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8 ,大小:66KB ,
资源ID:257323      下载积分:3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25732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专题13:记叙文之传记通讯阅读-2023-2024学年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真题演练)为本站会员(147037****qq.com)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专题13:记叙文之传记通讯阅读-2023-2024学年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真题演练

1、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真题演练专题13:记叙文之传记通讯阅读阅读汪曾祺的闻一多先生上课,回答问题。闻一多先生上课汪曾祺闻先生性格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

2、里。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

3、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的、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

4、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出版了,这是大好事。我颇具歪才,善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我曾写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闻先生看了这篇读书报告后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其实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这也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对

5、学生鉴别的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有删改)1选文第段分别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两件事情?2从选文第段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上课有哪些特点?3下面的两个句子都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分别展现了闻一多先生哪些品质?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选自臧克家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4阅读本文后,你们班的语文学习小组准备将这篇文章推荐为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拓展阅读材料。请你结合【链接材料】中单元导语和目

6、录的内容,撰写推荐理由。单元导语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人物而光辉灿烂。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为人类奉献宝贵精神食粮的文学艺术家阅读本单元的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目录邓稼先/杨振宁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孙权劝学/资治通鉴推荐理由:_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数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火箭起飞了。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7、。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要平稳。我感到压力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大,心里稍觉释然,全身紧绷的肌肉也渐渐放松下来。“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火箭逐渐加速,我感到压力在不断增强。因为这种负荷我在训练时承受过,变化幅度甚至比训练时还小些,所以我身体的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但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引起人的内脏共振,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而且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一个大约6G的负荷上。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意外出现了。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痛苦

8、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当时,我的头脑还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其实,起飞阶段发生共振并非正常现象。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我从极度的难受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钧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触碰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也没出现过。聂

9、海胜说:“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儿子感觉不到振动。”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钟时,不仅我感觉特别漫长,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空前的紧张中,因为通过大屏幕,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整个人一动不动,眼睛也不眨。大家都担心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后来,整流罩打开,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下子照射进来,阳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这时我第一次向地面报告飞船状态:“神舟五号报告,整流罩打开正常!”当我返回地球观看这段录像时,我激动得说不出任何话来。5这一文段的小标题是“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请从选

10、文中找出一句与之意思相近的话。6请自选角度赏析下列句子。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7杨利伟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从这个文段中,你觉得作为一名航天员,还需要有什么品质?请作简要分析。8如果当时你也在发射现场,你想通过无线电对杨利伟说些什么?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皓月清辉映碧空追忆王小谟院士崔继先我最后一次见到王小谟院士,是去年深秋去看望他。我们一行人坐在他家的棕色沙发上与他合影,我们在笑,他也笑,很随意地把胳膊搭在扶手上,笑得很惬意。现在他已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我总感觉他还在,仿佛推开他家的门,就能看到那张亲切的笑脸。2003年我刚刚进入电子科学研究院工作时,小

11、谟院士在单位已是偶像级的人物。无论是带着研究所搬到贵州山沟沟里研制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还是与外方合作破裂后力主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国产预警机,他的故事大都荡气回肠,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那时,他正带着一帮“老头+娃娃兵”的队伍搞出口型预警机,而我成了第一架国产预警机“空警-2000”研制队伍里的另一个“娃娃兵”。搞预警机不是轻松的活儿,要三天两头跑试飞外场。但院里的人都知道,年过六旬的小谟院士常常在外场跟“飞”,爬十几米高的预警机机罩,忍受酷暑和寒冬。他都没为此皱过眉,我们这些“娃娃兵”又怎么好意思叫苦呢?不过,小谟院士并不是象牙塔里默默耕耘的“老黄牛”,他更像一位“老顽童”,思维敏捷,诙谐幽默

12、,尤其善于用巧妙策略和方法实现目标。碰到难题,只要看到他嘿嘿一笑,就知道他又有“妙计”上心头了。很少人像小谟院士那样,耄耋之年还保持着少年的澄澈心性。有一次他在院里办讲座,播放了一个内容丰富、制作精美的PPT。事后我看见他的学生在摆弄电脑,便问道:“这个PPT是你帮忙做的吧?”对方却说:“都是王院士自己做的,我只准备电脑。”后来我才知道,他经常自己查看英文网站搜索资料,自己做PPT。对于前线冲锋的年轻人,小谟院士就像后方的灯塔,有他在便觉得安心。有一年在成都开会,我需要就某型预警机的方案作报告,因为经验不足,加上准备仓促,我表现不是很好。他一眼看出我的紧张,很和蔼地鼓励我,让我放松了不少。去年

13、我们团队忙一个新的型号项目,小谟院士不顾刚刚化疗完的虚弱身体,四处帮我们奔走呼吁,并不断勉励我们不要怕,大胆创新,坚持自己的技术主张。2021年,人民军工创建90周年之际,国防科工局隆重举行“军工记忆”盛典,要为小谟院士颁奖,表彰他为第一架国产预警机作出的贡献。他却把这个光鲜的任务交给了我:“你也为它工作过,你代我去吧。”他一生驰骋于国防科技的赛场,始终心无旁骛。他也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什么是最有价值的事。去年,小谟院士在电科院领衔成立院士实验室,雄心勃勃描绘新的事业版图,我们最后一次去看望他时,他心心念念的是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而非自己的病。遗憾的是,他已无法见证这最后一个梦想的实现。但我

14、相信,他的品格与精神就像皓月清辉,长存不灭,他费尽心血播下的那些种子,终将繁花似锦。(光明日报2023年04月05日)学校话剧社想把这篇散文改编成话剧,参加校园艺术节的表演大赛,你作为本次活动的编剧之一,遇到了下面几个问题:9你需要按照先后顺序把文中关于王小谟院士的故事概括补充完整,让演员对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爬十几米高预警机机罩从未皱眉。_。和蔼地鼓励我作预警机方案报告。_。把接受表彰的光鲜任务交给了我。_。10为帮助演员把握人物情感,你需要对下面句子的意蕴进行分析。你也为它工作过,你代我去吧。11为更好地塑造好王小谟院士这一人物形象,剧务组对王小谟院士的性格特点进行了分析,请你进行简要总

15、结。12俗话说:“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剧务组围绕话剧的题目“皓月清辉映碧空”展开讨论。请参与讨论并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不少于50字)13音效组的同学为选哪首歌作为结束的背景音乐而争论起来。你建议使用中国男儿,请把你的理由告诉他们。我建议使用中国男儿。因为:_阅读“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节选这是一次英雄的出征。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出征。公元2003年10月15日5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再过30分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将从这里受命出征,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开始令世界瞩目、今国人自豪的飞天之旅。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问天阔前的广场上,已经站满了送行

16、的人们。曾经和航天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们来了,举着鲜艳花束的少先队员,捧着乐器的军乐队员来了,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少女来了。大家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和一个共同的期待,为英雄送行。这一天,中国人已渴望了很久。这一刻,中华民族已等待了千年。“快看!我们的航天员来了”5时28分,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首飞航天员杨利伟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从问天阁航天员的专用通道,微笑着向大家走来,紧随他身后的是身着天蓝色训练服的航天员聂海胜和翟志刚。这时广场上奏起欢快的迎宾曲,人群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首飞航天员梯队由杨利伟和聂海胜、翟志刚组成。在此之前,他们按照首飞任务计划完成了综合性演练。飞船发射前,任务指挥部研究决定

17、,首飞任务由杨利伟担任。杨利伟,1965年6月出生于辽宁省绥宁县。大学文化,中校军衔。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1998年被选拔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经过5年多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挑战人体生理极限的训练,其综合素质完全具备航天飞行的要求。从加加林第一次太空飞行到阿姆斯特朗登月成功,从航天飞机横空出世到多种空间站问鼎苍穹,40多年时间,前苏联、使罗斯和美国已先后进行240次载人飞行,把数百名航天员的身影印在浩瀚太空。今天,中国人也将飞向太空,中国将成为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的第三个成员。“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杨利

18、伟。”“出发!”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总指挥李继耐庄重地下达命令,刚劲有力的话语中蕴含着几多信任、几多期待。“是!”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夺人风采,瞬间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杨利伟激动地和翟志刚、及海胜相互握手拥抱,然后不停地向欢送的人群挥手致意。“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伴着歌唱祖国的乐曲,大家挥动着手中的彩旗、气球为航天英雄送行。14用一句话概括语段的内容。15冰心成功的花诗中这样写道:“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珠,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诗中“成功

19、的花”,在这里如果比作杨利伟飞天成功,那么诗中“当初她的芽”与课文中什么内容最接近?(用原文语句回答)16“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17请结合下列材料,联系文本内容,说说杨利伟是一个怎样的人?出征前,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记者见面会上,回答本报记者的提问时,向全军将士吐露了自己的心声。本报记者问:通过军报,最想对三军战友说些什么?杨利伟答:作为一名航天员,我首先是一名共和国的军人;作为一名军人,通过这么多年军队对我的培养和教育,我想,在执行这次任务中,一定能够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战胜一切困难,坚决完成任务。我也想通过军报感谢

20、全军战友对我们的鼓励、关心和厚爱,也请战友放心,我一定不辜负你们的期望,为我们的军旗增彩。解放军报2003、11、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袁隆平情系水稻五十载段新权从50年前安江农校的青年教师,到如今蜚声中外的著名科学家,袁隆平耕耘杂交水稻这块科学稻田已整整50个春秋。世界因此增产稻谷5亿多吨,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解决了其他国家的吃饭问题,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1953年,23岁的袁隆平在毕业分配志愿书上只写了两句话:“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果然,他到了“最艰苦的地方”地处偏僻的湘西雪峰山下的安江农校。在农校教书的日子里,他利用课余时间

21、走出课堂,走向田埂。烈日当空,农民在榕树下歇息,袁隆平依然头顶烈日,在田里劳作。1958年,袁隆平用月光花嫁接红薯,结果,最大一兜“红薯王”有27斤重。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袁隆平在试验田里偶然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株型优异,穗大粒多。兴奋的袁隆平将其所有谷粒留做试验的种子。第二年的结果却让人很失望。袁隆平灵感的火花来了:难道这是一株天然杂交稻?而当时权威看法是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不具有杂交优势。从这时开始,袁隆平下定决心不为权威所限,通过科学的研究揭示出水稻杂交的奥秘和规律。1962年,他在参考消息上看到一则消息:美的两个遗传学家克里克和沃克研究出了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人家英美都分

22、子水平了,我们还在这里学苏联,打转转。”这年暑假,他去中国农科院,找大学时候的老师、遗传学专家杨国荣。杨老师悄悄告诉他一此国外研究的情况。美国、墨西哥等国家的杂交高粱、杂交玉米已经开始生产,只有水稻的杂交技术还没有突破,他决定放下“月光花红薯”,专攻水稻杂交。为了找到理想中的稻株,他吃了早饭就下田,带着水壶与馒头,一直到下午4时左右才回来。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种穗,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的稻穗中寻找,汗水在背上结成盐霜,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在勘察了14万余株稻后,经过两年的探索、试验和研究,

23、1966年2月,他终于写成“惊世”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从此,“杂交水稻”这4个字伴随了袁隆平的一生,成为他毕生不懈追求的事业。寒来暑往,袁隆平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执着将困难一一化解。历经8年磨难,1974年袁隆平配制种子成功。1975年冬,国务院做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这标志着我国水稻育种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从此,杂空水稻开始真正大面积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农业和粮食生产。杂交水稻的成功,使袁隆平名声大振。1979年,湖南省委的领导找他谈话说,准备提拔他担任省农业科学院的主要领导,袁隆平诚恳地说:“我这个人不适合当官,别

24、的不说,在搞科研这一点上,倘若真当上领导。哪里还有时间搞科研?”院里本来要给袁隆平换一间大一点的办公室,但袁隆平坚决不同意。说:“何必浪费呢。”作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每年手里的经费成千上万,但他对科研工作的经费也非常“吝啬”。2000年12月,袁隆平以技术入股的“降平高科”在海交所挂牌交易,袁隆平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亿万富翁,但他还是以原来的样子出现在大家面前,仍旧是那个朴素的如农民一样的老头。50年来,在促进水稻增产这座科研高峰上,袁隆平及其团队一直走在世界最前沿,多次创造水稻大面积平均亩产的世界纪录。2014年10月10日,农业部宣布,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第4期中国超级

25、稻亩产达1026.7公斤,创造新纪录。84岁的袁隆平表示,希望能在90岁前完成每公顷16吨的第5期超级攻关目标,最终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心愿。(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改动)18用“袁隆平情系水稻五十载”做标题有什么妙处?19从记叙的顺序看,选文主要按_顺序来写袁隆平。20选文第段画线句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袁隆平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内容,说说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种穗,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的稻穗中寻找,汗水在背上结成盐霜,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21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袁隆平具有哪些精神品质。22选文最后一段写道:“84岁的袁隆平表示,希望能在90岁前完成每公顷

26、16吨的第5期超级攻关目标,最终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心愿。”说说这段话给了你怎样的启发。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近代“问天”第一人1890年,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的一个粮商之家。自小秉性温和的竺可桢勤奋刻苦,聪明好学。1910年,竺可桢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第二期公款留学美国的名额。1918年,竺可桢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完成学业,获得了美国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归心似箭的他拒绝了美国多所高校的邀请,满怀希望地踏上了归国的轮船。他憧憬着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然而,他在美国留学的这些年,正值中国军阀割据时期,整个国家满目疮痍。摆在竺可桢眼前的现实是残酷的。当时的中国仅香港和上海徐家汇有两座用

27、于观测气候变化的测候所,而且均由外国人控制。竺可桢很痛心,在他看来,制气象图,乃一国政府之事,而劳外国教会之代谋亦大可耻也。1927年蔡元培创办中央研究院,邀请竺可桢筹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并担任所长,这是旧中国气象科学一次重要的转机。竺可桢对筹建气象研究所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担任所长16年,为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做出了大量奠基性的工作:他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设立测候所,远至西藏拉萨,高至峨眉山、泰山的顶部,都开展了气象观测。气象研究所自办或合办测候所28个,协助地方兴办测候所50多个,加上接管北洋军阀时期北京、青岛的观象台,形成了我国气象观测网的雏形。1930年之前,中国天气预报领域一直被外国人垄

28、断,这一年,竺可桢将天气预报主权收回。1930年元旦,中央气象研究所开始正式绘制东亚天气图,并发布天气预报和台风预报。这是中国人对自己的国土和海域,独立自主预报天气的开端,开创了中国气象预报信息的广播业务,竺可桢可谓是中国“问天”第一人。新中国成立后,满怀科技强国梦的竺可祯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承担领导全国科学事业规划和发展的重任。年近花甲的竺可桢毫不犹豫地挑起了这副重担,将下半生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到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发展中。1964年,他写了一篇重要论文论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其中分析了光、温度、降雨对粮食的影响,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许多设想。毛泽东看到此文非常高兴,专门请竺可

29、桢到中南海面谈,对他说:“你的文章写得好啊!我们有个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工、馆),只管地。你的文章管了天,弥补了八字宪法的不足。”“生命不息,工作不止”这是竺可桢的承诺,他说到做到。1970年后,80多岁高龄、身体状况不佳的竺可桢仍一直忙于他的力作物候学的修订工作。物候学是竺可祯一生中的最后一部作品。此书一出版,畅销一空。有人评价此书“把我国物候学带入了新的纪元”。1973年春节刚过,竺可桢肺病复发住进医院,在医院里他仍然留心观察着天气的变化,并且记录自己的病情发展。写日记是竺可桢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习惯,现存的竺可桢日记从1936年到1974年,连续38年1天未断,共计800多

30、万字。直到他去世前一天,他还用颤抖的笔记录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1974年2月7日凌晨,这位中国近代气象科学、地理科学的奠基人溘然离世。2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记叙为主,第段末句运用了议论,点明了中国人自主预报天气的深远意义。B新中国成立后,年近六十岁的竺可桢承担领导全国科学事业规划和发展的重任。C第段写竺可桢坚持写日记的习惯运用了详细的数据,具体准确,有血有肉,富于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D此篇新闻特写记述了竺可桢“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一生,人物形象饱满感人。24本文记叙了竺可桢的光辉事迹,请根据时间提示,写出他的重要贡献。(1)1930年,_。(2)1964年

31、,_。(3)1970年后,_。25第段划线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26简要概括竺可桢的优秀品格。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

32、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有人在他的遗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以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际,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的遗体。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

33、雄们的尸体已经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垒了一石墓。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2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选段的大意。28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划线句子中“心中的海市蜃楼”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29如何理解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30有人认为斯科特的所为并无多大意义,甚至觉得他们是为了“寻找刺激”,请谈谈你的看法?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始终眷恋着祖国刘敬智钱学森1911年生于上

34、海,早年曾在北京师大附中和上海交通大学求学。1935年,他考取了庚子赔款公费留学,先是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后到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深造,拜读于美国航天科学创始人之一、著名物理学家冯卡门门下,三年后获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这期间,他在冯卡门的影响下,对火箭技术发生了兴趣,参加了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实验室的火箭研究小组。这个实验室后来成为美国火箭技术的摇篮,钱学森就是在这个摇篮里最早研究火箭技术的三名成员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空军高度赞扬钱学森对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无法估价的贡献”。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认为,钱学森已是“制定使美国空军从螺旋桨式向喷气式飞机过渡,并最

35、后向遨游太空无人航天器过渡的长远规划的关键人物”,“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1947年,经冯卡门推荐,钱学森成了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自1949年下半年开始,他肩负起该学院“古根海姆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的职务,领导研究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那时,年仅37岁的钱学森,已被世界公认为力学界和应用数学界的权威以及流体力学研究的开路人之一,是卓越的空气动力学家、现代航空科学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呆了20年。这20年间,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

36、。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钱学森兴奋极了。就在那年的中秋节(新中国诞生的第六天),钱学森夫妇心中萌发起一个强烈的念头:回到祖国去,为新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1950年7月,已经下定决心返回祖国的钱学森,会见了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告诉他准备立即动身回国。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曾经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1950年8月,钱学森买好了机票,准备搭乘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飞机离开美国。9月中旬,

37、他辞去了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这个学院“古根海姆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职务。与此同时,他已将许多科学书籍和研究工作笔记装好箱,交给美国搬运公司启运回国。就在这时,他突然接到美国移民局的通知。移民局不准他离开美国,并以判刑和罚款加以恐吓!还搜查并扣压了他的全部科学书籍和笔记本,诬蔑他企图运送机密科学文件回国。那时,中美在朝鲜战场正处于交战的敌对状态。美国正盛行法西斯式的麦卡锡主义。钱学森的回国决心触怒了美国当局。1950年9月9日,钱学森突然被联邦调查局非法逮捕,送到特米那岛上的一个拘留所关押了15天。15天的折磨,使他的体重下降了30磅。加州理工学院的许多师生和当时

38、远在欧洲的冯卡门教授闻讯后,立即向美国移民局提出强烈抗议,又募集了1.5万美元保释金,才将钱学森从特米那岛的拘留所营救出来。然而,事情并没有完。美国移民局非法限制钱学森的自由,要他每月到移民局报到一次,并且不准离开他所在的洛杉矶。联邦调查局的特务一直监视他,时常闯入他的研究室和住宅捣乱。他的信件和电话也都受到了检查。为了减少朋友们的麻烦,整整五年,钱学森处在与世隔绝的境地。但是,这种变相软禁的生活,并没有磨掉钱学森夫妇返回祖国的意志。他的夫人蒋英回忆说:“那几年,我们总是摆好三只轻便的小箱子,天天准备随时搭飞机动身回国。”为了回国的方便,他们租住的房子都只签订一年合同。五年中他们竟搬了五次家。

39、那时候,他的七岁男孩和五岁女孩也都知道,离美国远远的地方中国,有他们的祖父和外祖母在想念着他们。1955年6月,饱受折磨的钱学森为了早日回到祖国,写信给人大常委会,向祖国母亲发出了求救的呼声。周恩来总理对此非常重视,立即指示,速将此信送给中国驻波兰大使王炳南,指示他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据理力争,设法营救钱学森回国。在铁的事实面前,美方代表无言以对。不久,美有关方面匆忙通知钱学森可以离美回国。1955年9月17日,经过长达五年多的斗争,钱学森、蒋英和他们的两个孩子,终于胜利地乘坐轮船,驶向东方,驶向始终眷恋的祖国。31第段中为什么要写美国人对钱学森的评价?32本文用了很多交代某年某月,甚至某日的

40、时间词语,这样写作用是什么?33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部分的表达效果。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34本文在叙述中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钱学森的人物形象。请从至段中,选择一个细节,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35想象“钱学森、蒋英和他们的两个孩子终于登上驶向祖国的轮船”时的心理,描摹他们的动作、神情。不少于50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为祖国出征是种幸福谷业凯余建斌为了国家的崛起,为了科学的发展,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这是一飞冲天的起点。记者:航天员的初心是什么?杨利伟:2003年10月15日,我驾乘“

41、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虽然我是独自在太空飞行,但一想到亿万同胞翘首以待,我便觉得不是一个人在飞,我代表着所有中国人甚至是人类来到了太空。于是我拿起太空笔,在工作日志的背面写上了这样一句话:“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了太空。”“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是中国发展载人航天事业的初衷,“中国人来到了太空”既描述了一个历史时刻,也表达了我为祖国航天事业感到无比自豪的心情。置生死于度外,为梦想而拼搏,视责任为己任这是不懈奋斗的精彩。记者:航天员的使命感源自哪里?刘伯明:宁可牺牲自己,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在“神七”出舱的关键时刻,

42、出现了两个意外:一个是压力差给开启舱门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另一个是突然传来轨道舱火灾的报警提示。出舱在即,我们决不能辜负祖国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生死不在我们考虑的范畴,只有完成任务才是最重要的!翟志刚毫不犹豫地出舱,我果断调整步骤,先将国旗递给志刚任务完成后,有人问我为什么先把国旗递出去?我说:“即使我们回不去,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刘洋:被祖国需要、为祖国出征是一种幸福。2010年,面对后续任务准备时间仅有两年的现实要求,零基础的我一头扎进学习训练中,过着外人看来苦行僧一般生活:一个细节有疑问就翻遍所有书籍,一个动作不到位就练习上百次当得知自己被确定为“神九”任务的首飞女航天员那一

43、刻,一种巨大的幸福感像暖流一般在我心中流淌,这幸福是被祖国需要、被任务挑选、被人民信任的幸福!胸怀大局、矢志不渝、精于钻研、甘做人梯这是难能可贵的品质。记者:成为一名优秀的航天员,聂海胜:载人航天工程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各系统之间需要密切配合。作为航天员,无论职务高低、年龄大小、主份备份,始终坚守“天地一体、乘组一心”的信条,胸怀任务成功的大局,密切配合、同舟共济,努力夺取任务的最后胜利。“天地一体”,就是乘组在天上执行任务,战友在地面轮流值班,为执行任务的战友加油鼓劲,提供技术和心理支持;“乘组一心”,就是大家相互信任、保持默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相互之间都能够心领神会,团结一心完成任务。邓

44、清明:宁可备而不用,决不用而无备。太空与天空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对人员的要求却有天壤之别。我日复一日地学习训练,先后入选“神九”“神十”“神十一”飞行任务乘组梯队,但每一次都与“飞天”失之交臂。直到今天,我和战友们一样,还在坚持不懈地开展训练。20年的艰辛努力,我是幸福的,也是成功的。枕戈待旦是军人的使命,我可以用一生去默默准备,但绝对不能容忍自己在号角催征时还没有准备好。(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36联系上下文,概括一下航天员的初心是什么。37说说你对刘伯明所说的“即使我们回不去,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这句话的理解。38联系上下文,在横线上补写出记者所提出的问题。(限20字以内)39邓

45、清明是目前航天员大队中唯一位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仍在训练的首批现役航天员。请分析文章结尾画线句的言外之意。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科学的壮举1989年,一支由中、美、苏、法、英、日6个国家的6名队员组成的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从南极半岛的顶端出发,开始举世瞩目的南极“长征”。6人中,有两名科学家和四名探险家,秦大河是仅有的两名科学家之一。在行前的体检中,秦大河被医生判定,要么拔掉10颗牙齿,要么不要去南极。在南极要待200多天,温度低、体力消耗极大,要靠补充大量热量维持体能,如果牙齿犯病不能吃东西,很快就会有生命危险。但要想去南极,就必须拔。从那时开始,秦大河就只能靠假牙吃饭了。9月和10月

46、份,秦大河一行是在暴风雪中行进的。疯狂的雪暴打在脸上像刀割一样,他们用旧裤腿做成头套罩在脸上,只露两只眼睛,一天下来,眼睫毛上挂满黄豆大的冰粒。衣服表面冻成冰壳,他们回到帐篷里打碎衣服外面的冰层,用火把衣服烤干。这时秦大河的右眼皮冻伤了,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到达南极点照相时他戴了一副墨镜。秦大河的眼皮一直有冻伤,旧疤未去,又添新疤。每天,他们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用刷子把衣服表面结的一层冰除去,因为睡袋上结满了冰。吃的食品很简单,一般是把压缩食物用锤子打碎放在锅里煮,很不好吃。20天下来,队员们连放食品的盒子都不愿意看。由于食物单调,低温严寒和高强度的滑雪活动,体力消耗大,每个人的体重都在下降,3个月以后,秦大河的体重减少了15公斤。平时他们裹衣而睡,没有看过自己的身体,到104天时,他们到了南纬80,西经90,这里的一个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