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94.18KB ,
资源ID:251200      下载积分:26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25120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自考00319行政组织理论密训高频考点汇总)为本站会员(雁**)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自考00319行政组织理论密训高频考点汇总

1、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行政组织的演变第三章科层制组织理论第四章人本主义组织理论第五章网络型组织理论第六章行政组织目标第七章行政组织结构第八章行政组织体制第九章行政组织的设置与自身管理第十章组织激励第十一章创建学习型组织第十二章政府流程再造第十三章行政组织改革第一章绪论知识点名称内容组织与行政组织概述组织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组织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们实现共同目标的工具。最初出现的人类组织是家庭、氏族、部落。在词源上,中文的“组织”是指将丝麻纺织成布。英文的“组织”来源于“器官”一词。行政组织(广义):事业单位、群众团体、政党、立法、司法机关。(狭义):国家的行政机关。【例如:政府、

2、国务院】狭义的行政组织是社会组织中规模最大的组织。行政组织的基本要素:(1)物质要素:人员、经费、物资设备。人员,是行政组织的主体、核心。(2)精神要素:目标、权责结构、人际关系。目标是组织赖以产生、发展的基础和原因,是组织存在的灵魂,是组织前进的方向。行政组织的性质职位是行政组织的基本元素和细胞;职能目标是组织结构建立的依据,是组织的层次和部门划分、职位配置的出发点和归宿。行政组织结构是行政组织最明显的外在表现。行政组织是社会组织中规模最大、管理范围最广的一种组织类型。社会性是行政组织的基础,阶级性是其核心。权威性:公民必须服从行政组织一切合法的规定和命令,不得与行政组织相抗衡。行政组织在行

3、政管理中的作用(1)行政组织是行政管理的主体。(2)行政组织是行政人员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行政组织是国家对社会事务进行行政管理的主体。行政组织是行政人员的载体。行政组织的功能立法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政治功能:最集中地体现国家的阶级性质,核心问题是巩固国家政权,防御外来的入侵。经济功能:是我国行政组织最主要、最基本的功能。文化功能:(1)进行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2)进行科学文化教育。现阶段,我国政府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社会功能:(1)提供社会保障;(2)促进公正的收入分配;(3)控制人口增长;(4)环境保护。行政组织功能的特点:(1)广泛性

4、与有限性;(2)稳定性与变异性。行政组织理论的研究内容行政组织的综合性研究:(1)研究行政组织的性质、要素与作用,及其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区别等一般性原理。(2)研究行政组织的历史发展和理论发展。行政组织动态研究的内容:(1)研究行政组织的建立与管理。(2)研究行政组织的变革。行政组织静态研究的内容:(1)研究行政组织的目标。(2)研究行政组织的结构。(3)研究行政组织的体制。行政组织理论的学科性质行政组织的政治性决定了对同一种行政组织现象,各个阶级出于自身利益的不同,会持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行政组织的社会性,决定了各个阶级对同一种行政组织又有着某些相同的评价。行政组织理论与行政管理学的关系行政组

5、织理论是行政管理学的一个分支,行政管理学是行政组织理论的专业基础理论。行政管理学先于行政组织理论产生,行政组织理论是从行政管理学中独立出来的。行政组织理论的研究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法;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的方法,就是要求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着重从整体和部分、内部和外部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来把握行政组织的整体。静态的研究方法侧重于对行政组织结构、制度、规章和权力分配的研究,因而又被称为结构的研究方法。动态的研究方法着眼于组织中的行为主体人的因素以及组织环境条件对组织发展的影响,进行动态的研究。纵向研究:从纵向的历史角

6、度去考察和研究行政组织的起源与发展。第二章行政组织的演变知识点名称内容奴隶制时期的外国行政组织古埃及古埃及的国王被称为法老,是最高统治者,既被看成是君主,又被看成是神的化身。特点:高度混同;有分工但不明确;法庭未与行政机关相分离;祭司占有显著地位。古希腊雅典是其主要代表。雅典是古代奴隶主民主共和政体的典型。十将军委员会负责军事。五百人会议负责行政事务。公民大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有权选举和监督执政官。执政官负责日常国事的治理。古罗马人民大会是立法机关,元老院是实际上的最高权力机关。古罗马共和国的高级长官:执政官、检察官、保民官、营造官。执政官高级长官中的最高官职,拥有最高军事权和行政权,负责召集

7、和主持元老院会议、人民大会。检察官职责主要是负责税收,负责对公共工程的监督等。保民官平民的代言人,其职责是维护平民的利益。营造官主要职责是维护社会治安。从公元前30年屋大维登上罗马政治舞台开始,古罗马确立了绝对专制的元首制度。克劳狄王朝时期,中央政府机构包括元首顾问会议、秘书处、司法部、财政部等机构。大约在公元4世纪,古罗马帝国被统一划成高卢、意大利、伊里利亚和东方四大行政区。封建制时期的外国行政组织英国(1)早在公元9至10世纪,从盎格鲁-撒克逊时代起,就开始形成了比较固定的行政组织形式:国王和贤人会议两个权力中心。(2)威廉时期,逐步形成了召集贵族会议和御前会议的惯例。(3)14世纪中叶,

8、御前会议演化为上下两院。(4)都铎王朝时期,国王建立了小型精干的班子协助处理政务,后来演变成枢密院。英国地方行政组织由郡、百户区、村社三级组成;商业集中的地方设立自治市;“地方自治之乡在英国”。法国中世纪法国君主制度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地方分封的封建君主制、等级君主制和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制。监察官的设置,是法国完成中央集权化的行政框架的重要标志。资本主义时期的外国行政组织资本主义国家的行政组织已发展得相当完备。就政府组织形式来看,其中最典型的有三种:英国的内阁制,美国的总统制,法国的半总统制。英国中央行政组织:枢密院、内阁和政府各部。(1)枢密院:形式上的最高行政机关。(2)内阁。它是英

9、国实际上的最高行政机关,是英国政府的核心机构。首相是内阁的首脑。(3)政府各部。部是中央行政的职能部门。美国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又是实行三权分立制最典型的国家,同时也是总统制特征最突出的国家。美国市政府的组织形式大致有四类:市长市议会制(最古老和最通行)、市经理制、委员会制和大都会区制。总统直属机构:直接受总统领导,是总统的咨询、参谋、辅助机构。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之初,政府仅设三个部,即:国务院、财政部、陆军部。白宫办公厅、管理和预算办公室是地位最重要、历史最悠久的部门。独立行政机构其任期一般比总统长,因此总统不能无故免去其职务。美国联邦政府第一个具有重要地位的独立行政机构是1887年成立的

10、州际商业委员会。美国独立行政机构的特点:(1)专业性强;(2)具有独立性;(3)行使混合权力;(4)办事效率高。法国1958年,法国的宪法规定,总统和政府总理都享有最高行政权,这种现象被法国行政学者称为“行政二头制”。中国古代的行政组织夏、商、周我国奴隶制时期的行政组织实行的是“亲贵合一”的组织原则。商朝已开始按职能设官定制:(1)“司徒”主力役之征;(2)“司空”主工;(3)“司寇”主刑;(4)“小熎(藉)臣”主农。远在夏朝,中国就创立了王位世袭制度。秦、汉明朝的地方行政组织设省、府、县三级。汉末有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建制。秦朝的地方行政组织设郡、县两级。在朝廷内,秦、汉实行三公九卿制。秦

11、汉时期,丞相地位最高,为“百官之长”,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隋、唐从魏晋至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二十四司的行政组织体制。三省职权划分明确,中书省取旨决策,门下省审议封驳,尚书省承旨执行。三省长官即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共行宰相之权。其中尚书省是全国的最高行政机关,下辖吏、户、礼(礼仪、祭祀、教育及科举)、兵、刑、工六部,每部又各设四个司。宋、元、明、清中书省废除以后,明、清设内阁作为皇帝的咨询、辅助机构,清朝在内阁之外增设军机处,作为中央的中枢机关,但它们都不能直接行使行政管理的职能。宋朝的地方行政组织有路、州、县三级。“路”是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设的,路是以军政为主,也

12、兼理民政,是地方最高一级政权。行省制度由元朝首创。宋、元设枢密院掌军事,中书省管政务,元朝增设御史台管监察。这是当时中央最重要的三大机关。中华民国的行政组织南京临时政府临时政府采取总统制,总统为行政首脑,国务院总理为国务员的首领。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重新设计政府。改总统制为参议院下的内阁制。北洋政府时期1913年,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大总统。次年5月,公布新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国务院被撤消,改设政事堂。国民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由五院组成,即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其中行政院是国民政府的最高行政机关。行政院设院长、副院

13、长各一人,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中华民国地方行政组织一般设省、县两级,在省与县之间,有一级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组织中央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在全国政治协商会议闭会期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暂行国家最高权力,统辖新中国最高立法、行政、司法、军事权,是典型的议行合一体制。地方行政特区是在工矿区、林区、风景名胜区等地为开发这些资源而设立的。如湖北省的神农架林区、贵州省的六枝特区等。特别行政区是国家为着某种政治需要而设置的地方特别行政建制,如香港、澳门。区域自治的行政组织有省级的自治区、地级的自治州、县级的自治

14、县。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行政组织有省、县、乡三个层级,撤销了大区行政组织。省是地方行政组织中的最高层级,与省同级的有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按省、县、乡构成的行政系统称为层级制。在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我国行政组织基本上贯彻了民主集中制原则。第三章科层制组织理论知识点名称内容科层制组织理论的产生科层制,亦称官僚制。法国学者古尔耐于1745年首先使用。“科层制”,最早作为正规术语在官方文献中出现是在德国。马克斯韦伯,是科层制组织理论的创始人,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实行科层体制的国家行政管理的最古老的国家是埃及。19世纪后期,英国文官制度的出现则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科层制作为一种行

15、政体制而正式进入政治领域,但是它的快速发展却是工业革命以后的事。科层制组织兴起的条件:(1)社会分工的出现;(2)货币经济的存在;(3)大众化教育的普及;(4)理性精神的普遍认可。科层制组织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科层制组织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包括:(1)政治与行政的分离:“政治厌倦症”“非政治的精神”成为德国市民阶级的价值取向实践基础;威尔逊的政治与行政二分理论的构建学理上的支持;(2)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运动及科学管理理论实践基础;(3)文官制度的确立:人事管理原则实践基础。科学管理理论对于科层制理论体系构建的主要贡献表现在:对事不对人的管理;制度和程序化的管理模式;管理的分工与分权。科层制组织的

16、基本特征(1)专业化;“高度明确以及精细化的分工”,不允许个人超越职权随意扩大其行动的范围并表现出所谓的“能动性”。(2)层级化;建立所谓的“权威秩序等级”。(3)规则化;(4)非人格化;被视为科层制组织的“特殊美德”。(5)技术化。科层制组织的要素体系科层制组织的要素体系主要包括:(1)科层制组织的机构;(2)科层制组织的角色;(3)科层制组织的价值。科层制是紧紧围绕一套价值规范构建的,其核心要素包括:(1)效率;(2)功利;(3)工具目标取向的合理;(4)服从。科层制组织的理论预设合理性是韦伯科层制理论重要的学理预设,是他设计理想型科层制模式的一个最基本原则。他认为合理性有两种形式,即形式

17、合理性(或工具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或价值合理性)。合法性权威的类型为了构建合法性的现代统治类型,韦伯将合法性权威分为三种类型:(1)传统权威:来源于宗法与家族,即古代家庭的传统。(2)魅力权威:建立在特别神圣、个人英雄主义和非凡品质、规范模式或规定秩序的信念基础之上的权威。(3)法理权威:合法而理性化的权威。不同权威下的组织类型传统型组织:以传统权威为核心、以先例或惯例为基础的组织。特点:(1)统治者和服从者之间往往存在某些天然的亲缘关系;(2)支配者和被支配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主人”与“臣仆”之间的关系,维系两者之间的是出于个人的忠诚与义务,即所谓封建家臣制。(3)绝对性,即在支配者那里,

18、以言代法,权力不受限制,具有至高无上性。(4)组织行为缺乏经济理性。(5)组织具有强烈的守旧性和宗教性。魅力型组织又称神秘化组织或卡里斯马型组织,组织形态基于领导者的“超凡魅力”而产生,特点:维系组织的基础是非理性的;组织内部管理的非专业化;组织的不稳定性。理性合法型组织又称科层制组织。这类组织以组织内部的各种规则为基础,人们对权威的服从以依法建立的等级体系为依据。科层制组织理论的延续和发展(1)米塞斯将科层制度界定为“一种行政技术和组织原则”。(2)默顿提出“反功能”这一概念。布劳认为,科层制的反功能主要有三个:一是低效率;二是保守性和对革新的抵制;三是对社会阶级差别的固化。(3)古德塞尔将

19、对科层制的职责和批评分为来自大众媒体的指责和来自学术界的批评。他总结了学术界对科层制提出的“三大罪状”:低效率、政治权力的滥用、对个人的压抑。(4)菲利普塞尔兹尼克对科层组织内部的授权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授权是科层制实行控制的需要。第四章人本主义组织理论知识点名称内容人本主义概念的源起人本主义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以人为中心的主体主义。而组织人本主义则是指在组织内,组织的出发点和目标都着眼于人,认为人性是积极的、建设性与社会性的,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人有享受幸福、追求美满、成就自我的动机与需求,提倡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所蕴藏的潜能,制度应与人文关怀共存,不断促进人的自我实现。人本主义组织理

20、论的提出所谓人本主义组织理论,是以社会心理学及行为科学的理论和研究为主要依据,对人在组织中的本性和需要、行为和动机以及工作中的人际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的组织理论,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组织中人的社会心理因素、行为动机、工作者个人的工作生活质量、激励方法及效果、人性与组织等。主要代表人物有梅奥、巴纳德、马斯洛、赫茨伯格、麦格雷戈、阿吉里斯、戈尔姆比斯基等。人本主义组织理论以注重人际关系为标志,重点研究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创始人,主持过著名的“霍桑试验”(真正揭开了作为“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研究的序幕)。梅奥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主要观点: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

21、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巴纳德的非正式组织理论巴纳德: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在巴纳德的组织理论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巴纳德提出了“组织人”的概念,对行政人员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忠诚,或者受“组织人格”的控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有两个基本论点。第一,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其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了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

22、换言之,已得到满足的需要不能起激励作用。第二,人的需要都有高低层次,某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更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1.激励因素:属于工作本身和工作内容方面的因素,是指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自我实现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它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责任和进步等五种因素。2.保健因素:属于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在调动员工积极性方面,可以分别采用以下两种基本做法:(1)直接满足:又称为工作任务以内的满足。(2)间接满足:又称为工作任务以外的满足。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X理论是

23、麦格雷戈关于把人的工作动机视为获得经济报酬的“实利人”的人性假设理论的命名。把Y理论称为“人员管理工作的新理论”,是“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相结合”的理论。第五章网络型组织理论知识点名称内容网络型组织的源起最早提出最为接近网络组织概念的是奥利弗威廉姆森。里卡德拉尔森通过深入研究组织间的关系以后,建议用市场、组织间协调和科层组织的三级制度替代传统的市场与科层两极制度框架。网络型组织产生的深层根源网络型组织近年来的迅猛发展与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密不可分。具体而言,主要有经济学与管理学两大学科的六种理论:分工与专业化理论;交易成本经济学;资源外取理论;共同管理经济理论;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团队生产理论。网络型

24、组织的治理机制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是网络有效治理机制的核心。隐含契约包含着四个主要因素:(1)限制性进入;(2)共同文化;(3)信任;(4)声誉。网络型组织的构成要素网络型组织的构成要素分为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1)有形要素:网络结点、信息技术平台、其他有形资源。(2)无形要素:网络战略目标、管理运行机制、网络组织文化、其他无形资源。信息技术平台包括信息、通信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网络型政府组织的产生背景及其含义网络型政府组织的产生背景:(1)第三方公共服务领域的发展是网络型政府组织产生的决定性因素;(2)协同政府的出现为政府网络化组织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内在驱动力;(3)数字化革命的到来为网络化行政

25、组织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4)公民选择的多元化与个性化是网络化政府组织模式产生的外部需求。网络型政府组织是指一种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公共服务体现公民选择权和自主权,具有高公私合作和高网络管理能力的组织模式。网络型政府组织的类型按政府参与程度由高到低可以分为六种:(1)服务合同式;(2)供应链式;(3)专门类型式;(4)渠道性伙伴关系式;(5)联结交换台式;(6)信息传播式。按照集成者的不同,我们可以将网络型组织分为:(1)政府作为集成者的网络型组织。(2)网络内部组织成员作为集成者的网络型组织。(3)第三方组织作为集成者的网络型组织。构建网络型政府组织的措施当为网络选择网络参与者即合作伙伴的时

26、候,要严格根据特定的标准来评估其价值观和文化兼容性、经营能力和声誉以及亲近顾客的能力等。第六章行政组织目标知识点名称内容行政组织目标的结构纵向目标:如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等目标。横向目标:如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需要针对新的教育动向制定管理目标。外部目标:如财政部的外部目标是向中央人民政府和全国人大提供财政预算文件,组织和实施全国范围内的一些财经类职称或职业资格考试。内部目标:如财政部自身需要培训和管理工作人员,加强机关建设等。战略目标:如“百千万人才工程”等,这些战略目标需要经过长期努力才能实现。战术目标:如每年的公务员考试以及周期性的公务员培训。行政组织目标的类型消极目标:如

27、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为了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危害消费者的利益等,往往制定一些针对性强的法律法规并设定执法检查目标。积极目标: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三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等。社会目标:如民政部门制定一系列优抚政策、社会救济政策等。文化目标:具体的文化目标包括人均图书册数、人均阅读时间、人均歌舞剧演出场次等。经济目标:如编制投资计划、制定产业政策、确定优先发展区域、审批重大建设项目等。行政组织目标的二分法以政府为主的行政组织存在的主要理由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包括提供公共产品、克服外部性、干预自然垄断、弥补交易市场上的信息不完全等缺陷。外部目标是行政组织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和导向,内部目

28、标是行政组织实现外部目标的依托。行政组织的外部目标(1)维护社会公平;(2)提高社会生产效率;(3)回应社会公众的要求;(4)提供公共服务。瓦格纳定律:政府职能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从而导致公共支出随着国民产出的增长而不断增长。行政组织的内部目标行政组织的内部目标:管理资源、绩效管理、机关管理、组织发展。在行政组织资源管理中,有三个管理层次:(1)高层次管理者,负责根据行政组织的整体目标拟订资源使用规划。(2)中间层次的管理者负责协调基层组织成员的资源使用要求。(3)基层组织成员负责具体运用组织资源实现具体的组织目标。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行政组织的第一目标是:为行政组织成员和公众服务。

29、行政组织绩效管理机制的组成要素:绩效管理的主体、原则、测量标准、奖惩制度等。目标管理的含义行政组织目标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循环过程,主要环节包括目标的制定、执行与协调,监督、评估和反馈引发的再循环。西方学者中注重研究目标管理,且有杰出成就的学者有:彼得德鲁克;乔治奥蒂奥纳;海因茨韦里奇。彼得德鲁克:认为目标管理是“目标”与“管理”的结合。乔治奥蒂奥纳:认为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性活动。海因茨韦里奇:认为目标管理是“一套广泛的管理系统,以系统的方式整合诸多管理的关键活动,有意识地引导组织与个人目标的有效完成”。目标制定制定组织目标的原则:民主参与、系统协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现实可行性。制定组织目标的方

30、法与技术:(1)目标分解法:行政组织可以根据上级行政组织的目标与自身实际情况决定自身的目标。(2)目标综合法:上级行政组织可以通过采集下级行政组织的目标的方法制定自身的目标。(3)目标滚动法:在过去信息的基础上逐渐改变现状、实现组织的未来目标。(4)环境适应法:如果环境变化剧烈,行政组织的服务对象或上级组织施加的影响非常大而且直接,则可以选用环境适应法来制定组织目标。(5)资源规划法。资源规划法是一种线性思维方式。目标执行具体开展目标执行:目标与人力配置;目标与组织资源配置;组织协调与监管;目标修正。目标评估与反馈评估标准:回应性标准;数量标准;质量标准;成本标准;满意度标准。评估方法:数据分

31、析、现场评估、自我评估、内部评估、外部评估。质量标准:例如对外商投资的审批业务,主要需要考察审批的准确性、服务对象满意度等因素。自我评估:通过发放一些统计表格让组织成员自己评估目标实现的效果。回应性标准:如公安局对于“110”报警电话的回应态度就非常关键。目标反馈包括两个步骤:奖惩责任人员,提供目标管理信息。第七章行政组织结构知识点名称内容行政组织结构的含义职位:构成行政组织结构的基本要素和细胞。人、目标、权责这三者的最初结合,就是职位。职位,就是根据工作目标的需要,具有一定权力和相应责任的工作岗位。行政组织结构即行政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行政组织结构的实质是以职能为内容进行分工。在其他条

32、件不变的情况下,组织规模的扩大往往导致:(1)组织结构正规化程度提高;(2)组织横向幅度更为宽广;(3)纵向层级增加。行政组织的宏观纵向分工行政组织的宏观纵向分工反映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分工。行政组织的纵向分工,即以层级制为基础的垂直分工。从总体结构上看,行政组织宏观纵向分工的总体结构呈现金字塔型。行政组织宏观纵向分工的影响因素:(1)政体;(2)国家发展战略;(3)外部性。行政组织的微观纵向分工行政组织的微观纵向分工是指各级政府或各个部门内部层级的分工。微观纵向分工的特点是:它们之间的分工关系是以职能的隶属关系为准。中央政府内部依职能分工,设有部、司(局)、处三个层级。省级政府内设有厅、处、科

33、三个层级。行政组织纵向分工的职责分配关系(1)最高层次的行政组织为决策层;(2)中层行政组织为协调指挥层;(3)基层行政组织为技术操作层;行政组织横向分工的必要性行政组织的横向分工就是行政组织的部门间分工。在不同层级的行政组织中均有部门划分,如中央政府有部、委、办,省政府有厅、局、委、办,在每个厅、局、委又有各个处、室,而在各个处、室内又有各个职位的划分。行政组织横向分工的种类行政组织横向分工的种类:按业务性质分工、按管理程序分工、按管理对象分工和按地区分工。(1)按业务性质分工把行政组织分为教育、外交、环境保护等部门;(2)按管理程序分工根据程序划分行政咨询部门、决策部门、执行部门、信息部门

34、等。(3)按管理对象分工农业农村部、交通运输部,均是按不同对象类别实行分部管理。(4)按地区分工按地区分部化,从不同层级看,是纵向分工;从同一层级看,各地方行政组织之间的关系属平行的地区横向分工,这是宏观的地区分部化。在同一层级,按地区设置行政组织的基础是行政区划。按业务性质分工的缺点:(1)业务事权过于集中,容易形成条条分割。(2)分工过细,易造成部门林立。(3)业务性质不清,易产生组织冲突。按管理程序对行政组织进行分工的缺点:(1)在该行政组织中的工作人员,久而久之,易产生重技术、轻政策,重过程、轻目的的倾向。(2)在使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对那些有较大独立性的程序才可以设置部门,而多数

35、工作程序则无法独立出来。(3)容易导致负责各个程序的行政组织忽视相互间的协调,从而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妨碍行政效率的提高。行政组织横向结构的优缺点缺点:(1)易形成各个部门“条条”分割,各个不同的业务部门之间难于相互沟通与协调。(2)自上而下的各部门形成的“条条”伸向各个基层,不利于地方层级的行政组织因地制宜地贯彻上级的政策,抑制了地方行政组织的积极性。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反比例关系管理幅度,体现着一个单位或一个行政首长能有效地管理的下层单位数或人数。管理层次体现着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的距离。在一定的管理工作量或地域条件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例关系。行政组织结构有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1)

36、纵向结构形成行政组织的层级制;(2)横向结构形成行政组织的职能制。正确处理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关系制约行政组织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因素主要有: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有关;下属工作性质及难易程度;领导者的领导水平与能力;被管理者的素质高低;集权、分权与授权程度;下级单位所在地的集中程度及交通和信息传递状况;技术设备与工作条件。管理幅度的大小与领导者的水平和能力成正比例,如果领导者水平高,能力强,管理幅度可适当加大。古典学派认为最高管理者理想的直接领导人数是34人,而中低层管理者适宜的管理幅度是812人。第八章行政组织体制知识点名称内容行政组织体制的含义将多种权力关系制度化,并按此制度所规定的关系运行

37、,就是行政组织体制。行政组织权力分配关系既是行政组织结构的灵魂和核心,也是整个行政组织运行的动力。集权制、分权制与均权制的含义根据中央行政组织与地方行政组织权力分配关系的不同,行政组织体制分为:(1)集权制:法国,省长由总理和内政部长提名、总理任命。(2)分权制:美国,州长是各州的最高行政长官,由本州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地方行政组织对地方行政事务有自主决定权。(3)均权制:一种较为理想的组织体制。集权制、分权制与均权制的具体运用集权制、分权制和均权制的正确运用,实际上是正确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分配关系问题。影响中央与地方分权关系的两大因素:一是社会的需要,其中主要是经济体制的需要。

38、二是一个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首长制、委员会制与混合制的含义根据行政组织中掌握最高决策权的人数多寡,行政组织体制可分为首长制、委员会制与混合制。(1)美国的总统制是首长制的典型。美国的部长由在选举中获胜的总统提名。(2)瑞士是实行委员会制的典型国家。(3)混合制:又称委员会和首长并立制,是指行政组织的事权一部分由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另一部分由行政首长个人决定的一种行政组织体制。首长制、委员会制与混合制的具体运用新公共管理崇尚效率、分权、市场和竞争等理念,它的核心是借助市场机制提高行政效率。倾向于在行政组织中实施首长制,主张减少组织的层级,扩宽管理幅度。委员会制运用于顾问、讨论、立法、决策、调节等

39、性质的工作。美国行政学家怀特主张:执行与指挥的事务应采用首长制;制定政策法令宜采用委员会制,因为集体的智慧高于个人的智慧。我国明代政治家张居正指出:“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在于众,断在于独。”完整制与分离制的含义根据行政组织中同一层级的各个行政部门所隶属领导的不同,行政组织体制可分为完整制与分离制。完整制:同一层级地方政府的各个行政部门均受同一行政组织首脑机关领导。分离制:同一层级地方政府的各个行政部门,分属两个以上行政组织领导的行政组织体制。名誉市长制的含义、特征及优劣名誉市长制具有的优点有:责权集中,机构精简,可有效避免行政与立法机构之间的对立与冲突等,缺点是没有一个统一负责的行

40、政首长,各行政部门之间的工作难以协调。市经理制的含义、特征及优劣市经理制,又称委员会一经理制,是指城市的立法权由民选的市委员会或市议会所掌握,再由市委员会或议会聘任一名市经理执掌行政权的行政组织体制。市经理制产生于美国。以行政职权大小分类以行政职权大小为标准分类,可以将行政组织分为统率机关与被统率机关。统率机关各级行政机关的指挥与决策中心。统率机关的职责:(1)计划决策;(2)组织指挥;(3)选人用人;(4)编制财务预算;(5)负有相应的行政责任;(6)积极开展对外联系。以行政业务性质分类在被统率机关内部,又可以按照业务性质将行政机关分为业务机关与辅助机关,在业务关内部又可分为综合管理机关与专

41、门管理机关。业务机关,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等。辅助机关:各级人民政府办公厅(室)、政策研究室、人事局、统计局、机关事务管理局。综合性管理机关,如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专门性管理机关,如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交通运输部等。“职能转变”是避免专业机构过多过大的核心,以行政活动程序分类以行政活动程序为标准分类,行政组织可分为决策机关、执行机关、咨询机关、信息机关与监察机关。咨询机关,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或有些国家的经济研究中心和各种问题研究委员会、审议会等。信息机关,如统计局。监督机关,如国家监察委员会、市场监督管理局、审计署等。决策机关,如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等。以

42、其他标准分类以行政层级为标准分类,行政组织可分为中央行政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以设置的时间为标准分类,行政组织可分为常设机关与临时机关。以行政组织的特殊性为标准分类,行政组织中绝大多数均为普遍性的机关,但也有一些特殊性质的机关,如派出机关(街道办事处)、分支机关与合署办公机关。第九章行政组织的设置与自身管理知识点名称内容不同时期的行政组织设置的一般原则传统理论时期的行政组织设置原则有:组织目标的原则;指挥统一的原则;层级节制与幅度适中的原则;权责相称的原则;授权的原则;专业分工的原则;精简节约的原则。授权的原则:授权的大小,要考虑组织的目标、下级的素质等因素。指挥统一的原则:一个下级一般只能有一

43、个上级。系统权变理论时期的行政组织设置原则:系统的原则、整体的原则、开放的原则、封闭回路的原则、权变的原则。权变的原则:当行政组织系统的外部或内部环境发生改变时,其组织原则与管理方法必须随之调整。开放的原则:行政组织系统要存在与发展,必须与环境实现信息和能量的互换。行政组织设置原则的作用(1)有助于设计与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组织结构;(2)有助于指导与规范行政组织的日常管理;(3)有助于改革与完善行政组织。中国行政组织设置的原则中国行政组织设置的原则:服务原则、职能原则、统一原则、系统原则、效能原则、法治原则。为人民服务是我国行政组织设置的根本宗旨。职能原则:随着组织目标、组织职能的发展、变化

44、或消亡,我国行政机构的设置也应相应地增加、调整或撤销。效能原则: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要尽量精简;层级与幅度要适中;进行专业化分工;简化办事程序。法治原则。(1)政府机构的设置及其体制要有法律上的根据和保障;(2)机构的设置与变更要依照法定的程序进行。行政组织自身管理方法的含义、依据和意义确立行政组织自身管理方法的依据:经济上的依据;政治上的依据;理论上的依据。中西方思想家提出的有关人的认识主要有三种:(1)认为人性本恶。(荀子)在西方,建立在人性“性恶论”假设基础上的管理理论是“X”理论。一般就采用权力节制、纪律约束、制度规范、经济刺激等管理方法。(2)认为人性本善。(孟子)在西方,建立在人性“

45、性善论”假设基础上的管理理论是“Y”理论。强调人格尊重、人性激发、民主参与、上下沟通的管理办法。(3)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亦善亦恶。(世硕)在西方,建立在人性“有善有恶,亦善亦恶”假设基础上的管理理论是“Z”理论。强调外在强制与内在激发诸方法的灵活运用。行政组织自身管理的一般方法(1)情感型管理:是一种在行政组织中有选择性地增加情感投入,满足组织成员的感情和心理需要,以提高组织绩效水平的管理方法;情感型管理中最基本的方法有四个:激励、沟通、参与、协调。(2)市场化管理:是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新型管理方法,它主张将市场机制引入行政组织的管理之中;(3)规制型管理:是一种采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行政组织成员的行为,以高效完成工作任务的管理方法。盛行于工业社会。规制型管理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1)组织标准化。(2)工作秩序化。(3)管理规范化。民主集中制邓小平也指出:“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最根本的制度,也是我们传统的制度。宪法第八十六条规定:“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各部、各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