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264.05KB ,
资源ID:259162      下载积分:9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25916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统编版(2024新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中+期末 2套学情评估测试卷(含答案))为本站会员(清****年)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统编版(2024新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中+期末 2套学情评估测试卷(含答案)

1、统编版(2024新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中学情评估测试卷(第1-12课)(时间:6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2分,共24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正确或符合题意)1.1929年,中国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此后,北京人遗址又相继发掘出5个头盖骨化石,共出土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这说明,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是( ) A.传说B.史料C.化石D.石器2. 右图中的彩陶颇具特色,同一考古遗址中还发现了粟的遗存。它们可用于研究( )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3.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为了治水,大禹曾居外十三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

2、“三过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大禹治水的事迹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 )A.艰苦奋斗精神B.无私奉献精神C.爱国主义精神D.民族主义精神4.(史事判断)古代中国,朝代更替是常有的事。下列历史事件中,导致朝代更替的是( )A.盘庚迁殷B.武王伐纣C.周平王迁都D.国人暴动5.战国时期的特点是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下列典故与战国时期史实无关的是( )A.尊王攘夷B.纸上谈兵C.三家分晋D.朝秦暮楚6.荀子曾这样评价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军队的战斗力:“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这种现象的出现得益于商鞅变法中的( )A.鼓励耕织B.严明法度C.奖励军功D.

3、确立县制7.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极力宣扬得众、爱众和济众思想,如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宽则得众”,孟子主张“民贵君轻”“与众乐乐”。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儒学( )A.适应了封建统治需要B.以批判法家刑罚为宗旨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D.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8.文字的发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石破天惊的大事,它将人们的思维、语言经验以及复杂的社会现象记录下来,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9.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用小篆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个字。其中“海内皆臣”这四个字最能表明秦朝( )A.经济繁荣B.国家统一C

4、.文化统一D.百姓安居10.秦王朝统一天下后,“不亲其民,以暴力统治为主要手段”。下列措施能证明上述观点的是( )A.严刑苛法B.统一文字C.设立郡县D.开凿灵渠11.(2022湖南怀化中考)西汉初年,湖南历史上第一个诸侯国长沙国建立。长沙国建立初期,管辖面积相当于今天湖南面积的1.5倍,到了汉平帝时,长沙国的面积不及它建国初期的五分之一。出现这种局面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B.“尊崇儒术”的提出C.刺史制度的建立D.“推恩令”的推行12.下列历史事件与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居于主导地位直接相关的是( )A.孔子创立儒家学派B.百家争鸣C.尊崇儒术D.焚书坑儒二、填空题(本大题

5、共5小题,每空1分,共5分)13.【选贤与能天下为公】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首领,当时首领是传位给贤德之人,这种首领的产生方式称为 。14.【百家争鸣社会治理】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的是。15.【制度创新继往开来】秦朝在地方上推行(制度),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16.【休养生息治世局面】西汉前期,出现了人民生活安定、国家府库充盈的统治局面,史称。17.【统一铸币经济控制】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18.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

6、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经济篇】材料一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起源,是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种不同的气候地理条件相适应的,分别产生了以小米和水稻为主的农业文化,从而奠定了中国几千年农业文明的基础。李中华中国文化通义(1)距今约7 000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哪种居民就已种植水稻?(1分)【制度篇】材料二统治阶级为加强统治,总是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制度。(2)禹的儿子启凭借家族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标志着什么制度的出现?(1分)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实行了什么行政制度?(2分)【改革篇】材料三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

7、、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3)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2分)商鞅变法留给我们什么启示?(3分)【工程篇】材料四战国后期,秦国在发展经济中,注重兴修水利。在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下,民众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利用地势和河道,修建了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摘编自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4)材料四中的大型水利工程是什么?(1分)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9题10分,第20题11分,共21分)19.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中国农业发展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起源篇】材

8、料一农业的发生是以人工驯化动物和栽培植物为最初契机和根本标志的。它的出现,不仅表现在生产技术上人类对于自然界动物、植物和生态环境操纵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农业经济的发展,导致人口以较大规模聚居,从而可以利用集体的能力来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1分)写出两个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典型遗址。(2分)【发展篇】材料二 图一 图二(2)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2分)【政策篇】材料三(秦朝)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班固汉书食货志(3)材料三说明秦朝农民面临怎样的处境?(2分)西汉初年统治

9、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什么政策?(1分)(4)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2分)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部分)材料二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以及军事征服,从而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紧密地联为一体,夏、商以来林林总总的国、族一统于周天子。周书灿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材料三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黄朴民“大一统”之梦:秦汉政治文化的时代精神(1)材料一示意图中的处应该填写的朝代(时期)

10、分别是什么?(2分)西周的建立者是谁?(1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1分)归纳该政治制度的作用。(2分)(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秦朝统治者用以“规范、整齐”思想的措施是什么?(1分)汉武帝选择的“统治思想”是什么?(1分)比较以上治国措施所起作用的不同。(2分)(4)综上所述,概括指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1分) 参考答案1.C2.D3.B4.B5.A6.C7.C8.B9.B10.A11.D12.C13.禅让制14.孟子 15.郡县制16.文景之治17.五铢钱18.(1)河姆渡人。(2)制度:世袭制。行政制度:分封制。(3)目的:富国强兵。启示:改革是强国之路,

11、但改革需要谋略和胆识,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言之有理即可)(4)都江堰。19.(1)标志:人工驯化动物和栽培植物的出现。遗址: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3)处境:赋役负担沉重。政策:休养生息。(4)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统治阶级要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实行“仁政”;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重视兴修水利;等等。20.(1)东周;战国。建立者:周武王。(2)政治制度:分封制。作用:使周王朝紧密地联为一体;巩固了周天子的统治。(3)措施:焚书坑儒。思想:儒家思想。不同:秦朝的措施破坏了文化传承,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秦朝的灭亡;而汉朝的措施促进了儒家文化的发展,巩固了

12、国家的统一。(4)追求大一统。统编版(2024新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学情评估测试卷(时间:6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2分,共24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正确或符合题意)1.历史研究的原则是依据真实史料说话,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遗存,由此能得出的结论是北京人( )A.已经学会使用火B.已经开始过定居生活C.已经有私有财产D.已经开始过农耕生活2.在良渚文化的考古中,发现有都邑、宫殿、祭坛、大型水利工程的遗址以及随葬品数目不等的墓地。这些表明,良渚文化遗址( )A.已有文字可考的历史B.已经制定了完整的礼乐制度C.开始

13、了中华5 000年文明史D.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3.山戎(春秋时期少数民族)特有的“戎菽”(大豆),因为齐桓公征伐山戎而“布于天下”。这表明诸侯争霸战争( )A.加速了山戎的灭亡B.巩固了国家的大一统C.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D.客观上促进了全国各地经济的交流4.诗人岑参在石犀诗中说:“江水初荡潏(y),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诗中“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 )A.治理钱塘江水患B.主持修建都江堰C.撰写齐民要术D.编制大明历5.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据此可知,韩非主张( )A.建立中央集权专制制度B.实行仁政C.治国要

14、顺应自然和民心D.“兼爱”“非攻”6.(史事判断)秦实现大一统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实行( )A.分封制B.郡县制C.刺史制D.行省制7.抓关键词或找关键句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列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张楚政权”“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等信息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绿林赤眉起义B.黄巾起义C.陈胜、吴广起义D.刘邦、项羽起义8.公元前117年,汉朝统治者派孔仅与东郭咸阳到全国各产盐、铁地,选用对盐、铁之事有经验的人任盐铁官,在全国各地建立专卖机构。汉朝统治者此举意在( )A.解决王国问题B.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C.平抑市

15、场物价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9.实物史料和图片材料,有助于我们认识历史的发展变化。观察下列图片,通过比较最能说明( )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战国铁制农具 汉朝耧车(模型) 翻车A.建筑技术的发展B.冶铸工艺的提高C.生产力不断进步D.战争武器的改进10.建立良好的时空观念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历史。下图是某位同学所绘制的三国形势示意图,你认为最准确的是( )ABCD11.下图是某教材的部分目录,根据内容判断该单元的标题应为( )第16课三国鼎立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B.奴隶制王朝的更

16、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12.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传佛教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 )A.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B.云冈石窟和麦积山石窟C.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D.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5分)13.【社会变动文化繁荣】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活跃,形成不同学派。各派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由于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14.【制度建设改革创新】我国封建王朝第一次在中央专门设置的具有促进廉政作用的监察官职是。

17、15.【伟大发明利在千秋】东汉时期,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推动了文化的传播。16.【著名战役以少胜多】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17.【南北并立王朝更替】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替,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历史上统称为。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材料二从中国历史进程来看,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统一王朝的建立,可以

18、看作是中华民族的形成时期。特别是进入到秦汉时期,中华民族不论在密切的程度上还是在活动的地域上都比春秋战国时期有了新的提升和扩大。摘编自瞿林东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材料三各游牧民族又因其自身畜牧业经济的特点,充当了早期丝绸之路上贩运买卖的主角。他们都与丝绸之路发生着各种各样的非常密切的关系,结下了不解之缘。樊保良略论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与丝绸之路(1)材料一中提到的“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是哪两位?(2分)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1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族在秦汉时期的发展特点。(1分)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形成的原因。(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开通丝

19、绸之路的历史意义。(3分)(4)综合以上材料,说说国家统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写出一点即可,1分)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9题11分,第20题10分,共21分)19.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执掌国政。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根据材料一,指出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得到的好处。(2分)材料二下图是商鞅变法时颁布的标准量器商鞅方升。(2)材料二是商鞅为了推行哪一

20、项改革措施而制造的?(1分)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2分)材料三鲜卑姓改为汉姓鲜卑姓改为汉姓拓跋元贺兰贺丘穆陵穆独孤刘步六孤陆达奚奚(3)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的哪一次改革?(1分)请举出这次改革的另外一项汉化措施。(1分)这些措施有什么意义?(2分)(4)请说说材料二和材料三中两次改革的共同作用。(2分)20.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积淀、薪火相传与发展创新。国家强盛,则文化兴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图一我国最早的文字 图二统一文字 图三魏晋

21、书法材料二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的史事。鲁迅先生将其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材料三“治未病”一词作为中医治法名词,最早在内经中出现。自此之后,后世医家在著作中均沿用“治未病”一词。朱建平中医名词考证与规范材料四我国古代有一本古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图一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它是什么?(1分)图二中统一的文字是什么?(1分)图三中书法作品的名字是什么?(1分)

22、(2)材料二中这本书的书名是什么?它的作者是谁?(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东汉时期发展了“治未病”思想的名医是谁?(1分)同时期的另一位名医发明了什么用于外科麻醉手术?(1分)(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本农书的名称是什么?(1分)它的历史地位如何?(1分)(5)综合以上探究,说说我们应该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做些什么。(1分) 参考答案1.A2.D3.D4.B5.A6.B7.C8.D9.C10.D11.C12.A13.百家争鸣 14.御史大夫 15.蔡伦16.赤壁之战17.南朝18.(1)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特点:由多民族交融而成。(2)特点:中华民族的形成时期。

23、原因:秦朝实行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诸多统一措施;汉武帝尊崇儒术,实行思想大一统等措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3)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4)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19.(1)齐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2)改革措施:统一度量衡。是否支持:支持。原因:变法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对农民有利。(3)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等。(答出其中一项即可)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4)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20.(1)图一文字:甲骨文。图二文字:小篆。书法作品:兰亭集序。(2)书名:史记。作者:司马迁。(3)名医:张仲景。发明:麻沸散。(4)名称:齐民要术。地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5)自觉学习和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保护它的发展;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发展作贡献,国家强大会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创造更好的条件;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有科学、正确的态度,既要去其糟粕,更要取其精华,使其在我们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成为我们创造历史新辉煌的重要推动力量。第 16 页 共 1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