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360.91KB ,
资源ID:259461      下载积分:3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25946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现代史历史变化、趋势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为本站会员(清****年)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现代史历史变化、趋势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1、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中国现代史历史变化、趋势类材料分析专题练习题汇编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公有制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变化情况表。年份全国工业企业总产值(亿元)其中:公有制经济公有制企业占比(%)国有企业(亿元)集体企业(亿元)国有企业集体企业19534501931742.93.819555342734151.17.7195770437813453.619.0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数据整理材料二21世纪之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发展的常态。2004年和2008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资本结构分别为65:35和52:48;非公有制经济GDP产出占比

2、则分别为63%和70%,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强化。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变化有利于不同所有制经济各展所长,共同促进生产力发展。杨春学、杨新铭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一种综合性的解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并简述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的意义。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数据来源: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农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农业税为国家建设及经济运行提供了基本的保障。1958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全国农业税趋于统一。改革开

3、放以来,虽然农业税的税收收入在逐年上升,但其占税收总额的比重却逐年下降,到2002年农业税只占国家税收总额的2.6%。2006年1月1日,我国正式废除条例,至此农业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为了确保取消农业税后农民负担不会反弹,我国又实施了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减轻农民在教育费用上的过重负担,以及推行合作医疗和社会保险及增加对农村的补贴等措施。摘编自叶青、袁昭颖中国农业税的演变、终结与启示(1)根据材料一,指出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变化的主要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段城乡居民的收入之比下降的原因。(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取消农业税的意义及其对税制改革的启示。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4、要求。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我国劳动教育事业以政府为主导,政府是劳动教育政策的主要供给者,政府的行动决定了劳动教育的发展和变革。政府逐步放权以不断提高学校和市场等在劳动教育政策变迁中的话语权,不断满足学校和市场自身的发展需求,但是政府依旧保持主导地位。下列为新中国成立后关于劳动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1954年,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的宣传提纲指出,体力劳动是一切劳动的基础,鼓励和支持中小学毕业生去从事生产劳动、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劳动观,以不断缓解生产领域缺乏劳动力等问题。1977年,邓小平发表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提出“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的论

5、断。1987年,“七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要点首次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并列提出。2015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劳动教育内容变为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家政、园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程,并且把劳动教育与各种社团、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相结合。摘编自张鹏飞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政策的变迁与展望(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变化趋势。(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劳动教育政策变化的原因。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53年,国家实行“一五”计划,在国家安排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东北地区占56项。在工业布局上形成特色鲜

6、明的工业基地,例如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为核心的长春汽车城、以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为中心的机械加工城,还有鞍山钢都、沈阳飞机城等。通过“一五”计划的成功实施,东北在全国范围内最早实行计划经济,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大量先进的机器和设备。摘编自赵传军东北经济振兴与东北亚经贸合作材料二摘编自王胜今、吴吴中国东北振兴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研究东北地区企业规模大,大型企业数量多,中小企业数量少。东北的大型企业中,国有经济占82.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1.6个百分点。从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竞争力持续下降。产品类型单一,主要工业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多数在下降。19

7、912001年14种主要工业品只有3种市场占有率上升。陈才、佟宝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本建成及其历史经验材料三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考察时强调:在国内发展格局中,“深入推进东北振兴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对接和交流合作”,对外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观。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家“一五”计划的特点和趋势。(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

8、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变化的趋势及其基本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国家提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战略意义。5.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材料一巴国是周朝时期位处今中国西南、长江上游地区的一个姬姓周王族诸侯国,始于西周时期,也是诸夏之一。巴国西迁入川以后先后建立了5个都城,它的详情如城市规模、布局等虽无法征考,但从巴国西迁川东,政局动荡,徙都频繁,内乱迭起,百余年间竞五易其都的情况来分析,不太可能大兴城筑。其五都应均无土筑城垣,只是利用其天然沟壑和城周一定范围树立樊篱以为防御。巴国以江州(今重庆市江北区)为首的五都及其他城市、居民点,政治军事性质尤为

9、突出,尤其军事重镇的特征,其经济作用并不突出。摘编自周勇主编重庆通史材料二 从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开始,随着重庆局势渐趋稳定,经济有所发展,市政建设逐步提上日程。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由七星岗到曾家岩的第一条城区公路中区干道筑成,1937年,延至朝天门,全长7公里。19291935年又建成由菜园坝到陕西街的南干线,全长6.87公里。两大干线修通后,城区面积增加1倍以上。水运码头也逐步完善。1927年朝天门和嘉陵码头落成,到1935年,又先后修建了江北等6个码头。马路修成以后,滑竿、轿子等交通工具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汽车、黄包车(人力车)。到1937年,全市营业汽车达73辆,自备车达10

10、6辆,人力车已达数千辆之多。高层建筑开始出现,繁华区域逐渐由两江边向公路边转移。1932年, 自来水厂建成供水。1934年,重庆第一次在新市区曾家岩至通远门一带安上路灯。到1938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由民国初年的5平方公里扩大到近30平方公里左右,全市人口由抗战前夕的30万扩大到50万,加上流动人口共60余万。摘编自李书敏、蓝锡麟主编巴渝历史沿革材料三20132022重庆市城市建成区绿化情况统计图数据来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巴国都城建设的情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30年代重庆城市的变化并予以评价。(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

11、学知识,指出20132022年重庆市城市建成区绿化情况演变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一张小小的婚帖可以见证婚姻习俗的变迁。如对清朝宣统元年的“童养婚帖”研究发现,在该“婚帖”的右侧有四句话“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前世姻缘,上苍注定”。中间注有乾造与坤造,即男女的生辰八字,该“婚帖”上还写有“聘礼白银两百二十两”。最后用农历落款日期:宣统元年(1909年)六月初三,在左侧写有“和合百年”作祝福话语。摘编自侯锦彬结婚证演示结婚习俗变迁(广州日报2006年9月)材料二第一条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

12、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第二条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借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摘编自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材料三新中国初期,战斗英雄、劳模和解放军成为了新时代女性的偶像。同时,人们在择偶时非常重视对方的政治出身和家庭成分。“文革”开始后,受极“左”思想影响,女性择偶标准出现了偏差,政治标准成为唯一标准。20世纪80年代,女性择偶时把知识分子摆到了较高位置,文化因素上升到第一位,经济其次,政治因素被忽略。1984年后,“文凭热”有所降温。城市女性择偶中首先考虑男方的综合素质等。此外,“金钱至上”思想开始严重影响着人们,那些个体户或者能把知识直接转化为财富的

13、人,成为女性爱慕的对象。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人们选择婚姻的自由度增大,择偶行为向物质满足与心理需求接近。女性择偶观也趋于务实和多元,首先考虑双方感情,除此之外对方的经济收入、物质条件、教育程度、职业、容貌等因素,也成为女性择偶时的重要参考条件。摘编自许小玲从择偶观的变迁看择偶标准的时代性(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清朝末年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婚姻习俗方面的不同点,并分析新中国婚俗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女性择偶标准变化的趋势。(3)纵观上述材料,就中国婚姻与习俗的变迁谈谈你的认识。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趋势:工业总产值持续增长;公有制经济比重增加。原因:一五计划的实施;

14、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意义: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强化;促进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解析:(1)趋势:由材料一“全国工业企业总产值1953年为450亿元、1955年为534亿元、1957年为704亿元”可知,工业总产值持续增长;由“1953年公有制企业占比46.7%、1955年占比58.8%、1957年占比72.6%”可知,公有制经济比重增加。原因:由材料中1953年到1957年及所学可知,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进行使得工业总产值持续增长、公有制经济比重增加。(2)意义:由材料二中“21世纪之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进入

15、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发展的常态”可知,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由“2004年和2008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资本结构分别为65:35和52:48;非公有制经济GDP产出占比则分别为63%和70%,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强化”可知,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强化;由“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变化有利于不同所有制经济各展所长,共同促进生产力发展”可知,促进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2.答案:(1)趋势:农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持续上升;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2)意义: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

16、性,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任答5点)启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视民生);适时调整税制;注重公平合理;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任答3点)解析:(1)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一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数据信息可知,农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持续上升;据材料一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之比数据信息可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第二小问原因,据所学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2)第一小问意义,主要从农民负担、农民生产积极性、国家粮食

17、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多角度进行分析;据材料“为了确保取消农业税后农民负担不会反弹”和所学可得出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据所学可得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据材料“我国又实施了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减轻农民在教育费用上的过重负担,以及推行合作医疗和社会保险及增加对农村的补贴等措施”和所学可得出,推动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据所学可得出,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第二小问启示,主要从改革的指导思想、进程、措施等方面归纳,据所学可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视

18、民生);适时调整税制;注重公平合理;完善相关配套措施。3.答案:(1)变化趋势:由注重体力劳动向脑体并重转变;从注重国家需要向重视个体价值实现转变;从注重单一技能向注重综合素质转变;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更加紧密结合;教育政策的参与主体由单一的政府转变为政府、市场和学校多元主体。(任答4点)(2)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化。(任答3点)解析:(1)分别提取四个时间段的有效信息并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得出其变化即可。据材料1954年“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劳动观”和1977年“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可得出由注重体力劳动向脑体并

19、重转变;据材料“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劳动观,以不断缓解生产领域缺乏劳动力等问题”和“把劳动教育与各种社团、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相结合”可得出从注重国家需要向重视个体价值实现转变;据材料“体力劳动是一切劳动的基础”和“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并列提出”可得出从注重单一技能向注重综合素质转变,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更加紧密结合;据材料“政府逐步放权以不断提高学校和市场等在劳动教育政策变迁中的话语权,不断满足学校和市场自身的发展需求”可得出教育政策的参与主体由单一的政府转变为政府、市场和学校多元主体。(2)结合第一问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变化,并据所学知识从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推

20、进和改革开放的深化等方面分析即可。4.答案:(1)特点:国家“一五”计划适应了国家工业化建设发展战略的需要;以重工业为主;形成特色鲜明的工业基地(工业区域化)。趋势:以工业基础建设为主;初步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受苏联工业化建设的影响。(2)趋势:总体变化频率与国家一致;经济增长速度相对缓慢;增速落后于沿海新兴工业区。原因: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工业优势下降;所有制结构单一,国有经济比重过高;传统计划体制的影响等。(3)战略意义:有利于东北地区的振兴与发展;促进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和平衡发展;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维护国家及地区安全;对加快构

21、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实现现代化强国具有战略意义。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大量先进的机器和设备。”并结合国家工业化发展的相关史实可知,国家“一五”计划适应了国家工业化建设发展战略的需要。根据材料一“在国家安排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东北地区占56项。”可知“一五”计划以重工业为主。根据材料一“在工业布局上形成特色鲜明的工业基地,例如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为核心的长春汽车城。”可知形成特色鲜明的工业基地(工业区域化)。趋势:根据材料一“在工业布局上形成特色鲜明的工业基地。”可知“一五计划”以工业基础建设为主。根据材料“通过一五计划的成功实施,东北在全国范围内

22、最早实行计划经济,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可知初步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根据材料一“以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为中心的机械加工城。”并结合新中国成立之初苏联援助中国的相关史实可知,受苏联工业化建设的影响。(2)趋势:根据材料二“1980至2004年东北与全国及沿海新兴工业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示意图”,可知1988年至1990年全国平均值呈下降趋势,东北地区平均值也呈下降趋势,1990年至1992年全国平均值呈上升趋势,东北地区平均值也呈上升趋势,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变化的趋势是总体变化频率与国家一致。1980年东北地区的平均值是9左右,发展到2004年东北地区的平均值是13左右,说

23、明经济增长速度相对缓慢。根据材料二“东北地区企业规模大,大型企业数量多,中小企业数量少。”可知增速落后于沿海新兴工业区。原因:根据材料二“从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竞争力持续下降。”并结合改革开放国家发展战略调整的相关史实可知,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发展战略调整。联系产业结构合理分布的相关史实可知,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工业优势下降。根据材料二“东北的大型企业中,国有经济占82.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1.6个百分点。”可知所有制结构单一,国有经济比重过高。根据材料二“19912001年14种主要工业品只有3种市场占有率上升。”可知传统计划体制的影响等。(3)战略意义:根据材料三“加

24、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可知有利于东北地区的振兴与发展,对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实现现代化强国具有战略意义。根据材料三“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可知促进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和平衡发展。联系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知,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根据材料三“对外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可知维护国家及地区安全。5.答案:(1)情况:巴国都城建设频繁迁徙,未大兴城筑,主要利用天然地形和樊篱进行防御,城市规模和布局不详,政治军事性质突出,经济作用不显著。(2)变

25、化:市政建设逐渐发展;新式交通发展;城市规模扩大;评价:20年代以来随着政局逐渐稳定,经济得到发展,重庆的市政建设有所发展。抗战全面爆发后特别是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将首都迁往重庆推动了重庆城市建设的发展,有利于重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趋势:绿化率逐渐上升。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推动了重庆经济发展;政府重视可持续发展;城市化的发展。解析:(1)情况:根据材料“但从巴国西迁川东,政局动荡,徙都频繁,内乱迭起,百余年间竞五易其都的情况来分析,不太可能大兴城筑”,可得出巴国都城建设频繁迁徙,未大兴城筑;根据材料“其五都应均无土筑城垣,只是利用其天然沟壑和城周

26、一定范围树立樊篱以为防御”,可得出主要利用天然地形和樊篱进行防御;根据材料“巴国以江州(今重庆市江北区)为首的五都及其他城市、居民点,政治军事性质尤为突出,尤其军事重镇的特征,其经济作用并不突出”,可得出城市规模和布局不详,政治军事性质突出,经济作用不显著。(2)变化:根据材料“从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开始,随着重庆局势渐趋稳定,经济有所发展,市政建设逐步提上日程”,可得出市政建设逐渐发展;根据材料“由七星岗到曾家岩的第一条城区公路中区干道筑成,1937年,延至朝天门,全长7公里。19291935年又建成由菜园坝到陕西街的南干线,全长6.87公里。两大干线修通后,城区面积增加1倍以上”,可得出

27、新式交通发展;根据材料“两大干线修通后,城区面积增加1倍以上”,可得出城市规模扩大;评价:根据材料“从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开始,随着重庆局势渐趋稳定,经济有所发展,市政建设逐步提上日程到1935年,又先后修建了江北等6个码头。马路修成以后,滑竿、轿子等交通工具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汽车、黄包车(人力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年代以来随着政局逐渐稳定,经济得到发展,重庆的市政建设有所发展。抗战全面爆发后特别是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将首都迁往重庆推动了重庆城市建设的发展,有利于重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趋势:根据材料“20132022重庆市城市建成区

28、绿化情况统计图”,可得出绿化率逐渐上升。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经济、政府政策和城市的发展的角度进行论述,如:改革开放以来推动了重庆经济发展;政府重视可持续发展;城市化的发展。6.答案:(1)不同点:清末婚姻依然遵从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新中国以法律保障婚姻自由,倡导一夫一妻和男女平等,在全社会逐步建立起新型的婚姻家庭关系。原因: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婚姻法的颁布,提供了法律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等。(2)趋势:淡化了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成为重要因素之一;择偶标准从单一化转向了多元化;男女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得到复归。(3)认识:婚俗习俗的变迁影响着

29、社会风气的改变;经济与社会发展是婚姻习俗变迁的重要因素;人自身的价值越来越受重视;国家法律政策推动婚姻习俗的变化;择偶标准变迁受政治文化的影响,又与人们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等相关;择偶标准的变迁透视出时代发展的脉络。解析:(1)不同点:根据材料“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前世姻缘,上苍注定”可分析出清末婚姻依然遵从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根据材料“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可分析出新中国以法律保障婚姻自由,倡导一夫一妻和男女平等,在全社会逐步建立起新型的婚姻家庭关系。原因:结合新中国的成立可分析出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根据材料“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30、可分析出婚姻法的颁布,提供了法律保障;结合所学可分析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等。(2)趋势:根据材料“女性择偶时把知识分子摆到了较高位置,文化因素上升到第一位,经济其次,政治因素被忽略”可分析出淡化了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成为重要因素之一;根据材料“女性择偶观也趋于务实和多元,首先考虑双方感情,除此之外对方的经济收入、物质条件、教育程度、职业、容貌等因素,也成为女性择偶时的重要参考条件”可分析出择偶标准从单一化转向了多元化;根据材料“择偶行为向物质满足与心理需求接近”可分析出男女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得到复归。(3)认识:结合婚姻习俗变迁的影响以及影响婚姻习俗变迁的因素(经济发展、法律政策、价值观、时代发展)等分析。婚俗习俗的变迁影响着社会风气的改变;经济与社会发展是婚姻习俗变迁的重要因素;人自身的价值越来越受重视;国家法律政策推动婚姻习俗的变化;择偶标准变迁受政治文化的影响,又与人们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等相关;择偶标准的变迁透视出时代发展的脉络。第 11 页 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