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65.12KB ,
资源ID:239577      下载积分:3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23957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3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为本站会员(雪****)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3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1、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积累运用 (32分)1. 默写古诗文。(1)关关雎鸠,河之洲。_,_。关雎(2)溯洄从之,_。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3)青青子佩,_。 子衿(4)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5)在文人笔下,诗文因水的滋润而增灵气,水化作永恒的旋律。例如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用“_,_”展示了洞庭湖汹涌澎湃、浩瀚磅礴的壮观气势;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用“_,_”,想象游鱼在空中游动,呈现了潭水澄澈见底的美景,都耐人寻味。2. 根据句中拼音写出相应词语(1)月还没有落,而且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 jio ji ( )

2、。(2)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zo r( )了。(3)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浓的艺术享受中,使人tn wi gun zh( )。(4)那时自己对rn qng sh g( )还不懂,只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纯洁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明与小东常因为座位安排问题而争执不休,班长小兰总是为他们斡旋,化解了矛盾。B. “摇头丸”这种毒品,主要毒害是使人性情亢奋,常产生幻觉而做出错事。C. 午睡正当我将要入睡时,突然被同学吵闹声打扰了,睡意戛然而止再也难以入睡。D. 三月份在班主任的动员下,我班不少同学在课间为学校或同学做好事,甘当学雷锋的马前卒。4. 下面一段介

3、绍“汉字发展”的文字中有四处语病,请选出对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 )汉字是一个生命体。它生根于中华大地,绵延千载,谁都不会否认它不能记录着中华民族悠长而富有活力的历史。追寻它的根源,就仿佛在阅读一部气象万千的中华文化史。最初记载关于汉字起源来自战国时代及其后的有关文献。这些史料认为汉字是仓颉创造的,吕氏春秋荀子等皆持此论。实际上,造字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不仅不能一蹴而就,却不能完成于一人、甚至一代人之手。通过人们长期的劳动生活,使汉字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方尝试到约定俗成,不断发展变化。A. 第句删掉“不能”。B. 第句把“最初记载”与“关于汉字起源”互换位置。C. 第句把“却”改为“而且

4、”。D. 第句把“使”改为“让”。你的班级将举办“传承文化,爱我中华”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任务。(12分)任务一:仿写5. 请任选一个中华传统节日,仿照例句的句式和内容,另写一个句子。例句:粽子香端午,满天锣鼓赛龙舟。仿句:_,_。任务二:应对6. 你的邻居小明总觉得我们的传统节日太土气、太俗气,不愿过,甚至排斥传统节日,反而热衷于西洋节日,认为他们的节日很浪漫。假如要你说服小明不要排斥我们的传统节日,你会怎样劝说他呢?你说: , , 。 任务三:名著阅读 7. 请你完成下面经典常谈读书卡的填写。篇目地位写作对象演变特色说文解字第一我国文字学的古典汉字秦朝统一了文字(小篆文

5、)六书:象形、指事、会意、_、转注、假借诗经第四我国最早的_诗歌歌谣乐歌诗歌六义:风、雅、颂、赋、比、兴8. 文段阅读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一唱三叹得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就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块垒

6、;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节选诗经第四)(1)选文中,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2)结合文段的解读,你如何理解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二、阅读 (38)(一)(16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完成下面的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7、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9.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渔人甚异之( ) 阡陌交通( )便要还家 (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林尽水源。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杨氏入山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布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注释】引:带领。陶冶:悠闲和乐的样子。

9、戒:告诫。1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丝纱、麻布之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 子来或迟/ 或王命急宣C. 皆不私藏/ 皆出酒食D. 故可同处/ 故渔者歌曰12. 请用三条“/”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13. 两则文言所写的故事里,村民和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请概括出来。(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近日,中办、国办印发的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粮减损举措更加硬化实化细化,推动节粮减损取得更加明显成效”。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坚持开源与节

10、流并重、增产与减损并行,有了清晰的行动指南。当前我国粮食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粮食增面积、提产量的难度越来越大。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气候变化影响日益加剧,保障粮食供应链稳定难度加大。因此,对粮食安全必须始终保持危机意识。节粮减损,刻不容缓,势在必行。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每年全球粮食从生产到零售全环节损失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14%。这个损失每降低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增产2 700多万吨粮食,够7 000万人吃一年。从这个意义上讲,节粮减损相当于粮食增产,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一块“无形良田”,是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内容。(选自2022年第3期人民政协,有删改)材料二:习近

11、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制止餐饮浪费。”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加大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工作力度,取得积极成效。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全产业链节粮减损的任务仍相当繁重,空间还很大。保障粮食安全、促进节粮减损,要加强全链条管控。瞄准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各环节,制定节粮减损的针对性举措,既要加强生产源头管控,也要做好储运环节减损,更要提升加工利用水平、遏制餐饮浪费,综合施策配套衔接,做到“产储运加消”全链条减损。保障粮食安全、促进节粮减损,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加强各环节基础性科学研究的同时,加大投入,持续创新,提高农机机械性能

12、和质量,提升粮食加工技术和装备研发水平。通过强化创新驱动,促进节粮减损工作从“软要求”向“硬支撑”转变。保障粮食安全、促进节粮减损,离不开全社会共同参与。“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节约是永不过时的美德。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参与“光盘行动”,让“克勤克俭”“戒奢以俭”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习惯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节粮减损,重在行动。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各项粮食节约行动目标尽快落实落细落地,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约减损取得实效,为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奠定坚实

13、基础,更好稳住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选自2021年11月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材料三:教育部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在教育系统落实落地,其中明确指出:加强宣传引导,推动大中小学幼儿园形成崇尚节约的良好风尚。加强舆论宣传,指导大中小幼各级各类学校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爱惜粮食”“反对浪费”“节约用餐”等理念,让勤俭戒奢学有榜样、行有示范;针对广大青少年儿童的宣传引导和社会实践,教育青少年儿童从小养成节俭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深化示范引领,结合文明校园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积极倡导崇尚节俭、科学饮食、健康消费的生活理念和饮食文化,让崇尚节

14、约的风尚进校园、进食堂、进头脑、让“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成为教育系统的广泛共识。(选自2021年11月13日农民日报,有删改)14.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列举“14%”“2 700多万吨”“7 000万人”等数字,说明节粮减损现实意义。B. 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在教育系统落地,意在引导学生树立文明用餐、节约光荣、勤俭戒奢的良好风尚。 C. 近年来,各地区节粮减损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已经成为教育系统的广泛共识。D. 以上材料都是围绕“节约粮食”论述,呼吁人们传承勤俭节约的美德,培养节约意识。15. 材料一的画线句中,作者为什么说节粮减损是

15、一块“无形良田”?16. 根据材料二,请简述“保障粮食安全、促进节粮减损”的主要措施有哪些。(三)(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生 命 赋孙荪我常常在大自然中看到种种生命的奇观。挺拔的巨树,葱茂的森林,绿色的草原,成熟的庄稼,盛开的鲜花,望着它们,或徜徉其中,那种洋溢着的博大的生命力,常常催发我爆发我的生命激情,在体内蔓延,奔涌,激荡。但是,有一些更细微更不显眼的现象,往往特别作用于我的心尖和神经末梢,引起我异常深刻的震颤。早春,当冰尚未完全消融、万物尚未苏醒的时候,柳树的枝条还是铁灰色,可如小米粒般的新芽已经顶着严寒冒出来。它就是报春的最早的使者,万木峥嵘的自然之春就是从它开始的。当柳

16、芽发出不久,在棉花地里,可以看见棉芽冲破柔韧的壳子,一个个钻出地面,遍地都写着两个字:突破。麦收过后,麦地里新播种的大豆,不几天工夫,从薄薄的透明的外衣中露出茁壮的一点胚芽,探头顶破地表,满地像是用五线谱写成的生命第一乐章。它预示着,也开始演奏着一部生命交响乐:活泼泼的胖乎乎的豆苗,无边无际的宜人眼目的豆绿色波浪,成熟的金黄色的小山。我害怕见花蕾。特别是那种已露出一点亮色,将要绽开的花蕾。我一看见它,就如痴如醉,就完全被它吸引,不顾一切地去做生命瑰丽峰巅的想像:经过长久的默默经营、吮吸、积累,所蓄积的全部精华、神采、光辉,就要在一刹那间展现,这是怎样激动人心的时刻!恰如刚刚构思好一篇十分得意的

17、文章,将要展纸挥笔的当口,也恰如自己崇拜的球员,在终场前得到一个绝佳的射门机会,即将起脚攻入致胜一球的那一刻,我有时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我还有一个执拗的习惯:好在贫瘠的荒凉的山间沙漠流连。岩间石缝中生长的斑痕累累千扭百弯的怪柏奇松,荒漠中的一株或一丛“沙打旺”或骆驼草,石板上的一片黄绿浅灰的苔藓,我都向它们注目。这些景象剥落了我热烈的情感,凸现出严峻的理性,它们并不可怜,我是敬仰它们!这是怎样坚忍不拔的生命追求!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它们全都生长得很顽强,很自信,很精神!外在的温度、湿度、肥沃度等条件,对它们都不重要;它们几乎全靠自己内在的生命力。如果条件再恶劣一点,别的茂盛的生命可能化为死

18、亡的尘埃,而它们却能依然故我,生机盎然;如果条件好一点,那它们该是一副怎样的葱茂!还有比生命现象更瑰丽更丰富的吗?有幸获得一次生命,就让生命庄严地展示吧。17. 文章至段所写的“细微不显眼的事物”,具体有哪些事物?18. 文章第段“我害怕见花蕾”这句话中,“害怕”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心情?19. 第段中,对奇松怪柏、苔藓、骆驼草等,作者为什么说“它们并不可怜,我应该敬仰它们”?20. 文末“有幸获得一次生命,就让生命庄严地展示吧”对你有什么启示?三、写作(50分) 21. 身边的生活往往是最真实的,真情实感的文章最容易打动人的。 请以“疫情管控放开以后,那一天,我在手机接听了一个电话,”为开头,

19、写一篇记叙性文章。要求: 题目自拟,内容、中心自定。 主题正确、健康,有正能量,可侧重写人,也可侧重写事。 语言连贯,表达得体。 不少于500字。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积累运用 (32分)1. 默写古诗文。(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_,_。关雎(2)溯洄从之,_。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3)青青子佩,_。 子衿(4)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5)在文人笔下,诗文因水的滋润而增灵气,水化作永恒的旋律。例如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用“_,_”展示了洞庭湖汹涌澎湃、浩瀚磅礴的壮观气势;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用“_,_”,想象游鱼在

20、空中游动,呈现了潭水澄澈见底的美景,都耐人寻味。【答案】 . 窈窕淑女 . 君子好逑 . 道阻且长 . 悠悠我思 .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 气蒸云梦泽 . 波撼岳阳城 . 潭中鱼可百许头 . 皆若空游无所依【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注意易错字词:窈窕、逑、悠、涯、撼、潭。2. 根据句中拼音写出相应词语。(1)月还没有落,而且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 jio ji ( )。(2)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zo r( )了。(3)每一个舞姿都使人

21、战栗在浓浓的艺术享受中,使人tn wi gun zh( )。(4)那时自己对rn qng sh g( )还不懂,只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纯洁。【答案】 . 皎洁 . 燥热 . 叹为观止 . 人情世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形。(1)皎洁,jio ji,明亮洁白,多形容月光。(2)燥热,zo r,空气湿度小而温度高。注意“燥”与“躁”的区别。(3)叹为观止,tn wi gun zh,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之极、完美之至。(4)人情世故,rn qng sh g,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注意“世故”的写法,要区分好“世故”与“事故”。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明与小东常因

22、为座位安排问题而争执不休,班长小兰总是为他们斡旋,化解了矛盾。B. “摇头丸”这种毒品,主要毒害是使人性情亢奋,常产生幻觉而做出错事。C. 午睡正当我将要入睡时,突然被同学吵闹声打扰了,睡意戛然而止再也难以入睡。D. 三月份在班主任的动员下,我班不少同学在课间为学校或同学做好事,甘当学雷锋的马前卒。【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词语、成语运用。A.斡旋:调解,扭转僵局。句中用来描写班长化解小明与小东之间的矛盾,符合语境;B.亢奋:极度兴奋。句中用来形容人在吸食毒品之后会变得异常兴奋,符合语境;C.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停止。句中用来描写睡意,使用对象不对;D.马前卒:旧指在车前头供奔走役使

23、的人,现用来比喻为别人效力的人。句中用来形容同学们甘于成为为学校或同学做好事的人,符合语境;故选C。4. 下面一段介绍“汉字发展”的文字中有四处语病,请选出对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 )汉字是一个生命体。它生根于中华大地,绵延千载,谁都不会否认它不能记录着中华民族悠长而富有活力的历史。追寻它的根源,就仿佛在阅读一部气象万千的中华文化史。最初记载关于汉字起源来自战国时代及其后的有关文献。这些史料认为汉字是仓颉创造的,吕氏春秋荀子等皆持此论。实际上,造字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不仅不能一蹴而就,却不能完成于一人、甚至一代人之手。通过人们长期的劳动生活,使汉字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方尝试到约定俗成,不

24、断发展变化。A. 第句删掉“不能”。B. 第句把“最初记载”与“关于汉字起源”互换位置。C. 第句把“却”改为“而且”。D. 第句把“使”改为“让”。【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D.成分残缺,“通过使”缺主语,应删掉“通过”或“使”;故选D。你的班级将举办“传承文化,爱我中华”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任务。(12分)任务一:仿写5. 请任选一个中华传统节日,仿照例句的句式和内容,另写一个句子。例句:粽子香端午,满天锣鼓赛龙舟。仿句:_,_。【答案】 . 明月圆中秋 . 每家团聚吃月饼(香烛点清明,户户扫墓祭先人/花灯照元宵,一家老少食汤圆/对联贴春节,大人

25、长辈派红包/门神贴春节,声声炮竹除旧岁/登高爬重阳,宴席问候敬老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阅读题干可知仿句要围绕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来写,如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春节等。前一句指出节日,后一句指出人在节日的行为。示例:绿满清明,户户扫墓祭先人。任务二:应对6. 你的邻居小明总觉得我们的传统节日太土气、太俗气,不愿过,甚至排斥传统节日,反而热衷于西洋节日,认为他们的节日很浪漫。假如要你说服小明不要排斥我们的传统节日,你会怎样劝说他呢?你说: , , 。 【答案】示例:小明,你这种思想是不对的。不同地方的民族有不同的节日、习俗,有不同的信仰和文化。我们传统节日习俗具有不少优良传统

26、,有浓郁的中华文化韵味。过好中国节,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首先指出小明观点欠妥,再冲传统节日的意义进行劝说即可。示例:小明,你的这个想法不太正确。中华传统节日是我国历史文化的见证,是我们的珍宝及骄傲。过好传统节日有利于保护并弘扬传统节日,有利于我们了解节日的文化与内涵,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增强我们的民族认同感。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传承好自己的节日文化吧!任务三:名著阅读 7. 请你完成下面经典常谈读书卡的填写。篇目地位写作对象演变特色说文解字第一我国文字学的古典汉字秦朝统一了文字(小篆文)六书:象形、指事、会意、_、转注、假借诗经第四我国最早的_诗歌歌谣乐

27、歌诗歌六义:风、雅、颂、赋、比、兴【答案】 . 形声 . 诗歌总集【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说文解字中许慎将汉字的造字法归结为六种,即“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考查诗经相关知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内容上有风雅颂,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8. 文段阅读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一唱三叹得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就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

28、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节选诗经第四)(1)选文中,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2)结合文段的解读,你如何理解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答案】(1)心情诉说(抒发情感),节日酬神作乐(庆祝节日),唱和竞胜,消愁

29、解闷 (2)歌谣最初是个人心情诉说,因而是“一人机锋”;歌谣众人聚唱,渐渐增多,在流传中又经人不断修改,最后成为定本,因而是“多人的智慧”。【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本信息并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写诉说心情(或抒发情感,或消愁解闷);“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写酬神作乐(或庆祝节日);“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写唱和竞胜。【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含义的

30、能力。结合“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可知,歌谣最初是个人心情的诉说;结合“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可知,众人聚唱时,歌谣越唱越多;结合“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可知,也有经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二、阅读 (38)(一)(16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完成下面的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31、。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32、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9.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渔人甚异之( ) 阡陌交通( )便要还家 (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林尽水源。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杨氏入山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布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

33、,与老人同出。(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注释】引:带领。陶冶:悠闲和乐的样子。戒:告诫。1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丝纱、麻布之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 子来或迟/ 或王命急宣C. 皆不私藏/ 皆出酒食D. 故可同处/ 故渔者歌曰12. 请用三条“/”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13. 两则文言所写的故事里,村民和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请概括出来。【答案】9. . 对感到惊异 . 交错相通 . 同“邀”,邀请 10. (1)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桃林的尽头是在溪水的发源地)(2)(村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竟然不

34、知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朝了。 11. B 12. 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13. 没有压迫、剥削;和平安定;平等和睦;自给自足;淳朴友善。【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句意为: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异:对感到惊异;句意为: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交通:交错相通;句意为: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要:同“邀”,邀请。【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1)重点字词:尽:完,没有了;源:溪水发源的地方;(2)重点字词:乃:竟,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11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都是“类”的意思;B.表示假设,如果/有时;C.都是

35、“全、都”的意思;D.都是“因此”的意思;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为:你要真的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是不缺的。“子果来”表示假设条件,“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是一个谓语句,二者构成一个假设复句,彼此之间应断开;“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此殊不缺也”是一个判断句,二者之间应断开;故断句为: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1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的能力。从【甲】文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和【乙】文的“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可以看出

36、,洞中人的生活和桃花源人的生活相似在生活安定和平。从【甲】文的“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和【乙】文的“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可以看出,洞中人的生活和桃花源人的生活相似在人人平等,和谐相处,人们过着自由快乐、自给自足的生活。从【甲】文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和【乙】文的“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可以看出,洞中人的生活和桃花源人的生活相似在民风淳朴。【点睛】参考译文:【甲】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

37、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

38、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

39、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乙】老人带领姓杨的人来到一个大的山洞。牲畜都很悠闲和乐的样子,是居民的大聚落。到了一个人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不能容留他?”穴中人回答说:“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枲,麻)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

40、。你要真的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是不缺的。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食物罢了。”姓杨的人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穴中人又告诫道:“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着了。”到了夜晚,姓杨的人与老人一起出来。(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近日,中办、国办印发的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粮减损举措更加硬化实化细化,推动节粮减损取得更加明显成效”。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增产与减损并行,有了清晰的行动指南。当前我国粮食需求刚性增长

41、,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粮食增面积、提产量的难度越来越大。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气候变化影响日益加剧,保障粮食供应链稳定难度加大。因此,对粮食安全必须始终保持危机意识。节粮减损,刻不容缓,势在必行。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每年全球粮食从生产到零售全环节损失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14%。这个损失每降低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增产2 700多万吨粮食,够7 000万人吃一年。从这个意义上讲,节粮减损相当于粮食增产,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一块“无形良田”,是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内容。(选自2022年第3期人民政协,有删改)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制止餐饮浪费。”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加

42、大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工作力度,取得积极成效。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全产业链节粮减损的任务仍相当繁重,空间还很大。保障粮食安全、促进节粮减损,要加强全链条管控。瞄准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各环节,制定节粮减损的针对性举措,既要加强生产源头管控,也要做好储运环节减损,更要提升加工利用水平、遏制餐饮浪费,综合施策配套衔接,做到“产储运加消”全链条减损。保障粮食安全、促进节粮减损,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加强各环节基础性科学研究的同时,加大投入,持续创新,提高农机机械性能和质量,提升粮食加工技术和装备研发水平。通过强化创新驱动,促进节粮减

43、损工作从“软要求”向“硬支撑”转变。保障粮食安全、促进节粮减损,离不开全社会共同参与。“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节约是永不过时的美德。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参与“光盘行动”,让“克勤克俭”“戒奢以俭”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习惯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节粮减损,重在行动。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各项粮食节约行动目标尽快落实落细落地,推动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约减损取得实效,为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奠定坚实基础,更好稳住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选自2021年11月1日人民

44、日报,有删改)材料三:教育部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在教育系统落实落地,其中明确指出:加强宣传引导,推动大中小学幼儿园形成崇尚节约的良好风尚。加强舆论宣传,指导大中小幼各级各类学校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爱惜粮食”“反对浪费”“节约用餐”等理念,让勤俭戒奢学有榜样、行有示范;针对广大青少年儿童的宣传引导和社会实践,教育青少年儿童从小养成节俭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深化示范引领,结合文明校园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积极倡导崇尚节俭、科学饮食、健康消费的生活理念和饮食文化,让崇尚节约的风尚进校园、进食堂、进头脑、让“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成为教育系统的广泛共识。(选自2021年11月13日农民日报,有删改)14.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列举“14%”“2 700多万吨”“7 000万人”等数字,说明节粮减损的现实意义。B. 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在教育系统落地,意在引导学生树立文明用餐、节约光荣、勤俭戒奢的良好风尚。 C. 近年来,各地区节粮减损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已经成为教育系统的广泛共识。D. 以上材料都是围绕“节约粮食”论述,呼吁人们传承勤俭节约的美德,培养节约意识。15. 材料一的画线句中,作者为什么说节粮减损是一块“无形良田”?16. 根据材料二,请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