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48.69KB ,
资源ID:241031      下载积分:3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24103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3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为本站会员(雪****)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3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1、2023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当代中国,中华民族愈加接近于实现伟大复兴,这要求我们必须自觉保持文化的主体性,避免沦为西方文化的一个“他者”。中国的“被现代化”这一历史际遇,决定了中国文化存在着被消融的危险,也就是文化意义上的自我迷失。诚如钱穆所说:“舍吾中华民族自身之意识,则一切无可言者。”文化自觉既是文化自信的前提。也是文化自信本身。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文化自觉就是一个民族在文化上获得的自我意识,是一个民族借助“他者”文化这一中介对本位文化的反思性把握这种把握可区分为消极的和积极的两种

2、形式,前者表现为文化自平,后者则表现为文化自信。可以说,文化自信不过是文化自觉的积极的和肯定的形式罢了。而唯有文化自信,才能谈得上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钱穆说得好:“唯有复兴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然后可以复兴中国之民族。”完成这一使命,既需要文化自信作为必要准备,也为文化自信提供最根本的历史前提。近代以来,随着东西方两大文明的相遇,中华民族获得了文化自觉的历史机缘,找到了一面折射自我形象的镜子。因为只有借助于一个外在的“他者”作为镜面来折射本位文化的自我形象,文化自觉才是可能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御外侮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在文化上不断进行

3、自我反省和自我变革的发展史。应该说,摆脱文化自卑,走向文化自信,乃是我们民族一个多世纪以来所面临的一个最紧迫的历史任务。当西方列强依靠坚船利炮打开我们的国门时,中国文化所遭遇到的强烈挫折感,使我们的文化自信遭受打击并影响深远。如今,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我们的自觉诉求时,文化自信就具有了格外特殊的重要性。在历史逐步展现过程中,文化自信必然获得日益深邃而丰富的内涵,获得愈加扎实的历史根基。中国文化近代以来的实际发展,既没有“全盘西化”,也没有全盘保存国粹;既不是“中体西用”,也不是什么“西体中用”,而是走了一条辩证扬弃的路子。这一极其深刻的文化变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历

4、史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恰恰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历史内涵之所在,(摘编自商志晓现代化进程中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启示)材料二:一百多年来,人们一直在说社会学对中国来说只是“舶来品”,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传入中国,中国本土没有社会学。现在我们说战国末期荀子创立的群学就是中国古典社会学,人们可能感到很诧异,其实,早在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之初,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严复、谭嗣同、刘师培等前某就明确认为荀子群学就是中国古已有之的社会学,可惜此说未能得到广泛承认。民国时期,不认可中国有自己本土社会学的观点,在学术界已被视为定论,在当时全盘西化思潮下作为“舶来品”的西方社会学一家独尊,中国不仅被认为没有社

5、会学,就是所谓“社会思想”也被贬为农耕文明的遗存是必须抛弃的落后的“包袱”。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社会学刚刚恢复之时,日本社会学家福武直所谓中国没有社会学的观点乘虚而入,影响很大,此后这一论调被当作权威之论很快占据了大学讲堂。这样一来,“中国本无社会学”的观点,竟被视为不易之论。积习成自然,人们不仅承认中国古代只有“社会思想”没有社会学,甚至心悦诚服地承认“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社会学的史前史”。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的领军人物费孝通先生,在回顾总结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二十年的经验得失,展望其在21世纪的前途和使命的时候,一再提起荀子亦即中国社会学的起源问题,如此掌舵定向之人的振聋发

6、聩之言,为什么竟然和者寥寥呢?可见,所谓“中国本无社会学”已成“铁案”,即便费孝通这样德高望重之人也难以撼动。那么,人们到底为什么不接受荀子群学就是中国古典社会学这一论断呢?原因可能很多,归结起来看,在过去,主要是文化自信问题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国人的文化自信几乎丧失殆尽,觉得人家欧洲那么发达,到1838年才产生社会学这个学科,中国凭什么早在战国末期就能诞生这个学科?在今天,随着文化自信的逐步增强,则主要是认识问题。(摘编自景天魁中国社会学溯源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3分)( )A中国文化意义上的自我迷失,是中国现代化乃至实现伟大复兴过程中必须克服的问

7、题。B中国文化曾在一段时期里存在着被消融的危险,这决定了中国“被现代化”的历史选择。C东西方文明相遇使中华民族找到了自我形象,并借助西方文明进行自我形象的重新塑造。D中国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只有改变中国社会的历史形态,才能够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多处引用钱穆的话,目的是论证中华民族要完成伟大复兴,需要树立文化自信。B材料一基于对外在“他者”思想的存在与接受,提出了关于“文化自觉”的重要论断。C荀子的群学是中国古典社会学的观点一直得不到接受,根本原因是国人缺乏文化自信。D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然后纵向深入论述,最后又通过追问揭示出结

8、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利于增强文化自信的一项是(3分)( )A打破“儒门淡泊;收拾不住”的局面,中国文化应改变文化传统处于守势的状态。B“走西方人的路”成为渗入国人深层观念中的某种成见,必须在某种层面上破除。C以“打倒孔家店”为旗帜的激进反传统取向,一时间甚嚣尘上,这需要国人警惕。D现代版的“西学东浙”迫使国人作山自己的选择,这有利于培养国人的价值观念。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中“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关系。(4分)5请你结合材料二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材料一中“当西方列强依靠坚船利炮打开我们的国门时,中国文化所遭遇到的强烈挫折感,使我们的文化自信遭受打击并影响深远”这句话的理解。(4分)

9、(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老宅里的树张强勇那年春天我十一二岁的样子,一位堂叔不知从哪里带回来一捆树苗,小树苗连根儿正好和我的身高差不离。看着堂叔在他家院子的房前屋后挖坑栽树,我想要是我也能栽种一棵树苗该多好啊,却终究是不敢说出来。我讨好地跟着堂叔,帮他扶幼小的树苗,有时还学着他的样子,朝着栽下的树坑用力地踩几下土。我看到堂叔拿起一棵树苗,随手扔在一边,拿起另外一棵树苗栽了下去。我看到被扔掉的树苗有明显的异常,树苗的根部还有一个巨大的树瘤,于是怯怯地问堂叔,这棵树苗能给我吗?堂叔说这树苗怕是栽不活,成不了材,你要就拿去吧。与树的情缘,就从这一刻开始了。老

10、家很多无主的土地,都被勤劳的乡亲们开成了一丘一丘的菜地。我还小,便在老家宅子的前面寻到了一块小小的空地,找来一把锄头,就在这空地上挖了个小坑。我拿了一把砍刀,就将那个巨大的树瘤切了下来,种下了这棵被堂叔扔掉的树苗。我并不知道椿树的适应能力很强,更不知道,那小小的空地,对于幼小的椿树苗来说,竟然是它的“风水宝地”。它离房子太近了,只要把门打开,我们就能看到它,就能把水抛洒在它的根上、枝丫上。此外,椿树还吸收着大量的雨水。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早晨,这棵树似乎突然长大了,枝条上爆出了绿茸茸的叶芽,它伸展枝叶,吐露芬芳,散着幽幽的清香。我看到那点点绿叶开始疯一般的舒展腰身,小小的幼芽,让我的心里萌生着微

11、微的喜悦。椿树的美在春天,鲜墩的椿芽,是赐给我们的美味。母亲说,桥树在初春吐出的幼芽是鲜嫩嫩的,可以用来做菜。天气乍暖还寒,我就会抬起头,仰着脸,去寻找树枝上的椿芽,看到椿树的芽苞就在枝头上开始萌动,我的心是欢喜的。不知道是在哪一天,在哪一根枝丫上,就冒出一朵一朵嫩嫩的、绛红色的椿芽来,我兴奋地告诉母亲,母亲会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细长的竹竿,在竹竿的顶端,绑上铁钩子,站在椿树下,把椿芽钩下来。后来,桥树长大了长高了也长胖了,在母亲的注视下,我爬上高大的椿树,站在树杈上,一手搂住树干,一手用钩子去钩椿芽。母亲告诉我,一次不要摘得太多,够做一道菜就行。参加工作后,我的椿树已长大成材,树干挺直、粗壮,树

12、皮闪耀着青涩的光芒,树冠圆圆的,远远看去好像一把张开的大伞,生长得更加苗壮,似乎全身都在蕴藉着无限的力量。是的,它已经长大了,它有着足够的强大。那时的我已经很少回家,偶尔给父母打个电话写封信,大多也是问问父母的身体,劝他们只做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不要太劳累了,并没有问起过屋门前的椿树。只是有一天,父亲来信说要把屋门前我的椿树砍了,还说那些专门来乡下买树的人已经打过了好几次主意,能卖四五百元钱。我赶紧回信说家里需要钱我可以寄回去,一定要留下我的椿树。桥树的身上有我儿时的影子,有可口的菜材,能守望着整个村庄,每当想到我的椿树,我就想到了我的家。可是大山深处书信往返一趟就要二三十天,收到父亲下一封来

13、信时,我的椿树早已倒在了砍树人的斧锯之下。后来回老家,我很多次都在为椿树之死与父亲理论,不管父亲说出多少理由我都无法释怀)有时母亲也站在父亲那一边,帮着父亲说话。父亲每次都耐着性子和我解释,说椿树会在某一个夜晚的暴风雨中连根拔起轰然倒下而压垮自家和邻家的房子;说楷树每年落在瓦面上的叶子与细碎的枝丫会腐烂屋面的房梁;说夏天的时候,那满树的枝丫和树叶遮住了阳光,房子采光受到影响;还说树木越来越不值钱。父亲说的理由往往是越来越多,也是越来越荒唐,一次又一次,在和我理论的时候,父亲的眼神越来越混浊,眼泪越来越少。如今我再也不是爬树如猴的机灵少年,那个做主砍树的父亲也跟被砍的椿树一样回归尘土。当长夜梦回

14、,我的椿树还依然挺立在老宅的屋门前,那个机灵疲弱的男孩仍旧坐在高高的树杈上,微风吹拂、阳光和煦。现在,我的椿树不在了,但我养成了喜食椿芽的习惯。春天里,我就会想起生长在老宅里的那棵椿树。有时想,乡愁在哪里?或许也藏在椿芽里吧。很多的村庄都是依附着树而生长着的,有大树有小树,有古树,也有刚刚栽种的幼苗。那一座座小小的宅子就隐没在树丛里,笼罩在树荫下。儿时村庄的宅子里有许多的树,它常常伴随着一个要儿的降生或一个老人的离世而落地生根。久而久之,树会像这个院子里生活的每个人一样,融入一个家族的历史。三毛在如采有来生一文中写道:“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

15、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是的,如果有来生,做一棵树吧,生长在岁月的永恒长河里,生长在故乡的老宅里,沉默而骄傲。(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写“我”帮堂叔种树苗,“帮他扶幼小的树苗,有时还学着他的样子,朝着栽下的树坑用力地踩几下土”,充满童趣,表现了“我”的好奇天真。B“我”与母亲用椿树芽做菜的相关内容,是文章的一个叙事背景,也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文章以此将做椿芽菜的个人记忆跟特定时代连接起来。C对离家工作后的境况,作者先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而当父亲来信中提到要把屋门前椿树砍承时“我

16、”感到着急,波澜突起,行文曲折有致,饶有兴味。D文章结尾抒情的笔调富有诗意,传达了作者对家乡树木的深深眷恋之情,这强化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人与故乡难以分离却又不得不分离的悲凉之感。7关于文中父亲把树卖掉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亲坚决卖掉门前椿树的描写,表现父亲不顾儿子反对,为了生活一意孤行。B作者无法接受父亲卖树的各种理由,本质的原因是椿树凝聚着作者儿时记忆。C椿树影响房屋采光,危害房屋安全等因素可能是客观存在的,并非父亲虚构。D对父亲眼神和眼泪的描写,表现了父亲的逐渐衰老,也暗含他内心的自责。8文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9文末引入三毛的如果有来生有何艺术

17、效果?(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君姓许氏,名原,闽人也。其父素业儒,老为里校师。君自幼传父学,虽朴而颇赡于书,多所观览,为诗与文务达其意而已。疆土入职方,有司强起赴乡选,召对吏部投明州府定海县丞始至悬人以君盛年未更事易之及观君所为始皆太畏服一县耸然。然上之人多未知君果可以有为也,时时有所责。君不为动,虽箠辱横加,未尝一明其非罪,亦不以是伤其民。于是西北用兵未已,征需尚繁,戈甲之攻造,旌棨之营置,调发无虚日。且地濒大海,岁修治海舟,盖难以数计,而官直不时降,或已降而为吏胥所欺隐。每事第差民之中次者一二人,以主其出纳

18、,谓之库子,凡所费用,皆令其代输。期会迫促,至日受榜笞不恤也。以故岁弊民产恒数十家。君恻然曰:“是岂为民父母意哉?”即诣府请其直,集里役之长分授之,俾售其物次第归之库,为召集人匠造之使如法。吏皆不得有所与,仅令持笔治文书,以防稽勘耳。是以功成而民不知扰。乡之人不惮为库者,盖自君始也。一日,台檄下,宪府追君甚急,老幼闻者成错愕。比上道,号泣而送者殆千人,且虑乏行资,无一人不怀金以至。自府尹而下及县之僚佐,与他官之在城邑者,亦皆割俸金驰赠于道左。君悉谢遣无所受,曰:“造次颠沛,见人之所守,纵死不易吾心矣。”抵京,上之人卒明其非罪。未几乃还。及还,远近大夫士无不交口称贺,喜其公论之有在。后数月当得代

19、,然以父忧去。先是,父年老不可以迎荞,留其妻子使养之,居官计日用俸,辍其余以归,为具甘旨居其父。然父年益老,则念辄悲之。(节选自戴良集许丞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召对/吏部授明州府定海县丞/始至县/人以君盛年/未更事易之/及观君/所为始皆大畏服/一县耸然B召对/吏部授明州府定海县丞/始至县/人以君盛年未更事易之/及观君所为/始皆大畏服/一县耸然C召对/吏部授明州府定海县/丞始至县/人以君盛年未更事易之/及观君/所为始皆大畏服/一县耸然D召对/吏部授明州府定海县/丞始至县/人以君盛年/未更事易之/及观君所为/始皆大畏服/一县耸然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

20、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里校,也称之为乡校,古代地方学校,也是古时乡人聚会议事与娱乐的地方。B吏胥,旧时各类官府低级官吏及掌管簿书案牍办事人员,文中指原定海县令。C父忧,父丧的婉辞。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需持丧三年,任官者应离职。D“辄悲之”的“悲”在本文中指哀伤,与“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中“悲”同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原出生在读书人家,虽然家境不好,但是家里藏书很丰赡,所以他从小就读了很多书,后来还被有关部门推荐去参加乡试,并由此走向仕途。B定海县每年修治海船难以计数,但是官府给的薪俸常常不发放或被官吏欺瞒,于是县里把责任

21、都推到库子身上,最后许原亲自出面解决了这件事。C许原曾经受到诬告被宪府逮捕,百姓纷纷前来送行;后因他深受百姓爱戴,引起社会舆论的轰动而被无罪释放,当地十大夫得知都齐声相互道贺。D许原自己做官时,因为父亲年老不能带在任上尽孝道,就留下他的妻子孩子奉养父亲;他被释放后应该继续留任,但是因为父亲去世而离官而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然上之人多未知君果可以有为也,时时有所责。(2)比上道,号泣而送者殆千人,且虑乏行资,无一人不怀金以至。14许原被宪府追捕时,为什么“老幼闻者”都感到错愕?(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建

22、元寺李绅江城物候伤心地,远寺经过禁火辰。芳草垄边回首客,野花丛里断肠人。紫荆繁艳空门昼,红药深开古殿春。叹息光阴催白发,莫悲风月独沾巾。【注】建元寺:题目一作“和郭郧寒食”。建元寺,在今常州,始建于南朝齐高祖建元年间。禁火辰:指寒食节。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交代了作者来到建元寺游览,“伤心”一词奠定了全诗感伤的基调。B已是暮年的作者,站在花草丛中回首往事深感物是人非,不由内心伤悲。C透过建元寺敞开的门,看到里面白天也空无一人,只有红药在古殿盛开。D全诗景中见情但又不局限个人情感的抒发,在伤感中透露着豁达的襟怀。16有人评价李绅本诗“意境阔大,感情刚劲”

23、,试结合全诗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时光流逝从不停歇,因此苏东坡在赤壁赋里以“_,_”劝解同游者从事物易变的角度看万事万物没有一刻不在变动,不必为天地变迁与时空变幻而感伤。(2)对秦朝的灭亡原因,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是“_,_”;而杜牧在阿房宫赋则认为是秦不爱六国百姓,并假设“_”就可以世世代代为君。(3)在诗人眼里,“云”没有尘俗之气,闲静平淡,成为人们超脱尘累、追求闲适自然的心性外化的介质,如“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工程院院士程顺和,

24、始终抱定 ,的信念,在半个世纪的小麦育种生涯中沥尽心血他开创了小麦选种鉴定注重综合性状协调点的时代,初步解决了温暖湿润生态区小麦育种中广适高产与抗赤霉病相结合的世界性难题,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 贡献当前,中国小麦生产虽然已经创造了历史性跨越,但仍面临着提升质量和降低成本,为适应我国弱筋小麦优势产业带的需求,程顺和全面确定改良南方麦区小麦品质的目标,还培育出了高产优质弱筋小麦。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在小麦抗性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因为全身心地投入小麦育种事业,程顺和经常忙得 。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忘记对新代小麦育种研究员的培养,程顺和经常带领他们下田地进行实地指导。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

25、的成语。(3分)19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B坚强,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C等我攒够了钱,还清父母欠他的债还得五六年吧我一定办理这件事。D海尔茂,给我一支雪茄烟要那种黑的哈瓦那。20文中画线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意蕴深厚,是值得挖掘的宝贵文化遗产。和而不同的豁达大度,是“中国茶”的鲜明特征。一方水土养一方茶,各地都有自己引以为荣的

26、地方茶在祖国大茶园里争奇斗艳,香飘人间。不同地区的人们相互欣赏,在一酙一饮中, 。谦和礼敬的处世哲学,在茶的推杯换盏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充分释放中国茶文化独特魅力,以此为载体也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佬承。很多外国友人在品尝中国茶醇厚甜类的同时,也为这种谦和礼敬的茶文化而折服。 ,这正是“中国茶”的文化力量。交融互鉴的文明共享,是“中国茶”的价值追求。早在唐宋时期,源自中国的茶以及茶文化就通过茶马古道,翻山越岭、漂洋过海,传遍全球,为世界所共享,从而推动实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互动交融。世界友人通过一片茶叶了解中国的地大物博,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茶为媒, ;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将让彼此

27、共享更多元美好的未来。21下列句子中的“自己”和文中加点处的“自己”,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内耗,常常是一场与自己的战争,你的对手遍布世界,你却没有一个外援。结束内耗的方法,易是摒弃一切纠结、比较与得不到。B平儿对刘姥姥说:“别说外话,咱们都是自己,我才这么着。你放心收了罢,我还和你要东西呢。到年下,你只把你们晒的各样干菜带些来。”C小版画尺幅虽小,却意趣盎然,不同版种的作品也因为它们不同的原理和技法展现出自己的独特魅力,不拘一格,耐人寻味。D专业人士提醒:登山时,要选择正规景区,不攀爬野山;要结伴而行,不自己进山。否则,不仅更容易陷入险境,还会给搜救带来困难。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

28、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热词流行语记录了社会焦点和时代变迁。2022年度的流行语重现了一个个难忘瞬间:“一起向未来”照亮了冰雪赛场上拼搏奋斗的青春面庞,“精准防控”引导着抗击疫情中无私奉献的勇毅身影,“数字经济”记录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脉动近日“汉语盘点2022”也正式揭晓:“稳”“党的二十大”“战”分别当选年度国内字、国内词、国际字;“中国式现代化”“端稳中国饭碗”数字经济P“太空会师”“起向未来”“我的眼睛就是尺”“精准防控”“俄乌冲突”等当选2022年度流行语。请从以上热词

29、流行语中选择两个或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印象中的2022年,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思考,发表你的看法。要求:选好关键词,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详解1【参考答案】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把握文章主旨、提取并整合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解题思路】B项,“决定了中国被现代化的历史选择”主客倒置,应是中国“被现代化”的历史际遇决定了中国文化存在着被消融的危险;C项,“并借助西方文明进行自我形象的重新塑造”于文无据;D项,“只有才”说法过于绝对。2【参考答案】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观点,把握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的能力。【解题思路】“基于对外在他者思想的存

30、在与接受”无中生有,文中并未提及接受外在“他者”的思想。3【参考答案】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综合利用信息进行实证,推理的能力和思维方法。【解题思路】“迫使国人作出自己的选择”带有个人主观性,不一定利于文化自信的培养。4【参考答案】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觉包括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积极的和肯定的形式。(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利用知识储备和文本信息,富有逻辑、例证恰当地表述自己的观点,用生动、简练、准确的语言阐明事理的能力。【解题思路】本题要求阐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关系,检索材料一内容,围绕“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关系提炼答题关键信息,如“文化自

31、觉既是文化自信的前提,也是文化自信本身”“文化自信不过是文化自觉的积极的和肯定的形式罢了”“唯有文化自信,才能谈得上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既需要文化自信作为必要准备,也为文化自信提供最根本的历史前提”等,梳理信息分条作答即可。5【参考答案】当我们的国门被打开后,中国文化遭遇到的强烈挫折感,即使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已有社会学,也得不到认可;此后,又由于“全盘西化”思潮和日本社会学家的观点等的影响,中国没有“社会学”竟成定论;以费孝通先生为代表的国人想恢复和重建中国社会学,可应和者很少。(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有效组织

32、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从材料中获知的新信息,运用辩证、系统的思维,把握事物本质,解决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的能力。【解题思路】阅读题干信息可知,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导致很多人在学术问题上缺乏文化自信。在社会学的角度表现为,未能在社会学起源问题上坚持本国立场,未能及时建立中国社会学体系。解答此题,应结合材料二具体内容,如“早在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之初前辈就明确认为旬子群学就是中国古已有之的社会学,可惜此说未能得到广泛承认”“民国时期,不认可中国有自己本土社会学的观点,在学术界已被视为定论”“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社会学的史前史”“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的领军人物费孝通先生一再提起荷子亦即中国社会学的起源问题

33、,如此掌舵定向之人的报聋发聩之言,为什么竟然和者寥寥呢”等关键信息,围绕“社会学”在国人缺乏“文化自信”的情况下难以发展这一中心内容进行梳理整合即可。6【参考答案】D【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解题思路】“人与故乡难以分离却不得不分离的悲凉之感”错,根据“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如果有来生,做一棵树吧,生长在岁月的永恒长河里,生长在故乡的老宅里,沉默而骄傲”可知,此处主要表达作者对故乡深厚的眷恋,“悲凉之感”曲解文意。7【参考答案】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题思路】“父亲不顾儿子反对”错,由“大山深处书信往返

34、一趟就要二三十天,收到父亲下一封来信时,我的椿树早已倒在了砍树人的斧锯之下”可知,因信件往来时间长,导致父亲没有君到儿子劝父亲留下椿树的信,并非“不顾儿子反对”。8【参考答案】内容上,以抒情的笔调表现了椿树的生机以及作者内心的喜悦。结构上,承上启下,既呼应了前文椿树的生长,又引出下文对用椿芽做菜的描写。(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解题思路】作答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这类题时,一般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从内容上看,画线句以抒情的笔调赞美了椿树在春天发芽充满生机的景象,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的喜悦。从结构上来看

35、,这句话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呼应了上文椿树的长大,也引出下文用椿芽做菜的内容。9【参考答案】引用三毛的如果有米生的内容使文章的内涵更为丰富。使作者在前文中所表达的对椿树的情感和对树的认知得到升华和提升。深化主题,椿树这一象征符号寄托对故乡的依恋与怀念。(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把握的能力。【解题思路】作答时,先从内容入手,由“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非常沉默,非常骄傲”可知,三毛所表达的内容和作者表达的“生长在岁月的永恒长河里,生长在故乡的老宅里,沉默而骄傲”等内容十分契合,引其入文,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生动。再分析情感

36、,文末的“做一棵树吧”“生长在故乡的老宅里,沉默而骄傲”不仅和三毛如果有来生一文中“要做一棵树”“非常沉默,非常骄傲”呼应,同时呼应了全文对于树的描写和情感寄托,深化了文章主题,表达了对故乡的依恋与怀念,10【参考答案】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尤其是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能力。【解题思路】“明州府定海县承”是官职名,中间不可断开;而“始”作为叙述事件原委的句首词,其前应断开,排除C、D两项;“人以君盛年未更事易之”句意完整,断开则句意不通顺,“及观君所为”中的“所为”作“观”的寅语,不能断开,排除A项。故选B项。11【参考答案】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

37、力。【解题思路】“文中指原定海县令”错,文中应是泛指下级官员。故选B项。12【参考答案】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阅读材料相关内容分析综合的能力,重点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题思路】“引起社会舆论的轰动而被无罪释放”错,由文中“抵京,上之人卒明其非罪。未几乃还”可知,许原本身就无罪,并非因社会舆论。故选C项。13(1)然而,上面的人大多不知道他果真可以有作为,经常责备他。(“然”“果”“责”各1分,句意1分)(2)等到他被押上路,长号哭泣米送他的大约有上千人,并且都担忧他缺乏盘缠,没有一个人不是带着钱来的。(“比”“殆”“怀”各1分,句意1分)14【参考答案】能体恤、爱护百姓;有

38、能力,积极处理调配事宜;在百姓心中是个好官。(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概括归纳的能力。【解题思路】由题干可知,作答时需要分析“许原被光府追捕时”“老幼闻者都感到错愕”的原因。筛选文中信息,通过百姓的行为体现守令的治理情况,然后分析原因,得出结论。许原体恤百姓,一心为民,把定海县治理得很好,这主要体现在百姓服劳役的意愿,如“是以功成而民不知扰。乡之人不惮为库者”;百姓对许原的依赖感激,如“老幼闻者咸错博”“号泣而送者殆千人”“无一人不怀金以至”等;以及当地士大夫同僚之间对其释放后的喜悦,如“喜其公论之有在”。据此分析,梳理整合分条作答即可。【

39、文言译文】君姓许,名原,是闽地人。他的父亲一向以儒学为业,年老时作为地方学校的老师。许原从小传承父亲的学业,虽然(家庭条件)朴素但是藏书丰富,看了好多书,写诗写文章一定要表达自己的心意。当时国家刚刚统一,有关部门强行要许原赶赴乡试,(皇帝)召见并令他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吏部授予他明州府定海县丞(这一官职)。(许君)刚到定海县,大家都因为他年轻没有经历多少事而轻视他,等看到他的所作所为,才都非常敬畏佩服,全县都很震惊。然而,上面的人大多不知道他果真可以有作为,经常责备他。他不为所动,即使道到鞭杖之类刑具毒打,也没有明确他的罪责,(他)也不因此伤害百姓。与此同时西北的战争还没有结束,征调

40、物品(的任务)还很繁重,制造兵器,置办旌旗与棨戟,调配发放工作没有一天停过。并且(定海县)地理位置靠近大海,每年修理整治海船(的数量),真是难以计数,但是官府给的薪俸常常不发放,有时发放又被官吏欺骗隐瞒。县里有事常常只派出一两个身瘦体弱的百姓,来主持薪俸的出纳发放,(大家)叫他们库子,凡是有什么费用,都让他们代为缴纳。如果遇到催墩急迫,到了期限日如果没有交上去就算受到鞭笞拷打,官员也不体恤。因此每年都败坏涉及数十家的百姓产业。许原同情地说:“这难道是作为父母官的本意吗?”于是到府衙去要了那笔钱,把年长的乡里投入集合起来并把钱分给他们,等到卖出去东西依次归还到府库,召集匠人按照这种方法制造。官吏

41、都不得参与,只让他们持笔参与文书的书写,以备日后审问查验罢了。因此,事情成功了并且百姓却没有受到骚扰。百姓也不再惧怕做库子,大概就是从他那个时期开始的。一天,朝廷下了诘责文书,御史台追捕许原非常紧急,老人幼童都很震惊。等到他被押上路,长号哭泣来送他的大约有上千人,并且都担忧他缺乏盘缠,没有一个人不是带着钱来的。从府尹到县里的同僚,以及在城邑的其他官员,也都拿出自己的薪俸奔驰而来在道路边赠送给他。他都谢绝并还给人家没有接受,说:“流离失所生活困顿,才能看到一个人的操守,就算是到死(我)也不会改变我的初心。”到达京城后,上面的官员最终明白他并没有犯罪。没过多久就让(他)回去了。等(他)回去,远近的

42、士大夫没有不齐声道贺的,为他一直在的公正评论而高兴。几个月后许原本应该继续担任原职,但是因为父亲去世离官。在这之前,他的父亲年迈不能迎接尊亲,就留下他的妻子孩子去奉养父亲,(许原)做官时计算着日子使用俸禄,拿出结余部分的都送回家里,让他们准备美味的食物奉养他的父亲。然而父亲逐渐变老,(他)每次想到这件事就感到悲痛。15【参考答案】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能力。【解题思路】“君到里面白天也空无一人”错,“空门”这里是寺院的代称,代指建元寺。16【参考答案】意境阔大。诗歌的抒情不拘泥个人情怀,而着意表现盛衰之感、世事变迁,意境阔大。感情刚劲。结尾“莫悲风月独沾巾”从

43、悲凉凄怆之气转为明快爽朗,体现出作者豁达情怀和豪放刚劲的情感。(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情感之美,理解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解题思路】先要读懂别人评价的语句,然后从“紫荆繁艳空门昼,红药深开古殿春”,可以读出诗中包含了对盛衰变化、世事变迁的感叹。“刚劲”的情感,则是由于结尾处,忽生出豁达的情趣,劝自己不要独自沾巾伤怀。作者虽然感叹光阴易逝,人生易老,但是在结尾处用“莫悲风月独沾巾”慰勉勿在年老之时悲哀,从悲凉凄怆之气,转为音调明快爽朗,体现出作者商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诗歌鉴赏】李绅是新乐府运

44、动的参与者,六十七岁时自编其诗集为追肯游诗,用各种体裁追叙平生的遭遇和游历,本诗是其中之一。全诗语言质朴,通俗易懂,运用白描手法描绘游建元寺所见的情形,景中见情,情景交融。首联交代了建元寺的地理位置临江之城常州,曾是令作者伤心难过之地。游览建元寺时正是寒食节,“伤心地”作为文眼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站在青翠的绿草丛中,野花兀自繁茂盛开,已是暮年的作者,回首往事不由内心伤悲。建元寺内,紫荆树花开得繁盛艳丽,艳丽多姿的红药在古寺庙里怒放,春意盎然。这里也曾经热闹繁华,也曾经照照攘攘,但是现在繁华早已不在,只有这些花花草草还留有春天的气息。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光阴不停歌,让人青丝变白发;思来想去,还是珍

45、惜眼前的美景吧,不要为这美好的景色而流泪伤怀了。李绅的诗具有一种和内容相对称的简朴风格,诗中采用虚实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表面上通俗易懂,实则内容深远,值得读者深思。在伤怀中透露着豁达,有刚动有力的一面,又有“恬雅”的风格,这也正是李绅新乐府诗的特点。17【参考答案】(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3)示例: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3)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18【参考答案】坚韧不拔 不可磨灭 脚不点地(每空1分,若有其他答案,符合要求亦

46、可)【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情况和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成语的能力。【解题思路】作答时,可以从语境角度,用逻辑关系与所掌握的词语的含义,根据上下文填入恰当的成语。第空,根据关键词“信念”和后文“在半个世纪的小麦育种生涯中”可推知,此处应填写体现程顺和为小麦育种坚持不动摇的成语,故可填“坚韧不拔”之意的成语。坚韧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第空,根据“初步解决了世界性难题”“作出了贡献”可推知,此处应填写描述其贡献与影响之大的成语,故可填“不可磨灭”之意的成语。不可磨灭:指功业、功绩、事实、印象等不可能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第空,根据“因为全身心地投入小麦育种事业,程顺和经常忙得”可推

47、知,此处应填写交出其忙碌状态的成语,故可填“脚不点地”之意的成语。脚不点地:走起路来像脚尖没有着地一样。形容走得飞快。19【参考答案】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梳理语段内部逻辑关系,准确判定文本情境中破折号的用法的能力。【解题思路】材料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A根据破折号后的关键信息“她”“嚷了半句”可知,此处话还没说完,故可以判定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话未说完。B表示对上文的总结,上文说“坚强,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是下文“这一切”指代的内容,“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是对破折号前内容的总结。C破折号前讲的是攒钱还债,破折号后面是还债需要的时间,这是两件不同的事情,所以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转换话题。D破折号后面“要那种黑的哈瓦那”是对前文“给我一支雪茄烟”的解释说明,与文中破折号用法相同,表示解释说明,故选D项。20【参考答案】当前,中国小麦生产虽然已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仍面临着提升质量和降低成本的问题,为适应我国弱筋小麦优势产业带的需求,程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