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1 ,大小:143.85KB ,
资源ID:248228      下载积分:16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24822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3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整合提纲)为本站会员(雪****)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3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期末复习全册知识点整合提纲

1、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期末复习知识点整合提纲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考点1 追求智慧的学问一、哲学的起源1.哲学的本义(1)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2)在古希腊语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3)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4)马克思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2.哲学的产生(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智慧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生的迫向和思考。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能思考世

2、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点拨提升】哲学不等于智慧。哲学本身并非就是智慧,而是追求智慧之学。3.哲学的作用: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点拨提升】哲学具有双重性,哲学对时代的反映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点拨提升】世界观是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总的根本的看法,不是对某类事物、某个事物的观点,如

3、:“小王早上5点起床”就不是世界观。世界观人人都有,但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如:“存在即被感知”就是错误的世界观。2.哲学与世界观关系世界观哲学区别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特点零散的、自发形成的自觉形成的、系统化、理论化存在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不是人人都有联系世界观研究的问题,都是哲学研究的对象。二者研究的对象都是整个世界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都是主观的,有正误之分3.世界观与方法论(1)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

4、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论。(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点拨提升】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与方法论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因此,不能说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方法论区别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指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联系(1)二者不可分割,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2)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

5、知识的概括和总结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则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关系哲学具体科学区别研究对象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世界某一具体领域、某一具体方面、某一事物任务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揭示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特殊规律作用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最根本的方法论指导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指导联系二者都把现实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

6、法论的指导考点2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含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3.表达: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哲学家,其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不尽相同。中国古代哲学家西方哲学家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等关系问题,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基本看法和观点西方古代哲学主要关注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西方近代哲学研究的侧重点则转向了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点拨提升】哲学的基本问题:二、为什么思维和存

7、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是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3.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划分标准:对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2)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2.唯物

8、主义的基本形态基本形态主要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试图从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来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主要观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把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直接提同于物质概念,把原子的属性等同于物质的属性,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受力学支配的机械运动,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点

9、拨提升】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基本形态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赫拉克利特宇宙是一团永恒的活火荀子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泰勒斯世界的本原是水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3.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

10、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点拨提升】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基本形态区别举例主观唯心主义主观精神:一般是指“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心外无物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万物皆备于我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脱离人而单独存在的所谓“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神等)世界是“理念”的影子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道生万物4.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长期存在。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从派

11、别上讲,哲学史上的对立和斗争归根到底,只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种。【点拨提升】在哲学史上,存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子,但是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形而上学。辩证法、形而上学要么与唯物主义结合,要么与唯心主义结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基本派别。考点3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1)社会历史条件(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斗争的必然产物。(2)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3)科学前提:近代以

12、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步和取得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社会科学前提。【点拨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机械相加,而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和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的崭新哲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1)指明方向: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2)历史使命: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二、

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坚持从实际出发,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2)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于社会历史研究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科学性:正确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2)革命性: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独特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

14、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名师点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方面,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的世界;在历史现中,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存在和发展;在认识论中,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的基础。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毛泽东思想(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

15、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2)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蕴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贡献。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

16、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思想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为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原创性贡献。【点拨提升】不能错误地认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不能错误地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

17、主义中国化的终极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考点1世界的物质性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点拨提升】(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与物质的具体形态:关系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区别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是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共同特征物质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物质是一个共性问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备物质的唯一特性以外,还有其自身

18、的个别属性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有生有灭的 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个性问题联系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的关系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如果离开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可见物质只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而万事万物即物质的具体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2)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关系客观实在客观存在区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是相对于人自身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客观存在的物质的具体形态,也可以指人自身之外客观存在着的某种具体的思想客观存在的东

19、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可以是精神、意识现象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地理因素、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吞兩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心理,再到人类意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0、2.人的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即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即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3.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4.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了客观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识。【点拨提升】意识依赖于物质,并不意味着意识是对物质的被动反映,意识是物质的能动反映。识是人脑的机能,并不意味着有了人脑就有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人脑不会自行产

21、生意识,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了客观存在和社会实践,意识就不能产生。意识是对物质的被动反映,并不意味着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意识有正确、错误之分。5.世界的物质性(1)原因: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2)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3)方法论: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点拨提升】(1)物质独立于意识,不依赖于意识,但是意识依赖于物质。(2)世界的物质性,也就是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

22、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等。考点2运动的规律性一、规律是客观的1.运动的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点拨提升】(1)物质的唯一特性不等于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它揭示了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相对于物质的其他属性如可知性、无限性而言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揭示了物质的本质,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永恒的。(2)物质与运

23、动是辩证统一的,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3.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3)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点拨提升】(1)哲学上讲的规律不等于具体规律,它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和具体规律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2)规律的客观性,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规律并非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定理、公式、法律都不

24、是规律,它们都是主观的,可以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们是规律的反映。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它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点拨提升】(1)意识的作用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只能通过指导人们实践把观念中的东西转化为现实的东西。(2)意识的能动作用并不都是正确的。从认识世界看,意识既可能正确反映客观

25、事物及其发展规律,也可能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从改造世界看,正确的意识能有效地指导实践,对改造世界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会误导实践,对改造世界起阻碍作用。(3)意识的能动作用不等于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意识的反作用是指人能够能动地改 造世界。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2)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我们做

26、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3.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4.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考点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1.联系是普遍的(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

27、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的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3)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点拨提升】“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绝对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的说法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是正确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的说法否定了联系的客观性、条件性,是错误的。2.联系是客观的(1)联系客观性的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联系的客观性: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联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

28、事物的联系,它们都具有客观性。(3)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3.联系是多种多样的(1)联系的多样性: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2)生活中的错误:容易看到的是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往往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3)方法论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点拨

29、提升】人为事物的联系不等于主观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联系,主观联系是主观臆造的根本不存在的联系。联系具有客观性,不意味着人在客观联系面前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联系是多样的,不能说联系就是偶然的或必然的。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1)整体与部分是互相区别的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2)整体与部分又是相互联系

30、、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点拨提升】(1)整体功能不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状态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不合理的、无序的状态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小于部分功能之和。(2)部分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对整体起决定作用,关键部分甚至对整体起决定作用。(3)立足整体,树立全局观念,不能说立足部分,立足局部。2.系统的基本特征(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2)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

31、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3.方法论(1)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2)要立足整体,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3)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考点2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一、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发展的普遍性(1)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中。(2)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一些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人类还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而共产主义社会仍将继续发展。(3)每个人的认识都

32、经历着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2.发展的实质(1)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它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点拨

33、提升】(1)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2)发展代表着事物运动、变化的一种趋势,事物的运动、变化有前进的、上升的,也有后退的、下降的,而发展只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和变化。发展也绝不是事物简单的数量增减和位置变动。(3)简单地以事物出现时间的先后、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完善或以事物的名称、旗号来判断新旧事物,都是不科学的。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1.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量变和质变(1)量变和质变的区别最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人们在生活中看到的统一角持、平衡和静止等,都是事物在量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

34、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都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

35、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点拨提升】(1)量变和质变是发展的两种状态或形式,不是两个阶段。(2)不能认为量变必然导致质变,量变要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但是质变不等于发展。(3)事物的发展是循环往复,不断前进,“发展是循环往复的过程”的表述是错误的。(4)不能简单地说量变和质变哪个重要,而对于事物的发展而言,质变更为重要。2.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前进性和曲折性(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通过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36、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3)方法论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迁回的。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点拨提升】(1)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方向、前途、总趋势,不能说事物发展的方向、前途

37、、总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2)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不能说旧事物总是强大的。考点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矛盾的含义(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2)矛盾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3)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2.矛盾的基本属性基本属性表现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斗争性是指矛盾

38、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二者的辩证关系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点拨提升】(1)事物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具体事物构成矛盾也是有条件的,关键看是否处于一个统一体中。(2)事物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但不能把它理解成“优点”与“缺点”、利与弊等两个方面。(3)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不能说矛盾的

39、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转化。(4)矛盾双方仅有对立或仅有统一,都是无法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二、矛盾问题的精髓1.矛盾的普遍性(1)含义: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2)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点拨提升】矛盾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也不意味着“矛盾永远无法解决”。矛盾解决不是指矛盾不存在了,而是指转化为新的矛盾。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具体矛盾作出科学解释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就不存在。2

40、.矛盾的特殊性(1)含义: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表现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2)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

41、特殊,它总是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3)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4)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努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点拨提升】体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关键词合当地实际;总结试点经验推广;某

42、地某部门借鉴经验;典型示范、抓好典型;在理论、思想、政策、精神的指导但要结合当地实际;等等。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1)区别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2)联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1)区别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矛盾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在矛盾两个方面中处于被支配地位。(2)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与

43、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方法论: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1)坚持两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2)坚持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论,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点拨提升】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区别内涵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决

44、定作用的矛盾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范畴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内部外延主次矛盾是复杂事物中包含的许多矛盾相互比较而言的,主要矛盾只有一个,次要矛盾可以有许多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就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比较而言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方,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只有一方关键词“重点”“重心”“关键”“首要任务”“突破口”“中心环节”等“主流”“方向”“大局”“性质”“主体”“实质”“本质”“优势”等联系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主次方面相互依赖、相互排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看问题、办

45、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重视主流但不忽视支流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联系(1)二者都是关于矛盾的不平衡性问题,都属于矛盾的特殊性范畴(2)二者都要求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3)矛看的主次方面从属于主次矛盾,主次矛盾中都包含着主次两个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含义: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2)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3)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

46、物的基础。正因为各种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我们认识矛盾的目的是正确解决矛盾。只有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考点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认识与实践1.认识(1)含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反映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点拨提升】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形式形式理解感觉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引起的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知觉人对客观事物各个部分或属性的整体反映表象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感性形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概念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及映事物的思维形式。概念的形成,标志人的认识已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判断对事物的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推理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前提)推出一个新判断(结论)的思维形式2.实践(1)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作为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点拨提升】改造世界分为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