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五:古诗文阅读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 期中考点精讲 目 录 C O N T E N T 考点解读 知识归纳 典例引领 实战演练 2 3 4 1 5 新课标中对诗歌鉴赏的考查有如下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新课标中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有如下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
2、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2.2.常见题型常见题型 (1)诗歌鉴赏 在全国各地语文试卷中,对诗歌的考查多为诗歌鉴赏题,均是必考题,分值一般在4-6分。(2)文言文阅读 词语的理解:直接填空解释、实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辨析、实词解释的正误选择。句子的翻译:考查课文篇目的句子,采分点主要是句中重要实词和句意。重点语句的默写填空。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考查写作技巧、理解概括、主旨情感。还出现了文意理解与分析的选择题。结合文章内容迁移运用:文言文的考查注重文本思想内容和知识点的关联,如字词解释迁移到其
3、他篇目,迁移到成语,文意理解题用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等。2.2.命题趋势命题趋势 近年来,从各省市中考语文卷子的古诗文测评中发现,试题命制趋势是从单篇文本测评到多文本组合测评,从纯粹考查文言材料的阅读理解到凭借文言材料进行探究性学习。总体上题型基本稳定,考查的能力点主要集中在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分析概括和比较研读上。诗歌鉴赏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诗歌鉴赏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一、内容情感型【提问方式】(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
4、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二、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1)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诗歌中多处用到某种写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鉴赏技巧】1.掌握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
5、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2.掌握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重点掌握描写和抒情)3.掌握其他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渲染、用典、抑扬、联想、想象、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答题步骤】步骤一:(用什么手法)步骤二:(写什么内容)步骤三:(有什么作用)步骤四:(抒什么情感)三、语言赏析型【提问方式】(1)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2)诗中某个词能否改为其它的词,说说你的看法。【答题步骤】1.寻找有表现力的词,如:动词、色彩词等等。2.有运用表现手法的再赏表现手法。(一)观沧海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
6、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答: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中山岛突兀耸立。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2、自选角度赏析诗句。(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实写海水和山岛,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感受。表现了诗人
7、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抱负?(诗中“若”字用得好在哪里?)答:通过对大海吞吐宇宙宏大气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何种修辞?有何表达效果?答:运用了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到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2、诗歌为何选取“杨花”“子规”来写?答: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无
8、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他总是悲哀凄惨的啼叫着,暗写诗人的悲痛之情。诗人选取“杨花”、“子规”,渲染了伤感的氛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三)次北固山下 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用形象优美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景象。答: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视野也因之开阔,静静的水面上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的江天上。2、说说“阔”和“悬”的妙处。答:“阔”字表现出“潮平”,“悬”字写高高直直挂着的样子
9、。风顺风和,风儿高悬。“阔”和“悬”传神的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3、分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感情。答: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之情。4、任选角度,简要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3)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4)“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5)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5、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大意。答:在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正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
10、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四)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游子孤寂愁苦和无限的思乡之情。2、前三句描绘了九种景物,生动的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请站在“断肠人”的角度描绘这幅图画。答:深秋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纷。带着满身的疲惫,我骑着羸弱的瘦马,独自在古道上缓行。绕过缠着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鸦雀在树梢盘旋,时时悲啼。走过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桥畔稀疏的村社里,几户人家已升起了袅袅炊烟。3 3、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试举一例简要分析。、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何特
11、点?试举一例简要分析。答:(1)运用了寓景于情的手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悲苦之情。(2)运用了静景和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戚。(3)运用了大量的名词。即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愁苦之情。文言文阅读句子翻译技巧文言文阅读句子翻译技巧 技巧一:从宏观上整体理解、把握句式特点 翻译时切忌断章取义,
12、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并要对文言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固定短语、修辞和语法,都准确把握。技巧二:从微观上把握句中每个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尤其是词类活用、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特殊实词,都要准确把握。技巧三:“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信”“达”“雅”文言句子翻译要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译,不漏译,不错译;要求译文明白通畅,无语病;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牢记翻译基本方法“留、换、调、增、删”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留”是保留原文中的词语;“换”是替换词语;“调”是调整语序;“增”是增补词语或句子的成分;“
13、删”是删去不译的。一、世说新语二则 一、译文:咏雪译文 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与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落下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大体可以比作把盐撒在空中。”而太傅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起。”谢太傅大笑起来很高兴。这就是谢太傅大哥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陈太丘与友期行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来。太丘便丢下(他)离开了。等太丘走后,友人才来。陈元方当年7岁,在门外玩耍。友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回答说:”等您很久不来,已经走了。”友人生气地说:”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自
14、己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过了正午还没来,就是没有诚信;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节。”友人惭愧极了,下车拉元方,元方跑进门去,看都不往回看一下(元芳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二、特殊用法的文言词语(一)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二)古今异义 1.与儿女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2.陈太丘与友期期行:古义:约定,动词。今义:日期,名词。3.太丘舍舍去:古义:离去、离开 今义:前往。4.下车引引之:古义:拉。今义:引用。5.元方入门不顾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或顾客。三、重点字词句理解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5、(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君与家君/期/日中 (4)待君久/不至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1)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2)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大体 拟:相比(3)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不如,不及 因:趁、乘(4)太丘舍去 舍:舍弃(5)去后乃至 乃:才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2)白雪纷纷何所似?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3)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约定时间是正午时分。(
16、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6)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就进门了。四、课文分析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点拨:融洽欢快轻松。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点拨:“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3.陈太丘与友
17、人期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也即文章的主旨。4.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5.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
18、,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6.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7.通过文章对这两个人的描写,以及对这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的记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元方:明事理、懂礼仪;友人:不
19、守信用、不懂礼貌 知错能改 启示: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8.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词吗?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词:鹅毛、鸭绒、扬花、梨花、花絮、飞花,句: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二、论语十二章 一、原文及翻译 1.1.子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yu)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l))乎?人不知而不愠)
20、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亦君子乎?”(学而)(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2.曾子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讲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3.3.子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2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所欲,不逾矩。”(为政)(为政)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能不被外物迷惑,五十岁时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能顺从自己的意愿却不越过法度。”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2、”(雍也)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子曰:“知之者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译文:孔子说:“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孔子
23、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却也不可以夺去他的志气。”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二、解释划线词语 1.学而时习之(按时温习)2.有朋自远方来(从)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24、生气、恼怒)4.不亦君子乎(指有才得的人)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7.传不习乎(指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指能有所成就)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法度)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惘而无所适从)三、问题导读三、问题导读 1.“学”与“习”是一个意思吗?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答案】不是一个意思。对于知识来说,“学”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习”则是一个巩固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将“学”与“习”统一起来。2.如何理解曾子所说的“忠”和“信”?讲求“忠”和“信”对现
25、代人有什么特殊意义?【答案】“忠”是办事尽心尽力,“信”是诚信。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要讲求“忠”和“信”,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3.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耳顺”与“从心所欲”?【答案】“耳顺”一般而言,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人到了六十岁,不管听到什么样的话,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这是一种悲悯之心,是外在的天地之理与内心的融合。有了这种融合,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当所有的规矩已经变为你的生命习惯时,你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可以说是每一个生命所追求的最高境界。4.“温故”与“知新”是什么关系?【答案】孔子强调,“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就达不到“知新”
26、的目的,只有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和升华。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孔子怎样的品格?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富贵比作浮云,表现了孔子淡泊富贵的高尚品格,在物质利益面前,孔子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和旷达的精神,坚持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这句话对消除当今社会上的一部分人为谋取利益而不择手段、害国害民的弊端,具有重要的意义。6.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何正确认识“学”与“思”的关系?【答案】孔子非常重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和“思”相结合
27、就是他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之一。孔子认为,一味地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这样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只是一味地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地疑惑。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真知。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及观察的对象
28、,“观”字统领全篇。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联系。2赏析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答案】1B 2诗句借助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表现出诗人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宽广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意思是: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这是描写大海的远景。故选B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日
29、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为: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这几句诗运用丰富的想象,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景象。诗人通过夸张和想象的手法,展现了大海的雄伟和辽阔,营造出极其宏大的意境。“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将大海与日月星辰联系起来,赋予大海以生命和力量,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同时,这几句诗也让读者感受到宇宙的无限广阔和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
30、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诗的前两句中“”和“”两样景物点明事情发生的时节,渲染了 的气氛。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何独特之处?请简要赏析。【答案】1杨花 子规 无限悲凉、感伤 2诗人想象奇特,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当成使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和怀念之情,使诗歌更有韵味。(意思对即可)【解析】1“杨花落尽子规啼”中“杨花”“子规”是诗中描写的自然景物,同时又是春天独特的景物,故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既是写景又点明时令暮春。从“杨花落尽”知,此时的杨花已不在树枝而是四处漂泊,随风飘扬;从“子规啼”知,叫着“归去、归去”的子规,给人思乡
31、之感。故首句写“杨花”和“子规”,表现的是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离别伤感的气氛,友人分别之伤尽在其中。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诗人与友人即将分隔两地,月却处处可以见到,所以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将“月”赋予人的情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想象新奇,风格浪漫;友人被贬地处偏远的的龙标,诗人的“愁”既有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又有对友人远赴贬谪之地的担忧、牵挂、怀念,更有一层忧愁与无奈。例例.文言文文言文阅读阅读 阅读下列文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
32、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世说新语荀巨伯探病友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在文中的意思。(1)
33、尊君在不不 ;(2)相委委而去 ;(3)值值胡贼攻郡 ;(4)贼既至 ;(5)遂遂班军而还 。2下列“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学而不思则罔/相委而去 B而入有义之国/人不知而不愠 C而敢独止/温故而知新 D遂班军而还/不义而富且贵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2)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4用自己的话概括【乙】文的主要内容,【甲】、【乙】两文分别表现了元方和荀巨伯什么样的性格品质。【答案】1同“否”舍弃 适逢,正赶上 已经 于是,就 2B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C.连词,
34、表转折/连词,表递进;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3(1)友人感到羞愧,下车来拉元方。元方(径直)走进家门,连头也不回。(2)朋友有疾病,(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4荀巨伯大老远去探望生病的友人,却遇上了战乱。荀巨伯不肯舍朋友而去,并且愿意牺牲自己以保全友人。入侵者被感动,撤兵而去,他的义举使得全郡得以保全。元方:聪明机智,能言善辩;荀巨伯:重视友情、先人后己、舍身取义。阅读【甲】【乙】两个选段,完成各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
35、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行【乙】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卷,至不知饥渴暑寒。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元末 阿鲁图宋史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各限标一处)君 与 家 君 期 日 中 至 不 知 饥 渴 暑 寒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1)去后乃乃至 ()(2)元方入门不顾顾 ()(3)自是手不释释卷()(4)众皆弃去去()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待君久不至,已去。译文:
36、(2)光持石击瓮,破之。译文:4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分析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点。【答案】1君 与 家 君/期 日 中 至/不 知 饥 渴 暑 寒 2才 回头看 放下 离开 3(1)等你很久,你没到,已经离开了。(2)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缸,缸破了。4相同点:临大事,处变不惊,沉着冷静,机智,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点:【甲】文中元芳:方正,能言善辩,有礼有节,刚正,勇于维护自己以及父亲的尊严。【乙】文中司马光:少年老成,爱读书,孜孜不倦,学习能力强,聪慧,善于分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乙】曾子曰:
3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节选自论语十二章)【丁】王充市肆博览 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日久,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选自后汉书,有删改)市肆:市,集市。球,店铺。王充:字仲任,东汉著名学者。京师:首都。受业:跟随老师学习。大学:东汉时的最高学府。班彪:汉代著名学者,史学家,班固的父亲。汉书是他草创的。博览:广泛地阅览。辄:就。屏居教授:隐居从事教学
38、。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1)不亦说乎 说:(2)为人谋而不忠乎 忠:(3)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好: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三处)家 贫 无 书 常 游 洛 阳 市 肆 阅 所 卖 书 一 见 辄 能 诵 忆。4做到乙文中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对我们有怎样的好处?5从丁文王充读书的事迹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答案】1同“悦”,愉快 竭尽自己的心力 喜爱,爱好 2(1)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是君子吗?(2)七十岁能顺从意愿,不越过法度。3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4“吾日三省吾身”是一种严于律己,勇于自我剖析、自我反省的表现。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能够不断净化我们的思想,使我们在做事、交友和求学等方面获得进步。5示例:广泛阅读各种书籍,灵活吸取各种知识,不死守章句,不拘泥于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