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7课 我们的“过山车”(教材P1718)授课时间:_累计_1_课时课题我们的“过山车”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科学探究目标1.能根据已有材料,针对“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2.能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科学态度目标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完成指定任务,并乐于反思和改进,体验设计产品的成就感。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验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2.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教学重
2、难点重点:设计过山车轨道路线并且根据设计图拼搭过山车模型。难点:制作过程中轨道铺设及曲线轨道的调整。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塑料积木套件(或铁架台和泡沫保温管)、小球、细绳、软尺、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过山车视频、教学课件。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17各种过山车的图片。)大家认识这些游乐设施吗?(预设:它们是过山车。)2.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过山车由哪几部分组成?(预设:轨道、支架和车。)它的轨道有什么特点?(预设:有些地方是直线,有些地方是曲线;有些地方高,有些地方低。)3.追问:(教学提示:播放游乐场里过山车运动的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
3、过山车的运动有哪些特点呢?(预设:有时在爬升,有时在滑落;有时做直线运动,有时做曲线运动;在坡度大的地方下滑得快,在坡度小的地方下滑得慢;)4.揭题:过山车看起来可真有趣。今天,我们就来设计和搭建一座自己的“过山车”吧!(板书:我们的“过山车”)【设计意图】由于3年级的学生缺乏乘坐过山车的经历,因此通过图片和视频来丰富学生的直观认识,同时也为后续设计“过山车”的运动路线做铺垫。探索与研讨探索一:建造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1.过渡:我们知道过山车的轨道主要由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组成,现在,我们先来尝试建造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2.演示:出示搭建“过山车”轨道模型的材料,简单介绍并演示不同材料的作用及拼接
4、方法。3.活动:将相关材料分发给小组,指导学生建造一条直线轨道和一条曲线轨道。确认各小组均完成建造以后,收回材料。(教学提示:此环节用时不能太长,使学生对材料及其拼接方式有直观感受即可。)【设计意图】通过搭建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让学生熟悉材料的特性,为后续的设计环节服务。探索二:设计“过山车”的轨道路线1.过渡:熟悉了我们将使用的建造材料,接下来,我们就要进行设计。让我们看看设计要求。(教学提示:出示“过山车”的设计要求。)2.布置任务:要怎样设计才能达到这些要求呢?请大家在组内进行研讨。3.过渡:现在各小组组内都达成了一致意见,接下来,大家去动手实践吧!【设计意图】明确设计要求,再引导学生组
5、内讨论设计方案,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有效的设计活动中来。小实践1.设计:出示“过山车”设计图绘制要求和轨道设计图范例,指导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先独自完成设计,再组内交流,确定其中一份作为小组拼搭“过山车”的设计图,并对其进行优化。2.制作:分发制作材料,提示学生根据设计图从低到高拼搭。如果拼搭和设计有一定的出入,指导学生适当调整设计。完成制作的小组,分发小球进行测试并指导调整。3.评价:根据“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指导学生先完成对“过山车”的组内自评,再组织学生进行组间互评。(教学提示:提示学生,测量轨道长度时可以用软尺直接测量;如果曲线轨道较多,不方便直接用软尺测量,也可以先用细绳量出轨道长度,
6、再用软尺测量这段细绳的长度。)4.布置任务:大家已经完成了“过山车”的轨道制作,请将“过山车”轨道放置在桌子中央,并将多余的材料整理好后交还至材料箱。(教学提示:若第7、8两课不安排连上,则要求学生给自己小组的“过山车”轨道贴上标签并放置在指定位置,确保轨道不被损坏,可供下节课使用。)【设计意图】此环节将设计、制作和评价整合在一起,有助于时间优化,确保大部分学生能顺利完成“过山车”轨道的拼搭和评价。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先通过观察过山车图片和视频聚焦过山车的运动,然后熟悉现有材料并明确设计要求,最后设计、制作和评价自己小组的“过山车”。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不仅应用了本单元前几课所学的直线运动、曲
7、线运动、在斜面上的运动等相关知识,还针对一个具体的任务建造“过山车”,按照设计的基本步骤(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完成了指定的任务,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综合应用了跨学科和跨领域知识。同时,学生的交流和评价能力得到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并体会到“做”和“思”的成功和乐趣。课后作业三、选择题。1.下列工具不能测量轨道长度的是( )。2.我们在设计“过山车”模型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轨道的坡度不能发生变化 B.既要有直线轨道也要有曲线轨道C.“过山车”可以发生脱轨现象,因为这样更加刺激3.设计“过山车”时,我们需要考虑的是( )。底座的牢固程度
8、 过山车是否美观过山车是否安全 使用的材料是否合理A. B C参考答案三、1.C 2.B 3.C第1课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材P2224)授课时间:_累计_1_课时课题迎接蚕宝宝的到来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包括颜色、大小、形状等。2.知道蚕的一生从卵开始,蚕卵孕育着新生命。3.知道蚁蚕是由蚕卵孵化出来的。4.知道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水分。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感官及工具观察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2.能用画图、文字等方法记录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3.能用收集资料或访谈的方法获得养蚕的相关知识。4.能制订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并用于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科学态度目
9、标1.对观察蚕卵及养蚕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2.对饲养的蚕表现出爱心及责任心,能细心照管蚁蚕。3.能在课后坚持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并意识到人类不断改进养蚕技术以适应自己的需求。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记录并描述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难点:细心地进行养蚕活动并制订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蚕卵、放大镜、尺子、桑叶、养蚕用的纸盒、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蚕房的制作视频、教学课件。流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聚焦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蚕的图片。)你们认识这个小动物吗?(预设:它是蚕。)你们养过蚕吗?(预设:养过;没养过,但是见过。)你们知道有关蚕的哪些知识?(预
10、设:蚕要吃桑叶;蚕会吐丝;蚕会结茧;)2.揭题:像蜗牛和鱼一样,蚕也是从卵开始它的生命历程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板书:迎接蚕宝宝的到来)【设计意图】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关于养蚕的已有经历和已有认知,帮助教师找到教学的起点,揭示本课课题。卵:成熟的雌性生殖细胞,一般呈球形或卵圆形,内含大量的营养物质,是动物发育的第一个阶段。不同类动物的卵,大小差别很大。探索与研讨探索一:观察蚕卵1.过渡:你们观察过蚕卵吗?它是什么样的?(预设:观察过,蚕卵很小,像一粒粒的小芝麻。)蚕卵具体是怎样的呢?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2.活动:给各小组分发蚕卵,引导学生观察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11、。3.提问:在观察的过程中,大家产生了什么疑问吗?(预设:为什么蚕卵有不同的颜色?为什么有的蚕卵中心有小孔?蚕卵中心的凹陷是什么)4.讲解:蚕卵的颜色不同表示它所处的时期不同。一般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或黄色的,经过12天变成淡红色或浅褐色,再经过34天变成灰绿色或紫黑色,然后一直到孵化前都不再发生变化。白色且上面有小孔的卵是蚁蚕(蚕宝宝)从蚕卵中钻出来后留下的卵壳。蚕卵上的凹陷叫卵涡,一般呈椭圆形,如果呈三角形或有棱角则为死卵。5.布置任务:请大家课后关注不同颜色的蚕卵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变化情况并和同学交流。探索二:为蚕宝宝建造一个“家”1.过渡:大家刚才观察到了蚕宝宝从卵中钻出后留下的白色卵壳
12、,像蚕宝宝这样,幼虫或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的过程叫孵化。那么,蚕卵是怎么孵化出蚕宝宝的呢?2.活动:出示蚕卵孵化的资料,引导学生认真阅读。3.提问:蚕宝宝孵化出来需要什么条件?(预设:需要流通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湿度。)4.追问:蚕宝宝吃什么?(预设:新鲜的桑叶。)它的生长还需要什么?(预设:需要干净通风的生活环境和适宜的温度。)为了保证蚕宝宝健康地生长,我们能做些什么?(预设:给蚕宝宝做一个蚕房。)5.活动:播放蚕房的制作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然后分发材料,指导学生分组制作蚕房。(教学提示:提前准备好孵化出的蚁蚕。)探索三:做观察计划1.过渡:你们见过自己刚出生不久的样子吗?(预设:见过
13、,爸爸妈妈给我拍了照片。)爸爸妈妈给你们拍照片是想记录你们的成长,那你们想记录自己养的蚕宝宝的成长吗?(预设:想。)2.提问:如果坚持对蚕进行长期观察和记录,我们就可以了解蚕的一生。你们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呢?(预设:蚕的体长、蚕的样子、蚕发生的变化)用什么方法记录呢?(预设:写观察日记、画图、拍照、录制视频)3.布置任务:请大家参考教材P24“蚕的一生观察计划”,组内讨论并制订自己的观察计划。【设计意图】蚕的一生从蚕卵开始,因此先引导学生观察蚕卵,并用画图及文字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培养学生描述事物主要特征和整理、记录信息的能力。再通过阅读资料和制作蚕房,让学生了解为迎接蚕宝宝需要做的准
14、备。最后通过给出观察计划范例,让学生学习一些观察与记录的技巧与方法,并意识到要了解一个动物的一生,需要长期地观察和记录。研讨汇报拓展与小结1.过渡:大家为蚕宝宝做好了“家”,也制订了蚕宝宝的观察计划,接下来,就等你们的蚕宝宝出生了。2.布置任务:请大家课后每天观察记录蚕卵的变化,将蚕宝宝出生的日期和样子记录到学生活动手册中。3.小结:希望大家能运用所学知识,科学养蚕,及时记录,争做“养蚕小能手”。【设计意图】观察和记录蚕卵的孵化是研究蚕的一生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激励学生坚持观察和记录。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在学生关于蚕的已有认知基础上,引导学生回顾之前认识的蜗牛和鱼,并直接介绍“像蜗牛和鱼一样,
15、蚕也是从卵开始它的生命历程的”,由此揭示本课课题。接着,提出“蚕卵是什么样的?蚕宝宝的生长需要什么?怎样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呢?”引发学生思考,并进入后续的探索活动。记录蚕卵的样子需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可用画图的方法记录,并用文字进行说明。观察记录蚕卵的变化,可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要求学生准确记录观察时间,采用图示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记录,提醒学生特别关注不同颜色的蚕卵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变化情况,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课后作业二、判断题。1.我们要坚持每天观察蚕的变化。 ( )2.蚕刚孵化后留下的卵壳呈白色,上面有小孔。 ( )3.易错题所有的蚕卵都能孵化出蚁蚕。 ( )4.保存蚕卵的合理方法是放在冰箱里冷冻。 ( )四、选择题。1.要把刚孵出的小蚕放到桑叶上去,比较合适的工具是( )。2.从产卵到蚕宝宝孵出来之前,蚕卵的颜色变化依次是( )。A.淡黄色紫黑色淡红色B.淡黄色淡红色紫黑色C.淡红色淡黄色紫黑色3.蚕主要以( )为食。A.青菜 B桑叶 C胡萝卜参考答案二、1. 2. 3. 4. 四、1.A 2.B 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