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124.19KB ,
资源ID:239866      下载积分:3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23986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3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二模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为本站会员(雪****)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3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二模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1、2023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一、积累运用 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故木受绳则直, 。(劝学)(1分)(2) ,破灭之道也。(苏洵 )(2分)(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两句由对大自然雄奇景象的赞叹,引出英雄豪杰的事迹。 (2分)2.按要求选择。(5分)(1)以下是青浦某中学高一学生阅读完乡土中国后归纳的阅读这类著作的策略,不适合的一项是( ) (2分)A.关照全篇来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逻辑。B.分析日常生活描写,领悟作品社会意义。C.抓住核心概念,以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D.梳理出作者所形成结论的相关研究思路。(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空白处,正确的一项是( )

2、(3分)元宇宙是一个以众多用户为中心的无限世界, , , , ,它是一个源于科幻小说的概念,首创于1992年的小说雪崩。作品描写了现实与虚拟这两个既关联又分离的平行世界,现实中的人通过虚拟现实设备,以虚拟化身的形态投射在虚拟世界中。也有被现实化的虚拟想象而人们可以通过现实世界中的入口进入其中一个与互联网紧密相连的多维数字时空里面既有基于实用目的被增强的现实A. B. C. D.二、阅读 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材料一:罗兰巴特在文之悦里说:“文即织物。”对中国人来说,这很容易理解。说文释“文”的本义即“错画”。所以在中文里,文章被视为一种经纬交错之物,也就与别的文章有千

3、丝万缕的牵连。根据互文性理论,任何文本都是由诸多前潜文本中引出而重编的新的织品。巴特所见的“织文”,何尝不就是王安石所讥议的“编事”?但是李商隐的高妙之处在于,他总是做得到“用旧合机”“用人若己”。他以一个统一的意思,让不同的文本像橘瓣一样聚焦,以己意与原典相发明,“化堆垛为云烟”。这两相发明的效用,在于作者互文的拼贴物,将其原有的更为丰富的内容带进了新的场合。刘若愚曾就李商隐锦瑟一诗的众说纷纭写道:这首诗存在这么多论争,可见大多数读者都受到此诗的强烈影响,并且感觉到了诗中具体表现出来的某一境界,尽管在描述这个境界与形容对此一境界的反应时,他们会有很大差别。一些批评家可能误解了此一诗的境界的本

4、质,错认了他们反应的缘由,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反应不真实。我们试着从互文性角度理解这一问题。一个繁复的文本总是能够唤起读者的多重阅读体验,像刘若愚说的,他们的反应并非不真实,然而有一些反应没有正确缘由,这就是误读。尽管从“诗无达诂”的意义上说,没有哪种阅读不是误读,一如哈罗德布鲁姆所说,没有哪种解释不是曲解。但读者寻找唯一正确的解释的冲动绝不会停止。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之十二曰:“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中国传统的笺注,大抵只注出处,认为出处明意义自明,如果典故都已精确制导,规限了读者的反应,则可以一举中的。如果发生理解上的分歧,一定是互文关系挖掘不力。高

5、阳在锦瑟详解一文中的看法,就代表了这种自信:“我作考证,以穷极源流为尚;义山诗号称难解,但本此义一字不放过,解亦不难。”也许有人会说,互文性理论从文学中抽离了现实生活,切断了文本与现实的联系。要做李商隐的解人,必须寻绎他真实的生命史。可是,离开浇覆在他文本之上的盘根错节的互文关系,所谓真实的生命何从侦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不是在说鲜活的情感只有瞬间的真实性吗?个人的记忆是靠不住的,我们最终只能依靠文本世界所保存的记忆。材料二:从古人著作里收集诗歌的材料和词句,从古人的诗里孳生出自己的诗来,把书架子砌成一座象牙之塔,偶向人生现实凭栏眺望。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发达到极端,可以

6、使作者丧失对具体事物的感受性,恰像玻璃缸里的金鱼,生活在一种透明的隔离状态里。我们古代批评家也指出相同现象:“人于顺逆境遇所动情思,皆是诗材,子美之诗多得于此。人不能然,失却好诗,惟学古人句样而已。”这是讲明代“七子”,宋诗病情还不至于那么沉重,不过它的病象已经显明。南宋陈渊在旅行诗里说:“渊明已黄壤,诗语馀奇趣;我行田野间,举目辄相遇。”陶潜当然是位大诗人,但是陈渊觉得一眼望去都是六七百年前陶潜歌咏的情景,那未必证明陶潜的意境包罗得很广阔,而也许只表示自己的心眼被限制得很褊狭。早在南宋末年,严羽对本朝诗歌已经作了公允结论:“近代诸公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明人对

7、宋诗的批评也逃不出这几句话,例如:“宋人又好用故实组织成诗,用故实组织成诗,即奚不为文而为诗哉?”宋诗是遭到排斥了,可宋诗的习气依然存在。清代的“浙派”诗“无一字一句不自读书创获”,“同光体”诗把“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们明说承袭了宋诗传统。可是痛骂宋诗的朱彝尊一样“贪多”炫博,师法白居易的吴伟业也獭祭典故,这不也是旁证么?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有个流弊:把诗人变得像写学位论文的博士,“抄书当作诗”,要自己的作品能够收列在图书馆里,就得先把图书馆安放在自己的作品里。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还有个流弊:把诗人变成有营业执照的盗贼,不管是巧取还是豪夺,是西昆体那样认准一家去打劫还是像

8、江西派那样挨门排户光顾。【注】西昆:宗法李商隐的宋初诗派。此处代指李商隐。獭祭:意指陈列。3.以下不符合材料一对“互文性”阐释的一项是( )(2分)A.刘勰:夫经典沉深,载籍浩瀚,实群言之奥区,而才思之神皋也。扬、班以下,莫不取资。B.王若虚: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C.艾略特:不仅最好的部分,就是最个人的部分也是前辈诗人最有力地表现他们不朽的地方。D.克里斯蒂娃:任何的文本都是一些引文的马赛克式的构造,都是对别的文本的吸收和转换。4.以下对材料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罗兰巴特文之悦中对“文”的理解与说文基本一致,这为下文综合运

9、用中西文论做了铺垫。B.刘若愚不否定一些批评家对锦瑟的反应是真实的,但并不意味着“误解”或“错认”也是正确的。C.元好问寄希望于一部理想的权威笺注,这与高阳锦瑟详解中所持的观点在逻辑上是一致的。D.李商隐的诗歌已经道明个人记忆是靠不住的,那么,我们对他的理解就只能依靠其繁复的文本世界。5.以下论证中的推理方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A.文章被视为一种经纬交错之物,也就与别的文章有千丝万缕的牵连。B.出处明意义自明,如果典故都已精确制导,规限了读者的反应,则可以一举中的。C.人于顺逆境遇所动情思,皆是诗材,子美之诗多得于此。人不能然,失却好诗。D.痛骂宋诗的朱彝尊一样“贪多”炫博,师

10、法白居易的吴伟业也獭祭典故,这不也是旁证么?6.请简要概括材料二的论证思路。(3分)7.针对“文学中的用典”现象,两则材料持不同观点进行论证,你认为哪则论证更具有说服力?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理由。(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雪芹小道风景谈史宁四大名著中“红楼”的妙处,在我看来委实需要文火慢炖、岁月淘洗之后才有所感悟。曹雪芹背负的人生苦难和传奇经历就像一本巨著,其点滴过往值得红楼爱好者窥察一番,好在京城留下不少雪芹足迹,尤以西郊香山一带为多。香山脚下乃曹公晚年寓居地,其晚景只能从友人诗文中窥探一二,加上代代相传的行迹传说,仅勾勒出粗线条的生活图景,其中包括雪芹小道。雪芹小

11、道起点位于国家植物园北园内的曹雪芹纪念馆。进入黄叶村茅草门,先入眼的是一方巨石,卧于小径中央,启功先生题写的馆名镌刻其上。曹雪芹西山传说里提到他家屋前曾有“门前古槐歪脖树,小桥溪水野芹麻”之景。如今门前确有三株古槐,其东一株虬枝斜卧,歪脖之状明显。树龄目测皆在百岁之上,据“先安宅后植槐”传统,这所老宅的年岁起码有两三百年了。而唯独下半句“小桥溪水野芹麻”之景已杳然无踪,故存疑。出纪念馆小门,道旁两侧精心竖立若干红楼文化研究者的方碑,从戚蓼生、洪秋蕃,到王国维、胡适,再到俞平伯、周汝昌和张爱玲等等,好似给游客温柔的提醒:不要对红楼梦或曹雪芹妄加揣度,在你面前已有诸多名流皓首穷经投身其中。离开起点

12、百米外有一口古井,井口井架历经剥蚀而完好,据说是三口古井中仅存的一口,也是距离纪念馆院子最近的一口井。方圆百里空余这孤独一宅,古井看起来俨然是它的专属。走近井旁,俯身可见井水甚深,几名顽童投石井中,久久方闻石子落水之音。向前过了澄明湖石桥,才算进入雪芹小道。因其不在游园主干道上,故人迹罕至,别有一番清幽滋味。上小土坡入松林,沿途能见清代碉楼和龙王庙,但路途较远,是一种走法;下小坡沿水北行,能领略河墙烟柳的清雅景致,路程稍近,又是一种走法。据说曹雪芹在西山常为乡民看病。小说中提到薛宝钗所服冷香丸的药方,虽不乏文学笔法但药理上看似无问题,可见曹雪芹行医问诊并非空穴来风。不知不觉,小径汇入大路,视野

13、渐次开阔,道旁不时出现几座墓园。香山一带山水澄明,多被名士显宦视为吉地,园内不乏梁启超、孙传芳、张绍增和王锡彤等人的墓园。荒寂幽闭的名墓,如今鲜有人踏足,虽各具特色,却依然门庭冷落。至于曹公墓地,则又是一桩聚讼不已的悬案。据敦诚敦敏诗作与曹雪芹西山传说,曹公安葬地应在香山脚下的地藏沟义地。除了纪念馆里一张历史旧照,地图上已找不到这一名址,意欲寻访也茫然不知所往,曹雪芹最终就这般悄然隐入历史尘烟。很快地,人语车声多了起来,打破了此前的静穆,眼前是西山兰若之冠的卧佛寺。文献里有提到,寺山前古朴挺拔的智光重朗牌楼正是小说里太虚幻境牌楼的原型,寺内佛殿两庑的藏经柜则是盛放十二钗册子大橱的原型。待进入伽

14、蓝胜地一探究竟,佛殿东西配殿早已改成茶厅和文创店,屋内悠哉怡然的光晕连一丁点昔日的影子都找不见了。周汝昌先生认为太虚幻境的原型来自朝阳门外东岳庙内的七十六司,同样言之凿凿。麟庆鸿雪因缘图记中记卧佛寺,题名“卧佛遇雨”,题图笔下古柏夹道不见落雨反而一派逸兴满怀。流落在此的曹雪芹大概总缺少几分麟庆的闲情,他有时候真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常困顿潦倒,而对文事矢志不移。陀氏小说疏于雕饰显粗糙,曹公下笔则字字沥血。转过卧佛寺向西到了樱桃沟,沟长不足八百米而景色奇崛。清人孙承泽告老隐居于此,依山架屋,自号退翁,遂称此为退谷。退谷和曹雪芹最具关联的是水尽头的元宝石与石上柏。元宝石形如元宝,人们传言乃小说补天

15、遗石原型。石上柏是元宝石斜上方一株从巨石缝中长出的侧柏,遂被定为木石前盟的来源。两景别有韵味,而一旦和红楼梦扯上干系总有附会穿凿之感。曹雪芹生平史料太过稀缺,生卒年月亦存诸争议,这个人明明白白在历史上出现过,查考其行踪轨迹反倒像一缕烟霞捉摸不定,又似年久古碑石刻漫漶不清。水尽头迤北翻山岭就是雪芹小道北段,如今很受徒步爱好者青睐,对穿越险境的热情似乎高于对曹雪芹与红楼梦的关注,对曹红文化景观的注目想必也寥寥。似乎又不觉惋惜了。待回到黄叶村,正逢第十三届曹雪芹文化艺术节紧张筹备中,馆前空地两旁张灯结彩一派繁忙。曹雪芹就这样在香山脚下走入了你我的生活节令,刹那间似乎使人了然曹雪芹西山传说缘何也能进入

16、国家非遗名录,它和雪芹小道一同构筑起一个可知可感的曹红文化有形空间,使行止成谜的曹雪芹,终由缥缈无形有了触手可及的人间温度。纪念馆那几间老屋看着还是不似雪芹住所,却多了几分明媚。(选自文汇笔会,有删改。)8.分析第段画线句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9.分析作者在第段和第段写与曹雪芹没有直接关联的“古井”和“墓园”的意图。(4分)10.这篇游记散文体现“形散神聚”的艺术特色,请从这一角度赏析。(4分)11.小说家略萨说:“虚构作品的活动只是在有限的现实层面进行。”文中提到“太虚幻境的原型”“补天遗石的原型” “十二钗册子大橱的原型”,请任选其一,说说你对小说虚构与真实关系的理解。(5分)(三)阅读

17、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唐)韦应物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12.以下适合收录两首作品的一项是( )。(1分)A.唐宋古风长调选 B.唐宋律诗中调选 C.唐宋律诗小令选 D.唐宋古风乐府选13.以下对两首作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都以回忆往昔欢愉的宴饮往事作为开篇。B.都以简练的笔法交代自己多年来的

18、经历。C.都以今昔不同处境的对比直抒悲慨之情。D.都以令人回味之景来代替叙事抒情作结。14.两首作品都表现了“由喜而悲”的复杂情感,请结合内容分析“悲”情内涵的异同。(5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8分)吴育,字春卿,建安人也。历知临安、诸暨、襄城三县。自秦悼王葬汝后,子孙从葬,皆出宦官典护。岁时上冢者,往来呼索扰州县。育在襄城,请凡官所须,具成数,毋容使者妄索,羊豕悉出大官,由是民省供费殆半。宦官过者衔之,或中夜叩县门,索牛驾车,育拒不应。异时宗子所过,纵鹰犬暴民田,入襄城境,辄相戒约,毋敢纵者。元昊僣号,议出兵讨之。群臣曰:“元昊,小丑也,旋即诛灭矣。”育独建言:“元昊虽称

19、蕃臣,其尺赋斗租,不入县官,且服叛不常,请置之,示不足责。宜援国初江南故事,稍易其名,可以顺拊而收之。”时方锐意讨之,既而诸将多覆军者,久之无功,卒封元昊为夏国主。章献、章懿太后升祔真宗庙,议者请覃恩,且优赐军士。育曰:“无事而启侥幸,谁为陛下建此议者,请治之。”已而外人多怨执政者,帝以语辅臣。育曰:“此必建议者欲动摇上听,臣以身许国,何惮此耶?”向绶知永静军,为不法,疑通判江中立发其阴事,因构狱以危法中之,中立自经死。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欲傅轻法。育曰:“不杀绶,无以示天下。”卒减死一等,流南方。帝语大臣曰:“吴育刚正可用,第嫉恶太过耳。”因命知汝州。会疾不已,又请居散地,以集贤院学士判西

20、京留司御史台。外台旧不领民事民讼久不决多诣育诉育为辨曲直。(选自宋史吴育传,有删改。)【注释】汝:地名。僣号:指元昊越位称帝。升祔: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纵鹰犬暴民田() (2)因构狱以危法中之()16.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2分)(1)宦官过者衔之()A.接受 B.记恨 C.拜访 D.畏惧(2)议者请覃恩()A.铭记 B.讨论 C.推广 D.延伸17.把第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时方锐意讨之,既而诸将多覆军者,久之无功,卒封元昊为夏国主。18.第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外台旧不领

21、民事民讼久不决多诣育诉育为辨曲直19.第段中对于是否出兵征讨元昊,吴育与群臣有不同的观点,请完成以下填空还原吴育的思考过程。(3分)20.第段帝语大臣曰:“吴育刚正可用,第嫉恶太过耳。”你是否认同皇帝对吴育的这一评价?结合第段内容分析。(4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3题。(12分)甲相州昼锦堂记(宋)欧阳修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

22、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士,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馀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有删改)乙游西陂记(清)管同既入陂,至赐书堂,晤其主人,

23、出王翚石谷所为六境图。折而西,有小屋一区,供尚书遗像。其外则巨石布地如散棋,主人曰:“此艮岳石也,先尚书求以重价,而使王翚用画法叠为假山,其后为河水所冲败,乃至此云。”闻其言,感叹者久之。抵暮皆归,饮于陈氏仲谋。度光举酒属予曰:“子曷为记?”嗟夫!当尚书以诗文风雅倾动海内,一时文士景从响应,宾客园林之胜,可谓壮哉!今始百年,乃令来游者徒慨叹于荒烟蔓草之外,盖富贵固无常矣;而文辞亦何裨于是也?士亦舍是而图其大且远者,其可已。是为记。(有删改)【注释】王翚石谷:王翚,字石谷,著名画家。尚书:指宋荦,官至吏部尚书。文中的赐书堂主人是其后人。陈氏仲谋、度光:与作者同游西陂的友人。高牙大纛:指高位者的仪

24、仗。桓圭衮冕:古代帝王及大夫的礼服和礼帽。21.可填入甲文第段方框处的一项是()(1分)A.盖 B.且 C.岂 D.然22.以下对甲乙两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都阐释了相同的人生追求。 B.都未直接阐释自己的观点。C.都是出于相同的写作目的。 D.都表达了对建堂者的赞美。23.甲乙两文都表达了对人生追求的认识,但阐释观点的方式各有特点,请结合两文内容加以分析。(8分)三、写作 70分24.有人认为,怀疑是认识世界本质的前提。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一、积累运用 10分1.(5分)(1)金就砺则利(1

25、分)(2)赂秦而力亏 六国论(2分)(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2分)2.(5分)(1)B(2分)(2)D(3分)二、阅读(70分)(一)(16分)3.B(2分)4.D(3分)5.D(3分)6.首先指出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的文学创作存在脱离生活的错误倾向,再通过中国古代相关评论与创作实际论证宋诗传统的形式主义流弊,最后重申对此种流弊的批判。(评分说明:每点1分,共3分)7.答案示例:我认为材料一论证更具有说服力。材料一肯定了文学中的“互文”现象1分,以最新的互文性理论为依托,以李商隐的诗歌经典为例证,理据较为充分2分。论证过程更注重分析推理,往往从概念的内涵出发,由表及里,由此及彼1分。对“

26、误读”“曲解”“编事”等多种观点,能正视并回应,论证弹性较强/论证语言也更为严谨1分。(评分说明:论证理据2分,论证过程2分,论证弹性与论证语言各1分,赋满5分为止。如果认为材料二论证更具有说服力,例如“重视概念界定”“引用及举例较多”“论证语言形象生动”等,最多赋4分)(二)(16分)8.将曹雪芹人生苦难和传奇经历比喻成一本巨著,说明其苦难之深经历之丰富1分,提醒红学爱好者知人论世1分,总领全文,并引起下文对雪芹小道的寻访1分。(共3分)9.写“古井”可见古宅的历史久远,体现古宅的孤零零1分,对“井深”和“石子落水之音”的细节描写,营造了一种时空久远的沧桑感、空旷感,衬托曹雪芹孤独寂寥的身世

27、,表达作者对曹雪芹命运的同情以及晚景凄凉的唏嘘之感”1分,读来让人回味,引人惆怅。(评分说明:用古井衬古宅历史久远、孤独,或用细节营造沧桑、空旷感,1分;表达作者对曹雪芹的情感,1分)写名人各具特色的“墓园”也因时光流转而无人问津,衬托行止成迷的曹雪芹的墓地因难以确认而可能被今人逐步遗忘1分,表达作者深深的遗憾和感伤之情1分。(共4分)10.全文以“雪芹小道”为游历主线,描述小道沿路的若干景点,如纪念馆、方碑、古井、墓园、卧佛寺、樱桃沟等1分,且作者浮想联翩,由景点联想到了与曹雪芹的人生经历及红楼梦相关的诸多内容1分,而作者复杂的情感主线始终贯穿全文:即对今人不了解、不关注曹雪芹传奇人生而伤感

28、、叹惋,对今人对曹雪芹的纪念因考证的难度而显得莫衷一是或牵强附会感到遗憾1分,同时也对曹红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官方重视感到欣慰1分。(评分说明:“形散”2分,“神聚”2分,共4分)11.答案示例一:太虚幻境(牌楼)的原型来自于佛道两家,在现实世界有真实的依据,现实是虚构的支点1分。同时“太虚幻境”也是作者艺术虚构的产物,超越客观真实,成为红楼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抵达一种更高的真实1分。“太虚幻境”的设置,使得这部现实主义巨著闪现出浪漫主义异彩,有助于作者充分抒发自己的爱憎感情1分;并散布一层奇幻的烟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起到掩护作用,帮助作者更深刻地表现反封建的主题1分;也有助于严密组织结构和推

29、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调节,转化读者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趣味,增加小说的艺术魅力1分。(评分说明:虚构的意义,一点1分,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示例二:补天遗石的原型来自于自然世界的“元宝石”,作者在现实世界物质存在的基础之上1分,大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普通的石头借助神话传说变成了补天遗石,变成了一块不能用来补天而变得无用的石头1分,用曲笔表达贾宝玉似的拒绝和封建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鲜明立场1分,也是作者借以表达自己“半生潦倒”“一事无成”的辛酸和愤懑之情的艺术手法1分。虚构是对现实生活的幻化,真实性情的虚化,是作者给自己的发愤之言涂上了一层保护色1分。(评分说明:虚构与真实的关系2分,虚构对表现主题、小说

30、艺术表现力等方面作用3分)(三)(8分)12.B(1分)13.C(2分)14.同:两首作品都借回想曾经欢聚痛饮的乐事,引发感慨时光流逝、岁月蹉跎之悲1分。异:韦诗还借写久别重逢之喜,想到自己因十年漂泊而两鬓萧疏1分,引发了感慨身世漂泊、衰老之悲1分。陈词则由自己的经历联想到古今往事1分,盛衰兴亡,古今同慨,表达了怀古伤今之悲1分。(共5分)(评分说明:一点1分,给满5分为止)(四)(共18分)15.(1)践踏、破坏 (2)陷害、中伤(共2分)16.(1)B (2)C(共2分)17.当时大家正决意讨伐他1分,不久1分,(前去讨伐的)将领大多全军覆没1分,很久没有成效1分,最终封元昊为夏国主1分。

31、(评分说明:错一处扣1分,共4分)18.外台旧不领民事/民讼久不决/多诣育诉/育为辨曲直。(3分)(评分说明:错划一处扣1分,扣完3分为止。)19.(1)元昊不交赋税、服叛无常,不能算臣子(2分) (2)要用改变元昊名号的安抚手段处理他(1分)20.答案示例一:同意,吴育规范官府采购物品的要求,减轻百姓赋税,并不惜得罪宦官等权贵1分,使襄城井然有序,表现了他刚毅不屈、爱惜百姓,是一个可用之才1分。但是他建议处理借太后去世推恩优赐军士的大臣/处死有违法行为并逼死江中立的宰相之子向绶1分这两件事上显得过于激进,也引发了众人的不满1分。(一点1分,共5分)答案示例二:不同意,吴育规范官府采购物品的要

32、求,减轻百姓赋税,并不惜得罪宦官等权贵1分,使襄城井然有序,表现了他刚毅不屈、爱惜百姓,是一个可用之才1分。他建议处理借太后去世推恩优赐军士的大臣/处死有违法行为并逼死江中立的宰相之子向绶1分,这两件事上都是为国家着想,且有其依据,不存在嫉恶太过的情况1分。(一点1分,共5分)(五)(12分)21.A(1分)22.C(3分)23.甲文的议论层次丰富,委婉曲折1分,开篇就堂名生发议论,结合苏秦等人的经历,分析了以富贵归故乡为荣这种风气形成的原因,即世人对穷与达的态度不同1分。接着笔风一转,分析韩琦不受此风气影响的原因,一是他未经困厄,不存夸耀富贵以雪耻报恨之心1分;二是他的追求是“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1分,借此赞扬韩琦之志表达自己的人生观。乙文作为一篇游记,重在写感受而不在写风景1分,由在赐书堂内外的所见所闻,通过对破败的外景轮廓勾勒,定下感慨系之的基调1分,生发了好景不常的感叹1分,并借此阐发观点:富贵是无常的,写题咏之类的文辞也无裨益,士人应该“舍是而图其大且远者”,即在立德、立功方面做出成就的观点1分。(共8分)三、写作(7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