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8 ,大小:56.46KB ,
资源ID:253618      下载积分:5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25361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11、专题06 积累运用 (原卷+答案)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分类训练统编版)为本站会员(鹏城****头)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11、专题06 积累运用 (原卷+答案)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分类训练统编版

1、四年级语文上册 期末复习分类训练专题06 积累运用1我国第一部药学著作是()A本草纲目B本草经C黄帝内经D伤寒杂病论2下面句子,与课文完全不一致的一项是:()A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B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墨梅C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墨绿、嫩绿、浅绿、翠绿、淡绿、粉绿绿D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清平乐村居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写游记时,我们要将看到的风景全都写出来。B琥珀采用生动的讲故事的形式,推测了琥珀的形成过程。C巨人的花园是一篇童话故事,作者是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4下列诗句中,表达了诗人孤寂心情的一句是()A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B儿童急

2、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C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D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5画线处应该填入的一句是()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_。A天下谁人不识君B可爱深红爱浅红C西出阳关无故人D一片冰心在玉壶6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窗一文叙述的是一个小孩子借助他家的那一方天窗,观看屋子外面的世界,并由此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表达了他渴望接触和了解外面世界的强烈愿望。B词又叫长短句,在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题。C绿这首诗的特点是想象丰富。诗人唤起了我们的联想,我们的眼前仿佛是绿色的原野,绿色的山林,绿色的草原,绿色的海洋D猫和母鸡这两篇课文的

3、作者都是老舍先生。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7下面内容与课文不完全一致的是()A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身体里。繁星(一五九)B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C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绿D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铁杵成针8如果你想制作一个书签送给朋友,鼓励他勤奋读书,下列哪句话最适合写在书签上?()A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B一日读书一日功,一日不读十日空。C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D学习不怕根底浅,只要迈步总不迟。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继光一文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充分展示了黄继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B小

4、英雄雨来中的雨来为了掩护李大叔,机智勇敢地与敌人作斗争。C宝葫芦的秘密告诉我们幸福不需要靠自己努力的道理。D海的女儿一文重点介绍了六个海公主中年龄最小的那位公主。10当好朋友成天抱怨这个不好、那个不对的时候,我会用论语中的()这句话来劝慰他。A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B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C不怨天,不尤人。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11下面诗句中没有表现人物精神品格的一项是_A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B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C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D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12下面的成语与故事中的人物不相符的一项是_A程门立雪杨坚B铁杵成针李白C凿壁偷光匡衡D头悬梁孙

5、敬13诗句表达的情感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相同的一项是()A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B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C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D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1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A写游览过的一个地方,可以像海上日出那样按景物变化的顺序来写,也可以像记金华的双龙洞那样按游览顺序来写。B老舍,原名舒庆春,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本学期我们学的猫和白鹅都是他的作品。C巨人的花园中,自私的巨人在小男孩的启发下,明白了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D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描绘了无忧无虑的乡村生活情景。15结合课文理解,下列选项有误

6、的是()A记金华的双龙洞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按照时间的顺序依次写了去双龙洞的路上洞口内洞孔隙外洞出洞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秀丽山川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B母鸡一文中,作者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展现了自己由“讨厌”母鸡到“不敢再讨厌”的情感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C“诺曼底号”遇难记的作者是法国的维克多雨果。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衬托了哈尔威船长的果断,突显了他临危不乱、机智果敢的高大形象。D小英雄雨来(节选)中多处出现还乡河的景色描写,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6下列语句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祖先对世界的许多问题抱有强烈的好奇心,

7、他们尝试用神话的方式给出解释。B神话故事依靠口头讲述使其代代相传。C相传我国第一部药学著作本草经是神农所著。D赫拉克勒斯是古希腊神话中勇敢的火神。17这学期我们读了许多精彩的神话故事,里面的人物令人印象深刻,下列选项有错误的是()A精卫填海上天入地B悟空大闹天空神通广大C盘古开天辟地力大无穷D哪吒闹海三头六臂18班级读书角需要布置一些“勤学好问”名言,下列选项不适合的是()A好问则裕,自用则小。B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C处处留心皆学问。D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1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阅读时,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可以体会人物的心情。B爬山虎的脚一课的生动描述源于作者陶行知连

8、续细致的观察。C阅读时可以试着从不同角度提问题,让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D一边阅读一边作批注是很好的阅读方法,批注的方法多种多样。20下列句子说法错误的是()A“超声波在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呢?”这个问题是联系生活经验提出的。B从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触着墙的变化描写,看得出叶圣陶爷爷不但观察细致,还连续观察了一段时间。C写一件事,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要交代明白。D复述就要完整还原文章内容,不能省略,都要说得详细具体。2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可以概括为()A兼听则明,偏听则暗B不经一事,不长一智C当局者迷,旁观者清D耳听为虚,眼见为实22下

9、面关于课文理解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爬天都峰一文是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把事情写具体的。B走月亮一文中多次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韵味悠长。C扁鹊治病这个故事带给人们许多思考,与之相对应的俗语是“死马当活马医”。D蝴蝶的家一文构思独特,一次次疑问与猜想表达了作者对蝴蝶的怜爱之情。23下面诗句表达的情感与其他几句不同的一项是()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B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C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24下面诗句中,有错误的一项是()A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B若言琴上有琴声,何不于君指上听?

10、C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为。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5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八月丹桂飘香,有的人还穿着衬衣和裙子,而有的人却早早地穿上了棉衣,捂得很严实,这真是“二八月,乱穿衣”啊!B“狗窝、鼠洞、鸟巢、猪圈、马厩、鱼塘、牛棚”这些说法都可以。C书信现在仍然是人与人之间重要的联络手段,信的最后应该先写日期,最后署名。D扁鹊治病的故事中,扁鹊一共见了四次蔡桓侯,然后就逃到秦国去了。26下列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A爬山虎的脚中,“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体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B呼风唤雨的世纪中,“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全是

11、好处吗?”这一问题是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的。C神话故事单元中,我们认识了很多神话人物,如:勇于献身的盘古,勇敢不屈的普罗米修斯,甘于奉献的女娲。D蟋蟀的住宅中,把蟋蟀比作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这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蟋蟀对住宅很讲究。27联系课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窗这篇课文,作者通过天窗想象外面的风雨雷电,想象月光下的河滩,想象美丽神奇的夜空。B白鹅这篇课文,作者称呼白鹅为“鹅老爷”,表达了他对这只高傲的白鹅的讨厌。C巨人的花园这篇童话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自私,要懂得与大家分享快乐。D小英雄雨来中,雨来看到敌人从前门进来,“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去。”这句话写出了雨来反

12、应果断、动作敏捷。2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舒庆春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猫和母鸡都是他的代表作。B天然琥珀的形成可以简单分成三个阶段:树脂硬树脂琥珀。C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写的一首诗,描绘了无忧无虑的乡村生活情景。D海上日出记叙了作者坐船在海上观看日出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日出这一自然奇观的赞美喜爱之情。2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鹤发童颜”形容小孩子的外貌非常可爱。B“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中的“唯”是“唯一”的意思。C呼风唤雨的世纪中“呼风唤雨”指人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创造奇迹,改善生活。D精卫填海凿壁偷光三顾茅庐王戎不取道旁李都是有名的历史故事。3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13、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描绘了江面夜晚时的美景。B“铁面无私”“志存高远”这两个词能让我们分别想起包青天和周恩来。C“用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开头有什么好处?”这是从课文的写法上来提问的。D麻雀中,作者通过把看到、听到、想到的写清楚,展现了老麻雀的无畏。31你的好友丁丁要随父母搬家至其他城市,你会选择哪句诗宽慰他?()A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C不识庐山真而目,只缘身在此山中。D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32刚入秋,街上的人衣服穿得很奇怪,有人穿羽绒服,有人穿衬衫,有人穿毛衣。这真是( )A立了秋,把扇丢。B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C

14、二八月,乱穿衣。D八月里来雁门开,雁门脚上带霜来。33回忆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下面的动词顺序正确的是( )A触贴巴贴B触巴拉贴C贴触拉巴D触贴巴拉3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给我们的启示是( )A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和全貌。B要想看到庐山的真面目,要把身体放到山外看。C要多看看,才能了解。D有眼不识泰山。35下列诗句中错误的一项是( )A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B莫然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C但使龙城飞将在,古来征战几人回?D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36“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句诗告诉我们( )A尺有所短,寸有所长。B比

15、上不足,比下有余。C差之毫厘,谬以千里。D病从口入,祸从口出。37面对挑战,小明犹豫不决,你可以用“()”来劝告他。A机不可失,时不再来B一言既出,驷马难追C病从口入,祸从口出D差之毫厘,谬以千里38读课文要思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凿壁偷光三顾茅庐西门豹治邺盘古开天地都是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给人智慧与启迪。B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小女孩从最后一粒豆不懈生长的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战胜了病魔。C蟋蟀利用简单的工具,经过长时间的工作,建成了具有排水优良、安全方便、干燥卫生等特点的住宅,被称为“伟大的工程”。D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中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展现出排练节目和演出时“我”心情的变

16、化。39下列名句中,蕴含的道理与其他三句不一致的是()A好问则裕,自问则小。B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C机不可失,时不再来。D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40下列诗词佳句,可以作为送别时使用的一句是()A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B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41下面诗句中表达“人生要有一番作为,追求生命崇高价值”的是()A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B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D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4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蟋蟀的住宅全文通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

17、,令人印象深刻。B神话故事与一般故事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想象神奇。C王戎不取道旁李中“此必苦李”的“必”表现出了王戎的自信。D“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句诗表达了李清照对项羽的思念之情。43爸爸在我们家是()的,大事小事都由他做主。A敲边鼓B挑大梁C破天荒D打头阵44下列古诗与作者及表达的情感对应有误的是 A别董大高适离别之情,劝慰友人B夏日绝句李清照慷慨豪迈,借古讽今C出塞王翰渴望良将,平息战争D暮江吟白居易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4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布尔把蟋蟀的巢穴称作“住宅”,体现了他对蟋蟀的喜爱之情。B少年周恩来有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C一个豆

18、荚里的五粒豆是叶圣陶爷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D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详细写了惩治巫婆和官绅的情节,略写了兴修水利的情节。46谚语是劳动人民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下面哪一句是描写秋天的谚语()A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B八月里来雁门开,燕儿脚上带霜来。C麦盖三层被,头枕馍馍睡。D夏至无雨三伏热,处暑难得十日阴。47老师要在黑板报上抄写一句名言警句来勉励同学善问多思,下列名句不恰当的一项是()。A好问则裕,自用则小。B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C机不可失,时不再来。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参考答案:1B【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A本草纲目是由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修改古代医书中的错误而编,不是最早

19、的医学理论著作。B本草经是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著作。C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著作。D伤寒杂病论阐述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疗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基础,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著作。故选B。2C【详解】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背诵。绿这篇课文描述了春天到处是绿色,风、雨、水、阳光等一切大自然景象都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表达了作者对绿的喜爱与赞美。原文是: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故选C。3A【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A写游记时,要在认真观察和记忆游览的景物的基础上,抓住有特色的景观和对表

20、达中心有重要作用的事物来写,这样才能做到条理清楚、自然、明白,不致于杂乱。故选A。4C【详解】本题考查诗词名句表达的思想感情。A“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B“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C“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诗人通过对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和敬亭山默默慰藉作者的描写,采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生动刻画了自己孤独无依的情貌。D“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表现了作者乐观的心态和对生活的美好的向往。故选C。5D【详解】本题考查对古诗中诗句的默写和识记。

21、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原文: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对给出的选项分析可知,答案D是选项,故选D。6B【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B清平乐村居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清平乐村居这个标题中的“清平乐”是词牌名,为宋词的常用词牌;“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指住在农村的生活。故选B。7A【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理解与默写。A出自繁星(一五九),原文为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故选A。8B【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和名言警句的理解

22、。A“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战胜别人的只能说有力量,而能克服自身的缺点才是真正强大。不适合写在书签上。B“一日读书一日功,一日不读十日空。”意思是指读书学习要坚持不懈,才有功效。学习中途停顿就会前功尽弃。今天读书是今天的功夫,今天不读书,相当于十日没有读。深刻告诉我们,读书是持之以恒的事情。适合写在书签上。C“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意思是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国家消亡。不适合写在书签上。D“学习不怕根底浅,只要迈步总不迟。”意思是学习不怕基础差,只要开始努力学习就不算晚。不适合写在书签上。故选B。9C【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C宝葫芦的秘密告诉

23、我们靠自己的实力来做事,才能取得成功。不劳而获的成果并非完美,脚踏实地才能走得更长远。“幸福不需要靠自己努力”是错误的。故选C。10C【详解】本题考查了名言警句的积累。A“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意思是天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的,君子处事,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不可懒惰成性。B“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出自老子,意思是战胜别人的只能说有力量,而能克服自身的缺点才是真正强大。C“不怨天,不尤人”出自论语,指不抱怨天,不责怪人。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出自孟子,指忧患使人勤奋,因而得生;安乐使人怠惰,因而萎靡致死。结合题干“成天抱怨这个不好、那个不对”可知,应用“不怨

24、天,不尤人”来劝告他。故选C。11C【详解】考查对古诗的鉴赏能力。A出自唐代卢纶的塞下曲解释:正想要率领轻骑路追杀,纷纷大雪,已经洒满了将士的弓刀。此句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呈现出盛唐边塞气势恢宏的气象。B出自元代王冕墨梅解释:它并不需要别人去夸许它的颜色,在意的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气充满在天地之间。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C出自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解释:白天变长了,大家都在田间忙碌,篱落边无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D出自唐代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解释:如果洛阳的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

25、的玷污。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表现了不肯妥协的精神,刻画了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后人常用“冰心玉壶”形容人内心情操的纯洁高净。故选C。12A【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和辨析。A.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是杨时。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故选A。13B【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句的意思。“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意思是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情怀。A.“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意思是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

26、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还有对友人的安慰。B.“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意思是暖洋洋的香风吹得游人如痴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表达了诗人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担忧的情感。C.“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意思是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思乡梦,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洛阳城。表达了作者的思乡情怀,不知不觉中冬去春来,作者在梦中随着春风回到了故乡洛城。D.“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意思是我劝你不要太注重追求功名利禄,要珍惜少年求学的最好时期。表达了一个关于时间和珍惜的信息。故选B。14B【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B猫的作

27、者是老舍,白鹅的作者是丰子恺。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15A【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有误。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按照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去双龙洞的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景象。故选A。16D【详解】本题考查神话故事,文学常识、作家作品的理解记忆能力。ABC正确。D有误。赫拉克勒斯:古希腊神话中最伟大的大力神。希腊神话里的火神是赫菲斯托斯。故选D。17A【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结合所学神话故事可知BCD正确。A有误。精卫填海,神鸟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精卫人物形象:敢于反抗、敢于斗争、敢于牺牲。上天入地,意思是升上天空,

28、钻入地下,形容神通广大,也比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四处奔走。与精卫人物形象不符。故选A。18C【详解】本题考查名人名言。A“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意思是勤学好问,学到的东西就多;骄傲自大,学到的东西就少。和“勤学好问”相关。B摘自论衡卷二十六实知篇,解释:再聪明的人,不学他不会有成就,不问他永远不会知道。和“勤学好问”相关。C出自红楼梦第五回的“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意思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就可以从一些细小的事情中获得知识。和“勤学好问”无关。D出自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陆九渊集语录下,译文:学习最怕没有疑问,有疑问学习就能有进步。和“勤学好问”相关。故选C。19B【详解】

29、本题考查阅读策略方法和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ACD正确。B有误。爬山虎的脚的作者是叶圣陶。本文章介绍了爬山虎是如何爬墙的。故选B。20D【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复述课文、写作方法的理解与掌握能力。A.“超声波在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呢?”需要我们联系生活经验去回答。故A正确。B.课文中“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可知,这个变化的描写可以看出叶圣陶爷爷不但观察细致,还连续观察了一段时间。故B正确。C.叙述一件事时,要写清楚事情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

30、因、经过、结果。故C正确。D.复述课文就是对课文讲述的内容进行大致地总结归纳,重点是要分清楚主要情节与次要情节,对主要情节进行较为详细的描述,而次要情节则可以略述,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故D错误。21C【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谚语俗语的识记和积累。本题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苏轼的题西林壁,意思是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A.“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意思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B.“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意思是不亲身经历某一件事,就不能增长对这件事的认识。C.“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俗语,比喻一件事情的

31、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认识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观者看得清楚。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道理一样。D.“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形容不要轻信传闻,看到的才是事实。听来的传闻是靠不住的,亲眼看到才算是真实的。谓亲眼看见的比听说的要真实可靠。 22C【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这要求我们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主要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所以我们上课要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C选项有误,扁鹊治病是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讲述了蔡桓公讳疾忌医,最后病入骨髓、体痛致死的寓言故事。意在告诫世人特别是为政者,应该勇于正视现实,直面

32、个人灾难、社会危机,及早采取救治措施。死马当活马医:比喻明知事情已经无可效药,仍然抱万一希望,积极挽救。也泛指做最后的尝试。与扁鹊治病这个故事相对应不合适。23A【详解】本题考查诗词名句理解。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意思是: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表达的是:观察事物如果不是处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之外,就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B.“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意思是希望朝廷能派像李广、卫青这样英勇善战的进军来守卫边关,这样定然不会让胡人的兵马南下越过阴山。表达了诗人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的慨叹

33、,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C.“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意思是: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出自王翰的凉州词。表达了作者视死如归的感情。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出自宋朝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表达了作者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赤胆忠心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A选项不同。24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辨析。A.“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34、”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意思是从前在王导、谢安檐下筑巢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因此诗句搭配正确。B.“若言琴上有琴声,何不于君指上听”搭配错误,正确的应是“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是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琴诗,意思是如果琴声来自于琴,那么放在琴匣里为什么发不出声音?因此该项当选。C.“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是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赠花卿,意思是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因此诗句搭配正确。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意思是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额,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

35、须要亲自实践才行。因此诗句搭配正确。25C【详解】本题考查表述说法的判断能力。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有书信,有谚语,有文学常识,回答这些知识,都要通过在平时学习中的积累来完成。A.“二八月,乱穿衣”的意思是农历二月天气由冷转热,八月天气由热变冷,每个人穿衣服都不尽相同。故题干说法正确。B.“狗窝、鼠洞、鸟巢、猪圈、马厩、鱼塘、牛棚”都是表示不同动物住所的词。故题干说法正确。C.书信一般包括称呼、问候语、正文、祝愿语、署名、日期六部分。一、称呼:要根据写信人与收信人之间的关系来决定。称呼是书信的开头,要顶格写。称呼后面要加冒号。二、问候语:如果收信人是长辈,可以写“您好”或“身体好吗”等;如果收信人

36、是平辈,可以写“你好”;如果收信人不是一个人,一般写“你们好”或“大家好”,不可以写“您们好”(“您”后面不能加“们”)。问候语另起一行,空两格写。三、正文:这是书信的主要部分,要直截了当地把要告诉对方的内容条理清楚地写下来,要写出真情实感。正文可以紧接问候语写,也可以另起一行空两格写。四、祝愿语:正文写完后,通常要向对方表示致敬或祝福。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此致”或“祝你”,再另起一行顶格写“敬礼”或“健康”等祝福的话。同学之间,祝愿语可以写“祝你学习进步”之类的内容。五、署名:在信纸的右下方写上自己的名字,前面还可以注明自己的身份。六、日期:把写信的具体时间写在署名的正下方,应写清年月日(不

37、写年份是错误的),以备收信人日后查阅。故题干说法错误。D.扁鹊治病的故事中,扁鹊一共见了四次蔡桓侯,第一次,蔡桓公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作为自己的功劳,第二次蔡桓公不理睬,第三次蔡桓公还是不理睬,第四次扁鹊直接看了就逃走了,因为已经病入膏肓了。故题干说法正确。26B【详解】本题考查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A、C、D正确。B有误,“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全是好处吗?”这个问题不影响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故不是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的。27B【详解】本题考查了课文的理解。课文理解是对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这就

38、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A、C、D选项说法正确。B说法不正确。白鹅这篇课文,作者称呼白鹅为“鹅老爷”,表达了他对这只高傲的白鹅的喜爱之情。28C【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和积累。结合选项的内容进行分析,本题中解释不正确的是C项,清平乐村居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29C【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判断能力。A鹤发童颜:仙鹤羽毛般雪白的头发,儿

39、童般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故题目表述错误。B“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的意思是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唯”是只有的意思。故题目表述错误。C表述正确。D精卫填海是传说,不是历史故事。故题目表述错误。30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和课文的理解、识记与辨析。A.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暮江吟,这两句的意思是: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所以本句描绘的不是江面傍晚的景色,A选项错误。全诗为: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B.铁面无

40、私:形容公正严明,不怕权势,不讲情面。包青天: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志存高远:追求远大的理想、事业上的抱负。周恩来:字翔宇,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 ,原籍浙江绍兴, 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C.“用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开头有什么好处?”这是

41、从课文的写法上来提问的说法正确。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出自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呼风唤雨的世纪主要内容:讲述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D.麻雀主要说明了老麻雀的母爱。老麻雀不管自己危险不危险,还是有一种力量让它勇敢地专落在小麻雀面前属保护它。作者的心被老麻雀的母爱感动了,猎狗也是一样,它也被麻雀的母爱震撼而退却了。本选项说法正确。31B【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词名句意思。A“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出自大江歌罢掉头东,作者是周恩来。意思是:唱完豪迈歌曲直接向东走去,这是为了钻研科学拯救国家危亡。表达了作者立志救国的思想感情。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别董大,作者

42、是唐代的高适。意思是:不要为前方的道路中找不到知己而发愁,天下那一个人不认识您呀!是对朋友的劝慰。C“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题西林壁,作者是宋代的苏轼。意思是: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不同,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D“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出自夜书所见,作者是宋代的叶绍翁。意思是: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故选B。32C【详解】本题考查谚语俗语。A项:立了秋,把扇丢:

43、指立秋以后,天气凉了,不需要扇子了。B项: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每当北方冷空气南下,并在江淮一带与暖气团产生交汇,就会带来一场秋雨、一阵秋风,造成一次降温。气温也将变得一次比一次低,十场秋雨过后,大约就是秋尽冬始了,人们就要穿上棉衣防寒了。C项:二八月,乱穿衣:形容初春和初秋时人们乱穿衣服的情况。D项:八月里来雁门开,雁门脚上带霜来:到了八月,大雁就开始南飞迁徙,大雁一旦南飞,就要下霜了。 33B【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爬山虎的脚作者叶圣陶。本文章介绍了爬山虎是如何爬墙的。结合文章内容“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

44、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可知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是触巴拉贴。故选B。34A【详解】本题考查诗词名句理解。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