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中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8小题,每小题2分,共76分。)1. 四川三星堆出土的文物羊头罍,与湖南炭河遗址和河南殷墟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有相似之处(下图所示)。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A. 分布广泛,多元一体B. 同时出现,共同发展C. 延续不断,继承发展D. 中原中心,向外辐射2.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其占卜的内容涉及天气晴雨、农作收成、打猎、祭祀等。这反映出商朝的政治特点是( )A. 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 呈现血缘宗法的家国特征D. 奠定多元一体格局3. 在商代,各方国的臣民都
2、是为各地方伯所有,并不为商王所拥有,商王要想征召方国臣民必须通过方伯。西周分封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受(授)民受(授)疆土”,这就打破了诸侯、贵族所有不为商王所有的局限,使得诸侯之臣也成了周王之臣。这表明,分封制的推行A. 瓦解了诸侯国的宗法秩序B. 扩大了周天子统治权威C. 强化了对各级贵族的监察D. 拓展了西周的统治疆域4. 春秋战国时期与铭刻文字有关的工具有:锈、凿、锥、锤、刮刀、削、钩、针、铭、斧。而管子海王篇称:工匠必有斧、锈、凿、锯、锤等分工。这些工具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 社会经济的进步B. 铁犁牛耕的推广C. 政治改革的影响D. 冶金技术的发展5. 战国时期的吴起变法、商鞅变法
3、、申不害改革等变法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削弱或基本取消了世卿世禄制,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以上变法( )A. 阻滞了阶层变动B. 瓦解了分封制度C. 推动了社会转型D. 有利于诸侯争霸6. 先秦时期,墨子主张“尚贤”,而孔子认为亲亲的重要性在尚贤之前;墨子强调“尚同”,孔子则认为政治、社会有阶级之分;墨子主张“兼爱”,孔子则认为爱有差等。这从根本上反映了两者( )A. 道德观念的差异B. 所处政治环境不同C. 政治立场的分歧D. 政治思想完全对立7. 据统计,在湖南武陵山里耶镇出土的秦简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
4、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这反映出秦朝( )A. 沉重的赋税制度B. 严酷的法律制度C. 行政效率的提高D. 严密的基层管理8.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后又命令蒙恬主持修建了一条由咸阳向北的“直道”,在云贵地区修“五尺道”,在湖南、广东等地修筑了攀越五岭的“新道”。这些举措A. 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B. 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C. 进一步削弱了中央集权D. 加强了中央政权组织9. 下表是部分西汉开国功臣起义前履历。这反映出当时樊哙出身寒微,早年曾以屠狗为业萧何原为沛县主吏掾,后来升为泗水卒史夏侯婴原沛厩司御,后来升为县令史张良出身贵族世家,先辈在
5、韩国五世为相A. 布衣将相局面逐渐出现B. 秦朝统治渐失人心C. 地方行政制度存在问题D. 政治腐败社会动荡10. 汉初,随着社会经济的复苏,各郡国和大商人开始把控盐铁生产。在汉武帝时期召开的盐铁会议上,桑弘羊对此提出:“民大富,则不可以禄使也;大强,则不可以罚威也。”会后,西汉政府推行盐铁官营。据此推断,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政策的初衷是( )A. 严厉打击地方豪强势力膨胀B. 加强对商业活动的严格管理C. 加强国家对资源和市场的控制D. 解决攻打匈奴所需经费问题11.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人之主大,天地之参也”“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也”,君子(一般指
6、高层)是社会民族的栋梁,可以驾驭万物,自然也就是人民的父母。由此可知,董仲舒( )A. 勇于突破礼制的束缚B. 强调完善个人的修养C. 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D. 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12. 大唐西域记记载,东汉时期,丝绸技术通过和亲传入西域于阗,然而这场和亲在官方撰修的史书上并无记载。20世纪90年代,新疆楼兰出土了一件平纹纬锦,考古学者进而推断出丝绸技术传入西域的时间为公元3世纪。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丝绸技术传入西域不晚于魏晋时期B. 考古材料无法证实文献记载的真伪C. 官方撰修史书比民间记录更有价值D. 古代文献是认识历史最可靠的资料13.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许多诫子文书,如曹操诫
7、子植嵇康家诫诸葛亮的诫子书等,一般的庶族家庭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同时,高门大姓重视家谱的编修,有的士人为了仕途显达,不惜伪造家谱,另换祖宗。由此可以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A. 儒家思想社会地位明显提升B. 士族政治威胁中央集权C. 世族文化对社会影响力较大D. 血缘宗法观念受到推崇14. 下表所示的内容反映了历代官话的变迁。对此表理解正确的是( )东周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后,洛邑的语言就成了东周时期官话的基础秦汉汉代官话为“洛语”,洛语承袭了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为“雅言”魏晋西晋以“洛语”为官话。衣冠南渡后,“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了金陵雅音(官话)A. 官话发展推动了
8、全国语言的统一B. 政治中心转移影响官话变迁C. 官话变迁消除了各地语言的隔阂D. 民族交流交融促进官话变迁15. 北魏孝文帝在迁都洛阳后“定族姓”,确认汉人士族的法律地位,规定鲜卑中的穆、陆、贺等八姓同汉族中的崔、卢、李、郑四姓门第相当,只任清职,其余按照三世官爵列入不同的等级。其“定族姓”的做法( )A. 进一步推动了鲜卑族封建化B. 加剧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C. 有效地遏制了土地兼并现象D. 加速了北魏统一北方的步伐16. 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这一变化体现了( )A. 佛教对中
9、国文化影响加深B. 佛教造像的中国化C. 政治权力对佛教干预加强D.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17. 隋朝修建了洛口仓、永丰仓等众多的官仓,粮食储藏丰盈。府库中的布帛等其他物资也不计其数,甚至到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隋府库中的各种物资还未用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隋朝( )A. 统治者昏庸和腐化堕落B. 赋税制度的相当完备C. 交通发达促进经济发展D. 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18. 唐时将封还改为封驳权,由门下省的给事中专门负责封还皇帝的失宜诏书和驳正臣下奏章违误。皇帝赋予门下省给事中的职掌包括“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这一做法( )A. 推进了民主政治的建立B. 有利于降
10、低决策失误风险C. 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D. 加剧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19. 下表所示内容为唐朝科举制考试中考生来源的三种途径。由此可知,唐代科举制( )类型来源乡贡自学成才,向州县官府投牒自举并考试合格者生徒国家最高学府和地方州县官办学校考试合格者制举皇帝临时下诏选拔的“非常之才”,由内外文武官员举荐者A. 重视应试能力B. 限制了社会流动C. 扩大科举规模D. 扩大了统治基础20. 下面唐诗反映了唐朝与西北地区诸民族的关系。由此可以推知,唐朝( )作者诗名诗句窦威出塞匈奴屡不平,汉将欲纵横周繇送人蕃使早终册礼朝天阙,莫遣虬髭染塞霜张籍送和蕃公主塞上如今无战尘,汉家公主出和亲元稹西凉伎大宛来献
11、赤汗马,赞普亦奉翠茸裘A. 实行了华夷一家的民族政策B. 处理民族关系方式的多元化C. 强化了对西北诸民族的控制D. 诗歌繁荣促进民族交往交融21. 多宝塔碑是唐代的书法家颜真卿在天宝十一年写的,反映的是他早期的书法风貌,它“字形方正,规矩严整”,表达书者“心正则笔正”的书法意念,体现郁郁盛唐气象。学颜体者多从此碑下手,入其堂奥。下面符合这一特点的字体是( ) A. B. C. D. 22. 史学家陈寅恪提出,自唐玄宗时起河朔地区“政治、军事、财政与长安中央政府实际上固无隶属关系。其民间社会亦未深受汉族文化之影响当时大唐帝国版阳以内实有截然不同之二分域”。 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A. 河朔地区
12、建立少数民族政权B. 形成了落镇割据的局面C. 民族同的交流融合不断加强D. 国家统一的局面被打破23. 有学者在评论某税制时说:“它舍弃了按人征税的传统人头税,全面开启了按土地和资产征税的税制新里程,对当时唐朝的统治,以及唐后中国经济重心的分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各项中对这一税制的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A. 每户按人丁和田亩缴纳户税B.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C. 加强人身控制扩大收税对象D. 一年分春季和秋季两次征税24. 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有一部典籍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是综合性的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
13、书,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该书的作者被后世尊为“药王”。该典籍是( )A. 神农本草经B. 唐本草C. 千金方D. 本草纲目25. 下图为唐宋时期科技发明传播示意图。由图可知,中国三大发明的外传A. 对近代科技产生巨大影响B. 推动了西欧近代社会转型C. 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状态D. 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26. 中国茶“兴于唐,盛于宋”,饮茶在宋代不再是奢侈的享受,平民百姓日常也能享用,可谓是“全面普及”的状态。这反映出( )A. 农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B. 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C. 边疆地区农业生产的进步D.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27. 论及宋朝政治制度,钱穆认为,宋代制度,一面是相权衰落,另一面
14、则是中央集权。下列选项中体现“中央集权”的是( )A. 设三衙掌握禁军的统兵权B.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C. 增设通判与知州共署文书D. 设枢密院专掌全国军政28. 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给辽送岁币;宋夏关系,西夏向宋称臣,每年送给西夏岁赐,宋金关系,每年给金送岁贡,对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宋政府的妥协是政治屈辱B. 解决了宋政府的统治危机C. 造成宋政府财政濒于崩溃D. 有助缓解宋代的边防压力29. 宋朝实行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造成土地兼并成风,普通百姓生活困苦,农民起义不断。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清查丈量各州县耕地,核定各户占有土地的数量,然后编制地籍及各项簿
15、册,按各等地的每亩税额进行收税。从关注民生的角度看,此种做法的目的是( )A.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 加强百姓的户籍管理C. 增加农民的劳作时间D. 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30. 宋朝时,大批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不再关心祖先声望。社会上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A. 婚姻择偶自由B. 等级差别的消失C. 门第观念淡化D. 科举制快速发展31. 宋朝理学家都积极从政立业,史载他们为治的政绩,是体恤民情,明尊卑长幼之类的风化等。不能做官时,理学家大多不再执着于仕途以达个人功名利禄,而是“退而聚学化民”。这体现出理
16、学的价值取向是( )A. 致力于革新教育体制B. 努力推动政治清明C. 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D. 积极倡导功利主义32. 南宋户部曾就榷场设置解释说:“为和议已定,恐南北客人私自交易,引惹生事。”据此并结合如图判断,南宋最初设置榷场的主要目的是( )A. 活跃边疆地区经济B. 维持宋金边境友好局面C. 稳定国内和平局势D. 推动双方经济互通有无33. 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A. 基本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B. 植根于各个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C 保障了各民族政权长治久安D.
17、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34. 辽宋夏金时期,各少数民族都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见下图)。这些文字体现了A. 民族文字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B. 宋朝实施了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C. 不同民族间文化相互借鉴吸收D. 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35. 元朝在边疆地区既因俗设“土官”,又通过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等机构,实行强制性括户,设立驿站。比较固定地征税,强制征调土官土兵等。这反映出元朝( )A. 边疆管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向B. 在边疆地区形成新的文化共同体C. 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政策D. 边疆政策保障了蒙古贵族的利益36. 如图分别是隋唐大运河图与元代运河、海运图。元朝大运河在隋朝大
18、运河的基础上截弯取直,缩短了航程,还开辟了沟通南北的海运航线。这一变化反映出( ) 隋唐时期运河图元代运河、海运图A. 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B. 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C. 交通发展改变了政治中心D. 元朝政府重视海防建设37. 明武宗年间,太监刘瑾升任司礼监掌印太监,专擅朝政,权倾朝野,时人称他为“立皇帝”,称武宗为“坐皇帝”。然而,明武宗只是一道敕书,刘瑾便被捕入狱,党羽一哄而散。这反映出明朝( )A. 专制体制的稳定性B. 皇权受到太监钳制C. 内阁失去辅助功能D. 中枢机构发生变化38. 据学者研究发现,16世纪明朝出现的所谓“嘉靖大倭寇”(1522-1566,明世宗年号)实则是“假寇
19、”,确切说是“中国之害”。原因是“寇与商是同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这种“假寇”出现的原因是A. 商人与倭寇勾结B. 严厉的海禁政策C. 商人的地位低下D. 日本海盗的骚扰二、材料分析题:共2题,每题12分,共计2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在以武力夺来的广袤土地上普遍建立郡县,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西汉各侯国的权力较大,但经汉景帝和汉武帝的努力,诸侯国势力大为削弱。摘编自万昌华论郡县制度的嬗变与实质材料二元朝大部分行省的
20、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出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王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力过重的弊端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摘编自孟广耀蒙古民族通史(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实行的新地方行政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的实行的原因及特点。(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汉初地方行政制度是如何“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的?针对它的弊端汉景帝和汉武帝又有何作为?(3
21、)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4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大概从公元200年到500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材料二 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人口数比例西汉247068
22、519.8%998578580.2%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及其原因。(2)提取材料二中得历史信息,据此信息说明唐宋时期经济现象。(3)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二反映的经济现象对文化教育的影响。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中联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8小题,每小题2分,共76分。)1. 四川三星堆出土的文物羊头罍,与湖南炭河遗址和河南殷墟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有相似之处(下图所示)。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A. 分布广泛,多元一体
23、B. 同时出现,共同发展C. 延续不断,继承发展D. 中原中心,向外辐射【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四川三星堆出土的文物羊头罍,与湖南炭河遗址和河南殷墟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有相似之处”可分析得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分布广泛,多元一体,A项正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仅根据材料,不能得出三件文物是继承发展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只显示了三件文物之间具有相似性,不能推断出四川和湖南的文物是由中原的河南向外辐射产生的,排除D项。故选A项。2.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其占卜的内容涉及天气晴雨、农作收成、打猎、祭祀等。这反映出商朝的政治特点是( )A. 王位
24、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 呈现血缘宗法的家国特征D. 奠定多元一体格局【答案】B【解析】【详解】甲骨文卜辞内容大多涉及天气晴雨、农作收成、打猎、祭祀等。这反映出商朝政治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特点,B项正确;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排除A项;宗法制呈现血缘宗法的家国特征,排除C项;原始社会奠定了多元一体格局,排除D项。故选B项。3. 在商代,各方国的臣民都是为各地方伯所有,并不为商王所拥有,商王要想征召方国臣民必须通过方伯。西周分封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受(授)民受(授)疆土”,这就打破了诸侯、贵族所有不为商王所有的局限,使得诸侯之臣也成了周王之臣。这表明,分封制的推行A. 瓦解
25、了诸侯国的宗法秩序B. 扩大了周天子统治权威C. 强化了对各级贵族的监察D. 拓展了西周的统治疆域【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商代各方国臣民不能直接属于商王,方国首领对本国拥有较大的统治权。而随着分封制的推行,周天子对诸侯“受(授)民受(授)疆土”,诸侯统治的臣民就是周天子的臣民,扩大了周天子对诸侯国的控制,B项正确;在西周诸侯国内部统治结构仍按照宗法制构建,宗族关系是基本的政治关系,排除A项;周天子将臣民授予诸侯、贵族,并不是以监察为目的,排除C项;拓展西周疆城是指西周在原有统治区域上的扩大,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4. 春秋战国时期与铭刻文字有关的工具有:锈
26、、凿、锥、锤、刮刀、削、钩、针、铭、斧。而管子海王篇称:工匠必有斧、锈、凿、锯、锤等分工。这些工具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 社会经济的进步B. 铁犁牛耕的推广C. 政治改革的影响D. 冶金技术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用来铭刻文字的工具有十种之多和工匠必有斧、锈、凿、锯、锤等分工的记载,反映出当时金属铸造业的进步,该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冶金技术的发展,D项正确;社会经济的进步并非众多金属工具出现的直接原因,排除A项;铁犁牛耕的推广与工匠的金属工具增多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B项;政治改革不是导致金属工具种类增多和工匠分工的直接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5.
27、 战国时期的吴起变法、商鞅变法、申不害改革等变法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削弱或基本取消了世卿世禄制,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以上变法( )A. 阻滞了阶层变动B. 瓦解了分封制度C. 推动了社会转型D. 有利于诸侯争霸【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都在不同程度上削弱或基本取消了世卿世禄制,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可得出战国时期的变法逐步建立起了封建专制统治,促进了社会的转型,即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C项正确;变法有利于阶层的流动,排除A项;当时的分封制已经逐步瓦解,排除B项;材料中的变法强调的并不是诸侯争霸,而是社会转型,排除D项。故选C项。6. 先秦时期,墨子主张“尚贤”,而
28、孔子认为亲亲的重要性在尚贤之前;墨子强调“尚同”,孔子则认为政治、社会有阶级之分;墨子主张“兼爱”,孔子则认为爱有差等。这从根本上反映了两者( )A. 道德观念的差异B. 所处政治环境不同C. 政治立场的分歧D. 政治思想完全对立【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代表的是中下层小生产者的利益,孔子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利益,因此二者的主张有明显的不同,C项正确;AB项是影响因素,但是并非是根本因素,排除;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C项。7. 据统计,在湖南武陵山里耶镇出土的秦简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
29、、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这反映出秦朝( )A. 沉重的赋税制度B. 严酷的法律制度C. 行政效率的提高D. 严密的基层管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基层县级行政机构的行政管理文书涵盖许多方面的管理,说明秦朝时期基层管理严密,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赋税沉重,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法律制度严酷,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C项。故选D项。8.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后又命令蒙恬主持修建了一条由咸阳向北的“直道”,在云贵地区修“五尺道”,在湖南、广东等地修筑了攀越五岭的“新道”。这些举措A. 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B
30、. 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C 进一步削弱了中央集权D. 加强了中央政权组织【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等道路的修建,便利了交通往来,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故A项正确;秦朝于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故项错误B;C项说法错误;中央政权组织主要是指中央权力机构,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9. 下表是部分西汉开国功臣起义前履历。这反映出当时樊哙出身寒微,早年曾以屠狗为业萧何原为沛县主吏掾,后来升为泗水卒史夏侯婴原为沛厩司御,后来升为县令史张良出身贵族世家,先辈在韩国五世相A. 布衣将相局面逐渐出现B. 秦朝统治渐失人心C. 地方行政制度存在问题D. 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答
31、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西汉开国功臣们起义前的履历情况,四者中既有贫寒百姓、秦朝基层官吏,又有秦朝县级长官,甚至贵族世家,但他们却都是灭亡秦朝、建立西汉的开国功臣,这说明秦朝统治渐失人心,B项正确;张良是贵族世家,无法说明布衣将相局面逐渐出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西汉地方行政制度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10. 汉初,随着社会经济的复苏,各郡国和大商人开始把控盐铁生产。在汉武帝时期召开的盐铁会议上,桑弘羊对此提出:“民大富,则不可以禄使也;大强,则不可以罚威也。”会后,西汉政府推行盐铁官营。据此推断,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政策的初衷是(
32、)A. 严厉打击地方豪强势力的膨胀B. 加强对商业活动的严格管理C. 加强国家对资源和市场的控制D. 解决攻打匈奴所需经费问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汉初,各郡国和大商人开始把控盐铁生产,桑弘羊提出应该防止盐铁私营导致富商豪强和地方郡国控制资源、积累财富、势力膨胀,影响中央集权和社会安定,据此推断,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政策的初衷是加强国家对资源和市场的控制,避免富商、豪强、郡国等非中央势力控制经济、势力膨胀,从而巩固中央集权,C项正确;盐铁官营政策的打击对象不仅仅是地方豪强,排除A项;加强商业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解决攻打匈奴的经费问题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排除D项。
33、故选C项。11.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人之主大,天地之参也”“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也”,君子(一般指高层)是社会民族的栋梁,可以驾驭万物,自然也就是人民的父母。由此可知,董仲舒( )A. 勇于突破礼制的束缚B. 强调完善个人的修养C. 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D. 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董仲舒的天人观将人摆在天下最尊贵的位置,君子应该关爱人民,这体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礼制,排除A项;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儒学的社会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12. 大唐西域记记载,东汉时期,
34、丝绸技术通过和亲传入西域于阗,然而这场和亲在官方撰修的史书上并无记载。20世纪90年代,新疆楼兰出土了一件平纹纬锦,考古学者进而推断出丝绸技术传入西域的时间为公元3世纪。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丝绸技术传入西域不晚于魏晋时期B. 考古材料无法证实文献记载的真伪C. 官方撰修史书比民间记录更有价值D. 古代文献是认识历史最可靠的资料【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大唐西域记记载,东汉时期,丝绸技术通过和亲传入西域于阗”及“考古学者进而推断出丝绸技术传入西域的时间为公元3世纪”可知,丝绸技术传入西域不晚于魏晋时期,A项正确;考古材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证实文献记载的真伪,排除B项;官方撰修
35、史书未必比民间记录更有价值,排除C项;“最可靠的资料”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13.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许多诫子文书,如曹操诫子植嵇康家诫诸葛亮的诫子书等,一般的庶族家庭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同时,高门大姓重视家谱的编修,有的士人为了仕途显达,不惜伪造家谱,另换祖宗。由此可以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A. 儒家思想社会地位明显提升B. 士族政治威胁中央集权C. 世族文化对社会影响力较大D. 血缘宗法观念受到推崇【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势力强大,包括庶族普遍重视家庭教育,为了仕途显达不惜伪造家谱,可以推知当时世族文化影响力较大,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
36、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士族政治威胁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世族文化影响力较大,与血缘宗法观念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4. 下表所示的内容反映了历代官话的变迁。对此表理解正确的是( )东周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后,洛邑的语言就成了东周时期官话的基础秦汉汉代官话为“洛语”,洛语承袭了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为“雅言”魏晋西晋以“洛语”为官话。衣冠南渡后,“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了金陵雅音(官话)A. 官话发展推动了全国语言的统一B. 政治中心转移影响官话变迁C. 官话变迁消除了各地语言的隔阂D. 民族交流交融促进官话变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周平王迁都
37、洛邑(洛阳)后,洛邑的语言就成了东周时期官话的基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为雅言;衣冠南渡后,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了金陵雅音(官话)”可知,随着朝代的更迭及都城的变化,官话也在随之变化发展,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官话发展与全国语言统一的关系,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官话变迁消除了各地语言的隔阂,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民族关系与官话变迁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15. 北魏孝文帝在迁都洛阳后“定族姓”,确认汉人士族的法律地位,规定鲜卑中的穆、陆、贺等八姓同汉族中的崔、卢、李、郑四姓门第相当,只任清职,其余按照三世官爵列入不同的等级。其“定族姓”的做法( )A. 进一步推动了鲜卑族封建化B.
38、 加剧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C. 有效地遏制了土地兼并现象D. 加速了北魏统一北方的步伐【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定族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通过学习中原门阀制度,来规定鲜卑中的穆、陆、贺等八姓,进而推动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该做法带来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土地政策,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时,已经统一北方,排除D项。故选A项。16. 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这一变化体现了( )A. 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加深B. 佛教造像的中国化C 政治权力对佛教干
39、预加强D.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佛教造像由“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到“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的变化,表明佛教文化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这属于佛教造像的中国化,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佛教影响加深,排除A项;政治权力不会直接导致佛教造像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描述无法判断这两个地区的经济水平的差异,排除D项。故选B项。17. 隋朝修建了洛口仓、永丰仓等众多的官仓,粮食储藏丰盈。府库中的布帛等其他物资也不计其数,甚至到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隋府库中的各种物资还未用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隋朝( )A. 统治者昏庸和腐化堕落B. 赋税制度的相
40、当完备C. 交通发达促进经济发展D. 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隋朝时粮食布帛储藏丰富,甚至到唐太宗时期都未用完,这说明隋朝社会经济繁荣,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统治者昏庸和腐化堕落,排除A项;材料仅显示了隋朝粮食丰盈,不能显示其赋税制度的相当完备,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了交通发达促进经济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18. 唐时将封还改为封驳权,由门下省的给事中专门负责封还皇帝的失宜诏书和驳正臣下奏章违误。皇帝赋予门下省给事中的职掌包括“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这一做法( )A. 推进了民主政治的建立B. 有利于降低决策失误风险C. 提高了政府的
41、行政效率D. 加剧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由门下省的给事中专门负责封还皇帝的失宜诏书和驳正臣下奏章违误”“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可知,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决策失误风险,B项正确;中国古代实行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C项;材料强调这一做法有利于降低决策失误风险,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19. 下表所示内容为唐朝科举制考试中考生来源的三种途径。由此可知,唐代科举制( )类型来源乡贡自学成才,向州县官府投牒自举并考试合格者生徒国家最高学府和地方州县官办
42、学校考试合格者制举皇帝临时下诏选拔的“非常之才”,由内外文武官员举荐者A. 重视应试能力B. 限制了社会流动C. 扩大科举规模D. 扩大了统治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据表格信息可知,唐朝时期科举考试考生来源更加多样,突破了世家大族的限制,这明显是扩大了统治基础,D项正确;根据考生的来源不能说明唐朝科举制重视应试能力,排除A项;唐代的科举制有利于推动社会流动,排除B项;表格中没有科举制录取人数,并不能得出扩大科举规模,排除C项。故选D项。20. 下面唐诗反映了唐朝与西北地区诸民族的关系。由此可以推知,唐朝( )作者诗名诗句窦威出塞匈奴屡不平,汉将欲纵横周繇送人蕃使早终册礼朝天阙,莫遣虬髭染
43、塞霜张籍送和蕃公主塞上如今无战尘,汉家公主出和亲元稹西凉伎大宛来献赤汗马,赞普亦奉翠茸裘A. 实行了华夷一家的民族政策B. 处理民族关系方式的多元化C. 强化了对西北诸民族的控制D. 诗歌繁荣促进民族交往交融【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匈奴屡不平,汉将欲纵横”,“早终册礼朝天阙,莫遣虬髭染塞霜”,“汉家公主出和亲”等信息,可以看出唐朝时期,采用军事征讨、遣使、和亲等多种方式,体现处理方式的多元化,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排除A项;材料不能得出对西北诸民族的控制强度,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诗歌体现的民族关系,未涉及诗歌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21. 多宝塔碑是唐代的
44、书法家颜真卿在天宝十一年写的,反映的是他早期的书法风貌,它“字形方正,规矩严整”,表达书者“心正则笔正”的书法意念,体现郁郁盛唐气象。学颜体者多从此碑下手,入其堂奥。下面符合这一特点的字体是( ) 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字形方正,规矩严整”、“表达书者心正则笔正的书法意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楷书的特点,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隶书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书兼具楷书的规整和草书的放纵,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2.
45、 史学家陈寅恪提出,自唐玄宗时起河朔地区“政治、军事、财政与长安中央政府实际上固无隶属关系。其民间社会亦未深受汉族文化之影响当时大唐帝国版阳以内实有截然不同之二分域”。 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A. 河朔地区建立少数民族政权B. 形成了落镇割据的局面C. 民族同的交流融合不断加强D. 国家统一的局面被打破【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其民间社会亦未深受汉族文化之影响当时大唐帝国版图以内实有截然不同之二分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之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B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河朔地区建立少数民族政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交融,涉及的是安史之乱的影响,排除C项;安史之乱之后,唐朝
46、仍是形式上统一的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23. 有学者在评论某税制时说:“它舍弃了按人征税的传统人头税,全面开启了按土地和资产征税的税制新里程,对当时唐朝的统治,以及唐后中国经济重心的分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各项中对这一税制的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A. 每户按人丁和田亩缴纳户税B.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C. 加强人身控制扩大收税对象D. 一年分春季和秋季两次征税【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它舍弃了按人征税的传统人头税,全面开启了按土地和资产征税的税制新里程,对当时唐朝的统治,以及唐后中国经济重心的分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说明的税制是唐中期的两税法。两税法取消了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B项正确;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排除A项;两税法减轻了人身控制,扩大了收税对象,排除C项;两税法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征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