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卷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
2、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张明同学做的历史单元笔记中有“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关键词,由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2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不正确的是()A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B夏商周时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C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3三国时期鱼豢著魏略记述“(氐族)衣服尚
3、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由与中国错居故也。”材料中所述现象表明,氐人()A建立政权已经统一北方地区B充分了解汉族典章制度C深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D逐渐改变传统生活习惯4下图是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形势图。它是()A西汉形势图B三国鼎立形势图C元朝形势图D明朝形势图5史书记载,东汉末年洛阳已是一片瓦砾,到曹魏后期已恢复了往日繁华都市的面貌;曹魏末年政府己有编民663423户,443万余口,已有大幅度增长。这说明()A官渡之战为曹操崛起奠定基础B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统一南方C公元229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D曹魏局部统一促进了社会发展6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为
4、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7西晋鲁褒作钱神论讥讽道:“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这说明西晋的社会风气是()A唯利是图,生活腐化B贵族当权,轻视功名C注重门第,鄙视富贵D能力至上,不计名利8大伟所在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组内某同学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你帮他们拟定一个正确的主题()A中华文明的起源B统一国家的建立C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D繁荣开放的社会9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你认为他们探究的时代主题是()A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政权分立与民
5、族交融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D短暂繁荣的历史时代10汉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荣局面被称为“光武中兴”。“中兴”的含义是()A以改变统治政策来减轻对人民的剥削B通过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来实现平等C恢复了汉朝政权和社会的安定与发展D提倡节约和惩办贪官污吏以改变风气11九年级(1)班的同学们在历史探究学习中,围绕主题收集了一些史料,现摘录部分典型如下。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是()内容出处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史记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均位于我国北方)流人相帅(率)过江淮。晋书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建康)贡使商旅,方舟万计。宋书A政权建设与社会进步B技术发明与经济发展C人口迁徙
6、与区域开发D商业繁盛与文化交流1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获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的()A南方战乱相对较少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D南方生产技术先进13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A北方人民南迁B南方条件优越C对外交往发达D民族交融加强14“自东汉末年以来,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逃往战争较少、相对安定的南方,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材料表明“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先进技术
7、南方社会比较安定南方统治者的重视自然条件优越ABCD15右为我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部分),其中,图中处是()A东汉东晋B西汉东晋C蜀国东晋D蜀国东汉16如图是北魏时期的陶笼冠佣,该陶俑头戴纱织笼冠,身穿大袖上衣,下穿长裙,腰间系带,是当时着汉装的侍女形象,这种“胡人汉服”的现象主要是因为()A商鞅变法B前秦的统一C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1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的特点()政权更替频繁北方战乱多江南经济获得较快发展民族融合形成高潮ABCD18下图是史明明同学拟办历史手抄报的素材,其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齐国管仲改革B秦国商鞅变法C北魏孝文帝改革D北宋王安石变法19下列所示内容归纳单元主题
8、,最合适的是()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20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改革措施中,孝文帝把都城迁到()A洛阳B长安C北京D建康21“清乐”是源自汉代乐府的一种清雅音乐,魏晋以来河西走廊一带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时的清乐经过改编后由“胡人”演唱;隋朝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
9、的发展说明了魏晋以来()A中原传统文化日渐消亡B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C政权分立阻碍文化发展D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22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A书法艺术成熟B北方民族交融C江南经济开发D南北政权对峙23下列两幅图片再现了北魏人民的经济生活状况。这些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主题是()汉族妇女制作蒸馍胡饼砖画北方民族人民采桑图壁画A江南开发B民族交融C科举取士D重文轻武24有说英国学者达尔文在其名著中,援引我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
10、著作中的有关事例作为进化论佐证。又据查证,日本还藏有该书的残本。这部集农业生产知识之大成的著作是()A天工开物B本草纲目C物种起源D齐民要术25我国许多优秀文化成就被列为世界级文化遗产。下列文化遗产中,明显带有中外文明交汇交融特征的是()A孔府B秦始皇陵兵马俑C云冈石窟D长城26南北朝时期,运用“割圆术”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的科学家是()A刘徽B祖冲之C贾思勰D徐光启27下列文化遗产中,带有中外文明交汇融合特征的是()A灵渠B秦陵兵马俑C龙门石窟D万里长城28首钢滑雪大跳台从远处看宛如一只“水晶鞋”,因设计灵感源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又名“雪飞天”,与“冰丝带”“雪如意”(河
11、北张家口崇礼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等冬奥场馆一样,突出中国元素,彰显了()A道路自信B理论自信C文化自信D制度自信29他对书法的贡献在于“摒弃隶书遗意,创造出最宜抒发情感因素、极富韵致的行书书体”。这里的“他”是()A贾思勰B祖冲之C王羲之D白居易30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下列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名句,按出现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ABCD二、非选择题(40分)31(17分)
12、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历史纪年示意图(局部)(1)材料一表格中分别指哪个朝代或政权?西汉政权和所指政权的建立者分别是谁?(4分)(2)请从材料一中找出两个结束国家分裂、完成统一的朝代。在中国古代历史分期中,表格中所涵盖的时期一般称之为什么时期?(3分)材料二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3)秦始皇和汉武帝分别是如何“统一思想”的?为什么说“始皇
13、失败了,武帝成功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6分)(4)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请将下列表格中左侧中国古代的各个时期与下面的主要特征相对应。(只填写序号)(4分)西周:_;春秋战国:_;秦朝:_;三国两晋南北朝:_32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下面是一位同学整理的部分农作物图片。葡萄 苜蓿汉景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郡国务劝农桑。”(1)请写出材料一中图示农作物传入中原的主要途径,并指出文字材料所体现的治国理念。(4分)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
14、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2)材料二中描述的现象出现在何时?请你推荐这一时期一部农学著作。(3分)材料三唐朝的社会经济在玄宗、天宝年间达到高峰,呈现出繁荣局面。在耕犁方面,唐朝农民发明,便于控制,省时省力,只用一牛牵引即可,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3)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三中年号和工具的名称。材料三认为工具有什么作用?(4分)材料四北宋和南宋时期,南北方政府财政收入的比例:朝代项目南方北方南北比例北宋(1045年)赋税(贯)358110004509500044:56南宋(1196年)赋税(贯)600000001431900081:19(4)根据材料四,概括北宋到南
15、宋时期政府财政收入比例变化所反映的历史现象。(2分)(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古代经济的发展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2分)33(10分)国家统一,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材料二戚厚杰著台湾光复目录节选(见下图)引言 直挂云帆复台
16、湾,两岸统一会有时一 两岸骨肉根连根,海盗垂涎强侵占二义正驱红夷,统一铭青史三 跨海征战入版图,耕凿从今九壤同四骨肉分离天落泪,烽火遍岛不臣倭五驱逐倭奴,恢复中华六中国是我们的祖国,台湾土地是中国的土地材料三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来干涉。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10月9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义正驱红夷,统一铭青史”
17、“驱逐倭奴,恢复中华”分别叙述的历史事件。(2分)(3)依据材料三,指出“台湾问题”的性质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祖国统一问题的看法。(4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CDDBDCACBC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BAACCDCCA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BBBDCBCCCB1【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南方经济得到发展,因
18、此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是当时的突出特点,故选C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代特征,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B项;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排除D项。2【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在三国时期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西晋实现了短暂统一,西晋灭亡后,黄河流域进入了十六国时期,南方则处于东晋的统治下,此后,南北方进入了南北朝并列的时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方人的南迁,中国历史出现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因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为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因此,D项表述不符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9、的特征,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则是宋元时期的特点,故选D项;A.B.C项均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3【答案】D【解析】据“(氏族)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由与中国错居故也。”可知,三国时期地图人逐渐改变传统的习俗,开始接受汉族的风俗习惯,故选D项;据“三国时期”可知,其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排除A项;材料更多的是描述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不能充分了解汉族的典章制度,排除B项;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
20、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排除C项。4【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图片中的“魏”“蜀”“吴”可知,这是三国鼎立形势图。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次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故选B项;图片是三国鼎立形势图,不是西汉形势图、元朝形势图、明朝形势图,排除A、C、D项。5【答案】D【解析】据“曹魏后期已恢复了往日繁华都市的面貌”可知,曹魏政权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即曹魏政权的局部统一促进了社会发展,故选D项;官渡之战中曹操获胜,曹操势力
21、逐渐崛起,但题干中的曹魏政权(220年266年)是曹操死后,其子曹丕开创的,与曹操无关,排除A项、B项;公元229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不是题干的主旨,题干意在强调局部统一的积极影响,排除C项。6【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8年的赤壁之战,孙吴联军打败曹操军队,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故选C项;巨鹿之战是秦末项羽和秦军的战役,排除A项;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淝水之战是东晋与前秦的交战,处于两晋时期,排除D项。7【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钱神论的内容分析,西晋社会钱被奉为神物,说明社会风气是唯利是图,生活腐化,故选A;题干中提到“凡今之人,惟钱而已”,不是专
22、门针对贵族阶层,排除B;“贵可使贱”说明崇尚富贵,排除C项;“能力至上”没有体现,“不计名利”与题干内容违背,排除D项。8【答案】C【解析】据题干“赤壁之战”、“魏蜀吴三国鼎立”、“东晋王朝”、“北魏孝文帝”可知,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魏蜀吴时期是三国鼎立的时期,属于政权分裂,西晋是短暂的统一时期,后来的东晋时期和南北朝时期都属于政权并立的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题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故选C项;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人类、原始农耕生活和传说时代的内容相关,排除A项;统一国家的建立与秦汉时期相关,排除B项;繁荣开放的社会与隋唐时期相关
23、,排除D项。9【答案】B【解析】根据图表中的“三国归一”“八王之乱”“民族迁徙”等内容可知,图表反映的是西晋短暂统一但又爆发八王之乱,少数民族内迁等历史,这些事情均发生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时代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故选B项;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时代主题,排除A项;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主题,排除C项;短暂繁荣无法概况图表中的“民族迁徙”,排除D项。10【答案】C【解析】据所学可知,公元25年,东汉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到他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可见,“中兴”的含义
24、是恢复了汉朝政权和社会的安定与发展,故选C项;“中兴”并不是改变统治政策,排除A项;“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减轻了当时国内的社会矛盾,并没有实现社会阶层的平等,也不是“中兴”的含义,排除B项;“提倡节约和惩办贪官污吏”是巩固统治的措施,并非“中兴”的含义,排除D项。11【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分析史料可知,史记的记载说明汉代的楚越之地等南方地广人稀,人口较少,晋书的记载说明晋代我国北方的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兖州还有徐州的淮北地区等北方大州的人口因为战乱纷纷南下,渡过长江、淮河,进入江南地区,宋书的记载说明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生产力提高,一年的丰收可以养活几个郡县的人口,都城建康商业
25、发达,来朝贡的使者,来做生意的商旅络绎不绝,港口的舟楫数以万计,这些内容反映了从汉代到南朝发生的人口迁徙和江南开发,主题应为“人口迁徙与区域开发”,故选C项;材料没有提及政权的建立与政治制度的革新,A项主题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农业技术的进步,B项主题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宋书的记载的确可以反映商业的繁盛,但材料没有提及文化交流,D项主题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12【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江南地区本就自然条件优越,但是因为地广人稀,所以发展缓慢,西晋八王之乱导致第一次人口大规模南下的高潮,给江南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且北人南迁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所以促进江南开发
26、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故选B项;南方战乱相对较少是江南开发的政治社会因素,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A项;北人南迁,江南开发之前,南方自然条约也很优越,由此可知,自然条件的优越是环境因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C项;在北人南迁带来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之前,南方的生产技术并不先进,排除D项。13【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解读材料可知,东晋后期的南方社会比较安定,几乎年年都能获得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收获的粮食、织出的布帛很多,几乎可以满足所有家庭的使用,这说明江南得到了开发,而江南得到开发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北方人民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故选A项;南方自
27、然条件优越的确是江南得到开发的另一个原因,但是在北人南迁之前,江南自然条件依然优越,却没有得到开发,由此可知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只是江南得到开发的环境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东晋南朝的海路交通发达,这影响的是商业,不是江南开发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民族交融加强主要是北方的情况,与江南开发关系不大,排除D项。14【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北方人逃往战争较少、相对安定的南方”“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可知,材料表明“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北方人逃往战争较少、相对安定的南方,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等,没有涉及南方自然
28、条件优越和统治者的重视。因此,符合题意,故选A项,排除含有或的B.C.D项。15【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图中出现魏国、吴国表明已是三国时期,处应该是蜀国,西晋灭亡之后是东晋,C选项正确;选项A、B、D中均包含了“西汉”或“东汉”,而图中的这些朝代都已经不存在了,因此这些选项可以排除A、B、D选项。1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北魏时期、胡人汉服”可得出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他推行汉化措施,规定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故选C项;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富国强兵”的变法改革,排除A项;前秦的统一使前秦境内的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的改革,排除D项。
29、17【答案】D【解析】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政权更迭频繁,正确;除西晋是大一统王朝外,北方民族政权之间多战乱,正确;西晋八王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江南经济获得较快发展,正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正确。可见,说法均正确,故选D项;其余各选项均未完全包含正确说法,排除A项、B项、C项。18【答案】C【解析】据“鲜卑族”“494年”等可知,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改革,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了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
30、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分明姓族,改易汉俗等,故选C项;齐国管仲改革是指春秋时期齐国国相管仲在齐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排除A项;秦国商鞅变法指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实行的变法,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共两次改革,排除B项;北宋王安石变法的时间是1069年至1085年,排除D项。19【答案】C【解析】所示内容提到了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等内容,这些都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典型表现。因此,最合适的归纳单元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选项正确;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指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时期,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等,排
31、除A选项;B选项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所示内容出现了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魏的政权建立,但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多民族统一国家,这个选项一般指秦汉时期,排除B选项;D选项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所示时期虽有北魏、南北朝的政权统一和发展,但是在民族交融方面并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这个选项一般指明清时期,排除D选项。20【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为了能够更好地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该措施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和汉化进程,故选A项;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而不是长安、北京和建康,排除B、C、D三项。21【答案】B【解析】根据描述,清乐在
32、魏晋以来的发展中与不同地域和民族的音乐进行结合。在魏晋时期,河西走廊一带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时清乐经过改编后由胡人演唱。隋朝统一后,清乐重新整理,被隋文帝称为华夏正声。这表明清乐的发展与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有关。不同地区和民族的音乐相互影响和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这种文化的交融是多元的,不同地域和民族的音乐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了清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B选项正确;根据描述,清乐是源自汉代乐府的一种音乐形式,清乐的发展并没有明确反映中原传统文化的日渐消亡,排除A选项;尽管南北朝时期存在政权分立和分裂,但描述中并没有明确提及政权分立阻碍了文化的发展。相反
33、,描述强调了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音乐的交融和丰富,排除C选项;描述中提到清乐与胡人的改编演唱,但并未明确指出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清乐的发展更多地强调了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和丰富,排除D选项。22【答案】B【解析】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如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因此飞天的形象从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变成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故选B项;飞天是石窟艺术,与书法艺术无关,排除A项;北魏迁都洛阳后,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与江南经济开发不符,排除C项;北魏统一后,与南方刘宋政权对立,属于政治领域,与文化领域的飞天无关,排除D
34、项。23【答案】B【解析】据“汉族妇女制作蒸馍胡饼”“北方民族人民采桑”可知,其反映了汉族与北方民族相互学习的内容,体现当时北魏时期的民族交融,故选B项;“北方民族人民采桑”与江南开发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社会生活领域,与政治上的科举取士或重文轻武无关,排除C项、D项。24【答案】D【解析】据所学可知,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故选D项;天工开物是我国明朝时期宋应星的科技巨著,是一部集各地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总结性著作,排除A项;本草纲目是明朝李时珍的药物学著作,排除B项;物种起源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著作,排除C项。25【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
35、知,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是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开凿的。而佛教是从古印度传过来的,因此云冈石窟体现了佛教文化和我国雕刻艺术的融合,故C正确;ABD排除。26【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祖冲之运用“割圆术”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故选B项;刘徽是三国时期魏国的数学家,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即“割圆术”,排除A项;贾思勰是我国北朝著名的农学家,其成就是写成齐民要术,排除C项;徐光启是我国明朝著名的农学家,其成就是写成农政全书,排除D项。27【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南北朝时统治阶级为了宣扬佛教,修建了龙门石窟。它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
36、艺术的特点,故选C项;灵渠、秦陵兵马俑、万里长城都属于中华民族本土文化,没有融合特征,排除A、B、D项。28【答案】C【解析】根据首钢滑雪大跳台与与“冰丝带”“雪如意”等冬奥场馆一样,突出中国元素,彰显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所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故选C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A、B、D项。29【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前人的基础上变化体势,改善笔法,完善了楷书;摒弃隶书遗意,创造出流美捷便,极富韵致的行书书体。故选C项;贾思勰是北魏农学家,著有齐民要术,
37、排除A项;祖冲之为南北朝时期著名数学家,其贡献有大明历、圆周率等,排除B项;白居易为唐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长恨歌等,排除D项。30【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文天祥是南宋领导抗元的名将,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因此排列顺序为,故选B项;排除ACD项项。二、非选择题31【答案】(1)东汉、北魏;刘邦、刘秀(4分)(2)秦朝、西晋;(2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分)(3)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刑罚苛刻,引起人民的反抗,最终被推翻,使得秦二世而亡。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依靠儒家学说巩固政权和统治。
38、(4分)(4)西周:C;春秋战国:A;秦朝:D;三国两晋南北朝:B。(4分)【解析】(1)据中国历史纪年示意图中的位置可知,其在西汉之后,且其后面紧接着魏、蜀、吴三个政权,故而,处应为东汉;与南朝宋并立,且在十六国之后,其后又紧接着东魏、西魏,故而,处应为北魏。建立者:西汉:楚汉之争中,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政权为东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2)朝代:据“结束国家分裂、完成统一”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分裂局面,建立
39、了秦朝,定都咸阳;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结束了三国时期的分裂局面。时期:由所涵盖的范围可知,此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时期。(3)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收李斯的建议,颁布焚书令,除秦记以外,六国史书一律销毁,医药、农书和占卜之书不在禁止之列。一些方士儒生对秦始皇不满,于是
40、皆捉拿并坑杀之,此即焚书坑儒。汉武帝: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认识:秦始皇的文化毁灭政策加之其刑罚的苛责,最终引发人民不满,在其死后二世而亡,故而说“始皇失败了”;而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思想政策,使得儒学开始居于主导地位,依靠儒家学说巩固了政权和统治,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故而说“武帝成功了”。(4)西周:西周的四大制度为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和世卿世禄制,即西周建立了严格的礼乐制度维护统治。故西周对应C“以礼制为命脉的王朝”;春秋战国:春秋时期各诸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自身的利益,
41、各国开始诸侯争霸。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各国纷纷进行改革,强兵富国,确定新的政治制度。故春秋战国对应A“争霸与改革的激荡时代”;秦朝: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秦始皇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王朝。故秦朝对应D:“开拓中的大一统帝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时期有魏、蜀、吴三个政权,南北时期北方出现了十六国和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南朝时南方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政权,由此可知这一时期政权分立,促进了民族融合。故三国两晋南北朝对应B“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32【答案】(1)丝绸之路;(1分)以农为本。(1分)(2)东晋南朝(1分)齐民要术(1分)(3)开元(1分);曲辕犁(1分)
42、提高耕作效率(1分)(4)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南方,表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1分)启示:经济发展要有充足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政府政策支持。(答出一点即可)(5)启示:经济发展要有充足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政府政策支持。(答出一点即可)【解析】(1)途径:据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随之开辟,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可见,材料一图片所示“葡萄”“苜蓿”是从西域地区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理念:提取材料一有效信息“农,天下之本也”“令郡
43、国务劝农桑”,分析其意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下令郡国务必辛勤努力农桑事务。可见,材料一文字信息充分体现了重视农业(或以农为本)的治国理念。(2)时期:分析材料二所述其意为:江南是国家经济繁荣的地区,地域广阔,百姓辛勤努力生产,一年丰收,则好几个郡遗忘了饥饿渔盐杞梓(优良的两种木材)带来的利润充满各地,丝绵布帛的富饶可以满足全天下人衣服所需。结合所学知识,此材料出自南梁时期沈约所著宋书对江南地区的描写,西晋末年,大量北民南迁,为江南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至东晋南朝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的得以开发。可见,材料二所述现象出现在我国东晋南朝时期。农学著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
44、北朝时期,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3)年号:根据所学可知,唐玄宗开元时期,励精图治,重用贤才,改革吏制,发展农业生产,经济发展水平达到高峰,呈现出繁荣局面,史称“开元盛世”,年号应为:开元。工具:在耕犁方面,唐朝农民将旧式的直辕犁改进为曲辕犁,促进了农耕效率,工具应为:曲辕犁。作用:据材料三有效信息“便于控制,省时省力,只用一牛牵引即可,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可知,材料三认为曲辕犁便于控制,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了唐朝经济的繁荣。(4)分析材料四表格数据可知,北宋时期,政府财政收入南方稍多于北方,到南宋时期政府财政收入则南方占比远远超过北方。结合所学知识,南宋时期
45、,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其反映的历史现象是: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5)本题为开放性设问,材料一强调了统治者的重农思想;材料二所述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材料四所反映的经济重心的南移,均说明先进的生产技术、优越的自然条件、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材料三所述唐朝经济的繁荣与先进的生产工具密不可分。学生可根据上述材料信息,结合自身所学知识进行表述,要求做到观点正确,表达合理即可,示例见答案。33【答案】(1)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2)郑成功收复台湾;抗战胜利后台湾光复。(2分)(3)中国的内政;(2分)看法: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必定会实现完全统一。(3分)【解析】(1)影响:根据“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得出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材料中“义正驱红夷,统一铭青史”指的是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驱逐倭奴,恢复中华”指的是抗战胜利后台湾光复。(3)性质:根据“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得出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看法:根据“中国是我们的祖国,台湾土地是中国的土地”得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根据“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