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丰台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第一部分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 据周礼记载,西周时期与国君同族下层国人也拥有干预政治的权力,遇有重大问题,国君要询问全体国人的意见,国人可以批评甚至废除国君。这说明西周A. 已经形成了高度的中央集权B. 形成了完善的中枢决策体制C. 保留了部分氏族民主制传统D. 建立了有效行政监察体制2. 先秦诸子中,儒家强调“忠恕”,即“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道家则强调“天人合一”,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些思想塑造了共同的价值观。下列能够体现这一价值观的是民族上追求多
2、民族国家和谐统一政治上强调德法并重,追求政通人和治国理念上强调不法古、不循今思想文化上追求兼容并蓄、和而不同A. B. C. D. 3. 汉武帝时期实行严格的盐、铁、酒类官营政策。汉昭帝即位后诏天下贤良文学,问民间所疾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汉昭帝取消了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政策。这一变化A. 实质是巩固大一统国家的政策调整B. 有利于推动西汉商品经济全面繁荣C. 标志着传统重农抑商政策重大转变D. 推动私营手工业自由佣规模扩大4. 下图为湖南湘西(秦代洞庭那千灵县)出土秦简中的木方,木方上用小篆对“王”、“皇”、“制”、“诏”等部分书写用字进行了规范,并对
3、卿、太守等部分官职名称变更提出了要求。这一史料可以A. 说明秦代采取了有效措施建立君主专权制度B. 说明秦代皇权已发展到乾纲独断的崇高地位C. 为了解秦代推行郡国并行制度提供实证材料D. 证明秦代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加强直接管辖5. 关于中国古代边疆治理,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史记记载:“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促进了西南边疆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B唐蕃会盟碑记载:“于贞观之岁,迎娶文成公主。”标志着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C元史记载:“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标志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基本
4、奠定D清高宗实录记载:1762年,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节制南北两路,统辖外夷部落,操阅营伍,广辟屯田。”说明清代对新疆进行了有效的管辖A. AB. BC. CD. D6. 中国古代传统医学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以下医学成果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黄帝内经千金方肘后备急方本草纲目A. B. C. D. 7. 柳芳氏族传记载,隋代实行分科取士政策之后,时人称此举导致了“士无乡里,里无衣冠,人无廉耻,士族乱而庶人僭矣”。这说明科举制的实施A. 扩大了隋朝的统治基础B. 彻底的打击了士族势力C. 导致了隋朝的迅速灭亡D. 推动了社会生活世俗化8. 下图描述了我国古代某一史事,下列诗句反映的时代特征
5、与之相符的是A.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B. 周室衰微不共国,干戈终日互争强C. 重镇如割据,轻权绝纪纲D.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9. “虎溪三笑”原为晋代佛门传说,传高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故事本为虚构,却在唐宋时期受到推崇,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这说明唐宋时期A. 文学创作出现了全面繁荣局面B. 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C. 儒、道、佛三家出现融合趋势D. 以形写神的绘画风格开始形成10.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几经变革,不断完善。下列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以志
6、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郡置中正,平次人才之高下”A. B. C. D. 11. 资治通鉴记载,唐德宗为解决土地兼并剧烈和军费激增等问题改革赋税制度,实行“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这一政策A. 有利于保证政府财政收入B. 加强政府对百姓人身控制C. 确定了以人丁为主的税制D. 保证农民有充分生产时间12. 宋人邵博在邵氏闻见后录中记载,古制,宰相见天子议大政事,必命坐面议之,从容赐茶而退。艺祖(宋太祖)继位之一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日:“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
7、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随后,宋太祖A. 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B. 废除宰相,权分六部C. 依决策程序分割相权D. 分化事权,强化皇权13. 宋人郑樵指出,“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宋人蔡襄则说:“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只求资财。”这一变化原因为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强化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奠定商品经济冲击门第观念A. B. C. D. 14. 下图为明代后期传教士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主图部分勾勒了世界轮廓和经纬度,并将中国置于世界的中央,四个角落分别绘制了南北半球、日月食等天文地理信息。下列对该地图解读正确的是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迎合了中国“天朝上
8、国”观念促进了传统科技转型反映了世界发生的深刻变化A. B. C. D. 15. 学者许倬云认为,“明朝末年,以黄宗羲、顾炎武作为代表的学者,开始认真重新思考中国文化的价值,甚至怀疑社会结构的根本性质。这几乎可以与西方的启蒙思想相比拟。但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努力在明清改朝换代之后,无法继续下来。”其“无法继续下来”的原因有清朝君主专制的进步强化统治者对思想和文化的控制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繁荣社会娱乐和文化活动的丰富A. B. C. D.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5分)16. 华夏认同的形成材料一 周代早期的扩张示意图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材料二 周王室尝自称“夏”,“诸夏”即分享周室礼仪与荣誉之诸
9、国。西周分封,把不同的姓族集团派遣到各地建国,移民队伍深入各地统治当地族群,经漫长融合相互了解,逐渐成为地域性的族群,取代了传统的氏族群体。这些移民贵族散居各地,每一分支皆人数有限,力量不足以镇服地方,促使诸侯一面相互竞争,一面加强各国之间的交往和联系。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非华夏各族内徒,造成了各族交结杂处的局面。异族的进攻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民族意识空前高涨。进入战国时期,内迁异族已为华夏吸收、融合,华夏民族形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摘编自颜世安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夏”融合与地域族群、刘正寅交融与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华夏民族(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周早期周族扩张的方向和区域。(2)依据材料
10、二并结合所学,说明西周至战国时期华夏认同形成的历程。17. 秦汉时期治国理念的转变材料一 左图为长沙马王堆汉墓(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家族墓)中出土帛画非衣图的一部分。该部分描绘的是“天界”景象,人首蛇身的女娲居中,周围有目月、扶桑、升龙、神仙、怪兽等,寓意死者可以成仙,像鸟一样飞升上天。该墓还出土了大量帛书和简牍,包括脉法、阴阳十一脉柩经等养生类书籍。材料二 左图为西汉成都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画像石。刻画了汉景帝末期蜀地太守文翁在成都办学讲经的情形。材料三 文翁通春秋,“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修学堂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官,自文翁为之始云。”汉书.循吏传(1)上
11、述材料中包含了哪些史料类型,依据材料举例说明。(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西汉前期治国理念转变,并分析其原因。18. 魏晋时期的“衣冠南渡”西晋末年,琅琊王司马睿率领一批大臣渡过长江,其中大部分是士大夫阶层和贵族阶层,史称“衣冠南渡”。这一时期北方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与江南传统生产技术相结合,使得江南经济迅速繁荣。北来大族大部分都是中原的高门士族,而且都是好学玄学有文化的名士,玄学一度成为江南的主流思想文化。对于北人到来,江南名士虽存在着矛盾的情绪,但文化修养与北方大族确实有很大的距离,经过碰撞交流后,他们转而钦佩,甚至仿效。南北士族在文化上的融合催生了六朝时代突出的文化成就,如王羲之的书
12、法、顾恺之的绘画、南朝石刻、刘勰的文心雕龙、范晔的后汉书、葛洪的抱朴子、法显的佛国记等,皆为当时文化智慧之凝聚。以都城建康为代表的文化远播到东亚列国,对日本、韩国、朝鲜一带的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司马睿之所以能够在江南重建政权,完全依赖的是北方的大族和江南高门士族。东晋建立以来,高门大族便架空皇权。当南朝皇帝的权力开始回归时,士族政治权力已经走下坡路,所以士族对家族利益的追求更加强烈。当国家危难之际,他们畏缩不前或者变节投敌,为国殉国者很少。摘编自贺云翱长江文化,中华文明的壮丽篇章、杨敏(试论东晋末的永嘉“衣冠南渡”等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魏晋时期的“衣冠南渡”。19. 辽、西夏、金的制度建设据
13、辽史、宋史.夏国传、金史制作(1)比较辽、西夏、金制度的相同之处。(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角度,谈谈你的认识20. 宋、元、明清时期的货币演变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繁荣期,“每一交易,动即十万”,货币需求量大增。在与日本、朝鲜、东南亚、南亚、阿拉伯等地区的海外贸易中,大量铜币流向海外。钢币还大量流入北方各族,“北界(辽)别无钱币,公私交易并使本朝铜钱,沿边禁钱条法虽极深重,而利之所在,势无由止。”为克服铜币缺乏之困,川陕地区使用铁钱,“民苦转贸重,故设法书纸代钱,以便市易。”从而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随着元对宋的统一战争的进行,元政府确定以中统钞回收南宋纸币,统一钞法
14、。无政府强令,凡州郡国土及宗王所辖之地,莫不行钞。到元代后期,由纸币承担起主币的职能。元代汉藏商人的贸易,即所谓茶马互市就很活跃,元朝政府设置榷场,令民携带金银兑换成钞,并通过各种财政支出推行纸钞。元末,大量印制发行纸币,造成物价飞涨,民怨沸腾。明清时期,随着国际贸易发展,大量产自美洲等地的白银流入中国,一举成为主币。明清时期的农民把收获的农产品和家庭手工业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以换取白银向官府交纳。匠户以银代役,使工匠获得独立经营手工业的条件。中国精美的丝瓷等商品大批输往海外,一个以白银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摘编自从铁钱到银两:两宋金元纸币的价值基准及其演变、纷繁不稳的明清货币、元代纸
15、币在西藏地方流通考等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宋、元、明清时期货币的演变进行解读。北京市丰台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第一部分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 据周礼记载,西周时期与国君同族的下层国人也拥有干预政治的权力,遇有重大问题,国君要询问全体国人的意见,国人可以批评甚至废除国君。这说明西周A. 已经形成了高度的中央集权B. 形成了完善的中枢决策体制C. 保留了部分氏族民主制传统D. 建立了有效的行政监察体制【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西周时期具有国人干政的传统,这主要和原始的民主制遗留有关,也反映的是当时王权尚未高度集中,C正确,A排除;当时的中枢决策及监察体
16、制尚不完善,BD排除。故选C。2. 先秦诸子中,儒家强调“忠恕”,即“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道家则强调“天人合一”,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些思想塑造了共同的价值观。下列能够体现这一价值观的是民族上追求多民族国家和谐统一政治上强调德法并重,追求政通人和治国理念上强调不法古、不循今思想文化上追求兼容并蓄、和而不同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儒家和道家都在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民族上追求多民族国家和谐统一”、“政治上强调德法并重,追求政通人和”、“思想文化上追求兼容并
17、蓄、和而不同”都体现了这一思想,因此正确;“不法古、不循今”属于法家的变法理论,与材料无关,因此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3. 汉武帝时期实行严格的盐、铁、酒类官营政策。汉昭帝即位后诏天下贤良文学,问民间所疾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汉昭帝取消了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政策。这一变化A. 实质是巩固大一统国家的政策调整B. 有利于推动西汉商品经济全面繁荣C. 标志着传统重农抑商政策重大转变D. 推动私营手工业自由佣规模扩大【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汉昭帝诏天下贤良文学问天下之之乱,取消了盐铁官营等措施来维护国家统治,因此反映的实质是巩固大一
18、统国家的政策调整,A正确;西汉的商品经济并未出现全面繁荣的现象,B排除;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C排除;自由雇佣关系的出现是在明中叶后,D排除。故选A。4. 下图为湖南湘西(秦代洞庭那千灵县)出土秦简中的木方,木方上用小篆对“王”、“皇”、“制”、“诏”等部分书写用字进行了规范,并对卿、太守等部分官职名称变更提出了要求。这一史料可以A. 说明秦代采取了有效措施建立君主专权制度B. 说明秦代皇权已发展到乾纲独断崇高地位C. 为了解秦代推行郡国并行制度提供实证材料D. 证明秦代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加强直接管辖【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木方上用小篆对王、皇、制、诏等部分书写用
19、字进行了规范,并对卿、太守等部分官职名称变更提出了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内容是关于皇帝制度和官职名称变更,这体现了秦代采取措施来巩固统治,A项符合题意主旨,所以A正确;清朝君主专制政治制度达到顶峰,所以B错误;秦代没有实行郡国并行制,所以C错误;材料内容与管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无关,所以D错误。故选A项。5. 关于中国古代边疆治理,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史记记载:“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促进了西南边疆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B唐蕃会盟碑记载:“于贞观之岁,迎娶文成公主。”标志着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C元史记载:“若元,则起朔漠,并西
20、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标志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基本奠定D清高宗实录记载:1762年,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节制南北两路,统辖外夷部落,操阅营伍,广辟屯田。”说明清代对新疆进行了有效的管辖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元史记载: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体现的是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正确;张骞出使西域加强的是西北边疆同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A排除;西藏正式归属中原政权是在元朝设置宣政院后,B排除;西汉时期设置西域都护,就已经实现了对新疆地区的有效管辖,D排除。
21、故选C。6. 中国古代传统医学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以下医学成果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黄帝内经千金方肘后备急方本草纲目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内经成书于先秦至汉;千金方成书于唐朝;肘后备急方成书于东晋;本草纲目成书于明朝,因此正确排序是,B正确,ACD排除。故选B。7. 柳芳氏族传记载,隋代实行分科取士政策之后,时人称此举导致了“士无乡里,里无衣冠,人无廉耻,士族乱而庶人僭矣”。这说明科举制的实施A. 扩大了隋朝的统治基础B. 彻底的打击了士族势力C. 导致了隋朝的迅速灭亡D. 推动了社会生活世俗化【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的意识是隋代废除乡
22、举里选、迁徙士族离乡。隋朝开始采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导致世家大族垄断政治的特权被打破,下层平民可以凭借才学参加考试做官,进而扩大统治基础,因此A正确;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科举制有利于巩固统治,C排除;材料与社会生活世俗化无关,D排除。故选A。8. 下图描述了我国古代某一史事,下列诗句反映时代特征与之相符的是A.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B. 周室衰微不共国,干戈终日互争强C. 重镇如割据,轻权绝纪纲D.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中所示的朝代是唐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指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周室衰微不共国,干戈终日互争强”指的是春秋战国
23、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现象;“重镇如割据,轻权绝纪纲”指的是唐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不服从中央的现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诗人(南宋陆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9. “虎溪三笑”原为晋代佛门传说,传高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故事本为虚构,却在唐宋时期受到推崇,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这说明唐宋时期A. 文学创作出现了全面繁荣局面B. 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C. 儒、道、佛三家出现融合趋势D. 以形写神的绘画风格开
24、始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传高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在唐宋时期受到推崇,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可知,传说“虎溪三笑”中有儒释道三教的人物,并且受到当时人们的推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体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所以C正确;仅凭材料“故事本为虚构,却在唐宋时期受到推崇,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无法得出“文学创作出现了全面繁荣局面”,所以A错误;“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B错误;材料内容与绘画风格无关,所以D错误。10.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几经变革,不断完善。下列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
25、人”“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郡置中正,平次人才之高下”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指的是察举制,出现于汉代;“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指的是科举制,出现于隋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指的是军功爵制,出现于战国;“郡置中正,平次人才之高下”指的是九品中正制,出现于魏晋南北朝。因此,排列正确的是。所以C正确,ABD错误。11. 资治通鉴记载,唐德宗为解决土地兼并剧烈和军费激增等问题改革赋税制度,实行“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
26、利。”这一政策A. 有利于保证政府财政收入B. 加强政府对百姓人身控制C. 确定了以人丁为主的税制D. 保证农民有充分生产时间【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唐朝时期的税制改革,扩大了征税对象,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弱了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控制,保障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因此A正确,BC排除;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12. 宋人邵博在邵氏闻见后录中记载,古制,宰相见天子议大政事,必命坐面议之,从容赐茶而退。艺祖(宋太祖)继位之一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日:“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随后,宋太祖A. 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B. 废
27、除宰相,权分六部C. 依决策程序分割相权D. 分化事权,强化皇权【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通过设置二府三司制实现分化事权,强化皇权的目的,D正确;三公九卿制是在秦朝时期设置的机构,A排除;B是明朝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排除;C是隋唐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排除。故选D。13. 宋人郑樵指出,“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宋人蔡襄则说:“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只求资财。”这一变化的原因为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强化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奠定商品经济冲击门第观念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自隋唐而上,官有
28、簿状,家有谱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和“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只求资财”可知,宋以前的婚姻重视家世,宋代的的婚姻不顾门户,只重视钱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体现了宋代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旧有的门第观念,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因此正确;“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强化”与材料变化不符,因此错误;“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奠定”与材料内容无关,因此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14. 下图为明代后期传教士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主图部分勾勒了世界轮廓和经纬度,并将中国置于世界的中央,四个角落分别绘制了南北半球、日月食等天文地理信息。下列对该地图解读正确的是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迎合了中国“天朝上国”
29、观念促进了传统科技转型反映了世界发生的深刻变化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科技发展进入总结阶段,并未成功向近代转型,错误,ACD排除;均是关于材料的正确描述,B符合题意。故选B。15. 学者许倬云认为,“明朝末年,以黄宗羲、顾炎武作为代表的学者,开始认真重新思考中国文化的价值,甚至怀疑社会结构的根本性质。这几乎可以与西方的启蒙思想相比拟。但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努力在明清改朝换代之后,无法继续下来。”其“无法继续下来”的原因有清朝君主专制的进步强化统治者对思想和文化的控制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繁荣社会娱乐和文化活动的丰富A. B. C. D. 【答案
30、】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知识分子的努力在明清改朝换代之后,无法继续下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同时,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严格控制思想和文化。这些因素是导致材料现象“无法继续下来”的原因,因此说法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繁荣”和“杜会娱乐和文化活动的丰富”不属于其“无法继续下来”的原因,因此说法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5分)16. 华夏认同的形成材料一 周代早期的扩张示意图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材料二 周王室尝自称“夏”,“诸夏”即分享周室礼仪与荣誉之诸国。西周分封,把不同的姓族集团派遣到各地建国,移
31、民队伍深入各地统治当地族群,经漫长融合相互了解,逐渐成为地域性的族群,取代了传统的氏族群体。这些移民贵族散居各地,每一分支皆人数有限,力量不足以镇服地方,促使诸侯一面相互竞争,一面加强各国之间的交往和联系。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非华夏各族内徒,造成了各族交结杂处的局面。异族的进攻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民族意识空前高涨。进入战国时期,内迁异族已为华夏吸收、融合,华夏民族形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摘编自颜世安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夏”融合与地域族群、刘正寅交融与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华夏民族(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周早期周族扩张方向和区域。(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西周至战国时期华夏认同形成的历程
32、。【答案】(1)由西往东;区域是以洛阳为起点往东、东北、东南扩张。(2)西周时期分封制的实行促进地域性的族群,取代了传统的氏族群体;移民贵族促使诸侯一面相互竞争,一面加强各国之间的交往和联系;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少数民族的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战国时期,华夏民族形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解析】【详解】(1)根据“ 周代早期的扩张示意图”可知,西周早期周族扩张的方向是由西往东。区域是以洛阳为起点往东、东北、东南扩张。(2)根据材料“西周分封,把不同的姓族集团派遣到各地建国,移民队伍深入各地统治当地族群,经漫长融合相互了解,逐渐成为地域性的族群,取代了传统的氏族群体”可归纳出西周时期分封制的实行
33、促进地域性的族群,取代了传统的氏族群体;根据“这些移民贵族散居各地,每一分支皆人数有限,力量不足以镇服地方,促使诸侯一面相互竞争,一面加强各国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可归纳出移民贵族促使诸侯一面相互竞争,一面加强各国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根据“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非华夏各族内徒,造成了各族交结杂处的局面”可归纳出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少数民族的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根据“进入战国时期,内迁异族已为华夏吸收、融合,华夏民族形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可归纳出战国时期,华夏民族形成为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17. 秦汉时期治国理念的转变材料一 左图为长沙马王堆汉墓(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家族墓)中出土帛画非衣图
34、的一部分。该部分描绘的是“天界”景象,人首蛇身的女娲居中,周围有目月、扶桑、升龙、神仙、怪兽等,寓意死者可以成仙,像鸟一样飞升上天。该墓还出土了大量帛书和简牍,包括脉法、阴阳十一脉柩经等养生类书籍。材料二 左图为西汉成都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画像石。刻画了汉景帝末期蜀地太守文翁在成都办学讲经的情形。材料三 文翁通春秋,“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修学堂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官,自文翁为之始云。”汉书.循吏传(1)上述材料中包含了哪些史料类型,依据材料举例说明。(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西汉前期治国理念的转变,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实物史料:出图帛画非衣图、西汉
35、成都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画像石等,是考古挖掘,属于实物史料;文献史料:脉法、阴阳十一脉柩经、春秋等,属于历史文献,是文献史料。(2)治国理念:从汉初“无为而治”到汉武帝时期的“有为”;原因:边患危机的日益严重;汉朝社会发展的需要;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汉武帝本人的治国理念。【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出土帛画非衣图的一部分”“西汉成都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画像石”等信息,可知是实物史料,这些都属于考古挖掘,属于实物史料;根据材料“脉法、阴阳十一脉柩经等养生类书籍”“春秋”等信息,可知是文献史料,属于历史文献,是文献史料。(2)治国理念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
36、,汉高祖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推行了“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有为”的治国理念。原因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上的巩固统一和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经济上的经济发展需要;外部的解决边患的需要和汉武帝本人的因素思考。18. 魏晋时期的“衣冠南渡”西晋末年,琅琊王司马睿率领一批大臣渡过长江,其中大部分是士大夫阶层和贵族阶层,史称“衣冠南渡”。这一时期北方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与江南传统生产技术相结合,使得江南经济迅速繁荣。北来大族大部分都是中原的高门士族,而且都是好学玄学有文化的名士,玄学一度成为江南的主流思想文化。对于北人到来,江南名士虽存在着矛盾的情绪,但文化
37、修养与北方大族确实有很大的距离,经过碰撞交流后,他们转而钦佩,甚至仿效。南北士族在文化上的融合催生了六朝时代突出的文化成就,如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南朝石刻、刘勰的文心雕龙、范晔的后汉书、葛洪的抱朴子、法显的佛国记等,皆为当时文化智慧之凝聚。以都城建康为代表的文化远播到东亚列国,对日本、韩国、朝鲜一带的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司马睿之所以能够在江南重建政权,完全依赖的是北方的大族和江南高门士族。东晋建立以来,高门大族便架空皇权。当南朝皇帝的权力开始回归时,士族政治权力已经走下坡路,所以士族对家族利益的追求更加强烈。当国家危难之际,他们畏缩不前或者变节投敌,为国殉国者很少。摘编自贺云翱长江文化,
38、中华文明的壮丽篇章、杨敏(试论东晋末的永嘉“衣冠南渡”等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魏晋时期的“衣冠南渡”。【答案】推动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推动玄学在江南地区的发展;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推动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对当时的政权建设产生较大的影响等。【解析】【详解】评析:根据材料“这一时期北方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与江南传统生产技术相结合,使得江南经济迅速繁荣”可归纳出推动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根据材料“玄学一度成为江南的主流思想文化”可归纳出推动玄学在江南地区的发展;根据材料“南北士族在文化上的融合催生了六朝时代突出的文化成就”可归纳出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根据材料“以都城建康为代表的文化远播到东亚列国
39、,对日本、韩国、朝鲜一带的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可归纳出推动中华文化圈的形成;根据材料“司马睿之所以能够在江南重建政权,完全依赖的是北方的大族和江南高门士族”可归纳出对当时的政权建设产生较大的影响等。19. 辽、西夏、金的制度建设据辽史、宋史.夏国传、金史制作(1)比较辽、西夏、金制度的相同之处。(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角度,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吸收汉人王朝先进政治制度,又保留本民族特色;因俗而治(2)从民族政权并立的角度来看,辽、西夏、金崛起之后与宋朝之间发生了战争或冲突,不利于全国统一;从民族交融的角度来看,辽、西夏、金又积极吸收汉人先进文化,并同宋朝通过议和维
40、持了长期相对和平局面,加强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也巩固了自身的统治。【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中“辽兴宗亲临礼部贡院试进士”西夏其官分文武班,日中书,日枢密,日三司,日御史台”“金承辽后,进士科日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可见辽、西夏、金都有吸收汉人王朝的科举制等政治制度;依据材料中“辽代因俗而治”“西夏保留了原有蕃官体系”可知辽、西夏、金又保留了原有的民族特色。由此得出三者制度的相同之处是吸收汉人王朝先进政治制度,又保留本民族特色;因俗而治。(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民族政权并立的角度来看,辽、西夏、金崛起之后与宋朝之间发生了战争或冲突,不利于全国统一;从民族交融的角度来看,辽、
41、西夏、金又积极吸收汉人先进文化,并同宋朝通过议和维持了长期相对和平局面,加强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也巩固了自身的统治。20. 宋、元、明清时期的货币演变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繁荣期,“每一交易,动即十万”,货币需求量大增。在与日本、朝鲜、东南亚、南亚、阿拉伯等地区的海外贸易中,大量铜币流向海外。钢币还大量流入北方各族,“北界(辽)别无钱币,公私交易并使本朝铜钱,沿边禁钱条法虽极深重,而利之所在,势无由止。”为克服铜币缺乏之困,川陕地区使用铁钱,“民苦转贸重,故设法书纸代钱,以便市易。”从而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随着元对宋的统一战争的进行,元政府确定以中统钞回收南宋纸币,统一钞法。无政
42、府强令,凡州郡国土及宗王所辖之地,莫不行钞。到元代后期,由纸币承担起主币的职能。元代汉藏商人的贸易,即所谓茶马互市就很活跃,元朝政府设置榷场,令民携带金银兑换成钞,并通过各种财政支出推行纸钞。元末,大量印制发行纸币,造成物价飞涨,民怨沸腾。明清时期,随着国际贸易发展,大量产自美洲等地的白银流入中国,一举成为主币。明清时期的农民把收获的农产品和家庭手工业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以换取白银向官府交纳。匠户以银代役,使工匠获得独立经营手工业的条件。中国精美的丝瓷等商品大批输往海外,一个以白银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摘编自从铁钱到银两:两宋金元纸币的价值基准及其演变、纷繁不稳的明清货币、元代纸币在西
43、藏地方流通考等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宋、元、明清时期货币的演变进行解读。【答案】宋代:铜钱、铁钱、书法纸钱、纸币(交子)。原因:货币需求量大;大量铜币外流;商品经济的发展;元代:纸币承担起主币的职能;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推动。明清时期演变:铜钱、宝钞、白银。原因:铜钱铸造困难,纸币易贬值,自身具有缺陷;白银便于贮存交易,得到民间广泛认可;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货币需要量增大;政府税制改革(一条鞭法)的推动。新航路的开辟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解析】【详解】宋代:根据“公私交易并使本朝铜钱,沿边禁钱条法虽极深重,而利之所在,势无由止。”为克服铜币缺乏之困,川陕地区使用铁钱”“从而出现最早的纸币
44、交子”可得主要表现为铜钱、铁钱、书法纸钱、纸币(交子)。原因:根据“货币需求量大增”可得出货币需求量大;根据“大量铜币流向海外”可得出大量铜币外流;根据所学可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元代:根据“到元代后期,由纸币承担起主币的职能”可得出纸币承担起主币的职能;原因:根据所学可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推动。明清时期演变:根据“明清时期的农民把收获的农产品和家庭手工业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以换取白银向官府交纳。”可得出铜钱、宝钞、白银。原因: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从铜钱铸造困难,纸币易贬值,自身具有缺陷;白银便于贮存交易,得到民间广泛认可;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货币需要量增大;政府税制改革(一条鞭法)的推动。新航路的开辟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等方面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