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一(七年级)语文入学分班考专项训练诗词鉴赏古诗文阅读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1本诗描写的是春雨,题目中“ ”字是全诗的诗眼。2我们要称赞老师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时,可以选用诗中的“ , ”。3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知”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春雨具有灵性、来得及时的特点。B额联说明春雨很细很小,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大地万物。C颈联写天空乌云密布,暗示这雨可能下到第二天天亮。D尾联写诗人看到雨后的清晨,红花带着晶莹的雨珠,鲜润浓艳,垂满枝头。4有人说尾联明着写花,实则写雨,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谈谈
2、你的想法。 课内阅读。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5竹石是清代画家 为自己的画作竹石图所题的诗。6“咬定青山不放松”中的“咬”运用了 修辞手法,说明了 。下面对本句诗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夸张竹子生长的位置非常险恶B拟人青山上的岩石非常坚硬C夸张竹子很有劲,能穿破石头D拟人竹子紧紧扎根石缝中,顽强生长7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一项是()A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B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D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8这首诗在赞颂竹子 的品格的同时,表达了诗人 的人生态度。9“岁寒三友”
3、是: 、竹、 。阅读约客,完成练习。约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10“黄梅时节”所表明的时间是 (A春末夏初B夏末秋初)。11“黄梅时节”是下列哪个地区的季节特征()A江南地区B东北地区宗C华北地区12诗人约客下棋,可是时间已过夜半,客人还未到来。“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敲”字写出了诗人当时 的心情。13请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这首诗所表现的画面。 阅读下面的词,借助注释,完成练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注释】西江月:词牌名。黄沙:黄沙
4、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见:通“现”,出现,显现。14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时间是 (季节)的夜晚,我是从“ ”一句看出季节特征的。词的上片主要写山村特有的响声,分别是:鹊惊、 、 。15用自己的话写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思。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_。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_,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16请把这首词补充完整。 17这首词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哪里可以看出? 18每一句诗词都是一幅画,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句用简洁优美
5、的语言进行描绘。 : 1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内阅读。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三军过后尽开颜。20写出划横线处应填的诗句。2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万水千山”在诗中是指一万条河、一千座山。( )(2)“等闲”就是平平常常不怕困难的意思。( )(3)“五岭逶迤腾细浪”一句的意思是五岭山脉间翻腾着细小的浪花。( )22全诗围绕哪句诗来写? 2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古诗。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6、。注释: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节。杜郎中,名杜元颖。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鸦:鸦雀。冷露:秋天的露水。尽:都。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落:在,到。24请结合注释,把这首诗的意思写出来。(形成解释能力训练) 2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阅读古诗,并按要求完成练习。 ,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26将古诗补充完整。27这首诗的题目是 ,作者是 朝诗人 。28“鬓毛衰”中“衰”的意思是( )A衰弱B衰老C疏落,减少29诗中的“客”指的是()A诗人的朋友B诗人自己C客居他乡的游子D家中的客人30本诗通过诗人的变“ ”和不变“ ”之间
7、的对比,以及儿童所问“ ”,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31儿童看到诗人会说些什么呢?诗人又会怎样回答呢?请你发挥想象,创设一段对话。儿童: 诗人: 参考答案:1喜 2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3D 4我认同这种说法。诗句表面看似描写的是花,实则通过想象雨后花朵带露水的样子,写出了雨对万物的滋润,雨仿佛也和花一样充满着生机。【解析】1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春夜喜雨是一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题目中的“喜”字统摄全篇。全诗八句,虽没出现一个“喜”字,但诗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故“喜”字是全诗的诗眼。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思是:细雨随着春风在夜
8、里悄悄来到,它默默地滋润万物,没有一点声音。现在主要用来形容老师们的无私奉献的精神。3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D这首诗的尾联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最能代表春色的花,此时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花朵,汇成花的海洋。并不是诗人亲眼所见的景色。故选D。4本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这首诗的尾联的意思是:天刚亮时看着那雨水润湿的花丛,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成型的世界。我们从中可以发现花的娇艳都是因为雨的滋润,所
9、以表面上是在写花,其实是在赞叹雨给万物带来的生机。5郑燮 6D 7C 8 坚强不屈 绝不向恶势力低头 9 松 梅【解析】5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竹石是清代诗人郑燮为自己的画作竹石图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题画诗。6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对诗句的赏析。“咬”字将竹子人格化,不仅写出了竹子紧紧扎根石缝附着在青山上的情景,更表现了竹子那种顽强生存的精神。故选D。7本题考查托物言志的写法。A.“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出自 清代郑燮的竹石。意思是: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用竹子的高洁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愿屈服,坚韧不拔的志向。B.“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
10、间。”出自明代于谦的石灰吟。意思是: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意思是: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表达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D.“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出自元代王冕的墨梅。意思是: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抒发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故选C。8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这首诗表面写竹,
11、其实写人,诗人在赞美竹的顽强而又执着品格的同时,寄寓了诗人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高傲风骨。9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岁寒三友”指松、竹、梅。松、竹在寒冬季节枝叶不凋,梅花则迎寒开放,所以称“岁寒三友”。10A 11A 12焦躁与无奈 13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诗人直到半夜也没有等来他约请的朋友,只好一个人伴着昏黄的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棋子震落了灯花。【解析】10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黄梅时节:五月,江南梅子熟了,大都是阴雨绵绵的时候,称为“梅雨季节”,所以称江南雨季为“黄梅时节”。故选A。1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黄梅时节,是我国江南地区对每年芒种过后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
12、期的称呼,梅雨是一种自然气候现象,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7月份都会出现持续天阴有雨的天气,因为在那个时候江南地区的梅子正值黄熟期,天气多绵绵阴雨,故又称作黄梅天、黄梅时节。故选A。12本题考查思想感情。“闲敲棋子落灯花”意思是:我无聊地轻轻敲着棋子,震落了点油灯时灯芯结出的疙瘩。此句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13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扣住画面,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古诗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诗句意思为
13、:梅雨时节家家户户都被烟雨笼罩着,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已经过了午夜约好的客人还没有来,我无聊地轻轻敲着棋子,看着灯花一朵一朵落下。14 夏天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蝉鸣 蛙声 15示例: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解析】14本题考查对词的内容的理解。需要认真的阅读古诗词。根据阅读古诗词,从“稻花香”“蛙声”可知是夏天。本诗的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
14、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根据句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可知是秋天丰收的季节特征。从诗中描写的景物,可知鹊惊、蝉鸣、蛙声这些是山村特有的响声。15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翻译。需要认真的品读句子写出合理的解释,书写合理即可。例如: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16 清风半夜鸣蝉 七八个星天外 17
15、夏季。从鸣蝉、蛙声、稻花香这些景物得以看出。 18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 19表达了作者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解析】16考查课内背诵与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17考查内容理解。根据诗句“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可知“蝉”“稻花”“蛙声”都是夏天的景物,可知是夏季。18考查诗句理解。根据诗句的意思,描绘画面即可。例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天边的
16、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19考查思想情感。作者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中围绕着夜行的特点,展现出夏夜乡村田野的幽美景色及作者对丰收年景的由衷喜悦。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田园风光,情景交融,幽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点睛】参考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
17、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20乌蒙磅礴走泥丸更喜岷山千里雪 21 2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战斗豪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颂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解析】20考查课内默写。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全诗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21考查内容理解与判断。(1)“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意思是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万水千山”的意思是:万道河,千重山。形
18、容路途艰难遥远。故错误。(2)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说法正确。(3)“五岭逶迤腾细浪”的意思是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故说法错误。22考查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全诗的统领,以直白的语言,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给整首诗奠定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远征难”三个字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间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然而面对长征途中的千难万险,铿锵有力的“不怕”二字,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勇敢顽强,顶天立地的
19、英雄形象,也明显暗示了对围追堵截的敌军更是不值一提。“等闲”意思是“轻易;随便;平常”。“等闲”两字将困难轻轻一描,呼应了“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蔑视敌人、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蓝图,是“面”的体现。23考查思想情感。这是一首记叙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史诗。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表达了诗人心里喜悦和满腹豪情,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4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
20、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25因思念故乡、思念亲人而寂寞【解析】24本题考查诗句翻译。首先借助注释理解句中重点字词的意思,再翻译整句诗句的意思。翻译时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要字通句顺,没有语病。25本题考查古诗的思想感情。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诗句“不知秋思落谁家”将思念故选、想念亲人的落寞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26少小离家老大回 笑问客从何处来 27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28C 29B 30 鬓毛 乡音 客从何处来 31 爷爷,您家在哪里呀?我怎么从来没有见过您呢? 我家就在这里
21、,你没见过我,你的爷爷肯定见过我。【解析】26本题考查古诗文的默写本诗出自于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全诗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译文: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27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古诗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本诗出自于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全诗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28本题考查对古诗关键词的理解。“乡音无改鬓毛衰”意思是我的乡音虽未改
22、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29本题考查对古诗关键词的理解。“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意思是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本诗中“客”指的是诗人自己。30本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本诗讲的是: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乡音无改鬓毛衰”意思是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由此可知,“我”离开家乡很久了,变的是“鬓毛”不变的是“乡音”。“儿童相见不相识
23、,笑问客从何处来”意思是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由此可知,儿童所问是:“客从何处来”。31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结合本诗的含义来想象当时的情景,如:儿童会问到:老人家,您的家在哪里?我怎么从来没有见过您呢?诗人回答:我家就在这里,你没见过我,你家里的老人肯定见过我。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