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测试卷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国语鲁语上载:“昔烈山(烈山:放火烧荒)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柱:尖头木棒),能殖百谷百蔬。”材料可以佐证()A.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B.铁器的冶炼情况C.轩辕氏对农业的贡献 D.神农氏制作耒耜2.商周时期的工匠采用“泥范铸造法”来铸造青铜器,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这一方法()A.表明青铜铸造工艺已经领先世界B.是科学理论指导生产实践的产物C.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D.反映了制造农业工具的精湛工艺3.从考
2、古发掘看,春秋到战国早期的铁器,多出自墓葬,且数量很少。例如在山西长治分水岭12号墓中共发现430件随葬品,其中仅有铁器8件;14号墓中共发现1 005件随葬品,其中仅有铁器9件,其余多为青铜器。据此推知当时()A.铁器最终取代青铜器B.铁犁牛耕已少量出现C.生产力并未完成转型D.青铜农具数量非常多4.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 B.中原地区开始进入铁器时代C.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D.随葬品以铁器为主5
3、.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知()记述出处“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供给)公上”汉书“(庞公)夫妻相敬如宾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后汉书逸民列传“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秉耒把锄”东汉王充论衡A.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D.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的庄园,除了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作,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C
4、.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7.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女红一直是自然经济的代表。然而封建社会后期却出现了“其女红不事剪绣,勤于纺绩,虽六七十岁老妪亦然。贫家无棉花、苎麻者,或为人分纺分绩,日不肯暇。其女工(红)巧拙,视布之粗细为差”。这说明()A.纺织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B.家庭纺织业的商品性增强C.明清之际社会分工逐渐增强D.妇女成为社会主要劳动者8.上海机器织布局筹办于1878年,产品纳税享有优惠,营业兴盛、利润丰厚;同期兴办的汉阳铁厂也享有优惠政策,经营情况却恰恰相反,产量低、质量差、成本高、销路少,难以为继。这一现象折射出()A.管理水平决定企业发展前景
5、B.民族工业更容易获得发展C.近代企业工业布局不够合理D.企业发展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9.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大隆机器厂的生产业务是以修配机器为主,到1928年,该厂开始大量制造织布机;到1937年时,大隆机器厂生产的纺织机械已经令英商怡和纱厂的大班“极为注意”,“诚不料中国之大隆厂,竟有如是之优良出品也”。材料表明()A.中国的重工业获得了飞速发展B.中国机器制造业能与列强竞争C.国民政府保护民族机器制造业D.中国近代机器生产得到发展10.1955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的暂行条例规定,一等奖奖金为1万元人民币。1966年,国家批准了发明奖励297项,仅对获奖者颁发发明证书,未颁发
6、奖章和奖金。2000年,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式设立,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和500万元奖金。这反映出()A.美苏冷战促进中国更加重视科技B.改革开放开始要求提高创新能力C.国家更加注重对科技创新的激励D.科教兴国战略得到全面贯彻落实11.17世纪,欧洲城市夜生活开始出现,但社会影响仍然有限,大多数市民还没有介入夜生活。到18世纪,夜生活开始成为时尚,一些曾属于贵族圈子的娱乐活动开始扩及民间。到19世纪,夜生活的时尚潮流已势不可挡。这些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政府对夜生活的鼓励C.贵族娱乐圈子的扩大D.工业革命的有力推动12.有人这样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
7、景: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这说明()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13.19世纪中期,英国一位正在替妻子补袜子的男人对来访的朋友说:“我知道这不是我干的活,可是我那可怜的老婆在工厂里我已经三年多没有工作了她早就成了家里的男人,我却成女人了。”据此可知,工业革命()A.冲击了旧有的家庭结构B.抬高了工人的就业门槛C.改变了传统的等级观念D.提升了妇女的政治地位14.综合下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年份约1
8、770约17901793约18301835数额(百万英镑)140175360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年份175517971835指数42.7442.4878.69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15.互联网可以让我们足不出户就欣赏到世界各地的美景;可以支持不同地区的人们“面对面”沟通和交易;可以在公共危机来临时构建在线课堂以保证学生不耽误学业。它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预测的,不时打破我们想象的边际。材料反映出互联网()A.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B.使人类社会进入人
9、工智能时代C.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认知视野D.为人类相互交流提供了新途径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大题,共55分。)16.(13分)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发展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周易系辞下材料二裴李岗遗址出土数量较多、种类比较齐全的农业生产劳动工具,说明我国黄河流域在8000年前左右就开始了农业生产;数量众多的收割工具石镰和谷物加工工具石磨盘,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已有一定的水平。出土不少的猪、羊骨骼,以及发现的陶塑猪、羊头原始艺术品,说明当时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家畜的饲养也出现了。摘编自光明日报1979年1
10、月10日河南省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朝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1)材料一、二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指出哪一则材料最具客观历史价值并说明理由。(7分)(2)依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农业发展的特点。(6分)17.(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
11、料一明朝加重了江南的田赋征收,同时规定征收一定数量的丝绢实物。明朝后期,嘉兴所辖濮院镇“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吴江的盛泽镇“居民稠广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江南官营织机有3 500台,民间已超过万台。明后期废除了匠户等制度,丝绸机户有机会积累原始资本,扩大生产,机户郑家就有“织帛工及挽丝佣各数十人”。摘编自李绍强、徐建青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明清卷材料二从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的几十年是近代工厂制的兴起时期。1786年,奥德诺与库伯联合工厂建厂时总资产4 200镑,固定资本3 789镑;1789年总资产5 421镑,固定资本3 916镑。阿
12、克莱特的克罗姆福德纺纱厂,1771年建厂时雇用300多人,到1816年翻一倍,达到727人。18世纪下半叶,韦奇伍德在其制陶厂中首创了原始的计时系统,即用打铃来召集工人。19世纪初一家工厂规定:“任何人如非确有必要而擅离岗位,或在工作时间与工友交谈,每次将处以一便士罚款。”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代江南丝织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发展的主要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工厂生产的特点,并分析工厂生产方式的出现对英国社会发展的影响。(8分)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依据图示和所学,围绕“工厂和工厂制度”对人
13、类社会某一个方面的影响,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古代烽火传军情、驿站送信、“飞鸽传书”和“击鼓通信”近代早期建造大量灯塔,保障海上行船安全1850年前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和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讯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革,实现了利用金属导线来传递信息,甚至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20世纪初环球海底通信电缆建成,创造了一个世界更加密切联系的新时代20世纪中叶以来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数字通信、移动通信迅速发展,取代电缆,成为长距离、大容量传输的主要手段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即时通信普及,人们的沟通方式和交友方式
14、得以改变。2017年8月,中国的“墨子号”量子卫星成功实现“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通信摘编自刘以林通讯技术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与解析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1.A2.C3.C4.A5.A6.B7.B8.D9.D10.C11.A12.A13.A14.D15.C1.A“尖头木棒”“放火烧荒”体现了刀耕火种,因此材料可以佐证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铁器的冶炼,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轩辕氏对农业的贡献,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耒耜,排除D项。2.C材料没有涉及世界其他国家的青铜铸造工艺,
15、无法判断中国的青铜铸造工艺的地位,故A项错误。“泥范铸造法”是工匠们实践经验的总结,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工艺源于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故C项正确。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很少用于农业生产,故D项错误。3.C根据材料可知,春秋到战国早期的铁器数量很少,说明铁农具在当时并未被广泛使用,生产力并未完成转型,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春秋到战国早期的铁器数量很少,无法得出铁器取代青铜器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铁犁牛耕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表明青铜器数量较多,但未体现青铜农具数量非常多,排除D项。4.A材料反映了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
16、已比较广泛,成套铁制农具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故A项符合题意。“开始”一词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B项。材料并不能说明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其他的随葬品,无法得出战国时期“随葬品以铁器为主”的结论,排除D项。5.A三则文献记述都体现出以家庭为单位、男女分工合作的经营模式,据此可知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故A项正确;精耕细作农业是指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尽可能提高产量,材料未体现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男女分工合作从事家庭生产,不能体现妇女地位的提高,故D项错误。6.B材料体现的是庄园经济下
17、的手工业出现“私家与公竞作,以收私利的情况”,说明当时的庄园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的发展,B正确;A、C说法均与材料无关,排除;魏晋时期官营手工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D排除。7.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封建社会后期,从事家庭纺织业的女性不再纺织一体,而是专职“纺”或“织”,封建经济自给性减少,这说明家庭纺织业的商品性增强,B项正确;独立的生产部门需要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等,这些在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家庭纺织业的情况,未涉及整个社会的分工情况,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女性在社会劳动中的地位,排除D项。8.D“上海机器织布局筹办于1878年,产品纳税享有优惠,营业兴盛、利润丰厚;同
18、期兴办的汉阳铁厂也享有优惠政策,经营情况却恰恰相反”说明不同的企业面临的情况不一样,表明企业发展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故D项符合题意。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上海机器织布局和汉阳铁厂同是洋务派创办的企业,但却呈现不同的发展情况,且材料未涉及管理水平,排除A、B两项。材料仅体现了上海机器织布局和汉阳铁厂的经营情况,未涉及近代企业工业布局的问题,排除C项。9.D上海大隆机器厂可以“大量制造织布机”,其产品连英商怡和纱厂的大班都称为“优良出品”,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中国近代机器生产的发展,D项正确;该厂发展不能说明中国重工业获得了“飞速”发展,排除A项;在中国近代大背景下,“机器制造业能与列强竞争”的
19、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府政策,排除C项。10.C从材料中国家对科技发明的奖励政策的演变可知,国家更加注重对科技创新的激励,故C项正确;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冷战结束,故美苏冷战不是促进当今中国更加重视科技的原因,A项错误;改革开放“开始”要求提高创新能力的表述与国家早在1955年就已制定相关条例、设立科技发明奖项的史实不符,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科教兴国”战略得到了“全面”贯彻落实,D项错误。11.A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社会文化娱乐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夜生活的发展,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夜生活的时尚潮流已势不可挡,这些都是
20、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在夜生活发展中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贵族娱乐圈子的扩大,排除C项;工业革命的有力推动与材料时间“17世纪”不符,排除D项。12.A材料的时空信息是19世纪初的英国,透露出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机器增多,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传统手工工场和家庭手工业逐渐被淘汰,这体现了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故A项正确。B、D两项均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轻工业为主导的,材料未体现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排除C项。13.A材料“可是我那可怜的老婆在工厂里我已经三年多没有工作了
21、”体现的是工业革命对传统的家庭结构产生冲击,故A项正确;材料与抬高工人就业门槛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传统等级观念的冲击,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妇女的经济地位提升,而非政治地位,排除D项。14.D据表格数据可知,从“约17901793”到“约18301835”,国民收入增长幅度为106%左右,而同一时期工人实际工资的增长幅度为85%左右,“同步增长”的表述错误,排除A、C两项;工人实际工资的增长幅度为85%左右,不能说明“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排除B项;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这一时期国民总收入增长幅度大,而工人实际工资增长幅度相对较小,这说明资本家攫取了高额的利润,工人相对贫困,
22、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故D项正确。15.C根据“它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预测的,不时打破我们想象的边际”可知,互联网功能强大,打破了传统的认知,拓展了人们的认知视野,故C项正确;A项说法夸大了材料之意,错误;材料未体现人工智能,B项排除;D项未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16.答案(1)主题: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2分)材料二。(1分)理由:材料二属于考古发现,大量文物的出土直接证明我国是农业起源地之一,而材料一属于历史传说,有待考证。(4分)(2)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完善;传统耕犁定型;经济重心逐渐南移。(6分)17.答案(1)表现:出现专门的丝织业市镇;私营丝织业规模远超官营丝织业;采用雇佣劳动。(6
23、分)原因:赋役制度改革;商品经济活跃。(4分)(2)特点:采用机器生产;固定资本占总资产的比例高;劳动力高度集中;实行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4分)影响: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了英国经济的转型;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奠定了基础;形成了大量工业城市,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激化了阶级矛盾,推动了英国工人运动的兴起。(4分)18.答案示例论点:工厂和工厂制度推动城市化进程。(2分)论述:工业革命后,由于工厂需要大量劳动力,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加快;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交通、居住环境改善,大量新兴城市出现;以农业与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变成以工业与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同时也
24、产生了一系列城市问题,如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等。(10分)19.答案示例一论题:科学技术推动通信技术不断发展。(2分)阐述: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必然需求。古代社会由于科技落后,通信只能采取比较落后、原始、效率低下的方式进行。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在电磁学等近代自然科学理论的突破下,有线电报、无线电报、电话等通信技术迅速发展。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网络等促使现代通信技术迎来了重大突破,通信变得更高效、更便捷。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科学理论的进一步突破,现代通信技术将会取得更快的发展。(8分)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通信技术更加高效、便捷、多元。(2分)示例二论题:通信方式的进步促使世界各地联系逐渐加强。(2分)阐述:世界各地的联系离不开通信方式的发展。过去,人们只能使用简单的通信方式,如书信、击鼓、灯塔等传统方式,通信的范围有限,因此人们的联系只能是区域性的。近代以来,随着电报、电话等多种通信工具的出现,通信方式更加多样,通信范围扩大,为世界各地的联系提供了技术支持,使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通信手段越来越被人们普遍采用,通信变得更即时、更多元、更便捷,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8分)因此,通信方式的进步,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