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3 ,大小:167KB ,
资源ID:255237      下载积分:3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25523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为本站会员(雪****)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1、金丽衢十二校2023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重写中国古代法律发展史是当下学界需要认真审视的问题。目前为止,学界对中国法律史的论述还远未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古代法制的面貌,许多重要领域还未深入开拓,有些还没有涉及。比如,食货法律是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开始的元代以前食货法律资料辑佚和明清食货法律整理的初步成果证明,古代食货法律无论是立法总量,还是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都不亚于刑事法律。“食货”一词,是古代经济、财政、金融的统称。所以说用“经济法”表述“食货法律”使用的概念有欠准确。古代食货法

2、律的编纂经验和食货法律思想,很多可作为当代经济、财政、金融立法的参考,需要我们认真挖掘、研究和总结。受“以刑为主”思想的束缚,以往的中国法律思想史教程及研究成果,大多局限于刑法思想研究。就研究深度而言,古代前期法律思想研究相对较好,而汉以后基本上是套用先秦至汉儒、法家的基本观点“照葫芦画瓢”,使人误以为汉以后法律思想没有多少发展,这不符合历史实际。真实情况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多元、丰富、领域宽广。多元法律思想各具特色,既有历代都关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学说或阐发的命题,如“礼与法”“德与刑”“人治与法治”等,也有与各类法律相关的法律思想,如吏政法律思想、食货法律思想、军政法律思想、民事法律思想

3、、监察法思想及司法思想等,还有具有时代特色的法律学说,如唐以后的“成案”说、“典例关系”说、“行政处分与刑罚分离”说,以及论述立法技术的学说等。在中国历史上,任何重大的法制变革和法律的制定,都以法律思想为指导。法律制度不断完善,法律思想也在不断丰富,即使同一学说也在发展变化。 中国秦汉以后的法律体系,就法律效力层级来说,由最高法典、基本法律和可变通之法三个层级构成,与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层级结构有相似之处。古代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和法律编纂的经验,对于完善当代中国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学界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论述,大体上有五种不同观点,即“律令体系”说、“礼法体系”说、“六法体系”

4、说、明清“律例体系”说和“典例体系”说。按照现行法学理论,“中国古代法律体系”是指古代中国各个朝代的全部法律规范,按不同法律形式及其表述的立法成果组合形成的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要正确表述“中国古代法律体系”,须特别注意以下三点。其一,“法律体系”与“中华法系”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应将二者严格区分,不可混淆。“中华法系”是在与世界法律比较的层面上提出的,其内容包括法律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法律制度、法律思想、法律文化等,其地域涉及中国古代及受影响的东亚、东南亚诸国。“法律体系”则是从立法形式、分类和整体法律结构的角度提出的。其二,表述某一朝或某一历史时期的法律体系,其内容应涵盖全

5、部法律规范。其三,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从萌芽、形成到不断完善,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主要法律形式在宋代以后也有变化,法律体系的表述应充分反映这些变化,并体现各种法律形式及其立法成果之间的有机联系、纲目关系。总之_。现存于世的古代司法文献汗牛充栋,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是两种类型:一是规范、指导狱讼活动和总结司法经验的文献,我们称其为司法指南类文献;二是判牍和古人编纂的案例集。以往的研究中,对司法指南类文献涉及甚少,对于判牍案例类文献,又存在重案例、轻判牍的倾向,这就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因此,两者必须结合起来。在古代司法制度研究中,也有一些传统观点需要重新认识。比如,不少著述把“成案”说成

6、“司法判例”,然查阅现存的判牍案例文献,“成案”一词,古人通常是指已办结的公文卷宗,也指诉讼中判定的案件或办理的行政、经济诸事务的先例。(选编自杨一凡重新认识中国古代法制和法文化)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食货法”的内涵比较宽泛,具有经济、财政、金融诸法相结合的特色,学界对“食货法”的探讨已有初步成果。B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多元,法律学说具有时代性和发展性,所以,不可简单套用前代法律思想描述后代法律思想。C学界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论述争议较大,导致认知差异的原因是混淆了“法律体系”与“中华法系”这两个概念。D“成案”包括办结的公文卷宗、判定的诉讼案件或

7、办理政治经济诸事务的先例,把“成案”说成“司法判例”有欠妥当。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充分尊重以往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坚持对的,改正错的,从而全面、正确地阐述中国法律发展史。B对法律史学基本观点阐述的正确与否,是关系到法律史学科能否吸收古代传统法文化精华的重大问题。C“法律体系”“成案”等概念表述不严谨,说明法史研究中使用的学术用语的科学性还需要反思。D重新认识中国古代法制和法文化,就必须重写古代法史,并以现代法制精神指导重写,做到以今鉴古。3综合两段意思,下列选项,最适合填入原文画线空白处的一项是(3分)( )A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表述,应充分尊重历史,符合立法

8、实际。B要正确表述中国古代法律体系,必须特别注意以上的三个要点。C学界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论述存在分歧,这一现象不容忽视。D古今法律体系在层级结构上有其相似之处,这也是客观事实。4电影第二十条的台词:“什么是法律?是天理是国法是人情。我不相信没有天理的国法,我不相信没有人情的天理。”请结合文段观点,谈谈该台词给我们的启发。(4分) 5小明是法律系大四学生,他的毕业论文选题是“重写中国古代法律史”,在检索文献时,小明检索到以上这篇文章。阅读文章后,他对该文进行了分析整理,请补充完善相关内容。(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沉籍记周新华江景防端坐在这间房

9、里,一刻,一时,一日,一月,一年。每天,江景防都能看到有人进屋问候他。面前的小桌子上,堆满了醅糕、汽糕。这场景,他已经习以为常了。可今天是什么黄道吉日呢,他看到一个人走了进来,那人一进门就发出了一声惊呼。他认识他,这个闯进来的人名叫江景防。没错,江景防看见了江景防。不速之客正是江景防。他从沁水县辞官了,与高二雇了马车驶往原籍。他们不走水路,特别是不走大运河。至此,已经是最后一里路。他掀开窗帘,看到一条黄狗。离开村里这么久,不知道是谁家的。黄狗也看到了他,亲热地叫了一声,显然,它认识他。狗叫声中,江景防听出了乡音。黄狗给他们领路。那些北方的高头大马到了江南,也依从了一条狗。那狗把他们领到村口一间

10、房屋时,不肯再走。 江景防下了车,摇晃了几下,坚固的青石路让他站立不稳。高二要扶他,他不肯,他要高二回到车里等他。他双脚不动,如根系入地,从故土摄取了原生力,然后才起脚走进房子。再然后,屋外的高二听到了房屋里传出一声惊呼。他迅速地拔出剑,跳下车跑进了房子,就看到了两个江景防。另一个江景防,虽说是泥塑金身,但确实逼真。难怪,连村里的狗也把真假江景防混为一人了。与江景防的泥像并立的,还有一尊泥像。这一尊,高二就不认识了,江景防认识。说起来,他的命还是这个巴蜀人保下来的。狗与狗碰一碰鼻子,就能传递信息。黄狗没多久,就把消息传遍村子。村人听说他们的侍御公回来了,都赶了过来。他们一见活的江景防就点香祭拜

11、。高二立马阻止了他们。对着活人烧香,活人也会被咒死的。这也不能怪他们,他们已养成了习惯。前年江景防冒死沉籍,引发皇帝关注,特派王方贽下了一趟江南。王方贽沿着浙水,走访越州、杭州、睦州、衢州,包括江景防的原籍地,进行实地调查,他左眼见丰年,右眼见饥戹,江南早已失血。不久,朝廷永久减免了江南各州的田赋。土人感念江景防和王方贽的恩德,就给两人建了生祠,塑了泥像,日日焚香供养。江景防有些惶恐,他觉得自己没资格被人用香火供着。村人解释,给他和王方贽建的生祠不止一处。听说眼下,也有人筹备给末代国王钱俶建生祠。江景防无奈了,民间的爱憎就这么简单粗暴。只是自己多年未归乡,模样大变,是谁把自己的泥像塑得如此相似

12、呢?一根泥手指,还做出了一道血红的伤口。他举起左手凑到泥像前,两相一对比,左手,食指,第二节,伤口的位置与斜度完全一致。塑出这尊泥像的匠人,一定是跟自己接触过的某个熟人。他后背一阵发凉,感觉有人在暗处盯着。村人回忆,当初的雕塑匠是温州来的,不止一个。江景防好像明白了什么,心里有了些许的宽慰。看来,江南人氏对沉籍一事还是认可的。只是,身为大宋命官,私下沉籍总是欺君之罪,冒天下之大不韪了,不可以让后人推崇。他不愿意他的子孙后代常常提及沉籍之举,所以,他必须从根子上让人忘了此事。 这尊泥像若真的有灵,那两只泥耳就会听到江景防的真身这么说:“赶紧撤掉泥像,除了王大人的。”这堆泥巴一听,暗自高兴,从此它

13、不用天天打坐在此。供品那么香,它又够不着。它望着右边王方贽的泥像想,老王,不陪你了。既为泥土,不如归田。江景防解放了自己的泥像,又发出下一道指令:“凡我子孙,不准再提沉籍一事;得取功名也不可显彰。违者,为欺罔之罪。”这些话,也许几百年后,就成了江氏谱牒里韬光养晦的祖训了。接着,江景防用受过伤的左手,握住了泥像假装受伤的左手。他一用力,对方的左手就折断了,掉进了历史。村中长老,眼看他考取功名,眼看他一级级升为大臣,眼看他被贬官,眼看他两手空空回故里,现在又眼看他亲自动手,自毁偶像。高二明白,刚毁掉的只是实体偶像,而江景防真正想做的,是要在江氏的家族史中自毁偶像。只有这样,才能让家族的一代代避开未

14、来未知的灾祸,然后瓜瓞延绵。三个月后,他决定搬出祖屋。他回来后,不断有人来访,很多还是官员。他认为自己目前的身份连罪臣和贬官都算不上,顶多是山中一农夫。他不想别人骚扰他,便沿马尪溪往上走,在右岸择了一个山坳作隐居地,雇人在那里搭建几间茅铺。他看过风水,若在此处终老,利子孙。那地方,并没地名。他察看过地形,跟高二说,这里就叫桂岩吧。高二说,大人,无桂。江景防指着满地荆棘说,砍了,种桂。于是,那把铁斧又派上了用场,它在高二手里,成了新辟一个江南村落的元勋。斧子落下,灌木委地,成了家族绵延的肥料。等待桂岩新居落成的这段时间,江景防常去保安寺。他和住持相谈甚欢,有时候谈谈因果,有时候谈谈林泉之乐。住持

15、求他给寺庙留幅笔墨,他随手提笔写了一首诗,满篇归隐之意。确实,江景防的伤口愈合了,他脑子里早把两面镇、药发傀儡一类的俗事忘光了。可住持看了诗文,心里却说,施主未必忘得干净,那些前事,一个呼哨就会回来的。(选自天涯文学双月刊2022年第5期) 【注】江景防是吴越国大臣。吴越国向北宋纳土称臣后,宋太宗命他回江南收集吴越国的地域图形及州郡户籍地契,作为日后收缴税赋的凭据。江景防半道用斧凿船沉籍,左手受了伤。沉籍目的是想让朝廷减免江南税赋,以纾民困。他因此差点被杀,最终贬官。节选部分为小说第七节,写他辞官归乡后的故事。本文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刻,一时,

16、一日,一月,一年”“堆满了醅糕、汽糕”,都暗示端坐在房子里的江景防是“泥塑金身”。B百姓为江景防和王方贽建生祠,体现他们爱憎的表达朴实而强烈,也说明他们已习惯于匍匐在神祇偶像下。C江景防选择溪上游的山坳,除棘种桂,“搭建几间茅铺”,见出归隐之志,“桂岩”的命名含有象征意味。D选文结尾部分,江景防常去保安寺与住持聊天,在谈论佛理和优游林泉中挣脱苦闷,心境恬适,并写诗明志。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开篇采用倒叙写法,让两个江景防猝然相遇,起笔突兀,悬疑感十足,能一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写王方贽巡查江南一事,叙述极简,“左眼见丰年,右眼见饥戹,江南早已失血”

17、,语言具有诗的凝练。C两次写泥塑的心理,有“魔幻”色彩,与百年孤独中“阿玛兰妲在长廊里绣花时与死神交谈”意趣相类。D高二虽是忠诚的仆人,但作者塑造他是为了反衬江景防,如他阻止对活人烧香,不理解“桂岩”命名的深意。8江景防自毁偶像的行为背后有着怎样的心理?(4分)9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有一处闲笔:“(我)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闲笔不闲,细细咀嚼,别有一番韵味。本文开头写到的“黄狗”也是一处闲笔,请探究它的“闲笔不闲”之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18、材料一:尝读汉天文志载:“海旁蜃气象楼台”,初未之信。庚寅季春,余避寇海滨。一日饭午,家僮走报怪事曰:“海中忽涌数山,皆昔未尝有,父老观以为甚异。”余骇而出,会颍川主人走使邀余。既至,相携登聚远楼东望。第见沧溟浩渺中、矗如奇峰,联如叠巘,列如崪岫,隐见不常。移时,城郭台榭,骤变欻起,如众大之区,数十万家,鱼鳞相比。中有浮图老子之宫,三门嵯峨钟鼓楼翼其左右檐牙历历极公输巧不能过。又移时,或立如人,或散如兽,或列若旌旗之饰,瓮盎之器,诡异万千。日近晡,冉冉漫灭,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笔谈记登州海市事,往往类此。余因始信。噫嘻!秦之阿房,楚之章华,魏之铜雀,陈之临春、结绮突兀凌云者何限!运去代迁

19、,荡为焦土,化为浮埃。是亦一蜃也,何暇蜃之异哉?(选自林景熙蜃说)材料二:洛阳处天下之中,挟殽、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者,无余处矣。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自为之,而忘天下之

20、治忽。其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已。(选自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三门嵯峨A钟鼓B楼翼C其左右D檐牙E历历F极G公输巧H不能过。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季春,指农历三月,与孟春、仲春合称“三春”,“季”指时代、朝代或季节的末期。B焦土,文中指烧焦了的土,与阿房宫赋中“可怜焦土”的“焦土”用法相同。C挟,文中指拥有、倚仗,与赤壁赋中“挟飞仙以遨游”的“挟”意思不同。D候,文中指看、观察,与归去来兮辞中“稚子候门”的“候

21、”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林景熙按时间顺序“第见”“移时”“又移时”直到“日近晡”等,细腻地描绘了瞬息万变的海市蜃楼奇观。B历朝历代高耸入云的宫殿楼台那么多,改朝换代之后,终究烟消云散,与之相比,海市蜃楼实在没什么好惊讶的。C洛阳处于全国中心,地理位置重要,是各方势力必争之地。天下太平时则罢,要是发生变乱,洛阳首当其冲必遭兵灾。D唐时在洛阳建造的一千多座楼馆府邸,因唐末战乱全部被毁,作者由此感叹“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日近晡,冉冉漫灭,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4分)(2)其欲退享此

22、乐,得乎?唐之末路是已。(4分)14两则材料在写法上都因事而议,托事兴讽,请选择其中一则简要分析。(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小题。醉落魄周紫芝江天云薄,江头雪似杨花落。寒灯不管人离索。照得人来,真个睡不著。归期已负梅花约,又还春动空飘泊。晓寒谁看伊梳掠。雪满西楼,人在阑干角。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以写景发端,写出了游子漂泊江湖的特定环境,营造了凄冷、黯淡的氛围。B游子独宿客舍难以入眠,不写人本睡不着,却说是灯“照”的结果,表达新奇。C结尾以想象之笔,表现了游子情意深挚热切,又暗暗道出闺人愆期之自愧自责

23、。D这首词语言浅显平直,偶有口语穿插其间,而表达的感情曲折委婉,醇厚浓郁。16分析上下片中两个“寒”字的表达效果。(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琵琶行(并序)中描写琵琶曲在一个高潮之后,陷入寂静,没有任何语言可以描述的两句是:“_,_”。(2)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认为,想要保全树木的本性,要做到“_,_”,这体现了“呵护和放手都是爱”的思辨色彩。(3)路,往来通行的地方,因之志士奔前程,游子归故乡;有路,有方向。写出两句含有“路”的诗句:“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

24、文字,完成1819题。冻雨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出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当较强的冷空气南下遇到暖湿气流时,冷空气像楔子一样插在暖空气的下方,近地层气温骤降到零度以下,湿润的暖空气被抬升。冻雨开始时是以雪的形式从高空云层落下,在下降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层融化为雨滴,而后又遇到冷气流层,但此时雨滴不再凝结而是形成过冷雨滴。_,我国南方地区称作“下冰凌”,北方地区称它为“地油子”。冻雨又因冻结的水量不同,千姿百态的凇结体由此形成。遇毛毛雨时,出现粒凇,粒凇表面粗糙,粒状结构清晰可辨;遇较大雨滴时,往往形成明冰凇,其表面光滑,透明密实,常在长条型物体、电线、树枝或桅杆上一边流一边冻,形成长长的冰挂。冻雨虽然有

25、时能形成“千崖冰玉里,万峰水晶中”的壮美景象,也极其容易造成供电线路损坏、交通受阻、农作物冻死等严重后果。18下列对文中横线处语句的补写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低于零度的物体与过冷雨滴相遇,光滑而透明的冰层立刻在其表面冻结,所以叫“冻雨”B过冷雨滴一旦遇到低于零度的物体,立刻在其表面冻结成光滑而透明的冰层,故称之为“冻雨”C“冻雨”就是过冷雨滴与低于零度的物体相遇时在其表面冻结成的光滑而透明冰层D过冷雨滴只要遇到低于零度的物体,其表面立刻冻结成光滑而透明的冰层,这就是“冻雨”的形成过程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26、(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杨百顺十一岁那年,镇上铁匠老李给他娘做寿。老李的铁匠铺叫“带旺铁匠铺”,打制些饭勺、菜刀、斧头、锄头、镰刀、耙齿、铲头、门搭等。铁匠十有八九性子急,老李却是慢性子;一根耙钉,也得打上两个时辰。但慢工出细活,这根耙钉,就打得有棱有角。饭勺、菜刀、斧头、锄头、镰刀、铲头、门搭等,淬火之前,都烙上“带旺”二字。方圆几十里,再不出铁匠。不是比不过老李的手艺,是耽误不起工夫。 杨百顺他爹是个卖豆腐的。卖东西讲究个吆喝。但老杨卖豆腐时,却不喜吆喝。吆喝分粗吆喝和细吆喝。粗吆喝就是就豆腐说豆腐:“卖豆腐喽”“杨家庄的豆腐来了”细吆喝就是

27、连说带唱,把自己的豆腐说得天花乱坠:“你说这豆腐,它是不是豆腐?它是豆腐,可不能当豆腐,那当啥呢?豆腐就是白玉和玛瑙”老杨嘴笨,溜不成曲儿,又不甘心粗吆喝。可老杨会打鼓,鼓槌敲着鼓面,磕着鼓边,能敲打出诸多花样;于是另辟蹊径,卖豆腐时,干脆不吆喝了,转成打鼓。20下列句子中的“就”与文中加点的三处“就”字意义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件事原本就他一个亲历者,别人不知个中原委也在情理之中。B线上销售客服就电池动力不足这个问题作了详细、全面的回答。C大人们总说,只要辛勤耕耘就能够有所收获,我对此坚信不疑。D他记得幼儿园就在前面的胡同里,可是新改的道让回忆落了空。21分析“粗吆喝”和“细吆喝

28、”在表达上的差异。(4分)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重复出现是否会显得用语拖沓?请阐明理由。(4分)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德拉蒙德说:“不愿说理是固执,不会说理是傻瓜,不敢说理是奴隶。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3分)C【解析】“法律体系”和“中国法系”不可混淆是正确表述“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注意点之一,并非导致认知差异的原因。2(3分)D【解析】重写法史是为了重新认识中国古代法制和法文化,据文意,这个结论没有问题,但反推不合逻辑且

29、过于绝对;“以今鉴古”说反了,作者的观点是要“以古鉴今”。3(3分)A【解析】第段先指出古今法律体系在层级结构上有其相似之处,但现实是学界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论述存在分歧。第段承上,论述消除分歧的方法,即提出三个注意点,最终得出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表述应充分尊重历史、符合立法实际的结论。B项是第段的一个总起句,C项和D项是第段的观点。4(4分)揭示了法、理、情三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法治社会要提倡以人为本;体现对法律公平正义的追求,提示我们法律的制定,要以法律思想为指导;情理的诉求具有时代性,法律处于发展变化中,启发我们法律制度不是僵死的教条。(一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理解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30、)5(6分)以往法史研究存在严重缺陷,认识误区较多;传统的法史研究思维模式已不适应法律教学和文化建设的需要;重写中国古代法律史的意义;拓宽学术视野;突破成见束缚;充分尊重历史(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6(3分)D【解析】“优游林泉”错,文中是“有时候谈谈林泉之乐”;“挣脱苦闷”错,文中无此意。7(3分)D【解析】高二衬托江景防,这种说法没有问题。“阻止对活人烧香”的原因是他认为“活人也会被咒死的”,说明他和主人认识上的差异,但不认同此举是共同的;“不理解桂岩命名的深意”,这个表述是不严谨的,文中只提他对此地“无桂”的疑惑。所以,“反衬”的说法不当。8(4分)他曾是犯过欺君之罪的大宋官员,不可崇

31、拜;他决定归乡隐居,忘怀俗事功名;让家族避祸延绵。(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9(6分)饱含深情。狗叫声中,江景防听出乡音,感到亲切、兴奋。充满生活情趣。黄狗领路,既是乡村真实场景的再现,也在幽默的语调中透露出轻松和调侃。增强语言情致。对狗的拟人化写法,语言的生动含情带来阅读快感和兴致。铺垫蓄势。黄狗把他们领到村口,不肯再走,江景防才能看到自己的“泥塑金身”;“显然,它认识他”,暗示真身和塑像酷似,产生悬念,为后面真相的揭示蓄势伏笔。本处“闲笔”,巧妙关联内容情节,丰富小说审美情趣,增强艺术感染力。(答出其中三点即可给6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0(3分)A D F11(3分

32、)B【解析】“可怜焦土”中“焦土”的用法是活用为动词。12(3分)D【解析】错在“全部”,原文意思是,这一千多座楼馆府邸在唐末战乱遭到破坏,接着在五代又受到严重破坏。13(8分)(1)直到黄昏时分,蜃景才慢慢消失,先前所看到的景象在哪里呢?大海还是一如往常。(晡、冉冉、向、自若各1分)(4分)(2)(公卿大夫们)想退隐后再享受这种园林之乐,能办得到吗?唐朝最后的衰亡就是这样的例证!(退、得、末路各1分,句意1分)(4分)14(3分)示例一:由蜃楼的瞬息万变,(1分)联想议论历代名楼的繁华毁废,即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1分)从而对封建统治者的奢靡淫乐表示极度的轻蔑和无情的嘲讽。(1分)示例二:由

33、洛阳城重要的地理位置,对比唐代公卿在洛阳营造豪华府邸、终因唐后战乱焚荡悉尽,(1分)议论其兴废关乎都市的盛衰、国运的治乱,(1分)讽喻当时官员只知放纵满足私欲,有重蹈唐亡覆辙之险。(1分)15(3分)C【解析】表现闺人情意之深挚热切,又暗暗道出游子愆期之自愧自责之心。16(6分)上片“寒”字实写暮寒,用拟人手法表现“寒灯”不解人心之苦,衬托了词人离群索居的愁苦内心。下片“寒”字指早上天气寒冷,用对写手法想象闺人想念词人,倍增游子思归情切。两个“寒”字既加重了气氛,深化了意境,又起到上下片关联的作用。(每点2分)17(6分)(每空1分)(1)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2)其莳也若子 其置

34、也若弃(3)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路曼曼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18(3分)B【解析】根据上文可知横线句的主语是“过冷雨滴”;“只要”表示必要或充足条件,在语法和语意上都没有问题,但是结合下一句的“立刻”显然表示时间非常短的“一旦”更为符合语境;根据后文可知这句话是对“冻雨”下定义而非对“形成过程”的解释。19(6分)形成千姿百态的凇结体常在电线、树枝或桅杆上一边流一边冻,形成长长的冰挂。但极其容易造成供电线路损坏、交通受阻、农作物冻死等严重后果。(找出错误句子1分,修改正确1分;处有其他正确改法也可)20(3分)A【解析】文段中的“就是”的“就”,加强肯定,D项

35、与此相同;“就豆腐”的“就”,表示动作的对象或话题的范围,B项与此相同;“就打得有棱有角”的“就”,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怎么样,C项与此相同。答案中的A项,表示仅仅、只。21(4分)粗吆喝直接明了,用了“喽”字和破折号使叫卖声悠长,能快速让人注意到售卖商品。细吆喝运用了设问、比喻等手法,增加商品的吸引力。(每点2分)22(4分)不会,这是作者有意为之。第一次罗列出一系列用具,表明老李打制铁器的日常与丰富,是在介绍“带旺铁匠铺”,表明老李技术高超。第二次出现,物件的一一列举与后面的“都”字结合表明无论大小器物,老李全耐心打制并标记,显出其慢性子的特点。语言的重复让文章的节奏变缓慢,与人物的

36、“慢”相统一。(答出两点得4分,答“会拖沓”言之有理最多得2分)23作文(60分)【审题参考】本题材料用一个句子,表达了三个层面意思。说理的态度:有理,却不愿说,这是消极的心态。择善而固执没有错,但抱残守缺,作茧自缚,难免固执。 说理的方法:愿说,却不会说,这是说理的短板。把道理说明白,说深刻,需要智慧和方法。说理的精神:会说,却不敢说,这是一种奴性。往往是内心怯弱,勇气缺乏、信心和力量不够所致。须知是非,懂善恶,有自信,树尊严,敢说理。理解“说理”三个层面的涵义、阐释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写作的重点。“说理”三个层面关系可以是条件关系、层递关系、良性循环关系等,界定合理且能自圆其说即可。参考译文

37、材料一:我曾经读到汉天文志上有这样的记载:“海边有蜃吐气,形状很像楼台。”一开始时我并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事情。庚寅春末,我在海滨躲避敌寇侵扰。一天吃午饭时,家中仆人跑来报告一件怪事:“大海里突然涌现几座大山,全是以前没见过的,父老乡亲们看到都觉得非常惊异。”我听了以后十分惊诧,赶忙跑出去看,正巧遇到颍川主人派遣仆人来邀请我前去观看。到了海边,我和颍川主人一同登上聚远楼向东望去,只见浩渺大海中,直立的蜃景像奇特的山峰、连绵的蜃景像重重叠叠的山岭、排列成行的蜃景像高峻的山峰,时隐时现。过了一会儿,城墙亭阁忽然浮现,有如一座人口多、面积广大的城市,几十万幢房屋像是鱼鳞般整齐而密集地紧靠着,其中有佛寺、

38、道观、山门,高大雄伟;钟楼和鼓楼分别在寺观的左右两侧,屋檐边的饰物很分明,历历可辨,就是穷尽公输般的技巧也没有办法超越它。又过了一会儿,蜃景又起了变化,有站着像人的,有散去像兽的,有的像飘扬的旌旗和瓮盎之类的器具,千姿万态,变幻不定,直到黄昏时分,蜃景才慢慢消失,先前所看到的景象在哪里呢?大海还是一如往常。沈括在梦溪笔谈上所记载的登州所出现的海市蜃楼,大概就像是这样吧。我因亲眼看见才相信这回事。 唉!秦朝的阿房宫、楚国的章华台、曹魏的铜雀台、陈朝的临春阁和结绮阁高耸入云的宫殿楼台不计其数!时运一去,朝代更换,这些宫殿楼阁都被荡成焦土,化为尘埃,这也是一种蜃楼吧。想到这些,哪里顾得上对海市蜃楼感

39、到惊讶呢?材料二:洛阳地处全国的中部,拥有崤山、渑池的险阻,正好位于秦川、陇地的咽喉,又是赵、魏边境的要冲,因此是四方诸侯必争之地。天下如果经常太平无事也就罢了,一旦有战事,那么洛阳总是首先遭受兵灾。所以,我曾经说过:“洛阳的兴盛和衰败,是天下太平或者动乱的征兆。”正当唐太宗贞观、唐玄宗开元盛世时,公卿贵族、皇亲国戚在东都洛阳营建公馆府第的,号称有一千多家。等到后期遭受动乱而流离失所,接着是五代的严重破坏,那些池塘、竹林、树木,被兵车践踏,变成一片废墟。高高的亭阁、宽大的楼台,被战火焚烧,化成灰烬,跟唐朝一起灰飞烟灭,没有留下一处。因此我曾经说:“馆第园林的繁盛或毁灭,就是洛阳兴旺或衰败的征兆啊。”况且天下的太平或动乱,从洛阳的兴衰就可以观察到(征兆);洛阳的兴衰,又可以从馆第园林的兴废观察到(征兆),那么我写洛阳名园记这作品,难道会徒劳无益吗?唉!公卿大夫们现在正被朝廷提拔任用,放纵自己的私欲,为自己谋利,却忘掉了国家治乱的大事。(公卿大夫们)想退隐后再享受这种园林之乐,能办得到吗?唐朝最后的衰亡就是这样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