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50.05KB ,
资源ID:246068      下载积分:3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24606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南省许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为本站会员(雪****)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南省许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1、河南省许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诗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在诸如“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及“诗言志”“思无邪”等为人熟知的表述的促动下,诗歌的影响遍及从国家社稷、社会风尚到日常礼仪、个人修为的不同层面。进入现代以后,中国诗歌在主题向度、语言形态和构造体式等方面均出现很大变化,诗教的社会文化语境及施行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特别是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诗教,教育观念的革新与迁移深刻影响了其理论内涵和实践指向。近代以来由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等人

2、开创,由鲁迅、宗白华、朱光潜等人丰富完善的美育,通过引入康德、席勒等西方理论家的美学思想,确立了以情感为核心、倡导“审美无功利”、以“立人”为旨归的理论构架。这些美育观念从多方面推动了中国诗教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促使诗教直面现代乃至当代的处境。依照朱光潜的“诗教就是美育”这一说法,诗教显然是现代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林语堂所说“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虽然他所讲的“中国的诗”是指古典诗歌,并且中国诗歌经过现代性的洗礼之后,其样态及其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已经发生巨变,仅有百年历史的现代诗歌被认为失去了古典诗歌的辉煌和魅力,但是诗歌本身仍然具有相当的感召力,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发挥

3、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处于现代境遇中的诗教,或者说在现代美育观念影响下的诗教,实际上包含两个问题向度:一是传统诗教的适应性,即传统诗教通过调整、转换,寻求合乎现代人生存状态、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的路径;一是根据现代诗歌的特性,找到诗歌与社会文化的连接点,探索诗教的现代意义和方式。现代美育以“立人”即塑造“完人”为最终目标,这与现代诗教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传统诗教非常重视通过诗歌养成完美人格。在中国古代,诗歌之于“修身”绝非一般意义的怡情养性,而是全方位完善自我的绝佳途径。不过,古今诗教对“完人”有着很不一样的期许和取向,现代诗教已不可能像古代诗教那样,仅仅视以“仁”为内核、具有德性的君子为“完

4、人”,而是对之倾注更丰厚内涵、更富于现时代特征,以回应急剧变化的历史语境。至少应该在马克思预期的“人的解放”的意义上理解现代社会的“完人”,即一种具有“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人格形象。依此目标,现代诗教对人的诲示就不限于心智上,而更在于一种将其置于“社会关系”之中所产生的创造力。在社会文化日渐多元化的当下,倘若不是孤立、抽象、静态地领悟诞生于上世纪初的现代美育所关涉的美、审美、美感等命题,它的某些观念对诗教的拓展仍然具有启示价值。未来诗教关于诗歌的界说中,诗歌之美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立体的,不只提供赏鉴、实现“净化”,更具有

5、海德格尔所说的超越性的“拯救的力量”,不仅能够弥合“人心”,而且将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摘编自张桃洲现代美育,诗教何为)材料二:今年北京市高考语文“微写作”,要求考生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快递小哥写首诗,引起社会各界关注。高考作文向来是“体裁不限,诗歌除外”,而这一举动让人们再次审视诗歌和诗教的意义、价值。诗教事关国民人文素养和创造力培养。近年来,国家逐步重视诗歌教育。2019年秋季学期起,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率先在6省使用,其中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专门就诗歌写作提出了要求。此外,全部教材共选用67篇古代诗文,占全部课文数的49.3%,诗词比例大幅提升。不同于传统社会,当代诗教是在互联网以及媒

6、体融合背景下展开的,可以说赶上了融媒体时代。在一项针对中小学生古诗词传播情况的调研中显示,有64.6%的学生以网络媒体作为日常接触诗词的主要途径。互联网发展催生了数字生活空间的形成,在这个由信息构成的数字世界里,每个参与者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他们主动参与信息的生产、传播、接受、加工等全部环节。传播方式的改变,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促使诗教变革。在“得到App”“喜马拉雅App”等新媒体平台上,“康震品读古诗词”“为你读诗”等诗教节目都有较高的播放量。新媒体为诗教提供了广阔平台,但现有内容仍难以满足数以亿计诗歌爱好者多层次、多方面的学习需求。同时,传统课堂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改变。(摘自

7、宋湘绮融媒体时代的诗教需要注重“用户”思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诗教理论内涵和实践指向,受到了教育观念革新和迁移的深刻影响。B.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诗教需要不断地调整和转换,以便寻求更合乎现代人多种需求的路径。C.现代诗教不能视以“仁”为内核、具有德性的君子为“完人”,而应赋予“完人”新的内涵。D.如果孤立地领悟上世纪初的现代美育,那么它的某些观念对诗教的拓展可能就不具有价值。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康德、席勒等人美学思想的重要影响,中国诗教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B.现代诗歌被认为失去了古典诗歌的辉煌和魅力,因

8、而诗教应以古典诗歌为主要内容。C.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古诗文占比49.3%,诗词比例大幅上升,足见国家对诗词教育的重视。D.在融媒体时代,中国有六成多的中小学生以网络媒体作为日常接触诗词的主要途径。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第二段“这些美育观念”的一项是()A.“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B.“理性的最高方式是审美的方式,它涵盖所有的理念。”C.“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D.“理想的教育是让天性中所有的潜蓄力量都得尽量发挥,所有的本能都得平均调和发展,以造成一个全人。”4.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诗教在当下的作用。5.结合材料和自己的学

9、习经验,给当前的诗歌教育提供一些建议。(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宣纸是一片云赵焰却说黄山脚下的徽州,五代南唐之时,还叫歙州。当时的北门住着一个叫汪书贵的年轻人,父母早逝,靠着祖上传下来的造纸秘方,以楮树和稻秸造纸为生。因为所造的纸张较为细腻平整,在歙州一带很是有名。后来机缘巧合,朝廷有令,让各地推荐最好的造纸工去金陵宫中,汪书贵就进了金陵城。汪书贵到了金陵之后,先任职于内藏库,日日在澄心堂内造纸。李煜还专门召见了汪书贵等人,勉励年轻的制造郎。丰神俊朗、举止优雅的李煜告诫说:朕之所以从各地将你们召来澄心堂,是为了造出当今世上最好的纸。最好的纸,要充

10、分体现“天人合一”的大道,周易.乾卦.象言云,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也就是说,只有充分体现天地人“三才”和谐的东西,才是好东西。万物皆有灵,造纸也要汲取天地之灵气,体现天地的精神。曾是黄山脚下一介造纸工匠的汪书贵,哪里听到过如此玄妙之理呢?一时间瞠目结舌,头晕目眩,站在那里云里雾里。汪书贵想,皇上真有学问,于是使劲地听,使劲地记,可就记得几个词:惚兮恍兮、知白守黑、鬼斧神工、禅意无限。这几个词,倒是对应着他心中的某种感觉。后来他想,这就是“天意”啊,最好的纸,不是人造的,而是天造地设的。可是,怎么领略天意呢?怎么体现天意呢?来之前,“澄心堂”纸主要以堵树为造纸原料,取的是秦淮河的水。汪书贵以为

11、,江淮之间的楮树较为粗壮,纤维较硬,适合用山泉之水,让人在附近的山野尽取山泉之水。汪书贵还建议在原料中,放入一些江南的龙须草。这些,对于纸张的轻薄和细腻,起到了很大作用。汪书贵对工艺要求也极严,要求“寒夜浸楮”,也就是说,需选择冬日寒夜之时,将楮树浸泡在水中。对于抄造一些关键步骤,也要求天时地利,比如“腊月敲冰”“敲冰举帘”“大蒸笼固焙之”“焙干坚滑”。如此讲究,一方面是尊崇神灵;另一方面,选择极冷的天气,可保证生产出的纸张不被虫蛀。就这样,“澄心堂”纸张的质量越来越好,口碑越来越盛,一时“洛阳纸贵”。可即使这样,李煜还是表现出近乎病态的挑剔,每制成一匹,他都要亲自试纸,反复琢磨,有时候甚至将

12、汪书贵等人训斥得无地自容,汪书贵心里很不愉快。时间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了,有一个休息日,汪书贵郁闷地来到城外散步,不知不觉来到了栖霞山脚下。此时正是秋天的一个黄昏,夕阳映照,霞光万道,山中的红枫、三角枫、羽毛枫、鸡爪槭榉树、黄连木等,在阳光的照射下金碧辉煌,一切宛如仙境。可是汪书贵眼中全然没有美景的概念,在他眼中,树就是树,且分为两种:一种是造纸的树,另一种是不能造纸的树。他就想找到一种可以替代楮树、生产出更加洁白缥缈的纸张的树。汪书贵从高高的白杨树、大槐树、榆树上的老鸹巢一直慢慢看下来,最后目光停留在矮矮的构树、青苔以及虎皮蕨上。有时候掰开某种树枝,仔细研究树皮的纹理,可是找啊找,一直没有找到

13、可以造纸的上佳植物。汪书贵情绪沮丧地攀上山顶,山并不高,顶上只有一座古寺,叫栖霞寺。在寺院里,汪书贵见到了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和尚,突然间心中一动,便问老和尚:“师父,能不能问您一件事?”老和尚点头合十。汪书贵就问道:“有没有一种东西,能够充分地体现惚兮恍兮、知白守黑、鬼斧神工、禅意无限的特性呢?”老和尚笑眯眯地看着他,和蔼地问道:“年轻人,这个问题通天了,你怎么想起来问这个问题?”汪书贵说:“我有一个心结,一直解不开。”老和尚抬起头来,说道:“你往上看,就明白了。”汪书贵抬眼往天上一看,只见天空正蓝,太阳炽热,头顶上正飘着几朵白云,如硕大无朋的棉花垛一样。那种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感觉,不正是自己

14、想追求的吗?汪书贵大喜过望,好像明白了一些东西,说:“师父是指白云?”“是啊!好的纸就像白云一样,轻盈而短暂,需成于天然和天意才是。若白云像纸,纸像白云,这样的纸张,不正是天造地设吗?如此这般,可以说是惚兮恍兮、知白守黑、鬼斧神工、禅意无限吧?”汪书贵心中涌动一股溫暖,是啊,天上的云彩,就像棉絮一样,让人感到温暖和洁净。“可是,可是.可是这样的白云,怎么变成书写的纸呢?”汪书贵不由自主地问。老和尚没想到汪书贵如此执着。深入一想,自己也有些恍然,于是脸色一紧,结结巴巴地说:“这个心诚则灵,心诚则灵,什么时候你能摘到白云,什么时候,你就能造出像白云一样的纸了。”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15、的一项是(3分)A.小说写李煜对宣纸近乎病态的挑剔,为后文汪书贵问道老和尚做了铺垫。B.小说描写汪书贵营造宣纸的技艺,结合深厚历史背景,开阔了阅读视野。C.小说写“对于抄造一些关键步骤,也要求天时地利”,体现了汪书贵的封建迷信思想。D.汪书贵执着探索、忘我奉献的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一生只为一事来”的美好情怀。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心理、动作、语言等正面描写来刻画汪书贵,并以老和尚的评价侧面烘托其形象。B.小说配合人物活动不时穿插对自然风光的描写,既能增添田园气息,又能舒缓叙事节奏。C.小说多次提到“惚兮恍兮、知白守黑、鬼斧神工、禅意无限”,意在找寻纸

16、与道之间的相通之处。D.小说结尾老和尚的话,既表现了对主人公的美好期望,也给读者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8.小说以“宣纸是一片云”为题,有哪些内涵?(6分)9.造纸工匠汪书贵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

17、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节选自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文本二:郑文贞公魏征寝疾,上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戊辰,征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

18、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思征不已,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征亡后,朕遣人至宅,就其书函得表一纸,始立表草,字皆难识,唯前有数行,稍可分辩,云: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乱。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唯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贰,可以兴矣。其遗表如此。然在朕思之,恐不免斯事,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知而必谏也。”节选自旧唐书魏征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

19、确的一项是(3分)A.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B.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C.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D.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道路以目”与“数目项王”(鸿门宴)中的“目”字的意思相同。B.“若壅其口”与“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壅”字的意思相同。C.“以铜为镜”与“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中的“以”字的意思不同。D.“任贤勿贰”与“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贰”字的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

20、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召公认为,天子应该广泛地听取臣民的意见,然后斟酌取舍,唯有如此,国家政事得以实行且不会违背常理。B.召公认为,天子应该鼓励百姓把考虑的事情说出来,强行堵住百姓的嘴并不是正确的为政之道。C.唐太宗为了缓解魏征的病情,将衡山公主嫁给了魏征的儿子,在魏征去世后,又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了他。D.魏征认为,朝廷大臣之中,君主对他们的感情有爱有憎,这是正常的,但不应以自己的喜好为任用的标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14.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进谏成功的案例,请联系所学,并结合以上材料,分别从臣子和君主的角度简

21、析进谏成功的原因。(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岳阳楼宴王员外贬长沙贾至极浦三春草,高楼万里心。楚山晴霭碧,湘水暮流深。忽与朝中旧,同为泽畔吟。停杯试北望,还欲泪沾襟。注:本诗是作者安史之乱至德年间被贬为岳州司马时所作。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点明宴别的时间和地点,“高楼”对应题目“岳阳楼”。B.颔联写诗人对荆楚湘江壮丽景色的赞美与喜爱,对仗工整。C.颈联化用典故,“同为泽畔吟”一句与“同是天涯沦落人”有异曲同工之妙。D.本诗写迁谪之人又送迁谪之人,情形难堪,意境苍

22、凉。16.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子路的态度不够谦逊,因为孔子强调“_”,而“礼”和“让”又是紧密联系在-起的,所以他会批评子路“_”。(2)阿房宫赋中“_,_”二句总写阿房宫的规模,一言其广,二言其高。(3)史记.苏秦列传中,苏秦游说韩宣王不要割地事秦时说:“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六国论中“_,_”二句也体现了这一观点。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8-20题。苏

23、联科学家尤比契夫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摄影师给他拍照时,他开了句玩笑:“要照相不应该照脸,而应该照臀部。”一句话惹得哄堂大笑,但仔细思考,大科学家这句玩笑有_:像他那样的科学家,屁股“坐得住”是成功的关键。做学问讲究坐冷板凳,历史学家韩儒林曾有一联,上联便是“板凳坐得十年冷”,另一位历史学家范文澜也说要有“坐冷板凳”的功夫,讲的都是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冷清、沉得下心境。司马迁历时14年,写成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李时珍_近30年,成就本草纲目;小麦育种专家王辉与土地40余年为伴,在田野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大凡大学问家,无不有超常的定力。学问的天地无边无际,要行走在“无人区”和“高寒区”,才能真

24、正有所得,靠的就是_的勇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行于世,做人做事也应如做学问。厨师没有精湛的刀功和对食材的深刻体悟,烹不出色、香、味、形俱全的美味佳肴。医生不钻研医术、广阅病例,难以救死扶伤,妙手回春。芭蕾舞者的双脚没有一次次猛烈地冲击地板,也断难在舞台上划出优美的弧线。不仅做哪个行业,没有点钻研精神,没有股子痴迷劲儿,恐怕很难没有高境界的职业体验。一句话,只有那些“坐得住”的人,才能最终“立得住”。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

25、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1-22题。我国古代第一部木结构建筑手册木经提出了中国古建筑“三分法”的概念,其指出,房屋由屋顶、屋身和台基三个部分组成。后来,建筑学家梁思成也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做过相似的总结。中国传统的建筑构图观念是,房屋是由这三部分组合起来的,而不是从一个整体分割出来的。分割意味着破坏,_。分,则纤毫无损,甚至自成一体,独立发展。比如,_,可以成为“坛”北京的天坛地坛就是这样没有屋顶和屋身的建筑;只有屋顶而没有墙壁的建筑物,就是“亭”、“榭”、“棚”。合呢,也有多种方式,单一的、部分的,或是整体的。把单一

26、的屋顶重复组合一次,可以成为重檐庑殿顶;把整个屋身做个叠加,就变成楼阁;把台和屋子组合起来,就是阙楼.台基、屋身、屋顶,一座单体建筑的三个组合结构,_,但因为组合的可分可合,却诞生出千变万化的建筑样貌。从标准化的结构,到灵活多变的形态,这就是中国古建筑不可思议的独特和伟大之处。21.下列句子中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B.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C.我也知道科学家已经建造了一些大型仪器,或者说

27、是“原子对撞机”,这种仪器可以在实验室里产生微量的这种奇异物质,即反物质。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录的是孔子和他的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四个弟子根据自己的个性、身份志趣、能力、社会需要等,分别对自己的未来进行了规划。你了解自己吗?你将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

28、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1.(3分)C(C.“现代诗教不能视为完人,而应赋予完人新的内涵”错。原文是“现代诗教已不可能像古代诗教那样,仅仅视以仁为内核、具有德性的君子为完人,而是对之倾注更丰厚内涵、更富于现时代特征,以回应急剧变化的历史语境”,可见不是“不能视”而是“不仅仅视”;不是“赋予新的内涵”,而是“倾注更丰厚内涵”。)2.(3分)C(A.推动中国中国诗教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的是由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等人开创,由鲁迅、宗白华、朱光潜等人丰富完善的美育观念,而不是“

29、由于康德、席勒等人美学思想的重要影响”。B.从原文推不出“诗教应以古典诗歌为主要内容”。D.不能推广到整个中国的中小学生都这样。)3.(3分)B(材料一第二段“这些美育观念”是:以情感为核心、倡导“审美无功利”、以“立人”为旨归的理论构架。A.体现“以情感为核心”;B.强调审美的“理性”,与材料一第二段“这些美育观念”不符;C.体现“审美无功利”;D.体现“以立人为旨归”。故选B。)4.(4分)开启心智;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创造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传承文化。5.(4分)教育理念:革新理念,调整转换传统诗教理念以适应当下。(或者教育目标:培养富于时代特性的“完人”。)教育内容:既要重视古典诗歌

30、,也要兼顾现代诗歌的特性,找到诗歌和社会时代的连接点。教育主体: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让受教育者成为主动参与者。教育方式:利用好网络媒体等融媒体时代的资源,学习方式多样化。(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6.(3分)C(“体现了汪书贵的封建迷信思想”错误,应该是“一方面是尊崇神灵,另一方面,选择极冷的天气,可保证生产出的纸张不被虫蛀”。)7.(3分)B(“既能增添田园的气息”错误,小说并未体现出“田园的气息”。)8.(6分)表层含义:点明宣纸的质地如云朵般轻盈。深层含义:a.宣纸的制造需要追求高质量,如李煜的要求体现“天人合一”的天地精神。b.宣纸的制造对匠人的要求很高,需要诚挚的、孜

31、孜以求的匠人精神。(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6分)敬畏与热爱自己的事业。恭敬于事,勤于钻研,执着专注,认真聆听关于造纸的学说,追求“天人合一”的工艺境界。勇于创新。为提高宣纸质量,汪书贵大胆对“澄心堂”纸改进。精益求精。为造出符合皇帝要求的宣纸,孜孜不倦寻求上好原料。(每点2分,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3分)C(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11.(3分)A(“道路以目”的“目”为名词,意为“眼睛”;“数目项王”的“目”为动词,意为“使眼色”。)12.(3分)C(原文为“指衡山公主

32、欲以妻其子叔玉”“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13.(8分)(1)(百姓)用口发表言论,政事的好坏成败在这里体现出来。(共4分;译出大意2分,“宣言”“兴”各1分;意思对即可)(2)现在魏征去世,(我)就失去了一面镜子。(共4分;译出大意2分,“殂逝”“亡”各1分;意思对即可)14.(3分)臣子:对国家和君主忠心,敢于指出君王的过失;讲究进谏的策略。君主:信奉兼听则明的治政原则,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以自身为喻,委婉劝谏,齐王虚心采纳。(每点1分,若答其它,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3分)B(不是表达喜爱之情,是借景色抒发内心

33、的惜别惆怅之情。)16.(6分)离别之恨:“极浦”“晴霭”“暮流”等环境描写,表现与故友惜别的“万里心”。迁谪之苦:“同为泽畔吟”,借屈原的典故表达诗人与故友同病相怜的失意惆怅。国衰之痛:“试北望”“泪沾襟”,抒发诗人为国运日益衰落的担忧痛心之情。(每点2分;若答其它,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6分)(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均不得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18.(3分)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呕心沥血一往无前(勇往

34、直前/披荆斩棘)19.(4分)无论做哪个行业,没有点钻研精神,没有股子痴迷劲儿,恐怕很难有高境界的职业体验。(原句用词不当,“不仅”改为“无论”;否定失当,“很难没有”改为“很难有”)20.(4分)结构相似的句子排列在一起,节奏感强,增强语势;阐述道理充分透彻,有力地阐述了从事任何行业,都应如做学问一样,守得住冷板凳,才能“立得住”。(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21.(3分)C(C选项与原文画波浪线处的引号均表示特定称谓,A选项表示引用,B选项表示特殊含义,D选项“大师”表示讽刺,“发扬国光”是引用,也有讽刺的意味)22.(6分)而组合则是可分可合单独的台基看起来千篇一律(看似有固

35、定的标准)四、写作(60分)23.参考2023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附参考译文文本一:周厉王暴虐,国人指责厉王的过失。召公告诉厉王说:“人民忍受不了您的政令了。”厉王大怒,找来卫国的巫师,命他监察指责者。卫巫将指责者告诉厉王,厉王就将其杀死。国人没有人敢再说话,在路上遇见了,只是彼此用眼睛看看而已。厉王大喜,告诉召公说:“我能够止息指责了,国人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是把人民的口堵住了。堵人民的口,后果比堵塞大河还要严重。大河因壅塞而溃决,一定会淹死很多人,堵人民的口也是这样。所以,治水的人要排除壅塞,使之畅流,治民的人要宣导人民,让他们说话。因此,天子处理政事,要让公卿、大夫、士奉献讽谏诗歌

36、,乐师向天子进献乐曲,史官献书,小师进献箴言,盲人朗诵讽谏诗篇,青光眼的乐师也参与诵读,各类工匠进谏,平民托人将意见带给天子,左右侍卫大臣进陈规谏,天子的同宗大臣弥补督察,替史以天道史事教诲,师傅老臣修伤政令,而后天子对各种意见进行斟酌,因此天子的一切行事才不至于与情理相违背。人民有口,就如同土地有山川,财富用度就是从山川生产出来的。土地有原、隰、衍、沃,衣食才从此产生。(百姓)用口发表言论,政事的好坏成败在这里体现出来。人民认为好的就推行,人民认为坏的就防范,才能使人民的衣食财用大大增多。人民先在心里考虑而后说出口,君王认为可行就推行它,怎么能够堵塞呢?如果把他们的口堵住了,赞同的人又有多少

37、呢?厉王不听。于是国人没有人敢说话。三年之后国人便把厉王流放到彘地。文本二:郑文贞公魏征卧病不起,太宗派人前去问讯,赐给他药饵。又派中郎将李安俨在魏征的宅院里留宿,一有动静便立即报告。太宗又和太子一同到其住处,指着衡山公主,想要将她嫁给魏征的儿子魏叔玉。戊辰(十七日),魏征去世,太宗命九品以上文武百官均去奔丧,赐给手持羽葆的仪仗队和吹鼓手,陪葬在昭陵。魏征的妻子说:“魏征平时生活简朴,如今用鸟羽装饰旌旗,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这并不是死者的愿望。”全都推辞不受,仅用布蒙上车子载着棺材安葬。太宗登上禁苑西楼,望着魏征灵车痛哭,非常悲哀。太宗不停地思念魏征,对身边的大臣说:“人们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

38、来整齐衣帽;将历史做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隆替;将人比做一面镜子,可以确知自己行为的得失。现在魏征去世,(我)就失去了一面镜子。魏征去世后,我派人到他家中,从他书箱里找到一页奏疏,刚刚写成草稿,字迹难以辨认,只有开头几行,可以看得清楚,写道:天下的事物有善有恶。任用善人国家就得以安宁,任用恶人,国家就会发生动乱。朝廷大臣中,君主对他们的感情有爱有憎,对憎恶的人往往只看到他的缺点,而对喜爱的人往往只看到他的长处,爱憎之间,是应该仔细谨慎的。如果喜爱一个人能看到他的缺点,而憎恨一个人又能看到他的长处,斥退邪恶的小人大胆果敢,任用贤良之人不怀猜疑,那么,国家就可以兴盛发达。他留下的奏章就是这样写的。而在我看来,恐怕难免犯这样的错误,公卿近臣们可以将他的话写在笏板上,知道我的过失就一定要规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