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9 ,大小:260.89KB ,
资源ID:252479      下载积分:8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25247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6 小古文专讲专练:诫子劝学篇(教师版)小学人教统编版)为本站会员(鹏城****头)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6 小古文专讲专练:诫子劝学篇(教师版)小学人教统编版

1、专题06 诫子劝学篇(教师版)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文言文是古代文化与现代教育连接的纽带。从小学开始进行文言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感受到古人的思想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何为文言文?美好的意思。文 美好的语言文章言文言文表述,记载等意思。文作品、文章等意思。要根据劝说情境,注意劝说对象,进行劝说。劝说技巧紧扣劝说的目的,进行劝说。要选择合理的劝说方式。劝说方式一般包括:设喻说理、正话反说、直言劝说等等。诫子劝学篇正面劝说,直陈道理。做到有理有节,层层深入.劝说方法引经据典,借例言理,使对方信服

2、。直话曲说,委婉相劝。以小见大,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有关劝学的名言警句:书中有女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劝学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乐府诗集长歌行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1.(2022浙江金华小升初真题)文言文阅读。 劝学(节选)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注释】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 :通“煣”,古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的一种工艺。规:圆规。 有,

3、通“又”。 槁,枯。 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1请把加点字的意思写在横线上。(1)学不可以已:_(2)水为之,而寒于水:_(3)虽有槁暴:_ (4)使之然也:_2两小儿辩日中,“孰为汝多知乎”中“知”的意思是“智慧”,所以文中“知明而行无过”的意思可能是_。3请根据节选内容,填写作者表达的观点和运用的事例。 【答案】1停止 代词,指冰。 晒 这样 2他就会智慧明理,行为没有过错了。 3事例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事例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表达的观点:学不可以已;事例四:金就砺则利【解析】1本题考查了对文言字词的理解。(1)“学不可以已”的意思是: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已”的意思是停止;

4、(2)“水为之,而寒于水”的意思是:(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之”代指冰;(3)“虽有槁暴”意思是:即使又被风吹晒而干枯。故“暴”同“曝”,晒干;(4)“使之然也”意思是: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故“然”这样。2本题考查了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孰为汝多知乎”的意思是:谁说你的知识渊博,智慧多呢?结合这句话含义及参考译文,可以知道“知明而行无过”的意思可能是“他就会智慧明理,行为没有过错了”。3本题考查了根据文言文内容填空的能力。通过阅读译文可知,文章首先提出观点“学不可以已”,然后通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四个事例

5、进行说明,进而进一步表达出了“学不可以已”的这一观点。【点睛】参考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火熨木使弯曲成车轮,木材的弯度(就)符合圆规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2.(2023云南六年级专题练习)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君子之学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

6、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h)足以美七尺之躯哉?注释:选自荀子劝学。箸:同“著”,牢记。布:分布。引中为表现。四体:四肢。形:体现。动静:举止。端而言:说话语意精微。端,同“喘”蠕而动:比喻举止文雅。蠕,虫子的活动。法则:榜样。曷:同“何”,怎么。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入乎耳,箸乎心。_2“曷足以美七尺之驱哉?”正确的朗读节奏是( )A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B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3“动静”的古今文有什么不同?古文:_;今义:_4本文拿_和_进行了对比论证,观点鲜明,论证严密。短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求学将以致用,读书

7、先在虚心。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答案】1“箸”通“著”,意思是牢记。2B 3文雅;消息 情况 4君子之学 小人之学 B【分析】译文:君子的学习,是听到耳朵里,牢记在心里,表现在形体举止上。(他的)语言是精深的,举止是文雅的,全都可以作为榜样。小人的学习,是从耳朵听进去,却又从口中说了出去。口耳之间仅仅四寸而已,(不牢记,不实践)怎么能美化七尺的身躯(提高自己的品德)呢?1本题考查通假字辨析。结合注释分析。入乎耳,箸乎心:是听到耳朵里,牢记在心里。“箸”在这里的意思是牢记,通“著”。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结合诗句意思作答。“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的意思怎么能美化七尺的

8、身躯(提高自己的品德)呢?结合句意,可知朗读节奏可划分为: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故选B。3本题考查文言文古今异义词,学生注意平时要多积累。形乎动静:举止是文雅的。故“动静”的古义为文雅。今义是动作或说话的声音;情况。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仔细阅读全文,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结合译文可知,本文拿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进行了对比论证,观点鲜明,论证严密。告诉我们“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的道理。故选B。“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意思是求学为的是将来能将学到的东西付诸实用,读书首先就要虚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

9、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3.(2021五年级单元测试)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势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注释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炳烛:点燃火把。安:怎么。炳烛之明,孰与味行乎: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1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

10、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夜晚迟,晚年暮,年老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 从师旷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故意将“暮”理解成 ABCD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夸张、排比、反问的句式表达了对老年人想再学习的看法。B“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应读为“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C“盲臣安敢戏其君乎?”的意思是盲臣不敢戏君。D“善哉”一词说明师旷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我们正处在“如日出之阳”的阶段,应当怎样对待学习? 【答案】1B 2A 3人生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或:活到老,学到老终生学

11、习,受益终生。) 4珍惜青春时光要付出艰若和努力,好好学习。【分析】译文: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拿蜡烛呢?”平公说:“哪里有为人臣子而戏弄自己的国君的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火把照明。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相比,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1此题考查学生多义词的掌握。“恐已暮矣”意思是:恐怕已经晚了。暮,迟,晚的意思。“暮,何不炳烛乎?”意思是:天黑了,为什么不拿蜡烛呢?暮,

12、夜晚的意思。2考查对选文内容及修辞方法的理解。A有误,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可知,这个句子把“少而好学”比作“日出之阳”,把“壮而好学”比作“日中之光”,把“老而好学”比作“炳烛之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3考查了对短文告诉我们的道理的掌握情况。这则短文通过讲述晋平公和师旷关于学习的讨论,告诉我们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能力。我们可以从自己生活实践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如:珍惜人生的美好年华,抓紧时间努力学习,以免“老大徒伤悲”。4.(2022山西运城五年级期末)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吾尝终日

13、而思矣,不如须臾【1】之所学也;吾尝跂【2】而望矣【3】,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4】也,而闻者彰【5】。节选自荀子劝学【注释】:1须臾:极短的时间;片刻2跂:踮起脚。3矣:语气词,可不解释。4疾:声音宏大。彰:听得更清楚。1本文选自_。2请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吾:_尝:_终日:_跂而望矣:_3论语中有一句与画直线的句子意思差不多的,请把它写下来: 【答案】1劝学 2我 曾经 整天 踮起脚远望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结合文章内容“节选自荀子劝学”可知,本文出劝学。2本题考查了文言文字词意思的理解。吾尝终日而思矣:

14、我曾经整天思索。吾:我。尝:曾经。终日:整天。跂而望矣:踮起脚远望。3本题考查古文的记忆积累和理解能力。结合划线句的意思,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可知与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差不多。【点睛】参考译文: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5.(2020全国小升初模拟真题)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

15、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注】淡泊:性情恬淡不慕名利。致远:高瞻远瞩。淫慢则不能励精:过度享乐和怠惰就不能振奋精神。险躁:罪恶暴躁。意与日去:意志同时间一起消磨。接世:与社会连续。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A意与日去_B年与时驰_2和“夫君子之行”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辍耕之垄上B宋何罪之有C水路草木之花D愿借子杀之3有两个成语,一个是_,一个是_。4翻译下列句子。(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5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的? 【答案】1消逝,逝去。

16、年华。 2C 3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4 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5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的。【点睛】参考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

17、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6.(2019山东济南六年级期末)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任末好学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选自拾遗记【注释】任末:人名。笈(j):书籍。庵:茅草小屋。麻蒿(ho):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答案】1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 2告诉我们要从小好好学习,多看名著,

18、增长知识,有好的心得要随时记录下来,这样才能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同时应该坚持不懈,活到老学到老。【分析】译文:任末十四岁,背著书籍去拜师,不怕一路上的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常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任末的脏衣服。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解答本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19、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反问句之类的。2本题考查学生对主旨的概括把握能力,该则寓言故事的道理,可以结合文章主要内容进行考虑。7.(2021浙江绍兴四年级期中)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孟母诫子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注释:诵:背诵。辍:停止。喧:忘记。引:拿来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意思。其母方织( ) A正在 B方向 C相当以此诫之( ) A命令 B告诫 C戒备2这个小古文蕴含的道理是( )A母亲要教育孩子B教育孩子要用暴力C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

20、不能半途而废3翻译画线的句子。 【答案】1A B 2C 3从这件事之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忘记书中的内容了。【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其母方织”意思是:他的母亲在一旁织布。方:正在。“以此诫之”意思是以这件事作为警告。诫:告诫。2本题考查了对文章蕴含道理的辨析。结合阅读可知,孟子常常因分心而中断背书,孟母割断布作为警告,使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通过剪断织布(布如果被剪碎了,则失去了它的作用)来说明学习也是一样的,不能中断。由此告诉我们做任何事

21、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可分心,否则会半途而废。故选C。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的重点词语有:“自是”,从此;“喧”,遗忘。句意为: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点睛】参考译文:孟子小时候,有一次他正在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又继续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断背书?”孟子回答说:“有所遗忘,(后来)又想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布,以这件事作为警告

22、。从那件事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8.(2022四川乐山五年级期末)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刘氏善举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zh)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憾。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皆尽,乡邻纷纷给其衣物,且为之伐木建第,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注释:竟年:终年,一年到头。辄:就咸:皆,都。憾:怨恨。卒:死亡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1)刘氏以己之衣遗之( )(2)屋舍衣物皆尽( )2文中画线句的

23、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和别人做好事,是做人的本分,谁没有困厄、情势紧迫的事呢?B对别人做好事,是做人的本钱,谁没有困厄、情势紧迫的事呢?C为别人做好事,是做人的根本,谁没有困厄、情势紧迫的事呢?D跟别人做好事,是做人的基础,谁没有困厄、情势紧迫的事呢?3“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刘氏的“善举”具体表现在:(1) ;(2) 。 4刘儿“悟”出的道理是 。 【答案】1赠送 房屋 2C 3辄以斗升相济 以己之衣遗之 4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字词解释。“刘氏以己之衣遗之”的意思是刘氏就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由此得知,“遗”表示赠送。“屋舍衣物皆尽”的意思是房屋衣物全部被烧光

24、。由此得知,“舍”表示房屋。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句子翻译。与:为。为善:做好事。乃:是。本:根本。缓急:困厄、情势紧迫。由此得知,“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的意思是为别人做好事,是做人的根本,谁没有困厄、情势紧迫的事呢?故答案选C。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母亲十分善良,看到贫困的人,用粮食救济他们,还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结合“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可知,刘氏的“善举”具体表现在:辄以斗升相济和以己之衣遗之。4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短文讲述了刘氏很善良,常常帮助有困难的人,用粮食救济他们,还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刘氏死后,

25、一场大火烧毁了刘氏的房屋,大家帮助刘氏的儿子,是因为怀念刘氏的情意。因此,刘儿“悟”出的道理是刘氏说的话“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这句话点明了文章主旨,可归纳为: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点睛】参考译文:刘氏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生养一个孩子。白天在田间努力种田,晚上点着蜡烛在织机上纺织,整年都像这样。邻居中有穷困的人,刘氏就用粮食救济他们。偶尔有没有衣服穿的人,刘氏就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称她善良。然而她的儿子不理解,心里有怨言。母亲告诫他,说:“为别人做好事,是做人的根本,谁没有困厄、情势紧迫的事呢?”母亲(指刘氏)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房屋衣物全部被烧光。大家不仅给他衣服,并且

26、为他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怀念刘氏的恩情!这时刘氏的儿子才明白母亲的善举。9.(2019全国三年级专题练习)阅读小古文,并完成习题。孟母诫子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注释诵:背诵。缀然:突然中止的样子。喧:遗忘。引:拿来。1解释加点的字。其母方织( )以此诫之(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这个小古文蕴含的道理是( )。A母亲要教育孩子B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不能半途而废C教育孩子要用暴力【答案】1正在 告诫 2从此以后,孟子不再遗忘。3B【点睛】参考译文:孟子小时候,

27、有一次他正在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又继续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断背书?”孟子回答说:“有所遗忘,(后来)又想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布,以这件事作为警告。从那件事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1.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8、,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乙)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者不释棰策也,操弓不反于檠,然后可持也,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谤毁仁者憎怒士人必主于刑也,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不亦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孔子劝学)【注】岂同“其”,代词,相当于“谁”。柔,同“揉”,使木弯曲或

29、伸直。犀革:犀牛的皮制品。括:箭的末端。羽,作动词,装上箭羽。镞:箭头,作动词,装上箭头。砺:磨。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意思。(1)卿今当涂掌事。_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 (4)岂可及乎?_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斩而射之B康肃笑而遣之C其入之不亦深乎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蒙辞以军中多务。译文: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B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译文:只是应当用心的阅读,了解历史罢了。C吾非此之问也。译文:我不是问这个方面。D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不亦深乎?译文: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

30、利,箭不是射得更深更远吗?4孔子劝学与孙权劝学的主旨都是劝人学习,孙权劝学中孙权主要用_的方式,将自己的情况与吕蒙做对比,以此说服吕蒙,使之明白学习的重要性等;孔子劝学中主要用_的方式,面对子路的疑惑和反问,用如何让箭射得更远的道理教育他努力学习,认真学习,结果子路心悦诚服。【答案】1当道、当权 研究儒家经典 知晓事情 比得上 2D 3B 4现身说法;比喻【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含义。理解句意,推断文言文实词含义。(1)句意:你现在当权管事。当涂:当道,当权;(2)句意:我难道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治经:研究儒家经典;(3)句意: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见事:知晓事情

31、;(4)句意:谁能比得上你呢?及:比得上。2考查一词多义。D句中加点字“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之”是助词,与疑问代词“何”构成“何之”结构,可译为“怎么这么”。其它三项都是代词。故选D。3考查翻译。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B.重点词语:涉猎:粗略地阅读。这句话译文: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故选B。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对写作方法的理解。两文主旨都是劝人学习。读甲文可知,孙权劝学中“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经过读书而有所收获,以现身说法的说理方式,来教导吕蒙要

32、读书学习。故第一空可填:现身说法。乙文从“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者不释棰策也,操弓不反于檠,然后可持也,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谤毁仁者憎怒士人必主于刑也,君子不可不学”可知,孔子面对子路的疑惑和反问,从“人君”“士”“狂马”“操弓”“木”等多方面类比,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多重比喻中,用比喻的方式阐述道理,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地用如何让箭射得更远的道理教育他努力学习,认真学习。故第二空可填:比喻。【点睛】参考译文:(甲)最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孙权说:“我难道是要

33、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经常读书,我认为有天大的好处。”吕蒙才开始求学。后来,鲁肃路过寻阳,跟吕蒙谈论,不由大吃一惊,说:“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是当年吴郡时代的吕蒙。”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待,大哥发现得未免太迟!”鲁肃遂拜见吕蒙的娘亲,结交成为好友,然后告辞。(乙)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凭借你的能力,再加上学习,谁能比得上呢!。”子路说:“学习能够增长我们的能力吗?”孔子说:“好比君王如果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政事就会有错失,有才能的人没

34、有能够教会自己的朋友就会听不到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对性情狂放的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不丢下正弓的器具然后才能持弓弩。树木如果以墨绳来牵引就能长得笔直,人能接受善言规劝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导认真多问,没有什么学不成的。违背仁德专行恶事的人,随时要接受国法的制裁。所以说君子不能不学习。”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2.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

35、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劝学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走送之 走:_ (2)门人弟子填其室 填:_(3)援疑质理质:_ (4)白首方悔读书迟 方:_2请把下面的句

36、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讲述了作者年轻时艰苦求学的经历,一个“_”字表明了作者读书的愿望之强烈;劝学中的“_”字道出了不勤奋读书的后果。(用原文中字词填空)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和劝学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跑 挤满 询问 才 2(1)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就经常有藏书的人家求借。(2)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求教。 3 嗜 悔 4都运用了对比手法。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中,作者用用先达名望之高、弟子之众、辞色之严呵斥之

37、厉,与作者“俯身倾耳”“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等态度形成鲜明对比,道出了问学的甘苦;劝学中诗人把黑发和白首时候的两种不同情景进行对比,道出读书学习要趁早,不要到老了后悔了才去学习的道理【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1)句意为:小跑赶快送还人家。走:跑,小跑;(2)句意为: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填:挤满;(3)句意为:提出疑难,询问道理。质:询问;(4)句意为:到老了才后悔读书就太迟了。方:才;2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字词:致,得到;假借,借。(2)重点字词:尝,曾经;从,跟从;执,拿着。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通

38、读送东阳马生序和劝学两文,根据“余幼时即嗜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等内容,可知文中讲述了作者年轻时因“嗜学”而艰苦求学的经历,一个“嗜”字表明了作者读书的愿望之强烈;劝学一诗,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后悔已晚。“悔”字道出了不勤奋读书的后果。据此填空即可。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根据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中,“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响问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内容,将先达的名望之高,弟子之众、辞色之严、呵斥之厉,与作者求学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劝学中,“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写的是年轻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到了年纪大了,再想要学习也晚了。作者将“黑发”“白首”两种不同的人生生阶段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读书学习要趁早,不要到了老了后悔了才去学习。故二者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点睛】参考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