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统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 大单元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观察与发现 一、教材解读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提问”策略单元,是继“预测”策略单元之后的第二个阅读策略单元。整个单元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会学生学会有效提问,提高阅读能力,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每个“阅读策略单元”为阅读策略的学习提供了有层次的教学资源:单元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读课文,指导学生感知、了解、逐步学习“关键能力”的具体策略;略读课文,引导学生独立阅读、综合应用阅读策略;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引导习惯养成。学生经历了“规则辨认尝试应用独立应用规则
2、总结”的认知发展过程,是非常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从课程内容上看,这个单元属于2022年版课程标准中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两个学习任务群。从提问策略的学习和运用以及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理解来看,主要是落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相关要求;从选文性质来看,后三篇选文都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所指向的学习内容。本单元的单元导语“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点明了主动提问在学习、阅读中的重要性。语文要素强调了本单元的核心目标是“从不同角度去让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本单元由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组成。前三篇精读课文具有示范和指导作用,略读课文重在让学生综合运用提问方
3、法,尝试解并在决问题。二、目标定位1.认识50个生字,会写41个生字,能识记文中48个词语,能根据多音字“系”“雀”据词定音。2.能积累关于“提问价值”的名言警句,加强语言积累与运用。3.能体会“排比”“设问”在句子中表达、用法上的不同,并能照样子写问句。4.了解四篇课文内在的紧密联系,能按“从全文和部分内容提问一从不同角度提问一学会筛选问题一迁移运用”的顺序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让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5.学会在观察中发现人物和动物的相似关系,结合生活,展开联想,学会抓住人物特点写一件事,来介绍家庭成员。三、整体教学规划学习任务驱动学会提问抓住“提问”策略的学习,将本单元整合为四个任务七个板块
4、进行学习。任务一:预习借助预习单夯实基础板块一:单元先导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要求识记的生字、新词,能根据多音字据词定音。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尝试提出问题。教学重点:学会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尝试提出问题。教学准备:预习单(提前下发)、课件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明确单元目标1交流积累有关“提问”名人名言,链接日积月累。2出示单元导语页,明确单元学习目标。提问,能让读者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深入参与阅读,成为积极的阅读者。【设计意图】: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提问”,2022新课标提出:“要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
5、”,在导入阶段,将学习主题与语文园地进行整合,一举两得。(二)、自读课文,补充预习单1自读课文,由自己喜欢的课文开始读起,读完四篇课文。2自学生字词。(可在课前完成)(1)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2)查:查字典,解决不理解的词语。(3)填:填写预习单,把本单元难读、难写的字填到预习单里。3.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句子,提出问题填写到预习单中。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四篇课文的主要内容。遇到难读的字需要积累的词语我读不懂的句子我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我要提出的问题通过读课文我解决了的问题四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可采用多种形式)5课:6课7课8课【设计意图】:学习整组课文,学生阅读量加大,预习时会感
6、觉无从下手,给学生设定预习目标,自学起来就会有所依据,避免盲目、简单地只读一遍就算。所定的预习目标从整体入手,先是对整组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再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的字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提出问题,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三)、全班交流,重点检测1.字词检测。(1)强调多音字“系”、“雀”。(2)听写、纠错,针对易错字指导书写。【设计意图】:2022新课标中对第二学段在“识字与写字”方面提出要求:“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能放开手,指导预学的同时培养能力。2.朗读检测(1)出示词句段运用中3个设问句和1个排比句,以小组抽测的方式检测朗读,初步感受句子的特点,尝试说一说、写一写。
7、(2)指名读一读预习单中读不懂的句子。(3)针对预习单的填写情况做出评价,并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集结。3.主要内容检测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根据情节图,回顾主要内容。蝙蝠和雷达:填空,说说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 ,揭开了 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 ,解决了 的问题。呼风唤雨的世纪蝴蝶的家小组内交流。【设计意图】:预习单的设计,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本单无的学习内容,对知识的把握能做到心中有数。通读四篇课文也有利于了解提问策略在不同文章中的建构过程。学生的自学和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当然,学生在预习阶段不可能对课文了解得深入。但老师可
8、以通过图表进行架构,把握学生学习的难点,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四)、作业布置知识淘宝:积累关于“提问价值”的名言警句。基本技能:将课堂检测中的易错字工整规范地写下来。能力提升:1.尝试写一写设问句、排比句,感受句子的特点。2.摘抄词句段运用中3个设问句和1个排比句,感受句子的特点。【设计意图】:2022新课标课程目标中对于核心素养的阐释是本次作业设计的依据,学生在课堂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因此在课后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加以提升。任务二感知借助例子,习得策略板块二:提问启思教学目标:1.默读时能说出豆荚里五粒豆的不同经历,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聚焦“豌豆苗
9、的成长为什么与小女孩的健康关系密切”,学习中顺势解答其他的疑惑。2.激发学生热爱生命,感受安徒生对于心灵的细致关怀。促进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教学重点:能说出豆荚里五粒豆的不同经历,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教学难点:聚焦“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与小女孩的健康关系密切”,激发学生热爱生命,感受安徒生对于心灵的细致关怀。教学过程:一、回顾内容,引入教学1.出示课文开篇,读懂“豌豆心”的人是谁呢?2.在安徒生的心里,在他的笔下,坐成一排的豌豆越长越大,它们想:我们得做点儿事情啊。这五粒豆经历了什么事情?回顾内容。3.安徒生懂得一粒种子拥有的感受,写出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你们的学习效果好,源于老师提
10、出的一个问题。豆荚里的五粒豆经历了什么,结果是什么样的?明确:我的问题是从课文的主要内容角度来提的。【设计意图】:2022新课标对于第二学段学业质量标准中提到:“能复述度过的故事,概括文本内容”,这一环节的设计,能更好地掌握学情,为学业质量服务。二、提出问题,梳理聚焦(一)默读课文,提出问题1.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记录自己的问题。2.指名学生说自己提的问题,并顺势指出这些问题的角度。(预设:来自某个词语;来自某一小部分内容。)(二)梳理问题,提出关键话题1.链接课后第二题,学习课文中梳理的角度。2.小组梳理问题。小组内每人读一个自己的问题,说说自己提问的角度,简单的问题组内解答,聚焦最难的问
11、题向全班汇报。3.梳理每一组聚焦的问题。【设计意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在第二学段的学习内容中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主动记录、整理、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和思考,学习辨析、质疑、提问等方法。”学生不仅要发现问题,更要学会交流、合作、探究。三、聚焦话题,深入学习1.聚焦关键话题:为什么小女孩的病一定会好起来呢?2.顺势解答其他问题。(以课后第二题中的问题为主,同时解答学生所提问题。)3.说说小姑娘为什么会随着豌豆苗的长大而健康起来呢?一粒豌豆与一个病孩子建立了亲切联系,这种联系是如此温暖,如此催人奋发,使我们相信生命的奇迹并不遥远。【设计意图】:2022新课标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
12、“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聚焦关键问题,建立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链接,也体现了核心素养中对于“审美创造”的要求,而当这一问题逐渐明确时,也能激发学生热爱生命,实现“以文化人”。四、总结收获,延伸拓展1.指名朗读最后一段,读出意思、读出画面、读出情感。2.结合安徒生写作灵感,激趣延伸。安徒生在手记中写道:“这个故事来自我儿时的回忆,那时我有一个小木盒,里面盛了一点土,我种了一根葱和一粒豆。这就是我的开满了花的花园。”3.推荐读物安徒生童话。如果有人5岁了,还没有倾听过安徒生,那么她的童年少了一
13、段温馨;如果有人15岁了,还没有阅读过安徒生,那么她的少年少了一道银灿;如果有人25岁了,还没有品读过安徒生,那么她的青年少了一片辉碧;如果有人35岁了,还没有了解过安徒生,那么她的壮年少了一种丰饶;如果有人45岁了,还没有思考过安徒生,那么她的中年少了一点沉郁;如果有人55岁了,还没有复习过安徒生,那么她的晚年少了一份悠远。(台湾)张晓凤【设计意图】:2022新课标在附录中“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中,“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与2011版新课标如出一辙,但在童话推荐中,列举出安徒生童话,可见这一儿童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因此本环节在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之后进行了读物推荐。五、作业布置
14、知识淘宝:积累你读过的安徒生童话篇目。小练笔:想象一下,那最后一粒豌豆成长开出的豌豆花,看见小女孩注视着自己,微笑着,心里会怎么想,请你写下来。板块三:提问多角度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从内容理解、表达特点、生活启发等角度提问的阅读策略。2.能借助问题的解答理解相关的内容。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初步学会从内容理解、表达特点、生活启发等角度提问的阅读策略。教学难点:能借助问题的解答理解相关的内容。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搜集“仿生学”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大胆提出问题1.引导学生回顾在学习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豌豆一课时自己提出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问的。2
15、.揭示课题,导入新课,请学生说一说学习这一课我们可以怎样提出问题,教师适时点明可以针对全文提问,也可以针对部分内容提问。3.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尝试着针对全文或部分内容提出问题,写在便利贴上。【设计意图】:关注不同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学习难度,合理组织学习活动,进行学习迁移,螺旋发展,在巩固“提问”策略的同时,渗透多角度提问。二、学习提问,梳理角度(一)了解已有的问题1.小组合作学习,整理出小组的问题清单,注意以下的学习要求:如果组内有重复的问题,要注意合并。请各小组将刚刚针对全文或部分内容提出的问题分类整理出来,将问题粘贴在相应的表格内。2.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16、,完成小组问题清单的填写。(二)学习后梳理问题1.结合课后例子,学习梳理问题。预设:大部分学生仅能从内容的角度提出问题,可以尝试着从写法和获取的启示的角度去提问。2.小组整理问题,形成问题清单。【设计意图】:如果说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很有价值的,那么引导学生发现学习方法就更加可贵了。这里以课后题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比较和思考中发现提问的不同角度,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得法,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总结概括能力。自主发现了提问的方法,再去运用方法提问,学生的学习就会更加主动,效率会更高。三、聚焦问题,理解课文1.全班交流,从三个角度各筛选出一个问题,为深入学习做准备。2.集体研讨,解答疑惑(1)解答
17、关于如何“配合”。(利用图表演示)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呢?雷达与天线是怎样配合的?(2)解答之二:学习表达,练习运用。生活中哪些现象也受到动物的启发?人们从 得到启发,发明了 ,作用是 。【设计意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提示“应加强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指导,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和信息化平台,引导学生提高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逐步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规范性。”因此在此环节借助相关科学知识,拓展学习资源,让语文学习更广阔。四、及时巩固,迁移运用1.引导学生阅读课后链接它们是茎,还是根?,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提问。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提问方法。【设计意图】:此环节放手让学生
18、运用从不同角度提问的阅读策略开展自主阅读,再交流提问的收获,在学法用法中实现能力的迁移,体验到阅读探究的快乐。也意在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自我阅读能力提升系统,增强自觉运用阅读策略开展阅读的意识,提高阅读的实效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五、作业布置知识淘宝:搜集“仿生学”案例。即时作业:自主选择一篇课外文章,尝试从内容、写法、生活实际三个角度提出问题,写在问题清单上。长时作业:今后的常规预习作业,至少从不同角度各提出一个问题。【设计意图】:作业设计体现“跨学科”学习,根据本节课提出的“仿生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的设计具有自主性与指导性,注重学生的长期发展。分类具体内容内容简说教学要点课时
19、安排课 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这是一个动人的童话故事,讲述了豆荚裂开后,里面的五粒豌豆的不同命运。尤其是最小的一粒,它落在窗台的缝隙中,生根、发芽、开花,给生病的小姑娘带来了生的希望。故事赞扬了平实、仁爱、敬重生命的生活态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五粒豌豆的语言、内心活动,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能针对课文局部和整体大胆提问。课时夜间飞行的秘密课文介绍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的故事,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体会运用科学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明创造的过程;能从多角度提问。课时呼风唤雨的世纪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介绍了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
20、的巨大变化,增强了我们对科学的兴趣。能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通过提问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1课时蝴蝶的家作者想象下雨时蝴蝶无处藏身,从而担忧不已,让我们体会到他对弱小生命的关爱。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能综合运用提问策略进行提问,并尝试解决问题。课时习作小小“动物园”观察家人,看看他(她)与哪种动物比较像,哪些地方像,用一段话写一写。能抓住家人与动物的相似之处写特点;能修改习作,体验表达的乐趣。2课时语文园地交流平台培养阅读时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好习惯。能区分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借助形声字的特点认识生字;体会排比句和设问句的表达效
21、果;明白求学要善于提问,并积累这方面的名言。2课时识字加油站认识形声字,能区分形旁和声旁。词句段运用分析排比句的句式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认识设问句,注意问号的用法。日积月累积累关于疑问的名句。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学目标1.认识“豌、按”等9个生字,会写“豌、按”等15个字,会写“豌豆、按照”等17个词语。2.阅读时能积极思考,针对课文局部和整体提出自己的问题。(重难点)3.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难点)学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时安排课时教师备课1.认识本课“豌、按、僵”等9个生字,会写“豌、按、舒”等15个生字。2.采取多种方法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能灵活运用。3.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2、,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出示谜语,请学生猜猜谜底。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吗?这是一种很有趣的活动,不仅能拓宽我们的思维,还能让我们学到很多有益的东西。请同学们看看PPT中给出的谜语,跟老师一起读读两头尖尖,肚儿圆圆,脾气不小,内藏元宝。谁能告诉我谜底是什么?(学生答:豌豆)2.出示豌豆花和豌豆荚,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3.总结学生的表现,引出新课。小结: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你们知道吗?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也曾写过几粒小豌豆,在他的笔下,豌豆们不仅有思想,有行动,其中的一粒还给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带去了希望。在这些小豌豆身上究竟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让我们随安徒生一
23、起去体验一下豌豆的生活,看看它们别样的人生。4.出示课题,理解课题。(板书: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明确:“五粒豆”是本文的主角,以此为题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介绍作者及相关的创作情况。安徒生(18051875)丹麦19世纪童话作家,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其代表作有小锡兵海的女儿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2.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要求边读边做记号,画出生字新词以及感受深刻的句子、没有读懂的句子。3.小组内交流,说说识记生字的办法。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相机纠正。识字方法:“枪”字可以
24、结合相关图片来理解;“豌、恐、愉”等是形声字,可以结合形声字的特点来理解;“按、僵、探”等字,可以请学生做相应的动作,从而把握其音、义。(2)指导学生归类识字,如部首归类、量词归类、近反义词归类等。(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明确生字的结构、笔画、笔顺,示范书写生字,并指导学生书写。(4)学生进行生字书写练习,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并圈画喜欢的词语和句子。2.交流圈画内容,教师点拨理解重点词语。(1)这里既温暖,又(舒适);白天明亮,夜间黑暗。提示:可采用情境体验法或寻找近义词法理解词义。(2)老这样坐下去,我恐怕会变得(僵硬)起来。提示:结合词典义
25、,联系实际中可能出现“僵硬”的场景进行想象。(3)她的脸上(洋溢)着健康的光彩。提示:借助造句想象情境,加深理解。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1)阅读与思考。A.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B.小豌豆们都有怎样的愿望和理想?(第一粒:飞到广阔的世界里去;第二粒:飞进太阳里去;另外两粒:飞得更高更远;最后一粒:随遇而安。)C.最后一粒豌豆生长的环境怎样?(长满了青苔的裂缝,环境艰苦。)D.最后一粒豌豆带给生病的小女孩怎样的变化?(豌豆生根、发芽、开花,给小女孩带来了快乐和希望,小女孩的病渐渐好起来。)E.从几粒豌豆的不同态度和命运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对他人要有爱心,不能无所作为
26、。)提示:引导学生整体阅读课文,结合文中重要句子概括回答。F.出示课件,填空并齐读:豆荚成熟了,里面的五粒豌豆怀着不同的打算和愿望,落到了不同的地方:有的落到,结果;有的落到,结果;有的落到,结果;只有那个落到的那粒豌豆,顽强地生根、发芽、开花,生病的小女孩看到了,受到鼓舞,渐渐地好起来了。作者通过几粒豌豆不同的态度和命运告诉我们:。提示: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2)合作与交流。给课文段落标上序号,划分层次,指名学生说出每一层次的大意,并说说划分依据。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12自然段):写豆荚成熟后,五粒豆被一个男孩当作玩具枪的子弹,在射出去之前各自憧憬未来。第二部分(第
27、1321自然段):写第五粒豆落在窗子下面一个长满了青苔的狭小缝隙里,顽强地生根、长叶、开花,使病床上的小女孩备受鼓舞。第三部分(第2224自然段):先简述其余四粒豆的命运,然后写小女孩伴随着豌豆花的盛开,拥有了健康和快乐。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结:同学们,人生在世,总要有理想支撑。理想可大可小,不同的理想决定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不同的生活态度又会带来不同的命运。一个豆荚里的五粒小豌豆怀抱着不同的理想出发了。这些理想能实现吗?它们又将面临怎样不同的命运?下节课上我们再深入课文,随五粒小豌豆去广阔世界体验一番。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1)自由交流理
28、解词语的方法。(2)摘抄文中的重要词句,并与同桌相互说说感受。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同步巩固练参见“学案复习备考手册”,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1.抓住重点语句,把握五粒豌豆的语言和内心活动。2.感受第五粒豆在长叶、爬藤、开花的生长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的无限愉快和生机。3.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敬重生命,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教师指导小结。提示:参见“世纪英才好课件”词语听写。2.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本文讲述了豆荚成熟裂开后,五粒豆飞到广阔世界中所经历的不同生活,重点描写了第五粒豆的神奇经历。3.教师过渡,导入
29、新课。过渡:同学们,上节课上我们认识了五粒小豌豆,它们有理想,有想法。被小男孩的玩具枪射出去后,它们会有怎样不同的经历呢?接下来我们就随它们一起去广阔的世界中游历一番吧!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圈画重点内容和难以理解的语句。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说说对圈画内容的理解以及存疑的地方。3.结合学生汇报内容,教师主导分析课文第一部分。(1)豆荚里的五粒豌豆各有怎样的愿望和理想?从中可见它们怎样不同的性格特点?提示:从对话入手,引导学生在提取关键信息的基础上分析人物性格。(2)“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最后的那一粒说。“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这粒豌豆说。(这是对最后那粒豌豆的什么
30、描写?从中我们能感受到它怎样的心理?)明确:这两处是对最后一粒豌豆的语言描写。“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从这看似轻描淡写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粒豌豆对一切都不介意,随遇而安,只想过平静的生活。(3)豆荚和豌豆都是绿的,豌豆就以为整个世界都是绿的。豆荚变黄了,这几粒豌豆也变黄了。“整个世界都变黄啦!”它们说。(这两组句子是从哪个角度进行描写的?豌豆们将它们生活的小天地认为是“整个世界”,这说明了什么?对下文的内容有什么作用?)明确:这两组句子抓住“绿”和“黄”,从颜色的角度进行了描写。“绿”表明豆荚和豌豆还在生长;“黄”表明豆荚即将成熟,为下文豌豆们离开豆荚这个局限的小世界,去到外面广阔的世界中
31、体验生活做铺垫。4.立足学生汇报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串联课文第二部分知识点。(1)“啊!”她说,“我的天,原来是一粒小豌豆在这里生了根,还长出小叶子来了。它是怎么钻进这个缝隙里去的?你现在有一个小花园了!”(从母亲的话中可以感受到她怎样的心情?她后来做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2)小豌豆是怎样长大的?小姑娘的病又是怎么好起来的?细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小豌豆的生长过程小姑娘的变化小豌豆刚到长满青苔的裂缝里住下身体非常虚弱,整天在家躺着小豌豆生根,长出了小叶子心里真高兴,感觉自己好了一些小豌豆沿着绳子猛劲儿长心情愉快多了,还能自己坐上一个钟头呢小豌豆开出一朵紫色的豌豆花脸上洋溢着健康的光彩,
32、眼睛发着亮光,快乐地微笑5.联系前文,学生自学课文第三部分,教师做好总结、拓展工作。(1)小女孩低下头来,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嫩的叶子。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这里对小姑娘的描写表现出她怎样的心情?为什么说这一天像“一个节日”?)明确:对开花的豌豆的喜爱。小姑娘受到豌豆生命力的鼓舞,终于能够坐起来,并且快乐地生活,母亲也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所以说“简直像一个节日”。(2)对比这五粒豌豆的经历,哪一粒最值得称赞?为什么?提示:从五粒豌豆在文中所占的篇幅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来看,他是对第五粒豆持赞美态度的。6.回味品读课文,生发感悟,和大家分享。小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很严肃也很深刻的命题,没
33、有人能给出标准答案,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不能做出惊天动地的成绩,但只要对他人有所贡献,尽己之力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样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三、内容延伸,学有所获过渡:再渺小的人,只要有心,也可以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就像最后的那粒豌豆。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或者从别处听过这样的故事?现在我们就来简单地讨论一下。1.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的相似的事情,以及自己当时的想法。生1:大街上的环卫工人,不顾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清扫街道,让我们的城市干净、美观,使我们周围的环境越来越好。我们应该真诚地向他们说一声:“谢谢!”生2:我们虽是小学生,也像最后一粒豌豆一样很渺小,但是只要我们努力学习
34、科学知识,打下牢固的基础,将来也可以为祖国做贡献。2.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看来你们对本课的主题已经有了深刻的领悟,并且能够反思己身,非常不错!帮助他人,自己的生命之花也会灿烂绽放。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争做爱心小使者吧!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和词语,丰富积累。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同步巩固练参见“学案复习备考手册”,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本文是安徒生一篇颇有影响的童话故事,深受各国读者的喜爱。故事采用拟人手法,讲述了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豌豆各自不同的命运,尤其是最小的那粒,它在不经意间鼓舞了一位小女孩,使她顽强地战胜了病魔。故事生动有趣
35、,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能让他们随着故事的发展积极开动脑筋去思考、去感悟。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对故事内容的解读,先让学生弄清故事中的五粒豌豆不同的愿望和理想,以及最小的那粒豌豆是如何影响生病的小女孩的;然后再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而感悟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这样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充分尊重了学生对文本的自我感悟,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景、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含的哲理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品评力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学中,教师也要重视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由读、想象读、分角色读中探
36、究,从而体会生命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可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利用图片、借助音乐等带动学生的积极性,真实有效地给予学生朗读的空间,调动他们朗读的兴致。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旨的基础上,我设置了“拓展阅读”和“内容延伸”这两个板块。“拓展阅读”中的文章是当代著名作家杏林子的一篇散文,表达的是作者对生命的感悟。通过理解文章,以及与课文对比阅读,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思想上能得到提升。“内容延伸”是在课文基础上的适当发散,重在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结合自身实际理解课文主旨。当然,本次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一、解读语句不够透彻,对课文的挖掘不够深入;二、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问时不够大胆,限制了他们
37、的思路;三、对学生的激励性语言不够,没有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这几方面的问题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一定会重视,不断改正、完善,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让他们的学习更有效率。6 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目标1.认识“蝙、蝠”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蚊、即”等14个字,会写“蚊子、即使”等12个词语。2.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重难点)3.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难点)学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时安排课时教师备课1.认识本课“蝙、蝠、即”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蚊、即、科”等14个生字。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会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3.知道什么是雷达,了解仿生学的基本知识。一、揭
38、示课题,激发兴趣1.教师提问,牵引出本课的描写重点之一蝙蝠。导语:同学们,说到夜间飞行的事物,你们会想到什么?(学生答:猫头鹰、夜莺、夜蛾、蝙蝠)对啦,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与“蝙蝠”这种动物有关。其实,大家还忽略了一个会在夜间飞行的事物,就是飞机。我们在夜晚的天空,有时会看到两个亮点一闪一闪地移动,那就是飞机在夜航。2.板书课题,巧设疑问。过渡:课文的标题是“夜间飞行的秘密”,夜间飞行的是蝙蝠和飞机,可它们的“秘密”是什么呢?这就有待同学们自己去文中寻找答案了。3.相机介绍蝙蝠和雷达的相关知识。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读文,提示学生思考以下问题:科学家们从得到启示,发明了,
39、使能够。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圈出生字新词。3.教师引导学生相互检查生字识记情况。4.教师检测字词预习情况。(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生字的读音。识字方法:“横、系”是多音字,可以通过查字典辨别读音;“蝙、蝠、蚊、绳、蝇、荧、屏”等字,可以通过实物图来识记;“横、竖、驾、驶”等字,可以通过摆放书本、桌椅或做相关的动作来理解;“即、证、锐”等字,可以通过区分形近字来识记。(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笔顺,示范书写重点生字,指导学生书写。(3)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相机纠正。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圈画疑难的词语和句
40、子。2.同桌交流圈画内容,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点拨重点词语。(1)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提示:结合词的不同义项来分辨。(2)他们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提示:通过形象的图片进行对比,感知词语意思。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阅读与思考:A.本文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人们从蝙蝠能在夜间飞行这件事上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B.蝙蝠在夜间是靠什么探路的?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的?(嘴和耳朵;三次实验。)C.科学家是如何实验的?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蒙上眼睛,铃铛一个也没响,塞上耳朵,封住嘴巴,到处乱撞;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
41、是嘴和耳朵。)D.蝙蝠为什么在夜间也能顺利飞行?(蝙蝠边飞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蝙蝠接收到回声,从而定位。)提示: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从文中提炼出关键信息作答。E.出示课件,指名学生填空: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是。能发出,接收到,蝙蝠就会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科学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从而使飞机夜航更加安全。(2)小组合作与交流。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写出每一层的主要内容。A.给段落标上序号,划分层次。B.梳理各层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叙述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讲述科学家通过三次科学实验,终于揭开蝙蝠能在夜
42、间飞行的秘密。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揭示飞机安全夜航的答案。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结:我们知道,即使在漆黑的夜晚,飞机也能安全、平稳地飞行,这是因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那么人们是如何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呢?雷达又有什么特异功能,能有效地指挥飞机避开障碍物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深入地探究一番。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同步巩固练参见“学案复习备考手册”,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1.抓住重点语句,了解蝙蝠在夜间是如何飞行的。2.概括分析科学家所做的几次实验
43、,把握科学家从中得到的启示。3.弄清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了解雷达的工作原理。4.了解仿生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教师念词语,学生默写,教师检查学生的默写情况。提示:参见“世纪英才好课件”词语听写。2.引导学生踊跃发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过渡:上节课我们经过预习,已经初步掌握了课文内容,知道人们给飞机装上雷达,使之在夜间也能安全飞行,这是受到蝙蝠的启发。那么这一启发究竟是如何得来的呢?现在就让我
44、们再次走进课文,跟随科学家一起去探究一下。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圈画重点内容和难以理解的语句。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说说对圈画内容的理解以及存疑的地方。3.指名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有代表性的问题。(1)紧扣第12自然段,研究以下问题。A.本文的开篇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开头没有涉及蝙蝠,也没有提到雷达,而是描述飞机夜航的情况。这样写既可以激发读者探究飞机、蝙蝠、雷达三者关系的好奇心,同时能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而形象的描述性语言也使课文更生动。B.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要想了解其中的秘密,我们可以从蝙蝠说起。(这两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5、?读了这两句话,你产生了哪些疑问?)提示:分析这两句话的作用时,可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进行。对于读了句子后产生的疑问,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只要是合理的,教师都应给以鼓励。(2)反复阅读第37自然段,探讨以下问题(该部分为课文重点)。A.蝙蝠能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这句话运用了多个关联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你能运用这些关联词语再写一句话吗?)提示:首先引导学生一一找出句中运用的关联词语,再结合句子具体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运用这些关联词语写句子,要提醒学生注意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事理上要能说得通。B.为了揭示蝙蝠夜行的奥秘,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一次的发现有什么不同?请具体说明,并用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实验次数方法结果证明第一次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了许多铃铛,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一根也没碰着蝙蝠夜行探路与眼睛无关第二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蝙蝠夜行探路与耳朵有关第三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