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8 ,大小:337.02KB ,
资源ID:259491      下载积分:12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25949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史+世界史共6个历史认识、启示类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为本站会员(清****年)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史+世界史共6个历史认识、启示类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1、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史+世界史共6个历史认识、启示类专题练习题汇编中国古代史历史认识、启示类专题练习题汇编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为百,由名分未定。夫卖兔着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所谓一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权制独断於

2、君则威。”-引自商君书材料二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盐铁论非鞅篇(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法制观点。(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上述思想的利弊及其历史影响。(3)对于材料二中的结论,简要谈谈你的认识。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生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

3、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

4、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据新唐书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

5、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3.【中外体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从个人修养的角度强调体育的重要性,把学习射、御、舞当作人自身修养的必须内容看待,是推行“礼”的具体工具。这种思想教诲人们不要执着地向外开拓,而要潜身于所谓的自省。人们往往表现为知足常乐、不

6、为人先,使中国古代体育形成注重和谐的整体化伦理。汉武帝之后,大一统思想强调自然界整体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体育观念影响很大。宋明理学很大程度上强化了社会成员的服从意识,俯首帖耳、顺者为孝成为青年人品格的理想要求,对于以“动”为基本特征的体育娱乐活动的发展形成了无形的屏阻,这为重文轻武观念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清代更是忠实地借鉴了宋明理学的效法,在统治者对儒学的极力推崇中,进一步完善了传统体育观念从文武并重向重文轻武的转变。摘编自王京龙儒学发展对传统体育观念的影响材料二1894年6月,在顾拜旦的努力之下,国际体育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成立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并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1896年

7、4月。第一届现代夏季奥运会在它的故乡雅典举行。参加本次大会的共有来自欧洲、美洲和澳洲13个国家的311名运动员,这成为近代世界体育史上的壮举。虽然规模很小,内容单一,也不够规范,但它是一个火种。一支火炬,100多年来,以燎原之势,照亮了五大洲。摘编自王德蓉奥运先驱张伯苓、熊斗寅顾拜旦与奥林匹克运动会之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对体育的认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奥运会兴起的原因。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此两制皆起于西汉。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

8、“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与察举相辅并行的,尚有征辟制。引自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凭)籍世资,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者也。引自宋书恩幸传材料三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明法,有明书,有明算。自京师、郡、县,皆在学焉。引自通典选举历代制下请回答:(1)根据以上材料,分别指出汉朝、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三个时期各自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2)试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上述三个时期实施各自的选官制度的原因。古代选官制度的发

9、展演变对我们今天的人才选拔有何启示?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流行“袴褶服”,劳动人民将袖口部分逐渐收紧,形成了窄袖衫、小口裤等样式,从此中华民族上衣下裤的服饰形制普遍推广开来。北魏建立政权后十分重视服饰礼仪的作用,从拓跋珪到孝文帝,逐渐将其延伸到日常生活领域,改穿农耕汉服。游牧文化和西域文化的服饰在民族杂处和商旅往来中汇聚,各种文化传播也为这一时期服饰文化的自由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当时“爰至北齐,有长帽短靴,合袴袄子,朱紫玄黄,各任所好”的现象。这些服饰元素,成为唐代及后世中华集体记忆可视性符号之重要组成部分。摘编自江冰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论略材

10、料二 近代欧洲服装根据不同的特征分为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和洛可可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曾以夸张而膨胀的外观来表现人性的复苏;巴洛克时期的服装进一步突出感官效果,将服装引入现实的自由生活;至洛可可时期,以女性为中心,袒胸与夸张的撑裙证明了现世的享乐主义的泛滥。服饰流行的中心不再局限于以意大利为中心,呈现西班牙风、德意志风、法国风、波兰风等,地区风格之间时兴时衰。工业革命后,服饰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各个阶层由于自身需要穿着简便、合体的衣服。摘编自徐思民西方服装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欧洲服饰演变的趋势

11、。(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服饰文化变化发展的认识。6.赋税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形式和调控手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唐承隋制,前期赋役上实行租庸调。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它以民户授田为基础和前提。为确保租庸调的顺利实施,政府规定每户编造手实,再根据手实编成户籍,按每户丁男、中男数均田、定赋役。手实、户籍、均田、租庸调之间互为依据,便于监督管理,有效地组织赋役征调。国家职能有效实施,政权稳固,治理秩序良好。天宝十四年开始的“安史之乱”是唐朝财政制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安史之乱后,中原经济残破,农户大半选亡,管理乏力,国库空虚,但支出不

12、减,征调不已。土地兼并严重,赋役失衡,农民负担严重。两税法是针对以上诸多社会问题而制定的,“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征税范围、税负相对公平,当然更主要是满足中央政府的财力需求,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稳定。摘编自朱红琼唐朝财政制度演变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影响(1)据材料,概括唐政府利用租庸调制进行调控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评价其历史作用。(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唐代赋税征收依据的变化,阐释其原因及从中获得的认识。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代人口统计表(单位:万)南开大学历史系主编清实录经济资料辑要材料二:或

13、者曰:“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然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曰:君、相,有法乎?曰: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禁其浮靡,抑其兼并,遇有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如是而已,是亦君、相调剂之法也。然一家之中有子弟十人,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又况天下之广,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一人之居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已不足,何

14、况供百人乎?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选自洪亮吉意言治平篇(1)指出材料一中清朝人口高速增长的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人口高速增长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分析人口高速增长带来的问题。并概括材料二中提出的具体应对措施。(3)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口问题的认识。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观点:法制是统治人民的根本;轻罪重罚;重视所有权;法律面前官民平等;法制与诚信、君权相结合。(2)利:强化了法律意识,保障了新法的顺利执行;对后世推行法制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弊:但法制过于严苛,而且君在法制上,没能脱离人治的局限;严刑峻法的传统成为秦王朝速亡的重要原因。(3)认识:改革者要德、

15、法并用,不能施行严刑峻法。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商鞅的法制观点及其利弊以及影响;对商鞅的结局得出的认识。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分析概括即可。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答案:(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查;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化先的考核制度。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

16、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和近代选拔官员(人才)标准的变化。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与解读信息、比较论证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回答第(1)问时,一是注意题目的要求,二是从材料一、二中分别提取秦朝至南北朝、唐朝选拔官员对“德”“才”的要求,然后总结归纳选拔官员标准的变化,语言要简洁;对于变化的原因,注意对材料信息背后隐含的信息进行深入挖掘与思考,如汉武帝时期选拔官员标准变化的原因要联

17、系儒家思想影响的不断扩大;不同时代采取不同的选官标准,说明选官要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适应;唐朝选官标准更加精细,说明对官员要求的提高等等。对于第(2)问,一要注意对材料三的信息进行认真解读与思考,如近代选官(人才)标准与古代相比的变化的原因等等:二是通过材料的出处,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等因素:三是注意题目的要求。3.答案:(1)认识:赋予体育人文修养的内涵:注重和谐;淡化体育的竞争意识;强调整体,忽视个体;服务于政治统治、与儒学发展紧密相连;体育发展受阻形成重文轻武的观念。(任答三点即可)(2)背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普遍确立与完善提供政治保障;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经济迅速发展为奥运会提供物质基础:

18、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技术和设施支持;顾拜旦个人的努力与贡献;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的传统:西方近代以来人文主义精神的复兴与发展。解析:(1)本题是认识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中国古代。认识:据材料“孔子从个人修养的角度强调体育的重要性,把学习射、御、舞当作人自身修养的必须内容看待,是推行礼的具体工具”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赋予体育人文修养的内涵;据材料人们往往表现为知足常乐,不为人先,使中国古代体育形成注重和谐的整体化伦理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体育注重和谐;淡化体育的竞争意识;强调整体,忽视个体;服务于政治统治、与儒学发展紧密相连;据材料“宋明理学很大程度上强化了社会成员的服从意识,

19、俯首帖耳、顺者为孝成为青年人品路的理想要求,对于以幼为基本特征的体育娱乐活动的发展形成了无形的屏阻,这为重文轻武观念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并结后所学可知,宋明理学的形成,使体育发展受阻形成重文轻武的观念。(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现代。背景:据材料“1894年6月,在顾拜旦的努力之下,国际体育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成立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并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普遍确立与完善,为奥运会的召开提供政治保障;顾拜旦个人的努力与贡献;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的传统;据材料“1894年6月”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第二

20、次工业革命推动经济迅速发展为奥运会提供物质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技术和设施支持西方近代以来人文主义精神的复兴与发展。4.答案:(1)选官制度:两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标准:察举制以德行(孝廉)为标准;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出身为标准;科举制以学识能力为标准。(2)原因:两汉时期,国家大一统,为适应中央集权国家统治的需要;魏晋时期,世家大族控制着中央和地方大权,形成了门阀制度;唐朝时期,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九品中正制无法维持。启示:把德放在首位,德才兼备;推荐与考试相结合,杜绝不正之风。解析:(1)选官制度:据材料“两汉的察举制,”可知,两汉

21、察举制;据材料“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可知,魏晋九品中正制;据材料“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明法,有明书,有明算”可知,隋唐科举制。标准:据材料“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可知,察举制以德行(孝廉)为标准;据材料“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可知,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出身为标准;据材料“自京师、郡、县,皆在学焉。”可知科举制以学识能力为标准。2)原因:据所学可从两汉时期国家大一统、为适应中央集权国家统治的需要;魏晋时期世家大族控制着中央和地方大权,形成了门阀制度;唐朝时期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九品中正制无法维持等

22、方面回答。启示:据所学可从把德放在首位、德才兼备、推荐与考试相结合、杜绝不正之风等角度回答。5.答案:(1)特点:具有实用性的特点,适应生产生活实践的需要;服饰文化多元化(南北服饰文化和民族交融)。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民族交融的影响;统治者改革政策的推动;汉族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相互碰撞。(2)趋势:注重人性的解放、现世的享乐主义;由单个中心向多地区转变,样式风格多样化;逐渐注重实用性。(3)认识:服饰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存在的反映。服饰文化的变迁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时代的创新。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第一小

23、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劳动人民将袖口部分逐渐收紧,形成了窄袖衫、小口裤等样式.逐渐将其延伸到日常生活领域,改穿农耕汉服”可以得出具有实用性和适应日常生活的需求;根据材料一“游牧文化和西域文化的服饰在民族杂处和商旅往来中汇聚,各种文化传播也为这一时期服饰文化的自由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可知南北服饰文化和民族交融。第二小问背景:根据材料“北魏建立政权后十分重视服饰礼仪的作用,从拓跋珪到孝文帝,逐渐将其延伸到日常生活领域,改穿农耕汉服”可知统治者的重视和推动:根据材料“游牧文化和西域文化的服饰在民族杂处和商旅往来中汇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族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相互碰撞;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

24、徙、民族交融的影响。(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趋势:根据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曾以夸张而膨胀的外观来表现人性的复苏.现世的享乐主义的泛滥”可知注重人性的解放、现世的享乐主义;根据材料二“服饰流行的中心不再局限于以意大利为中心,呈现西班牙风、德意志风、法国风、波兰风等,地区风格之间时兴时衰”可知由单个中心向多地区转变,样式风格多样化;根据材料二“工业革命后,服饰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各个阶层由于自身需要穿着简便、合体的衣服”可知逐渐注重实用性。(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近代(中国和世界)。认识:根据不同时期服饰的变迁和特点,结合唯物史观进行回答,服饰文化是一

25、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存在的反映。服饰文化的变迁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时代的创新。6.答案:(1)措施:编造手实、户籍;按人丁分田定税;加强政府监管。作用:保证农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稳固政权。(2)变化: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为主。原因:安史之乱后人口流亡;均田制遭到破坏;政府财政困难;税负不公,社会矛盾尖锐。认识:封建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控制逐渐减弱;赋税制度的制定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表现。解析:唐朝财政制度的演变,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从户籍、定税、政府监管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从对农业发展、对政府收入及政局的稳定等方面的作用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及所学

26、说明征收依据的变化。第二小问据材料从安史之乱的影响、土地制度变化、政府收入、社会矛盾等方面概括。第三小问谈认识,表述合理即可。7.答案:(1)时期:1734年-1762年(或雍正和乾隆前期)。原因:社会相对稳定;经济不断发展;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种植不断推广;政府政策推动;多子多福等传统思想影响。(2)问题:人多地少;水旱疾疫等灾害;人口过多影响社会稳定,引起社会问题。措施:充分利用现有土地;组织移民垦荒;减免赋税;倡导节约;抑制兼并;限制人口数量;政府赈济。(3)认识:人口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增长过快或过慢都会阻碍社会经济发展;政府要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加强对人口问题的调控;人口的年

27、龄结构和性别结构要合理;要提高人口的素质;促进人口国内外流动等。解析:(1)第一问时期,由材料“清代人口统计表”可得出1734年-1762年(或雍正和乾隆前期)。第二问原因,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人口高速增长的原因分别从政治、经济、政策、高产农作物、传统思想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这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不断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种植不断推广,为人口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前提;作为农耕文明的国家,清朝政府重视农业及人口的增长,即政策推动;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子多福等传统思想影响。(2)第一问问题,由材料“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

28、余也”可得出人多地少;由材料“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可得出水旱疾疫等灾害;由材料“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一人之居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可得出人口过多影响社会稳定,引起社会问题。第二问措施,由材料“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可得出充分利用现有土地;组织移民垦荒;减免赋税;由材料“禁其浮靡,抑其兼并”可得出抑制兼并;由材料“遇有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可得出政府赈济;结合所学可得出限制人口数量。(3)由材料“

29、然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及所学可知,人口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增长过快或过慢都会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由材料“然一家之中有子弟十人,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又况天下之广,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及所学可知,政府要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加强对人口问题的调控;结合所学可知,人口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要合理;要提高人口的素质;促进人口国内外流动等。中国近代史历史认识、启示类专题练习题汇编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传统的钟鼓楼分为宫城钟鼓楼与都城钟鼓楼。自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钟、鼓成为皇家宫城

30、的报时装置,钟、鼓声作为夜禁的时间信号,兼有对火灾、盗匪、战争的预警功能。从隋代开始,宫城中出现单独修建的钟楼或鼓楼,唐代中后期形成将钟、鼓声响准时配合使用的“晨钟暮鼓”报时制度;至宋金时期,宫城中已有钟楼、鼓楼的对设布局。两宋时期报时建筑上承唐代宫城报时的核心特质,下启元代都城报时的重大突破。至元代,都城中产生在鼓楼之外建造钟楼的需要,钟鼓楼开始脱离衙署而出现在城市的中心地段,并开启民用报时。明清时代最终形成各府、州、县普遍成对兴建或修葺钟鼓楼的国家制度,如北京、南京、西安、张掖等城市,钟楼或鼓楼均是府州县城的中心建筑。材料二:19世纪中叶后,传教士开始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市大量建置装有大自鸣

31、钟的西式钟楼。上海最能反映西式钟楼在华嬗变历程。大自鸣钟多被装置在与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等官方机构紧密关联的建筑顶部。民众聆听规律的钟声数量或凝视钟面数字即可感知时间。这些西式钟楼成为统一和指挥沪市时间生活重要的建筑装置。电报技术的迅速引入、应用及其与世界时间的配合使用,不仅促成全球经济和社会的重大转变,还将晚清中国纳入全球时空重组的序列。材料三:为了方便规划全国时间,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该划分之下,有的一个省级行政区有两个时区。抗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原本的中原时间也调整为陇蜀时区。1949年10月7日,中国采用东八区时的“北京时间”诞生。11月1日,北京时间正

32、式在官方场合使用,从此迅速成为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标准时间。摘编自封磊从钟鼓楼到标准钟:近代中国城市公共报时装置之嬗变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钟鼓楼演变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叶后,促进西式钟楼传入中国的时代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时间规划的认识。2.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就领域创办近20个军事企业,分布在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沿江和边疆省份。军事工业建立福建海军、北洋海军、南洋海军、

33、广东海军。逐步建设了近代化的炮台、船坞和港口。海军创办的民用企业遍布全国各地有近170家,包括交通运输业、通讯业、矿业、冶炼、轻工和机器修造业等。民用工业兴办近代学校,引进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制度,向国外派遣留学生。教育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和派遣驻外使领。外交自己培育出的熟练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外国教师、技师组成的近代中国科技队伍逐步形成。科技队伍创办近20个军事企业,分布在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沿江和边疆省份。摘自徐双洋务运动破产了吗材料二 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它的指导思想是“师夷制夷”和“中体西用”。“师夷制夷”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采“西学”是为了维护“中学”,两者是

34、相辅相成的。洋务运动的领导力量洋务派本身仍然是封建地主阶级,并不代表先进生产力,其内部十分复杂,难以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攻坚克难的领导核心。洋务运动选择的“师夷制夷”的道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解决不了主要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贫穷落后的问题。清朝统治者在“御内”和“制夷”上首先选择了“御内”“制人民”。洋务派大力“求富”,是为清政府开财源、筹军饷而不是解决广大人民的贫困问题,洋务运动是不可能得到广泛人民群众支持的。洋务运动从发生到结束的40年间,列强侵略不断加剧,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清政府风雨飘摇,洋务运动追求的富强根本不可能实现摘自刘俐宏洋务运动对

3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概括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并谈谈洋务运动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启示。3.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注重对权力的监察制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经历了悠久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的制度和严密的法律体系。由于监察主要以官为对象,因此在官僚制度取代世卿制度以后,监察制度才获得了独立的发展。凡属立法、人事、行政、经济、军事、司法、文教、礼仪、祭祀等均纳入监察的职掌范围。正是由于监察机关对国家的稳定起着一定的作用,历代统治者均极为重视。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材料二 清政府1908

36、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定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典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

37、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代中国监察制度建设的认识。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有效地切断。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

38、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中国人又进一步加强了:他们为了防止凶险可怕的游牧部落入侵,在那里筑了一道长达14000里的长城。这种与世隔绝的意义就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较中东或印度诸民族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中国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各地区的中国人,尽管各自操的方言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与共同的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二千年之久;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征召有才能的人较之西方特有的、进

39、行法律和制度方面的改革,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今,其精华部分仍然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借鉴传承。近年来,“孔子学院”相继在韩国、法国和非洲开办,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材料三 19世纪70年代后,向西方学习,在近代中国逐渐成为一种强劲的时代潮流。这种潮流由初期试探性的、全盘西化式的学习,逐渐发展到选择性的、批判性的学习。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称谓,始由近代初期的“夷学”,发展到“西学”,及至“新学”。通过向西方学习,经过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国文化完成了自己的时代嬗

40、变,形成了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同政治、救亡图存密切结合的,以爱国、革命、革新、开放为特征的近代文化。这是一个无奈的、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必然的、新生的过程。摘编自王介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能够保持连续性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儒家思想依然具有现代价值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4)综上,谈谈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我们的启示。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大革命失败后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三大起义中,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的主要战斗、攻击目标都在城市。广州起义的奋斗目标也是在广州建立巴黎公社式的

41、城市政权。“八一功在第一枪”(周恩来语),但南昌起义打出的是左派国民党的旗帜,沿用的是国民革命军的番号。而秋收起义具有三大亮点:一是打出了一面党旗;二是闯出了一条新路;三是走出了一个伟人。摘编自余伯流秋收起义的三大亮点与毛泽东的卓越贡献材料二当时的中共中央认为,在革命新高潮中,农民战争是一个“主要的支流”,“最主要的革命高潮之象征,还是工人运动的复兴”。因此,在党的工作中,“应当坚决相信,在任何一个重工业中,就是建立数人的支部,也比我们在农村中发展百余同志,割据一个乡村还要宝贵”。据中央给湖南省委的指示信(1929年7月9日)等整理材料三遵义会议特别指出:那种“无把握的及在当时无必要的进攻中心

42、城市”的冒险主义,使红军和革命战争受到严重损失。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虽然党中央部署了向晋、陕、甘、绥、宁五省大发展的工作,但这已不再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几省首先胜利。中共中央认为那种主张必须占取了中心城市和省城才是一省数省首先胜利的观点是“不合事实”的。据毛泽东军事文选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秋收起义的“三大亮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共中央基本的革命路线,并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这一革命路线的具体表现。(3)根据材料三,说明遵义会议的意义,并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革命路线的认识。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66年,总理衙门令派出游历之人,

43、“沿途留心,将该国一切山川形势、风土人情随时记载,带回中国,以资印证”。晚清中国人的海外旅行及写作,小则增广见闻,备述异国风情,大则考察制度。推动社会进步,甚至改造思想、知识,重绘世界之图景。摘编自异城与新学:晚清海外旅行写作研究材料二:旅行可使国人于国内各地山川之形势,人物之分布与国防之重要,一一有正确之了解,就国家方面,旅行可联络感情,把爱一乡的观念,扩大到爱整个的国家。此外,我们应于欣赏山水之余,关怀前贤往哲之嘉言懿行,所以游西于湖,应联想岳武穆的精忠。摘编自抗战时期的旅行杂志材料三:每一个旅行者都将是祖国开发的一员。旅行团的组织是要把过去只有少数人享有的旅行权利扩张到广大的社会阶层中去

44、。农村和工厂的劳动英雄会有交换旅行。团体旅行充实了集体生活的内容,对于新中国的人民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摘编自19501951年的旅行杂志(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不同时期国人对旅行功能的认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针对问题(1)得出的认识,联系时代特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特点:兼具报时和预警功能;钟楼或鼓楼单独修建、配合使用;钟楼和鼓楼对设布局;钟鼓楼逐渐脱离衙署;出现在城市的中心地段;逐渐制度化。(2)背景:鸦片战争后,传教士获得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市游历和传教的特权;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西方时间观念的影响;电报技术的迅速引入、应用及其与世界时间的配合使用;

45、中国近代工业和近代生活的需要;政府的倡导和支持;中西方联系加强。(3)认识: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指导民众生产与生活;有利于对外交往。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自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钟、鼓成为皇家宫城的报时装置,钟、鼓声作为夜禁的时间信号,兼有对火灾、盗匪、战争的预警功能”可知,兼具报时和预警功能;根据材料“从隋代开始,宫城中出现单独修建的钟楼或鼓楼,唐代中后期形成将钟、鼓声响准时配合使用的晨钟暮鼓报时制度”可知,钟楼或鼓楼单独修建、配合使用;根据材料“至宋金时期,宫城中已有钟楼、鼓楼的对设布局”可知,钟楼和鼓楼对设布局;根据材料“至元代,都城

46、中产生在鼓楼之外建造钟楼的需要,钟鼓楼开始脱离衙署而出现在城市的中心地段,并开启民用报时”可知,钟鼓楼逐渐脱离衙署;出现在城市的中心地段;根据材料“明清时代最终形成各府、州、县普遍成对兴建或修葺钟鼓楼的国家制度,如北京、南京、西安、张掖等城市,钟楼或鼓楼均是府州县城的中心建筑”可知,逐渐制度化。(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中叶后中国。根据材料“19世纪中叶后,传教士开始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市大量建置装有大自鸣钟的西式钟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传教士获得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市游历和传教的特权;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西方时间观念的影响;根据材料“电报技术的迅速引入、应用及其与

47、世界时的配合使用,不仅促成全球经济和社会的重大转变,还将晚清中国纳入全球时空重组的序列”可知,电报技术的迅速引入、应用及其与世界时的配合使用;根据材料“大自鸣钟多被装置在与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等官方机构紧密关联的建筑顶部。民众聆听规律的钟声数量或凝视钟面数字即可感知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工业和近代生活的需要;政府的倡导和支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西方联系加强。(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根据材料“1949年10月7日,中国采用东八区时的北京时间诞生。11月1日,北京时间正式在官方场合使用,从此迅速成为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标准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48、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指导民众生产与生活;有利于对外交往等方面谈认识。2.答案:(1)意义: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一定程度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初步奠定了中国近代国防的基础;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促进新的社会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中国教育近代化,培养了大批人才;推动外交的近代化;推动中国近代科技队伍的形成。(2)失败原因: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师夷制夷”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脱离人民群众;缺少和平的外部环境。启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必须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必须走正确的道路;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必须创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