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1 ,大小:146.75KB ,
资源ID:254197      下载积分:6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2541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专题11文言文阅读(解析版)五年级语文2024年寒假衔接知识点讲练测)为本站会员(鹏城****头)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专题11文言文阅读(解析版)五年级语文2024年寒假衔接知识点讲练测

1、专题11 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考点考点一、解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类活用,通假字。考点二、译句: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留、删、换、调、补的方法。考点三、断句: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阅读时需要划分停顿或加标点。考点四、内容:1.读懂文言文,概括大意;2.结合注释,准确理解;3.结合文章,分析概括。考点五、涵义:理解文言文深层含义。在读懂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二、文言文解词(一)文言实词什么是文言实词有固定意义的词文言实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量词、代词1.一词多义如:说,读shu

2、时,说、说明。读shu时,游说。 如“苏秦以连横说秦”。读yu时,高兴。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古今异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的扩大。如,“河”在古代专指黄河,而现在泛指一般河流。词义的缩小。词义的缩小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当今专指黄金。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 “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3.通假字通假字是一个汉语词汇,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

3、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狼4.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如:为之足。画蛇添足足:名词活用为动词,画足。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二)文言虚词什么是文言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文言虚词有哪些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常见虚词20个: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三、文言文翻译(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即字字落实,力求准确。翻译要忠于原文。“达”即文从句顺,力求通顺。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样,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雅”即生动形象,讲究文采。语言简明、优美、富有文采。(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留、删、换、调、补的方法。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 庙号、谥号、书名、物名等均保留不译;与古今通用词语可保留。例: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

5、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译:庆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贬谪做巴陵郡太守。要注意人名第一次出现是姓与名全出现,再次出现时往往只说名字不说姓。删一些无意义的虚词,如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等,应删去。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后的“之”,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可删去。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如“吾与汝毕力平险”句中“吾”“汝”应分别换成“我”“你们”。补句子省略的部分(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例:(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调变式句应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四、文言文断句(一)抓住“曰、云、言”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

6、“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广东卷中的“史官曰”。(二)常用虚词是标志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

7、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三)看句式,据修辞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及一些固定句式,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文言文中往往会用到排比、对偶、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好这些特点对我们断句很有帮助。五、文言文内容理解1.借助标题,揣摩文意。文言文的标

8、题大直接概括主要内容。2.浏览全文,寻找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作者的看法,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3.结合注释,弄懂句意。古诗文中在有一些难懂的字词或者一词多义的时候,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准确地理解古诗文的主要内容。4.巧借问题,理解文意。选择题里的选项一般都会涉及文章内容,阅读时可以先浏览各个选项,通过解读这种题,就能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六、文言文感悟、评价文言文蕴含的道理就是故事中人物所作所为给我们的启示。要想准确把握文言文蕴含的道理,首先要理解文章大意;然后详细寻找、分析文中每个人干了什么,有什么特征,从这些人

9、身上寻找启示。一、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请阅读古人谈读书节选部分,回答问题。(一)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二)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1解释加点的字词。漫浪:_ 急:_ 谓:_ 下流:_2选段(一)是宋朝的理学家_的智慧之见,他在观书有感(其一)中的经典之论“_?_”;选段(二)是清朝文学_的读书心得,里面有

10、两个典故分别是_、_。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_的重要性,这是因为(用原文短句回)_【答案】1 随意 要紧,重要。 说 下等,劣等2 朱熹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曾国藩 河伯观海 坐井观天3 心到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解析】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却只漫浪诵读: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故“漫浪”的意思是:随意。来源:学科网ZXXK心到最急:心到最重要。故“急”的意思是:要紧,重要。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我曾经说过。故“谓”的意思是:说。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故“下流”的意思是:下等,劣等。2本题考查作家作品。选段一出自宋代朱熹的读书要三到。“问渠那得清如许?

11、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全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解释: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持续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赏析: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选段二出自清代曾国藩的曾国潘家训。根据“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的意思: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可知里面的两个典故分别是河伯观海、坐井观天。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的意思

12、是: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因此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心到的重要性。“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的意思是: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阐明了心到最重要的原因。【点睛】译文一: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译文二: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

13、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课内阅读运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4以上节选自论语,是孔子关于学习_和学习_的六句话。5用“”选择正确的读音。是知(zhzh)也诲(huhu)人不倦6想想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敏而好学_敏以求之者也_7用“/”标出下面这句话的停顿(两处)。我 非 生 而 知 之 者,好 古,敏 以 求 之 者 也。8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这句话的大意。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_9“课文中的第_句(填序号

14、)对于我很有启发,因为_。【答案】4 态度 方法5zhhu6 聪敏 勤勉7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8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9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我们做学问,不要光是在书本上下功夫,还要学会在生活中观察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所以我们要谦虚好学,多向他人请教。【解析】4本题考查名言警句的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一种智慧。论述了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15、。形容虚心求教的学习态度。“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我并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这句话出自孔子的论语述而。在孔子的观念当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他这么说,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意思是学习好像追赶什么

16、,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意思是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宿不睡觉的去思考问题。可是这样做并没有任何好处,还不如去学习。这句话主要是用来教导,告诉他们只会思考是没有用处的,学习也很重要。而只思考不学习也没用,必须两者相互结合,才能有好效果。5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是知也”中“知”的读音为zh,通“智”,意思是智慧。“诲人不倦”中“诲”的读音为hu,意思是教诲,教导。6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解答此题时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和平时积累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敏而好学: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敏:聪敏。敏以求之者也:勤奋敏

17、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敏:勤勉。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应联系句意,根据主、谓、宾来划分;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划好之后再仔细地读一读,看是否顺口、顺畅,意义是否相对完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正确划分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8本题考查了文言文字句的翻译。要求把文言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识”的意思是记住;“厌”的意思是满足;“倦”的意思是疲倦。来源:学科网这句话的意思是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

18、人而不倦怠。9本题考查名言警句的理解与分析。本题将对自己启发很大的句子写出来,将原因写出来即可。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告诉我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点睛】参考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一种智慧。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唯恐会丢失了。我曾经整天不吃东西,整夜不睡觉,来思考,没有益处,不如学习。阅读与理解。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

19、泻汪洋。()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10请把文中括号里的生字补充完整。11请解释“干将发硎,有作其芒”的意思。答:_12文中用七组比喻来形容中国少年前途无量,它们分别是_、河出伏流、_、乳虎啸谷、_、奇花初胎、_。13最后一句用了_的修辞手法,歌颂了_的发展前景,歌颂了_的勇于担当。(后两空选填“A少年中国B中国少年)14下列关于少年中国说理解正确的两项是()A作者是说,只有中国的少年才有充满力量。B

20、作者当时处于晚清封建统治下的“大老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C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正好流亡日本,怕日本人看不起中国人,特意夸耀中国少年。D作者极力赞扬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想鼓励人们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答案】10潜试履疆11宝剑在磨刀石上磨出来,发出耀眼的光芒。12 红日初升 潜龙腾渊 鹰隼试翼 干将发硎13 对仗 A B14BD【解析】10本题考查课内文言文的默写。平时要多背多默写,注意“试”、“疆”的书写。11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翻译时,注意句子中的所有字都要翻译到位。干将:铸剑师的名字,后泛指宝剑。发硎:刀刃新磨。硎,磨刀石。句子翻译:宝剑刚在磨刀石磨出来,锋刃大放光芒。

21、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抓住关键词“七组比喻形容中国少年前途无量”、“分别”,因此回答时要按课文的顺序。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句子翻译为:我们年轻的中国是如此的壮阔,与大地一样没有疆界。少年中国说讴歌了祖国未来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程,对肩负着建设少年中国重任的中国少年寄予无限希望,鼓励他们奋然而起,投入到改造中国的战斗中去。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选项A错在“只有中国的少年才有充满力量。”,与文章内容不符。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选

22、项B正确。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选项C错在“怕日本人看不起中国人,特意夸耀中国少年。”。少年中国说写于1900年,作者梁启超流亡日本之时。当时帝国主义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滥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选项D正确。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励性,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阅读:精彩回放。请再次品味课文中的片段,回答问题。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

23、九岁,甚_。孔君平诣(y zh)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i wi)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ng y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5在“”处补充原文,并给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16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A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B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C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7联系课文完成填空。(1)( )为( )设果。(2)孔指( )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18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君”和“夫子”都是对人的尊称。( )(2)句中的“家禽”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 )(3)本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24、( )19杨氏之子中的哪一句话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氏之子很熟?用“”画出来。20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_【答案】15聪惠ywiyng16A17 杨氏子 孔君平 杨梅18 19父不在,乃呼儿出20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想到了孔雀,且用了否定的方式,回答婉转,可见孩子的回答之巧妙。【解析】15本题考查原文填空和字音。根据课文原文可知,第一个空应填“聪惠”;“造诣”的“诣”读音是“y”;“为设果”的“为”读音是“wi”,给的意思,另一个读音是“wi”,表示原因;“应声答”的“应”读音是“yng”,马上的意思。另一个读音是“yng”有该、当的意思。16本

25、题考查语句的停顿。“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意思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故可断句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故选A。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可知:(1)结合文中“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可知,是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2)“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可知,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氏子看。18本题考查了对文中词语的理解及文学常识。(1)“君”是对男子的尊称;“夫子”是古时对男子的尊称。因此,这两个词语都是对人的尊称。故题干说法正确。(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话的意思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句话中“家禽”的意思是您家的鸟;而在现代汉语中,“家禽”指人类驯养的禽

26、类,如鸡、鸭等,与古代汉语中的意思不一样。故题干说法错误。(3)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文讲述了南北朝时期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中一个聪明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题干说法正确。19本题考查了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结合文章内容,从“父不在,乃呼儿出”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氏子很熟,所以才会“呼儿出”,并与孩子交谈,开玩笑。20本题考查了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孔君平看到孩子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便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想到了孔雀,且用了否定的方式,回答婉转,可见孩子的

27、回答之巧妙。【点睛】参考译文: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于是便叫他出来。他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读文言文自相矛盾,做题。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21写出下列句中带点词语的意思: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其人弗能应也。( )22写出下

28、面“之”的不同意思。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众皆笑之。( )23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_24下面词语中不能与“自相矛盾”构成反义的是()A自圆其说B漏洞百出C言行一致D表里如一2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26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作者_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我还知道的寓言故事有_等。【答案】21 卖 坚固 穿透、刺穿 不22 代词,指代楚人的盾。 的 的 的 代词,指代楚人。23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24B25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

29、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26 韩非 揠苗助长 东郭先生和狼 守株待兔【解析】2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楚人有鬻盾与矛者: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鬻:卖。吾盾之坚:我的盾坚固无比。坚,坚固。物莫能陷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陷:穿透、刺穿的意思。其人弗能应也: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弗能:不能。弗,不。2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之:代词,代指楚人的盾。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之,的。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之,的。众皆笑之:众人都嘲笑他

30、。之。代词,他。2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夫:用在句首,引起议论。陷:穿透、刺穿的意思。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句子翻译:。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24本题考查反义词。自相矛盾,该成语比喻行事或言语先后不相应、互相抵触。在句中常用作谓语、定语,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自相矛盾的反义词:并行不悖、顺理成章、自圆其说、言行一致等。A 自圆其说,意思是指使自己的说法前后一致,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B 漏洞百出,意思是形容作文、说话或办事破绽很多。C 言行一

31、致,意思是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D 表里如一,原义是表面和内心象一个东西,形容言行和思想完全一致;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根据词语含义,可知选B。25本题考查文章主旨。本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说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自相矛盾。26本题考查作家作品和课外积累。自相矛盾出自先秦韩非的韩非子难一,文章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说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自相矛盾。寓言故事还有:刻舟求剑、亡羊补牢、画蛇添足等。【点睛】参考译文:

32、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众人都嘲笑他。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小古文阅读。墨鱼自蔽海有虫,拳然而生者,谓之墨鱼。其腹有墨,游于水,则以墨蔽其身,故捕者往往迹墨而渔之。噫!彼所自蔽者,乃所以自祸也欤?人有恃智,亦足以鉴。注释:墨鱼:乌贼。蔽:隐蔽。拳然:屈曲成一团的样子。迹:循着踪迹,即跟踪。所以:的原因。自祸:给自己带来祸患。恃:凭借,依

33、仗。27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故捕者往往迹墨而渔之。故:_渔:_亦足以鉴。鉴:_28翻译下面的句子。则以墨蔽其身。_人有恃智,亦足以鉴。_29为什么说“彼所自蔽者,乃所以自祸也欤”?用自己的话说一说。_30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答案】27 所以。 捕捉。 借鉴。28 (它们)就用墨汁隐蔽自己。 也有觉得自己智力很高而自负的,也应该借鉴墨鱼了。29因为渔人会发现它们的墨汁,跟踪墨汁就会捕捉到它们。30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解析】27此题考查字词解释。故捕者往往迹墨而渔之。意思是:所以捕鱼的人往往跟踪着墨迹就能逮到他们。故,意思是:所以;渔,意思是:捕捉。亦足以鉴。意思是:也应该借鉴(墨鱼

34、)了。鉴,意思是:借鉴。28此题考查句子翻译。答题时,需要注意字词的用法和文言句式。则以墨蔽其身。蔽:隐蔽。句子意思是:(它们)就用墨汁隐蔽自己。人有恃智,亦足以鉴。恃:凭借,依仗。句子意思是:也有觉得自己智力很高而自负的,也应该借鉴墨鱼了。29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彼所自蔽者,乃所以自祸也欤”,意思是:他们用来掩护自己的东西,竟然给自己带来了灾难。联系上文可知原因:“则以墨蔽其身,故捕者往往迹墨而渔之”,因为渔人会发现它们的墨汁,跟踪墨汁就会捕捉到它们。30此题考查文章内容主旨。墨鱼自蔽讲了墨鱼体内有似墨的一种汁,遇到危险时就放出墨汁,巧妙地使自己隐蔽起来。但这种隐藏的方式反而让捕鱼的人跟

35、踪着墨迹就能逮到他们。告诉我们做人要实事求是,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不做自以为是、自诩聪明的人。【点睛】译文:海里有一种生物,拳头大小,叫做墨鱼。他的腹部里面有墨汁,在水里游泳,就用墨汁掩护自己,所以捕鱼的人往往跟踪着墨迹就能逮到他们。啊!他们用来掩护自己的东西,竟然给自己带来了灾难?也有觉得自己智力很高而自负的,也应该借鉴墨鱼了。阅读理解。萧遥欣萧遥欣,年七岁,出游时,见一小儿,善弹飞鸟,应弦坠落。遥欣曰:“鸟飞空中,无害于人。游戏之事,亦多端矣,何必多残生命以为乐也?”小儿感其言,遂不复弹。【注释】萧遥欣:人名。弹:用弹弓射击。多端:多种多样。3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善:_(2)应:_

36、(3)遂:_3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游戏之事,亦多端矣,何必多残生命以为乐也?_33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萧遥欣是一个怎样的人?_【答案】31 擅长,善于 随着 于是32玩游戏这件事,有很多种方式,为什么要另外残害生命来取乐呢?33萧遥欣是一个有正义感,有爱心,喜爱小动物,善于劝解他人的人。【解析】31此题考查字词解释。(1)善弹飞鸟:善于用弹弓射击飞鸟。善:擅长,善于。(2)应弦坠落:(空中的飞鸟)无不随着(弹弓的)声音坠落。应:随着。(3)遂不复弹:于是不再用弹弓射击鸟。遂:于是。32此题考查句子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字词、虚词,查看有

37、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游戏之事,亦多端矣,何必多残生命以为乐也?”之:的多端:多种多样何必:为什么多:另外。这句话的意思是:玩游戏这件事,多种多样,为什么要另外残害生命来取乐呢?33此题考查人物形象。文中的萧遥欣看见有人弹射飞鸟,于是上前劝说,小孩被他的话所感动,于是不再弹鸟。由此可知萧遥欣是个有正义感,有爱心,喜爱小动物,善于劝解他人的人。【点睛】参考译文:萧遥欣刚刚七岁时,有一次出了斋房,看见有一个附近的小孩,善于用弹弓射击飞鸟,(空中的飞鸟)无不随着(弹弓的)声音坠落。萧遥欣对他说:“小鸟在空中飞翔,对人没有任何妨碍。玩游戏这

38、件事,多种多样,为什么要另外残害生命来取乐呢?”小孩被他的话所感动,就不再用弹弓射击鸟。阅读。书低一生赁僧房读书,每日游玩。午后归房,呼童取书来。童持文选。视之曰:“低。”持汉书,视之曰:“低。”又持史记,视之曰:“低。”僧大诧曰:“此三书,熟其一,足称饱学,俱云低,何也?”生曰:“我要睡,取书作枕头耳!”【注释】赁:租。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3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1)午后归房( )(2)呼童取书来( )(3)僧大咤曰( )(4)俱云“低”何也( )35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此三书,熟其一,足称饱学,俱云“低”何也?_36书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39、联系书生的言行谈谈你的看法?_【答案】34 回到。 叫。 惊诧。 都。35这三部书,只要熟读其中之一,都足以称为饱学之士了,(你)都说它们“低”,为什么啊?36从“书生每日游玩”“我要睡,取书作枕头耳”可见,这个书生不学无术,是个不爱书,更不爱学习的人。【解析】3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1)午后归房:午后回到房子里。归:回到。(2)呼童取书来:叫书僮把书拿来。呼:叫。(3)僧大咤曰:僧人大为奇怪

40、。咤:奇怪、惊诧。(4)俱云“低”何也:全都说它们“低”。俱:都。35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这。熟:熟读。这句话意思是:这三部书,只要熟读其中之一都足称饱学之士了。全都说它们低,为什么啊?”36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再概括出人物形象。阅读短文,从文中”每日游玩“午后归房,呼童取书来”我要睡,取书作枕头耳“可以看出这个书生不读书,每天只知道游玩,游玩回来就睡觉,根本不读书。由此可知他是一个不学无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