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491.27KB ,
资源ID:259554      下载积分:12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25955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统编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提纲详细版)为本站会员(清****年)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统编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提纲详细版

1、统编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提纲详细版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知识点1 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1我国人类遗址的发现: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些古人类遗址遍布全国各地。2具有代表性的早期人类(1)元谋人: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距今约170万年。考古学家在云南元谋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2) (2024改版新增)郧县人:发现于湖北郧阳,目前发掘出3个头骨化石,距今约100万年。(2024改版新增)蓝田人:发现于陕西蓝田,包括一个下颌骨和一个完整

2、的头骨化石,距今约160万年。3 发现意义:通过对元谋人、郧县人、蓝田人遗址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知识点2 北京人1. 北京人的发现(1) 地点: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遗址堆积层厚40多米。(2) 遗址发现时间:这处遗址最先于1921年发现,后来古人类学家根据在遗址中发现的3颗牙齿化石,将活动在这里的古人类命名为“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3) 发现人:1929年,我国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同年又发现用火遗迹。此后,北京人遗址又相继发掘出5个头盖骨化石,共出土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人,以及约10万件打制石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这些化石

3、和石器的发现,为复原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证据。经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4) 外貌特征:头部: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躯干:他们的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2. 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1) 生活环境:当时北京人生活的地区有大片森林和水域,气候温暖湿润。这里水草丰美,常有梅花鹿,野马等动物出没。(2) 生产工具:北京人用石块、兽骨和鹿角等制作工具。他们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能够制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等。北京人使用这些工具猎取动物,采集

4、植物果实。(3) 生活方式:他们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共同从事获取食物的劳动。(4) 用火情况: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5) 意义: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6) 遗址地位和价值: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包括北京人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的发现,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知识点3 山顶洞人(1) 年代:距今约3万年。(2) 外貌特征: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属于晚期智人。(3) 发现地点: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周口店龙

5、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的,考古学家将他们命名为“山顶洞人”。(4) 生产生活状况:山顶洞人在继续使用打制石器的同时,也开始制作骨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山顶洞人有爱美意识,也会埋葬死者。【知识拓展】1化石、遗址、遗迹是研究早期人类的主要依据。获得北京人等原始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应该通过考古发掘。3是否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另外,直立行走对人类进化有重大意义。4劳动在从猿进化到人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作用。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知识点1、 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2024改版新增)一、农业起源: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

6、之一。1发展过程(1)距今约2万年,对野生植物进行管理(2)距今约1万年,南北方同时出现人工栽培农作物2贡献(1)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2)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家国情怀】二、定居生活1背景: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唯物史观】2生活状况: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3影响: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4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知识点2 、稻作农业的繁荣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1时间地点:距今约7000年,位于长江下游地区。2房屋样式:干栏式建筑3木结构水井: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之一。4生产状

7、况(1)农业:大量水稻遗存,先进生产工具骨耜得到广泛使用,稻作农业具有相当规模。(2)畜牧业:猪、狗为主,还狩猎野猪、鹿等(3)手工业:使用天然漆,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运用雕刻技术用象牙兽骨制成艺术品。出土了目前已知最早的象牙雕刻器。知识点3、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2024改版新增)一、仰韶文化时间地点: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7000-5000年,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流域。1半坡遗址(1)时间地点: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2)地位:重要的仰韶文化早期遗址(3)房屋样式:半地穴式房屋,屋内有灶炕(4)生产状况农业: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种植作物:粟、黍

8、,有时采集野果作为食物补充畜牧业:猪、狗。使用弓箭、渔叉进行渔猎。手工业:使用装饰品、制作乐器陶埙。出土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已会纺织、制衣。2原始氏族发展(1)地位:仰韶文化时期是原始氏族社会的大发展时期。(2)考古发现大房屋: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发现的大房屋可能是氏族首领居住或处理部落事物的场所。公共墓地:距今约6000年的墓地中,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氏族成员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3大汶口文化(1)时间区域: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距今约6300-4500年;(2)手工业: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术发展,出土较为精致的陶器;(3)墓葬: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有的一无

9、所有。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加快了迈向文明社会的步伐。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知识点1、早期国家与文明起源1早期城市初步形成(1)时间:大约在5000多年前。(2)背景: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3)设施:城墙、城壕、大型水利设施。(4)影响:部分人从生产劳动脱离,专门从事管理,出现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2早期国家的形成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依靠社会规范和暴力对内进行管理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3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考点2、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 (2024改版新增)1良渚古城(1)时间地

10、点: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2)古城组成宫殿区、内城和外城。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地位: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2水利工程城的北部和西北部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地位:是同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3考古发现(1)内城中部发现了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附近还出土了约20万千克的炭化稻谷。价值:这些发现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2)贵族墓地:陪葬品包括数十件至数百年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着军事指挥权的玉钺。价值:和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

11、葬对比鲜明,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3)意义: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2陶寺都城(1)时间地点: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2)都城建筑:都城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以及陶制的建筑材料。(3)墓葬特点阶级分化严重:大型墓葬集中分布,随葬品表明墓主人的高贵身份。小型墓葬没有任何随葬品说明当时阶级分化严重。文化交流: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其余考古发现:小件青铜器、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发现了可能是观测天象、确定节气的观象台。(4)地位价值陶寺都城

12、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3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考点3、远古的传说1炎黄联盟(1)生活年代:五六千年前,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2)地点:黄河流域。(3)社会状况: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炎帝、黄帝、蚩尤等几个较大的部落。(4)联盟形成阪泉之战: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涿鹿之战:炎黄部落与东方的

13、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蚩尤战败,其部落归附炎黄部落联盟。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5)影响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2尧舜禹的禅让(1)禅让制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联盟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概念解读:禅让制是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部落联盟首领是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协商推举出来的贤德之人,没有特权。(2)人物事迹尧鼓励人们发展生产。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派禹治水,解决水患。禹治水有功,被民众尊称为“大禹”。【知识拓展】1考古资料证实者为史实,未证实者为传

14、说。史实是真实可靠的,而传说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都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极有价值的内容。2炎黄联盟后,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华夏族,汉朝以后称为汉族。3禅让制实质是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知识点1、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夏朝建立时间及人物: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2“家天下”形成:禹的儿子启不接受传统举贤禅让做法,直接继承禹的王位。影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3夏朝的统治1)国家机器:夏朝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还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2)中心区城:主要

15、在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3)考古发现:考古学家在洛阳附近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朝王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图片解析: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想象图:二里头遗址主要包括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反映了夏朝建立的统治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4)遗址内容:大型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为王室服务的手工业作坊,还有贵族和平民的生活区、墓葬群。出土用于祭祀等礼仪的精美玉器和乐器、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龙形器,它们大多为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意义】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5)夏王桀的暴政夏朝前后经历了400多年,到统治后期,各种

16、矛盾开始激化,国势走向衰弱。末代君主夏桀穷奢极欲,残暴无道,导致民怨沸腾,夏朝统治陷入全面危机知识点2、商朝的统治(2024改后)(一)夏朝灭亡1背景:夏王桀的暴政引起民众反抗2经过:夏朝后期,分布于今河北南部、河南东北部的商人逐渐强大。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领汤趁夏朝统治面临崩溃之际,联络周围民族,推翻夏朝统治,建立起新的奴隶制王朝商朝。(二)商朝建立1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2统治者:汤3都城:亳(三)商朝的统治1前期统治: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商朝很快走向强盛。2商朝迁都: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曾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徙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3

17、巩固统治的措施:增强军力,设置监狱,制定刑法,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4后期统治:商朝后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奴隶主贵族更加腐朽。5商纣王的暴政末代君主商纣继位后,对外连年征伐,耗费国力,对内大兴土木,横征暴敛,严酷刑法,导致民不聊生。知识点3、西周的兴衰(2024改后)(一)西周的建立1背景商纣王的暴政商朝晚期,分布于陕西渭水流域周原一带的周部族,以农业立国,不断拓展疆土,发展迅速,称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实力,对商朝的统治构成严重挑战。周文王在吕尚等人的辅佐狭隘,积极做灭商的准备。2过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展开决战,大获全胜。周军乘胜占领商都朝歌

18、,商朝灭亡。3结果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二)西周的分封制1分封制(1)目的: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2)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向周王承担进献贡赋的义务,其军队也要服从周王调遣。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周朝的贵族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概念解读:分封制:通过分封制,西周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社会等级制度。各个等级之间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3)结果: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三)西周的灭亡1原因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

19、暴动”,厉王逃亡。到周幽王时,朝政更趋腐败,内外矛盾激化。2结果公元前771年,周朝西部地区的犬戎攻陷镐京,曾经强盛一时的西周灭亡。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知识点1、 王室衰微(一)东周时期1周王东迁: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从此进入东周时期。2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和变化的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后人称之为“礼崩乐坏”。(二)分封制瓦解一些诸侯国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再把新占有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直接管理,这些职位业不再世袭。西周时期的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三)王室衰微表现1东迁后,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地区仅仅在

20、洛邑一带。周王在名义上仍然是天下“共主”,但缺乏经济、军事实力,权威明显削弱,渐渐失去对各地诸侯的控制。2诸侯国日益强大,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朝觐天子和向周王室缴纳贡赋,导致周王室财政入不敷出,困难重重。(四)结果周王室地位不断下降,大的诸侯势力日益壮大。这时候国家的统治权实际上已经从周天子手中转移到了大国诸侯手里,他们操纵政治,竞相角逐,使春秋时期的政治呈现出新面貌。知识点2、诸侯争霸(一)背景1春秋时期诸侯国为了追逐自身利益,经常从事结盟和军事征伐等活动。2一些强大的诸侯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争夺霸主地位。(二)过程齐桓公、晋文公、 、楚庄王等先后称霸,牵头召集诸侯大会,充当盟主,号

21、令诸侯。春秋末期,东南地区的吴国和越国迅速崛起,先后北上称霸。(三)影响1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导致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促进局部地区的统一)2春秋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当时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知识点3、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2024改后)(一)概况: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二)表现1农业:春秋后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2手工业:手工业的

22、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和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3商业:产品的增加使城市中的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各诸侯国统治者对经济活动提供一定的鼓励和保护,金属货币在当时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知识点1、战国七雄(一)形成1背景: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我国历史进入了东周后期,即战国时期。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走向瓦解。2重要事件: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所瓜分,齐国国君之位被大夫田氏所夺取。【三家分晋,田氏代齐】3战国七雄:这一时期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二)兼并战争1目的:战国

23、时期,诸侯们放弃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公开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各自为政,发展实力,致力于拓展疆域。2战争性质:由春秋时期的争霸转变为兼并。3战争特点:当时的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4标志性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郢(ying)之战、长平之战。桂陵之战参战兵力:齐军约8万 魏军约8万 交战时间:一年交战区域:邯郸、桂陵历史典故: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参战兵力:齐军约10万 魏军约10万历史典故:减灶之计长平之战参战兵力:秦军约60万 赵军约45万交战时间:三年历史典故:纸上谈兵5战争影响战争非常惨烈,孟子所说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就是对当时残酷战争的

24、形象写照。七雄之间日趋激烈、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导致各人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魏、楚、齐、秦等先后崛起,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知识点2、商鞅变法(一)变法改革战国时期,魏、齐、楚、赵、秦等诸侯国统治者纷纷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1目的:以求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2代表李悝(kui)在魏国推行变法,制定新法,发展生产,稳定市场,任用人才。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针对楚国积弊,剥夺旧贵族政治、经济特权,同时发展经济,增强军力。(二)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1内容政治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

25、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废除旧的土地制度(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2成效: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知识点3、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2024新增加)(一)经济发展表现1农业战国时期,冶铁技术迅速提高,铁器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多,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与此同时,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这些都使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2手工业农业进步推动了社会分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

26、展,造就了商业的繁荣。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纺织、冶铁、青铜铸造、采矿、煮盐、竹木器、漆器、皮革、制陶、酿造等手工业发展可观。3商业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二)都江堰1背景:当时各国都十分注重兴修水利,秦国尤其有突出的表现,都江堰的修筑就是伟大的创举。2时间人物: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3地点:成都附近的岷江。4工程作用:都江堰是-座综合性的水利工程,它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地位:2200多年来

27、,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知识拓展】1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的秦国,而非秦朝。2商鞅变法是一次成功的变法,不能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来判断改革成败。3对旧贵族打击最大的措施是:奖励军功4对中国影响最深远的措施:建立县制5各阶层对待变法的态度:新兴地主阶级和平民支持;旧贵族反对。6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变法。7商鞅变法中的内容之一“建立县制”与秦始皇加强集权的措施之一“推行郡县制”有所不同。同时,“建立县制”是商鞅变法中影响最深远的措施。8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9都江堰水利工程修

28、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也反映出了我国人民的智慧。第7课 百家争鸣知识点1、老子和道德经(一)老子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an),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学识渊博。(二)思想主张1核心思想: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他认为“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2他还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等,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3老子在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4政治主张: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三)相关典籍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一书中。这部

29、书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知识点2、孔子和儒家学说(一)孔子简介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没落贵族。他从小学习礼乐,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孔子中年后曾在鲁国从政,但时间不长,不久便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却不为各国采纳。孔子在晚年回到家乡,主要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二)思想主张1思想核心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2政治主张:“为政以德”。面对当时动荡的社会,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重建当时的社会政治秩序,提出“为

30、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民众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三)教育成就1孔子也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2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3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四)文化成就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和修订古代重要典籍,对传承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五)相关典籍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六)深远影响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

31、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知识点3、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背景1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2此时“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私学勃兴,诸子蜂起,学术思想领城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二)主要派别、人物及其思想1儒家代表人物:(1)孟子孟子 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代表人物:(2)荀子荀子思想主张:“礼治”、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2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墨子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

32、残害生命。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主张统一思想,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3道家代表人物:庄子 庄子 他强调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韩非子 思想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5兵家创始人:孙武(注意:春秋末期)他的孙子兵法一书,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战国时期,由于战争持续不断,军事理论有了进一步发展,兵家著述丰硕。吴起、孙膑都撰有兵法著作。时期学派代表人物代表作主 张战国儒家孟子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荀子荀子“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

33、秩序墨家墨子墨子“兼爱”,“非攻”;选贤任能;提倡节俭道家庄子庄子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法家韩非子韩非子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三)百家争鸣1概念: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2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第8课 先秦时

34、期的科技与文化知识点1、天文、历法和医学(一)天文发展1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先民们为从事农业生产,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总结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2商朝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3诗经中记载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4春秋中记载了公元前613年一颗彗星扫过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确切记载。(二)历法1相传夏朝时就有了历法。2到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天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3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二十四节气。(三)医学1夏商周时期,人们已掌握了一定的医药知识和治疗技术。2传说时期:传说中神农尝百

35、草,认识了一些治病药物。随着社会发展和经验积累,人们对疾病有了更多的认识。3战国时期:相传,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鹃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4黄帝内经: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知识点2、甲骨文与青铜器(一)甲骨文1名称来历:商朝时期,人们常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对许多事情进行占卜,把占卜情况用文字形式刻在甲骨上。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2发现概况: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周时期的甲骨,其中商朝有字甲骨约15万片,单字计

36、4400个以上,已经识别的字在1500个以上。3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4价值地位: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二)青铜器1青铜铸造业特征: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由国家掌控,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制作工艺高超。工匠已能准确地掌握铜、锡、铅的比例来制作各种器具。2青铜器: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祭祀及军事等方面,成为主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3“金文”名称由来:商朝中晚期开始

37、,钟、鼎等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因为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内容:西周时期,青铜器上文字的数量明显增加。金文内容丰富,涉及祭祀典礼、军事行动、法律诉讼等方面。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有金杖、青铜树、青铜面具和青铜人像等,造型奇特,向人们展现了夏商时期丰富多彩的古蜀文明。文明交流:三星堆遗址还出土了中原夏商王朝系统的玉礼器和青铜容器,表明它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知识点3、诗经和“楚辞”(一)诗经1西周和春秋时期,从平民到贵族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在生产生活、祭祀典礼等各种场合,创作并传唱诗歌。这些诗歌被收集整理成我国现存第一部诗

38、歌总集诗经。2内容:诗经共有305多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关注现实,所收诗歌中,有的反映民俗民情,有的歌颂美好爱情,有的赞扬劳动者勤劳勇敢,有的批判统治者剥削压迫。(二)“楚辞”1由来: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以及宋玉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2代表人物及作品:屈原写了许多优秀诗篇,代表作离骚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3地位: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时空】(时空定位把握脉络)第9课 秦统一中国知识点1、秦灭六

39、国1背景:(1)社会因素: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2)政治因素: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2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先后攻灭六国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3秦国完成统一大业:(1)时间:公元前221年(定都咸阳)。(2)建立者:秦始皇(嬴政)。(3)影响: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知识点2、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政治措施)【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始确立】1开创: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2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

40、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和御史大夫(监察)统领。3地方: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知识点3、巩固统一的措施1.经济:统一货币(在全国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便利了经济的发展)。2.文化: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后来流行隶书)。3.交通: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4.军事: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防御匈奴进攻)。5.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

41、上的大国之一。【知识拓展】1.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2.秦国是周朝时建立的一个诸侯国,秦朝是秦国国君嬴政灭六国后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3.秦朝推行的郡县制是由商鞅变法开创的县制演变而来的。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知识点1、 秦的暴政1.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2/3的收获物上缴国家。2.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3.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4.秦始皇为禁铟人们的思想言论,下令烧毁各国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著作,仅留下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占卜

42、之类的书籍;又将非议朝政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坑杀,史称“焚书坑儒。5.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闷杀工匠,残杀兄妹,四处巡游,穷奢极欲等)(宦官赵高更是飞扬跋扈,连秦二世也不放在眼里,在他的身上还产生了一个成语:指鹿为马)。知识点2、陈胜、吴广起义1.原因:公元前209年(公元前三世纪末)夏,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时,遇上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戍守误期要被处死(直接原因);秦的暴政(根本原因)。2.经过:起义军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各地农民纷纷响应,一度直逼咸阳。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起义军由于缺乏后援,吴广、陈胜相继被部下杀害,起义失败。3

43、.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知识点3、秦朝灭亡(2024年教材新增)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但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在反秦斗争中逐渐壮大。项羽是楚国名将之后,骁勇善战,跟随叔父项梁起兵。他们领导的队伍逐渐发展到数万人,成为反秦的强大武装。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刘邦出身平民阶层,曾为乡间小吏,后率众反秦。他注意网罗人才,积蓄力量,势力很快强大起来。巨鹿之战后,秦朝统治者内部矛盾加深,刘邦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公元前207年,泰朝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强盛一时的秦朝,仅存在十

44、几年就灭亡了。【知识拓展】1.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2.秦末农民起义经历了两个阶段,即陈胜、吴广起义和项羽、刘邦起义。3.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大泽乡;失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4.项羽、刘邦起义:项羽巨鹿之战击败秦军;公元前207年,刘邦推翻秦朝。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知识点1、楚汉之争与西汉的建立(一) 楚汉之争 1人物: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 2时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历时四年)。3性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4结果:垓下之战,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成语: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一般情况下,我国封建社会时期

45、一个朝代末期出现农民起义的原因大多是基本相似的,主要表现为统治者残暴或无能、朝政腐败、人民负担沉重,流离失所(主观原因)、加上自然灾害频发(客观原因),最终爆发起义。】(二)、西汉的建立 1概况:时间:公元前202年 建立者:刘邦(汉高祖) 都城:长安;2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原因: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表现:西汉建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首要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与民休养生息”就是减轻农民负担,让人民充分“休息”,已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的目的。这一政策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一般情况下,一个新的王朝建立之初,统治者大多开明,他们往往会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通过采取以农为本,轻徭薄赋,不误农时,同时辅以兴修水利、减轻刑法等举措,使社会局势迅速稳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进而出现盛世局面。】知识点2、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