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省北斗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互联网平台企业在发展早期对用户和商家都很友善,对商家的抽成不高,对用户甚至进行倒贴式的补贴,目的就是赢得用户和商家,战胜其他平台。作为企业,平台也要盈利,适当的抽成无可厚非。但随着互联网平台企业优势地位的形成,两边通吃的现象愈演愈烈。平台对商家的抽成越来越高,给用户的实惠越来越少,平台上的价格常常高于实体店,演变为一种“技术性牟利”。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烧钱大战而存活下来的互联网平台企业,掌握了大量的用户和商家资源,拥有了顶级流量,成为了对
2、用户和商家都具有话语权的互联网巨头,开始收割流量红利,“大数据杀熟”就是较早进入民众视野的收割方式。互联网平台企业通过分析用户每一次消费记录,掌握用户的消费能力、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等相关信息,“熟客”反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支付了比“生客”更高的费用。(光明日报警惕“技术性牟利”沦为翻版大数据杀熟)材料二:中国传媒大学沈浩教授介绍,消费领域的大数据杀熟,本质上指向“个性化推荐算法”。平台对获取的用户基础数据和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后,就能给一个用户贴上成千上万个标签,完成用户的数字画像。平台清晰地记录着用户的身份信息、使用喜好、消费习惯等,这样可以方便机器识别,甚至深层次预测用户行为,并在此基础上进
3、行商品推荐。在个性化推荐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深度学习算法后,平台甚至可以摆脱对“用户画像”的依赖。也就是说,不管生客还是熟客,平台瞬间就能完成商品推荐。原本给用户提供便利的互联网和大数据云计算,没想到却成了一个杀熟“利器”。在网购中,同物不同价的大数据“杀熟”行为既消耗了卖家诚信,也消耗了买家对品牌的忠诚度和黏性。在这个过程当中,虽然很难断定卖家违反了哪款具体条例,但可以肯定的是,卖家一定违反了诚信经商应有的操守和底线。(北京青年报大数据“杀熟”套路不可不防)材料三:禁止“大数据杀熟”,徒法不足以自行,关键还得看落实。就眼下而言,一些现实问题亟待破解。一方面,处罚力度似显不足。国家出台相关政策
4、规定,对有不诚信经营、滥用技术手段设置不公平交易条件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线上经营者,可通过约谈等行政指导方式予以提醒、警示、制止,并责令其限期整改。有的线上经营者实施“大数据杀熟”时间较长且交易涉及消费者众多,如果仅通过行政指导方式进行处理,其处罚和震慑力度显然是不够的。另一方面,“大数据杀熟”的判定标准虽已明确,但如何举证、谁来举证仍是大问题。消费者与经营者就“大数据杀熟”发生纠纷,有必要实行“举证倒置”,对经营者的各种说辞,监管部门也不能听之任之,而必须依法严格核实查处。“大数据杀熟”之所以存在,不仅在于平台拥有数据优势,也在于市场开放性和透明度不足。治理“大数据杀熟”现象,不是要“杀死”
5、大数据,而是要善于借力,形成监管和治理的合力。监管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大数据网上监管平台,提高对各种隐性“大数据利用”违法行为的查处能力。要积极落实相关规定的要求,将消费评价权保障、信息使用等纳入重点监管和治理范畴,与时俱进升级监管手段,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打造让消费者放心与满意的互联网法治环境。(CCTV治理“大数据杀熟”重在对症下药)1. 下列对材料中“大数据杀熟”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深度学习算法之后,互联网平台不再依赖“用户画像”,无论是生客还是熟客,平台都可以向他们进行商品推荐,“杀熟”的对象不再是“熟客”。B. 互联网平台企业都掌握大量的用户和商家资源,拥有顶级流
6、量之后,他们开始收割流量红利,“大数据杀熟”就是较早进入民众视野的收割方式。C. 互联网平台企业能实现“杀熟”,原因之一是信息不对称,平台掌握用户的消费能力、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等信息,这反而使“熟客”支付更高费用。D. 消费领域的“大数据杀熟”本质上指向“个性化推进算法”,平台对所掌握的用户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完成对用户的数字画像,在此基础上实现商品推荐。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互联网平台企业在发展早期对用户和商家很友善,但部分企业经过多轮烧钱大战存活下来成为商业巨头后,“大数据杀熟”就成了商业垄断的必然结果。B. 线上经营者在利用“大数据杀熟”获利的过程
7、中,可能违反了经营者应有的操守和底线,他们的行为既消耗了卖家诚信,也消耗了买家对品牌的忠诚度和黏性。C. 想要禁止网络经营者的“大数据杀熟”行为,只要对不诚信经营、滥用技术手段设置不公平交易条件等违法经营行为的经营者进行行政指导,就能达到惩治的目的。D. 因为平台拥有数据优势,再加上市场开放性和透明度不足,所以“大数据杀熟”是存在的,我们治理“大数据杀熟”现象,也不是要杀死大数据。3. 面对“大数据杀熟”,作者有着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加以分析。(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黑暗中的猜谜(节选)【英国】约翰托尔金咕鲁就居住在湖中的一块潮湿岩石上
8、。他现在正从远方,用像是望远镜一般的大眼观察着比尔博。比尔博看不见他,但他可以清楚地看见对方,而且心中感到十分的好奇,因为,他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来,眼前的生物不是半兽人。当比尔博绝望、不知所措地在岸边摸索着的时候,咕鲁跳进船中,用大脚将自己连人带船推离岸边。咕鲁就这么无声无息地接近,开始低语着:“我的宝贝,祝福我们,真是好运!我想这是顿大餐,至少可以当作美味的点心给我们吃,咕鲁!”当他说咕鲁的时候,他会从喉咙中发出一种恐怖的吞咽之声。这也是他获得这个名号的原因,不过,他总是称呼自己“我的宝贝”。哈比人听见这声音时,差点吓得灵魂出窍,那双苍白的大眼也同时浮现在他眼前。“你是谁?”他将匕首往前平举。
9、“他嘶嘶谁,我的宝贝?”咕鲁低语道。(由于没有其他人可以对话,他总是喜欢自言自语)。这时,他才真正确定,其实肚子并不是很饿,只是感到很好奇;否则,照平常的惯例,他会先出手再说。“我是比尔博巴金斯先生,我和矮人以及巫师都走散了,我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只要我可以离开这里,我根本不想知道这是哪里。”“他的手上是什么?”咕鲁看着那柄让他觉得不太舒服的短剑。“一柄剑,是贡多林的宝剑!”“嘶嘶,”咕鲁变得相当有礼貌:“或许你可以嘶嘶坐在这里,和他聊聊天,我的宝贝。他喜欢猜谜吧,嘶不嘶?”他急着想要表达自己的善意,换取时间来知道更多有关这哈比人和宝剑的事情:他是不是真的只有孤身一人?吃起来好不好吃?咕鲁自
10、己肚子究竟饿不饿等。猜谜是他当时唯一想得出来的花样,在他很久很久以前居住在自己洞穴里的时候,和其他有趣的生物猜谜,是他唯一感兴趣的娱乐;只是,后来他被人赶走,只能孤单地往下钻,往下走,一直来到山脉的最深处。“好吧,”比尔博急着同意对方的提议,好换取时间来了解这个生物:看看他是否孤单无援、是否凶猛或饥饿,以及究竟是不是半兽人的盟友。“你先问,”他说,因为他一时之间想不出什么谜题来。咕鲁就嘶嘶地说了:“什么有脚却无人知晓,高大胜过树木,耸立直入云霄,却永远不会长高?”“简单!”比尔博说。“我想是山脉。”“他觉得这很简单?我的宝贝,他一定要和我们比一比!如果宝贝问了问题,他不知道答案,我们就吃掉他,
11、我的宝贝!如果他问我们问题,我们答不出来,那他就可以取走任意想要的东西,好吧?我们可以带他出去,对!”“好吧!”比尔博不敢不同意,为了不让自己被吃掉,他开始绞尽脑汁思考难倒对方的谜题。三十匹白马站在红色山丘上,它们先大嚼特嚼,然后用力跺脚,最后就伫立不摇。这是他当时想出来的谜题,因为他脑海中还是老想着吃东西这档子事。这其实是个相当古老的谜语,咕鲁就和你一样熟知答案。“简单,简单,”他嘶嘶地说道:“牙齿!牙齿!我的宝贝,但我们只有六颗!”然后他又问了第二个谜语:无嘴却会哭,无翼却会飞,无牙却会刺,无嗓却会呢喃。“给我一点时间!”比尔博脑中依旧还装满了食物。很幸运的,他以前曾经听过类似的谜语,好不
12、容易他才恢复冷静,想出答案:“是风,当然罗,这一定是风!”同时也因为自己可以即时编出第二个谜语感到自豪。“这可会让那个地底小家伙想破头!”他说:蓝色脸上有只眼,看见绿色脸上一只眼。“那只眼就如同这只眼,”第一只眼说:“但却是在地,而不是在天。”“嘶嘶,嘶嘶,嘶嘶,”咕鲁说。他已在地底居住了很长很长的时间,都忘记这种事情了。不过,正当比尔博开始觉得这家伙想不出答案的时候,咕鲁却唤醒了脑中很久很久以前的记忆,当时,他还和祖母一起住在河边的地洞中,“嘶嘶,嘶嘶,我的宝贝,”他说:“这是太阳照在雏菊上的意思,是的。”可是,这些在地面上日常生活的记忆,让他觉得很疲倦,而且,也让他想起当年他没有这么鬼祟、
13、没有这么孤独的生活,这让他的脾气开始变坏,因此这次他想出了另一个更难、更让人不舒服的谜语:看不见它,也摸不到它,它躲在星辰后,山丘下,可以装满空洞。它先到后来,会结束生命,扼杀笑语。咕鲁蛮倒楣的,因为比尔博也听过这类的谜语,对方话还没说完,他就已经知道了答案。“是黑暗!”他连头都不搔、脑袋也没怎么转,就解开了谜题。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品描写了两个在黑暗中猜谜的人,咕噜是因为被人赶走孤单的来到这里,比尔博是因为和同伴走散滞留此地,时空的交织让两个人物之间有了矛盾冲突。B. 小说交代了咕噜获得这个名号的原因是喉咙中能发出恐怖的吞咽声,他称自己“
14、我的宝贝”是心里充满自信和鼓励的暗示,一次次的重复带给了咕噜无穷的力量。C. 小说主要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咕噜和比尔博的猜谜,既是彼此想要了解对方情形及与此有关的事情,又是彼此较量的体现,推动了小说情节不断的向前发展。D. 小说叙述了咕噜和比尔博猜谜的故事,反复猜谜的故事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作品主人公咕噜的形象突出以及小说主题的多元化。5. 结合节选部分内容,分析黑暗中的猜谜人称视角的表达效果。6. 小说结局为什么写比尔博轻松的就解开了谜题?7. 小说的主体部分是比尔博和咕噜的猜谜,标题中的“黑暗”可有可无,你认同这种看法吗?请说明原因。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15、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16、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于孟子梁惠王上第七章乙是故春秋力争于毫厘之间,而深明乎疑似之际,截然其有所必不可为也。不观于诗,无以见王道之易。不观于春秋,无以知王政之难。自孔子没诸
17、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且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之类也。”唯其不为穿窬也,而义至于不可胜用。唯其未可以言而言、可以言而不言也,而其罪遂至于穿窬。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节选自苏轼孟
18、轲论8.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罔民而可为也 罔:同“网”,比喻陷害此其所以为孟子欤! 所以:的原因B.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赡:供给人财物是皆穿窬之类也 之:结构助词,的C. 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于:介词,从深于诗而长于春秋 深:深刻D. 其若是,孰能御之? 其:代词,他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之心 穿窬:穿墙,指偷盗9.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B. 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C. 自
19、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D. 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深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10.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庠序”是指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B. 甲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乙文见解独到,不落窠臼,说理明白晓畅而又透辟。C. 孟子认为“王天下”,要制民之产实现养民安民,要礼乐教化淳朴民风;因此在乙文中苏轼认为研究孟子应主要关注其“仁义”思想。D. 诗春秋都属于儒家五经
20、。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春秋笔法”,是指“于字句中于褒贬”,微言大义。11.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计。12. 作者认为“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请结合甲文选择两处对作者的观点加以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谭孝廉赴举李咸用【注】鼓鼙声里寻诗礼,戈戟林间入镐京。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也知贵贱皆前定,未见疏慵遂有成。吾道近来稀后进,善开金口答公卿。【注】李咸用,晚唐诗人。晚唐时社会
21、矛盾激化,兵戈不断,不仅民不聊生,就是士人进身之路也多有阻难。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运用借代,交代了谭孝廉赴京科考的时代背景,赞扬其行为的难能可贵。B. 颈联“也知”扫去贵贱命中注定的消极情绪,为后一句表达嘱托之意蓄势。C. 尾联指出当下儒学之道急需人才,表示自己会竭力向王卿贵族们举荐谭孝廉。D. 这首诗情中蕴理,语言浅近而蕴意深远,表现出作者对后辈殷切寄望的情谊。14. 这首送别之作,蕴含着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并谈谈对你的启发。(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_,_”这两句以美人为喻,表达
22、苏轼理想不得实现的怅惘之情。(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求对自己治国能力中的不足的态度是“_,_”,这里也侧面看出他的谦逊。(3)杜甫在登高中借落叶与江水来渲染秋景苍凉两句是_,_。(4)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志向是暮春时节,换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孩子“_,_”,然后唱着歌回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实际上,早在古代社会,人们一直视“清高”二字为褒义词而被津津乐道,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概念和价值观念。想当年,陶渊明“辞官归田园”,就被人们认为是极其清高的人物;为了防止被别人误解,
23、陶渊明还翕然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作为显证。陶渊明竭力倡导人们摈弃钻营取巧、装腔作势、恬不知耻的东西,回归到人的“真”性情上来,表现出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的人格魅力,就连晚唐诗人司空图也用诗作“陶令若能兼不饮,无弦琴亦是沽名”赞赏其高雅情趣。说到此,不由得又想起了_被人们啧啧称道的包拯。包大人性情严峻刚正,铁面无私,务求忠诚厚道。他与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虽然地位高贵,但像个普通百姓一样,深受人们爱戴。其实,在旧时,像陶渊明、包拯这样的清高贤达志士_。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到了今天,尽管人们的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但“清高”一说,并没有因为时间的跨越太
24、长而消失_。相反,因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按“清高”的第一层意思来理解,人们还是十分讲究道德品质的,并固本强基般地植入人们内心深处。这_可以称之为华夏特有的价值体系所在。16. 依次填入文中空格处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一向 擢发难数 净尽 理所当然B. 一直 数不胜数 净尽 顺理成章C. 一直 擢发难数 殆尽 顺理成章D. 一向 数不胜数 殆尽 理所当然17. 文中划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恰当的一项是( )A. 人们一直津津乐道的视“清高”二字为褒义词,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概念和价值观念。B. 人们一直视“清高”二字为褒义词而被津津乐道,是中国传统文化
25、中一个独特概念和价值观念。C. “清高”二字一直被人们视为褒义词而被津津乐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概念和价值观念。D. “清高”二字一直被人们视为褒义词而被津津乐道,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概念和价值观念。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划波浪线句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还要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B.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其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C. 袁隆平担任了国家“86310101”专题的责任专家,两系杂交稻基本研究成功。D. “满遭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26、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不仅是市民文化生活的必需,_。近年来,各地“抢人大战”渐趋白热化。站在人才个体角度来换位思考,选择扎根一座城市,必须考虑多种因素。一般来说,越是高层次人才,就越注重阅读。一方面,这与个人生活习惯有关,闲暇时看看书,能愉悦身心,增加新知;另一方面,_,2020年7月的一项报告将阅读指标单列出来,指出阅读数量与城市的创新能力呈“正相关”。进而言之,阅读是涵养创新能力的土壤,关系到一个城市的知识升级以及产业转型。一座城市爱不爱阅读,在制造业为主的阶段,差别或许不太明显,_,差距就会迅速拉大。19. 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的
27、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B.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C. 海鹏共击三千里,铁马同归十二闲D.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20. 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 请对下面材料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美国作家洛丽摩尔在小说门在楼梯口中建构了这样一个女孩的生活:二十岁,来自美国中西部农民家庭,弟弟没考上大学去参军,被遣往阿富汗战场;她去纽约州特洛伊小城读大学,并兼职替一对白人夫妇照看他们领养的“黑白混血”女婴;结交了一个男朋友,他自称巴西人,却不会说葡萄牙语。
28、故事从“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的那个9月讲起,在随后一年里,女孩收到了弟弟的死亡通知,死于自杀式的爆炸袭击;大学生们游行抗议小布什增兵,标语上写着“战争不是答案”;她的男朋友真实身份是疑似恐怖分子的中东裔,因为自己的立场离开了美国;她和女婴一起经历周遭对于有色人种的歧视,最后白人夫妇被查出隐瞒案底,失去领养资格,女婴被送去了下一个寄养家庭。作者通过这个视角写出了“911”对于普通人生活的部分影响:战争,有色人种歧视,对潜藏的恐怖分子的恐慌。四、写作(60分)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时势造英雄。硝烟弥远,盛世已久,英雄不复。有人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怎可能
29、囿于时代?也有人说:舍生忘死、心怀家国固然是大英雄,但能做社会清流、不断挑战自我亦可称之为英雄。同学们就此话题也是议论纷纷,学校为此组织了以“我的英雄观”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结合材料和自己的体验写一篇演讲稿表达你的看法。【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浙江省北斗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互联网平台企业在发展早期对用户和商家都很友善,对商家的抽成不高,对用户甚至进行倒贴式的补贴,目的就是赢得用户和商家,战胜其他平台。作为企
30、业,平台也要盈利,适当的抽成无可厚非。但随着互联网平台企业优势地位的形成,两边通吃的现象愈演愈烈。平台对商家的抽成越来越高,给用户的实惠越来越少,平台上的价格常常高于实体店,演变为一种“技术性牟利”。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烧钱大战而存活下来的互联网平台企业,掌握了大量的用户和商家资源,拥有了顶级流量,成为了对用户和商家都具有话语权的互联网巨头,开始收割流量红利,“大数据杀熟”就是较早进入民众视野的收割方式。互联网平台企业通过分析用户每一次消费记录,掌握用户的消费能力、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等相关信息,“熟客”反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支付了比“生客”更高的费用。(光明日报警惕“技术性牟利”沦为翻版大数据杀
31、熟)材料二:中国传媒大学沈浩教授介绍,消费领域的大数据杀熟,本质上指向“个性化推荐算法”。平台对获取的用户基础数据和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后,就能给一个用户贴上成千上万个标签,完成用户的数字画像。平台清晰地记录着用户的身份信息、使用喜好、消费习惯等,这样可以方便机器识别,甚至深层次预测用户行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商品推荐。在个性化推荐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深度学习算法后,平台甚至可以摆脱对“用户画像”的依赖。也就是说,不管生客还是熟客,平台瞬间就能完成商品推荐。原本给用户提供便利的互联网和大数据云计算,没想到却成了一个杀熟“利器”。在网购中,同物不同价的大数据“杀熟”行为既消耗了卖家诚信,也消耗了买家对
32、品牌的忠诚度和黏性。在这个过程当中,虽然很难断定卖家违反了哪款具体条例,但可以肯定的是,卖家一定违反了诚信经商应有的操守和底线。(北京青年报大数据“杀熟”套路不可不防)材料三:禁止“大数据杀熟”,徒法不足以自行,关键还得看落实。就眼下而言,一些现实问题亟待破解。一方面,处罚力度似显不足。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规定,对有不诚信经营、滥用技术手段设置不公平交易条件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线上经营者,可通过约谈等行政指导方式予以提醒、警示、制止,并责令其限期整改。有的线上经营者实施“大数据杀熟”时间较长且交易涉及消费者众多,如果仅通过行政指导方式进行处理,其处罚和震慑力度显然是不够的。另一方面,“大数据杀熟”
33、的判定标准虽已明确,但如何举证、谁来举证仍是大问题。消费者与经营者就“大数据杀熟”发生纠纷,有必要实行“举证倒置”,对经营者的各种说辞,监管部门也不能听之任之,而必须依法严格核实查处。“大数据杀熟”之所以存在,不仅在于平台拥有数据优势,也在于市场开放性和透明度不足。治理“大数据杀熟”现象,不是要“杀死”大数据,而是要善于借力,形成监管和治理的合力。监管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大数据网上监管平台,提高对各种隐性“大数据利用”违法行为的查处能力。要积极落实相关规定的要求,将消费评价权保障、信息使用等纳入重点监管和治理范畴,与时俱进升级监管手段,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打造让消费者放心与满意的互联网法治环境
34、。(CCTV治理“大数据杀熟”重在对症下药)1. 下列对材料中“大数据杀熟”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深度学习算法之后,互联网平台不再依赖“用户画像”,无论是生客还是熟客,平台都可以向他们进行商品推荐,“杀熟”的对象不再是“熟客”。B. 互联网平台企业都掌握大量的用户和商家资源,拥有顶级流量之后,他们开始收割流量红利,“大数据杀熟”就是较早进入民众视野的收割方式。C. 互联网平台企业能实现“杀熟”,原因之一是信息不对称,平台掌握用户的消费能力、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等信息,这反而使“熟客”支付更高费用。D. 消费领域的“大数据杀熟”本质上指向“个性化推进算法”,平台对所掌握的用户的相
35、关数据进行分析,完成对用户的数字画像,在此基础上实现商品推荐。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互联网平台企业在发展早期对用户和商家很友善,但部分企业经过多轮烧钱大战存活下来成为商业巨头后,“大数据杀熟”就成了商业垄断的必然结果。B. 线上经营者在利用“大数据杀熟”获利的过程中,可能违反了经营者应有的操守和底线,他们的行为既消耗了卖家诚信,也消耗了买家对品牌的忠诚度和黏性。C. 想要禁止网络经营者的“大数据杀熟”行为,只要对不诚信经营、滥用技术手段设置不公平交易条件等违法经营行为的经营者进行行政指导,就能达到惩治的目的。D. 因为平台拥有数据优势,再加上市场开放性和
36、透明度不足,所以“大数据杀熟”是存在的,我们治理“大数据杀熟”现象,也不是要杀死大数据。3. 面对“大数据杀熟”,作者有着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加以分析。【答案】1. A 2. D 3. 材料二:要提防大数据“杀熟”套路。提防互联网平台用“个性化推荐算法”,对用户基础数据和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完成用户的数字画像,对用户进行商品推荐;提防平台用“深度学习算法”,摆脱依赖“用户画像”,不管生客还是熟客,对用户进行商品推荐。材料三:要对症下药治理“大数据杀熟”。加大处罚力度,形成震慑力;完善判定标准,实行“举证倒置”;建立大数据网上监管平台,查处隐性违法行为;突出监管重点,升级监管手段。【解
37、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杀熟的对象不再是熟客”错误。原文为“不管生客还是熟客,平台瞬间就能完成商品推荐”,应该是“不再只是熟客”,生客也能杀。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 “大数据杀熟就成了商业垄断的必然结果”错误,原文为“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烧钱大战而存活下来的互联网平台企业,掌握了大量的用户和商家资源,拥有了顶级流量,成为了对用户和商家都具有话语权的互联网巨头,开始收割流量红利,大数据杀熟就是较早进入民众视野的收割方式”,没有说是必然结果,选项主观臆断,于文无据。B“可能违反了经营者应有的操守和底线”错误。结
38、合“但可以肯定的是,卖家一定违反了诚信经商应有的操守和底线”分析,应该是肯定违反了经营者应有的操守和底线。C“只要就”错误,结合“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规定,对有不诚信经营、滥用技术手段设置不公平交易条件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线上经营者,可通过约谈等行政指导方式予以提醒、警示、制止,并责令其限期整改”分析,仅对不诚信经营、滥用技术手段设置不公平交易条件等违法经营行为的经营者进行行政指导,显然是不够的。“只要就”表述绝对化。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材料二选自大数据“杀熟”套路不可不防,主要从提防大数据“杀熟”套路方面分析。结合“消费领域的大数据杀熟,本质上指向个
39、性化推荐算法。平台对获取的用户基础数据和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后,就能给一个用户贴上成千上万个标签,完成用户的数字画像。平台清晰地记录着用户的身份信息、使用喜好、消费习惯等,这样可以方便机器识别,甚至深层次预测用户行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商品推荐”等分析,提防互联网平台用“个性化推荐算法”,平台对获取的用户基础数据和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后,完成用户的数字画像。平台清晰地记录着用户的各种信息,识别甚至深层次预测用户行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商品推荐。结合“在个性化推荐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深度学习算法后,平台甚至可以摆脱对用户画像的依赖。也就是说,不管生客还是熟客,平台瞬间就能完成商品推荐”分析,提防平台用“深度
40、学习算法”,不管生客还是熟客,对用户进行商品推荐。材料三选自治理“大数据杀熟”重在对症下药,侧重从治理方面分析。结合“仅通过行政指导方式进行处理,其处罚和震慑力度显然是不够的”可概括出,加大处罚力度,形成震慑力。结合“大数据杀熟的判定标准虽已明确,但如何举证、谁来举证仍是大问题。消费者与经营者就大数据杀熟发生纠纷,有必要实行举证倒置”可概括出,完善大数据杀熟的判定标准,实行“举证倒置”。结合“监管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大数据网上监管平台,提高对各种隐性大数据利用违法行为的查处能力”可概括出,建立大数据网上监管平台,提高对各种隐性大数据利用违法行为的查处能力。结合“要积极落实相关规定的要求,将消费评价
41、权保障、信息使用等纳入重点监管和治理范畴,与时俱进升级监管手段,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可概括出,突出监管重点,升级监管手段,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黑暗中的猜谜(节选)【英国】约翰托尔金咕鲁就居住在湖中的一块潮湿岩石上。他现在正从远方,用像是望远镜一般的大眼观察着比尔博。比尔博看不见他,但他可以清楚地看见对方,而且心中感到十分的好奇,因为,他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来,眼前的生物不是半兽人。当比尔博绝望、不知所措地在岸边摸索着的时候,咕鲁跳进船中,用大脚将自己连人带船推离岸边。咕鲁就这么无声无息地接近,开始低语着:“我的宝贝,祝福
42、我们,真是好运!我想这是顿大餐,至少可以当作美味的点心给我们吃,咕鲁!”当他说咕鲁的时候,他会从喉咙中发出一种恐怖的吞咽之声。这也是他获得这个名号的原因,不过,他总是称呼自己“我的宝贝”。哈比人听见这声音时,差点吓得灵魂出窍,那双苍白的大眼也同时浮现在他眼前。“你是谁?”他将匕首往前平举。“他嘶嘶谁,我的宝贝?”咕鲁低语道。(由于没有其他人可以对话,他总是喜欢自言自语)。这时,他才真正确定,其实肚子并不是很饿,只是感到很好奇;否则,照平常的惯例,他会先出手再说。“我是比尔博巴金斯先生,我和矮人以及巫师都走散了,我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只要我可以离开这里,我根本不想知道这是哪里。”“他的手上是什
43、么?”咕鲁看着那柄让他觉得不太舒服的短剑。“一柄剑,是贡多林的宝剑!”“嘶嘶,”咕鲁变得相当有礼貌:“或许你可以嘶嘶坐在这里,和他聊聊天,我的宝贝。他喜欢猜谜吧,嘶不嘶?”他急着想要表达自己的善意,换取时间来知道更多有关这哈比人和宝剑的事情:他是不是真的只有孤身一人?吃起来好不好吃?咕鲁自己肚子究竟饿不饿等。猜谜是他当时唯一想得出来的花样,在他很久很久以前居住在自己洞穴里的时候,和其他有趣的生物猜谜,是他唯一感兴趣的娱乐;只是,后来他被人赶走,只能孤单地往下钻,往下走,一直来到山脉的最深处。“好吧,”比尔博急着同意对方的提议,好换取时间来了解这个生物:看看他是否孤单无援、是否凶猛或饥饿,以及究
44、竟是不是半兽人的盟友。“你先问,”他说,因为他一时之间想不出什么谜题来。咕鲁就嘶嘶地说了:“什么有脚却无人知晓,高大胜过树木,耸立直入云霄,却永远不会长高?”“简单!”比尔博说。“我想是山脉。”“他觉得这很简单?我的宝贝,他一定要和我们比一比!如果宝贝问了问题,他不知道答案,我们就吃掉他,我的宝贝!如果他问我们问题,我们答不出来,那他就可以取走任意想要的东西,好吧?我们可以带他出去,对!”“好吧!”比尔博不敢不同意,为了不让自己被吃掉,他开始绞尽脑汁思考难倒对方的谜题。三十匹白马站在红色山丘上,它们先大嚼特嚼,然后用力跺脚,最后就伫立不摇。这是他当时想出来的谜题,因为他脑海中还是老想着吃东西这
45、档子事。这其实是个相当古老的谜语,咕鲁就和你一样熟知答案。“简单,简单,”他嘶嘶地说道:“牙齿!牙齿!我的宝贝,但我们只有六颗!”然后他又问了第二个谜语:无嘴却会哭,无翼却会飞,无牙却会刺,无嗓却会呢喃。“给我一点时间!”比尔博脑中依旧还装满了食物。很幸运的,他以前曾经听过类似的谜语,好不容易他才恢复冷静,想出答案:“是风,当然罗,这一定是风!”同时也因为自己可以即时编出第二个谜语感到自豪。“这可会让那个地底小家伙想破头!”他说:蓝色脸上有只眼,看见绿色脸上一只眼。“那只眼就如同这只眼,”第一只眼说:“但却是在地,而不是在天。”“嘶嘶,嘶嘶,嘶嘶,”咕鲁说。他已在地底居住了很长很长的时间,都忘
46、记这种事情了。不过,正当比尔博开始觉得这家伙想不出答案的时候,咕鲁却唤醒了脑中很久很久以前的记忆,当时,他还和祖母一起住在河边的地洞中,“嘶嘶,嘶嘶,我的宝贝,”他说:“这是太阳照在雏菊上的意思,是的。”可是,这些在地面上日常生活的记忆,让他觉得很疲倦,而且,也让他想起当年他没有这么鬼祟、没有这么孤独的生活,这让他的脾气开始变坏,因此这次他想出了另一个更难、更让人不舒服的谜语:看不见它,也摸不到它,它躲在星辰后,山丘下,可以装满空洞。它先到后来,会结束生命,扼杀笑语。咕鲁蛮倒楣的,因为比尔博也听过这类的谜语,对方话还没说完,他就已经知道了答案。“是黑暗!”他连头都不搔、脑袋也没怎么转,就解开了谜题。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品描写了两个在黑暗中猜谜的人,咕噜是因为被人赶走孤单的来到这里,比尔博是因为和同伴走散滞留此地,时空的交织让两个人物之间有了矛盾冲突。B. 小说交代了咕噜获得这个名号原因是喉咙中能发出恐怖的吞咽声,他称自己“我的宝贝”是心里充满自信和鼓励的暗示,一次次的重复带给了咕噜无穷的力量。C. 小说主要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咕噜和比尔博的猜谜,既是彼此想要了解对方