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1 ,大小:92.97KB ,
资源ID:248359      下载积分:20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24835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3年秋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为本站会员(蒙蒙d****课堂)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3年秋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1、2023年秋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第1课水到哪里去了一、教材分析“水到哪里去了”是三年级科学教材,变化的水这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节内容包括蒸发的概念和水蒸发的特征。其中蒸发概念(现象)和蒸发的特征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学生观察总结影响水蒸发的条件是本节课的难点。二、教学目标: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形成“蒸发”的概念。科学探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现象提出想探究的问题,并通过观察、体验、实验,分析蒸发现象,得出蒸发要吸收热量,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结论。并且引领学生初步经历一个典型的“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过程中

2、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如实描述的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烧杯、滴瓶、清水、酒精、纱布团(数量各一),温度计、玻璃片(数量各两), 木夹子、酒精灯、火柴、扇子(数量各三)。学生准备:清水、纱布团、玻璃片两片、滴瓶。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3分钟)导入介绍新朋友:水画观察。【让学生们亲身观察,感受探究的乐趣。】(二)主体探究学生活动一:写字游戏(5分钟)1、用湿布在桌面上写一个字,记录观察到的现象。2、师生交流观察现象,揭示课题。3、水蒸气是一种怎样的气体?4、什么叫蒸发?5、其它的液体也有这样的现象吗?(比如:酒精、汽

3、油)【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活动二:体验蒸发过程中要吸热。(10分钟)指导学生用手指蘸少量温水,抹在手背上体验感觉。【通过动手实验、体会等多种活动,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训练学生的探究思维,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究潜能,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1、交流体验到的感觉,分析原因。2、师范写对比实验的实验方案。3、老师演示蒸发吸热的对比实验。4、讨论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蒸发要吸热。)【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分析获得科学结论。】学生活动三: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15分钟)平时(晾衣服)的时

4、候,你通常用哪些办法使它们干得快一些呢?【通过学生运用刚才学习到得知识解释生活中事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水蒸发时要吸热。】1、(老师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用滴管滴上同样多的水后,)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使一块玻璃片上的水比另一块玻璃片上的水蒸发得快?2、课件强调对比实验的要求。3、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分析获得科学结论。】4、交流实验方案。5、强调使用酒精灯加热的对比实验。6、学生领取实验材料,分组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实验,记录实验现象。7、汇报实验结果。8、整理实验结果,总结影响蒸发的因素。9、谈谈这节课的收获。(三)应用创新(7分钟)1、运用

5、蒸发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课件图片1、2)【用图片讲解让干燥的知识变生动。】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已经运用了蒸发快慢的知识。1)、要使潮湿的粮食尽快晒干,可采取以下哪些办法?(1)将粮食放在阳光下照射。(2)将粮食放在通风处。(3)将粮食摊开。(4)用薄膜盖住粮食。)、下列措施中使蒸发减慢的是( )(1)用扫帚把洒在地上的水向周围散开。(2)用塑料袋包装蔬菜并放入冰箱冷藏室内。3、回到课题的背景,运用蒸发知识创新设计解决干旱问题的方法。板书设计: 水到哪里去了在常温下吸热蒸发:水 水蒸气 (液态) (气态)第2课 水沸腾了一、学习目标:科学概念: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

6、化现象。沸腾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科学探究: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科学态度: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二、学习重点:水加热过程的变化学习难点: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三、实验材料: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烧杯、三脚架、漏斗、塑料袋、夹子等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3分钟)1、小组讨论:你在家里烧过开水吗?水烧开了都有些什么现象?大胆地说出你的看法。2、设问: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二)探索活动一、说一说或画一画我们对上面这个问题的看法。1、能看到冒汽泡吗?上面有白色的汽

7、。这种白色的汽是什么?2、能听到什么?3、能用手去摸吗?温度太高,容易烫伤,一定要注意安全哦。4、水沸腾了温度究竟有多高?你知道怎样去测量吗?5、老师介绍温度的正确使用方法。活动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1、教师演示实验:(1)组装器材。(2)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方法。(3)强调实验操作方法,特别是一边加热一边使用温度计测量的观察方法。(4)安全提示。2、学生分组实验:(1)阅读活动手册,熟悉观察记录表,了解要观察和记录的内容。(2)小组合作探究,注意分工合作。(3)具体操作方法: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清水,放在火上加热。观察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和测试的变化,记录水沸腾的温度和时间。观察水沸腾时,水中、水面和水

8、面之上的各种现象。将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观察袋子的变化。(提示:袋子要先挤压掉空气)(4)将活动记录填写在活动手册上。三、研讨1、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1)我们看到了冒气泡吗?(2)水中、水面和水面上有哪些现象?(3)水的多少与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有什么关系?(4)沸腾后,我们听到了什么?2、水沸腾后我们观察到的现象(1)加热后,水的温度不断地上升,达到( )摄氏度时,开始沸腾。(2)水沸腾后,温度还会继续升高吗?(3)我们看见了哪些现象?3、我们收获了哪些科学知识?(1)温度计上的100是怎样规定的?(2)你知道水变成气体后,它的体积有什么变化?(3)你能正确使用温度计

9、和酒精灯吗?(4)你能区分蒸发和沸腾吗?4、小结:水在100时会沸腾,沸腾后继续加热水温不再发生变化。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后,体积会大大增加。第3课 水结冰了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二变成了固体状态。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过程与方法:1、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2、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1、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2、初次感受、体现物质状态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教学难点:水为什么会结成冰三、教学过程:(一)、冰的观察1.出示图片或实物,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冰块)你能说

10、说冰是什么样子吗? 2.学生交流:依据生活经验,谈谈对冰的认识3.观察冰出示观察材料: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冰块,我们一起仔细观察冰块什么样。学生观察,教师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冰的样子,并记录下来。不要长时间拿着冰,以免冻伤手。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冰的样子。(在观察过程中学生很容易看到冰化成水。)4.比较水与冰提出问题:冰可以化成水,我们来比较一下冰和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学生活动:比较冰与水,并填写维恩图。交流汇报:分析维恩图,从中归纳出固体与液体的不同。5.小结:像冰这样的物体,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我们称它为固体。冰变成水以后,形态发生了改变,从固体变成液体。二、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1.提出问题水还会变

11、成冰吗?你认为在什么温度时会变成冰?2.学生实验介绍实验方法:(1)在细而短的试管里加入一半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2)拿一只塑料杯(在外面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用温度计观察试管里的水温的变化。(3)在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加盐可制造更低的温度),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试管里的水温。(4)如果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实验中的问题及时提示。汇报交流:水在什么温度时开始结冰?是什么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由液态变成固态?3.总结第4课 冰融化了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

12、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冰。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过程与方法: 1、观测并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现象。2、观测并记录冰块周围空气的温度变化。3、设计、选择、应用一个快速融化成冰块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2、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二、【教学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三、【教学难点】探究促进冰融化的因素四、【教学准备】小组: 烧杯一只(内盛小半杯冰块),温度计4支,冰融化时温度记录表(参考书P50

13、),冰融化时周围空气温度记录表,可封口的小塑料袋1只、冰块1块(要求每组的塑料袋、冰块的形状、大小规格一样)。五、【教学过程】(一)观察冰的融化1、师:上节课我们探究后得出了液态的水在0以下就会凝固成冰,那么固态的冰能够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变成水呢?2、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做出预测。3、师:你们亲眼看到过冰的这个融化过程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亲自来看一看。板书:冰融化了 师:我们要怎么来观察呢?请大家一起看书P504、学生介绍观察方法,师生共同补充。(预设:(1)把冰块放入烧杯内,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冰块的温度。(2)让冰块自行融化。在冰块融化的过程,按均匀的时间间隔测量温度。(

14、3)当冰块完全化成水时,记录温度计上的读数。)5、师:方法知道了之后,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吧,同时记录冰块融化时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每隔1分钟测一次,把数据记录在P50的表格中(可增加一个测量空气温度的表格)。冰块融化时的温度记录时间1分钟2分钟3分钟4分钟5分钟温度冰融化时周围空气的温度记录表时间1分钟2分钟3分钟4分钟5分钟盛放烧杯内空气温度紧靠烧杯外壁空气温度远离冰块处空气温度6、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然后根据这些现象总结。(预设可以得出的结论: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0时,就可促使冰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在0,但紧靠冰块的空气温度下降了(冰块融化过程要不断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

15、待冰块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还会继续上升。)二、加快冰的融化1、师:我们刚才观察了冰的融化过程,你有办法让冰融化的更快一点吗?2、学生预测方法。(预设:把冰块放到温度更高的地方;把冰块放在太阳、灯光等下面;用手把冰块焐热。允许学生创造性的思维。)3、师: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个融化冰的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融化冰的水平最高,每个小组先讨论下你们打算用哪种方法。4、师:方法都讨论好了吧,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块大小一样的冰,放在同一种透明的塑料袋中,要求塑料袋的袋口一定要保持密封。一般只能改变一个变量,记录下冰完全融化的时间。在比赛的过程中各小组也可以相互观察和监督。5、学生实验后汇报交流。(预设:在冰融

16、化的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塑料袋的外壁上有很多小水珠。)6、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说说是什么使冰的状态发生了变化?(预设:热量是使物质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三、拓展熔化1、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板书:冰(固态) 水(液态) 2、师:在冰融化的过程中有什么新的问题出现吗?(如水珠是从哪里来的?)第5课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2.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科学态度目标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二、【教学重

17、难点】重点: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三、【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等。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四、【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1小包食盐,一小包小苏打,一小包碱,装有水的烧杯1个,玻璃棒1根1.出示食盐,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2.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

18、解。3.提问: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预设:白糖,味精,红糖等。)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小苏打和碱,并出示小苏打和碱。(板书:小苏打,碱。)5.提问:如果我在这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一直加一直加,食盐能够不断溶解吗?那小苏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学生进行猜测。)6.提问:那么,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学生猜测。)7.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板书)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

19、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平分成8份;也可以采用平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1.提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如果这节课我们就用食盐和小苏打来研究这个问题,怎么研究?(预设:学生提出进行实验设想。)2.根据学生意见,适时出示小组讨论的提示:要知道同样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我们打算怎么做?我们还应注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巡视。)3.全班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教师选择关键词进行板书

20、。(预设:水量一样多;食盐和小苏打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并且要等前面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板书:水量统一,每次加入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4.阅读科学书13和14页,思考并交流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水为什么要一样多?怎样加入食盐?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和小苏打?怎样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了?5.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并演示。(采用平勺定量法时要演示如何获取2克一份的食盐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盐,用尺子刮去多余的盐,搅拌的操作规范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到烧杯的底和壁,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食盐、第三份食盐,要将食盐溶解的份数及时记录下来,如何判断食盐是否完

21、全溶解等。)6.出示活动手册第3页,指导学生实验要求及记录:先完成食盐的溶解实验,再完成小苏打的溶解实验,并根据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情况,进行记录。当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时候,在表格中打一个,在实验结束时,通过统计的数量,来表示食盐或小苏打溶解的份数。7.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量。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巡视的注意点:(1)是否按照流程进行实验;(2)小组内是否人人参与;(3)是否对实验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8.学生完成实验后整理器材,汇总全班的数据到黑板上或者课件上。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数据汇总表1.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实验数据汇总表,进行交流:50毫升水

22、能溶解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引导学生从黑板上的数据得出“大多数小组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和小苏打”)小结我们的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2.组织讨论: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这样加,有什么好处?(学生交流想法。达成共识:这样一份一份地加入,能够清楚地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能够溶解的份数。)四、拓展:其他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1.教师出示白糖、味精、红糖,提问:如果想知道这几种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可以怎样研究?(学生交流实验方法。)2.回家后同学们

23、可以利用今天课堂上的实验方法,探究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第7课 混合与分离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科学探究目标:1.使用过滤装置,分离食盐、沙和水的混合物。2.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探究活动。科学态度目标: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有积极的探究兴趣。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2.了解使用简单工具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便利。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使用过滤装置,分离食盐、沙和水的混合物。难点:尝试多角度、

24、多方式认识物体,有积极的探究兴趣。三、【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1.投影图片出示:食盐和沙混合物,你有什么办法将食盐和沙分离?2.揭示课题:混合与分离(板书)二、科学探索:(预设20分钟)1.初步了解食盐和沙子的特点:食盐和沙有什么特点呢?每组领取食盐和沙,集体交流讨论食盐和沙子的特点,并完成活动手册。2.根据食盐和沙的特点你会怎么样来分离?(引导学生根据食盐和沙不同特点来设计方法/把食盐和沙放入水中会有什么不同现象?)3.方案一:教师演示将食盐和沙混合物倒入装有水的烧杯,并搅拌溶解食盐。方案二:学生领取装清水的烧杯,并把食盐和沙倒入搅拌溶解食盐。4.展示烧杯,食盐哪里去

25、了?可以怎样将沙和盐水分开?方案一:5.出示过滤装置,并课件学习过滤操作。6.学生进行过滤操作分离沙和盐水?7.怎样将食盐和水分离?(把水蒸发了)8.展示蒸发装置,并学习操作规程。9.学生进行蒸发实验,分离食盐和水。方案二:5.出示过滤装置,并课件学习过滤操作。6.食盐怎么从水中分离出来呢?7.提供蒸发装置,学习操作要求。8.学生实验操作,先进行过滤实验分离沙和盐水。9.用过滤装置换取蒸发装置分离食盐和水。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1.蒸发获得的食盐是混合时的食盐吗?引导分析蒸发获得的食盐和原来食盐之间的异同。2.水再分离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利用一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的特点可以分离一些

26、物质。)3.食盐和沙混合后是怎么分离的?追问水到哪里去了?(利用物质之间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离)4.在分离食盐和沙的食盐过程中你还有发现? 第8课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如水的三态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1、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2、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发展思维。3、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二、重点与难点观察并记录水的三态的变化与纸、橡皮泥发生的变化;讨论交流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的三态变化视频

27、、教学课件小组准备:橡皮泥、圆头剪刀、白纸、学生活动手册四、教学过程一、聚集:揭示课题(预设7分钟)教师准备:出示课件中水的三态变化的图片冬天河里的水结冰,天热了冰化成水的故事情节图片导入,加入水三态变化相关的图片。1、提问:冰融化成水了,发生了什么变化?冬天河里的水结冰时,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预设:学生回答水融化时变成冰、变成了液态的水了。结冰时水从液体变成了固体了。)2、提问:思考:妈妈在晾衣服时,衣服慢慢的晒干了。衣服上的水变成了什么?(预设:衣服上的水消失了、水不见了、衣服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跑的空气中)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小结:水真的不见了吗?其实衣服上的水经过

28、太阳的暴晒(加热)后液体的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3、提问:水的哪些特点发生了变化?那么它还是水吗?课件出示学生活动手册。说明要求: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的表格上4、课件出示纸和橡皮泥等物品的图片,生活中的变化有很多,比如说纸、橡皮泥的变化,此时呈现纸制品和橡皮泥制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图片中的物品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纸的形状改变、气球大小改变、木棒颜色改变等)5、揭示课题: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二、探索:纸和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各种纸6张、橡皮泥若干、剪刀、刮刀、活动手册等活动前课件出示:1、活动要求: 学生能把活动手册上的表格边实验边记录下来,能在

29、分析中得出实验结论。2、活动问题: 问题1:我们做了什么使纸(橡皮泥)发生了变化?问题2:请同学们说一说它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问题3:它们变化后与还是原来的物质吗?活动一 :1、教师拿出一张纸折出一个折纸模型,进行简单的制作。(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2、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上述问题完成对活动手册的填写(对学生手册填写预设1:把纸折起来、剪一剪、撕一撕等。预设2:学生根据实验能描述实验现象。预设3: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3、交流展示环节:请学生讲解自己完成的活动手册(预设:学生根据自己的数据分析结论,纸改变了形状但是都还是原来的纸。)(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

30、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活动二:1、提供橡皮泥和刮刀,让学生用这块橡皮泥制作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2、学生制作时认真思考三个问题并按要求填写到活动手册上。3、完成后安排以小组上台展示交流形式,分享成品的喜悦。(预设1:把橡皮泥捏一捏、刮一刮、揉一揉等。预设2:颜色改变、形状改变等。预设3: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橡皮泥形状预设改变但是还是橡皮泥。)(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教师提问:想一想,大家完成的橡皮泥作品还是橡皮泥吗?纸变化后还是纸吗?(引出下一环节)三、研讨:(预设5分钟)1、提问:这节课我们观察了

31、很多变化,有没有相同点?(预设:大小改变、形状改变等)教师引导:水结冰后还是谁吗?(预设:学生:是。)制作泥人后还是橡皮泥?(预设:是)其实我们还有一个最相似的相同点请同学们说一说。(预设:它们都还是原来的物质。)2、在分析小结中得出结论: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成分却没有改变。然后对比橡皮泥、水、纸变化的相同处:发现物质的大小、形状等特征的改变不影响物质的本质变化。四:回顾和拓展(预设8分钟)1、生活中的变化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大家还知道你们周围有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预设:酒精的挥发、劈柴等生活中的例子。)2、回顾溶解。教师准备溶解小实验,请学生观察并结合第4、5两

32、课的所学说一说相关?的要点(预设:100毫升水能溶解36克食盐、温度越高溶解越快、颗粒小溶解快等)。3、回顾混合与分离。提问1:我们要怎样把沙和食盐分离?(预设:筛子、溶解和过滤等)提问2:食盐和水又是怎样分离的?(预设:晒太阳、加热、蒸发等)4、了解热胀冷缩的现象:压瘪的乒乓球放热水中的变化。第二单元 空气第1课 感受空气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气体,空气确实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感觉到空气的存在;空气不但占据空间,还能流动。2、过程与方法运用感官可以感觉空气的存在;运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深入研究空气;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

33、扰动”,可以观察到不可见物质;在动手实验前,对可能发生的现象作出假设,有助于我们对空气的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多种形式使学生产生研究空气的强烈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二、教学重点,难点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三年级学生接受能力出发,教学重点是感受空气的存在,流动及知道空气占据空间;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降落伞表演吗?想看吗?好,我们共同来欣赏一段精彩的降落伞表演。不过,你们要认真观察,边看边思考,降落伞是靠什么撑起来的?2、课件出示降落伞表演3、师板书:认识空气。

34、(二)利用感官初步感觉空气。1、创设情境,利用感官感觉空气的存在。1)师:空气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眼前,你看见了吗? 生:看不见师:用手摸一摸。 生:摸不着。师:空气看不见又摸不着,要研究它可就难了,有什么办法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书(如挥动手中的风车、扇动扇子、风吹树叶摆动)2)师:很好,同学们说得都很对,如果我们进一步研究空气就要想办法抓到空气,怎么抓呢?学生说一说(用塑料袋来抓空气,并让一个学生演示一下)2、引导用感官了解。(1)师:用手指着一袋空气,说这里面鼓鼓的,就是空气。我们也一起用塑料袋来抓空气吧。(学生抓空气)(2)师:有了空气,我们可以用身上的哪些感官来认识

35、空气?学生说一说(看摸听闻等)学生边说边用动作演示(多名学生)(3)师:现在就用你们说的方法来感受一下空气吧!(4)分组实验(提出实验要求)(5)师:刚才同学们都研究得很投入,肯定有不少发现,现在就把自己的发现跟大家说说(汇报交流)。师小结: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板书:空气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二、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够流动(一)实验一:小魔术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一个透明的杯子、旧报纸。1、教师谈话: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真好,老师太高兴了!老师打算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欢迎吗?2、师生合作演示,让学生猜测(1)教师找一个小朋友当助手。(2)教师

36、拿一小张旧报纸。像真正表演魔术一样,向学生前后展示这张纸,并拿到学生的座位前,让学生摸一摸,再把纸放入水中。师:(纸放在水里)你们猜猜看,是湿的,还是干的?学生回答后,让小助手捞上来给学生看一看! 师:老师有办法把纸放在水里,而且让它依然还是干的,你们信吗?(3)教师又拿出一张纸交给小助手让他像真正表演魔术一样,向学生前后展示这张纸,并拿到学生的座位前,让学生摸一摸,证实这的确是一张普通的旧报纸。教师接着拿起杯子,把杯口朝向大家晃动几下,然后,教师让小助手把纸捏成一团,用力塞入杯子的底部,教师检查后,对小助手说:请把透明的杯子倒过来,直立着按入水底。紧接着,让学生猜测纸会湿吗?师:大家猜一猜纸

37、会湿吗?(学生进行猜测)2、小组合作动手实验(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2)小组动手实验、讨论、做记录(3)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小组。3、学生汇报交流。(用投影仪展示学生填写的表格)4、师生小结,得出结论教师边演示边小结: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到水淹没了杯子,但杯子里有一大段“空”着,这一部分地方被空气占据了,所以水就不能进去,杯中的纸自然就不会湿了。(二)实验二:谁赶走了杯子里的水。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2个透明的杯子。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1)师:的确,空气在哪儿都能占据空间。我们再来表演一个魔术,看看又有什么新发现,大家看2、教师演示教师把一个杯子斜着放进水中,使杯中灌满水,用另一只手把第

38、二个杯子倒过来,直立着按入水中。问:能不能把瓶子里的空气装到杯子里?(学生回答,演示)在水下,把两个杯子靠在一起,倾斜第二个杯子,使第二个杯子的气泡跑进第一个杯子。3、教师演示,提醒注意观察水面的变化。问:你发现了什么?师:空气变成了气泡,把杯子里的水挤出来。这个实验正是通过气泡对水的扰动来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并能流动。板书:会流动4、学生实验(4)教师小结:正是这样,看不见的空气在能看见的水里流动,形成气泡,这样我们就看到了空气,这是科学上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也是科学的魅力所在。看,我们是不是很了不起,又有一个新的发现。第2课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一、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2

39、. 科学探究:(1)用实验的方法证实空气占据空间。(2)能进行简单的实验,进行判断和推理。3. 科学态度:(1)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2)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2. 教学难点:能用语言正确表达实验结果的原因。三、教学准备:小组实验材料:透明玻璃杯、玻璃水槽、纸巾、矿泉水瓶(两个)、气球、实验记录单;演示实验材料:矿泉水瓶(两个)、橡皮泥、吸管两支。四、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学过乌鸦喝水这个故事。谁能说说故事中聪明的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瓶子里的水的?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上升?(石子

40、有一定的体积,扔下去后小石子占据了水的位置(空间),所以水没位置了,就升上来了)。小结:我们把物体占的位置或地方叫“空间”。举例:粉笔占据粉笔盒的空间;同学们和桌子椅子占据了教室的空间。二、猜想、验证,得出结论活动一:提出问题进行猜测1.固体和液体都能占据空间,那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会占据空间吗?2.学生大胆猜测。活动二:1.老师的桌子上有半瓶水,两根吸管和一块橡皮泥,不用石子,用这些东西就能使水从吸管里流出来吗?你的方法是什么? 2.讨论:为什么一根吸管要伸人水里,一根吸管要在水面上?橡皮泥在这里的用处是什么?(堵住瓶口,不让空气跑出来)3.教师示范,请一名同学上台协助。4.讨论:为什么会这样

41、呢?5.小结:刚才的实验说明空气也能占据空间。活动三:“纸的奇遇”1出示透明玻璃杯:它里面有什么?(空气)2讲解:将纸巾塞入玻璃杯后倒扣入水槽中,预测: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侵湿?3.这只是我们的猜测,想知道到底会不会湿,就要做实验。出示实验要求:(1)将纸巾揉成团,塞到杯子底部,不能掉下来。(2)将杯子轻轻地竖直倒扣下去,不能送水,再轻轻地将杯子从水里拿出来,杯口竖直朝下。(3)用桌子上的纸巾将杯子先擦干后,取出纸看看有没有湿。(4)小组汇报:纸没有湿。追问:说明杯子里的水进去了没有?水为什么进不去?(杯子里有空气,空气占据了杯子中的空间,水就进不去了)(5)不成功的小组反思:为什么纸湿了?(

42、倾斜,有气泡)(6)小结:这种现象说明了空气可以占据空间。此实验操作的重点:玻璃杯压入水里和从水里取出时,一定要保持是什么阻止水进入杯里的?玻璃杯垂直。对于“如果将杯子倾斜放入水中,纸团会湿吗”的问题,根据之前的转移空气学习活动和纸团不湿的实验,学生可以进行讨论预测,并进行实验,验证和加深对气体的认识。(7)学生谈谈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际应用。三、拓展提升:实验:吹不大的气球本活动是上一个活动延续:进一步研究了解空气占据空间,加深对空气占据空间的认识,以及利用空气占据空间尝试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是较高层次的要求。1.出示实验材料,引发学生思考:瓶子里的气球能否吹大,为什么。气球与瓶子组成了一个封闭

43、体系,气球内外的大气压始终是一样大的:当吹气的时候,气球内以及瓶子内部大气压整体升高,气球内、外壁的大气压始终相同,因此不需要膨胀体积就可以达到气压平衡,气球当然不会变大。2.进一步追问:怎样才能吹大瓶子内的气球?在瓶子底部开个小孔,吹气球时,瓶内的气体能够从小孔被压出瓶外,气球体积逐渐膨胀,这时用胶带粘住小孔,瓶中气球内外的大气压始终是一样大,所以,吹大的气球不会变小。四、课堂作业:选择题五、课后作业:1、生活中还有很多空气占据空间的例子,请同学们搜集并记录下来。下节课来汇报。2、思考:为什么现在大家都喜欢用真空收纳袋来存放棉被?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研究认识了空气的哪些新特性?七、板书

44、设计: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提出问题 猜想 验证 得出结论 空气能占据空间第3课 压缩空气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压缩的空气是有弹性的,会产生弹力。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会使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2.学生通过使用学习单,会运用绘画等形式记录实验结果。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2.学生通过比较其他人的数据,体会多次实验能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压缩的空气可以制成救援的气垫、玩具气枪等。2

45、.了解人的需求是影响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比实验感受空气是可以被压缩或扩张的,并且压缩的空气是有弹性的。教学难点:解释空气为什么可以被压缩或扩张。三、【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1.出示气泡图提问: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一种怎样的气体?(它是看不见、无色、无气味、会流动、可以被压缩)二、探究:空气能否被压缩(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每组两个注射器、学生活动手册1.出示注射器。提问:你会使用吗?(学生上来演示)提问:用手握住的地方叫什么?(预设:针筒)针筒上面还有什么?(预设:刻度)这个可以动的部分叫什么?(预设:活塞)2.演示抽一段空气。提问:现在老师如果把活塞往里推,手不放开,你觉得推得动吗?(预设:推得动或者推不动)如果能推得动,能推倒哪里?(学生在活动手册中进行预测)提问:如果把活塞往外拉呢?(预设:拉得动或者拉不动)出示活动手册,学生进行预测,指导学习如何记录,提示用力不能太大。交流预测,问题指向:能不能压缩?压缩的程度怎么样?扩张的程度是多少?3.如果把空气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