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1 ,大小:4.86MB ,
资源ID:258474      下载积分:26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25847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4年秋季新改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编教案教学设计(新课标版))为本站会员(蒙蒙d****课堂)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4年秋季新改版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编教案教学设计(新课标版)

1、新教科版四上科学精编教案新课标版原创:蒙蒙de雨科学课堂全册表格式目录第一单元 声音单元概况.4第1课 听听声音.5第2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8第3课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1第4课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4第5课 声音的强与弱.18第6课 声音的高与低.21第7课 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24第8课 制作我的小乐器.27第一单元复习课.30第二单元 呼吸与消化单元概况.32第1课 感受我们的呼吸.33第2课 呼吸与健康生活.36第3课 测量肺活量.39第4课 一天的食物.42第5课 食物中的营养.45第6课 营养要均衡.49第7课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53第8课 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56第二

2、单元复习课.59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单元概况.61第1课 让小车运动起来.62第2课 用气球驱动小车.65第3课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69第4课 弹簧测力计.72第5课 运动与摩擦力.75第6课 运动的小车.78第7课 设计制作小车(一).81第8课 设计制作小车(二).84第三单元复习课.87第一单元声音课标解读核心概念: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12.技术、工程与社会学习内容与要求:3.3声音与光的传播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中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知道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声音高低和强弱的变化是由于振动的变化引起的;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知道噪声的

3、危害和防治,学会保护听力的常用方法。12.3科学、技术、工程相互影响与促进初步说明一些技术产品涉及的科学概念或原理,尝试应用科学原理设计并制作简易装置(如传声器、听诊器等)。教材分析声音单元是四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共8课,第1课让学生知道可以用强、弱、高、低、悦耳等科学词汇来描述声音;第2课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第3课说明了声音需要通过物质进行传播,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第4课,学生通过对耳朵结构的学习,了解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第5课和第6课,学生们通过多种探究活动,认识了声音的两个基本属性音量和音高;第7课,学生通过弦乐器发现更多影响物体发出高低不同声音

4、的因素,在对这些影响音高因素了解的基础上,第8课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小乐器,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联系。教学策略1.指导学生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认识声音的产生及传播规律。2.结合日常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实验活动,让学生认识声音的传播特点。3.通过制作传声筒等来感受声音。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主要学习活动1.观察2.实验探究3.制作第一单元 声音第1课时 听听声音课型观察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学生们每天都能听见各种声音,对声音可谓是非常熟悉了,但此时的学生并没有真正思考过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是通过什么物体发出来的等与声音有关的问题,这是本节课学习的障碍。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核心素

5、养目标科学观念*知道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声音,它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科学思维*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汇来进行描述。探究实践*给听到的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并用合适的词汇来描述听到的声音。态度责任*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教学重难点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感受声音的不同并分辨声音的来源。难点:给听到的声音分类,并运用科学词汇描述听到的声音。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包含各种声音的音频、闪烁的小星星或其他一段乐曲的音频资料及其乐谱)、班级记录表等。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学生准备:录有各种声音的音频资料、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一、聚

6、焦1.同学们,刚才我们的教室里还是很热闹的,现在怎么安静下来了?(上课了)2.你怎么知道上课了呀?(听到了铃声)3.新学期的第一课即将开始了。让我们先用热烈的掌声为自己加加油吧!(学生鼓掌)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4.下课的吵闹声,上课的铃声,热烈的掌声我们身边充满着声音,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声音的奥秘吧!(板书课题)通过“听听声音”的活动,引导学生开始关注声音,并对声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听声音活动一:描述听到的声音。1.教师:在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中,通常有高、低、强、弱(边说边演示)的不同。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悦耳来形容动听、好听的声音,用刺耳来形容难听或让人不舒服的声音。接下来,请大

7、家试着描述听到的声音。2.播放音频,引导学生说一说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并用“高、低、强、弱、悦耳、刺耳”等科学词汇进行描述。3.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提炼,并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活动二:给听到的声音分类。1.教师:请大家看看“我听到的声音”班级记录表,上面记录的都是我们刚才描述过的声音,你们能给这些声音分分类吗?2.布置任务:给刚才听到的声音分类。(提示学生按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和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分类)3.小结:我们听到的声音中,有高有低,有强有弱,有悦耳的,也有刺耳的,它们可以由各种不同的物体发出。声音的世界可真奇妙啊!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倾听、感受周围的各种声

8、音,学会辨认和描述听到的声音。三、回忆与交流(10分钟)1.提问: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关于声音的知识呢?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声音的知识呢?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一下吧!2.学生将已经知道的知识和还想知道的知识记录在“对声音问题的思考记录表”中,并和同组同学进行交流。3.教师出示“对声音问题的思考记录表”的班级记录表,组织学生汇报,将学生知道的和想要知道的关于声音的知识或问题分别记录下来。了解学生关于声音的前概念、关注了声音的哪些内容,为本单元后面对声音各个问题的研究活动作铺垫。四、听乐曲(10分钟)1.今天的学习任务大家完成得很不错,老师将一首闪烁的小星星送给大家,希望每个小朋友都像小星星一样闪闪发光!

9、(教师出示曲谱,让学生边听边跟着哼唱)2.让学生唱出乐曲中的音符,同时用手势比画出音符的高低(手掌向下向前伸出,随着音符的高低上下移动),并逐句说一说它们的高低顺序;也可以让学生边唱音符、边打拍子,感受乐曲中声音的变化。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3.教师小结:声音有高低强弱的变化,这些变化也给我们带来了美妙的体验。我们将在后面的学习中,逐一了解声音的奥秘。用音乐首尾呼应,利用课件播放闪烁的小星星,让学生体验到声音发声的奇妙,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声音的探究欲。板书设计听听声音教学反思这节课中,一方面我用生活实际引入,从学生熟悉的各种声音出发,引导学生用心倾听各种声音,体验声音的多样性,从而思考并提出

10、更多关于声音的问题,激发探究的兴趣。另一方面,利用两个活动有效地引导学生感受声音的变化。一是让学生自己描述声音的特点,二是让学生对听到的声音分类,学生从实践活动中体验到声音的变化。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不足: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在课堂组织上还不够紧凑和老练,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锻炼和培养提高。在播放闪烁的小星星时,由于自身专业的限制,对音乐音阶等知识了解较少,对上课有一定的影响。在以后的空余时间要多补充一些知识,拓宽自身的知识面。第一单元 声音第2课时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在平时生活中他们关注

11、的往往只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如敲打、碰撞、摩擦),而忽略了发声物体本身的变化,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所以在设计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理解能力。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各种发声物体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科学思维*对比分析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尝试对发声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探究实践*学会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在观察物体发声的活动中,能用简单图画、文字和动作来描述声音的振动状态。态度责任*对声音的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教学重难点重点: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2、提出自己的观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难点:尝试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观察到物体发声时在振动的证据。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锣、竖笛等。学生准备:鼓、钢尺、固定在模板上的皮筋、音叉、几粒豆子或细沙、装有水的水槽等。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一、聚焦1.听听声音: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视频,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你听到了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2.找出一些发声物体,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它们在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是怎样的。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3.学生充分地展开想象,在汇报时可以简单地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原有认知,至于这些认知是否正确,可以在接

13、下来的活动中用实验验证。二、探索活动一:制造声音。1.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声音:出示音叉、橡皮筋、钢尺、鼓。提问: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2.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让物体发出声音。3.小组汇报,交流让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4.追问:现在你们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的想法还跟原来一样吗?5.学生再次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找相应的证据。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活动二:观察正在发声的物体。1.观察明显振动的物体。(1)教师利用橡皮筋、钢尺制造声音(弹拨橡皮筋、拨动钢尺发出声音)。同时出示记录单,请学生观察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2)小结:在力的作用下,物体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称

14、为振动。2.观察振动不明显的物体。(1)音叉和鼓的振动现象不明显,有什么办法证明它们也在振动吗?(辅助材料:泡沫粒、装水的水槽、系线的乒乓球)(2)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放大音叉和鼓的振动现象。3.播放音叉、橡皮筋、尺子、鼓在振动时慢动作的动图,提问:你能说说它们在发声时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点吗?(都在振动)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4.再一次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探究,现在能说一说“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1.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来揭示声音的本质是最好的办法。2.通过几个探索活动,学生观察总结出这些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从而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有更深的理解。三、研讨1.

15、物体停止振动后,还会发出声音吗?(1)出示锣,师生合作演示:如果正在发声的锣停止振动,声音会怎么样?(声音会停止)(2)小结:看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2.利用“振动产生声音”这个观点,你能猜测一下竖笛是靠什么振动产生声音的吗?让我们拿出一支竖笛,感受一下它是怎样产生声音的吧!引导学生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没有证据的观点不能轻易相信。四、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人类自己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提出问题: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振动发出声音的器官,猜猜它在哪里?2.学生用手指轻轻按压喉咙处,同时发出“啊”的声音,感受手指上传来的振动,从而认识声带振动发出

16、声音。探究的过程由外部的宏观现象拓展到我们身体内部,将振动产生声音的知识进行迁移。板书设计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找到了什么证据?教学反思在教学课本中的四个实验时,有的物体振动现象明显,有的物体振动不明显,我进行了分组探究,学生也都感觉到了振动现象。但由于前概念的影响,在完成课本中的四个实验后,仍有少部分学生觉得是力(敲打、碰撞、拍打)产生了声音。针对这一问题,我加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感知锣发声的过程,停止敲击时,仍然有声音。这一实验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敲打、碰撞、拍打是产生声音的外在条件”。第一单元 声音第3课时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

17、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虽然知道“声波”这个词,但对于“声波”和“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等概念的理解仍然是空白的,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知道声音能够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科学思维*通过水波、声波的类比,概括出声音的传播方式。探究实践*用列举和对比的方法,分析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效果。*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比较不同物体中声音的传播效果。态度责任*在实验过程中,能大胆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效果。难

18、点: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能简单地描述声音的传播方式。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玻璃罩中的闹铃实验装置。学生准备:音叉、水槽、木质米尺、棉线、记录表、土电话材料等。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一、聚焦1.教师走到教室中间,敲击音叉并发出声音。然后提问:你们都听见声音了吗?声音又是怎样传到你耳朵里去的呢?这说明了什么?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2.学生思考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解释。3.教师:很好,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现在老师告诉你们,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且要靠物质传播。(板书课题)先让学生回顾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再引导学生去关注声音传播的问题。二、探索活动一:声音在空气中传

19、播。1.出示“玻璃罩中的闹铃实验装置”(没有实验装置的可以让学生观看视频资料),演示实验,并简要介绍。(1)师生小结传声路线图:闹铃空气玻璃空气耳朵。(2)打开抽气机,慢慢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学生仔细倾听闹钟声音的变化。(声音越来越小,直至听不见)(3)关闭抽气机,打开进气阀,再次倾听闹钟声音的变化。(又能重新听到声音)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2.学生解释观察到的现象,确认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活动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1.教学课本中敲击桌面听声音的实验操作。提问:你认为声音能通过桌面传到你的耳朵里吗?让学生阐述他们的理由。2.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发现:桌面可以传播声音,并且传播声音的能力要比空气强。

20、活动三:声音在液体中传播。1.将击打的音叉靠近水面,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问:音叉振动时引起水面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观察到水面在一圈一圈地向外波动)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2.教师指出: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3.将击打的音叉浸入水中,提问:你能听到音叉的声音吗?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路径,然后小组内讨论水是怎样传播声音的。在聚焦环节的讨论中,绝大多数学生对于音叉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的这一观点是认同的,但这个了解还停留在较浅薄的层面。这一环节通过多种有效的方案,进行科学探究,合理猜测,并实验验证,最后顺利地得出结论。三、研讨1.提问: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在

21、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什么物质?(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活动记录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这样,声音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2.让学生解释: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这是为什么?(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借助问题1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声音的传播要借助它周围的物质来进行。问题2是对前面认识的应用,旨在说明声音在真空中是不能传播的。四、拓展1.制作“土电话”,并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2.教师引导学生描绘声音传播的路径:纸杯内的空气纸杯棉线另一端纸杯纸杯内的空气人

22、耳。利用所学知识对土电话传播声音进行解释,并找到声音的传播路径。板书设计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声音能够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效果不同。声波声波声音的传播:发声物体振动 周围物质振动 人耳教学反思我们通过演示“玻璃罩里的闹钟”实验,用手挠桌面比较贴近桌面和远离桌面听到的声音,以及比较音叉在水中的声音大小这三个活动,来让同学们总结出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课堂的整个逻辑顺序和结构是完整的,但是仍然有一些细节需要做到更好。同学们很容易说出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但是只通过两个小活动就让同学们总结出声音还可以通过固体和液体传播有一点小难度,所以我后来收集了很多实例,比如“隔墙有

23、耳”“伏地听音”“说话声把河边的鱼吓跑”等等,让同学们更好理解声音在固体、液体中的传播。第一单元 声音第4课时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耳是我们身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对它具有先天的熟悉感,但对它“如何工作”知道得并不多。本课时通过观察鼓膜模型(橡胶皮或气球皮)的振动,来探索鼓膜的作用以及人耳是如何工作的,加深学生对于听力和人耳的理解。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耳的结构,知道人的耳朵的构成。*通过实验探究了解耳的各部分的作用。科学思维*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认识耳郭和鼓膜的作用。探究实践*在模拟耳郭、鼓膜的实验中,用简单的图示文字来记录和整理实验结果。*能初步利用简单的

24、表格来记录和整理实验结果。态度责任*认识到身体器官的重要性,加强保护身体器官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用建模的方法了解耳郭和鼓膜的作用。难点:通过模型探究,了解耳的各部分结构及功能。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耳的结构”挂图或耳的结构模型。学生准备:“耳的结构”图片或模型、塑料杯、大于塑料杯口的薄橡胶皮(气球皮)、橡皮筋、音叉(或锣等能发出声音的器具)、少量细沙或碎纸屑等。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一、聚焦1.导入:同学们,老师讲话的声音你们能听见吗?(能)为什么能听见?(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那为什么全班的学生都能听见?(声音向四面八方传播)2.提问:为什么我们能听到这些声音呢,这主要和我们身体

25、的哪个器官有关?(耳朵)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3.声音在耳朵里是怎样传递的?我们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板书课题)通过复习导入,将声音和耳朵联系起来,聚焦问题,形成概念目标。二、探索活动一:观察耳朵的结构图和模型。1.出示耳朵的结构图,学生观察耳朵的结构图。2.教师介绍耳朵的各部分,追问:你认为这些耳的结构有什么作用呢?3.学生推测外耳、中耳、内耳及各部分主要作用。4.小结:是呀,耳的这些结构都有各自的作用,缺一不可。它们是我们能听到声音的关键所在。(1)耳郭形如喇叭,有收集声音的作用。(2)鼓膜位于外耳道与中耳之间,是有弹性的椭圆形、淡灰色、半透明的薄

26、膜,能接收声波并产生相应振动。(3)听小骨是将振动传达到内耳的小型骨头,也是人体最小的骨头。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4)耳蜗是内耳中主管听觉的装置,因形似蜗牛壳而得名。(5)听觉神经是由内耳向大脑传递信号的神经。活动二:感受耳郭的作用。1.教师:人的头部两侧都长着耳朵,我们看到的外面这部分就是耳郭,那耳郭有什么作用呢?2.出示实验材料:A4纸。3.布置任务:通过用纸卷成“喇叭”的活动了解耳郭的作用。4.模拟耳郭:(1)将A4纸卷成一个“喇叭”(加大耳郭),用这个纸喇叭听一听微弱的声音。(2)拿掉纸喇叭(不加大耳郭),再听一听。(3)对比两次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记录自己的发现。(4)重复上述

27、实验,每次听不同的声音。5.学生小组内交流模拟耳郭实验的发现。6.小结:耳郭和纸喇叭能更好地帮我们收集声音。活动三:观察并比较鼓膜的振动。1.教师:声音的振动通过外耳道进入内部,到达了鼓膜这里,鼓膜是怎样接收到声音的呢?让我们进行下面的模拟实验:(1)出示实验材料:塑料杯、气球皮、橡皮筋、音叉(或锣等能发出声音的器具)、少量的细沙或碎纸屑等。(2)讲解实验步骤:用气球皮制作鼓膜模型,在杯口的气球皮上面放少量细沙或纸屑。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在“鼓膜”上方相同的位置制造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鼓膜”是否发生振动,并记录下来。在“鼓膜”上方远近不同的位置制造同样强度的声音,观察“鼓膜”是否发生振动

28、,并记录下来。(提示:记录时,可以用“强”“弱”或“幅度大”“幅度小”等描述)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并试着说一说鼓膜的作用。物体发出的声音“鼓膜”的振动情况声音的距离不变声音较强时振动幅度大声音较弱时振动幅度小声音的强弱不变声音较远时振动幅度小声音较近时振动幅度大3.小结:物体发出的声音越强、距离“鼓膜”越近,“鼓膜”振动幅度越大。因此,可以我们可以知道人耳中的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为振动。1.通过观察耳朵的结构图,了解耳的各部分名称,并对各部分的功能进行推测。2. 模拟耳郭的实验,体验耳郭的收声作用。3.通过模拟实验,体验鼓膜的作用并明白它的工作原理。三、研讨研讨1:1.教师提出问题:根据我

29、们前面的研究,大家对耳的结构和功能有了哪些新的认识?2.学生结合观察实验说一说自己对耳郭和鼓膜的作用的理解。(对于耳蜗、听觉神经等的作用,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研讨2:1.先让学生观察听诊器,尤其是听诊器头的薄膜结构,想一想这种结构与耳郭、纸喇叭有什么相似之处。2.解释听诊器的工作原理。研讨1是引导学生对耳的结构和各部分功能进行完整的认识,特别是我们能听到大小不同的声音时鼓膜所起的作用;研讨2是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发现耳郭收集声音的作用。板书设计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声音外耳中耳内耳大脑耳郭 鼓膜教学反思我们上节课已经了解了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本课在学生理解声音用声波的形式借助物质向各个方向传播

30、的基础上,学习声音在人耳中的传播。在教学耳的构造时,通过实物模拟耳的展示,让学生形象描绘出听觉产生的过程。这里还有一个细节性的教学,就是要求学生懂得耳的构造以及每个部分的特定功能,如耳郭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鼓膜的模拟实验书本中用音叉来做,但自己实际做下来,效果很差,气球皮上的沙基本不动,上课时无意间发现用扩音器说话时靠近气球皮效果相当好!可以用扩音器代替音叉来完成这个实验。第一单元 声音第5课时 声音的强与弱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声音已有了基础性的认识。他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传播的,人耳是如何接收声音的,也学会了对多个发声物体进行观察、记录、寻找规律。让学生

31、将“物体的振动状态”与“发出声音的强弱”联系起来是本课的重点,借此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并且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知道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知道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科学思维*以探究活动中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分析归纳出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编辑:蒙蒙de雨科学课堂探究实践*通过多种方法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的振动情况。*建立“物体的振动状态”与“发出声音的强弱”之间的联系: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态度责任*通过实践探究,寻找事实依据,形成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关联的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

32、音,观察不同物体在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振动状态的不同。难点:发现物体振动幅度与发出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相关音频等。学生准备:钢尺(或塑料尺)、两端固定了的橡皮筋、鼓和鼓槌、几粒绿豆等。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设计意图一、聚焦1.播放几段音量不同的鼓声,让学生仔细倾听,感受音量的变化。进行游戏:当听到比较小的鼓声时,放低手臂;当听到比较大的鼓声时,抬高手臂。2.教师指出:我们通常说的声音的大小,在科学里称为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板书课题)3.教师接着提出本课的聚焦问题: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并组织全班展开讨论,适当记录学生的观点。通过简单的互动游戏,

33、让学生进入到情境里,顺利过渡到后面的学习活动中。二、探索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中的3个探索活动,并思考声音的强弱和什么因素有关。2.根据学生的讨论总结:声音的强弱和振动幅度有关。3.进行探索活动探究振动幅度和声音的强弱到底有什么关系。活动一:探究钢尺振幅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1.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研究声音的强弱变化。2.把观察到的现象用文字或示意图记录在表格中。(提示:画一条直线,围绕一个点上下摆动的角度不同,就可以表示振动的幅度不同)活动二:探究橡皮筋振幅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1.用不同的力拨动橡皮筋,探究橡皮筋发出声音的强弱和振动幅度的关系。2.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格中。活动三:探究鼓

34、面振幅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1.用不同的力敲击鼓面,观察当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它振动的幅度有什么变化。(提示:鼓面的振动观察起来不太容易,可以在鼓面上放几粒绿豆)2.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格中。学生边实验边思考是科学课教学的主要原则之一。三、研讨研讨1:1.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分析你的记录,你能发现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吗”,引导学生交流研讨。2.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就越小。研讨2:1.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事例能说明声音的强弱与振幅有关。2.利用音叉弹开小球

35、的实验进行验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观察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振动现象。通过研讨有利于引导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当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时,将它与物体的振动幅度联系起来。板书设计声音的强与弱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就越小。教学反思本节课开始探究的是声音的强与弱,课堂情况尚佳。在这节课上我请到了我们的老朋友钢尺、橡皮筋和小鼓,学生们基本能够明白什么声音是强的,什么声音是弱的,但是在学生活动手册的反馈上,发现有些学生的描述仍然不正确,对于物体振动的幅度,同学们可能会描述成摇晃摆动得明显等,这是这节课的第一个问题,所以对于概念性的东西一定要讲解得更加细致,重点强调。这

36、节课还有一个小小的难点在于同学们把声音的大小说习惯了,很多时候脱口而出就是振幅越大声音越大,老师要讲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先让同学们理解了,就能避免出现再次说成大小的情况。第一单元 声音第6课时 声音的高与低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振动的幅度决定着声音的强弱。在研究声音时,他们已经开始将听到的声音与物体的振动联系起来。在本课,学生将进一步提高确立不同变量、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发现、整理分析数据、产生新发现的能力,通过多种探究活动,去认识声音的另一个基本属性音高。核心素养目标科学观念*知道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科学思维*通过对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找到声音高低变化的原因。探究实践*通过对比实验研究,认识到发声物体的长短、粗细、厚薄对声音的高低有影响。*能对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及分析,找到声音高低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