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4 ,大小:3.42MB ,
资源ID:258674      下载积分:9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25867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期末复习必修第一册知识点考点提纲)为本站会员(清****年)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期末复习必修第一册知识点考点提纲

1、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期末复习必修第一册知识点考点提纲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与天体系统)天体: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统称为天体。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物质是氢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行星的质量比恒星小,本身不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小行星带是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流星体:太阳系内颗粒状的碎片。流星: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后,在路径上发光并被看见的阶段被称为流星。彗星:又称扫把星,是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

2、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呈云雾状。彗核由冰物质构成,当彗星接近恒星时,彗星物质升华。卫星: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卫星的大小差别很大黑洞:引力极大。人造天体:由人工研制并用运载火箭或航天飞机发射到宇宙空间的飞行体。运行规律与自然天体相同或基本相同。包括宇宙飞行器和空间垃圾等。天体系统:宇宙中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地球所处天体系统的级别按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可观测宇宙。地月系由地球和月球组成。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围绕地球运动。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行星际物质等构成。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质量占整个太阳系质量

3、的99.86%。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距离约为1.5亿千米。银河系是由太阳和众多恒星组成的庞大恒星系统。在银河系中,有1000亿颗以上的恒星。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太阳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约2.6万光年。河外星系:目前在银河系外,天文学家观测到许许多多同银河系类似的星系,统称它们为河外星系。可观测宇宙: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统称为可观测宇宙如何判断天体?(1)在地球大气层之外。(2)是宇宙间的物质(一些自然现象不是天体)。(3)天体的一部分不是天体。二、 八大行星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

4、、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八大行星运动规律: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八颗行星都围绕太阳公转。公转方向具有同向性公转轨道面具有共面性公转轨道形状具有近圆性三、 地球普通性与特殊性普通性:无论是从距日远近、自身的体积,还是从公转方式来看,地球都只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特殊性: 根据人类目前所掌握的宇宙信息,地球是八颗行星中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星球。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稳定光照:稳定的太阳光照:太阳处于中年时期,状态稳定。适宜温度:日地距离适中,公转自转周期适中。大气条件: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地球自身的体积、质量适中。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

5、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的概况:行星状态:巨大、炽热的气体星球。主要成分:氢和氦能量来源: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表面温度:6000 K生命周期:太阳正处于稳定的壮年期太阳辐射:以电磁波形式向宇宙放射能量可以直接利用的太阳辐射:光热温度光热温度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纬度、日照时间、海拔、天气状况纬度: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越大,获得太阳辐射量越多。日照时间:白昼越长,日照时间越长,太阳辐射量越多。海拔:海拔越高,大气层越薄,透明度越高,日照时间越长,大气对太阳的削弱作用越弱,太阳辐射越强。天气状况:晴天云少,大气削弱作用

6、弱,日照时数长,太阳辐射多;阴天相反。(太阳辐射丰富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大气中水汽、尘埃含量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透明度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太阳辐射贫乏区:主要为四川、重庆、贵州大部分地区,其中四川盆地为低值中心。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阴天、雾天多,大气中水汽含量多,大气削弱作用强。)太阳辐射的能量转化:热能、电能太阳辐射可以被捕获并存储,转换成热能、电能等。太阳能的能量存储: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并积累的太阳能。二、 太阳大气层结构与太阳活动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三个圈层: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太阳活动:黑子

7、、耀斑、日珥、日冕物质抛射太阳风:太阳大气不断释放高速带电粒子流,这种带电粒子流被称为太阳风。太阳黑子:光球层上的黑斑点。太阳黑子温度比周围低,太阳黑子数量具有周期性变化。太阳耀斑:色球层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大多数太阳耀斑和太阳黑子活动相关。日珥:出现在色球层上,日珥喷射的气体呈弧状,像太阳的耳朵一样,日珥爆发时会喷射大量带电粒子。日冕物质抛射:出现在日冕层。表现为日冕在几分钟至几小时内发生明显变化,向外抛射大量带电粒子。是规模最大、程度最剧烈太阳活动。三、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磁暴、极光、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自然灾害磁暴: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导致罗盘指针剧烈颤动,不能

8、正确指示方向。极光: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会出现美丽的极光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当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层,会引起大气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自然灾害: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地层: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化石:在沉积岩的形成更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地层与化石的关系:越深层的地层越古老,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的生物化石。地质年代表: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科学家

9、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 地震波:纵波(P)、横波(S)二、 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在大陆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古登堡界面: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三、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是地球的最外层。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5-10km),大陆地壳厚(39-41km),地壳平均厚度为17km。地幔:从莫霍界面直至2900千米深处的古登堡界面,占地球总体积的80%。地幔分为上地

10、幔和下地幔。软流层: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温度很高,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球板块的运动与之相关。岩石圈: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四、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水圈: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其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关系图第二章

11、 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低层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质以外的混合气体氧(在干洁空气中占比21%),氧的作用:航空航天、动物呼吸、支持燃烧和一切氧化过程都消耗氧气。氮(在干洁空气中占比78%),其化合物可用肥料。二氧化碳:常见的温室气体,不支持燃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O3:臭氧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水汽和杂质:在天气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杂质作为凝结核。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二、 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对流层:高度:在低纬度地区为

12、17-18千米,在高纬度地区仅为8-9千米。温度: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上冷下热)气流运动状况:对流运动自然现象:天气复杂多变,容易成云致雨,雷暴、冰雹、龙卷风、台风、扬尘、沙尘暴.人类活动:人类生存在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平流层:高度:对流层顶部至50-55千米温度: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增(原因:臭氧层吸收紫外线快速增温)气流运动:平流为主人类活动:利于飞机航行高层大气:平流层以上的大气统称高层大气温度:气温先下降后上升自然现象:流星燃烧、极光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一、 长波辐射与短波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地面辐

13、射、大气辐射长波辐射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大气吸收长波辐射,不吸收短波辐射,所以太阳无法直接暖大气)三、 大气热力环流大气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大气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之分。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上升或气流下沉,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大气热力环流与天气状况近地面被高压控制为晴天,近地面被低压控制为阴雨天。海陆风:白天吹海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吹陆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海陆风的形成原理:以白天为例,陆地的比热容小于海洋,白天阳光照射,陆地升温快,因此陆地近地面为低压,海洋近地面为高压,

14、在同一水平面,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形成海风。山谷风:白天吹谷风(从山谷吹向山坡),夜晚吹山风(从山坡吹向山谷)城市热岛环流:指中心区与郊区之间形成的热力环流。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中心区,高空气流由中心区流向郊区。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称为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只要水平面上存在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这个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的大小和方向。如下图所示,在只有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时,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

15、力的方向一致。地转偏向力(地球自转偏向力):指地球自转而使地球表面运动物体受到与其运动方向相垂直的力。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始终与风向垂直。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在风的右侧。在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在风的左侧。赤道上不偏转。(判断技巧:判断北半球,伸出右手,手心向上,四指指向为风的方向,拇指指向为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同理,判断南半球,用左手,四指指向为风的方向,拇指指向为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方向)物体的运动速度,质量,所处纬度都会影响地转偏向力的大小。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赤道为0。物体运动速度越快,地转偏向力越大。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最终的风向

16、会与等压线平行。若是在北半球,风向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基础上向右偏转90;若是在南半球,风向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基础上向左偏转90;均与等压线平行。摩擦力:指地面和空气之间,以及运动状况不同的空气层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阻力。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摩擦力的大小取决于地表的粗糙程度。例如海洋与山地,海洋的摩擦力小于山地。(注意:只有近地面的风才考虑摩擦力,高空的风只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影响风的大小和方向,摩擦力可以减小风速。在近地面,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若是在北半球,风向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基础上向右偏转30到45;若是在

17、南半球,风向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基础上向左偏转30到45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第一节 水循环一、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水循环可分为:海陆间循环(大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水循环各类型的环节:二、水循环的意义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促进水体更新不断进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改变生态环境不断进行能量转换影响全球气候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温度、盐度、密度一、海水的温度海水温度的热量来源是太阳辐射,支出是蒸发。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小。通常情况下,表层海水温度最高100

18、0米以内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较大。10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较小。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全球海洋表层的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全球表层,海水温度最高的地方是赤道。海水温度的季节分布:同一海区的表层水温,夏季普遍高于冬季海水温度的影响:影响海洋生物的垂直分布和水平(纬度)分布;影响人类的渔业活动和海洋运输;影响气温的变化。二、海水的盐度盐度:指1000克海水所含盐类物质的多少。全球表层海水盐度最高的地方是副热带海域。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海水盐度逐渐降低。(为什么副热带海水盐度最高呢?副热带海域炎热少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因而盐度最高。赤道海域虽然温度最高,蒸发强烈,但降水丰沛

19、,因此盐度并不是最高。)海水盐度与人类活动:化学资源:人类利用海水晒盐。还可以利用海水制碱,从海水提取镁、溴等资源。海水养殖:盐度的稳定性极其重要。例如,暴雨会引发养殖场的海水盐度降低,如应对不当,会造成养殖的鱼虾等大量死亡。海水淡化:以缓解当地的缺水状况。三、海水的密度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主要有温度、盐度和深度(压力)温度:温度越高,密度越低盐度:盐度越高,密度越高深度:深度(压力)越深,密度越高海水密度的水平分布:从水平分布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同纬度海域的海水密度大致相同。(全球表层海水,密度最小的地方是赤道)海水密度的垂直分布:在中低纬度海区

20、,一定深度内海水密度基本均匀。往下(一般至1000米深)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加而迅速增加。再往下则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很小。高纬度海区,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较小。海中断崖:海水层中出现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减小的情况。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波浪、潮汐、洋流表层海水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有海浪、潮汐、洋流。一、海浪最常见的海浪是由风力形成的。风越大,波浪也就越大。海浪的种类:风暴潮和海啸风暴潮:在强风或强风与海水涨潮同时作用下,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称为风暴潮。海啸: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可能会引起海水的波动,甚至形成巨浪,这种巨浪称为海啸。二、潮汐潮汐是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形成原理:月球

21、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一天中,通常可以观察到两次海水涨落。(一天2次涨潮,2次落潮,可以利用潮汐发电4次)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汐,合称潮汐。潮汐规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潮间带采集养殖,潮汐发电,港口建设和航运三、洋流洋流: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按海水温度,可以将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的洋流,叫做暖流。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的洋流,叫做寒流。洋流与等高线关系判读:凸向即流向:即洋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出的方向为洋流的流向。暖高寒低:即暖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高纬度海区,寒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低纬度海区。

22、低来寒、高来暖:即由低温海区流向高温海区的洋流为寒流,由高温海区流向低温海区的洋流是暖流。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2) 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形成大型渔场世界四大渔场: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秘鲁渔场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两种洋流汇合还可以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使得鱼群集中,易于形成大型渔场。在秘鲁附近海区,受东南信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世界著名的秘鲁渔场。(3

23、)洋流对海洋航行的影响有利:顺洋流航行,提升速度,节省燃料不利:途径寒流经过的地区,易形成海雾,视线受阻;高纬寒流携带的浮冰,阻碍航道。(4)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洋流还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质携带到其他海域,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不利:其他海域也可能因此受到污染,使污染范围扩大第四章 地貌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一、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在适当条件下,可溶性岩石溶于水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形成喀斯特地貌的条件:可溶性岩石(石灰岩)、水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流水溶蚀、流水沉积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分布区: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地表喀斯特地貌:溶沟

24、、石芽峰丛、洼地峰林孤峰残丘(溶沟、石芽、峰丛、洼地、峰林、孤峰、残丘均在流水溶蚀作用下形成)溶沟:水溶蚀岩石形成的凹槽,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石芽:溶沟之间向上突出的部分。洼地(坝子):溶沟进一步发展,形成呈封闭或半封闭状小盆地。峰丛:基部相连并成簇状分布,呈锥状耸立,峰与峰之间多为马鞍形。峰林:基部微微相连或不相连,成群簇立,坡度陡。孤峰:峰林发育晚期残存的孤立山峰。残丘:孤峰进一步被溶蚀成残丘。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石钟乳、石帘/石幔、石笋、石柱(溶洞在流水溶蚀作用下形成,石钟乳、石帘/石幔、石笋、石柱在流水淀积作用下形成)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体的层面或断层进行溶蚀

25、而成的地下孔道所形成的地下空间。喀斯特地貌的影响:二、河流地貌河流地貌:指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地貌。河流流水对地表岩石和土壤进行侵蚀,对地表松散物质和它侵蚀的物质进行搬运,最后由于流水动能的减弱又使其搬运物质沉积下来。河流的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落差大,流速快,侵蚀为主;落差小,流速慢,堆积为主。侵蚀作用的类型:溯源侵蚀、下蚀、侧蚀溯源侵蚀:向源头方向侵蚀,使河流向源头方向延长。下蚀:向下侧侵蚀,使河谷加深。侧蚀:向河谷两侧侵蚀,使河谷拓宽。河流侵蚀地貌:V形谷、槽型谷V形谷:深度大、岸壁陡、谷底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槽型谷:宽而浅河流堆积地

26、貌:冲积扇、河漫滩、三角洲、冲积平原冲积扇:河流出山口处,形成以谷口为顶点向低地展开的扇状堆积地貌河曲:地势平缓地区,呈“S”形弯曲河道,即河曲。凹岸侵蚀,适合建港口。凸岸堆积,适合建村庄。凹凸岸的横截面图(如下图所示):水下凹岸陡峭,凸岸有沉积物。牛轭湖的形成(如下图所示)河漫滩:中下游地区,河流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面积不断扩大并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三角洲:河流在入海口或入湖口处,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冲积平原:河流流出山口,进入平原地区,河谷两岸发育为宽广的冲积平原。冲积平原山前冲击平原(冲积扇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连片的冲积扇形成冲积扇平原/山前冲

27、击平原,连片的河漫滩形成河漫滩平原,连片的三角洲形成三角洲平原)三、风沙地貌风沙地貌: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风沙地貌。我国的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风力将风化碎屑和松散沉积物中的砂粒搬运到很远的地方,形成各种风沙堆积地貌,而且还能侵蚀坚硬岩石,形成各种风蚀地貌。风沙的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风沙侵蚀地貌: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柱:经长期风蚀作用,块状的岩石发育成一条条石柱。风蚀蘑菇:突起的孤立岩石,因下部遭受较强烈的风沙侵蚀,形成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雅丹地貌(魔鬼城):沟槽和垄脊的走向与主风向一致风沙堆积地貌: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沙

28、丘的平面形如新月,两翼开展。沙丘链:很多个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形成沙丘链。风向与新月形沙丘和沙丘的走向相垂直。沙丘的类型:流动沙丘、固定沙丘风沙活动的危害:破坏建筑物;降低土壤肥力;掩埋房屋、农田、道路等。风沙活动的防治: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植树种草、建设防护林带等措施。四、 海岸地貌海岸地貌: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海岸地貌海岸的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海岸侵蚀地貌:海蚀柱、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拱桥、海蚀穴海蚀柱:呈柱状直立,相互孤立。海蚀崖:高出海面,面向海洋的一侧,坡度很大,近乎垂直。海蚀平台:在陡崖前方,坡度平缓,向海倾斜。海蚀拱桥: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

29、,因同时受到不同方向海浪的侵蚀, 两侧的海蚀穴互相贯通,形成海蚀拱桥。海蚀穴:波浪冲蚀海岸形成的槽形凹穴。海岸堆积地貌:海滩(砾滩、沙滩、泥滩)、沙坝、潟湖海滩颗粒越细,反映海水动力越弱沙坝:大致与海岸线平行的长条形水下堆积体。潟湖:被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一、五大基本地形按高度和起伏形态,陆地大体分为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五大部分。三、 地貌观察的顺序观察地点:选择视野较广阔的地方。观察原则: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观察步骤:(1)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如山地、平原等。(2)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如山岭、河谷等。(3)更小的地貌特征,如河岸、陡崖

30、,辅助工具:无人机、地形图、遥感影像三、地貌观察的内容:高度、坡度、坡向高度包括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绝对高度(海拔):高出平均海平面的垂直高度。相对高度(起伏状况):两个地点的绝对高度之差。相对高度能够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山脊:等高线高值向低值凸出(凸低为高)山谷:等高线低值向高值凸出(凸高为低)陡崖的相对高度计算公式:d(n-1)Hd(n+1)H:是陡崖的相对高度;d:等高距;n:等高线相交条数坡度大小的表示方法:坡度角、垂直距离与水平距离的比值坡度与人类活动:耕作、交通坡向:光照阳坡和阴坡。阳坡光照多。降水量迎风坡和背风坡。迎风坡降水量大。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第一节 植被一、植被与环境植被:

31、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植被的分类: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植被的形成过程:裸地先锋植物生长(地衣,苔藓)改造土壤、水分更多种类植物生长稳定的植被地理环境对植被的影响:水文条件:水分充足,植被丰富。土壤:酸碱度、含水量、肥力等等。地形:海拔、坡度(坡度大,水土易流失,土层薄,不利于植被生长)、坡向(按照光照不同分为阳坡与阴坡,按照降水量不同分为迎风坡和背风坡)植被的垂直分层:适应一定光照强度的植物,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在森林中形成若干层。(光照的不同)地理环境与植被的相互作用:二、 森林三、 草原与荒漠第二节 土壤一、观察土壤1、土壤的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

32、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2、土壤的颜色黑土:最肥沃的土壤,腐殖质含量高,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红壤:富含铁铝氧化物,呈酸性,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低山丘陵区域。黄壤:富含黄褐色的氧化铁,颗粒细,疏松,易渗水,分布于我国黄土高原。3、土壤的质地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粒径大小可以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按照质地可以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砂土:砂粒占优势;土壤疏松,易耕作;大孔隙多,毛细管孔隙少;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差;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壤土:所含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不仅通气、透水性能

33、良好,而且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发展的理想土壤质地。黏土: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而且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水分不容易从中通过才具有较好的可塑性。4、 土壤的剖面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是土壤成土过程中物质发生淋溶、淀积、迁移和转化形成的。土壤剖面分为自然土剖面和人工土剖面(耕作土壤剖面)等。耕作土壤剖面(人工土剖面)及特点:(从上向下)耕作层: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犁底层: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自然土层: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二、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 土

34、壤的形成过程 阶段一:裸露岩石,裸露的岩石经风化作用后破碎 。阶段二:成土母质,岩石破碎形成的结构疏松的风化物称为成土母质 ,成土母质是形成土壤的基本的原始物质。阶段三:原始土壤,仅能满足低等植物繁衍的薄层土壤。阶段四:成熟土壤,土壤剖面特征发育良好,腐殖质不断积累,土壤肥力不断提高。2、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地貌,时间,人类活动 。(1) 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提供土壤的矿物质和无机养分;影响土壤的质地。(2) 生物:产生与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植物吸收营养,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分解释放到土

35、壤表层。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3) 气候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影响岩石风化的速度和强度(动力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区快(温度高降水多风化强度大,速度快)影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森林土壤与草地肥力的差异?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原因:草类生命周期短,每年提供大量腐殖化的有机质,森林生命周期长,每年的残落物归还量不大。(4) 地形/地貌海拔: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风力增大,影响土壤温度;坡向:阴/阳坡或迎风/背风坡,影响土壤温度、含水量,产生植被差异,进而影响土壤肥力;坡度:通过水流速度,影响物质迁移速度,进而影响土壤厚度和肥力。陡坡土层较薄,土壤较贫瘠;平地土壤

36、较为深厚肥沃(5) 时间在上述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在自然状态下,形成20cm厚可供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1000年。(6) 人类活动耕耘:改变土壤结构,保水性、通气性。灌溉:改变土壤水分,温度状况。施肥:剥夺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收获: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合理的改造: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状,提高土壤生产能力,比如水稻土。不合理的改造:破坏土壤的结构与性状,导致土地退化,比如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地盐碱化,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三、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1.土壤的功能(1)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2)可以种植农作物,获得食物。(3)为植物

37、生长提供扎根立足的条件。(4)人类饲养动物以植物为饲料。2.土壤的养护:作用: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收入。(1)休耕指耕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的方式(2)作物轮作指在同一田块上不同年度间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以复种方式进行的种植方式(3)种植绿肥、广施农家肥(绿肥:指一类主要当作肥料种植的作物;这类作物养分含量丰富,翻入土壤中,具有丰富土壤营养物质、改良土壤物理性状等作用)第六章 自然灾害第一节 气象灾害一、 洪涝灾害1.定义: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2.洪涝灾害的分布:主要受气候和地形因素的影

38、响(1)气候因素: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2)地形因素: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常受洪涝威胁。3.洪涝灾害成因总结:4. 洪涝灾害的危害(1)淹没农田、聚落等。(2)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3)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人畜饮用水困难。(4)河流泥沙淤积,水土流失。(5)诱发疫情,威胁身体健康5.洪涝灾害预防措施二、 干旱灾害1.定义:干旱: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干旱灾害: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2.干旱灾害的分布:全球: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

39、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其中非洲的旱灾最严重。我国:西北地区常年干旱,但人口和耕地较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并没有造成较大损失。因降水变化较大,东部季风区易出现旱灾。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是旱灾多发区。其中华北地区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3.干旱灾害的危害 (1)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2)影响畜牧业,主要表现在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3)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严重时甚至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4)干旱极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三、台风灾害1.定义:台风是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2.台风发生

40、频率最高的海域及时间:西北太平洋,夏秋季节。3.台风的形成条件(1)广阔的温暖洋面(26以上)(2)充沛的水汽(3)地转偏向力(纬度大于南北纬5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4.台风结构 一个发展成熟的台风,由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台风眼:无风、少云和干暖。旋涡风雨区:降水最强烈。外围大风区:风速由外向内增加。5. 台风灾害的危害台风天气常伴随着狂风、暴雨、风暴潮等,并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狂风:狂风能够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暴雨: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风暴潮: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6. 台风的移动路径:西行路经,西北路

41、径,转向路径。7. 台风的有利影响:对有些地区而言,台风是宝贵的资源,每年都会有很多人盼着台风的到来;因为每次台风都会伴随一次强降雨过程,充沛的降水极大地丰富了所影响地区的淡水资源。四、寒潮灾害1.定义:寒潮是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气温24小时内下降8及以上,且使得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及以下,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2.寒潮灾害的时空分布:寒潮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势力强大的寒潮甚至可影响到低纬度地区。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势力强大的寒潮,会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3.寒潮灾害的危害 (1)寒潮带来的剧烈

42、降温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2)寒潮影响牲畜破雪采食、牧场保暖、牧草储藏等环节,提高畜牧业生产成本。大风大雪、冻雨造成畜牧业损失。(3)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4.寒潮的有利影响(1)寒潮带来的低温,是目前最有效的天然“杀虫剂”,可大量杀死潜伏在土中过冬的害虫和病菌。(2)寒潮还可带来风能。风能发电站在寒潮期间的发电效率是平时的1.5倍。第二节 地质灾害一、地震1.定义: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的地面震动。2.地震的成因:3. 地震等级(震级):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2倍。4. 地震烈度: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

43、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注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等有直接关系。受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影响,在震中距相同的地方,地震烈度有时相差很大。地震按震级大小可以分为几类?弱震:震级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有感地震:3级震级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中强震:4.5级震级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强震:6级震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巨大地震:8级震级,称为巨大地震。5. 地震的构造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震中:地

44、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地震波: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地面出现的各种破坏现象都是地震波冲击造成的。6.地震的直接危害与影响(1)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地震还会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7.地震的长期危害与影响 地震不仅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还会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这些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隐蔽

45、性,持续时间往往长久。8.全球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我国地跨世界两大地震带,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二、滑坡1.定义: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2.滑坡高发区的条件:岩石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工程建设频繁。3.滑坡的危害与影响破坏道路和建筑物、掩埋农田、堵塞河道、人员伤亡。三、 泥石流1. 定义: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2. 泥石流多发区的条件:地形陡峻、丰富松散物质、短时间内大量水流。3. 泥石流的危害与影响:泥石流多与山洪相伴,来势凶猛,破坏力大,能够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4. 滑坡和泥石流的时间与空间分布时间分布:泥石流有明显的季节性,与集中降水的时间相一致。滑坡四季都可发生,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空间分布:主要发生在山区。西南地区是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5.滑坡与泥石流的异同点第三节 防灾减灾1.洪涝中的救助:自救:尽快撤离到较高的地方躲避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