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62.62KB ,
资源ID:251078      下载积分:3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25107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三年(2021-2023年)新高考Ⅰ卷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诗歌文言文(含答案))为本站会员(雪****)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三年(2021-2023年)新高考Ⅰ卷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诗歌文言文(含答案)

1、三年(新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诗歌文言文一文言文阅读(共3小题)1(2021新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

2、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

3、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

4、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

5、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5)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

6、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2(2022新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

7、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

8、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

9、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

10、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5)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2023新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襄子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

1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陈人有武臣,谓子鲋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

12、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13、节选自孔丛子答问)注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韩非子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D诬说,指没有事实

14、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

15、不明大道。(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5)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二诗歌阅读(共3小题)4(2023新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注】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B诗人认为

16、,“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2022新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

17、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2)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2021新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寄江州白司马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注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

18、东林寺。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解析一文言文阅读(共3小题)1(2021新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

19、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

20、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

21、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

22、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C.唐

23、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5)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考点】内容理解;拓展探究;古代文化常识;历史事件;文言断句;文言翻译【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

24、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先要理解评价语,阐述这句话说明的道理,再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分析这样说的目的。【解答】

25、(1)“故”解释为“所以”,一般用于句首,前面“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大意是“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句意完整,其后断句,排除AD。“虽”表转折,其前断句,“虽童孺皆为王”大意是“即使童孺幼子都封为王”,语意完整,中间不可断,排除C。故选:B。译文: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都封为王,封为王的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2)D“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有误,庶务没有这一层含义。庶务:古时指各种政务。亦指这些事务的经办人员。故

26、选:D。(3)B“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表述有误,原文为“安用重法邪”,意为不需要用重法,但并不能说明严刑峻法不能达到目的,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故选:B。(4)患:担心;受赇:接受贿赂;密:暗地里,秘密地;左右:身边的人。译文: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恶:厌恶,讨厌;乐:喜爱,喜欢。译文: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成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5)“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说明的道理是君主要做好表率,因为做臣子的会像影子那样效仿君主的行为。文中的唐太宗就是群臣的榜样。比如他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

27、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他还减轻百姓赋税,选用廉吏治理百姓,宽刑法。他赞同张玄的意见,不独断专行,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他还接受裴矩谏言,当众表扬谏言。这些事迹足以证明他是后世君王学习的榜样,正因太宗能做好表率,才能上行下效,促成“贞观之治”。司马光借写唐太宗,意在告诫告诫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答案:(1)B(2)D(3)B(4)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成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5)“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是说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司马光这

28、样说的目的是告诫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2(2022新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

29、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

30、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

31、,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

32、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5)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考点】内容理解;拓展探究;古代文化常识;历史事件;文言断句;文言翻译【答案】(1)C(2)C(3)A(4)我们连着两年收成不好,如果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魏国,可怎么办呢?

33、如果燕国不援救魏国,魏王就会割地屈膝求和,以半个魏国献给秦国,秦军一定会撤退。(5)对赵国:晓之以利害,为赵王讲清存魏对赵国的好处,也说明了魏国如果投降秦国将给赵国带来的危害。对燕国:请求发兵不得,便晓之以利害,为燕王讲明如果魏国屈节割地求和于秦,转头向燕,对燕国极为不利。【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内容概括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概括要点。(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

34、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文从句顺。(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在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解答】(1)“于秦”介词结构,作后置状语,故在其后断开,排除AD;“所以”连用,表示“的原因”,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句意:如果赵国不救魏国,魏国就要与秦国结盟。这样,赵国就等于直接和强秦为邻。赵国将年年有战乱,百姓将年年有死亡。这就是我所说的“忠于大王”的原因啊。(

35、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意思是受蒙蔽,指因受蒙蔽而不明;所以和“为赵蔽的蔽”不同。故选C。(3)“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错,结合原文“寡人愿子之行也”来看,是魏王提出让孟尝君出使诸侯。故选A。(4)岁,年成;助,援助;奈何,怎么办。译文:我们连着两年收成不好,如果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魏国,可怎么办呢?折节,屈膝求和;与,给;去,离开、撤退。译文:如果燕国不援救魏国,魏王就会割地屈膝求和,以半个魏国献给秦国,秦军一定会撤退。(5)孟尝君游说赵王时先说“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首先向赵王表示忠心,意思是说我向您借兵是对您的忠心,之后分析魏国存在对于赵国的价值,魏赵两国的

36、军队势力没有太大悬殊,而现在魏国的处境却不如赵国,是因为魏国是赵国西边的屏障,挡住了来自秦国的威胁,一旦魏国灭掉,赵国就“与强秦为界”,由此可见魏国存在的价值,这是分析利弊,用存魏的好处来打动对方。孟尝君游说燕王的时候说“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孟尝君用魏国灭亡之后给赵国带来的威胁引起燕王的重视,一旦魏国“折节割地”,之后会集合四国之力来攻打燕国,这是用亡魏的坏处威胁恐吓燕王。答案:(1)C(2)C(3)A(4)我们连着两年收

37、成不好,如果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魏国,可怎么办呢?如果燕国不援救魏国,魏王就会割地屈膝求和,以半个魏国献给秦国,秦军一定会撤退。(5)对赵国:晓之以利害,为赵王讲清存魏对赵国的好处,也说明了魏国如果投降秦国将给赵国带来的危害。对燕国:请求发兵不得,便晓之以利害,为燕王讲明如果魏国屈节割地求和于秦,转头向燕,对燕国极为不利。参考译文:秦国准备攻打魏国,魏王听说以后,晚上会见了相国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准备攻打魏国,您为我出谋划策,该怎么办?”孟尝君说:“如果有诸侯的救援,那么国家可以保全。”魏王说:“我希望您为我走一趟。”并郑重地为他准备好一百辆战车。孟尝君去到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借兵来救

38、魏国。”赵王说:“我不能借。”孟尝君说:“敢来向大王借兵的,是忠于大王的人啊。”赵王说:“可以听听你的道理吗?”孟尝君说:“赵军并不比魏军强,魏军并不比赵军弱。可是赵国年年太平无事,百姓也不见年年死亡;相反魏国年年战乱,百姓年年有死亡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魏国在西边成了赵国的屏障。如果赵国不救魏国,魏国就要与秦国结盟。这样,赵国就等于直接和强秦为邻。赵国将年年有战乱,百姓将年年有死亡。这就是我所说的忠于大王的原因啊。”赵王答应借兵,于是为魏国派兵十万,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到北边去拜见燕王,说:“现在秦国准备攻打魏国,希望大王能救援魏国。”燕王说:“我们连着两年收成不好,如果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

39、魏国,可怎么办呢?”孟尝君田文说:“行军数千里去救人,这是国家的大利。现在,魏王一出国门就可以看见秦军,即使想要行军数千里去救人可能吗?”燕王还未答应借兵,田文接着说:“我献给大王有利的计谋,可大王不用我的忠心计策,那么我只得请求离开,我担心天下将要发生大的变化呀。”燕王说:“大变化我能够听听吗?”田文说:“秦国攻打魏国,还没能战胜魏国,游观的高台就已经被焚烧了,国君宴乐射猎的离宫也被占领了。如果燕国不援救魏国,魏王就会割地屈膝求和,以半个魏国献给秦国,秦军一定会撤退。秦军从魏国撤退以后,魏王率领韩、魏大军,又从西边借来秦军,再联合赵军,用四国联军去攻打燕国,大王还有什么好处呢?当魏、秦、韩、

40、赵四国联军兵临城下之时,到底是行数千里去助人有利呢?还是出燕都南门就看见四国联军有利呢?四国兵临城下,燕国和四国相距已很近了,运输也方便也,这个时候,大王又有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可以走了,我听从您的。”于是为魏国派兵八万,战车二百辆,随着田文。魏王非常高兴,说:“您借来燕、赵军队很多,而且又快。”秦王十分害怕,便向魏国割地求和,于是魏国归还燕、赵的军队,并加封田文。3(2023新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襄子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

41、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陈人有武臣,谓子鲋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

42、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节选自孔丛子答问)注襄子:赵襄

43、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韩非子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

44、“诬蔑之辞”并不一样。(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4)把材料中画

45、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5)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考点】历史事件;一词多义;文言断句;文言翻译;内容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答案】(1)CEG(2)B(3)C(4)我的大臣们没有人不存在骄恣轻慢的心情的,只有高赫没有失去君臣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请让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5)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与文言文一词多义,平时要注意积累,一词多义

46、现象要结合语境进行判断。(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从语意上看,“韩非书云”的意思是“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其后应跟说的内容,结合材料一韩非子难一中的“仲

47、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可知,“夫子善之”是韩非书里记载的内容,应作“云”的宾语,“韩非子云夫子善之”句意完整,应在其后断开;材料以中韩非先引用孔子的观点,然后加以批驳,这就是“引以张本”,“然后难之”,故“引以张本”后断开;从固定结构来看,“岂哉”为反问句式,应在“岂”前断句,综上需要断句的三处为CEG。译文: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孔子认为赵襄子奖赏得好”,引用孔子的话来为自己的观点张本,然后非难孔子的说法。(韩非书里说的和孔子的意思)怎么会有不同呢?(2)B“词义不同”有误,“不可以不劝爱人”大意是“不能不去鼓励爱别人”,所以“劝”也是“鼓励、劝勉”的意思。故选:B。(3)C“世人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分析有误,根据材料二中原句“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