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670.04KB ,
资源ID:251194      下载积分:3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25119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上海市某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为本站会员(雪****)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上海市某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1、上海市某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20题,每题2分,总计40分)。全球通史一书认为:“能否适应的关键不是取决于蛮力,也不取决于耐寒的能力,而是取决于智力的不断增长,取决于能否运用其智力使自己较好地适应环境的需要。”1.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运用智力适应环境、实现了伟大的经济变革出现于( )A. 距今8000年前后B. 距今10000年前后C. 铜石并用时代D. 公元前5000年前后2. 以下哪种身份的转变,最能够体现人类智力的不断增长( )A. 食物的采集者B. 食物分辨者C. 食物的储存者D. 食物的生产者“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

2、四面一直被山脉、沙漠、辽阔的太平洋隔绝。这种隔绝的意义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结合得很好,能养活可观的人口。”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3. 作者考量中国文明的发展的主要角度是( )A. 历史传统B. 地理环境C. 人口迁移D. 政权稳定4. 以下哪个选项最能体现中华文明发展特点( )A. 源远流长B. 分布广泛C. 多元一体D. 独立发展5. 在大汶口发掘的一个氏族社会晚期的133座墓葬小,有8座无随葬品,125座有一般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其中的45座还有猪的下颌骨随葬,少数墓中有玉器、象牙器、骨雕制品等物品随葬。材料表明当时A. 已

3、出现贪污腐化现象B. 随葬物品开始生活化C. 中国已进入阶级社会D. 贫富分化已较为明显6.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礼记)该材料体现的制度最早源于( )A. 夏朝B. 商朝C. 西周D. 秦朝有人把春秋战国各种思想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7. 推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礼崩乐坏,纷争频仍B. 铁器、牛耕技术出现C. 各派创始人积极参与D. 各诸侯国变法运动8. 使得上述“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礼仪派”的核心主张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事件是

4、( )A. 焚书坑儒B. 独尊儒术C. 三教合一D. 文景之治9. 柳宗元对秦制给予高度评价:“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与这一评价相对应的史实是A. 确立皇帝制度B. 车同轨书同文C. 废分封设郡县D. 修筑万里长城10. 某校高一学生开展中国古代文明系列明信片设计活动,下图明信片的主题是A. 科学技术发达B. 医学领先世界C. 手工技艺精湛D. 绘画成就卓越11. 东汉初年,人口达到5 300万。东汉末年,由于军阀割据混战,人口锐减到一千多万,曹操有诗云“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东汉末年出现

5、军阀割据混战局面主要原因是( )A. 农民起义瓦解东汉政权B. 官僚集团的内讧C. 豪强地主势力恶性膨胀D. 民族间战争不断北魏孝文常“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还要求“王国舍人,应取八族及清修之门”。12. 根据材料,上述北魏孝文帝的政策旨在( )A. 推行民族交融政策B. 争取汉族高姓支持C. 巩固门阀士族制度D. 促进鲜卑族封建化13. 他的改革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 )A. 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B. 北魏实现了北方的统一C. 改革措施全面易实施D. 顺应民族交融的大趋势14. 有学者认为,公元7世纪初的某一事件的发生,促进了

6、京津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淮扬文化、吴越文化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该事件最有可能是隋朝A. 开通大运河B. 三征高丽C. 广设义仓D. 营建两都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15 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A. 农业生产的发达B. 对外交流的繁荣C. 西域都护的设置D. 丝绸之路的开通16. 各类作物的种植有时离不开大型的水利工程,如果此时唐朝想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D. 尚书省门下省一中书省工部17. 78

7、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A. 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 促进农产品商品化C. 保证了农民的生产耕作时间D. 催生新的经济因素18. 下面中诗句反映的史实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A. 秦朝暴政B. 赤壁之战C. 淝水之战D. 安史之乱19. 了解朝代更迭的脉络是历史学习中重要的一环。有同学在课堂学习完毕后做了如下四幅图的朝代形势简图笔记。下列四张朝代形势地图时间排序正确的是A. B. C. D. 20.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

8、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 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 文学艺术呈现繁荣局面D. 唐宋儒学的复兴二、综合题(本题共3道大题,共60分)21. 灿烂的文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各族人民一起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很多科技领先世界,作为炎黄子孙倍感自豪荣光。请完成下列图表。时间人物成就或地位东汉班固东晋“书圣”北朝贾思勰西晋禹贡地域图唐朝孙思邈_22. “大一统秩序”的重生之路三国两晋南北朝请仔细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常态南北朝都不代表“

9、常态”,但又都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回归”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但“连续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阎步克波峰与波谷材料二 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班固等白虎通三纲六纪汉末魏晋时期,外威官官专政对受经学之风深刻影响的社会秩序和人伦纲常造成了重大破坏。韩东育关于汉末魏晋世风的历史考察材料三 长江流域原本“刀耕水耨”的原始耕垦方式逐渐得到改变越来越注重精耕细作。东晋政府鉴于江淮地介南北之间,适宜在水稻收割后安排三麦(旱作物)的种植,以济匮乏,于是下诏:“投秋下种,至夏而熟,继新故之交,于以周济,所益甚大。”徐臣攀汉唐时期农耕区拓展研究

10、材料四 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上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般富。庆之因此羽仪服式,悉如魏法,江表士庶竟相模楷。摘编自洛阳伽蓝记材料五(1)请列举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统一北方的政权名称。(2)根据前四则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变态”的主要表现。(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归”后的隋唐时期有哪些新发展?(4)你如何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大一统秩序”重生时期?23. 古代的选官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九云:“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

11、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 延康元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通典选举二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牍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1)请分别写出以上材料涉及的选官制度名称以及主要选拔标准材料一:_标准:_材

12、料二:_标准:_材料三:科举制;标准:_(2)根据材料三,科举制呈现出哪些特点?(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不同时期选官制度的演变?上海市某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20题,每题2分,总计40分)。全球通史一书认为:“能否适应的关键不是取决于蛮力,也不取决于耐寒的能力,而是取决于智力的不断增长,取决于能否运用其智力使自己较好地适应环境的需要。”1.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运用智力适应环境、实现了伟大的经济变革出现于( )A. 距今8000年前后B. 距今10000年前后C. 铜石并用时代D. 公元前5000年前后2. 以下哪种身份的转变

13、,最能够体现人类智力的不断增长( )A. 食物的采集者B. 食物分辨者C. 食物的储存者D. 食物的生产者【答案】1. B 2. D【解析】【1题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运用智力适应环境、实现的伟大经济变革指的是农业革命,即原始农业出现,人类开始了农耕生活。这一经济变革出现于距今10000年前后,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B项正确;距今8000年前后大约处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排除A项;铜石并用时代介于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过渡时期,排除C项;公元前5000年前后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排除D项。故选B项。【2题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

14、物的生产者,充分体现了人类智力的不断增长,D项正确,排除A项;食物分辨和食物的储存发生在食物的生产之后,排除B、C项。故选D项。“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山脉、沙漠、辽阔的太平洋隔绝。这种隔绝的意义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结合得很好,能养活可观的人口。”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3. 作者考量中国文明的发展的主要角度是( )A. 历史传统B. 地理环境C. 人口迁移D. 政权稳定4. 以下哪个选项最能体现中华文明发展特点( )A. 源远流长B. 分布广泛C. 多元一体D. 独立发展【答案】3. B 4. C【解析】【3题

15、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山脉、沙漠、辽阔的太平洋隔绝。这种隔绝的意义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结合得很好,能养活可观的人口”,可知,斯塔夫里阿诺斯考量中国文明发展的主要角度是地理环境,他认为中国文明的发展深受山脉、沙漠、海洋等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历史传统,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人口迁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政权是否稳定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4题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文明之一,最能体现中华文明发展特点的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且多元的因素一直

16、伴随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同时,中华文明的发展,又离不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类型文明的交流交融,多种文明互补、逐渐相融并整合为一体,C项正确;源远流长、分布广泛、独立发展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但只能体现中华文明的某一方面特点,排除A、B、D项。故选C项。5. 在大汶口发掘的一个氏族社会晚期的133座墓葬小,有8座无随葬品,125座有一般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其中的45座还有猪的下颌骨随葬,少数墓中有玉器、象牙器、骨雕制品等物品随葬。材料表明当时A. 已出现贪污腐化现象B. 随葬物品开始生活化C. 中国已进入阶级社会D. 贫富分化已较为明显【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有8座无随葬品,12

17、5座有一般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其中的45座还有猪的下颌骨随葬,少数墓中有玉器、象牙器、骨雕制品等物品随葬”可以看出,墓葬中的财富有多少之分,说明当时贫富分化已较为明显,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腐败,排除A项;材料中的物品不能说明是生活化的,排除B项;进入阶级社会需要有军队、监狱等国家机关,排除C项。故选D项。6.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礼记)该材料体现的制度最早源于( )A. 夏朝B. 商朝C. 西周D. 秦朝【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世袭制。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18、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世袭制也成为以后中国每个朝代王位传承的重要制度,A项正确;商朝、 西周、秦朝均不是最早实行世袭制的王朝,排除B、C、D项。故选A项。有人把春秋战国各种思想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7. 推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礼崩乐坏,纷争频仍B. 铁器、牛耕技术出现C. 各派创始人积极参与D. 各诸侯国变法运动8. 使得上述“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的核心主张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事件是( )A. 焚书坑儒B. 独

19、尊儒术C. 三教合一D. 文景之治【答案】7. B 8. B【解析】【7题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推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技术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著书立说,阐发时弊,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局面,B项正确;“礼崩乐坏,纷争频仍”、“各派创始人积极参与”和“各诸侯国变法运动”均不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排除A、C、D项。故选B项。【8题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拥有无

20、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指的是儒家学派。汉武帝时期,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B项正确;“焚书坑儒”是对儒学的摧残,排除A项;三教合一指的是儒教、佛教、道教三个教派的融合,这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文景之治是汉初出现的治世局面,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9. 柳宗元对秦制给予高度评价:“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与这一评价相对应的史实是A. 确立皇帝制度B. 车同轨书同文C. 废分封设郡县D. 修筑万里长城【答案】C【解析】【详解】秦朝实行郡县制,虽

21、然是为了皇权,但是按照才能选拔官员管理地方,因此柳宗元认为其是“公天下”,C正确;皇帝制度是家天下,排除A;B、D两项内容和“公天下”无关,排除。10. 某校高一学生开展中国古代文明系列明信片设计活动,下图明信片的主题是A 科学技术发达B. 医学领先世界C. 手工技艺精湛D. 绘画成就卓越【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蔡伦改进的是造纸术,张仲景和华佗是医学界的泰斗,祖冲之是数学家,因此材料反映的是科学技术的发达,A项正确;B项说法片面,排除;材料与手工技艺及绘画成就的说法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11. 东汉初年,人口达到5 300万。东汉末年,由于军阀割据混战,人口锐减到一千

22、多万,曹操有诗云“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东汉末年出现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农民起义瓦解东汉政权B. 官僚集团的内讧C. 豪强地主势力恶性膨胀D. 民族间战争不断【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东汉末年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地方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导致中央权威严重削弱,地方上形成了军阀割据,C项正确;出现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不是由于农民起义和官僚集团的内讧,更不是民族战争不断,排除ABD项。故选C项。北魏孝文常“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还要求

23、“王国舍人,应取八族及清修之门”。12. 根据材料,上述北魏孝文帝的政策旨在( )A. 推行民族交融政策B. 争取汉族高姓支持C. 巩固门阀士族制度D. 促进鲜卑族封建化13. 他的改革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 )A. 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B. 北魏实现了北方的统一C. 改革措施全面易实施D. 顺应民族交融大趋势【答案】12. B 13. D【解析】【12题详解】根据材料“雅重门族,王国舍人,应取八族及清修之门”,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鼓励鲜卑族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目的是争取汉族高姓的支持,以巩固北魏的统治,B项正确;“推行民族交融政策”是顺应历史趋势推行的政策,排除A项;改革的目

24、的是笼络汉族门阀,不是巩固门阀士族制度,排除C项;促进鲜卑族封建化是改革的作用之一,排除D项。故选B项。【13题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原因在于改革顺应民族交融的大趋势。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社会矛盾威胁北魏的统治,为此,孝文帝积极推行汉化措施,这些改革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D项正确;“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北魏实现了北方的统一”均是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项;孝文帝改革面临很大阻力,“改革措施全面易实施”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4. 有学者认为,公元7世纪初

25、的某一事件的发生,促进了京津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淮扬文化、吴越文化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该事件最有可能是隋朝A. 开通大运河B. 三征高丽C. 广设义仓D. 营建两都【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体现了海河流域、黄河领域、淮河领域、长江流域、钱塘江流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大运河的开通正符合这一特征,故选择A选项;BCD三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故选A项。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15. 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A. 农业生产的发达B. 对外交流的繁荣C. 西域都护的设置D. 丝绸之路的开通16. 各类作物的种植有

26、时离不开大型的水利工程,如果此时唐朝想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D. 尚书省门下省一中书省工部【答案】15. B 16. B【解析】【15题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对外交流频繁,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开始出现,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外来蔬菜品种在唐朝出现,无法表明唐朝农业生产的发达,排除A项;西域都护设置于汉代,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开通了丝绸之路,排除D项。故选B项。【16题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

27、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事务。由此可知,材料中唐朝想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应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B项正确;排除A、D项;礼部主要职责是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排除C项。故选B项。17. 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A. 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 促进农产品商品化C. 保证了农民的生产

28、耕作时间D. 催生新的经济因素【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征税标准以资产为主,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放松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A项正确;输庸代役也有利于保障农民生产时间,因此C项不是主要的进步之处,排除C项;一条鞭法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及催生新的经济因素萌发,排除B、D项。故选A项。18. 下面中诗句反映的史实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A. 秦朝暴政B. 赤壁之战C. 淝水之战D. 安史之乱【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可得出大致意思是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

29、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结合所学可得出是安史之乱,结合所学,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D项正确;综合以上分析,材料反映的是安史之乱,与秦朝无关,排除A项;根据所学,赤壁之战是公元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的战争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淝

30、水之战是公元383年前秦与东晋的战争。排除C项。故选D项。19. 了解朝代更迭的脉络是历史学习中重要的一环。有同学在课堂学习完毕后做了如下四幅图的朝代形势简图笔记。下列四张朝代形势地图时间排序正确的是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图北魏和宋对峙是在南北朝时期,图后周和南唐等政权的对峙发生在五代后期,图北周和陈的对峙出现在南北朝后期,图西晋和吴的对峙出现在三国末期,所以四张朝代形势地图时间正确的顺序是,B项正确;因为图西晋和吴的对峙出现在三国末期,在四幅图中时间最早,所以图应在最前面,排除A项、C项;图北周和陈的对峙出现在南北朝后期,图西晋和吴的对峙出

31、现在三国末期,图应在图之前,排除D项。故选B项。20.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 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 文学艺术呈现繁荣局面D. 唐宋儒学复兴【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可知,东晋的儒者陶渊明、南朝刘宋道士陆修静、东晋僧人慧远三人属于不同时期的人物,后人虚构出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表明儒道佛三教文化的共依共存,体现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A项正确;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发生于西汉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

32、项;材料没有体现文学艺术呈现繁荣局面,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儒道佛三教文化的共依共存,并未单独强调儒学的复兴,排除D项。故选A项。二、综合题(本题共3道大题,共60分)21. 灿烂的文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各族人民一起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很多科技领先世界,作为炎黄子孙倍感自豪荣光。请完成下列图表。时间人物成就或地位东汉班固东晋“书圣”北朝贾思勰西晋禹贡地域图唐朝孙思邈_【答案】 . 汉书 . 王羲之 . 齐民要术 . 裴秀 . 千金方【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史学家班固著有汉书,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所以处应填“汉书”;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所

33、以处应填“王羲之”;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所以处应填“齐民要术”;西晋杰出的地理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所以处应填“裴秀”;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全面总结了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所以处应填“千金方”。22. “大一统秩序”的重生之路三国两晋南北朝请仔细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常态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但又都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回归”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但“连续性”并不是说一成不变,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阎步克波峰与波谷材料二 三纲

34、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班固等白虎通三纲六纪汉末魏晋时期,外威官官专政对受经学之风深刻影响的社会秩序和人伦纲常造成了重大破坏。韩东育关于汉末魏晋世风的历史考察材料三 长江流域原本“刀耕水耨”的原始耕垦方式逐渐得到改变越来越注重精耕细作。东晋政府鉴于江淮地介南北之间,适宜在水稻收割后安排三麦(旱作物)的种植,以济匮乏,于是下诏:“投秋下种,至夏而熟,继新故之交,于以周济,所益甚大。”徐臣攀汉唐时期农耕区拓展研究材料四 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上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般富。庆之因此羽仪服式,悉如魏法,江表士庶竟相模楷。摘编自洛阳伽蓝记材料五(1)

35、请列举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统一北方的政权名称。(2)根据前四则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变态”的主要表现。(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归”后的隋唐时期有哪些新发展?(4)你如何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大一统秩序”的重生时期?【答案】(1)名称:曹魏、西晋、前秦、北魏。 (2)表现:政治上,社会分裂动荡,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秩序和人伦纲常遭到破坏;经济上,江南开发,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民族关系上,北方胡汉、南方蛮汉交往、交流频繁,民族交融。 (3)新发展: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完善,创立新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发展完善了选官制度“科举制”,赋税制度由租调制演

36、变为租庸调制以及两税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对外关系活跃等。 (4)理解:政治上,为实现统一进行战争,并多次出现短暂或局部的统一;经济上,江南开发推动南方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南北差距缩小;民族关系上,南北方都出现了民族交融的局面,推动了多元一体格局的复现。【解析】【小问1详解】名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统一北方的政权有: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小问2详解】表现:根据材料一“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及材料二“汉末魏晋时期,外威官官专政对受经学之风深刻影响的社会秩序和人伦纲常造成了重大破坏”,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政治上,社会分裂动荡,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秩序和人伦纲常遭到

37、破坏;根据材料三“东晋政府鉴于江淮地介南北之间,适宜在水稻收割后安排三麦(旱作物)的种植,以济匮乏,于是下诏:投秋下种,至夏而熟,继新故之交,于以周济,所益甚大”,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经济上,江南开发,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根据材料四“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般富。庆之因此羽仪服式,悉如魏法,江表士庶竟相模楷”,并结合实行可得出,民族关系上,北方胡汉、南方蛮汉交往、交流频繁,民族交融。【小问3详解】新发展:根据材料五“到了隋唐,匈奴、鲜卑、羯、氐、羌已渐渐与汉族交融,中国人这一民族共同体在这一时期有了很大的丰富与发展”,可知,“回归”后的隋唐时期民族融

38、合进一步发展;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制度创新;文化繁荣;对外关系活跃等方面概括“回归”后的隋唐时期的新发展。【小问4详解】理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大一统秩序”的重生时期。如:政治上,为实现统一进行战争,并多次出现短暂或局部的统一;经济上,江南开发推动南方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南北差距缩小;民族关系上,南北方都出现了民族交融的局面,推动了多元一体格局的复现。23. 古代的选官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九云:“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

39、,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 延康元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通典选举二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牍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1)请分别写出以上材料涉及的选官制

40、度名称以及主要选拔标准材料一:_标准:_材料二:_标准:_材料三:科举制;标准:_(2)根据材料三,科举制呈现出哪些特点?(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不同时期选官制度的演变?【答案】(1) . 察举制 . 德行(孝廉) . 九品中正制 . 门第 . 考试成绩 (2)特点:政府主导;择优取士;自由报考;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继承发展创新。 (3)理解:古代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都极为关注。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演变为学识才能,逐步趋向公开、公正、客观;选拔方式由世袭、推荐、地方品评演变为考试,日益严密科学;不同时期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41、古代选官制度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在执行初期都起到了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执行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发展,所以不同时期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了时代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材料一:根据材料一“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涉及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其选官标准是德行(孝廉),所以处应填“察举制”、处应填“德行(孝廉)”。材料二:根据材料二“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涉及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其选官标准是“门第”,所以处应填“九品中正制”、处应填“门第”。材料三:根据材料三“科

42、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牍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涉及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其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所以处应填“考试成绩”。【小问2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三“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可得出,政府主导;择优取士;根据材料三“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牍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可得出,自由报考;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根据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可得出,继承发展创新。【小问3详解】理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统治者重视;选官标准、选拔方式演变的特点;选官制度演变的作用等方面理解不同时期选官制度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