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1(全国乙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材料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重大举措,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美丽中国在农村的实施和体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乡村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推动点,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归宿,是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在农村的体现和实施,体现了深刻的生态内涵。从内容上来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渗透到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而美丽乡村建设则着眼于整体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从发
2、展秩序来看,二者都是要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协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 GDP 至上的发展观和政绩观,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转到以生态文明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摘编自柳兰芳从“美丽乡村”到“美丽中国”解析“美丽乡村”的生态意蕴)材料二: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在这春风激荡的美好季节,我们相聚在美丽黔西南,共同拉开第五届“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序幕。我们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法则,借力一年一届“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加强生态保护,深挖民
3、族特色,有效地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和全域山地旅游发展。中央领导人指出“中国要美,农村必美”。我们举办万峰林峰会,旨在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凝聚大家的力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奋力开拓一条通往同步小康的创新之路。我们将着力推进美丽乡村与山地旅游融合发展。黔西南的乡村聚集着丰富独特的山地旅游资源,我们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景区化建设美丽乡村,全域化打造旅游景点,大力发展多元化的山地旅游产品,加快实现“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把山地变为“聚宝盆”。我们将着力推进美丽乡村与山地文化融合发展。黔西南的乡村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山地文化,我们将发挥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
4、,精心打造布依戏、苗族歌、彝族舞等民族文化品牌,保护和植入文化元素,提升美丽乡村的品读价值,把乡村变成“摇钱树”。我们将着力推进美丽乡村与山地生态融合发展。生态文明时代,山地最珍贵。黔西南山地之贵,贵在生态,绿水青山、天地人和。我们继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厚植生态优势,让山更青、让水更秀、让天更蓝、让土更净、让乡村更美。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合理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把黔西南的自然之美、生态之贵转化成为支撑同步小康的大产业,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我们将以第五届“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为新起点,加快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合作,共建美丽黔西南,共谱发展新
5、篇章!(摘编自杨永英在第五届“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开幕式上的致辞)材料三:以美丽乡村作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载体,契合了美丽中国建设中对乡村板块的诉求。在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中,我国民族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9年,恩施州正式启动美丽乡村建设,10多年来,恩施州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第一,在乡村产业发展上,不断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推动传统农业转型与升级,效果明显。恩施州村集体因地制宜,推动耕作技术更新,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效益凸显。【个案1】春沟村春沟村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大力发展林果、花卉等产业,最终形成“赏花采果育苗”三位一体的新产业模式,改变了传统花木产业的单一性,促使其向现代花木产
6、业转型。第二,在乡村环境建设上,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优化村民生活空间。美丽乡村要建,更多村庄的基本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也亟须改善。截止到2017年底,恩施州69个美丽乡村村容村貌实现“旧貌换新颜”,村民生活空间变得整洁、靓丽,层次感增强。【个案2】A村中央领导人就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指出“没有美丽乡村,就没有美丽中国”。在美丽乡村建设启动以前,进出 A村的主要是一条土坯路,2014年后,政府修成了3.5米宽的水泥路,并建起了垃圾池。第三,在乡村文化服务上。引导村民深度参与文化活动,文化活力得以彰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恳施州以建构文化活动物质空间为基础,为每个村修建文化活动广场,配备音响设备设施
7、,在空间重构的基础上实现乡村文化资源保护。同时,政府还通过深入挖掘地方民族传统文化,激发并提升村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在认同。【个案3】舍米湖村摆手舞摆手舞原本是土家族祭祀中的一种舞蹈,在舍米湖村至今仍保留着摆手堂等遗迹,当地政府从支持非遗文化传承的角度,对破败不堪的摆手堂进行修复,复原了传承空间。第四,在乡村社会治理空间上,不断推动村寨特色化发展。城乡空间治理根本区别在于对不同因素的关注,乡村的空间治理离不开乡村性因素的结合与反馈。因此,具体的空间治理与文化传承应该结合地方性与地方经验。恩施州关丽乡村建设谈点村在贯彻国家标准的同时,注重因地制宜、顺势而为,追求村庄建筑外形改造上达到“天人合一”
8、;改造同时,还将国家乡村治理念镶嵌到村庄物质空间之中,使家风礼俗、乡规民约、国家情怀等传统认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嵌交融。(摘编自谭志喜从“乡土中国”到“美丽乡村”: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与路径调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归宿是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要着眼于整体提升新农村的建设水平。B.无论是在建设内容还是在发展秩序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都与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C.“天人合一”是恩施州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建筑外形改造的追求,也是黔西南美丽乡村建设坚持的法则。D.民族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应以保护乡村文化
9、为主,深入挖掘地方民族传统文化,发挥地域文化资源优势。【答案】D【解析】同A项相关的内容在材料一。同B项相关的内容在材料一。同C项相关的内容根据材料二以及材料三中的“第四”点总结。同D项相关的内容在材料三中的“第三”点,但材料中并没有“民族地区”的限制,而此项却缩小了范围,因而是错误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没有改变传统的 GDP 至上的发展观,完成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转型,新农村建设就难以启动。B.只要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道法自然的法则,就能促进绿色发展,开拓通往同步小康的创新之路。C.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应以美丽乡村为载体,契合
10、美丽中国建设乡村诉求,因为民族地区在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中地位重要。D.一旦缺乏与地方性、地方经验的结合,离开乡村性因素的反馈,乡村空间治理就不能体现与城市空间治理的根本区别。【答案】D【解析】同A项相关的内容在材料一。该项中“难以启动”的说法同材料中“发展的瓶颈”一语意思不同,所以该项是错的。同B项相关的内容在材料二,该项错误在于使用了“只要,就”的假设关系,而实际上,要“促进绿色发展,开拓通往同步小康的创新之路”,仅有“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道法自然的法则”,是远远不够的。同C项相关的内容在材料三第一段,该项错误在于错设因果关系。同D项相关的内容在材料三最后一段,该项说法同原文一
11、致,是正确的。)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春沟村大力发展林果、花卉等产业并形成“赏花一采果一育苗”三位一体的新产业模式,体现了乡村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B. 从恩施州69个美丽乡村村容村貌实现“旧貌换新颜”可以看出,恩施州美丽乡村建设在乡村环境建设方面成效显著。C. 恩施州为每个村修建文化活动广场,配备音响设备设施,说明当地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位置。D.材料引用“中国要美,农村必美”“没有美丽乡村,就没有美丽中国”,强调了建设美丽乡村在建设美丽中国中的重要性。【答案】C同A项相关的内容在材料三【个案一】,说法正确。同B项相关的内容在
12、材料三第一段和“第二”点,说法正确。同C项相关的内容在材料三“第三”点,其错误在于错设因果关系,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同D项相关的内容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气象学上,气温在 35以上时可称为“高温天气”,如果连续几天最高气温都超过35时,即可称作“高温热浪”天气。一般来说,高温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气温高而湿度小的干热性高温;另一种是气温高、湿度大的闷热性高温,称为“桑拿天”。 高温也是一种较常见的气象灾害,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健康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都有一定的影响。高温热浪使人体感到不适,工作效率低,中暑、肠道疾病
13、和心脑血管等病症的发病率增多;因用于防暑降温的水电需求量猛增,造成水电供应紧张,故障频发。高温加剧了土壤水分蒸发和作物蒸腾作用,高温少雨同时出现时,造成土壤失墒严重,加速旱情的发展,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持续高温少雨还易引发火灾,而森林火灾又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另外,旅游、交通、建筑等行业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但高温热浪同时也会给一些生产、销售防暑降温用品及设备的厂家和商家带来商机。据了解,随着气温的骤升,空调市场也迅速升温,各终端销售量出现明显增长迹象。有数据显示, 2022年6月27日至7月3日一周时间内,线上、线下空调销售量分别同比上涨82.38%、9.12%。 (摘编自什么是高
14、温热浪)材料二: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截至 7月12日,高温事件已持续30天,覆盖国土面积达502.1万平方公里,影响人口超过9亿人。近期不仅在中国,北半球多地都出现了高温天气。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北半球夏季高温热浪事件日趋频繁,全球变暖是高温热浪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最近50年,全球变暖正以过去20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气候系统不稳定加剧,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之为“全人类的红色警报”。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
15、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而当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 国家气候中心相关专家表示,全球变暖是北半球高温热浪事件频发的气候大背景,大气环流异常则是 6月以来全球多地高温热浪频发的直接原因。今年6月以来,在北半球副热带地区上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大西洋高压和伊朗高压均阶段性增强,由此形成大范围的环球暖高压带。在暖高压带的控制之下盛行下沉气流,有利于地面增温,加之在大范围高压带的作用下,空气较为干燥,不易形成云,也使得太阳辐射更容易
16、到达地面,导致高温频发,且强度较强,进而造成北半球多地出现持续高温热浪事件。 (摘编自中国气象局:北半球夏季热浪事件趋多,全球变暖是根本原因,环球网2022年07月14日)材料三: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正研级高级工程师符娇兰认为,夏季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属正常现象,但是今年以来出现的高温天气在强度和持续时间上存在一定的极端性,如四川、甘肃等地气温相继突破历史极值。 7月4日至7日,四川省平均日均气温位列同期历史第一位,较历史同期偏高2.8-6.8,最高气温较历史同期偏高5.6-11.9。 由于此次高温强度大且持续时间长,对电力供应、生产生活用水、车辆出行、农业生产均造成不利影响。符娇兰建议,各
17、相关部门需关注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做好电力供应和水资源调度,并防范城市和林区火灾。特别是长江中下游高温持续时间长,需加强防御工作。 此外,高温对人体健康有不利影响,高温高湿天气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中暑可能性加大。公众白天应尽量减少外出活动,保证充足的睡眠,及时补充水分,做好防暑降温、卫生防疫、防溺水等工作。 同时,还应注意防范高温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北方地区高温将加速甘肃、陕西等地土壤失墒,陕西关中等地干旱将持续或发展,高温、干旱不利于玉来、棉花等作物生长,对经济林果也有一定不利影响,需关注土壤墒情变化,及时采取管理措施。高温也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棉花生长不利,容易导致灌浆期早稻高温逼熟
18、,需加强田间管理,减轻高温热害影响。 当发布高温黄色预警时,有关部门和单位应按照职责做好防暑降温准备工作,午后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对老、弱、病、幼人群提供防暑降温指导;高温条件下作业和白天需要长时间进行户外露天作业的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当发布高温橙色预警时,应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高温条件下作业的人员应当缩短连续工作时间;对老、弱、病、幼人群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注意防范因用电量过高,以及电线、变压器等电力负载过大而引发的火灾。 当发布高温红色预警时,应尽可能停止户外露天作业;对老、弱、病、幼人群采取保护措施,要特别注意防火安全。 (摘编自中国气象网,2022年07月08日)4
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中国气象学上,“桑拿天”气温在35以上,不仅气温高,而且湿度大,是最常见的一种高温天气。 B.近50年来,全球变暖较过去2000年明显加速,而温室效应累积通常被认为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C.人类焚烧化石燃料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让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均衡,使温室效应不断积累。 D.2022年7月4日至7日四川省平均最高气温较历史同期偏高,位列同期历史第一位。答案: B 【解析】A.“是最常见的一种高温天气”错误,材料一原文为“高温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气温高而湿度小的干热性高温;另一种是气温高、湿度大的闷热性高温,称为
20、桑拿天”,“桑拿天”是其中之一但没有说是最常见的高温天气。 C.“二氧化碳让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均衡,使温室效应不断积累”错误,根据材料二“当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可知,选顶前后颠倒。 D.“四川省平均最高气温较历史同期偏高,位列同期历史第一位”错退,根据材料三“7月4日至7日,四川省平均日均气温位列同期历史第一位”可知,四川省位列同期历史第一位的是“平均日均气温”。 故选:B。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持续高温不仅会对人体健康有不利影响,还会加剧土壤水分蒸发和作物蒸腾作用,还容易引发火灾,给环境带来破坏。 B
21、.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可让太阳辐射的光高度穿透并强烈吸收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红外线从而导致地球温度上升的现象。 C.2022年6月,北半球形成了大范围的环球暖高压带,气流下沉,干燥少云,这都直接导致了高温热浪的频发。 D.中国高温预警通常用红、橙、黄三种颜色对应三个级别,其中高温红色预警为最高级别,因而需要高度重视。答案: B 解析:B.“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可让太阳辐射的光高度穿透”错误,根据材料二“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可知,温室气体只可让太阳辐射的可见光高度穿透。 6. 持续高温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不便。我们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天气?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说明。(6分)答
22、案: 调动各方资源与力量,科学应对,妥善处理好民生问题。 从长期来看,应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减少碳排放,减少温室效应。 保民生的同时,也要积极促进生产,尤其是把高温催生的相关行业发展好,推动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一“高温热浪使人体感到不适,工作效率低,中暑、肠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等病症的发病率增多;因用于防暑降温的水电需求量猛增,造成水电供应紧张,故障频发。高温加剧了土壤水分蒸发和作物蒸腾作用,高温少雨同时出现时,造成土壤失墒严重,加速旱情的发展,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持续高温少雨还易引发火灾,而森林火灾又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另外,旅游、交通、建筑等行业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及材料三的内容可以
23、概括出:调动各方资源与力量,科学应对,妥善处理好民生问题。 根据材料二“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而当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可以概括出:从长期来看,应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减少碳排放,减少温室效应。 根据材料一“但高温热浪同时也会给一些生产、销售防暑降温用品及设备的厂家和商家带来商机
24、。据了解,随着气温的骤升,空调市场也迅速升温,各终端销售量出现明显增长迹象。有数据显示,2022年6月27日至7月3日一周时间内,线上、线下空调销售量分别同比上涨82.38%、9.12%”可以概括出:保民生的同时,也要积极促进生产,尤其是把高温催生的相关行业发展好,推动经济的发展。(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文本一:马阿来马!对于一个藏族人来说,可是有着酒一样效力的动物。我已经两年多没有跨上过马背了。现在,一看到它们的影子出没在金色桦树掩映的路上,潜伏在身上的全部关于这种善于驰骋的动物的感觉一下子就复活了。那种强健动物才有的腥膻味,蹄声在寂静中震荡
25、,波浪一般的起伏,和大地一起扑面而来的风,这一切就是马。马们一匹匹从山上下来。可那是什么样的一群马呀!矮小,毛色驳杂,了无生气。我们上了马。马队主人没有马骑,那一头乱发的脑袋在我膝盖那个高度起起落落。我问刚才他把马叫什么?他说,牲口。这个回答使我高兴。我胯下的不是马,而是另一种东西。马所以是马,就是因为在食物方面有着自己特别的讲究。在这一点上,马和鹿一样,总是要寻找最鲜嫩的草和最洁净的水,所以它们总是在黎明时出现在牧场上,寻食带露的青草。故乡一个高僧在诗中把这两者并称为“星空下洁净的动物”。我们在一块草地上下了马,吃干粮。这些牲口松了缰绳也不走开去寻找自由和水草,而是一下就把那长长的脸伸到你面
26、前,鼻翼翕动着,呼呼地往你身上喷着热气,那样的驯顺,就是为了吃一点机器制造出来的东西。我的那一匹,就从我手上,伸出舌头来,把一包方便面、一个夹肉面包卷到口里吃进肚子里去了。半夜里醒来,先是看见星星,然后是高崖上突然断裂的一道冰川,齐齐的断口在那里闪着幽幽的寒光。月光照在地上,那些马一匹匹站在月光下。因为我是躺着的,所以,它们的身躯在我眼里显得很高大。那些简陋的鞍具也卸下来了。月光不论多么明亮,都是一种夜晚的光芒,恰好掩去了眼前物体上容易叫人挑剔的细节,剩下一个粗略的轮廓。这样的因造成了一个果:牲口重新成了法国人布封在书中赞誉过的、符合我们的经验与期望的马了。布封说:“它们只是豪迈而狂野。”在这
27、样的一个寒夜里,它们的行走是那么轻捷,轻轻一跃,就上了春天的融雪水冲刷出的那些堤岸,而林子里任何一点细小的响动,都会立即叫它们的耳朵和尾巴陡然一下竖立起来。我的那匹马向着我走了过来,鼻子喷着热气。它内在的禀性仍然是一匹马:渴望和自己的骑手建立情感。它舔我左手,又去舔右手。我空着的那只手并没有缩回被子里,抚摸着它那张长脸上的额头中央。这样的抚摸会使一匹好马懂得,它的骑手不是冷漠的家伙。我们的谚语说:人是伙伴而不是君王。过去我所知的马是黄河上游草原上的河曲名马,那些马总是引起我歌唱的欲望。今天,一匹山地马和它的一群同伴,也引起了我的这种欲望。第二天骑涉过一个海子,同行的朋友把这个过程完整地拍了下来
28、。休息的时候,我从监视器里看那个长长的镜头。一到电视画面里,那匹马在外形上就成一匹真的马了。我看见它驮着我涉入湖水,越来越深,最后在水中浮起来,慢慢地到了对岸。然后扬起前蹄,身子一纵,上了半人高的湖岸。它驮着我,在一个孕雪的下午,在弯曲的湖岸上飞跑起来;从一段枯木上跃过,那么轻捷、灵敏。于是,我在它背上所有的感觉都复活了。顶着刺眼的阳光,给马备上鞍子,再在鞍子上捆好我们带来的所有东西。这一来,它们又不像是马,而像是牲口了。它们短小的四肢都深深地没入了雪里,它们窄窄的胸膛推开积雪,开出了一条道路。马的主人说,以前,有人从别的地方买来过名马,但在崎岖的山路上,在这样的大雪里,不是跌残就是摔死了,那
29、些神气十足的马在我们这里没有用处,而这些牲口,命贱,像是使不坏的东西。这些矮小、坚忍的山地马,又摇响了脖子上的铃铛,驮着我们上路了。这时,有人发现,骑这些马根本不必要用手去提着缰绳,它们自会顺着熟悉的道路往前走,不需要人来告诉它行走的方向。我禁不住想这些马确实该有另一个名字,就叫牲口。这些牲口这样走着,我们就成了货物,没有生命的东西,从一个地方被运到另一个地方。事实正是如此。是的,在我的家乡,这样的搬运工作不劳马做,几头牦牛就可以了。在我的美感中,马是风暴,是闪电,牛才是这样百折不挠的坚忍绵长。人总是这样的:不否认生活中需要牛,但总认为作为一个个体,自己更加适合美丽的、矫健的马。更主要是认为,
30、这样的劳役对于马是不适合的。我不能使它们完全变回去,恢复马的一切天性了。我相信,它们的祖先也是从草原上来的。它们是沦落了的一群,在传递血脉的同时,传递了它们对于山地的适应使高大的身躯日渐矮小,来对付复杂的坎坷。这原本无可厚非。但它们同时传递了认命的悲哀,逆来顺受,荡尽了英雄气息,而沦落为这样的一群。是的,它们只好叫作牲口了,因为它们已经没有了马的灵魂。没有想到人在社会里,从遗传,从四周环境不断得到的沦入平凡、甘于平凡的指令,不断丧失个性的过程早就在生物界演示过了。这个世界正在把一切沦于平凡。文本二:在阿来的散文中,言说主体的身份影响着他散文的述说视角。不同的社会身份让阿来看到不同的社会、自然景
31、观。整体来看,阿来的散文大致有这样三重述说视角:藏族人视角,知识分子视角,人类视角。(摘编自冯茂桐阿来散文的艺术特色)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本第段的描写富有特色,冰川的寒光和皎洁的月光从正面衬托出山地马的高大,简陋的鞍具从反面衬托出山地马的不凡。B.文本分别用“马”和“牲口”来指称山地马,但是这两种称谓在表达涵义上却有很大的差别,传达出作者不同的感情和态度。C.眼前所见的山地马属于实写,心目中理想的马则属于虚写,虚实有机结合,两种马互为衬托,丰富了形象,拓展了文章内涵。D.文本将生动的描写、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议论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浓
32、郁的人文情怀,体现出作者独特的文风。【答案】:A【解析】:A.“正面衬托”和“反面衬托”错。“冰川的寒光和皎洁的月光”只是景物描写,使客观环境的真实存在,并不能“衬托出山地马的高大”,同理,文中只写到“简陋的鞍具”从马身上卸下来,这也并不能“衬托出山地马的不凡”。8.作者对山地马的情感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6分)【答案】:失望,初见时的山地马体形矮小,毛色驳杂,了无生气,不讲究食物,有违于作者心目中马的形象;亲近,月光下的山地马形象高大,反应警觉,主动靠拢,符合作者的经验与期望;接受,驮“我”涉水时山地马轻捷灵敏,得到作者的认同;叹惜,驮着货物的山地马逆来顺受,丧失灵
33、魂,沦落成牲口,引发作者感慨。【解析】:由第段“可那是什么样的一群马呀!矮小,毛色驳杂,了无生气”、第段“这些牲口松了缰绳也不走开去寻找自由和水草,而是一下就把那长长的脸伸到你面前,鼻翼翕动着,呼呼地往你身上喷着热气,那样的驯顺,就是为了吃一点机器制造出来的东西”可见,作者初见时的山地马体形矮小,毛色驳杂,了无生气,不讲究食物,这与作者心目中的马大相径庭,此时的作者对山地马是失望的。由第段“月光照在地上,那些马一匹匹站在月光下。因为我是躺着的,所以,它们的身躯在我眼里显得很高大符合我们的经验与期望的马了”可见,此时的山地马符合作者的经验与期望,我与山地马是亲近的。由第段“在这样的一个寒夜里,它
34、们的行走是那么轻捷,轻轻一跃,就上了春天的融雪水冲刷出的那些提岸,而林子里任何一点细小的响动,都会立即叫它们的耳朵和尾巴陡然一下竖立起来。我的那匹马向着我走了过来,鼻子喷着热气。它内在的禀性仍然是一匹马”可以看出,驮“我”涉水时山地马轻捷灵敏,作者是认同和接受它的。由“使高大的身躯日渐矮小,来对付复杂的坎坷。这原本无可厚非。但它们同时传递了认命的悲哀,逆来顺受,荡尽了英雄气息,而沦落为这样的一群”可以看出,驮着货物的山地马逆来顺受,丧失灵魂,沦落成牲口,这引发了作者感慨,使作者为之叹息。9.文本二提到了阿来散文的“三重述说视角”,任选一个视角,简析这一视角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答案
35、】:藏族人视角:马是骑手的伙伴,应该在草原上轻捷灵敏地自由驰骋,对马的感性认知和深厚情感来源于藏族人的特定身份和经历经验。知识分子视角:山地马竟然沦落成牲口,这种异化引发的悲哀之感突破了常人实用主义的认知界限,具有理想化色彩。人类视角:丧失个性、沦入平凡、甘于平凡,这种病态不仅存在于生物界,人类社会也是如此,体现了对生命状态的深度思考。【解析】:文本二中写道“整体来看,阿来的散文大致有这样三重述说视角:藏族人视角,知识分子视角,人类视角”。首先,从“藏族人视角”看,文中第段写道“我空着的那只手并没有缩回被子里,抚摸着它那张长脸上的额头中央。这样的抚摸会使一匹好马懂得,它的骑手不是冷漠的家伙”、
36、第段“我们的谚语说:人是伙伴而不是君王”;“它驮着我,在一个孕雪的下午,在弯曲的湖岸上飞跑起来;从一段枯木上跃过,那么轻捷、灵敏。于是,我在它背上所有的感觉都复活了”,可见,在藏族人看来,马是骑手的伙伴,应该在草原上轻捷灵敏地自由驰骋。当然,这种认识与藏族人的特定身份和经历经验密切相关。其次,从“知识分子视角”看,文中写道“使高大的身躯日渐矮小,来对付复杂的坎坷。这原本无可厚非。但它们同时传递了认命的悲哀,逆来顺受,荡尽了英雄气息,而沦落为这样的一群”,由此可以看出,驮着货物的山地马逆来顺受,丧失灵魂,沦落成牲口,这引发了作者感慨,使作者为之叹息。这种异化引发的悲哀之感,突破了常人实用主义的认
37、知界限,具有理想化色彩。最后,从“人类视角”看,文中写道“是的,它们只好叫作牲口了,因为它们已经没有了马的灵魂。没有想到人在社会里,从遗传,从四周环境不断得到的沦入平凡、甘于平凡的指令,不断丧失个性的过程早就在生物界演示过了”、“这个世界正在把一切沦于平凡”,可见:丧失个性、沦入平凡、甘于平凡,这种病态不仅存在于生物界,人类社会也是如此,体现了对生命状态的深度思考。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
38、语久命姬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腹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后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国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乙先得举,登仕路,闻
39、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顾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史,守、令,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岂独一箸间哉!”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谴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节选自春酒堂遗书芋老人传)10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这三处括号内的字母写出来。( )(3分)知从郡城【A】就
40、童子试【B】归【C】老人略知【D】书【E】与语【F】久【G】命妪【H】煮芋以进【答案】CEG【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芋老知道对方是刚到郡城参加童生考试完要回家去的书生,芋老人略懂诗书,和书生聊得很久,就叫老妻煮芋头拿来请书生吃。“从郡城就童子试归”整体是动词“知”的宾语,且“老人”是后一句的主语,故应在D处断开;“老人略知书”中,“老人”作主语,“略知”是谓语动词,“书”是宾语成分,句子结构完整,应在G处断开;“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表示老人的两个不同时间段的行为,中间应断开,故在I处断开。故断句处为CEG。)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41、(3分)A延,“邀请”之意,与过秦论“秦人开关延敌”中的“延”含义相同。B向,“从前”之意,与兰亭集序中“向之所欣”的“向”含义相同。C西塾,本指门外西侧的堂屋后多作学校或教师的代名词,这里指的是学校。D社稷,原本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后来常常被用来作为国家或朝廷的代称。【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含义相同”错误。前一个“延”为“邀请”的意思,后一个“延”为“迎击”的意思。B、C、D项说法正确。故选A。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芋老人为人善良、乐于助人,看到一位书生在屋檐下躲雨,衣袖单薄而且都湿透了,身
42、影非常瘦弱憔悴,便给予其帮助。B芋老人帮助的书生后来考取进士官至宰相,于是派人查访芋老人夫妇,并让郡县官员帮助芋老人之子摆脱了打工的困境。C芋老人转述了那些大小官员因国内发生变故、外寇挑衅入侵等事件,便争先恐后屈膝下跪、赔款逢迎的故事,引人深思。D芋老人身处微贱,而出言发语惊世骇俗。连达官贵人与读书人有时说不出来的道理,他也能说出来,因此宰相十分赞赏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并让郡县的官员帮助芋老人的孩子摆脱了打工的困境”的说法错误。根据文中“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一句可知,郡县官员帮助芋老人,是认为老人和宰相有旧交情,而不
43、是宰相所要求的。故选B。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2)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谴之。【答案】(1)不一会儿,芋老人的老妻煮好芋头端给宰相吃,宰相又放下手中的筷子说:“为什么从前吃的芋头就那么香,那么甜呢!”(关键词:已而、妪、进、辍,全句大意。(2)宰相赶紧向他道歉说:“老人家您真是个明白道理的人啊!”宰相就优厚地赏赐芋老人并派人送他回去。(关键词:遽、谢、道、资,全句大意。)【参考译文】芋老人,是慈水县祝家渡人。他的儿子出外当佣工赚钱,他自己和老妻住在渡口边。有一天,有名书生在他家屋檐下躲雨,衣
44、袖单薄而且都湿透了,身影就越显出非常瘦弱憔悴。芋老人请这书生进屋里坐,知道这书生是刚到郡城参加童生考试完回家去的读书人。芋老人略懂诗书,和书生聊得很久,就叫老妻煮芋头拿来请书生吃。书生吃光了满满的一碗,芋老人又为他盛一碗,书生因此把肚子吃得饱饱的,笑着说:“我以后一定不会忘记老人家您请吃的这顿芋头的恩情啊!”雨停了后,书生就告别离开。十多年后,书生由考取一甲进士而官至宰相。偶尔一次,他吩咐厨师煮芋头给他吃,他放下手中的筷子而感叹说:“为什么从前祝家渡那老人家的芋头是那么香,那么甜呢!”书生于是就派人去找那渡口边的老夫妇,用车马载他们来。当地郡县的官员听到这事情之后,都以为老人和宰相有旧交情,纷
45、纷邀请芋老夫妇来见面,和他们行平等的礼节,芋老人的儿子也不再到外面当佣工赚钱了。芋老头到京城后,已经当上宰相的书生慰劳他们说:“我一直忘不了老人家您以前请的那顿芋头,今天还想再麻烦您的妻子为我煮一顿芋头。”不一会儿,芋老人的老妻煮好芋头端给宰相吃,宰相又放下手中的筷子说:“为什么从前吃的芋头就那么香,那么甜呢!”芋老人上前说:“这都是同样的芋头啊!从前芋头之所以那么香甜,并不是烹调有什么两样,而是因为时势和地位改变人的口味啊!从前相国您从郡城出来,走了几十里路,又被雨淋得湿透了,吃东西是不会挑剔的。现在您的厨房多的是精美的食物,又有朝廷赏赐的膳食,经常摆设酒席,陈列食物,哪里还吃得出芋头的甘甜
46、呢?(不过)我还是很高兴相国您的改变仅仅止于芋头而已呢。我的年纪老了,听到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城东边有甲、乙两名同学,共享一方砚台、一盏灯火,住的地方只有一扇窗户,屋中只有一张床铺,后来乙先考中及第, 进入官场当了官,听说甲落魄潦倒,就讥笑甲,不理睬甲,两人的交情因此断绝了。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朋友看成像芋头一样了。我住处的旁边有所私塾,那里的老师向学生讲述前代的事情,其中的人物有将相、卿相、卿尹、刺史、太守、县令,然而这些人一旦国内发生事变,或者有异族自外入侵,他们往往就下跪叩头,争先恐后地投降了,竟然把宗庙、社稷、自己的名誉、君王的荣宠,无不等同于芋头了。这么说来,世人由于眼前而忘掉了过去得
47、,岂止单单只是在一双筷子之间而已呢!”老人话没说完,宰相赶紧向他道歉说:“老人家您真是个明白道理的人啊!”宰相就优厚地赏赐芋老人,派人送他回去。于是芋老人的名声大为显扬。唉!天下道理,有些是达官贵人与读书人所说不出来的,然而乡下老人、粗鄙百姓却能够说得出来,往往就是这个样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大酺杜审言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日久属年丰。注大酺(p):聚饮。封建帝王为表示欢庆,帝赐大酺,特许民间聚饮三日。后用以表示大规模庆贺。毗陵:代指诗人当时任职
48、的江阴县,江阴为晋陵郡所属,毗陵为晋陵古名。震泽:太湖的古称。袨服:盛服,艳服。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首诗在造意选词、取象设色上气象博大,给读者以高华雄整的美感。B.颔联叙述“士女欢娱”的景象,以音乐、华服渲染庆祝场面的热烈壮观。C.颈联写出了隆冬时节梅花飘落,柳遇好风,喻民逢明君,暗寓皇恩浩荡。D.这首诗别开生面,突出表现民间的欢娱,传达了诗人与民同乐的情绪。【答案】:C【解析】:“隆冬时节梅花飘落”错。颈联借景抒情。梅花飘落,柳叶新发,正是乍暖还寒的初春季节。皑皑“白雪”,阵阵冷香,青青柔条,丝丝暖意,形成一派春回大地的景象。春,使万象更新,又给人以希望。柳遇好风,比喻民逢明君,暗寓了皇恩浩荡如春风。故选C。15金圣叹评析此诗时说:“盖大酺为普天同乐盛典,须单写毗陵不得,然一时身在毗陵,又不可置毗陵反泛写他处。如此奢切之间,安排恰好。”请结合此评简要分析杜诗如何表现“普天同庆”。(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