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210KB ,
资源ID:26016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2601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含答案))为本站会员(好样****8)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含答案)

1、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习目标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重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2难点:对斯大林模式基本特点及其成因的认识。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背景(1)1924 年 1 月,列宁病逝,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2)1925 年的苏联仍是落后的农业国。(3)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下。2目的(1)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2)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3方针1925 年 12 月,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4建设(1)从 1926 年起,苏联进入了社会主义

2、工业化建设时期。(2)19261928 年,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并新建几千家企业。(3)19281932 年,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4)19331937 年,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工业化。5成就(1)1937 年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2)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到 1937 年,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优势。(3)工业总产值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已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6弊端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二、农业全盘集体化1背景(1)十月革命后,苏俄农业仍停留于个体小生产水平。(2)1927 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

3、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3)农业生产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甚至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2目的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克服粮食危机。3过程(1)从 1929 年下半年起,一场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2)全国各地一哄而起,并出现强迫命令现象。(3)1930 年 3 月,斯大林发表胜利冲昏头脑一文,对集体化运动进行整顿。(4)1932 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 。4影响(1)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2)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3)1932 年底,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基本被消灭。思维点拨 苏联的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弊端(1)农业集体化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

4、下进行的,当时,多数农民不愿加入集体农庄,而且国家无法为集体农庄提供必需的农业机械和财政支持。(2)违反自愿原则,用行政命令或变相暴力强迫农民立即加入集体农庄。(3)农业全盘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造成苏联农业长期不景气。 三、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1936 年,苏联新宪法颁布,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2形成过程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逐渐形成。3表现(1)经济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国家对经济直接管理,排斥市场调节。优先发展重工业。(2)政治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以党代政,最高苏维埃成了只是负责通过党中央指

5、示的表决机器。(3)思想文化个人崇拜: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弥漫于苏联党内外,并迅速发展为一股社会风潮。思想文化体制:采取行政干预的手段对学术文化领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4特点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知识网络(教师用书独具) 知识精要1.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改变了苏联的经济和社会结构。1936 年,苏联通过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 ,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2 “斯大林模式”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苏联经济实力迅速增长,成为工业强国;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成为制约苏联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最主要因素。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

6、斯大林模式”史料一 (1)史料一反映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建设存在什么问题?史料解读 解读图示史料,注意不同类型行业之间横向与纵向的对比;注意“备注”通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提示】 史料一中的图示反映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史料二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世界历史(2)史料二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史料解读 关键信息:“越大越公” ,充分说明和强调了公有制的规模和程度。【提示】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等。“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

7、)形成原因根本原因:苏联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主观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历史原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个人迷信的残余。(2)经验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3)教训从长远看,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作用,压抑劳动

8、者的生产积极性,经济发展失去活力。牺牲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思想文化体制的僵化,产生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存在的问题(1)优先发展重工业,片面强调高速度。工业化过程中未能妥善处理农、轻、重的比例,导致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长期失调,阻碍了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增加了农民的负担,致使农业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忽视了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2)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3)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供不应求,影响了人民

9、生活水平的提高。当 堂 达 标固 双 基1下图反映了苏联 1913 年与 1940 年工业生产中钢铁、煤炭、石油工业的变化,从中能得到的历史结论有( )苏联工业化获得了迅速发展 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 实现了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 是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然结果A BC DA 钢铁、煤炭与石油工业均属于重工业,故说法与图无关;新经济政策在斯大林模式开始后就被抛弃,说法错误。2 “国家半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方法是通过不等价的交换,带有课税性质。 ”苏联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B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C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D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 从材料中

10、的关键信息“集体农庄”可判断是“斯大林模式” ,其实行解决社会主义工业化所需资金而采取掠夺农业的政策。A 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 项是新经济政策,故排除;该做法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 D 项;联系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直接原因和目的,可判断选 B 项。31933 年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下面对“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理解正确的是( ) 【导学号:97372086】A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制定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实施五年计划C实行新经济政策D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B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

11、知,1933 年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制定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快速实现工业化,B 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是 1919 年1921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A 项;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是 1921 年,至列宁逝世而中止,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C 项;D 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4以下有关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中,最全面的是( )促进了当时苏联经济的高速增长 严重影响农业和轻工业发展 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A BC DD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

12、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这种建设模式,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当时苏联经济的高速增长,使苏联进入工业化国家行列,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但斯大林模式也有其弊端:经济上,忽视市场规律,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发展缓慢,对地方统得过死,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正确,故选 D项。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列宁曾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 ”“只要仍然有交换,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 ”后来,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必须再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上,商品交

13、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材料二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为此,苏俄的农业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3)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可以回答第一小问;结合教材知识可以回答第二小问。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提示,可得出两者过渡方式的改变;再结合教材知识,可从所有制结构、计划与市场关系两方面比较两者的变化。第(3)问,从国情、客观规律角度出发解读即可。【答案】 (1)变化:由排斥商品经济到依靠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调整: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改变: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3)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商品价值规律来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