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远古多元起源: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2先秦奠基时期(1)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2)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3)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局面出现,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3秦汉形成时期(1)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推崇法家学说。(2)汉朝: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2、4魏晋至隋唐挑战与发展(1)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2)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3)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5宋元发展与创新(1)理学形成: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代表: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主张: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2)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6明清继承与批判(1)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2)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
3、步思想家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3)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使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7近代冲击与复兴(1)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2)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3)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重视以人为本(1)思想观念上:人本思想。表现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影响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建立起儒家的一
4、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2)政治伦理上:民本思想。表现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孟子提出了“仁政”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影响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表现春秋时期,老子提岀“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影响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5、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3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表现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张载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影响有助于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4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表现崇德:西周初年,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以德治国。尚贤:孔子
6、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墨子主张“尚贤”;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天下为公: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5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表现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影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6主张和而不同表现 西周末年,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 “和为
7、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影响“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特点(1)本土性: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2)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3)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4)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5)连续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2价值(1)历史价值: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
8、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2)现实价值: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时空观念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史料实证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史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管子治国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荀子君道解读史料体现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治国之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以民为本:管子主张富民,孟子、荀子
9、强调爱民重民。唯物史观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1)先秦:民本思想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建立起了民本思想的基本理论框架。儒家学派是民本思想的积极倡导者,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孟子提出“仁政”思想,主张“民贵君轻”;荀子系统地提出了以发展经济为基础、以礼法结合为保证、以利民为核心的民本思想,标志着传统民本思想的形成。(2)汉唐:民本思想的发展。汉初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民为政本”的思想;董仲舒主张将仁政与法治结合起来,以德为主,以刑为辅。唐初李世民提出以“国依于民”为核心内容的民本思想,并进行了政治实践。(3)明清:民本思想的完善。明清之际,政治经济发展发生巨大变化,进
10、步思想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众治”“不以天下私一人”等思想。这些思想明显地具有反专制的民主因素,将传统民本思想推进到新的高度。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中华各民族文化长期交融,形成了相近的心理、思想与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民族性格,具有独特的向心力、凝聚力。(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战胜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动力。刚健自强的精神长期以来激励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在建设现代化的今天,这种精神仍是鼓舞人们不畏艰难曲折,朝着理想境界迈进的精神动力。(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传统的天人合一、天人协调思想指导着人们合
11、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各种人际关系,对于我们当下坚持和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思想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启示。(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发挥着重建社会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突出作用。中华文化以仁孝诚信、礼义廉耻、忠恕中和、家国天下等为中心形成了一套价值体系,其所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以及文化归属感,起着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义利观和诚实守信的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市场主体的道德修养,培育良性的市场经济契约精神。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
12、意义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佛教的传入和发展(1)过程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2)影响: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2西学东渐(1)明末清初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13、。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2)鸦片战争后背景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如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表现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1868年,专门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3)20世纪早期前期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后期俄国十月社
14、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对亚洲的影响(中华文化圈)(1)汉字: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2)儒学: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3)佛教:约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4)社会制度朝鲜: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日本:7世纪实行大化改新,推行的中
15、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基本一样。(5)其他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14世纪末,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2对欧洲的影响(1)纸、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四大发明先后传入欧洲,大大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进步。(2)1618世纪的中国热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
16、的热烈反响。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时空观念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史料实证中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史料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的。儒家思想与法国大革命解读史料说明了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儒家的民本思想可以作为攻击封建君主专制的武
17、器;孔子注重用道德的说服力来影响别人;可以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唯物史观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交流中不断发展(1)中国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的原因古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繁荣,丝绸之路的开通近代欧洲传教士的活动;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的落后和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先进的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国救民道路(2)中国吸纳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古代丰富了中国的传统哲学体系;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丰富了中国建筑艺术风格;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近代西学的引进冲击了封建文化体制,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近代化;丰富了中华文化,促进了国人的
18、觉醒;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 (1)丰富世界文明的内涵,促进文明的多元发展。(2)辐射其他国家,推动文明的交流互鉴。汉字、儒家思想、律令制度、佛教等的传播,影响了东亚各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中华文化不仅惠及东亚文化圈,而且对包括欧洲在内的其他世界文化也有影响。16世纪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的物质文明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近代化。(3)助力世界难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自然人文精神,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看法,提供了有价值的理念和思路,有助于解决人类的共同难题。第二单元 丰富
19、多样的世界文化第3课 古代西亚、北非文化一、上古时期的西亚、埃及文化(一)基本史实古代西亚古代埃及文字楔形文字(泥板文书)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象形文字(莎草纸)文学吉尔伽美什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神话、诗歌、哲理故事、散文故事建筑艺术宏大的王宫(人首飞牛雕刻是王权的象征)金字塔、神庙(卡尔纳克神庙)法律汉谟拉比法典宗教信仰沙马什等神灵,宣扬君权神授敬畏神,祭司宣扬法老是神的化身;重“死”后科学技术60进制太阳历(最早)、数学、医学(二)重点问题探究:1、古代西亚与古埃及在国家治理和人生态度上的不同,并分析原因。(1)不同:古代西亚重视法律,重现世,态度悲观;古埃及重视法老的权威,重来世,
20、态度乐观;(2)原因:西亚频遭外族入侵、政权更换频繁,自然灾害频繁; 古埃及国家长期统一、政权较稳固,尼罗河定期泛滥,更利于农耕,生活惬意;2、两河流域经常泛滥的洪水与统一集权的君主国之间有何关系? 治水需要强大的国家组织,产生了集权的君主专制;3、两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数学、历法、天文等发达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二、中古时期的西亚、北非文化阿拉伯文化(一)文化成就领域成就文学“悬诗”。天方夜谭中的很多故事来源于古代埃及和西亚等地的民间传说。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等,都受其影响。数学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把代数学发展为独立学科。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21、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天文白塔尼修正了计算太阳和部分行星轨道的方法,证明了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他的萨比天文历表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曾经被哥白尼等人多次引用医学伊本西那的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传入欧洲后被翻译成拉丁语,长期用作医学的标准教科书1、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包容性,兼有东西方文化,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创新性,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丰富多样,包括文学、数学、天文、医学等;(二)如何认识阿拉伯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创造了阿拉伯文化并深刻影响世界。如天方夜谭中的很多故事源于古埃及和西亚民间传说,同时对但丁神曲等产生影响。阿拉伯人在代数、天文、医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自然科学的
22、发展;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如将中国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进欧洲社会转型;印度的数字符号传入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保存并传播古代文化。如将古希腊罗马文化保存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创造条件。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一、欧洲古典文明古希腊、古罗马(一)希腊的“古典时代”(前5世纪前4世纪上半叶被称为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1、文化成就:领域代表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文艺文学:荷马史诗、戏剧; 雕塑:掷铁饼者;建筑:帕特农神庙史学欧洲史学源头:希罗多德历史、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其他雅典民主为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古希腊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源头; 古希腊
23、哲学的特点:探讨问题涉及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用理性的思维认识和解释世界;(用头脑思考而非依赖传统宗教解释)彰显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2、希腊“古典时代”在众多领域取得辉煌的原因? 经济:古希腊工商业经济繁荣; 政治:城邦公民政治提供较为宽松环境;(雅典民主制繁荣);城邦重视公民教育; 文化:人文主义思想发展,自由、平等的文化氛围; 其他:从周边汲取优秀文化成果;(二)古代罗马文化:文学卢克莱修、西塞罗、维吉尔史学李维的罗马史塔西佗编年史建筑万神殿、大竞技场历法儒略历 对十二铜表法的认识: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按律量刑,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契约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二、
24、中古西欧文化1、中古西欧的时间定位:约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1453年2、特点:政治:逐渐形成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 文化:中古西欧文化在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基础上,融合基督教文化和日耳曼人部族传统而形成;3、基本史实:基督教控制西欧社会精神生活。 圣经对文学艺术有重要影响,很多素材来自历史传说和神话; 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反映了封建时代和城市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4、评价:受教会控制,少有科学成就。但继承古希腊、罗马哲学、法律、科学,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基础; 认识骑士文学的时代背景:骑士文学中挑战教会禁欲主义的抒情诗,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人们的诉求;歌颂国王功业和骑
25、士英雄事迹的叙事诗反映了封建制度下忠君护教文化;三、中古时期拜占庭、俄罗斯文化(一)拜占庭帝国1、文化特点:继承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融汇基督教文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形成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2、拜占庭文明的历史地位(贡献):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保存延续了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促进了近代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传承罗马法,编纂罗马民法大全,对欧洲法学和法制影响深远;(二)俄罗斯帝国1、文化特点: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又发展出自身的独特文化;2、基本史实: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反映了古代斯拉夫民族的历史、传说和风土人情; 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东正教的中心转移到俄罗斯。东正教逐渐成为
26、专制君主统治国家的工具;俄罗斯教堂建筑呈现出圆顶多塔风格;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文化一、古代印度文化1、发展历程:哈拉帕文化存在于4000多年前,出土了不能被释读的“印章文字”;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到来并建立国家,出现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公元前6世纪,佛教产生,宣扬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反对种姓制度; 4世纪,在婆罗门教基础上印度教开始兴起并逐渐发展为印度主要宗教;2、主要成就:梵文是古印度最有代表性的文字; 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反映古印度人民的生活; 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代表; 数学:发明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3、影响:印度文化对东南亚语言、文字、艺术、宗教等
27、产生广泛影响,如巴利文,吴哥窟中的佛教、印度教元素。二、古代朝鲜、日本(见卡片7)1、朝鲜:瞻星台;三国史记;南北朝时期中国宫廷中就有朝鲜半岛乐舞;2、日本:神道与武士道;诗歌万叶集,小说源氏物语,大和绘和浮世绘; 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3、朝鲜和日本的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详见卡片7)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1、印第安人独立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最具代表性; 2、16世纪新航路开辟以来,印第安人遭到大肆屠杀,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 认识: 人类文化具有多样性; 文化的发展需要交流、融合; 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以开放
28、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文化;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1、印欧人迁徙的原因与条件?气候的变迁,寒冷期;游牧民族具有随水草迁徙的特性; 临近农耕文明的富庶; 驯养马匹,马拉战车;2、印欧人迁徙的基本史实:方向融合后形成新族群相关文明巴尔干半岛希腊人城邦公民政治、古典文化小亚细亚赫梯人大量铸造和使用铁器,建立赫梯帝国伊朗高原波斯人波斯帝国,西亚、北非、希腊文明交流印度河流域雅利安人种姓制度、佛教3、印欧人迁徙的影响: 形成了新的族群,如希腊人、赫梯人、波斯人、雅利安人; 摧毁了一些旧的文明,同时促进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与
29、传播,并形成新的区域文化,如希腊古典文化,印度文化等; 马匹、铁器的传播,推动农耕文明的扩展,并形成了范围广大的帝国,改变亚欧大陆政治格局;二、上古晚期、中古早期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1、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基本史实:(1)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匈奴扩张,大月氏西迁,建立贵霜帝国;(2)36世纪:欧洲:日耳曼人灭亡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 中国:少数民族内迁,民族交融;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3)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征服西亚和北非广大地区。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二、上古晚期、中古早期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1、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基本史实:
30、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对隋唐繁荣的影响 带来民族交融,利于隋唐开明民族观和文化观的形成; 人口南迁,加速南方开发,为隋唐经济繁荣奠定基础; 推动制度创新,如均田制等;2、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影响: 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在碰撞、交融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促进区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1、美洲人口结构变化的原因? 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大时代背景) 殖民者屠杀、奴役及疫病的传播,使印第安人锐减; 为补充劳动力不足,贩卖黑奴到美洲; 欧洲人来到美洲,白人数量增加;2、殖民活
31、动对美洲族群和文化的影响? 印第安人数量锐减,欧洲人和非洲黑人数量激增,改变美洲人口结构,形成了新的族群。由于历史原因,美国、加拿大白人占大多数,混血人种成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 文化: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被中断,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出欧洲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美洲文化;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1、英国对大洋洲殖民的前后期有何变化并分析原因 变化:18世纪为英国流放罪犯的场所,19世纪以来建立牧场、开采矿产; 原因:工业革命开展,英国对原材料需求增加;2、英国殖民对大洋洲族群和文化的影响? 人种结构:原住民数量锐减,白人逐渐成为主要居民; 文化: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主流
32、;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1、19世纪中期华人向美国移民的原因? 时代背景: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推动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迁入地:工业革命开展,美国西部开发对劳动力需求增加;黑奴贸易的废止,欧美国家劳动力不足; 迁出地:列强侵略迫使清政府同意华工出国;国内人口压力大;中国沿海移民海外的传统;2、近代华人移民的历史作用? 对世界:促进迁入地的开发和经济发展;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多元); 对中国: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回国创办近代企业,传播先进思想、制度,推动中国近代化u 19世纪初英美国家废除三角贸易的原因?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成为英美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和手段;黑奴贸易妨碍自由劳动力和
33、市场的扩大,与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不符;自由平等思想传播,谴责黑奴贸易;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1、20世纪以来劳动力全球流动的新特点? 流动方向:从经济较落后国家和地区向经济较发达国家和地区迁移; 移民结构:体力劳动者需求量减少,技术移民呈现迅速增长;2、20世纪以来劳动力全球流动的原因? 时代大背景:经济全球化,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流向发达地区的原因:经济全球化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动移民高素质化的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二、难民的困境与救助1、形成原因? 根本原因:区域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政治:政治迫害、人权问题、战争冲突
34、等; 经济:经济全球化造成贫富分化、粮食短缺与金融危机等; 社会:人口爆炸、宗教冲突、民族冲突矛盾等;2、20世纪以来的难民来源:二战前主要来自欧洲,如纳粹德国迫害犹太难民;二战后主要来自中东、非洲、东南亚等;3、应对:相关机构:联合国难民署;国际立法: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相关纪念日:6月20日,世界难民日;4、认识:尽管国际社会在难民人道主义救助上作了很大努力,但仍然没有改变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1、移民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多元一体2、案例:美国:族群与文化的多样性给美国社会带来了创新的活力; 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是美利坚民族的核心价值和民族凝聚力所在; 多元文化的传统始终存
35、在这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新加坡: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1、海陆丝绸之路在汉代都已开通。2、如何理解将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 欧亚商路在张骞前就已存在,但不为人所知,因此司马迁等古代学者视张骞开通西域为创举;3、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 历史悠久,不断发展,未中断; 线路多、海陆并举,形成交通网络; 是沟通亚欧的区域性商路;4、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经济:农耕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丝织业、制瓷业等);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策开放;(如市舶司的设立)其他:突出人物的贡献,如张骞开拓冒险的精神;5、宋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
36、的原因? 政治: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陆上丝路受阻; 政府重视; 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工商业发展,制瓷业发达;海外贸易税是政府税收重要来源; 技术:造船技术的进步和指南针的应用; 其他:海路比陆路更安全,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6、丝绸之路作用: 经济:促进欧亚经济贸易往来和物种交流,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如中国的瓷器、丝绸远销欧洲;汗血马、葡萄、棉花等传入中国; 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各自文化发展,如佛教传入中国,与儒学、道教思想相互融合,丰富中华文化内涵;中亚、西亚的魔术、杂技、音乐、舞蹈等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生活。 科技:促进中外科技交流,推动技术和社会进步,如中国四大发明西传
37、推动西方社会转型;波斯织锦技术传入中国,推动中国丝织业的进步。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一、近现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1、15世纪以前,世界贸易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区域贸易)2、1618世纪,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相关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手段方式:殖民掠夺、国际贸易大国兴衰:意大利威尼斯等衰落;葡西、荷兰、英国相继崛起;如何理解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以来,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欧洲同亚非美洲建立起直接的商业联系如何理解茶叶、香料的普及?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东西方香料贸易量扩大,香料价格下降,推动香料
38、普及,丰富人们生活,冲击等级观念;贸易理论:重商主义盛行,追求贵金属,强调贸易顺差,鼓励出口,限制进口;黑奴贸易、航海条例,东印度公司贸易特权等3、到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事件时间手段方式大国兴衰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原料和初级产品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美国、德国崛起,冲击英国霸主地位4、一战至二战结束,世界市场曲折发展 表现:金融货币体系混乱,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原因:两次世界大战;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5、二战后至20
39、世纪90年代,体系化、制度化(1)原因:吸取经济大危机和二战教训;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等组织的建立;(2)不利因素:受冷战影响,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间的贸易受到极大影响;6、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科技进步是根本推动力; 交通和通讯方式改进; 两极格局瓦解,更多国家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跨国公司推动; 国际协调机制加强(如WTO); 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二、经济全球化如何推动了文化交流的扩展1、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流通地域扩展,丰富各地区文化的内涵,促进文化在不同阶层之间的扩展; 案例:茶叶的全球流动如何推动文化的交流、扩展? 茶叶的全球流动推动了
40、茶文化地域上的全球化; 各国在接受中国茶文化的同时,根据自身习俗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如英国的下午茶文化,日本的茶道; 世界贸易的发展推动茶文化从上层走进下层民众;2、经济全球化加快了文化传播和更新的速度; 案例:近代以来服饰在全球流行和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原因?生产力进步,人们生活生平提高,消费能力增强; 经济全球化下交通与通讯的进步加速服饰的流行与更新3、经济全球化使交流的文化产品种类扩展; 案例:20世纪以来,除了传统的与吃、穿、用等相关的商品,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也广销世界各地;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一、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41、”1、亚历山大远征: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远征,灭亡波斯,征服从小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建立亚历山大帝国。后帝国一分为三,形成希腊化世界。2、统治概况:(1)一定程度上继承和保存波斯、埃及的文化与制度:在埃及,自称法老之子;在波斯,穿波斯服装,沿用波斯制度,任用波斯人为官,与波斯人通婚(政治联姻)。 目的:维护统治,便于控制、管理被征服地区,宣示政权统治的合法性; 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经济、文化、民族的交流;(2)马其顿及其继任者在希腊化世界的统治基础薄弱,社会矛盾尖锐: 马其顿希腊人是统治阶级,拥有特权,压迫其他民族,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如马卡比起义,希腊人与埃及人之间的矛
42、盾; 希腊文化主要在城市、统治阶级中传播,西亚、北非的文化仍保持长期影响,如广大农村、农民仍保持原有的语言、宗教、风俗;3、亚历山大远征的影响?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严重破坏和灾难,原有的文化发展进程一定程度上被打断。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希腊化文化的形成。利于丝绸之路的开通;4、希腊化时代和希腊化世界(1)概念:希腊化时代:公元前41世纪,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时间)希腊化世界:亚历山大去世后,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空间)(2)文化特点:希腊文化与西亚北非等地的文化相互影响;具有多元化和
43、世界性色彩。 希腊化概念是由近代德国历史学家提出,含义是希腊文化的向东传播,强调希腊文化对埃及、西亚、印度的影响。(希腊化一词带有西方中心色彩)。实际上,亚历山大及继任者在将希腊文化推广传播到东方时,也受到到了被征服地区文化的影响,所以希腊化是指东西方文化在交融后形成了新的文化。(3)影响:促进民族融合; 促进文化中心的东移(雅典衰落,埃及的亚历山大城、西亚的安条克、帕加马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 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和希腊文化碰撞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等领域的发展。(如吸收东方科学成果基础上,欧几里得编写几何原本,阿基米德提出物理学定理。)二、蒙古西征的影响:(13世纪,蒙古三次西征建立地跨欧亚的庞大帝国)1、消极:给被征服地区带来灾难,造成社会、经济、文化的极大破坏;2、客观推动作用:经济:重新打通亚欧陆上往来通道,客观上利于东西方经济交流。 政治:改变欧亚大陆政治格局,影响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文化:客观上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改变了一些地区的文化面貌(如推动火药、印刷术、罗盘西传,西方的天文、医学等也传入中国,马可波罗行纪加强了西方对中国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