常规,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1.褒词贬用。示例:今日美国已是螃蟹十足了。今天到中东上思想政治课,明天到东亚办人权学习班,刚在南斯拉夫踢完了热身赛,又跑到印度半岛当裁判。一个霸气十足的国际警察形象跃然纸上。2.巧借俗语。示例:美国之所以多年来与台湾保持着暧昧关系,全然是为了自己的被窝温暖。换句话说,如果台湾这只热水袋不能保障美国伸在亚太地区的脚趾暖和,甚至还倒灌冷风,他马上就会把台湾蹬出被窝去。日常用语在分析美国与台湾的关系上,极尽揶揄嘲讽之能事,用语巧妙,叫人拍案叫绝。3.旧词新用。示例:
40、小学时,桌上的“三八线”总是一厘米、一毫米量得丝毫不差,常常由于不慎侵入了同桌的“领土”,爆发“自卫反击战”“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了初中,同桌就有了两种关系:一种是民族融合式,一种是和平演变式。旧词新用,格调清新,意蕴深厚。4.词汇创新。示例:谁知道阿Q采用怒目主义之后,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玩笑他。(阿Q正传)【解析】“主义”原来指的是系统的理论或主张,鲁迅先生创造出“怒目主义”这个新词,增强语言的幽默,更强化了对精神胜利法的讽刺。5.旧例翻新。大家平时都会准备新颖的素材,殊不知将已掌握的素材进行改造,旧酒换上新包装,素材运用见新意,也不失为一种另辟蹊径的创新法。示例:有一位流浪
41、汉哥伦布,五百年前年轻气盛的他,相信地球是圆的。为了寻求航海援助,一路从意大利流浪而来。就是这个曾经的“江湖骗子”,后来一生四次横渡大西洋。至今依然作为航海界的一哥,面朝新大陆的方向,遥望他曾如何拯救过欧洲,又如何在历史中给世界搅了局。【解析】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本是老生常谈的旧素材。换个角度,将哥伦布定义为“流浪汉”,又恰如其分地融入了流行词汇“一哥”等,让叙述对象更有陌生感,更新鲜生动。更有反语“江湖骗子”,令读者会心一笑。而对于他的历史贡献,则用了“给世界搅了局”这样活泼的评价,整个语段寓意深刻有趣,利用语言的智慧瞬间化腐朽为传奇。 6.意象叠加。它将多个意象巧妙排列在一起,渗透交融为一体,
42、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让读者摆脱常规思维进行跳跃式联想、想象,营造感情张力。这是一种颇具审美效应的表达方式,它借助连接词缺位,引发解读欲望,从而催生审美价值。示例:“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解析】诗人舒婷用“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等密集的意象起笔,以沉痛的心情,委婉曲折的笔触,回溯了祖国数百年来贫困、落后的历史,表达对祖国的一往情深和生生的哀怨之情。示例:从陌生人到
43、一家人的距离,也许只是一瓦一檐,一蔬一汤,愿砺砺尘路,相亲相爱。(花儿与少年文案)【解析】“檐”“蔬”“汤”的组合,高度浓缩了日常生活中一家人的生活状态,给读者鲜明突出的印象。同时又突破了内涵,为观众提供联想的空间和咀嚼的余地,家人之间互帮互助、互敬互爱的感情被这几个名词美妙地勾勒了出来,充满文字张力。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好的文学作品,无不是锤炼语言的典范。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想要提高自身语文素养,鉴赏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必不可少的途径。三、习题变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材料一 在历史学研究中,鲁迅、茅盾、老舍、闻一多等人的作品经常被当作佐证史料而引用。现代文学能够被用作历史研究之辅
44、助的根本原因正在于它固有的“以文见史”传统的存在。所谓“以文见史”,是对中国现代文学与历史互动关系的概括,它既是作家面对历史的观念传统,又是作品处理文本与现实关系的写作传统。中国现代文学在反思历史、关注现实方面成就卓著,各个时期的文学潮流中都存在一个清晰的历史维度。“以文见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写作传统。文学参与历史建构的传统在五四文学之前的进步人士那里就已经开启。中国现代文学与历史深度融会,积淀成一种前后相继的写作现象,并演化为具有本质意义的写作传统。现代作家在“人”的建构过程中,首选的是历史批判的路径,而不是将世俗生活合法化的路径,梁启超、鲁迅等人都是如此。历史是中国现代作家倾心审视与观照的
45、一片邈远、深沉的疆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许多作家都写过孔子的事迹,如曹聚仁的孔老夫子、冯至的仲尼之将丧、陈子展的楚狂与孔子等。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不断出现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包括人文始祖女娲(鲁迅补天),历史豪杰伍子胥(冯至伍子胥),精神气节的代表人物文天祥(郑振铎桂公塘),及众多能臣谋士,如信陵君(廖沫沙信陵君之归)、苏秦(魏金枝苏秦之死)等。此外,歌颂高尚文人的作品中亦不乏佳作,如何其芳的王子猷、唐弢的晓风杨柳等。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历史书写,是沟通过去与当下的精神通道,有助于促进读者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中国革命与现代文学的密切关系,使文学天然地关注历史进程。现代文学的纪实功能十分强大,民
46、族国家重大事件与其文学呈现之间的时间差非常小,这是现代文学“以文见史”传统的醒目标志。各时期的主流文学全面折射出历史的风云变幻,文学由此逐渐确立了新历史观,并参与了历史的意义重构。“以文见史”传统与中国现代伦理变迁息息相关。新伦理的建构依托历史资源的例子大量存在。伦理辩驳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历史小说中大量出现,抗战文学把民族安全至上提升为最高伦理原则。中国作家善于到历史中寻求伦理变革的依托。在这里,伦理变革与“以文见史”传统相遇并形成相互映照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文见史”传统与现代文学的形式变革密不可分。历史小说、新歌剧、随感录、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叙事诗中都有历史的踪影。现代作家突破了传
47、统平话和历史演义的局限,从而为历史表达创造了新形式。例如,鲁迅的故事新编、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朱东润的历史人物传记、谭正璧的历史小说等,都在文学形式上创造了新范式,而新范式的诞生与历史语境有着必然的关联。对“以文见史”传统的认知有助于评价文学作品的价值。文学与历史都以关注人性为前提,这就使某些文学作品在生成审美价值的同时也具备认知价值。从文学的历史叙事中培育出的审美意识是社会化审美意识,对这种意识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审美价值的动态性和社会性,从而体现出中国现代文学“以文见史”传统的一个重要侧面。“以文见史”传统为文学接受者与批评者带来了指向未来的愿景。文学中的历史书写总是带着对公平、正义乃至乌托邦
48、的向往,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精神并不是“向后看”的精神,而是从“过去”透过“现在”而直达“未来”的精神。这一传统不仅折射出历史规律,而且用指向未来的愿景为社会进步带来隐形的助力。(摘编自王寰鹏中国现代文学“以文见史”的写作传统)材料二 在近年来的当代小说中,文学与历史的关系问题开始越来越引人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作协九大开幕式的讲话中,非常明确地谈到了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其中当然也隐含着对于当代文学的批评。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学家、艺术家要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