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作文导写议论要言之有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生要能够“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论据是作者闻述或论证观点的根据,使用准确、恰当的论据,有助于提高文章的说服力,做到有理有据。论据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事实论据(包含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字等),另一类是道理论据(包括名人名言、公认事理、格言语、定律公式、自然科学原理等)。议论文中事实论据必须是最能反映客观现实的典型事例:道理论据应该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本质。无论使用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要真实可靠,不能杜撰。如敬业与乐业一文中,引用庄子“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及孔子“素其位而行,不愿
2、乎其外”的道理来论证应该如何敬业,引述准确。因此,在议论文写作中,要想充分、严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就要有理有据,使用无可驳的事实论据及深刻、准确的道理论据。一、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自古就是一种美德。欺诈、造假等不讲诚信的现象历来为人们所深恶痛绝。请以“谈诚信”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审题指导】谈诚信这个标题只给出了论题,作文时注意:1.需要围绕“诚信”确定一个明确的论点,可以从诚信对个人、社会、民族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角度来确定论点。2.古今中外关于诚信的美谈与格言较多,在论述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所选材料的多样性,但不能一味地堆砌论据,论述过程一定要对论据进行分析阐
3、释,要有自己的想法。【事实论据】1.周曲王失信亡国(烽火戏诸侯)。2.晋文公退避三舍。3.季子挂剑。4.商鞅立木取信。5.季布一诺千金。6.边境线上的“活界碑”:自1964年起,魏德友便坚守在新疆毗邻边境线的一片无人区,昔日战友陆续告老还乡,边防战士一茬换了一茬,就连世代住在草原的牧民也都搬到了条件更好的定居点。而为了履行为国戍边的承诺,魏德友却选择留下来,50多年来义务巡边达20万公里,被誉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道理论据】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2.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礼记3.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4.小信成则大信立。韩非子5.言而必信,期而必当,天下之高行也。淮南子6.丈夫
4、一言许人,千金不易。司马光7.不信不立,不诚不行。晁说之8.伟大人格的素质,重要的是一个“诚”字。鲁迅【佳作欣赏】寻回诚信的芬芳诚信如同鲜花盛开一般沁人心脾,诚信美德不能丢弃。中华民族历来把诚信作为优良的传统美德。曾记否,曾子杀猪,商鞅变法?杀猪事小,可若没有小事也应讲诚信的品质,曾子,还会是那个后世景仰的曾子吗?若没有商鞅“移木者赏百金”的诚信许诺,如何确立“法”的信度?诚信就是百花园中最美丽的那朵鲜花,是群星阵中最闪亮的那颗明星,是森林中最挺拔的那参天大树。诚信的品格,散发着玫瑰一般沁人心脾的芬芳。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的诚信者比比皆是。陶朱公退隐后富甲一方,秘诀便是诚信经商;后世徽商、晋商
5、皆遵循了这一原则,才有了商行的繁荣昌盛。刘邦入关中,深得民心,在于约法三章,秋毫无犯,取信于民。坚守诚信,千古流芳。可如今,诚信却被人们遗忘,丢弃。不守诚信之风逐渐蔓延:曾惊动一时的三聚氰胺事件,那些厂商为了牟取暴利,丝毫不顾及一个个幼小生命,难道他们没有一点同情心和道德观吗?那些所谓的中国驰名品牌,他们怎么忍心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将黑暗、贪婪的魔爪伸向一直相信他们的父母和孩子?他们怎么忍心看着那一张张稚嫩的笑脸失去生命的光彩?他们的道义去哪儿了?他们的诚信去哪儿了?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有时诚信似乎很傻,很没有意义,因为诚信往往会伴随自身利益的失去。可是,让我们想想,也许下一个因丧失诚信而受害的人
6、,就会是你和你身边的人。或许违约失信可以获得一些蝇头小利,可是当花失去香味时,再美丽的花朵也难逃凋亡的命运。让我们回望我们的祖先吧,看他们是如何做到言而有信、一诺千金的!让我们寻回诚信的芬芳吧,愿诚信之花永世开放。【名师评析】为了论证中心论点“诚信美德不能丢弃”,小作者以开阔的视野,从历史和现实中撷取事实论据,以“曾子杀猪”“商鞅移木赏金”的史实证明“中华民族历来把诚信作为优良的传统美德”;以范蠡诚信经商,刘邦取信于民的史实证明“诚信者比比皆是”。之后,作者笔锋一转,以三聚氰胺事件痛陈“如今,诚信却被人们遗忘,丢弃”的现实,最后,通过分析丧失诚信的危害,呼唤“让我们寻回诚信的芬芳吧,愿诚信之花
7、永世开放”,呼应开头,收束全文。本文论据真实而丰富,对整个论证过程形成有力支撑。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此你怎么看?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提示:1.要表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2.选择与观点一致的材料,最好既有事实论据,也有道理论据。3.根据你的观点和材料列一个提纲,与同学交流,互相补充论据,在此基础上完成作文。【写作指导】1.选择与观点一致的材料。(1)材料和观点要对应。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无论是选用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要选择恰当的材料,找到材料与观点的对应关系。如习作生命的真谛中的片段:生命的真谛是远离名利困扰的洒脱和
8、自然。魏晋名士嵇康,对尔虞我诈的官场深恶痛绝,拒不做官。他追求不受约束、回归自然的人生境界,宁愿在洛阳城外做一名快乐的打铁匠。这一小段中的论点和论据就是一一对应的,“拒不做官”对应“远离名利”,“在洛阳城外做一名快乐的打铁匠”对应“洒脱和自然”。文段以嵇康拒绝官场,做快乐的打铁匠,追求自由生活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观点。(2)要围绕观点阐释材料。围绕观点阐释材料,就是指在举完例子或引用名言后,要对材料和观点的关系进行解说,这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例子和名言,没有阐释分析,就不能凸显观点和材料的一致性,体现论据对论点的支撑作用。如谭侃做好自己的事中的片段:做好自己的事,要有坚持不懈的品质。载人航天上九
9、天揽月,深海潜水下五洋捉鳖,这些奇迹无一不是毫不松懈、探索研究的成果;“头悬梁”的孙敬,“锥刺股”的苏秦,叱咤乒坛的马琳,孔雀舞者杨丽萍,这些人无一不是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下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更应该具备这种品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在上面的文段中,作者在举出事例的时候,总会对事例进行议论,阐释论点和论据的关系,用“毫不松懈”“坚持”等词,把论据和论点联系起来,让人一目了然。2.论据要充实。(1)综合运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如淬炼智慧的火花中的片段:智慧之火花,恰恰是长期砥砺实践的结晶。马克思曾对此作过一个比喻,“最好是把真理比作燧石它受到的敲
10、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以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为例,人们总是把它和苹果落地的偶然性联系在一起。其实,在这之前,伽利略、开普勒就分别在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领域研究出了斐然成果。“如果说我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继承前人成就,悉心钻研力学与天文学,对物体运动规律的理解日渐深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苹果落地的现象才会在他的心中激荡起涟漪。一切偶然因素的背后,都隐匿着容易忽略的必然。作者先引用马克思的话论证真理是长期打磨得来的;然后又引用牛顿自己的话,证明真理来自积累,这些是道理论据。道理论据是指为了对某个问题或者观点进行论证,说明其正确或错误而引用的一些名人名言等材料
11、,它通过讲道理来说明一个问题,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后面又举了牛顿在前人的成就上悉心钻研,得出成果的例子,这是事实论据。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上述片段综合运用道理论证和事实依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2)多角度选择论据。就是要善于选择古今中外、各个领域的事例、名言做论据。如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中的片段:比如,中华文明虽然古老,但从不古板,始终呈现为汉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永葆互动、交流融合的态势。否则,没有鲜卑族的加入,就不会有大唐的豪迈风采;没有波斯文化的影响,就不会有青花瓷这种蓝白色调优雅了中国千年的瓷器;甚至,我们的家具、乐器以及饮食,无一不是
12、靠“胡风”炫丽了今天的“中国风”。世界文化的交融互动更是如此。唐宋中国提升了日本文明;印度佛教走进了中国文化;指南针的外传促进了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西域的玻璃制造技术应用到我国的陶瓷制造上,才有了唐三彩文明形态正如江河,包容吸收才能绵延不绝,百川交汇就会磅礴成海。这两段文字从中国和世界两方面,举了各个国家、民族的例子,涉及瓷器、家具、乐器、饮食、宗教、科技等诸多领域,多角度选择论据,更加充分地证明了分论点和中心论点。【佳作欣赏】把忧愁放大,就找不到快乐岳阳楼记无愧一篇名作。篇幅不长,文字凝练,写景浩然大器,抒情荡人心魄。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自白
13、则更为历代仁人志士所尊崇。范仲淹,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曾称其为“一世之师”,朱熹赞其为“杰出之才”,而吕中更说:“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可见世人对其评价之高。范仲淹少年苦读,政途多舛,但其忧国思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为后世称道。此文是重修岳阳楼时,其受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邀请而作。写文时,作者尚未登临岳阳楼,对岳阳楼之景观无直观的概念,若写景,则不真且易入俗套;于是,范仲淹别出心裁,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观洞庭湖的不同情感,用以说明 “古仁人之心”。他将事景交融,把抒情和议论结合一篇文章中,用笔简练,写景磅礴浩大,抒情感切真诚,入议精准-有人认为岳阳楼记为议论文概
14、来于此。更为喜欢的则是作者对岳阳楼之大观的描写,那“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宏大气势,让人顿然激情澎湃,心志飞扬;而读罢“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你又不能不思绪绵绵,浮想连篇;“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真能令你意气风发,恨不能立即至身其境,把酒临风,畅舒情怀。真可谓情景交融,浑然天成。但真正让我有感而发的尚不在此,而在作者对这不同的情景引人产生的不同感受所发出的嗟叹:“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作为一个普通人,不能非要强求自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仁人之心,胸怀远大,非常人能有。非要去强求,就不能不生出这样那样的毛病来。当喜
15、则喜,当怒则怒,有感就发,有忧就泄,天下之忧非汝能解,而天下之乐汝当可尽享。但随性不等于无度,越界了,倒反会为己招忧。索性,做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人,整日里“鸡犬相闻,往来种作,怡然自乐”,倒也不失为一种享受。但现今这事,已无此境界可寻。因此,何仿就去做个随性人,似乎更加丰富一些。把生活的忧愁放大,你就找不到快乐的意义。(2023四川凉山统考中考真题)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今天的中国青年,沐浴着新时代阳光雨露,平受着前所未有的幸福生活。“吃苦”是从身体上磨砺自己。感恩“吃苦。它锤炼了意志;感恩“吃苦”,它历练了能
16、力;感恩“吃苦”,它成就了辉煌。我们中学生要拿出敢吃苦的闯劲干劲、坚定敢吃苦的决心恒心,在精神上不怕吃苦、在环境上不避艰苦、在现实中踏实苦干,以担重吃苦的“孺子牛精神”逐梦青春,不负韶华。要求;请以“吃苦”为话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600至800字的文章。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写作指导】本题考查话题作文。第一,审题立意。以“吃苦”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吃苦”经受艰苦。可以是物质上的,如缺衣少食以及必须的生活物品;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如经受困难挫折;还可以是两者兼而有之。审题时,应思考什么是“吃苦”、为什么会“吃苦
17、”、如何对待“吃苦”等。根据材料“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不负韶华”可重点思考新时期中国青年或自己对待“吃苦”的态度,如坚强面对“吃苦”,感恩“吃苦”等。立意上,应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可写成记叙文,也可写成议论文。第二,选材构思。应先根据对题意的理解,明确一个立意,如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吃苦能磨砺人的意志、能吃苦方显英雄本色、感恩吃苦等。然后根据自己熟悉的体裁选定文体。如写成记叙文,应讲述与立意有关的故事。要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自古能吃苦的人有许多,如:王冕为学作画因贫穷买不起纸,就在沙上绘画,终于成了画坛圣手;匡衡为学知识,凿壁偷光,勤
18、奋读书,终于成了一位文学巨匠;童第周因家境贫寒,晚上在路灯下看书,自强不息,终于成了第一个将青蛙卵和外膜隔开的生物学家。看来,吃苦精神存在于与失败和挫折的斗争中的不断探索和追求,加上自强不息的精神,最终才引导你到达成功的彼岸。要用心理描写出自己的感受,用议论抒情语句点明立意之所在。如写成议论文,应先明确中心论点,如以苦为乐,然后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安排文章结构;选取名人名言和典型事例,旁征博引,从道理和事实两个角度充分论证,做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例文】原来,吃苦也是一种享乐。诗有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因此我要说:自古英雄多磨难。可又谁知道,在充满挫折
19、的道路上,他们会享受这个过程,自得其乐呢?如今的我,是一名初三的学生,面临着至关重要的中考。也因此,亲身经历着的初三,真苦,真累。随着信息技术也加入中考科目的行列。我们荣幸地又多了一项使命背信息技术内容。中午,火辣辣的阳光照射着校园内正在背信息技术的我,感觉下一秒就能晕过去。唉说不抱怨是唬人的。后来,语文老师讲解了为学这篇文章,学后,一番成就,靠的不是天资,怕的不是愚钝,只需要能吃苦。也只能是坚持、坚持,再坚持;努力、努力、再努力。正如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细细品尝这篇文章,好好回想以前行为的种种。愧疚充满了我的心里。认为学校让我们中午背书是剥夺了我们的休息时间
20、;认为烈日高照让我们两眼发昏;认为站立半个小时让我们会两腿发麻换个角度,我们也会在背书中提高能力。我们也会在相互提问中找到乐趣苦,真苦,但再苦的环境也会有欢乐。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起所为。”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俞振飞老先生说过:“不经一番冰霜苦,哪得梅花芳清香。”这都告诉我们:逆境出人才。人们只有在这崎岖的小路上,洒下辛勤的汗水。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赢来这胜利的曙光。天空并非永远湛蓝,阳光并非永远灿烂,小草并非永远碧绿,鲜花并非永远绽放。它们有过艰苦的处境,但它们享受这个过程,因此才有了下一次的夺目亮相。苦不苦?得自己品,自己受,艰苦的环境
21、,我们咬牙坚持,在鲜花追捧之际,我们会发现:原来,吃苦也是一种享乐。回首昨日,我们在怨天尤人;在看今朝,我们在奋力拼搏;眺望未来,胜利之光将会把我们照亮。只有苦尽,方能甘来自古以来,苦与乐便是不变的话题。苦可为甜善于劳动、尊重劳动,苦方可为甜;甜亦能苦游手好闲、浑浑度日,甜亦会成苦。因此,苦与甜的转变,尽在我们自己手中。惟有怀抱劳动之心,才能苦尽甘来。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勤勤恳恳、以农为生的民族。正是因为历代农民的辛勤耕作,安平盛世的古代中国才得以国库丰满。进入近代,在新中国成立后,“铁人”王进喜、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是他们用辛勤的汉水,播撒了广阔的大地,赢得了人民对他们的尊重。而在当今社
22、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埋头于研究,他的劳动,不论是在他生前死后,都得到了世人最高的景仰,而对于他,他的劳动已然能被称为“苦尽”,他的“甘来”,便是看到一片片金色的麦田,一张张丰收的笑脸惟有胸怀素净之心,方能苦尽甘来。论语中提到孔子的爱徒颜回,只是说他“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颜回过着简朴的生活,可他并不贫贱,在这样的生活里,他亦感到知足;周恩来总理在抗战时期的午饭是几粒屈指可数的花生米,他既不被人民称为贫贱,也不自己感到贫贱,相反,他被人民所爱戴,这不也是甘来么?而在历朝历代,不乏此“不善处富贵者更苦”,秦朝的短命与它“弃掷迤逦”息息相关。有了富贵却不加珍惜,终日耽于享受,这样
23、的乐境亦会成苦;而身虽贫苦却不自贱,以此为乐,这样的苦境方能为乐。惟有胸怀凌云之志,才能苦尽甘来。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受尽国民党的压迫,却从不向敌人低头,胸怀着统一中国的凌云之志,最终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当今中国的“上九天揽月”的梦想,也在科研团队和宇航员们的历经种种磨难之下得到实现。试想,如果没有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我们怎么得以以此作为基点实现?所以,胸怀凌云之志,才能以此为据,付诸行动,苦尽甘来。境由心造,境亦由行造,化苦为乐,需要我们有良好的心境,更需要我们能够对此付诸行动,汗水挥洒希望,愿我们都能在辛勤的劳动里,张开飞向美好未来的翅膀!以苦乐之心,创人生华章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24、,李大钊就表明,苦与乐可以相互转变。苦境与乐境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苦中造乐,能善其身;乐中得苦,能修其性。在今天,苦与乐更是我们养性的必要选择,只有真正体会苦与乐,才见内之真心。苦中取乐,是内心无念的具体体现,也是生命中最有意义之乐。在苦境中懂得释放自己,不压抑、畏缩,便能看见前方的道路,未来的方向。一代名家司马迁在狱中受尽磨难,甚至每天都在遭受着巨大的折磨,但他没有放弃信念,终就在苦极中传出流芳千古的史记;爱因斯坦在经历无数次失败后,终于见到了黎明的曙光,他们都没有在苦境之中迷失自己人生的方向。吃苦也是一种修炼,他们就是在一次次的磨炼中守住了自己的天日,让自己实现了人生的最大价值。苦中
25、取乐,是一种心性的坚守,那么乐中得苦,便是人生的修行之基。在安逸的环境中守得住自己的力量,在困境中展现坚毅。相反,若在乐境中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乐境的帆船很快就会被打翻,随之而来的便是急促的海水将人性吞噬,在困境中无法自拔;只在心中的乐境,才在云中见到生机。周幽王在大好之势中选择了安逸,贫图享乐,奢淫放纵,终将被安逸的迷药毒获了自己的内心。反观当今著名院士钟南山,没有在年近退休之时选择放松舒适的生活,而是始终坚守在国家卫生事业第一线上,没有人能在安逸的环境里寻见真理,只有持之以恒,不故步自封,才得以体会到乐境中那逆行的苦,才得以长久地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境由心造,事在人为,无论环境多么放松,也不
26、能不思进取,而应在顺境中造逆行之舟,冲阵其上,达人生华章之岸。苦境自有苦事,但苦事从来没有永久地在苦境之中,没有苦境,仿佛没了动力,没有深思;乐境之中从来也没有永尽之乐,善待乐境,得其日月之精华,就能以最大的心志力,在苦境中守得云中见日月。苦境甘来,微芒已出;苦境良知,身体力行。乐境之松,坚韧进取;乐境之苦,自在心中。让我们以最忠实的信念,守乐境之苦,创苦境之乐,以苦乐的品性,创人生之华章。苦中作乐,且行且歌掬一捧清泉,春冬的温凉与甘甜萦绕舌尖;揽一弯皎月,横流沧海万年的月华这便淌进我怀中。苏子泛舟的一夜远去了,而我端坐船头品得到清风明月。想他被贬黄州,一纸诗词酿就一场乌台诗案,伏过牢狱,尝尽
27、官途尔虞我诈的苦涩之后,尚能纵情享受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箫声呜咽寂然,替他送来谪居独身的万分无奈与悽怆,东坡却只笑抿一口醇酿,娓娓道来天地间的流转轮回。他是诗人,是滴客,是苦中作乐悟彻月盈月亏的苏子。所谓“能善处者自乐”,在他的淡然一笑中,这清风明月便被永远地镌刻在了赤壁之上。褐衣草履、斗笠铁锄你可曾见过陶先生南阳躬耕的身影?半生宧海浮沉,五斗米前,挥一挥手,你毅然乘上归乡之舟。弃仕务农,品苟茗饮酒,你饮入口中的,不止是滴滴醇香酒液,更是乐境之中的田园山水啊。秋露霜降,经此你便与菊君结下了不解之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你旷达处世的态度被后人景仰效仿,你描绘的世外桃源深为人所寻踪,而
28、你以“劳役”取代“心役”,历经两晋和南北朝的分裂战乱后,你成了混浊社会思潮中的一缕清流,是你,以“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流”的潇洒开辟了诗歌田园的一亩方寸之地,是你在贫贱的苦境中诠释了自乐的至高之境。姚长史寻不得孟大山人的笑谈在山路竹丛间闻入耳中。所谓“大隐”者,纵身山林间,呷一口温酒,一吐便是一篇广为流传的歌谣。你生来淡泊的身性注写与官场难融,便戴上头幞,卸下官服,从此不望仕途。我伫立在庙中庭宇,是否寻得到你扫雪的痕迹?那纸页与足印,是你闲游求乐所留与?我的手指抚过大漠的月,我的足迹踏过舞雩台的小径,我的目光曾停留在狭室案几上的陋室铭,我在巷尾深处与箪瓢饮的颜回相遇。境由心造,事在人为。历史滚滚向前,车辘碾过的痕迹依旧,后人在烟尘中迷茫觅踪,终于寻得先辈们留下的一块净土乐境。人生求乐,在于旷达豁然,在于超然物外,但使心性佳,苦境化乐境。“贫贱是苦境,能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自我之象,犹在境中,依我询侬一言:不如与远山对坐,行吟山水之间,涤净一番城市的尘埃,其间乐无穷,还须悠然自得。不必落魄,也不必罔然,追寻而去,心向往之。先贤们在河流尽头始终凝视着我们苦中作乐,且行且歌。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