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暑假衔接课程 四升五语文专题11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考点考点一、解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类活用,通假字。考点二、译句: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留、删、换、调、补的方法。考点三、断句: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阅读时需要划分停顿或加标点。考点四、内容:1.读懂文言文,概括大意;2.结合注释,准确理解;3.结合文章,分析概括。考点五、涵义:理解文言文深层含义。在读懂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二、文言文解词(一)文言实词什么是文言实词有固定意义的词文言实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量词、
2、代词1.一词多义如:说,读shu时,说、说明。读shu时,游说。 如“苏秦以连横说秦”。读yu时,高兴。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古今异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的扩大。如,“河”在古代专指黄河,而现在泛指一般河流。词义的缩小。词义的缩小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当今专指黄金。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 “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3.通假字通假字是一个汉语词汇,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
3、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狼4.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如:为之足。画蛇添足足:名词活用为动词,画足。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二)文言虚词什么是文言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文言虚词有哪些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常见虚词20个: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三、文言文翻译(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即字字落实,力求准确。翻译要忠于原文。“达”即文从句顺,力求通顺。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样,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雅”即生动形象,讲究文采。语言简明、优美、富有文采。(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留、删、换、调、补的方法。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 庙号、谥号、书名、物名等均保留不译;与古今通用词语
5、可保留。例: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译:庆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贬谪做巴陵郡太守。要注意人名第一次出现是姓与名全出现,再次出现时往往只说名字不说姓。删一些无意义的虚词,如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等,应删去。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后的“之”,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可删去。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如“吾与汝毕力平险”句中“吾”“汝”应分别换成“我”“你们”。补句子省略的部分(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例:(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来源:学_科_网调变式句应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四、文言文断句(一)抓
6、住“曰、云、言”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广东卷中的“史官曰”。(二)常用虚词是标志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
7、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三)看句式,据修辞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及一些固定句式,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文言文中往往会用到排比、对偶、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好这些特点对我们断句很有帮助。来源
8、:学&科&网五、文言文内容理解1.借助标题,揣摩文意。文言文的标题大直接概括主要内容。2.浏览全文,寻找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作者的看法,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3.结合注释,弄懂句意。古诗文中在有一些难懂的字词或者一词多义的时候,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准确地理解古诗文的主要内容。4.巧借问题,理解文意。选择题里的选项一般都会涉及文章内容,阅读时可以先浏览各个选项,通过解读这种题,就能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六、文言文感悟、评价文言文蕴含的道理就是故事中人物所作所为给我们的启示。要想准确把握文言文蕴含的道理,首先要理解文章
9、大意;然后详细寻找、分析文中每个人干了什么,有什么特征,从这些人身上寻找启示。一、选择题1“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中“方”的意思是()A正在B地点C办法D方向2下面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逢老媪方磨铁杵。(正在)B篱落疏疏一径深(稀疏)C囊萤夜读(口袋)D平明送客楚山孤(天刚亮)3下列对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题西林壁(题目)B取之,信然。(果真如此)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平民百姓)4对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是()A尝与诸小儿游(尝试)B炎帝之少女(小女儿)C故为精卫(因此)D可怜九月初三夜(可爱)二、文言文阅读铁杵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
10、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5文中“方”的意思是_;“问之,曰:欲作针。”李白问的内容是:_6“太白感其意,还卒业。”这句话中李白被_感动,让原本放弃学业的他回去勤奋学习,完成了学业。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7宋代诗人杨万里在宿新市徐公店中这样写到_,飞入菜花无处寻。夸父追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注释】逐走:追着跑。逐,追赶。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邓林:地名。译为“桃林”。8“走”的古义是_,今义是_。9根据短文内容解释加点字的意思。未至:_欲得饮:_弃其杖:_10翻译下面
11、的句子。(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_(2)未至,道渴而死。_(3)化为邓林。_11文中写夸父能吞河饮渭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_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注】尝:曾经。诸:一些,这些。12下列加点与文中“竞走”的“走”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行走B走动C奔走相告D走亲访友13下列加点的“之”字指代的是什么,请写出来。A人问之( )B诸儿竞走取之( )14写出下列句子的大致意思。(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_(2)取之信然。_15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_的道理。盘古开天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
12、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如:像。鸡子:鸡蛋。 岁:年。 于:比。 三皇:天皇、地皇、人皇】16盘古开天地是中国神话中关于自然形成最早的传说。你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盘古具有( )的精神。(多选)A先人后己B勇于献身C热爱大自然D无私奉献17短文画“ ”的句子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把_比作_。由画“”的句子可以联想到成语( )A呼天抢地B翻天覆地C顶天立地D惊天动地18结合注释及自己的阅读经
13、验,用自己的话写出画“ ”的句子的意思。_19考一考。你对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了解多少?(1)在黑暗的“鸡蛋壳”里,孕育着一个伟大的生命,他是( )A女娲B盘古C吴刚D共工(2)( )钻木取火,给人间带来光明和温暖。A黄帝B仓颉C燧人D神农氏(3)愚公移山中,愚公移山是因为( )A交通不便利B大山是他的敌人C无事可做D想帮助他的朋友20盘古这个形象,代表着古人对宇宙、天地、万物的深度思考,他以身体撑起天地,死后又化作万物,请你发挥想象至少举两例说说盘古的身体变成了什么? _【材料一】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_,_。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选
14、自世说新语雅量)【材料二】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街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选自元史许衡传)译文:许衡曾经在盛夏时经过河阳,非常口渴,路旁有一棵梨树,很多人都争着摘树上的梨子来吃,只有许街一个人端正地坐在梨树下,安然如常。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摘梨子吃。”许衡说:“不是自己的梨子,摘取下来吃是不行的,”那人说:“现在时局混乱这棵梨树是没有树主的。”许街说:“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中也没有主人吗?”21补充【材料一】中的空白句,联系上下文,写出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_22雅量,指为人具有宽广的
15、胸怀、淡定的气度、优雅的涵养。王戎不取道旁李这则故事为什么会编入世说新语雅量这一篇章? 来源:Zxxk.Com_23同样面对路旁有果的果树,王戎和许衡的言行有同有异,你更赞赏谁?写出理由。_精卫填海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24本文选自_。25请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少女( )溺( )故( )26精卫填海的原因是什么?请用“ ”在原文中画出来。27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_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视其颜色,窃斧也;视其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其行动、颜色、动作皆
16、无似窃斧者。【注释】亡:丢掉、丢失。意:怀疑、猜想。颜色:神情脸色。俄而:不久。他日:另一天。复:再,又。28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人有/亡斧者B意/其邻人/之子C无为/而不/窃斧也D复/见其邻之子29对这篇小古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丢斧子人通过观察邻居家儿子的行为、表情、动作判定自己的斧子是被邻居家儿子偷走的。B丢斧子的人通过与邻居儿子的交谈,怀疑自己的斧子是被邻居家儿子偷走的。C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善于观察,才会有所发现。D我们从这个故事明白:做事情要实事求是,不能凭空猜想。曹冲称象曹操得巨象。欲知其轻重。不能称,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去象,将他物
17、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30从短文中找出一对反义词。( )( )31选择下列加点字的意思,把序号填在括号里。欲知其轻重( )A需要B将要C想要使水及原痕( )A原来划的记号B原来的伤痕32翻译句子。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_33把称象时正确的顺序序号写在横线上。_把大象牵上岸,再往船上放入石块,直到船下沉到船舷上的线再次与水面相平时为止。石头的重量即为大象的重量。把大象放在船上,在水面处的船舷上刻一条线。称出此时船上石头的重量。34读完短文,你觉得曹冲是一个怎样的孩子?_杀骆破瓮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有一老人来语之曰:
18、“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注释选自百喻经。既:已经。以为忧:以之为忧,为此事发愁。语:告诉。汝:你。用:采纳。35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_既杀驼,而复破瓮。_36老人想了一个什么办法让骆驼的头出瓮?用原文回答。_37养骆驼的人为什么会被人耻笑?让骆驼的头从瓮中出来,最好的办法是什么?_已死的母熊猎人入山,以枪击母熊。中要害,端坐不倒。近视之,熊死,足抱巨石,石下溪中有小熊三,戏于水,所以死而不倒者,正恐石落伤其子也。猎人感动,遂终身不复猎。来源:学.科.网Z.X.X.K注释
19、选自护生画集。以:用,使用。视:看。遂:就,于是。复:再,又。38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猎人入山,以枪击母熊。_石下溪中有小熊三,戏于水。_39照样子,在括号里填上省略的人物。例:(猎人)中(母熊)要害(1)( )端坐不倒(2)( )近视之(3)( )戏于水(4)( )死而不倒40给故事换个题目,不恰当的一项是()A母爱的姿势B端坐不倒的母熊C猎人入山囊萤夜读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41根据句意断句。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4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倦_通_4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夏月则练囊盛数十
20、萤火以照书。_44文中的车胤是个什么样的人?_45再写出两个古人读书求学的成语:_、_。46写一句有关读书学习的名言。_徐孺子赏月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注释:戏:玩耍,嬉戏。邪:疑问词,在这里相当于“啊”。譬如:好比,就好像。瞳子:眼睛的瞳孔。47翻译: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_48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徐孺子是一个怎样的人_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
21、龙者也。【注释】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牖(yu):窗。施:摆放。还:读hun,轻快敏捷的样子。4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叶公子高好龙_(2)弃而还走_50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_51从哪里看出“叶公好龙”?用原文语句回答。_52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觉得讽刺了哪一类人呢?_树洞取球文彦博少时,尝与群儿击球。球忽跃入树穴。群儿谋取之,穴深,不能得。彦博以盆取水,灌入穴中,球遂浮出。注释:谋:设法。遂:于是。5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文彦博/少时,尝与群/儿击球B文彦博/少时,尝/与群儿击球C文彦博少/时,尝与/群儿击球54“尝与群儿击球”中,“尝”的意思是()A经常B品尝
22、C曾经55在短文中用“_”画出文彦博取球的做法。56短文中的文彦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_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注释:求:寻找,寻求。子:你。 长(zhng);做首领,掌管。然:是的,对的。遂:于是。畏:害怕。走:逃跑。57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画两处)观 百 兽 之 见 我 而 敢 不 走 乎58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来源:学科网ZXXK(1)文中狐狸称老虎时用了“_”这个字,称自己则用了“
23、_”和“_”。(2)表达“害怕”的意思,文中用的是“_”。(3)文中“食”字出现了三次,意思是“_”。59对这则故事中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天帝使我长百兽。(天帝派我来做各野兽的首领。)B子以我为不信。(我不会认为你在说谎。)C吾为子先行。(我与你先走。)D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看看百兽看到我的表现而不走开吗?)60请你评论一下文中的狐狸和老虎。_獐(zhn)与鹿王雱(png)数岁时,客有以一獐一鹿同笼,以问雱:“何者是獐?何者是鹿?”雱实未识,良久对曰:“獐边者是鹿,鹿边者是獐。”客大奇之。注:王雱,字元泽,是王安石的儿子。61“王雱(pn)数岁时”中的“数”读音_,“数岁”的
24、意思是_62王雱_(A认识 B不认识)獐和鹿,从文中的“_”可以知道。63请写出画“_”句子的意思。_64“客大奇之”,你认为客奇的是什么?_凿壁偷光(节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注释】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映照耀。65照样子,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例:衡乃穿壁引(引来)其光。衡乃穿( )壁引其光。66借助注释,写一写下面句子的意思。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_67这个故事赞美了匡衡_的精神。68这样的故事还有( )和( )。(填序号)宣王好射悬梁刺股囊萤夜读愚公移山13参考答案:1A【解析】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解答此题时
25、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和平时积累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出自文言文铁杵成针,意思是他经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方”的意思是正在。选A。2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A.“逢老媪方磨铁杵。”出自宋代祝穆的铁杵成针。 方:正在。全文: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译文:磨针溪是在象耳山脚下。世世代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
26、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B.“篱落疏疏一径深”出自宋代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疏疏:稀疏。全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译文: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却还尚未形成树阴。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C.“囊萤夜读”出自唐代,佚名。 囊: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袋子装”。 全文: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译文: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
27、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D.“平明送客楚山孤”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平明:天刚亮。全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译文: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3A【解析】本题考查诗词的翻译。A项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题:写。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全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
28、,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B项加点词语解释正确。信然:果真如此。“取之,信然。”出处:文言文道旁李苦 作者:刘义庆 全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朋友一起玩耍,看见路边上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很多小朋友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树长在路边却有很多李子,那一定是苦的(李子)。”摘下来(一尝),才相信果真如此。C项加点词语解释正确。匹夫:平民百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即“保天下者,匹夫之贱。”出自明末顾炎武的日知录
29、.正始全文: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 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译文:“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亡国”是指改朝换代,调个王帝,国号,这类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争权夺利的人去关心;而“亡天下”则是败义伤教,表面充塞着仁义道德,实际上出现人吃人的社会大倒退,是封建伦理道德的沦丧。这比“亡国”更危险,保卫整个国家振兴中华民族,提高全民族道德观念,则是举国上下,包括在野的士大夫及下层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士在内的大事,人人都有责任。“匹夫”,按字义为服侍马匹的马夫,意指下等人,寻
30、常人,在此泛指为普通平民百姓。顾炎武的思想理念已不再局限在抗清复明上,而已扩展为全民族保太平的高度上了。4A【解析】本题考查古文中的字义的辨析。A选项,有误,“尝与诸小儿游”出自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意思:曾经和他的伙伴一同游玩。尝:曾经。B选项,正确,“炎帝之少女”出自课文精卫填海,意思:炎帝的小女儿。少女:小女儿。C选项,正确,“故为精卫”出自课文精卫填海,意思:因此化为精卫鸟。故:因此。D选项,正确,“可怜九月初三夜”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暮江吟,意思: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可怜:可爱。5 正好 老妇人在干什么6 意志 要有决心,肯下功夫,无论多么难的事情都
31、会做成功的7儿童急走追黄蝶【解析】5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逢老媪方磨铁杵”的意思是: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方:正;“问之,曰:欲作针”的意思是: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所以李白问的内容是:问老妇人在干什么。6考查了文言文翻译和对主题的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出自宋代祝穆的铁杵成针,意思是: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回去完成了学业。通过这个故事可知,只要坚持不懈就算是铁杵,也能磨成针,说明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成功。7考查古诗的积累与理
32、解。出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全诗内容: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译参考文:磨针溪是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8 跑 走路9 到达。 想要。 扔掉。10 夸父追着太阳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还没有赶到(大泽湖),(夸父)就在半路渴死了。 (他的手杖)变成了一片桃林。11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解析】8本题考查古今异义。参考注释:逐走的释义是:追着跑。故“走”的古义
33、是:跑。 今义是:走。9本题考查加点字的意思。未至:还没赶到。故“至”的意思是:到达。欲得饮:想要喝水解渴。 故“欲”的意思是:想要。弃其杖:抛弃他的手杖。 故“弃”的意思是:扔掉。10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逐走”“入日”“邓林”等字词的翻译。“道渴”的“道”的名词作状语的翻译。11本题考查修辞手法。文中夸父口渴时喝光了黄河、渭河的水,这里把夸父口渴时的举动扩大化,即夸张。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一种修辞方法。参考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喝水、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夸父就去北方喝大湖的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夸父抛弃他的手杖,他的手杖化成了桃林。12C13 王戎 李子14 看见路旁的李树上的果子多,把树枝都压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